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求IGBT的发展史及功能.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国际化
本世纪最后20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十分突出。可以说,金融国际化已成为20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也是20世纪金融业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制都无不受到金融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各国的金融体制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
20世纪的金融国际化可概括为三大特点,(1 )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即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允许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金融业务也已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服务对象逐步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即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联成一体,已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且这样的中心仍在不断增加;(3)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全球性可流动和交易的货币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国际货币结构呈现多极之势。
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跨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跨国流动是驱动20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其中,跨国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资本的国际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组织的创新和业务的发展。从跨国银行来看,过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的变化,1990~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由19.9万亿美元增加到35.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7%。
2.欧洲货币联盟的出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全球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一体化进程中的过渡,出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势头。这是在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些地区和国家率先实现了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伴随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已经进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开放的问题。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联盟已经出现了货币一体化,由过去的建立相互协调的稳定汇率制度、规定成员国货币上下波动幅度的欧洲货币机制正逐步走向单一货币体系,并且已经在欧洲11国范围形成了单一货币——欧元。
3.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加大。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已经充分显示国际金融领域风险的传染性和传导性比任何时候增强。亚洲金融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不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还使得国际银行业经营效益普遍出现下降,国际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问题更加突出。1997~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利润总额下降了20%,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坏账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面对的共同难题。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变迁来看,也体现了面对的金融风险的加大,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中,规定了国际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但这之后,又于1996年和1999年先后出台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和《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讨论稿作为补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过去传统的政策协商办法解决国际金融稳定问题已经不可能立竿见影了。尽管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巨额资金的流动具有冲垮国家乃至国际金融秩序的潜在威胁性,但仅仅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稳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开放的经济金融中,无论是经济金融制度和经济结构 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面对大规模的资金流动,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只是受冲击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一事实表明,要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重演,国际社会有着共同责任,保持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对现行国际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范全球性和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国际金融新机制。最近,七国集团同意成立一个包括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论坛,就监管金融体制和改善整体金融健康的途径进行非正式蹉商。这是在建立国际金融协调新机制方面进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国际化的制度创新 全球性多边贸易体系已把金融业纳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并且确立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是20世纪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动未来金融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中,《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产生于40年代的《关贸总协定》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开放的行动纲领的话,《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则将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尽管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可能立即达到货物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确定,并且通过一种谈判和协商的机制,将有助于促使各国开放金融市场,从而使本国的金融业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作为现代金融业发祥地的欧洲,孕育了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超越传统金融主权制约的欧洲货币联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一个近乎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也已经在欧洲大地降临。欧洲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向20世纪的人们展现了金融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的金融业将继承20世纪金融国际化的成就,从金融一体化走向货币一体化。
过去100年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而新世纪将会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飞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全球金融发展新架构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组织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相互联系的方式,而且改变了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21世纪的银行将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银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为客户提供服务。20世纪的银行服务理念和方式将受到挑战,未来银行将不再是以雄伟气派和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为标志,银行的虚拟化将使传统的分支行“砖瓦型”银行结构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金融中心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对市场流动性和规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业务出现集中化趋势,下个世纪中期将出现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转移合并的趋势,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将会萎缩,功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金融结合而导致的货币电子化和银行虚拟化趋势,将使人们对金融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那种靠铺摊设点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将改变,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大大减小。与此同时,那种发展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观念和标准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也使得下个世纪末,人们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面目一新,这正如国际金融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一样,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市场,是无形市场。这个市场由众多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各种金融交易。
世纪之交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具体的地理概念,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将只是电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银行大楼林立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过电脑进行,全球金融从零售到批发以至货币发行都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拥有电脑就是一个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动都可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在金融业的应用,21世纪全球金融将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无形化和无中心。
3.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19世纪英国经济金融的绝对优势创造了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霸主地位,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在打破英镑独有地位的同时,也造就了美元这个新世纪的权威,美元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几乎霸占了20世纪整个后半期,而21世纪将不会再现过去200 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一枝独秀的神话,面临的将是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从70年代以来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鼎立的格局,由于强大欧元的出现,新世纪的货币格局首先将被美元、日元和 欧元所取代。货币的国际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终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随着新世纪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欧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受到中国和俄罗斯等国货币的挑战,下个世纪中叶,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以美元、日元、欧元、人民币、卢布等众多货币为主的局面。
4.国际金融协调的新机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基本进入一个无序时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尽其所能,以求国际货币的稳定,但无法左右日益庞大的市场。寻求一个新型的、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是20世纪末国际金融界追求的目标,这也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全球问题。过去100年,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统一到分散的痛苦裂变,新世纪的国际金融舞台将呼唤建立国际金融新权威,以其特有的权威引导国际货币体系协调发展,从动荡走向平稳,从离散走向统一。
21世纪各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将加深市场一体化进程,这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还不可能立即出现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制度和市场还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进行修修补补,但这只是短时的,因为20世纪的金融家银行家以及政府意识到的国际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将在新世纪会进一步体现出来。当牙买加协定确定的国际金融制度开始严重阻碍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架构也将产生。可以预言,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行的货币一体化实验,将是未来100 年全球金融发展的缩影。随着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国际金融秩序中将出现一个承担起协调全球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责任的金融权威机构。
5.货币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级的经济整合,欧洲经济联盟是典型代表,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的一体化也将是21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轰轰烈烈进行的经济货币联盟令国际社会瞩目,尽管阻碍很多,但人们可以从这里听到新世纪的脚步声。正在进行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践已经告诉人们,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而金融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必然会提出货币统一的问题。尽管目前只在11个欧洲国家进行这一人类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伟大实验,还不可能面向全球。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货币一体化将是最终要求。欧洲货币联盟的推进让人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末期将出现全球货币联盟的要求,众多货币将走向一体化。
四、全球金融一体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100年全球金融的变迁,将使各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一体化。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金融的一体化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将改变人类传统的金融观念和经营方式。未来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与全球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国际化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将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动。过去那种人为的限制和国别限制的做法将消失,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会使全球受益,这将为欠发达国家获得资源提供便利。
20世纪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将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20世纪全球汇率的变化带来的国际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在新世纪将化为乌有,市场货币投机将消亡,长期困扰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汇率风险将成为过去。
面对21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会使未来人们的观念出现变化。20世纪国际金融以及经济学教科书上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以及货币的概念,在新世纪的某个年代将会变得面目全非。经济金融一体化将最终导致货币一体化的选择,将使人们对现在的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受到严峻挑战。过去20年许多国际间关于金融开放问题的谈判以及关于金融方面的报复也将成为历史。
高度一体化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不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来承担,未来人们面对的将不再是什么汇率风险,更大的风险将可能来自全球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同时高度的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电子化基础上,预防电脑和智能犯罪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是全球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
未来银行面对的冲击是巨大的。银行的虚拟化和智能化不仅将使全球金融机构的面貌出现改观,而且现在银行从事的一些业务,比如外汇交易、信用证业务等也将逐步消失,银行 的收入来源结构面临调整。货币的一体化将使牙买加协定确定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诞生的全球庞大的外汇交易员和外汇经纪队伍转业,银行从业人员将大大减少。信用证这种防止国际贸易中不讲信用的结算方式也随着银行的虚拟化和高智能化而将会被其他结算形式所替代,作为银行重要收入来源的外汇交易等中间业务收入将逐步消失。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使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地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以组织项目资金筹集、资本重组以及基金管理和财务顾问为主要业务的商人银行将有极大的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说,“一把算盘一支笔”,整日埋首于成堆的帐册之中,是19世纪银行职员业务操作的缩影,20世纪末的银行则进入了“一台电脑一个人”的时代,而到21世纪末,银行给人们的印象将是“只见电脑不见职员”。
金融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居民的出国旅行,将不再为货币兑换烦恼。电子技术的高度发达,购物消费中电子货币将逐步普遍。银行虚拟化,人们用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一切银行业务。金融的竞争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整个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老百姓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新世纪金融发展大趋势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纪的人们很难预计到今天的金融发展对人类带来的福利一样,同样我们也很难准确地计算未来金融市场一体化将给21世纪末的人类带来多少福音。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全球金融发展的明天会更美好。
『贰』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发展史
一、经济全球化中的金融国际化
本世纪最后20年,随着经济贸易和投资的全球化,金融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十分突出。可以说,金融国际化已成为20世纪金融业发展的一个最显著特征,也是20世纪金融业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国际化进程中,无论是美国、日本等工业发达国家,还是韩国、新加坡等新兴工业化国家,或者是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其金融体制都无不受到金融国际化的冲击和影响。面对这一无法抗拒的历史潮流,各国的金融体制都在不断调整和变化之中。
20世纪的金融国际化可概括为三大特点,(1 )金融机构和业务的国际化,即国与国之间的市场壁垒被打破,允许金融机构互设分支机构,金融业务也已突破国界限制,向全球展开,服务对象逐步国际化;(2)金融市场的国际化, 即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已经联成一体,已形成各种类型的国际和区域性金融中心,且这样的中心仍在不断增加;(3)货币国际化,即许多国家在积极推进货币的可自由兑换, 全球性可流动和交易的货币增加,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国际货币结构呈现多极之势。
二、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
20世纪,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国际化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跨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资本跨国流动是驱动20世纪全球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这其中,跨国金融机构尤其是跨国银行是主要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同时资本的国际化趋势和市场竞争的加剧也推动了跨国金融机构组织的创新和业务的发展。从跨国银行来看,过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无论是数量和规模都有较大的变化,1990~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资产总额由19.9万亿美元增加到35.5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7%。
2.欧洲货币联盟的出现。投资和贸易自由化趋势使全球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作为一体化进程中的过渡,出现了区域经济集团化势头。这是在现行世界经济秩序和国际货币制度下,一些地区和国家率先实现了区域性的经济合作和政策协调。伴随区域合作的发展,区域性金融货币合作已经进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贸易区已经明确提出了金融服务开放的问题。贸易和投资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欧洲经济联盟已经出现了货币一体化,由过去的建立相互协调的稳定汇率制度、规定成员国货币上下波动幅度的欧洲货币机制正逐步走向单一货币体系,并且已经在欧洲11国范围形成了单一货币——欧元。
3.国际金融领域的风险加大。从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到1997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及其影响,已经充分显示国际金融领域风险的传染性和传导性比任何时候增强。亚洲金融危机蔓延速度之快、冲击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远远超出人们的预料,不仅导致全球经济增长的放慢,还使得国际银行业经营效益普遍出现下降,国际银行业的经营风险问题更加突出。1997~1999年间,全球1000家大银行的利润总额下降了20%,解决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呆坏账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亚洲金融危机国家面对的共同难题。从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制度的变迁来看,也体现了面对的金融风险的加大,1988年国际清算银行的《巴塞尔协议》中,规定了国际银行的最低资本充足率,但这之后,又于1996年和1999年先后出台了《资本协议市场风险补充规定》和《新资本充足比率框架》讨论稿作为补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国际金融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资本流动的加快,使得过去传统的政策协商办法解决国际金融稳定问题已经不可能立竿见影了。尽管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巨额资金的流动具有冲垮国家乃至国际金融秩序的潜在威胁性,但仅仅靠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稳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开放的经济金融中,无论是经济金融制度和经济结构 比较完善的国家或地区,如新加坡、香港等,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国家和地区,如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等,面对大规模的资金流动,都将不可避免受到冲击,只是受冲击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这一事实表明,要避免类似的危机再度重演,国际社会有着共同责任,保持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稳定和安全,必须对现行国际金融制度和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范全球性和地区性金融风险的国际金融新机制。最近,七国集团同意成立一个包括新兴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内的20国集团论坛,就监管金融体制和改善整体金融健康的途径进行非正式蹉商。这是在建立国际金融协调新机制方面进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国际化的制度创新 全球性多边贸易体系已把金融业纳入了全球贸易一体化进程,并且确立了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这是20世纪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动未来金融的国际化、一体化发展中,《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将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说产生于40年代的《关贸总协定》是全球贸易自由化和开放的行动纲领的话,《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则将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对外开放的行动纲领和指南,尽管由于各国经济金融发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可能立即达到货物商品市场的开放程度,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确定,并且通过一种谈判和协商的机制,将有助于促使各国开放金融市场,从而使本国的金融业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纪金融业发展的趋势
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作为现代金融业发祥地的欧洲,孕育了一场新的金融革命,超越传统金融主权制约的欧洲货币联盟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一个近乎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也已经在欧洲大地降临。欧洲金融市场的高度一体化向20世纪的人们展现了金融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的金融业将继承20世纪金融国际化的成就,从金融一体化走向货币一体化。
过去100年的金融创新和发展促进了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进程。而新世纪将会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新的理念和飞跃,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全球金融发展新架构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银行组织的创新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银行与客户相互联系的方式,而且改变了银行服务的传递方式,产品推销方式和交易处理方式,21世纪的银行将是建立在计算机通信技术基础之上的银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银行,即在任何时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为客户提供服务。20世纪的银行服务理念和方式将受到挑战,未来银行将不再是以雄伟气派和富丽堂皇的建筑物为标志,银行的虚拟化将使传统的分支行“砖瓦型”银行结构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发展趋势
金融中心的竞争和金融业务的创新对市场流动性和规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业务出现集中化趋势,下个世纪中期将出现国际金融中心的业务转移合并的趋势,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将会萎缩,功能大大降低。与此同时,随着现代电子技术与金融结合而导致的货币电子化和银行虚拟化趋势,将使人们对金融的理解发生重大变化。那种靠铺摊设点发展国际金融业务和开拓国际市场的观念将改变,传统的银行分支机构将大大减小。与此同时,那种发展金融中心必须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或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须拥有众多国际金融机构的观念和标准也将发生重大调整。这也使得下个世纪末,人们对于国际金融中心的认识面目一新,这正如国际金融教科书上告诉我们的一样,国际金融市场是一个没有固定地点的市场,是无形市场。这个市场由众多经营国际金融业务的机构组成,这些金融机构主要通过电话、电报、电传等现代通讯工具进行各种金融交易。
世纪之交的国际金融中心还有具体的地理概念,未来国际金融中心的定义将只是电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银行大楼林立的现象将成为历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过电脑进行,全球金融从零售到批发以至货币发行都通过电子网络进行,任何一个地区只要拥有电脑就是一个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动都可进行。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及在金融业的应用,21世纪全球金融将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无形化和无中心。
3.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
19世纪英国经济金融的绝对优势创造了英镑在国际金融市场的霸主地位,但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的炮声在打破英镑独有地位的同时,也造就了美元这个新世纪的权威,美元凭借其雄厚的实力几乎霸占了20世纪整个后半期,而21世纪将不会再现过去200 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一枝独秀的神话,面临的将是群雄争霸的战国时代。
从70年代以来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国马克鼎立的格局,由于强大欧元的出现,新世纪的货币格局首先将被美元、日元和 欧元所取代。货币的国际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终是由经济地位决定的。随着新世纪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经济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欧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长久维持,国际货币体系格局将受到中国和俄罗斯等国货币的挑战,下个世纪中叶,国际货币体系将出现以美元、日元、欧元、人民币、卢布等众多货币为主的局面。
4.国际金融协调的新机制
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瓦解以来,国际货币体系基本进入一个无序时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定,国际货币基金等国际金融组织尽其所能,以求国际货币的稳定,但无法左右日益庞大的市场。寻求一个新型的、稳定、公平、合理的国际货币新秩序是20世纪末国际金融界追求的目标,这也将是21世纪需要解决的全球问题。过去100年, 国际货币制度经历了统一到分散的痛苦裂变,新世纪的国际金融舞台将呼唤建立国际金融新权威,以其特有的权威引导国际货币体系协调发展,从动荡走向平稳,从离散走向统一。
21世纪各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将加深市场一体化进程,这是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尽管在目前的世界经济格局下,还不可能立即出现一个超国家的中央银行,国际货币制度和市场还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进行修修补补,但这只是短时的,因为20世纪的金融家银行家以及政府意识到的国际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将在新世纪会进一步体现出来。当牙买加协定确定的国际金融制度开始严重阻碍全球经济金融的发展的时候,一个全新的国际金融架构也将产生。可以预言,20世纪90年代欧洲经济一体化过程中进行的货币一体化实验,将是未来100 年全球金融发展的缩影。随着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国际金融秩序中将出现一个承担起协调全球货币政策、维护全球金融稳定责任的金融权威机构。
5.货币一体化
经济一体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级的经济整合,欧洲经济联盟是典型代表,从经济一体化到货币的一体化也将是21世纪国际金融发展的大趋势。20世纪90年代在欧洲轰轰烈烈进行的经济货币联盟令国际社会瞩目,尽管阻碍很多,但人们可以从这里听到新世纪的脚步声。正在进行的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的实践已经告诉人们,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场的一体化,而金融货币政策的协调和配合必然会提出货币统一的问题。尽管目前只在11个欧洲国家进行这一人类经济金融发展史上的伟大实验,还不可能面向全球。但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经济一体化的程度越高,货币一体化将是最终要求。欧洲货币联盟的推进让人们感受到了新世纪的曙光。21世纪末期将出现全球货币联盟的要求,众多货币将走向一体化。
四、全球金融一体化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未来100年全球金融的变迁,将使各国金融市场逐步走向一体化。这既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将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金融的一体化将促进人类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一个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将改变人类传统的金融观念和经营方式。未来世纪将给人们带来的是一场与全球经济社会同步发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国际化导致的市场一体化,将使全球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动。过去那种人为的限制和国别限制的做法将消失,而资源的有效利用将会使全球受益,这将为欠发达国家获得资源提供便利。
20世纪经济的全球化推动了金融国际化,全球投资和贸易一体化,继续发展的结果将需要一个大一统的全球金融市场。货币政策的协调统一以及货币的一体化,将逐步减少贸易和投资的交易成本。20世纪全球汇率的变化带来的国际间的矛盾和不协调在新世纪将化为乌有,市场货币投机将消亡,长期困扰贸易和投资的国际汇率风险将成为过去。
面对21世纪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也会使未来人们的观念出现变化。20世纪国际金融以及经济学教科书上关于金融机构和金融中心以及货币的概念,在新世纪的某个年代将会变得面目全非。经济金融一体化将最终导致货币一体化的选择,将使人们对现在的国家金融货币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受到严峻挑战。过去20年许多国际间关于金融开放问题的谈判以及关于金融方面的报复也将成为历史。
高度一体化市场的金融风险将不再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所能解决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机构来承担,未来人们面对的将不再是什么汇率风险,更大的风险将可能来自全球货币政策变化带来的通货膨胀风险。同时高度的一体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电子化基础上,预防电脑和智能犯罪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冲击将是全球金融机构工作的重点之一。
未来银行面对的冲击是巨大的。银行的虚拟化和智能化不仅将使全球金融机构的面貌出现改观,而且现在银行从事的一些业务,比如外汇交易、信用证业务等也将逐步消失,银行 的收入来源结构面临调整。货币的一体化将使牙买加协定确定的浮动汇率制度下诞生的全球庞大的外汇交易员和外汇经纪队伍转业,银行从业人员将大大减少。信用证这种防止国际贸易中不讲信用的结算方式也随着银行的虚拟化和高智能化而将会被其他结算形式所替代,作为银行重要收入来源的外汇交易等中间业务收入将逐步消失。未来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将使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地位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以组织项目资金筹集、资本重组以及基金管理和财务顾问为主要业务的商人银行将有极大的发展。
在人们的印象中,如果说,“一把算盘一支笔”,整日埋首于成堆的帐册之中,是19世纪银行职员业务操作的缩影,20世纪末的银行则进入了“一台电脑一个人”的时代,而到21世纪末,银行给人们的印象将是“只见电脑不见职员”。
金融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将产生较大的影响,居民的出国旅行,将不再为货币兑换烦恼。电子技术的高度发达,购物消费中电子货币将逐步普遍。银行虚拟化,人们用一台电脑就可以随时随地办理一切银行业务。金融的竞争和发展不仅促进了整个金融业自身的发展,同时老百姓也是极大的受益者。
新世纪金融发展大趋势对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纪的人们很难预计到今天的金融发展对人类带来的福利一样,同样我们也很难准确地计算未来金融市场一体化将给21世纪末的人类带来多少福音。人类是在不断进步的,全球金融发展的明天会更美好。
『叁』 国际金融政策变化对国际贸易影响谁给我写篇关于这个的文章啊急
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南北关系的影响
黄晓雨 柳剑平
(湖北大学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2)
[摘 要] 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然而究竟其发展对南北关系有何影响却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先就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其发展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南北关系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南北经济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关系的不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北关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关键词] 金融服务贸易 ;特点 ;南北关系 ;影响
一、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概念的界定
金融服务贸易是指发生在国与国之间的金融服务交易活动和交易过程,金融服务贸易的标的物是金融服务。GATS(1994)的金融服务附录明确定义了国际金融服务包括的活动。GATS规定金融是由一成员方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关金融方面的服务,包括所有保险和保险有关的服务以及所有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保险除外)。具体涵盖了下列活动:
(1)保险及与保险有关的服务
(2)银行和其他金融服务
总体来看,这些活动涉及银行、保险、证券以及金融信息服务四个有关金融方面的领域。
二、国际金融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
在世界几百年的金融发展史上,国际金融服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是受到人为或天然的限制而发展不足,直到1986年服务贸易协议被正式列入关贸总协定的“乌拉圭回合”议程之后,金融服务贸易逐渐缓慢地开始了国际化进程。而1997 年12 月13 日由世界70个国家在WTO 框架内谈判后达成一致的FSA(《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才真正促进了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并使其显现以下发展特点:
(一)金融服务机构的全球化
金融服务机构主要包括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及金融公司,金融服务机构的全球化是指金融服务机构经营活动的全球化,主要指金融机构海外分支机构的数量及种类的大量增加,以日本为例,1990年日本在海外设立的银行分支机构有1035个,分行有309个,到1997年6月,日本在海外的银行分支机构就增加到1054个,分行增加到375个。这些金融机构之所以不断向海外扩张,一方面是由于其内在规模扩大、成本降低、竞争力加强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由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增长应客户的需要而向海外扩张。然而进入海外市场是有风险的,因此除了直接投资建立自己的分支机构这种扩张方式外,由于东道国政策限制或自身风险规避等原因这些金融机构更多使用的是通过并购东道国国内的一些金融机构的方式来进行扩张。而从扩张的方向和规模上来看,不仅有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横向大规模扩张,也有北方国家向南方国家的纵向大规模扩张,而南方国家向北方国家的扩张则相当地少。以美国为例,在美国最大的十家金融机构中,几乎都是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而仅美国的花旗银行在对某些南方国家的银行进行收购式扩张后,花旗就已经成为某些南方国家的最大的银行。如美国的花旗银行收购Banamex 后,花旗在墨西哥的市场占有率超过25%;在收购波兰第三大银行Handlowy后,花旗在东欧的商业和消费者银行业务的市场占有率达到12%。而花旗现在也已经成为这两个南方国家中的最大的银行。[1]
(二)金融服务产品的多样化
随着金融全球市场的形成和新的金融技术理论的产生,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金融服务产品多样化的要求日益增加,金融服务产品的供给也日益增加,其中包括低附加值的如代发工资、代理国债等服务产品,也包括个人理财、银证通、财务顾问、投融资顾问、金融衍生产品等高附加值服务产品。在这么多种类的金融服务产品中,以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最为迅速。1 9 7 2 年美国芝加哥国际商品交易所推出包括英镑、法国法郎、日元、加元和瑞士法郎等六种外汇期货合约以来,短短的3 0 多年时间里,国际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产品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交易品种迅速增加,据国际金融权威机构统计,目前国际金融市场衍生产品已高达1200 多种,这些衍生产品在原生金融产品基础上组合再利用组合,衍生再衍生,形成了全球巨大的衍生产品交易市场。这些品种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扩大了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功能和资本的杠杆率,为使用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管理风险的最有效的工具,但也为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投资机会。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些金融衍生产品使金融市场交易更活跃,更具流动性,并持续地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定价效率。然而,由于金融衍生产品的多样化发展是在国际金融市场体系剧烈动荡的背景下产生的,它既可以用于金融风险管理,又可以用于金融风险投资,因此包含着品种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变得更加不确定。[2]
(三)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于发展国际金融服务贸易激烈竞争的需要,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通过金融信息化建设来提高金融业的工作效率和改善服务水平,这主要表现如下:信息技术克服了金融运作时间和空间上的障碍,使金融服务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 实现了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现代的金融交易可以通过电报、电传、网络等多种信息化方式进行,使得许多金融服务产品能24小时不间断进行交易。以信息化网络银行发展最快的美国为例,银行通过高端通信产品和大型计算机系统软、硬件的研发和利用, 借助金融工程、金融数学模型等理论的研究, 纷纷开展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银行服务与产品创新, 出现了网络银行、信用卡、ATM卡、在线支付以及各种电子支票支付、网络保险、网上证券等新型产品和服务,信息技术的普遍使用使得全球金融服务产品的买卖在瞬间便可以完成,使得各国之间金融服务贸易的联系与交往的频率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四)服务贸易总额的巨额化
现代国际贸易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包括金融服务贸易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已经越来越成为国际贸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一国的国际收支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据IMF的国际收支统计,1 980~l993年,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由3580亿美元增加到9337亿美元,年平均增长速度高达7.7 %,大大高于同期世界商品贸易年均增长4.9 %的增长速度。服务贸易占世界总额的比重,1980年为17 %,而到1993年则已上升至22.2 %,1 995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已达23.3 % 。有的专家预测,在今后2O~3O年间,服务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21世纪30年代,服务贸易的比重将与货物贸易的比重大体相当.甚至超过货物贸易的比重.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对象和主要内容。
而在近年来国际服务贸易总额大幅增长的背后,一些国家特别是金融服务发达的国家通过加速发展金融服务贸易来扩大其金融服务的出口是根本原因。例如,1995年,据统计,美国金融服务出口总额高达6l亿美元,占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l7.4 %,进口总额17亿美元(参见199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收支统计》),金融服务贸易的顺差高达44亿美元。巨额的金融服务贸易顺差对缓解美国的国际收支逆差,调节国际收支的均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为如此,使得美国成为世界金融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
(五)服务贸易协议的完善化
由于美国和欧盟在服务贸易领域的绝对比较优势,美国于1982 年在关贸总协定部长会议上提出实现包括金融服务贸易在内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问题并且得到了欧盟的响应。1986 年,在美国的坚持下,服务贸易谈判被正式列入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的正式议程中,并在多年艰苦的谈判后,达成了服务贸易多边框架协定(即“服务贸易总协定”) 。该协定共包括6个部分和5个附件,包括“金融服务附件”。最后,在1997年12月13日,在欧盟的倡导下,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终于就开放金融市场达成了最后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谈判各方同意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允许外国在本国(地区) 内建立金融服务公司并按竞争原则运行;外国公司享有国内公司同等的进入国内市场的权利;取消跨边界服务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投资项目中所占比例超过50%;协议将在1999 年初签署,最迟不晚于1999年3月生效等。
另外,美国还在APEC(亚太经合组织)内,提议由APEC通过具体行动,推动世贸组织完成谈判,并对东南亚国家施加压力,促其就开放金融市场做出更多的承诺。由于美国的推动,APEC通过了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行动纲领,而且明确要求各国做出开放金融服务市场的自主承诺,并把开放金融服务市场作为APEC致力的目标之一。因此,全球金融服务贸易达成的最终协议较之1995年达成的过渡性协议更为完善、开放,尤其是对以亚洲国家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南北关系的影响
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关系指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同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关系。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国际政治关系的经济化使得南北关系中的经济关系上升到重要地位。而近二十年来迅速发展的经济全球化,首先表现为商品的国际自由流动和生产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工,因此这个过程必然包含资本的全球流动以及相关的金融服务贸易。从总体上看,国际金融服务贸易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南北方国家之间的经济交流,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从某种意义上加强了南北关系的发展。然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业自身的不完善性和脆弱性,北方国家对金融服务的统治地位就对南方国家造成较大的威胁,也就对南北关系造成了如下的消极影响:
(一)金融服务机构的全球化造成南北关系的不稳定
金融机构的并购,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实现规模上的扩大和业务上的拓宽,从而提高金融机构的竞争力。然而近年来的金融机构并购活动中,主要是南方国家的金融机构处于被并购的地位,而且随着跨国并购的深入发展,北方国家金融机构的规模通过并购不断得到扩大,垄断程度不断得到提高,对南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增加了南北关系的不稳定性。
亚洲金融危机以后,北方国家的跨国金融服务机构大举进入亚洲多数发展中国家,以比危机前低60 % ~ 80 %的价格大批并购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据统计,泰国35家金融公司中已有9家被外资接管。按泰国商业银行的增资规定,至少有半数银行的大多数股份被外国资本持有。为此,泰国舆论围绕是否将沦为经济殖民地展开了激烈争论,甚至有的报刊说:“全球化带来新型殖民地”。(注:[委内瑞拉]宇宙报,1999年3月6日。)
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由于南北方国家实力悬殊,北方发达国家既是主要的出口国又是主要的进口国,南方发展中国家主要是进口国,即依赖于北方发达国家的出口,这种不对称的依存程度,使发展中国家过分依赖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经济安全构成了威胁。因此,早在2005年6月底,央行就提前推出了《国家金融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通过去年第三季度发布的中国第一份《中国金融稳定报告》和《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对当前中国的金融风险状况。中国决策层如此高度重视安全问题的紧急应对,从一个侧面显示,包括经济安全在内的中国国家安全问题,更反映了其它南方国家也存在的经济安全问题。而又由于南北方国家互相依存的性质,如果南方国家的经济不安全必然也会造成南北关系的紧张、不稳定。
(二)金融服务产品的多元化和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使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
金融服务产品种类的增加,一方面为社会财富金融资产化提供了便利,持续地刺激了南北方国家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由于新的金融产品的资本虚拟化越来越强,往往能使循环资本得到迅速扩张,根据权威机构测算,所有国家银行的金融衍生品投资组合都是建立在99:1的杠杆借贷比例上的,只要投资略有失误,杠杆原理就产生反向作用,就会出现整体崩溃,[3] 尤其是现代大规模国际游资的绝大部分来自北方国家,他们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监管不完善的、市场脆弱的南方国家金融市场上进行多重组合投资,造成了南方国家的金融危机。比如,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规模运用“杠杆”能量,不断进攻泰国金融市场,触发了泰国金融危机。而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则一方面加强了南方国家与北方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的联系与交往,另一方面提高了各国金融服务贸易的联系和交往的效率,使各国对利率、汇率以及股票、债券等金融市场的变化反应迅速。因此当北方国家的投机资本迅速被迅速抽离某一南方国家市场并引致该国发生金融危机时,强烈的心理预期及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使周边南方国家本就不完善的金融监管完全来不及反应并对局部的金融危机进行控制,从而导致周边国家金融市场上的资本也迅速外逃,造成了金融危机的传染性,使局部的金融危机迅速转化为全局性的金融危机,最后使一片南方国家深陷经济衰退的泥潭。比如,1997年泰国爆发金融危机之后在金融服务效率的信息化的前提下及国际投机资本的恶意攻击下,泰国金融危机像瘟疫一样迅速向外蔓延, 波及东南亚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这次的金融危机不仅使韩国等新兴工业国家经济倒退到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使印尼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倒退10年左右且至今动荡不安。而北方国家则由于金融机制的完善及经济基础的雄厚,当然也由于北方国家是国际投机资本的主要来源地,相对南方国家而言,金融危机对北方国家影响很小,故南北经济差距进一步扩大。[4]
(三)表面层次上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完善化使南北交换关系更加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在美国和欧盟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全球95 %的金融服务贸易已经纳入逐步自由化的进程,各成员方同意开放各自的银行、保险、证券、金融信息市场,并且各成员方在双方的谈判中具体承诺开放哪些具体服务部门、开放的程度如何体现,这些都体现了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的完善的、合理的一面。然而,由于发达国家在金融服务贸易方面具有绝对的比较优势,这种表面合理、公平、平等的在自由化幌子下鉴定的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实则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服务贸易规模小、资本金不足、不良资产率高、监管机制不完善,在现实的情况下根本无法与发达国家进行完全竞争,过早地进行自由化竞争的实质只是在强化北方国家的优势产业,维护北方国家对南方国家的剥削。
综上所述,国际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使南北经济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关系的不稳定,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南北关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参考文献]
[1] 刘静.今日花旗集团[N].中经专网, 2004年7月26日.
[2] 潘淑娟. 国外商业银行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金融,2004(9):53-54.
[3] 晏露蓉.SARS与金融危机[J].福建金融,2003(6):16-17.
[4] 陈学彬.当代金融危机的形成、扩散与防范机制研究[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1:91-95.
『肆』 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不利的方面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务贸易协议于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务贸易协议要求各参加方对外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和金融信息市场。1999年11月15日,中美双方签署了《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双边协议》。这一协议的签署将加快我国加入WTO的进程,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最终将适用于我国。
以中国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为契机,我国打响了全面跨入市场经济体系的攻坚战。加快融入国际市场化经济体系而不是闭关自守,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如今,作为包括WTO在内三大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成员国,在享受权力、为自身发展赢得有利的国际经济环境的同时,我国也积极信守承诺,履行自己应当承担的义务与责任。而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对外开放更是首当其冲。
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遵循的是循序渐进、谨慎管理的原则,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开放的地域,增加引进的机构和数量。[1]1997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首次批准9家外资银行在上海浦东试点经营人民币业务。到2000年3月,在我国获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已选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险市场的开放始于1992年上海引进外资保险公司的试点,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资保险机构获准在中国营业。来自17个国家的外资保险公司代表处2l2家。不久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又批准了4家外资保险公司在华设立舟公司或台资寿险公司。证券市场的开放程度较低。外国证券公司可以在中国设立代表处,若干外资金融机构获得了上海和深圳证券所定数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参与B 股交易,国外金融机构还参与了我国政府债券和部分企业的H股,N股的上市发行工作。
对外开放金融市场,对我国民族金融业发展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在看到积极因素的同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到金融市场对外开放带来的不利因素。
(一)客户资源的无形流失
一些外资金融机构的优势体现在体制优势、管理优势、规模优势、跨国服务网络优势。这些优势集中起来形成了综合性服务的业务优势。一些外资金融机构可以凭借这些优势和雄厚的实力、良好的市场形象赢得优质客户,这对我国金融机构将造成强烈地冲击。
如中国加入WTO后,人民币业务会逐渐对外资银行开放,而外资银行一般会选择向国内一些优质企业发放贷款,这些优质企业为扩大生产,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于自身考虑,往往也会选择那些服务方式灵活、效率高的外资银行,久而久之,中资银行不可避免地会丢失一批优质客户;而对保险业来说,冲击可能更为厉害,中国的保险业由于服务质量较低,外商投资如果从目前的寿险再扩展至财险、再保险及保险业,中国的民族保险业将丧失较大的市场份额;由于A股市场还不能放开,证券行业可能好一点,但随着B股向国内居民放开,开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资金融机构若不能发挥自身的优势,提高服务质量,保持相当的业务份额,就会面临由业务萎缩导致的财务风险。
(二)在国际经验方面
除中国银行外,中国金融业长期以来都限于国内经营,与国际市场缺乏密切的联系。特别是由于国内金融体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国内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处于几乎隔绝的状态。这种状态,使中国金融业缺乏精通国际金融业务的人才。缺乏具有广泛国际服务网络的客户关系。
(三)人才竞争
现代企业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如果没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则现在的中资金融机构就难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会逐渐扩大,外资金融机构将随业务规模的扩展和业务领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员工,凭借其先进的经营管理、优越的工作条件、优厚的待遇以及诱人的出国培训机会等,会吸引大量国内金融界的优秀人才,使人才流失严重。从而可能导致国内金融界整体员工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下降。[3]
与外资金融机构在个人收入、员工技术培训、业务新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将导致我国本土金融机构中一些优秀业务骨干“跳槽”,这将导致我国金融业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将会影响中资金融机构的相对竞争地位。
(四)金融市场将受到国际游资冲击
目前,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有待提高。企业的自我表现、自我约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强。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行为规范还比较薄弱,如过早地开放国内金融市场。特别是实现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就会形成资本的大量流入、流出,冲击国内金融市场,影响整个宏观经济的平稳发展。
(五)对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一国汇率和利率变化所产生的效应。将被相应的资本的流动效应所抵消。从而加大了金融调控的难度,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观调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国金融机构与国外金融机构相比,无论是资金实力还是经营管理经验,都处于弱势地位。外国金融机构的进入,将会以其庞大的虚拟经济切割我国实体经济的利润,在基本没有风险的情况下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四是外资银行将同中资银行争夺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贷抵押证券化、代客理财和私人银行等业务。如果优质客户和核心业务被外资银行垄断,将不利于中资银行的长远发展。
一些国家盲目过度开放金融市场带来的沉重教训
纵观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有的国家能够抓住机遇迅速步入现代化行列,有的国家经济危机频繁发生、发展缓慢,这些无不与能否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密切相关,而维护金融安全又成为维护经济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区成为世界上银行危机发生最为频繁和最严重的地区,35%以上的拉美国家曾经历过数次危机,发生危机的次数是世界其他地区的3倍以上。拉美国家频繁出现银行危机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与外部因素有关。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曾经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发挥过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国家曾把外国独资银行的进入视为对外开放的成就而引以为豪。但是,经济一旦出现波动,国外资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弥补经常账户赤字的资金流入量突然减少,同时,资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资金链断裂,引起乃至加剧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危机。如1998年拉美7个地区大国的资金流入突然中断,造成信贷规模急剧减少,债务链条断裂,经济危机使GDP的增长率由7%下降到-2%。二是资本账户自由化的错误安排。在缺乏对银行有效监管的情况下,贷款规模迅速膨胀,导致大量不良资产,而贷款的需求又使得银行无限制地通过国外资本融资,银行系统对国外客户的负债迅速扩大,增加了这些国家面对外部资金流动的风险。三是公共债务占贷款总额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经济衰退时期,政府通过国内银行获得大量贷款,数量庞大的公共债务,成为银行有价证券不稳定的根源。四是银行债务过度集中到某一种国际货币上。一旦该种货币出现问题,就会牵动负债国的金融市场。在银行负债高度集中到一种国际货币的国家中,资本流动突然中断导致金融危机的概率是75%。负债币种的高度集中导致了风险的增加。
『伍』 cepa服务贸易协议商标转让所得税优惠税率
cepa服务贸易协议不涉及税收优惠税率。
内地与香港
11月21日,在香港共同签署《关于修订〈CEPA服务贸易协议〉的协议》。《协议》自签署之日起生效,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协议》梳理汇总了自2015年《CEPA服务贸易协议》签署以来内地在服务贸易领域的最新开放措施,结合香港业界提出的开放诉求,在金融、法律、建筑等多个领域进一步取消或降低对香港服务提供者的准入门槛,放宽对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等服务贸易模式的限制措施,扩大相关专业领域人才资格互认范围,为香港人士在内地执业创造了便利条件。
《协议》不仅有利于巩固香港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地位和发展新兴产业,也将为内地服务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对全面深化两地经贸交流与合作,支持香港发展经济、改善民生、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内地与澳门
为推动澳门与粤港澳大湾区在服务领域的深度融合,《修订协议》提出多项在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施的服务开放措施,当中包括推动金融、法律、税收服务、教育等领域扩大开放的政策。
《修订协议》还进一步制定多项银行及保险业方面的对外开放措施,放宽市场准入、业务范围、运营要求以及监管程序,提升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旨在为澳门银行及保险企业开拓内地市场,促进澳门和内地金融机构业务的合作和发展,实现互利双赢。
《修订协议》自签署之日起生效,并将于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
『陆』 金融市场发展的利弊分析
金融海啸与救市成本美国众议院终于通过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但这个方案已不是7000亿美元了,而是加码成了8500亿美元。上星期众议院第一次投票否决了7000亿美元方案后,白宫将此方案作了修改,加码1500亿美元再送到参议院表决,获得大比例通过后再送到众议院表决,所增加的1500亿美元是向老百姓派糖,果然获得了参众两院的支持,因为7000亿美元只是用来购买华尔街的不良资产,老百姓分不到甜头,自然有部分议员不高兴。现在争取到的1500亿美元派糖给选民,议员们就改变了初衷,投票赞成了。布什为什么不早点想到“派糖”的方案,导致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被众议院否决,致使道指狂跌777点。 上周五85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通过前,道指回升了300多点,通过后,反而急转直下,收市时下跌了157点,振幅近500点。大家期待的救市方案获得通过,美国股市反而大跌,这可理解为趁利好消息出货,也可以解释为市场担心7000亿美元的救市方案救不了市。受美股下跌的影响,昨天亚太股市全面下跌且跌幅都很大,恒指跌了879点,跌幅约为5%。众多下跌股市中也包括黄金周之后的内地股市,昨天上证指数跌了5%以上,跌幅超过港股,或许这是继上周周边股市大跌后的补跌。昨天内地股市在政府救市之后第一次大调整,政府是在上证指数最低跌至1802点时出手的,大盘很快反弹了近500点,昨天的下跌可看作是正常的调整。7000亿美元肯定不够,但作用也不小,而且也可以说是对症下药。目前全球金融海啸,归根寻源,是最原始的按揭抵押证券出了事,投资银行将这些按揭抵押证券层层包装,通过杠杆不断放大,终于演变成金融海啸。现在,7000亿美元主要是用来购买这些按揭抵押证券,期望能使市场对这些按揭抵押证券所衍生的产品重树信心。此外,新方案将银行存款的保险额由10万美元提高到25万美元,可以避免银行出现挤兑现象。25万美元不是小数目,可以保障绝大多数存户的利益,令这些存户不致一有风吹草动就到银行排队提款。救市方案通过后,美国财长还得进一步制订收购这些不良资产的方法和价格,这才是关键所在。价格太低,银行只能得到一些残渣;价格太高,7000亿美元肯定不够用。由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考验着全球经济,也考验着中国PE的发展。业内人士在日前举行的“PE北京论坛”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PE市场发展前景依然广阔,在国际市场不好的时候,可能正是我国PE快速发展的时机,要抓住金融动荡中的机会。发展方兴未艾北京PE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产权交易所总裁熊焰指出,近年来,中国经济保持平稳增长,中国市场的高成长吸引了大批外国股权投资基金来中国投资,中国已成为全球股权投资基金增速最快的国家。同时,随着中国民间资本的成长和政策法规环境的不断完善,人民币股权投资基金也蓬勃发展起来。推荐阅读巴菲特自述:我怎么选股,我凭什么选股 三中全会:保市场稳定独家:中金18大客户华尔街秘密 机构上周做空:净流出68.4亿 本周股评家最看好:中国平安 深发展三季度业绩预增80% 地产龙头前三季齐发病危通知书 4季度是自救的最后机会 北京PE协会副会长、弘毅投资总裁赵令欢指出,全球投资者对中国表现出极大兴趣,中国正变得越来越有吸引力,很多资金以私募股权的方式进入到中国来。PE在中国发展的势头方兴未艾,但基础还很差,中国对私募股权投资有大量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意识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场不好的时候对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国也有很多人对PE行业很有兴趣,但对整个行业还没有经验,PE行业的发展有很大潜力。在危机中抓住机会熊焰指出,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在华尔街全面爆发,并迅速波及到欧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产业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击。中国金融行业虽未受到像美国那样直接的冲击,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日趋深入的今天,中国也将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验。如何能够顺利度过这场金融危机,成为摆在每个PE机构面前无法回避的严肃话题,如何在危机当前经受住考验并抓住机会取得发展,是中国PE行业必须深思与面对的课题。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创投市场的间接影响已经显现出来,创业投资专门研究机构EZCapital此前发布的报告显示,9月中国市场已披露3家投资公司募集设立新人民币基金,涉及金额39亿元,相比8月份资本募集情况,9月份募集基金数量和资本金额呈现快速下降趋势,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并且,本月没有外资背景的基金成立。北京PE协会副会长、中国宽带产业基金董事长田溯宁指出,在未来尤其是经济遇到挑战时,行业整合会越来越多,PE要承担起整合行业价值链的作用。虽然国际经济形势很不明朗,但中国未来不会受到太大影响,别人的危险恰好是我们的机会,要抓住机会。PE应与企业一起走向海外参与股权收购,把西方核心技术和知识体系引入进来,使产业升级进一步加快。赵令欢指出,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美国经济衰退,但由于中国仍处于国际化的早期阶段,受到的冲击相对小一些,中国条件比其他国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机会,主动出击。虽然现在PE在国内融资、退出都变得更加困难,但可能正是投资的好机会,“越是经济下行时,企业定价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机会反而会出现;而在市场过热时,由于价格较高反而不容易进入。”很多PE可能会受益于此次市场的修正,冷静看待市场的发展。促进PE发展田溯宁建议,要抓住机会推进改革,促进PE的发展,“尽快从政策法规上促进PE的发展,外部困难时正是改革的好时机。”推动保险、社保、企业年金成为合格的有限合伙人。熊焰指出,为了建立股权投资基金内行业自律监管机制,加强业内人士与监管机构的沟通,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维护行业人士合法权益,加强境内外PE从业者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国股权投资行业的发展,2008年6月,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正式成立。而针对业内普遍关心的双重征税问题,北京将出台政策避免对PE双重征税,鼓励和支持PE发展。北京市金融办任雪丹处长表示,北京市发改委、金融办会同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政策,该政策已准备上报市政府,应该不会有大的改变。为促进中国PE行业的发展,为境内外的PE机构搭建起一个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对话平台,北京市金融办、中国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筹)、北京股权投资基金协会等主办的“PE北京论坛”将于11月9日至11日举办。
『柒』 市场全球化的根源是什么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看经济全球化的根源和实质
马腾
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看,经济全球化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围内的展开和集中表现,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科技进步,以国际金融资本为主导资本形态,以跨国公司为主要媒介,逐步发展和形成世界市场的过程。它包括商业资本全球化、金融资本全球化和产业资本全球化三个阶段。如今资本要素的全球流动仍然受到许多民族国家的抵制,世界市场仅仅处于初步形成阶段。不过,不论经济全球化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资本关系向全球扩张的实质并没有改变。因此,只有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出发,用生产力发展和资本关系扩张两条思维坐标来分析科技进步和三大资本的发展路径,才能达到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科学认识。
一、商业资本全球化
商业资本全球化就是商业资本通过世界贸易的拓展,实现全球商品交换、形成世界商品市场的过程。其实质就是商业资本通过不断扩大交易空间,把交易矛盾普遍化,缓解矛盾以实现资本不断增殖。商业资本全球化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历史发展的结果,其产生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马克思指出:“对外贸易的扩大,虽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幼年时期是这种生产方式的基础,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中,由于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必然性,由于这种生产方式要求不断扩大市场,它成为这种生产方式本身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4页)在资本主义再生产中,由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一方面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另一方面又存在着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萎缩的趋势,这两种趋势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资产阶段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78页)因此,资产阶级要打破一切地域和国家的界限去开拓、争夺国外市场,把矛盾转移到更广泛的世界市场上去,通过把矛盾“普遍化”来解决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主要通过以下规律来推动商业资本全球化的进程。
1
『捌』 简述货币兑换科目的作用。(明天交作业,摆脱好心人帮帮忙。谢谢)
1.从理论上讲,货币自由兑换是指货币发行国允许本国货币持有人(包括居民和非居民)将本国货币自由兑换成外国货币并用于对外支付与转移。货币自由兑换体现了国家货币主权与货币持有人货币兑换权之间的矛盾,一种货币可兑换成另一种货币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外在表现形式。外汇管制是货币兑换的对立面[15],外汇管制越松,货币兑换程度越高。按国际通行作法,外汇管制可分为对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管制,因此,货币自由兑换包括经常项目可兑换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两方面。如果一国货币同时实现了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则该种货币就称为完全可兑换(fully convertible)或完全自由兑换货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协定(以下“基金协定”),基金会员国货币的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是指该国接受基金协定第八条义务,即:未经基金批准,不得限制经常性国际交易[16]的转移与支付;未经基金批准,不得采取多重货币作法或歧视性货币安排;兑付其他基金会员国在经常性国际交易中所积存的或为支付经常性交易所需的本国货币。可见,基金关于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法律规定只涉及成员国对经常性国际支付与转移的限制,而并不涉及对交易本身的限制,而且基金只要求成员国消除经常性对外支付与转移的限制,允许成员国对经常性交易资金的收取加以限制,比如成员国有权采用强制结汇制。但是,基金协定第六条第三节允许成员国对资本项目予以管制[17],因此,基金协定中并没有关于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法律规定。事实上,按照基金的传统看法,一国货币实现了经常项目自由兑换,就可称为自由兑换货币。基金把货币自由兑换限定在经常项目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的。基金协定是在二战结束前谈判、订立的。英美等西方工业国家认为战前各国的贸易大战、竞争性货币贬值所引发的经济危机是战争爆发的重要原因。在重建战后世界经济秩序的蓝图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三大支柱各有分工:基金的任务是修补战前混乱的国际货币秩序,世界银行是促进、支持外国投资,关贸总协定则是为了改变战前的贸易保护主义与歧视性作法。基金与关贸总协定在汇兑政策和贸易自由化方面进行合作。总之,基金、世界银行、关贸总协定的设立是为了帮助工业化国家实现充分就业、自由贸易和汇率稳定等目标。[18]因此,基金的宗旨之一便是:“便利国际贸易的扩大与平衡发展,促进和维持高水平的就业和实际收入,以及所有成员国生产资源的发展,作为经济政策的首要目标”,[19]而“协助建立成员国间经常性交易的多边支付制度并消除防碍世界贸易发展的外汇管制”则是基金的另一宗旨,[20]这也就不难理解基金协定有关经常项目兑换的规定。不过,对于资本流动来讲,当时的背景是倾向于由各国予以管制。美国财政部的态度是:“二、三十年代的历史表明,许多国家承受不住大量的将本国货币兑换成黄金和资本逃避的压力。事实说明,一个国家的黄金和外汇资源应主要为了经常项目的国际结算而储备”。[21]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认为:“没有一个国家在将来能安全的允许资本因政治原因或为逃避国内税收或为资本所有者寻求避难而逃逸。同样,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安全的接受游资,这种非由于国内需求而流入的资本并不能安全地用于固定的投资。基于上述原因,对资本流动的管制,不论是资本输出或流入,将是战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22]基金协定允许成员国管制资本项目正是上述观点的反映。不过,经历了五十年的历程,世界经济情势也与当时大不相同,基金已把推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作为自身的任务之一。
那么,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涵义是什么呢,是否也向经常项目自由兑换那样只限于取消会员国有关资本支付和转移的限制呢?在笔者看来,资本项目自由兑换应当包含取消对资本交易本身的限制和对资本支付和转移的限制(包括对内、对外两方面)。这是因为:①资本交易的自由化和资本转移和支付的自由化是资本流动自由化的两个方面。[23]如果只是消除有关资本支付和转移的限制而对资本交易本身仍保留管制,资本自由化将受到限制;反之,如果解除了交易本身的限制却同时限制资本的转移和支付,资本自由化实际上也难以真正实现。排除任何一个方面,资本自由化都将是不彻底的。②基金有关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规定之所以没有将消除经常性交易本身纳入管辖范围,是因为有关贸易自由化的任务将由当时的关贸总协定管辖,这样作也是为了避免国际组织间管辖权的交叉和重复。但是,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方面,资本交易和资本转移与支付都不存在全球统一的规则。③从现有的关于资本流动自由化的实践来看,经合组织(OECD)[24]《资本流通自由化守则》是将取消资本交易及其支付和转移的限制都纳入资本自由化的范围的。④从基金的实践来看,基金近年来也一直致力于推动资本流动自由化,基金也在努力使基金协定得以修改,赋予基金对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管辖权。1997年2月和4月,基金执行董事会讨论了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问题。在讨论中,执行董事们认为一个开放和自由的资本流动体制能促进实践储蓄和投资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增长和繁荣。同时,资本流动对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的影响越来越大,为使基金能够有效地履行其监督国际资本流动的职责,基金协定应当修改,在协定中规定基金的任务包括推动资本流动自由化。在管辖范围的问题上,许多执行董事倾向给予基金在资本流动方面全面的管辖权,包括内流和外流的资本交易和支付,但不包括内流的直接投资,因为对这种交易的限制通常出于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管理以外的原因。[25]在1997年9月于香港召开的基金与世界银行第52届年会上,基金临时委员会(the InterimCommittee of the IMF)[26]发表了《临时委员会关于修改基金协定实现资本自由流动的说明》(Statement of theInterim Committee on the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Movements Under an Amendmentof the Articles),要求执行董事会完成其建议修改基金协定的工作,使资本流动自由化成为基金的宗旨之一,并通过订立有关资本流动自由化的严格定义和与之一致的义务来扩大基金的管辖权。[27]基金第一副总裁费舍(Stanley Fischer)认为:基金协定有关资本自由化的修改安排可以比照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模式,基金协定第八条规定了成员国货币经常项目自由兑换的标准,但又在第十四条规定了过渡安排,资本项目自由化也可以作出类似的规定;另外,基金还应对不同类型的资本管制作出分析与评估,比如区分资本流入的管制与资本流出的管制、以市场为机制的管制和数量管制,以便建议成员国哪些种类的资本管制有利于其目标的实现和资本自由化的进度。[28]从基金的工作看,在资本自由流动的一些主要问题上已取得共识,如主要资本交易问题,内、外向资本流动问题、资本的限制措施问题、歧视性待遇问题等。[29]
2、 金融服务开放对货币自由兑换的影响。WTO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包含了全球95%的银行、保险、证券和金融信息贸易,[30]因此,WTO有关金融服务贸易法律规则的实施,将大大推动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市场的开放,同时将有助于基金推动货币自由兑换的实践。
(1) 金融服务开放将推动WTO成员的经常项目自由兑换。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一条第1款规定:“除第十二条所规定外,任何成员不得对与其具体承诺有关的经常交易的国际支付与转移实施限制。”
(2) 金融服务开放将推动WTO成员货币的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服务贸易总协定是第一个包含投资规则的多边框架,也是第一个有关资本项目的多边规则。[31]从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服务的提供模式来看,该协定并不仅仅是有关“贸易”的规则,实质上还涉及投资和资本转移。第一种模式要求一成员免除其承诺开放的服务行业中与服务提供或消费相关的资本流动的限制;而通过商业存在通过服务只有在服务提供者能够在他国投资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因此第三种模式就要求成员免除对外国投资的资本流动限制。服务贸易总协定关于第十六条第1款[32]的注释规定:“如果一成员在第一条第2款(a)所指的服务提供方式方面作出了市场准入承诺,而且如果资本的跨境流动是该服务本身的必要部分,则该成员就因此承诺允许这种资本的流动。如果一成员在第一条第2款(c)所指的服务提供方式方面作出了市场准入的承诺,则它在此承诺允许有关的资本转移到其境内。”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一条进一步规定:“本协定的任何规定不得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成员在基金组织协定下的权利和义务,包括使用符合基金协定的外汇措施,前提是该成员对任何资本交易,除非按第十二条规定或应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要求,不得实施与有关该交易的具体承诺不一致的限制”。事实上,取消资本交易的限制也是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要求,这意味着一国加入WTO就必须在资本项目自由兑换方面放松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