1. 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频出,行业马太效应或将凸显
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以来,具备实力的互联网金融公司结束野蛮生长的P2P网贷业务模式,依托自身经营优势寻求转型金融科技,主营业务逐渐演进为助贷业务、消费金融业务和财富管理业务等。
而在2020年,互金行业不仅迎来曾经的第一大网贷平台陆金所控股的上市,也迎来了金融科技相关监管政策的频频出台。
“监管机构制定了与金融科技公司发展相关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作为一家金融科技公司,我们认为政府监管机构已经认可金融科技带给金融系统的价值,例如线上获客和服务、大数据分析和风控等。”嘉银金科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严定贵曾在2020年第三季度的电话会议中这样说道。
助贷业务有了监管指导,轻资本模式成为主要发展方向
2020年第三季度,陆金所控股旗下平安普惠的零售信贷业务促成贷款余额为5358亿元,同比增长21.4%。
另外,促成贷款规模达到百亿以上的还有:360数科660亿元,乐信483亿元,信也科技170亿元。宜人金科、嘉银金科为32亿元、33.3亿元。
2020年7月,中国银保监会公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下称《办法》),对联合贷款、助贷业务提出相应规范要求。
对此,一位上海的助贷行业从业人士此前对澎湃新闻表示,对于助贷今后的机构合作模式,贷款产品模式及额度,产品信息披露要求,大数据隐私保护,各参与方风控要求等方面算是最终落地,未来在助贷业务中,各方的权责角色界限要求,都进一步明确,是有利于助贷业务更健康的进一步发展的。
“《办法》明确验证了360数科的业务模式,并为行业提供了详细的指导原则。”360数科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吴海生在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中指出。
乐信CEO肖文杰则表示,整体来看,《办法》展示出监管部门对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态度的积极转变,最受外界关注的一点在于,新政为助贷业务合规了指明方向,行业有望迎来良性快速发展。新规对银行与第三方机构合作范围,作出概括性定义,将与商业银行在营销获客、联合贷款、风险分担、信息科技、逾期催收等方面开展合作的各类机构均纳入合作机构范畴。
“业内预计,助贷行业在规范快速发展的同时,行业马太效应也会更加显著。”肖文杰还表示。
助贷业务可划分为平台向银行缴纳保证金兜底的重资本模式,以及不兜底只输出技术的轻资本模式。《办法》的出台,进一步助推了轻资本模式的推行,因为其更符合《办法》里对金融科技平台和银行等资金方助贷模式的发展方向的要求。
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360数科平台服务内轻资本模式的贷款发起量为169.08亿元,同比增长48.7%。平台服务内轻资本模式的在贷余额为214.53亿元,比截至2019年9月30日增长97.2%。
1月26日,乐信CEO肖文杰在新战略发布会上介绍称,截止到目前,乐信新增交易额中,无风险、纯科技服务模式的“轻资本模式”部分占比已达到50%。
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调整
2020年8月,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将民间借贷利率的司法保护上限调整为一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四倍,最新的LPR的四倍为15.4%。此前上限为“以24%和36%为基准的两线三区”。
一位北京的助贷行业人士认为,作为助贷方平台产生借款主要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按说不适用《规定》。
也有互金公司如趣店在2020年二季度财报中表示,如果相关法院或监管机构要求对趣店的业务采用相同的利率上限,则趣店盈利能力可能会受到重大不利影响,可能会产生净亏损。
嘉银金科方面此前也对澎湃新闻记者表示:“最高法民间借贷新规仅适用于民间借贷,由于嘉银金科已成功完成了向机构资金的转型,因此预计此项规定对其运营影响将是微小且可控。嘉银金科对持牌金融机构对此项规定可能会存在的连锁反应做好准备。”
乐信总裁吴毅1月26日对澎湃新闻表示,按照《规定》,受司法保护的利率上限是下行的,潜在的定价空间可能会因此受到一定程度的压缩。但他也指出,《规定》对长期行业的发展不一定是坏事,因为行业更加规范了才能够健康发展。
乐信第三季度财报数据显示,其平台促成借款平均名义年化利率为15%,低于最新的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
陆金所控股则在财报中提到,其新增信贷用户的整体费用低于24%(含15.4%内部收益率和8.6%增信费用)。
值得注意的是,1月15日,澎湃新闻从相关权威渠道获悉,最高人民法院近期对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适用范围问题的批复(下称“批复”)显示,经征求金融监管部门意见,由地方金融监管部门监管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区域性股权市场、典当行、融资租赁公司、商业保理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等七类地方金融组织,属于经金融监管部门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其因从事相关金融业务引发的纠纷,不适用新民间借贷司法解释。
上述上海的助贷行业从业人士表示,从那个文件上来看,确实小贷机构不再适用于4倍LPR,接下去就看各地的法院在司法实践中对于最高院文件的执行。
“只能说,有小贷牌照的主体可以做业务,”他说,“但不是所有的助贷业务都是通过这块牌照主体来做。”
网络小贷牌照或“沦为鸡肋”
2020 年11月,银保监会、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下称《意见》),将绝大部分网络小贷公司的经营范围限制在了注册地所属省级行政区域,只有“极个别”网络小贷公司在经过银保监会批准后可以跨省经营,并且将直接由银保监会负责监督管理和风险处置;提高了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门槛至10亿元,跨省经营的网络小贷公司注册资本则不低于50亿元;要求网络小贷在开展联合贷款业务时单笔出资比例不得低于30%,由此限制了网络小贷公司通过联合贷款可以放大的贷款规模。
360数科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吴海生在三季报中也指出,《意见》旨在限制小额贷款和联合贷款活动中的杠杆比率。这套新规则与监管机构近年来为降低金融体系的杠杆作用和减轻潜在的系统性风险而做出的努力是一致的,360数科在小额贷款和联合贷款中有着边际敞口。
吴毅指出,乐信的助贷模式中,大部分的借贷并不是通过网络小贷的模式发放,因此,《意见》对乐信的影响很小。
中伦律师事务所律师刘新宇此前也表示:“《意见》对助贷业务谈不上有特别的限制,提到的核心业务不得外包、不得引导借款人多头借贷等要求也都和已有的规定保持一致。”
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也认为,监管认定的助贷业务基本属于金融贷款营销获客业务,风控不应当由助贷机构承担,所以谈不上杠杆监管,而且助贷也不需要资质。
德恒律师事务所律师赵志东则表示,对助贷业务进行规范后,强调小额贷款公司的独立风控能力,杜绝“以助贷合作为由,行风险兜底之实”的操作方式。关于风险分担,在目前业务操作上银行一般都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提供保证金、担保或兜底,但该等由不具有融资担保或保险资质的小额贷款公司提供担保增信被严格禁止。
另外,互金公司大多拥有网络小贷牌照,《意见》的出台或使其网络小贷牌照含金量大大降低。
“新规出台后网络小贷牌照沦为鸡肋,而且还有‘5年股权’的规定,对于网络小贷而言无异于一记‘闷杀’,网络小贷牌照存量的转让拍卖将会被冻结,也不会有新增,预计后续市场实力玩家更倾向于选择消费金融牌照,而不是网络小贷牌照入场。”麻袋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说。
消费金融政策频出
除助贷业务外,360数科、乐信和陆金所均开展了消费金融业务,尤其是陆金所还获得了消费金融牌照。消费金融公司也迎来数项政策。
2020年11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下称《通知》),为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带来了3条监管支持政策:适当降低拨备监管要求,拓宽市场化融资梁道,增加资本补充方式。
对此,360数科首席执行官兼董事吴海生认为,《通知》明确规定了消费金融公司与贷款便利化平台合作的具体做法。此类监管变化似乎有利于具有强大风险管理和监管合规能力的平台。360数科看到了扩大由数据驱动技术支持的数字平台服务范围和深度的机会,以实现其长期战略目标。
2021年1月13日,银保监会网站发布《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办法(试行)》(下称《办法》),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评级结果分为1级、2级(A、B)、3级(A、B)、4级和5级,评级结果将作为消费金融公司市场准入事项等参考因素。
银保监会表示,《办法》的发布和实施,进一步完善了消费金融公司监管规制,为强化分类监管提供了制度支撑,有利于提升监管工作效能,引导消费金融公司强化风险防控,发挥特色功能,加快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
“只能说整个行业还是有发展前景和空间的,特别是持牌机构的前景还是向好的。申请消金牌照,以业内人士的感受来说,门槛并没有发生什么明显的变化。对于消费金融牌照的审批,还是非常看重股东背景。”上述上海的助贷行业从业人士表示。
他指出,如果未来网络小贷牌照的门槛还是很高的话,更多的互联网系或者银行系巨头都会谋求消金牌照,未来有更多的消金机构批复设立,但这背后也意味着更多的人在抢,被淘汰的也会很多。
2. 移动支付对货币发行量有影响吗
这个问题恨有开放性,是个好问题。 @慧航的答案我比较赞同。他通常举例都非常细致,我想更概括性的来说一下。而 @代艺认为移动支付对消费心理行为等具有影响,我也赞同他提到的这一点。但我就不扩大化描述了,如果把微观尤其behavior也纳入进来,那可能需要大家讨论一整天。此外, @keynes hayek的答案我也赞同。货币基金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就在于直接金融比例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受存准率影响的信用创造活动的比例差异。或者说,从整个社会来看,如果对所有的信用创造活动都实行统一的存准率,那么任何创造路径的变化并不会影响货币发行量。
下面我开始赘述:
(一)要区分两个层次的问题
一是,移动支付跟没有电子支付(比如上世纪前半页)相比,对货币发行量改变大不大?非常大。这个上面不少答案都说到了,货币流通速度发生了改变。
二是,移动支付在电子支付(包括信用卡借记卡)的基础上,对货币发行量改变大不大?我认为有,但没那么大。这一点,我同意慧航兄与上面不少答案。但移动支付的确也进一步降低了货币流通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代艺朋友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而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即改变了上面不少朋友提到的实际商品市场均衡。但与电子支付革命带来的影响相比,目前来看仍小得多。
(二)本问题的清晰界定
当我们问A对货币发行量有没有影响时,是指在没有A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如果要满足同等的需求,是否会不同?
我认为,题主问题的答案是:有。
主要影响包括:改变货币流通速度、改变货币乘数、改变货币需求(或供应)。
而改变货币需求(或供应)又包括:直接金融对货币信用创造的改变,以及移动支付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缓解,带来的信用创造改变与对市场出清机制的影响。
但要注意,移动支付与余额宝之类的是不同概念,两者都对货币发行有影响,但不能混作一谈。余额宝是货币基金,跟移动支付没有关系。如果仅仅可以实行移动支付,当即时到账,比如银行自己开发的APP,也是移动支付,就没有货币基金的属性。
(三)货币基金(直接金融、非正规金融)对货币发行的改变(货币乘数、货币的信用本质)
1、货币乘数
银行因为存在存准率,所以货币乘数可以使得货币发行总量呈现几何级数形式,因而会收敛为一个固定值。而我们可以把直接信用市场看作为,没有存准率的银行,那么就不会有几何级数出现,这个时候,这种信用扩张,就只能受到信用创造的收益(利率、各种基本面预期)等来直接制约信用创造的行为。这一点,我想在讨论了货币的信用本质之后再继续说。但是显而易见,当不受存准限制的直接信用创造比例升高,货币乘数就会发生改变。
2、货币的信用本质
上面有朋友在 @慧航的答案评论中提到,商场优惠券对货币发行有没有影响?有的。
现代货币是国家信用属性,或者叫国家信用本位(关于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历史我有空了放入十日谈后三个主题中的一个)。要理解,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扩张。
比如,你帮我了一个生意上的忙,我说老张啊,谢谢你啊,以后有事尽管来找我。没错,这个时候,就已经通过一种信用方式替代了货币,或者说我的这句承诺,本身就具有货币属性。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信用关系的存在,人们才不需要对自己的每一次付出,获得显性的储藏价值。如果,你老张只是一个不非常熟悉的人,那么我就要对你给予我的帮助支付费用,你也希望你的付出可以得到具有可观储藏价值的回报,通常来说,它就是货币。因此,如果你去研究农村人情关系对货币流通有没有影响,一定能得到显著的实证结果。如果原始人可以以物易物,那么现代人也可以以心换心,都是一个道理。
因此,任何一种信用,都具有现代货币的属性,它们自然会影响现代货币的发行量与流通。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信用的货币只能由央行创造,以及对机构电子货币有强烈的限制措施。如果所有的大型机构,都采用自己发行的电子货币,那金融监管就会产生困难。比如以后去沃尔玛,不用刷卡了,要刷沃尔玛币卡,假如,假如哈,所有人都要去沃尔玛购物,沃尔玛垄断全世界30%以上的零售量,那么跟你做生意的人,跟你谈项目的人,也都愿意以沃尔玛币来进行交易清算。哈,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跟各种外币差不多?没错。因为外币,就是不同的国家信用。跟不同的公司主体信用一样嘛,都是信用本位。任何生活中的信用,都具有现代货币的属性,一定影响现代货币发行量与流通(不要忘了,当我们问A对货币发行有影响没,是在问?换个角度想,就是如果生活中没有这种信用,那么?)。
3、综合影响
由以上两点,可以知道直接金融(货币基金),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是指受到金融监管的资本活动),对货币发行有着显著的双重影响。一改变流通速度,二改变信用创造,直接影响货币需求(也可以叫供应,取决于你认为一个货币市场内生性的程度)。
因此,对货币基金等直接金融,可以看作是没有存准率的影子银行,那么货币扩张理论上就可以不具有收敛结果。但是,现实中,信用收益及预期会影响这一信用创造的过程。比如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我借给你1万元,你借给老张1万元,老张借给老李1万元,老李可以借给老王一万元,老李也可以借给我1万元,然后我就认为我又有1万,我就又借给老赵1万元....,由于这个信用创造的途径没有存准率限制,所以理论上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下去而不会收敛(这个就跟 @慧航 所说的1000变2000的例子类似,但是主要差异就在于是否是直接金融,开头已说过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个过程不会持续下去,因为每次借出都需要一个利息,最后这个资本杠杆会很高,以使得这种信用扩张行为停止,直接金融市场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制约。当然,这取决于对未来各种经济因素的预期,以判断实际利率的变化。Ray Dalio的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就简要描述了这种信用创造过程的变化与经济周期。Irving Fisher在他著名的《繁荣与萧条》中,也对此问题进行了非实证的精彩论述,并以“债务-通缩理论”见长(如何理解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 - Nash Lew 的回答)。
(四)现代银行挤兑与通货属性的改变
有一个邻居问题,现代银行遭遇挤兑会发生什么?
如果银行会破产,那么跟过去的挤兑状况是一致的。恐慌。人们会抢着把自己的资产转移走。
如果银行不会破产,那么跟过去的挤兑状况是不一致的。过去,在上世纪前半页,人们需要使用通货,而且实行各种贵金属本位制度,而非国家信用本位,因此,仅从流动性需求来说,人们也会担心银行的通货不足,以及担忧通货大幅度贬值,希望取出通货,进行资产替换。比如抓紧买房子,抓紧换金子等等。因为一个人在银行的存款只是他财富管理中的一部分,他当然会在通货出现危机的时候抓紧去银行挤兑通货。
但是,在现代国家信用本质中,其一,第二点就缓解了很多,除非你会担心一个“国家信用的价值”产生危险(包括货币贬值、主权危机、政治危机等等),否则以该国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资产(包括通货)就不会发生挤兑危机。其二,电子支付产生以后,对通货的属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通货,就是金币、银币、纸币。而现在不然。你转给另一个人的钱,是直接从你的活期存款账户中转入另一个人的活期存款账户。这跟过去是非常不同的。换句话说,现金与活期存款的属性变得比以前要模糊了。
而许多经济学教材是立足于通货与活期存款有本质区别的时代。在上世纪电子货币并不流行时,要进行购买行为,对于公众来说,只能采取通货,少数人可以使用其它支票或转单等方式。即要买东西,不能刷卡,是必须将自己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取出来,变成现金,再购买,卖方再将收到的现金存入银行,变回活期存款。这是一个有现金持有阶段的流动性交换。而在现在电子货币非常畅行的情况下,即便是购买房屋,也可以通过转账,将自己在银行的活期存款立即转变为对方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通货比率(与利率、通胀的关系)的一些既往分析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如果不是发生银行业危机,而仅仅是恶性通胀,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取出通货先持有然后购买,来变换自己的财富资产组合。而发生银行业危机时,通货的转移或逃离,跟过去是一致的。
这些也对货币发行量(或者说货币供需平衡)具有影响,但也是通过影响流通速度与信用创造来影响货币供需的。
(五)移动支付带来一个新的改变: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信用创造、市场出清机制)
与此同时,移动支付可能还会带来一个新改变,即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种改变会在影响信用创造,影响市场出清机制。移动支付,能获得更丰富的个人资本活动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间接与直接金融体系扩大信用创造。但更重要的影响是,影响市场出清机制。
我是一个新凯恩斯主义偏好者。因此在我过去的十日谈中,宏观经济学十日谈-Day 4-政策时滞、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 - 半亩方塘:经济金融读书笔记 - 知乎专栏,对货币市场为什么不能实现自然出清进行过简要介绍。摘录如下: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选择与银行风险偏好,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逆向选择”。熟悉逆向选择的人都知道,米什金在其货币金融学教科书中描述为,“那些越是具有不负责倾向的人,越是愿意去接受高利率并获取贷款”。事实上,这类人并不是全部贷款者。如果我们将贷款者分为,低风险偏好与高风险偏好两种,那么当银行利率很低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很容易获得信贷,因此大量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率事业,银行的信贷业绩良好。而当银行提高利率的时候,高资金成本会促使部分低风险偏好贷款者望而生畏放弃贷款,而推动部分高风险偏好者开始追逐高收益高风险事业,银行的信贷业绩出现坏账。当这种利率高到一定的时候,剩下的贷款者可能全部是米什金所描述的“逆向选择”下高风险信用低的贷款者。尽管高利率使得账面利息收益预期很高,但是银行将因为无法收回贷款而经营不良。
因此现实中,银行对贷款利率的选择,是依据正向选择效应(银行收益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反向选择效应(银行收益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的均衡来选择的,使得银行收益最大化。这也直接影响了银行在风险偏好上的表现。不同风险偏好的银行在决定信贷规模和贷款利率时都会采取不同的选择,这使得货币扩张实际情况并非如同只要引入货币乘数的小学计算那样简单。因而,银行的利率选择往往不等于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同时存在信贷效应(低息贷款)与配给效应(本来发放高息贷款却依发放了低息贷款),使得实际具有高风险偏好且有能力支付高息的贷款者无法获得信贷(Stightz and Weiss,1981)。
而即便不存在货币基金作为移动支付的支撑,移动支付平台也可以获得大量的个人消费数据,从而在消费金融(比如消费信贷、汽车金融)等等领域发挥出显著作用,缓解信息不对称性,改变市场的出清机制,影响货币流通与供需,进而影响到货币发行量。
(六)小结
我想,上面应该讲得比较清楚了。有没想到的地方,欢迎一起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好问题,从中可以至少做出十篇以上论文来,从不同的角度,包括我提到的你可以研究人情关系对货币供需的影响,以及慧航兄讲到的对信用创造路径的影响,以及代艺朋友讲到的对消费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即便,仅从货币政策、内生性、流动性等问题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好题目。我已经列出几个备选小论文选题。呵呵。
3. 消费金融未来有哪几类发展趋势
第一类:结合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通过与线下的3C卖场进行合作,为消费者提供电子产品的分期付款业务,但是这种模式对于消费金融公司来说运营成本较高,对于自动化审批要求高。同时消费金融公司的运营成本高,风控难度较大,各家公司目前都通过自有的数据积累建立风控模型、拼概率、高息覆盖高风险等方式进行经营。
第二类:直接发放个人贷款的消费金融。相比结合消费场景的消费金融,这种直接发放现金贷款的消费金融风险把控更难,一方面竞争比较激烈,而且基本也是采用大量人力进行推广,公司运营成本较高,在加上国内的机构在实收资本的基础上放大杠杆来吸引投资人,这样造成消费金融公司的融资成本较高,通过放大资金杠杆进行放贷,同时也放大了经营风险。而且顾客的贷款意图难以掌控,从而造成坏账率过高。
第三类:校园市场分期。校园市场分期基本可以定位为校园电商平台,因为给学生放贷存在法律风险和道德风险学生并无收入来源,存在还款能力的问题,而且学生放贷学生一旦出现坏账基本都要父母进行代偿,如果一旦出现集体事件,国家肯定会立马禁止,这样增加了金融公司的经营风险,目前很多公司基本定位为电商平台的消费赊账服务,这样避免法律风险,通过低利率和商品差价来维持企业发展,通过获取用户数据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
4. 蚂蚁金服旗下小贷公司突破杠杆要求是真的吗
近日,蚂蚁花呗ABS、蚂蚁借呗ABS相继获准发行。而仅在一个月之前,现金贷整顿和网络小贷专项整治政策相继出台,蚂蚁金服ABS发行计划曾被曝一度搁浅。此前甚至有报道称借呗要被关停,蚂蚁金服方面对此予以否认。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广锋表示,从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ABS先后被放行来看,虽然在加强整治,但监管层可能并没有一刀切,而是给予了一些缓冲的时间或者一些宽松的措施,顺应了目前这种消费金融的发展情况。
何广锋表示,从监管的方向来看,是鼓励有场景的消费金融发展,抑制无场景的类似于高利贷的现金贷的发展。目前还是一个资产荒的时代,优质资产越来越稀缺,好的产品,市场和交易所还是欢迎的。相比很多小微信贷产品,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的消费信贷产品,相对来说比较优质。所以对于阿里巴巴,京东以及苏宁这样一些巨头来讲,监管层应该还是有一些区别对待。
业内人士表示,未来可能在监管方面,一方面一些小贷公司继续增资,另一方面可能当时金融办制定的一些杠杆率要求,不是很符合目前行业发展的一个新情况,也会做一些修改和调整,ABS并表计算的细则应该也会出台。
5. 企业信用的扩张或收缩直接影响货币信用总量 怎么理解
这个问题恨有开放性,是个好问题。@慧航的答案我比较赞同。他通常举例都非常细致,我想更概括性的来说一下。而@代艺认为移动支付对消费心理行为等具有影响,我也赞同他提到的这一点。但我就不扩大化描述了,如果把微观尤其behavior也纳入进来,那可能需要大家讨论一整天。此外,@keyneshayek的答案我也赞同。货币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就在于直接金融比例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受存准率影响的信用创造活动的比例差异。或者说,从整个社会来看,如果对所有的信用创造活动都实行统一的存准率,那么任何创造路径的变化并不会影响货币发行量。下面我开始赘述:(一)要区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移动支付跟没有电子支付(比如上世纪前半页)相比,对货币发行量改变大不大?非常大。这个上面不少答案都说到了,货币流通速度发生了改变。二是,移动支付在电子支付(包括借记卡)的基础上,对货币发行量改变大不大?我认为有,但没那么大。这一点,我同意慧航兄与上面不少答案。但移动支付的确也进一步降低了货币流通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代艺朋友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而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即改变了上面不少朋友提到的实际商品市场均衡。但与电子支付革命带来的影响相比,目前来看仍小得多。(二)本问题的清晰界定当我们问A对货币发行量有没有影响时,是指在没有A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如果要满足同等的需求,是否会不同?我认为,题主问题的答案是:有。主要影响包括:改变货币流通速度、改变货币乘数、改变货币需求(或供应)。而改变货币需求(或供应)又包括:直接金融对货币信用创造的改变,以及移动支付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缓解,带来的信用创造改变与对市场出清机制的影响。但要注意,移动支付与余额宝之类的是不同概念,两者都对货币发行有影响,但不能混作一谈。余额宝是货币,跟移动支付没有关系。如果仅仅可以实行移动支付,当即时到账,比如银行自己开发的APP,也是移动支付,就没有货币的属性。(三)货币(直接金融、非正规金融)对货币发行的改变(货币乘数、货币的信用本质)1、货币乘数银行因为存在存准率,所以货币乘数可以使得货币发行总量呈现几何级数形式,因而会收敛为一个固定值。而我们可以把直接信用市场看作为,没有存准率的银行,那么就不会有几何级数出现,这个时候,这种信用扩张,就只能受到信用创造的收益(利率、各种基本面预期)等来直接制约信用创造的行为。这一点,我想在讨论了货币的信用本质之后再继续说。但是显而易见,当不受存准限制的直接信用创造比例升高,货币乘数就会发生改变。2、货币的信用本质上面有朋友在@慧航的答案评论中提到,商场优惠券对货币发行有没有影响?有的。现代货币是国家信用属性,或者叫国家信用本位(关于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历史我有空了放入十日谈后三个主题中的一个)。要理解,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扩张。比如,你帮我了一个生意上的忙,我说老张啊,谢谢你啊,以后有事尽管来找我。没错,这个时候,就已经通过一种信用方式替代了货币,或者说我的这句承诺,本身就具有货币属性。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信用关系的存在,人们才不需要对自己的每一次付出,获得显性的储藏价值。如果,你老张只是一个不非常熟悉的人,那么我就要对你给予我的帮助支付费用,你也希望你的付出可以得到具有可观储藏价值的回报,通常来说,它就是货币。因此,如果你去研究农村人情关系对货币流通有没有影响,一定能得到显著的实证结果。如果原始人可以以物易物,那么现代人也可以以心换心,都是一个道理。因此,任何一种信用,都具有现代货币的属性,它们自然会影响现代货币的发行量与流通。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信用的货币只能由央行创造,以及对机构电子货币有强烈的限制措施。如果所有的大型机构,都采用自己发行的电子货币,那金融监管就会产生困难。比如以后去沃尔玛,不用刷卡了,要刷沃尔玛币卡,假如,假如哈,所有人都要去沃尔玛购物,沃尔玛垄断全世界30%以上的零售量,那么跟你做生意的人,跟你谈项目的人,也都愿意以沃尔玛币来进行交易清算。哈,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跟各种外币差不多?没错。因为外币,就是不同的国家信用。跟不同的公司主体信用一样嘛,都是信用本位。任何生活中的信用,都具有现代货币的属性,一定影响现代货币发行量与流通(不要忘了,当我们问A对货币发行有影响没,是在问?换个角度想,就是如果生活中没有这种信用,那么?)。3、综合影响由以上两点,可以知道直接金融(货币),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是指受到金融监管的资本活动),对货币发行有着显著的双重影响。一改变流通速度,二改变信用创造,直接影响货币需求(也可以叫供应,取决于你认为一个货币市场内生性的程度)。因此,对货币等直接金融,可以看作是没有存准率的影子银行,那么货币扩张理论上就可以不具有收敛结果。但是,现实中,信用收益及预期会影响这一信用创造的过程。比如非正规金融,民间,我借给你1万元,你借给老张1万元,老张借给老李1万元,老李可以借给老王一万元,老李也可以借给我1万元,然后我就认为我又有1万,我就又借给老赵1万元.,由于这个信用创造的途径没有存准率限制,所以理论上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下去而不会收敛(这个就跟@慧航所说的1000变2000的例子类似,但是主要差异就在于是否是直接金融,开头已说过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个过程不会持续下去,因为每次借出都需要一个利息,最后这个资本杠杆会很高,以使得这种信用扩张行为停止,直接金融市场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制约。当然,这取决于对未来各种经济因素的预期,以判断实际利率的变化。RayDalio的howtheeconomicmachineworks就简要描述了这种信用创造过程的变化与经济周期。IrvingFisher在他著名的《繁荣与萧条》中,也对此问题进行了非实证的精彩论述,并以“债务-通缩理论”见长(如何理解欧文费雪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NashLew的回答)。(四)现代银行挤兑与通货属性的改变有一个邻居问题,现代银行遭遇挤兑会发生什么?如果银行会破产,那么跟过去的挤兑状况是一致的。恐慌。人们会抢着把自己的资产转移走。如果银行不会破产,那么跟过去的挤兑状况是不一致的。过去,在上世纪前半页,人们需要使用通货,而且实行各种贵金属本位制度,而非国家信用本位,因此,仅从流动性需求来说,人们也会担心银行的通货不足,以及担忧通货大幅度贬值,希望取出通货,进行资产替换。比如抓紧买房子,抓紧换金子等等。因为一个人在银行的存款只是他财富管理中的一部分,他当然会在通货出现危机的时候抓紧去银行挤兑通货。但是,在现代国家信用本质中,其一,第二点就缓解了很多,除非你会担心一个“国家信用的价值”产生危险(包括货币贬值、主权危机、政治危机等等),否则以该国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资产(包括通货)就不会发生挤兑危机。其二,电子支付产生以后,对通货的属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通货,就是金币、银币、纸币。而现在不然。你转给另一个人的钱,是直接从你的活期存款账户中转入另一个人的活期存款账户。这跟过去是非常不同的。换句话说,现金与活期存款的属性变得比以前要模糊了。而许多经济学教材是立足于通货与活期存款有本质区别的时代。在上世纪电子货币并不流行时,要进行购买行为,对于公众来说,只能采取通货,少数人可以使用其它支票或转单等方式。即要买东西,不能刷卡,是必须将自己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取出来,变成现金,再购买,卖方再将收到的现金存入银行,变回活期存款。这是一个有现金持有阶段的流动性交换。而在现在电子货币非常畅行的情况下,即便是购买房屋,也可以通过转账,将自己在银行的活期存款立即转变为对方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通货比率(与利率、通胀的关系)的一些既往分析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如果不是发生银行业危机,而仅仅是恶性通胀,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取出通货先持有然后购买,来变换自己的财富资产组合。而发生银行业危机时,通货的转移或逃离,跟过去是一致的。这些也对货币发行量(或者说货币供需平衡)具有影响,但也是通过影响流通速度与信用创造来影响货币供需的。(五)移动支付带来一个新的改变: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信用创造、市场出清机制)与此同时,移动支付可能还会带来一个新改变,即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种改变会在影响信用创造,影响市场出清机制。移动支付,能获得更丰富的个人资本活动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间接与直接金融体系扩大信用创造。但更重要的影响是,影响市场出清机制。我是一个新凯恩斯主义偏好者。因此在我过去的十日谈中,宏观经济学十日谈-Day4-政策时滞、传导机制与货币政策-半亩方塘:经济金融读书笔记-知乎专栏,对货币市场为什么不能实现自然出清进行过简要介绍。摘录如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选择与银行风险偏好,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逆向选择”。熟悉逆向选择的人都知道,米什金在其货币金融学教科书中描述为,“那些越是具有不负责倾向的人,越是愿意去接受高利率并获取”。事实上,这类人并不是全部者。如果我们将者分为,低风险偏好与高风险偏好两种,那么当银行利率很低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很容易获得信贷,因此大量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率事业,银行的信贷业绩良好。而当银行提高利率的时候,高资金成本会促使部分低风险偏好者望而生畏放弃,而推动部分高风险偏好者开始追逐高收益高风险事业,银行的信贷业绩出现坏账。当这种利率高到一定的时候,剩下的者可能全部是米什金所描述的“逆向选择”下高风险信用低的者。尽管高利率使得账面利息收益预期很高,但是银行将因为无法收回而经营不良。因此现实中,银行对利率的选择,是依据正向选择效应(银行收益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反向选择效应(银行收益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的均衡来选择的,使得银行收益最大化。这也直接影响了银行在风险偏好上的表现。不同风险偏好的银行在决定信贷规模和利率时都会采取不同的选择,这使得货币扩张实际情况并非如同只要引入货币乘数的小学计算那样简单。因而,银行的利率选择往往不等于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同时存在信贷效应(低息)与配给效应(本来发放高息却依发放了低息),使得实际具有高风险偏好且有能力支付高息的者无法获得信贷(StightzandWeiss,1981)。而即便不存在货币作为移动支付的支撑,移动支付平台也可以获得大量的个人消费数据,从而在消费金融(比如消费信贷、汽车金融)等等领域发挥出显著作用,缓解信息不对称性,改变市场的出清机制,影响货币流通与供需,进而影响到货币发行量。(六)小结我想,上面应该讲得比较清楚了。有没想到的地方,欢迎一起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好问题,从中可以至少做出十篇以上论文来,从不同的角度,包括我提到的你可以研究人情关系对货币供需的影响,以及慧航兄讲到的对信用创造路径的影响,以及代艺朋友讲到的对消费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即便,仅从货币政策、内生性、流动性等问题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好题目。我已经列出几个备选小论文选题。呵呵。
6. 价值上千亿美金的蚂蚁金服,到底是金融公司还是科技公司
2月9日,据媒体报道,蚂蚁金服拟发行新股募集资金50亿美元。这一轮融资最早可能在本月开始。当时,蚂蚁金融可能寻求在两个地方上市,一个在纽约,另一个在香港,另一个在上海,但其重组计划尚未得到中国监管机构的批准。
相关人士表示,如果融资金额与目标一致,蚂蚁金服的估值可能高达1200亿美元,是近两年前上一轮融资价值的近两倍。届时,蚂蚁金融服务将成为全球最大的独角兽。
在此之前,阿里巴巴将通过中国子公司收购蚂蚁金融服务33%的股权,这被视为蚂蚁金融服务将启动IPO的信号。自2015年以来,蚂蚁金服至少进行了5次融资,但为何选择此时上市?
蚂蚁金服于2004年由支付宝发起。2013年3月,支付宝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Agel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宣布成立小微金融服务集团,为其提供金融服务。2014年10月16日,蚂蚁金融正式成立,为全球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安全便捷的普惠金融服务。
目前有支付宝、余额宝、戏法宝、蚂蚁宝、网银、蚂蚁花、芝麻信用、蚂蚁金融云、蚂蚁等。
蚂蚁金服的业务线是围绕支付宝推出的。蚂蚁王服饰占领第三方支付入口后,依托淘宝电子商务平台积累的海量数据,打造了一个基于信用体系的消费金融帝国。
在移动支付领域,微信支付是支付宝的有力竞争对手。表面上,两人都在支付领域苦苦挣扎,但背后却是阿里与腾讯之间的生态纠纷。他们都有占据第一的野心,他们之间的补贴大战也接二连三。
线上线下的较量已经从对消费者、商业网点、商品和供应链的争夺蔓延到对整个金融业务的争夺。由于占据了主要的流量入口,蚂蚁金服拥有个人消费金融的优势,但腾讯的微型银行也有非常好的消费金融产品可供使用。网络财经通过线上和2B的重点布局,有后起之秀的趋势。
京东首家供应链金融产品京东宝北与近2000家供应商建立了服务关系,在京东融资的企业贸易额也增长了200%以上。巨人擅长自己的领域,他们暗地里互相争斗。他们随时可能超车。
此前,蚂蚁金服收购全球第二大汇款公司速汇金(Moneygram)的计划也未获得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的批准,海外并购计划一度受阻,原因是涉及美国金融和数据安全的问题。
由于受到政策监管、行业竞争、出海障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蚂蚁金服不得不选择此时上市,以便在行业寒冬来临之际,在资本市场上分得一杯羹。
7. 金融行业现在好做吗就目前的权情报情况来说,行吗
这个可以参考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艾媒报告丨2019年3月科技金融行业洞察月度报告》,里面提到:
2019年3月,有6条政策信息推动科技金融发展;有10411只银行理财产品发行,环比增幅18.79%。银行方面,多家银行集中公布2018年业绩公告或业绩快报,工农中建四大行核心资本稳居中国银行业之首。电子商务方面,京东和拼多多发布2018年财报;小红书陷造假风波,称将推短视频新产品;唯品会布局线下门店,并关停章鱼掌柜项目;各大银行拓展电商业务。
2019年3月中国科技金融行业包括政府、银监会、银行业协会等多个监管主体在内的动向,共有6条政策信息与科技金融相关,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环比增长18.79%。具体而言,银行方面,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跌至4.3%;各大行公布的2018业绩报告显示其净利润都有所增长,其中,招商银行净利润增长率最高,达14.8%。电子商务方面,淘宝的月活跃用户数达36843.9万,远高于其它购物平台,拼多多和京东相继发布2018年财务报告。电子支付方面,跨境支付服务商Airwallex获得一亿美元投资,易思汇获信中利资本一亿人民币投资。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以上内容节选自《艾媒报告丨2019年3月科技金融行业洞察月度报告》
8. 资金端和资产端是什么意思麻烦具体解释下
资金端是资产端的相对一端,指资金出借的那一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投资人与投资方,资产端大部分指的是有形的财产,比如抵押的车、抵押的房等等,都是资产端里面的资产,也就是说,资产端指的是借款主体及其一些具体的内容,指平台资金的去向。
资金端与资产端是形成完整网贷系统不可或缺的两个部分,资金端提供资金保障,借款人通过资金端满足自身的需求。
而相对来说,如果资产端的资源开发速度赶不上投资需求的增长速度,那么在旺盛的投资需求和并不“茂盛”的资产端资源之间就会产生矛盾,而这个矛盾也将成为制约P2P平台发展的瓶颈。一些平台长期如此的话就会造成空跑资金、甚至沦为庞氏骗局的地步。
(8)消费金融公司资本杠杆扩展阅读:
资金端和资产端涉及因素
1、资产端的资质,例如是P2P平台、互联网小贷平台、消费金融公司、助贷机构等的资金合规来源渠道并不同。
2、资金端的资质,例如是金融机构(银行、保险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P2P、互联网小贷、消费金融公司、企业、股东等的资金。
3、资产方的资产质量
4、实际放款方,资产最终归属。涉及放款资质,是否需要债权转让、ABS等
5、担保方式
6、资金放款、还款流转流程,支付/代扣渠道
7、资产端的保证金、杠杆、资金成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