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县城如何推动项目建设
一方面向外借力,结合省级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幕阜山片区开发和省纪委监察厅、省发改委对口帮扶通山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项目资金;
一方面坚持向内挖潜,采取BOT+EPC的现代化城市建设模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夯实基础设施,尤其是道路建设。
眼下,咸通高速通车在望,它将与贯穿通山境内的杭瑞高速、大广高速相互策应,使全县三分之二的乡镇直通高速,步上发展的快车道;杭瑞高速连接线和环城西线高标准公路已经拉通,新工业大道和核电路延伸线、洋都大道延伸线正在紧张施工……共同撑起经济开发区“三纵六横”的巨大骨架,成为通山产业腾飞的“孵化器”。
彰显发展软实力
对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实施“零障碍”服务,是该县推进项目建设、彰显软实力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切实优化发展环境、提升服务质量,该县及时制定出台了领导挂点、治安承诺、挂牌保护、收费“一张表”、证照“限时代办”等制度,不仅加大明查暗访力度,严惩“吃拿卡要”、阻工闹事、强揽强要等不良行为,而且加强要素保障,用活土地复垦、整理、增减挂钩和闲置土地盘活等政策,加大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力度,确保项目用地充裕及时。同时,深化与武汉大学金管中心合作,组建金融服务中心,并与光谷资本大厦对接,推进一批企业挂牌上市,以及发展担保中介等,切实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推进县域金融工程全覆盖。
今年4月,全省首家“金融集市”在通山开市,14家省直金融机构把投资目光一齐瞄准通山,支持该县县域经济发展,当场签订信贷合约2.08亿元。
同时,县开发区、人社局等部门经常深入企业,及时了解和掌握企业的用工需求,通过举办大型综合招聘会、专场招聘会,以及开展定向培训,实行先培训再上岗等,缓解企业用工难。
2. 如何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项目建抄设,首先要解决好项目的占地和资金问题。
3. 如何推进个人金融生态圈建设
推进客户个人金融生态圈的建设,打造客户、银行、第三方之间“三位一体”的共存共荣、实时互动客户金融生态系统,不失为重构银行传统架构和商业模式的可行之路。
近年来,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不断的出现,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发展也势头凶猛,“互联网+”与银行资管业务的融合,也日渐深入。但当下,如何重构传统架构和商业模式,依然是银行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笔者认为,推进客户个人金融生态圈的建设,打造客户、银行、第三方之间“三位一体”的共存共荣、实时互动客户金融生态系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金融生态圈建设现状
对银行来说,个人金融生态圈建设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没有太多经验和成熟做法可供借鉴。客户需求和项目情况又各不相同,对银行推进策略和经办人员学习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各家银行生态圈建设基本处于摸索阶段,且在推进过程中普遍遇到以下问题:
1. 落地困难
从各家银行的实践来看,个人金融生态圈建设基本是自上而下的总行战略。但存在上级行在提出宏观战略以后,对具体方式、方法上说明和指导不足,导致基层机构在推进过程中普遍存在“无处下手,不知如何推进”的问题,在摸索过程中走了不少“冤枉路”,存在不少人力、财力浪费现象。而且,行内部门之间协作不够,也未能形成全行合力。
2. 费用不足
生态圈建设大多需与外部机构合作,涉及不少系统开发和设备采购,在项目推进过程中一定的费用投入必不可少。而各分行之间费用充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费用充足的分行能投入较大财务资源,积极抢占市场,但也可能存在资源浪费;而费用相对紧张的分行,无法足额投入财务资源,就可能错失市场机遇。
3. 评价困难
因为目前各家银行对基层行生态圈建设的推进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对基层机构的督导约束力稍显不足,因此,对生态圈建设过程的管理和业绩成果,也就很难客观评价。
4. 竞争压力
目前国内“互联网+”氛围浓郁,包括BAT 三巨头在内的互联网公司也在通过场景切入,积极推进生态圈建设。而互联网公司凭借快速灵活的市场反应机制、专业专注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和高估值带来的资金优势,对银行生态圈建设项目争取,造成较大竞争压力。
如何推进个人金融生态圈建设
银行个人金融生态圈建设的实质,是学习和借鉴互联网思维,优化客户体验,将客户或业务营销向上下游延伸。其目的是为了搭建业务发展平台,促进业务发展模式转型,实现业务拓展由点式向链式和网式转变,由单个客户营销向批量营销转变。
具体该如何推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1. 分类推进,典型引领
生态圈建设的目标领域十分广泛,理论上,几乎所有的客户群体、客户需求、客户生产生活场景,都可以作为生态圈拓展目标。因此,建议银行基层机构应对所辖地区外部环境和客户需求做深入分析,对目标项目做分析梳理,分类推进,可以先从比较熟悉的领域开始。而且,上级机构还应加强对典型经验和成功项目的分享推广,进而缓解基层行落地难的问题。A 银行的做法,就为我们提供了不错的经验。
案例一
A 银行在个人生态圈建设方面,开展了“三个一批”工程:全面推进一批;重点突破一批;创新孵化一批。
全面推进一批,即大力推进对社保、校园、医疗、学车一族和有车一族等比较成熟,有较多同业经验可以借鉴领域的生态圈建设。A 银行要求每个分支行梳理出至少一个领域的生态圈全面建设方案,做好重点目标客户梳理与跟进,形成示范效应和品牌效应,并在全行范围内予以推广应用。
重点突破一批,即在公交、旅游、智慧菜场和专业市场等区域特色生态圈上,力争实现突破。A 银行要求分支行结合实际情况,积极与当地相关部门衔接洽谈,至少选择一个领域作为区域特色生态圈建设目标。创新孵化一批,即在农村金融、社区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等市场潜力大,但各行尚无固定有效推进模式的领域积极探索,通过创新和移植等方式,实现该领域生态圈建设的突破。
在生态圈建设推进过程中,建议上级行应通过业务研讨培训、现场推广会、下发某个领域的生态圈建设一揽子解决方案等多种形式,加强对同业、系统内分行和辖内机构生态圈建设先进经验的研究分析,加快成功项目的复制推广,减少所辖机构学习成本。
2. 内外协作,借势借力
除了依靠自身力量以外,生态圈建设过程中,银行还应积极借助外部机构力量。如在农村金融生态圈建设方面,B 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
案例二
B 银行湖北分行在打造当地农村金融生态圈时,积极与当地供销社开展合作:一方面,双方合作发行联名卡,在卡上加载了一系列金融和非金融功能,并共同提供一定的资源;另一方面,则是将全省数千个供销社网点,纳入为该行农村生态圈建设的支点,农村生态圈建设取得较好效果。
除了B 银行这样的合作方式之外,银行还有很多的方式推进金融生态圈的建设。如在社区金融生态圈建设方面,银行可以开展与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共同搭建社区微平台,拓展社区金融生态圈;在推进智慧菜场、智慧社区、智慧停车等智慧城市项目建设方面,银行则应加强与政府相关机构和项目管理方的沟通合作;在旅游生态圈建设方面,银行卡还可以加强与在线旅游代理OTA、旅游管理部门和线下旅行社等机构的合作。
同时,个人生态圈建设的很多营销机会,发轫于对公客户或对公业务,笔者建议在各类生态圈建设的过程中,应加强行内各个部门间的合作,全行形成合力。
①建议各级机构应成立行领导牵头,跨部门的生态圈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生态圈建设的研究和部署,负责生态圈建设的整体组织、协调和推进,促进全行形成合力推进生态圈建设。
②个人条线,则应加强与行内其他部门之间的联动与合作。如在拓展代发工资等生态圈方面,应加强与公司条线协作;在拓展学校、医院、社保和证券期货等生态圈过程中,应加强与机构条线协作;在拓展线上生态圈,促进线上、线下业务拓展的融合过程中,应加强与电子银行条线协作。在推进专业市场和消费金融生态圈建设过程中,应加强与信用卡条线合作等。
3. 提升能力,契合需求
生态圈建设应体现“场景化”理念,将银行金融服务和生态圈建设融入客户主要生产、生活场景。具体来讲,就是要根据客户生产、生活的场景配套或研发银行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而不是拿着现成的产品和服务去寻找适用的场景。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进一步提高生态圈项目建设与个人客户金融需求的契合度,为客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
案例三
C 银行为拓展学车一族的客户金融生态圈,针对学车一族的客户学车、买车、用车的不同阶段,向其提供了多项定制化的服务:
1. 在客户学车过程中,与驾校合作为客户谋取学车费用的一定优惠。而且,为契合国家学车收费新规,还提供学车费用冻结并按学车进度逐笔扣划给驾校。
2. 在客户买车过程中,与4S 店和保险公司等合作,为客户争取买车、保险费用的一定优惠。并为客户提供购车、保费分期。
3. 在客户用车过程中,为客户提供违章罚款多种缴纳方式;为客户提供ETC(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产品;为客户提供洗车、加油优惠,或银行卡刷卡积分兑换洗车、加油费用等服务;为客户提供自驾游报名优惠等。
不仅如此,C 银行甚至还在客户卖车(换车)过程中,也提供了相应的服务供客户选择。
如此这样,C 银行才真正“圈”住了一大批车友客户群体。
4. 大小共抓,协同发展
生态圈可以很高大上,也可以很接地气。可以是发卡量数百万张、涉及全省全国的“大圈”,也可以是发卡量相对较少、仅涉及某个社区的“小圈”。
生态圈建设,应“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一方面,上级行应自上而下统一推进系统性、能快速复制推广的“大圈”建设;另一方面,也应督促、鼓励和指导基层机构自下而上多头推进小而美、有特色的“小圈”建设。只有上下联动,“大圈小圈”协同发展,才能“串珠成链,联网成片”,真正推进生态圈建设。
5. 优化评价,加大投入
生态圈建设的过程目标,主要是提升有效银行卡发卡量。而最终目的,则是搭建业务发展平台,获得基础客户和卡内存款沉淀。在生态圈建设过程中,应紧紧抓住这一目标,规范投入产出分析,避免为建设而建设。上级行应尽快优化、健全生态圈建设考核评价体系,树立正确的指挥棒。
作为重要战略性业务,一定的费用投入必不可少。为平衡各行费用差异,抢占市场先机,建议在总行和一级分行层面应集中资源,加大投入,对金融生态圈建设项目进行基础资源配置,并对效果突出的金融生态圈建设项目,追加大额费用补助,激励各行大力推进生态圈建设。
6. 统一平台,一点接入
目前,在生态圈建设过程中,尤其是在社区金融等领域的生态圈建设过程中,通过App 或微信公众号等线上平台作为客户导入或客户服务通道,是比较好的做法。
虽然现在很多银行都开发了类似的App 和微信公众号等产品,但存在总分行各自为政、多头开发现象,造成资源浪费和客户体验不一。建议应由总行统一开发线上平台入口,实现“全行统一、分行接入模式”。
4. 东兴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 金融支持难题如何破解
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是我国适应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要求,面向东盟扩大开放开发而设立的。被列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之后,东兴在建设方面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如何解决金融支持的来源,以及如何选择金融支持方式,就成为试验区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 1 试验区建设的金融需求 根据试验区目前的建设发展实施方案,金融需求短期内将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试验区将积极扩展互市贸易,包括扩大边民互市区面积,加快北扩步伐;启动建设北仑河国际商贸中心,计划占地1000亩、总投资52亿元,主要建设大型专业市场、仓储区、配套商住区及贸易区内的基础设施。 第二,重点推进一批符合国家发展战略、体现试验区功能定位、具有较强带动力的试验区标志性项目。其中包括防城至东兴高速公路、防城港至东兴高速铁路、东兴新城、北部湾跨国旅游区、北仑河二桥、大型物流园区、进口资源加工区、国际邮轮码头和东兴—芒街跨境经济合作区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 上述商贸中心、路桥建设以及城区、园区建设项目的实施都将面临融资问题,政府资金的投入相对于这些庞大的项目建设而言显得微乎其微,需要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 试验区其他产业的发展也会形成对资金的需求。如试验区正全面建设钢铁、金川镍铜等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项目和其它若干重大项目,目的是建成冶金、能源、有色金属等2-3个千亿元产业和2个千亿元园区。此外,由于海域滩涂、浅丘荒坡可开发潜力大,发展旅游产业前景看好。目前作为重点推进的三大项目之一的金滩国际旅游区建设,预期利用东兴市京族少数民族品牌,把京族三岛、金滩景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度假区,重点推进金滩国际海洋文化艺术娱乐中心、金滩国际海上休闲度假中心、北部湾国际游艇项目和北部湾跨国旅游区,以“激情海洋,运动天堂,跨国旅游”为旅游形象定位。 从上述项目发展现状及发展目标来看,这些项目的发展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会形成对保险、信托、担保、结算、现金管理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务需求,为这些项目的发展提供现实的基础。 从试验区的产业发展规划看,金融服务业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比较明显的一些需求就是基于国际经贸往来形成的货币自由兑换需求、国际结算需求、国际投资需求、国际货物保险需求等,这些需求将推动相关金融业务的发展,对实验区金融产业的发展形成明显的促进作用。 2 金融支持来源及方式选择 目前,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企业投资、金融机构贷款等几个渠道。财政拨款属于预算内经费支出,是政府信用的一个体现,在资金来源上有所保障。但也因为是属于财政预算,因此投入金额大小受政府税收、预算比例的限制;同时,在时间方面,由于预算是事先确定的,在资金运用上也缺乏灵活性和及时性。 试验区建设企业投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作为投资者出资参股试验区的项目建设,二是企业作为发展的载体,通过各种融资渠道筹集资金在实验区内进行自身的生产、规模扩大等。无论是哪个方面,企业投资资金的最大来源还是内源融资。内源融资成本较低,企业运用资金的灵活性较大,能够根据投资项目的即时需要改变投资策略,但其也受到企业自有资金量的限制。 与财政拨款和企业资金相比,金融机构的资金具有资金来源广泛、资金量相对充裕、资金运用较为灵活的特点。当然,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虽要受一定的政策影响,但它毕竟属于盈利性组织,在资金投放方面还是着重权衡贷款回收的风险及收益情况。 就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现状来看,目前金融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金融机构贷款支持。虽金融机构是盈利性组织,但从政策的角度而言,还是需要在尽量控制风险的情况下放宽对试验区内各建设项目及企业的贷款条件,予以一定的利率优惠。 就金融支持的方式选择而言,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况做出不同的选择。第一,试验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通常的做法是成立管委会或开发投资公司,由政府提供资本金,其余部分的资金需求通过银行贷款方式解决。第二,对实验区内的具体项目。通常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确定项目的建设与运营主体,由运营主体筹集项目资金,大多数的资金也来自银行贷款。 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开投公司也可以发行债券,不过程序要复杂一些。 3 试验区金融产业发展 综观东兴金融产业的现状,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如金融市场欠发达,主要表现为机构和融资手段单一,金融中介效率低;金融结构不完善,亟待优化;金融服务质量不高等。 只有积极开拓资本的各种来源渠道,才能更快更好地壮大东兴开发开放试验区,这就要求金融产业能够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健康的发展。基于上述分析,对于试验区金融产业的发展,应该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首先,突破行政壁垒限制,创建多元化金融组织体系。一方面,可以进一步深化现有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农业发展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的业务定位,更好地为“三农”和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以明晰产权为重点,进一步创建东兴市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尽快将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促使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金融服务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培育区域新兴金融机构。尽快筹建相应的金融管理机构,为试验区提供金融管理和服务;有效地利用国家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机遇,合理规划和组建适合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组织;以国家实施东兴试验区为契机,做好“引金入区”工作,积极吸引境内外股份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来试验区开设分支机构;对新设金融机构给予适度政策扶持,如在一定年限内给予适当的税收补贴等等。 另外,还可以积极发展各类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大力推动在区域内设立证券、保险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可比照执行新设银行机构优惠政策;采取多种方式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组建各类投资公司和担保公司,为区域内的发展搭建融资平台;整合各类政府性资金,统一设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切实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和贷款贴息的支持力度。 其次,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开展金融创新。加快试验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即完善区域支付结算体系、征信系统和征信市场,加强中小企业现代账务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设,夯实金融支持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试验区金融制度和金融产品创新,即鼓励各银行机构完善信贷审批模式,提高贷款申办效率;开发适合试验区经济发展需要的信贷品种创新,推出适合各合作方需求的金融产品,增强试验区的企业融资能力和金融机构抗风险能力。 再次,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构建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积极推动企业市场融资。制订促进企业上市融资的优惠政策,同时对试验区进行政策倾斜,在符合条件情况下鼓励试验区企业发行股票。二是努力壮大债券市场规模。积极向中央争取在试验区开放债券市场及实行各种新品种债券的试点,尽快推出信用债券、抵押债券和质押债券等,并适当放宽中小企业申报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等。三是鼓励引进各类投资基金。
5. 我国为什么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在我国复农村不少地区金融产制品少、金融服务方式单一、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不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的问题仍然突出。在继续优化农村金融基层网点布局、放宽农村金融机构市场准入条件、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以点带面,推进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决定在全国选择粮食主产区或县域经济发展有扎实基础的部分县、市深入组织开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试点。
6. 关于如何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思考
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土地是制约重点工程推进的首要因素。近年来,国家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土地征用难度加大,部分项目土地审批权上收中央,对项目土地征用审批的程序更加规范,管理更加严格,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的首要因素。从历年的土地供求情况看,重点项目建设用地与省下达的土地指标相比,缺口相当大,有些项目甚至出现了有项目无土地的情况,个别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因此停滞不前。
(二)建设资金短缺是影响项目推进的又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目前我市项目建设投入较大,企业自有资金和地方财力有限,项目建设资金依然比较短缺,有些项目单位为了争时间上项目,在资金尚未真正落实到位的情况下便开展项目选址、立项等工作,以致工程仓促上马后,缺乏资金,陷于两难境地,导致工程建设无法按计划推进。
(三)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环境是潜在的生产力,良好的投资环境对顺利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至关重要。建设环境方面,特别是征地、拆迁等难度越来越大,已影响了重点工程项目的推进;服务环境方面,职能部门在项目审批中的服务效应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四、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建议
(一)着力解决土地瓶颈制约。
一要解决项目用地问题。通过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对符合条件的项目争取列入省重点,用地指标由省重点建设专项指标解决。待项目列入省重点后,抓紧落实项目用地前期工作,高质量、高标准准备好相关报批材料,及时上报,争取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土地报批工作,同时要用好已批用地指标,为重点工程推进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解决拆迁问题。由于部分群众对拆迁补偿期望过高,拖延了征地工作进度,因此相关单位要加强调研并妥善制订重点项目征地拆迁政策,明确各部门和项目建设单位在征地拆迁工作中的职责,制订符合实际具有可操作性的征地拆迁办法。在具体征地拆迁过程中,项目单位要紧紧依靠当地政府,把拆迁工作做细、做早、做透,把按规定需要补偿的安置费兑现到群众手里,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明之以利,做到既积极促迁,又依法征迁,充分考虑和保护失地农民的切身利益,切实维护拆迁群众的合法权益,让群众自觉、自愿支持重点建设。再者要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力度,以换取更多的土地整理指标用于建设,同时加强对已批未建项目用地的清理力度,盘活闲置土地。
(二)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重点项目建设的关键因素。我们要按照“握紧拳头保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总体工作思路,想方设法,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争取方方面面的资金投入,以确保重点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一是全力争取国家投入。要抓住国家扩大投资,拉动内需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国家建设资金投资方向的变化,充分利用国家投资的倾斜政策,根据我市的发展需要和现有的工作基础,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努力做好我市重点建设项目与上级发改部门的衔接,做好重点项目储备和前期准备,为重点工程建设争取到更多的国家资金投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债资金、专项资金等国家项目资金和政策扶持资金。二是加强直接融资力度,尽力争取银行贷款。银行贷款是解决资金缺口、扩大资金投入的一条重要渠道。各重点项目业主应主动加强与银信部门的联系,积极构筑银企合作平台,争取银行信贷的资金支持。三是大力激活民间资本。民间资本是促进经济发展、加快重点工程建设进程的一种巨大能量,要想方设法吸引民间投资和市外资金投向我市的重点项目建设。要大力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以股份合作制等多种方式,广泛吸纳社会闲散资金参与重点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要多管齐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还要以项目带动来激活民间资本,尽量减少民间资本外流。四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工程项目是我市招商引资的重点项目、优势项目,我们要大力宣传、善于创新,想方设法,突出重点项目的包装和推介工作,充分发挥我市区位、资源、政策等优势,努力引进实力雄厚的市外大企业来我市投资建设。
(三)加强项目储备和前期工作准备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是推进重点项目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保证重点项目有序接替的保证,前期阶段重点要做好“接续”工作。有项目才有发展,把握项目的主动权,就必须做好项目的接续工作。要进一步健全项目开发策划、深化前期、动工建设、竣工投产的接续机制,形成每年投产一批、在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策划一批的滚动发展格局。同时,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三大战略”目标,谋划一批立市、立县的大项目。特别是利用我市区位优势,加快京津对接。为做好对接京津这篇文章,今年我市将把环京津10个县(市)作为重点,每个县(市)划出一个园区,定向承接京津产业转移项目。重点做好园区规划和定位,完善基础设施,健全领办制等服务体系,打造对接京津的平台。
(四)强化工作责任
重点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责任意识,我们能负责到什么程度,困难就能解决到什么程度,重点项目建设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重点项目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很高的工作,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每一位领导、每一个责任部门、每一个重点项目业主的份内之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要不断强化责任意识,集中精力投入到重点工程建设上来。要抓紧落实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的领代办制度,通过对重点建设项目需办理事项进行分解、细化、明确重点项目领代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明确任务,责任到人,各责任单位对重点建设项目要对号入座,切实负起各自的责任,不扯皮、不推诿,要主动加强同各方面的联系,对重点项目办理事项涉及本部门的,负责代项目单位办理本部门权限围内办理的各项前期手续,明确专人全程代办,同时领办需上级部门办理的各项前期手续,并在限定时间内办理完成,确保各项重点项目工作顺利推进。
(五)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
要继续加强以基础设施和生产环境为重点的硬环境建设,同时,按照要求进一步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努力创造更具竞争力的政务环境、社会环境。强化对机关工作人员履行职责的监督,严格纪律,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申列省重点项目,争取土地方面的大力支持。做好征地折迁、供水供电、安置补偿及安全保卫等工作;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搞好宣传报道,努力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关心和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积极性,优化建设环境。
(三)强化工作责任
重点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责任意识,我们能负责到什么程度,困难就能解决到什么程度,重点工程建设就能推进到什么程度。重点工程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求很高的工作,全力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每一位领导、每一个责任部门、每一个重点项目业主的份内之责,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大家必须从加快发展的现实角度出发,以对奉化的未来发展高度负责的态度,真正负起责任,不断强化责任意识,抓紧时间,集中精力投入到重点工程建设上来。
一要强化部门责任。各责任单位对重点工程建设要对号入座,切实负起各自的责任,不扯皮、不推诿,要主动加强同各方面的联系,确保各项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各职能部门要切实为重点工程建设献计出力,保驾护航,要以大局为重,做到方方面面向重点工程倾斜,一切工作为重点工程让路,坚决反对各自为政,各行其是。重点工程所在地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要积极主动为重点工程项目搞好协调服务,不仅要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予以支持,还要主动协调各种关系,化解各种矛盾。
二要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每个工作人员都是重点工程建设的参与者、服务者、政策实施的具体操作者。工作人员责任的强弱将直接关系到项目的落实与否,直接关系到重点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进度。每个工作人员都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发展意识,努力克服重点工程建设是领导的事,建设得好坏与己无关的思想。各责任单位领导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和督促,促使其更好地为重点工程建设服好务、尽好力。
三要强化项目业主责任。各项目业主要坚决摒除小农意识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有干大事业的气魄,锐意进取,把握机遇,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克服等思想,自己能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就要想方设法自己加以解决,自己主观努力不能解决的,可以报请联系项目的上级领导出面协调解决。要想尽一切办法,促使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四要严格责任奖惩。市重点办要采取经常督促、跟踪督查的办法,强化责任落实力度,对工作不力、责任性不强、进度不快的单位和个人,限期改正,对完成任务好的单位进行表彰促进,并将结果与当年的重点工程考核挂钩。
(四)进一步优化建设环境
重点工程要顺利推进,关健是做到上下思想的高度统一,得到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在全社会形成关心和支持重点工程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要提高服务质量。各职能部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牢固树立服务重点工程建设大局的意识,在对重点工程项目的立项、规划、征地报批、设计、环境、水土、消防评估、报建、供水、供电、工商登记、生产许可证等各项手续办理过程中,要坚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做到多亮“绿灯”少开“红灯”,多关心、多服务,努力推动重点工程建设顺利开展。要不断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严格实行限时办结制、努力为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二要落实优惠政策。要用足用好现有的政策,凡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坚决兑现。对重点工程项目的征地价格、工程承建过程中各种规费的征收等,相关单位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抓好落实,让重点工程建设业主切实感受到政府抓发展的诚意。
三要优化施工环境。要严厉打击地痞地霸。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强装强卸、强揽工程、偷盗哄抢、敲诈勒索等违法行为,政法部门要加大打击力度。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中所涉及的各类附着物清除、杆线搬迁、房屋拆迁、水电供应,按政策补偿资金到位后,各相关部门和所在村组都要全力支持,务必在规定期限内完成任务,保证重点工程项目及时开工。
(五)健全各项制度
一要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建设的保障机制,当前有很多项目要报国家审批,这就要求发改、国土、环保等相关部门必须首先完善自我审批制度,为推进重点工程建设提供保障。
二要加大重点工程监管和稽察力度。相关行业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加强对项目的建设程序、招标投标、工程质量、投资控制和资金使用等方面进行经常性的不定期检查,特别是对项目经理到位情况要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对工程质量要严格把关,并把检查情况或作出的相应处理及时通报相关部门。
三要严肃查处工程项目擅自转包、分包、任意变更全同、不合理地增加合同价款等现象。发现有项目经理和专职管理员无证上岗的施工企业依据有关规定将其记入不良行为记录。同时,加强对监理公司的管理,发现不按有关规定监督的监理单位给予相应的处罚。
四要进一步健全招投标工作的管理制度和办法,严格规范招标人、投标人、评标专家和中介机构的行为,防止违法违纪行为发生。要不断完善职能部门业务监管,综合部门集中监管,财政审计等部门专业监管、纪检监察机关执法监管的监管体系,加大对招投标工作综合监管力度。
五要坚持工程进度与投资进度相衔接,工程质量与安全保障相促进,重点工程与廉政工程一起抓,实现质量、进度、投资、安全、廉政“五同步”。业主单位应对照市政府年初下达的计划加快进度,对已开工项目,要加快施工进度,争取早日建成;对应开工而未开工项目应加快力度,明确开工时间,尽快开工;对前期项目,要抓紧做好项目衔接和上报审批工作等前期准备工作;“百年工程,质量第一”,各项目单位在抓进度的同时,必须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六)加强重点项目队伍建设
要高度重视重点工程项目队伍建设,切实加强业务培训,并把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优秀干部充实到重点工程建设领域中去,全面提高建设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要使重点工程建设成为出业绩、出人才、出干部的地方。
7. 为了更好发挥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我国应怎样进一步建设和优化融资体系
我国需要进一步优化融资建设。
要加大对金融经济的支持,特别是资金和金融方面。
8. 学术论文刘光溪《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 —加快推进金融纵向改革的步伐
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
—加快推进金融纵向改革的步伐
云南省金融办党组书记 主任 刘光溪
我国金融业深受大一统管理体制的影响,这一体制造成高度的金融垄断、高度的金融压抑、高度的金融监管,严重制约了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小微金融机构的发展,导致地方金融监管与调控的缺失,国家高度垄断了金融资源。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各种专业性、管理性金融机构先后从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门分离出来,并普遍采用分支式的组织形式。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的主要特点,从而奠定了近30年来我国金融制度演进的内在基础。
中国入世后,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承诺形成刚性的制度约束,我国金融业掀起新一轮横断层面的改革与对外开放。由于改革主线是在分业监管体制和金融机构公司治理结构上做文章,没有在纵向层面进行放权让利,打破金融垄断,而是中央金融部门进一步集中了各方面的金融资源,成为金融资源主要供给者和金融资源垄断者;地方作为资金支撑项目的落脚点,中小微企业、三农经济、县域经济等实体经济成为金融服务的薄弱领域,地方金融资源稀缺进一步加剧,存在严重的金融压抑。近几年来,为了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大力发展地方金融,充分发挥金融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为实体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各种新兴金融机构、小微金融机构提升了地方金融的服务能力,拓展了地方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成为我国地方金融业重要的补充。在我国地方金融机构中,各种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民间金融长期以来是中小微企业重要的资金供给者,民间金融活跃但缺少约束的现实状况,无疑加大了民间金融的脆弱性。
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不一致,中央金融部门与地方政府存在重重的博弈,导致金融运行成本增加。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成为当前社会各阶层和民间大众普遍关注的一个热点和焦点,建立国家与地方分层有序的金融监管体系成为必要。国家“十二五”规划第一次提出“强化地方政府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风险处置的责任”,明确指出地方金融发展和管理体系建设的问题,十分符合我国经济金融在纵向结构及横向结构均存在巨大差异的现状。2012年1月6日,全国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指出,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意识和责任,有利于坚持发挥中央监管部门指导、协调和监督作用,维护金融业改革发展战略、金融宏观政策、监管规则与标准的一致性和权威性,又能引导和调动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大力改善金融环境,促进经济和金融健康发展。2013年7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强对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的监管,对非融资性担保公司进行清理规范。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健全法治、改善公共服务、预警提示风险、完善抵质押登记、宣传普及金融知识等方面,抓紧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措施;切实落实融资性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投资(咨询)公司、股权投资企业等机构的监管和风险处置责任,加大对非法集资等非法金融活动的打击惩处力度;化解金融风险,切实维护地方金融市场秩序。
中央金融业的高度集中垄断、地方正规金融的高度压抑以及民间金融的高度脆弱交叠存在,是近30年来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本文拟从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存在10个方面的不匹配问题,探讨如何构建和完善分层有序的金融管理体系,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推动金融业市场化改革与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为地方经济金融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支撑和保障。
一、我国金融管理体制存在的不匹配问题
(一)我国金融体制纵向层面的不匹配问题
1.国家金融政策统一制定与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权和经济差异化发展需求不匹配。金融政策是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在法律法规赋予的权限范围内,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各种金融工具或者金融手段,调节政府与非政府之间、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国内与国外之间金融资产的流量与存量的各种行政性行为。金融政策主要通过利率、汇率等价格机制以及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数量供求机制,调节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实现市场供求平衡,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此外,通过行政管理手段对金融法规进行完善和补充,实现一定政策倾斜突破和差异化管理手段是金融政策的重要补充职能。金融政策一般根据经济目标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具有可控性、可测性、灵活性和可变性,才能适应市场调节需求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充分发挥配置资源的作用。
国家各金融部门高度集中了金融政策的制定权与操作权,有利于确保国家金融政策的权威性与统一性,然而却忽视了金融政策灵活性、可变性的本质特征。实际上,我国幅员辽阔,各个省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民消费习惯、教育水平、文化传统、信用状况、民族特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异。这种地域的差异性、经济发展不平衡对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金融政策形成制约,间接抵消了金融政策特别是紧缩性金融政策的操作效应。在我国金融政策操作实践中,扩张性和紧缩性金融政策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称效应。近10年来,我国紧缩性金融调控政策很难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
显然,国家相关部门统一制定的金融政策不可能充分考虑各个地方对金融政策差异化的需求,比较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国家金融政策的有限性与不对称性。地方经济作为金融资源供给主要落实地和金融政策主要调控对象,它的发展需要赋予地方政府一定的金融政策制定权与调控权,形成国家金融政策为主导,地方差异化金融政策为补充的金融政策体系,才能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满足地方经济差异化、多元化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
2.国家金融法律法规统一制定与地方金融立法缺失不匹配。法律法规是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主要规范规定各种金融市场活动主体具有长效性行为以及相关经营交易活动。不同的法律法规体系决定了金融业发展的不同路径。作为单一制国家,我国金融领域的立法权主要集中在全国人大。国务院办公厅、一行三会、外管局、财政部以及发改委等部委分别从各自监管的角度,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规以及部门规章。上述的法律法规基本上涵盖了我国金融业发展的方方面面,并详细规定了各行业在市场准入、持续监管、自律管理等方面的市场行为,成为金融改革、金融发展的制度基础。金融法律法规与金融政策相比较,在较长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是其主要特点。
然而,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法律法规保证中央立法权的权威性,却对金融业发展形成种种制度性约束:一是全国高度集中统一的金融法律法规必然造成金融资源的高度垄断集中,形成金融机构大而不倒的局面,不利金融风险的防范与金融市场化改革发展,其结果必然是银行捆绑财政,中央财政部门成为金融风险最后承担者;二是形成金融资源配置马太效应,加剧了东部、中部、西部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落后地区、农村地区很难获得金融资源的支持;三是间接影响到金融机构经营机制,各大金融机构很难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金融服务,造成所谓地方正规金融高度压抑,发展严重滞后;四是地方民间金融作为地方经济差异化发展主要资金供给者,只能向地下化、灰色化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民间金融发展的不规范和脆弱性。
我国现行集中统一的金融法律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省级人大的金融立法权和地方政府的金融监管权,这就造成了地方金融监管空白、缺失与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金融服务县域经济、“三农”经济、小微企业、民生经济等实体经济质量的提升。结果,发展地方特色金融,成为地方政府被动被逼被迫的选择。地方政府发布各种指导性文件支持地方金融发展,这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家金融法律法规贯彻落实的难度,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金融管理混乱。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和地方金融机构培育和发展,国家应赋予地方省人大一定的金融立法权和地方政府金融调控权和监管权,以此推动地方金融监管体制建立与完善,加快市场化改革发展。
3.国家金融业垂直监管与地方金融监管权缺失的不匹配。金融法律法规决定了金融业监管模式与金融机构组织结构。我国金融机构普遍采用分支式的组织形式,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是我国金融业主要特点。国家相关部门集中了我国金融业主要监管权,一行三会一局、财政部金融司、发改委财金司是我国金融业的主要监管者。
由于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分业垂直、高度集中的金融监管体系导致监管条条分割,监管链过长,不能及时反映地方金融信息,导致监管成本增加,经营风险、道德风险的出现不可避免。以国有银行改革为例,金融资源供需失衡导致巨额的三角债与银行不良资产的出现,特别是四大国有银行在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第二次剥离不良资产,其规模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剥离水平。同时,由于受到金融监管成本与监管效率的制约,外汇管理局、证监会、保监会大多在州(市)一级设立监管机构;银监会只在经济发达县级设立分支机构或者办事处;人民银行作为县级唯一健全金融监管机构,由于部门职能限制,很难发挥扶持地方金融发展的作用。显然,高度集中、分业垂直金融监管体系很难真正实现有效监管,还造成了地方金融监管真空、监管弱化、监管滞后的出现。
近年来,随着地方新兴金融机构特别是贴近基层、贴近社区、贴近民生等小型微型金融机构的培育和发展,国家相关监管部门已无力激发地方各类金融市场主体的活力,难以完善对地方新兴金融机构的管理。各种游离于正规金融之外的民间金融活跃但缺少约束,在存贷利差过高情况下,加重了民间金融经营的投机性与风险性,违约破产所产生的社会成本加大,容易引发社会动荡。因此,参照我国分税制放权让利的改革措施,实施下行、下沉、下放、下移、下调的金融改革,让渡部分金融管理权给地方政府部门,增加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话语权,是健全地方各项金融监管制度,强化地方政府金融监管责任,优化金融监管资源配置,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有效途径。
4.国家金融资源统一供给与地方金融资源缺失和差异化需求不匹配。金融资源只有发挥市场基础性配置功能,为实体经济提供服务,才能实现金融资源价值最大化。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和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是金融资源主要供给者和实际控制者,然而与消费、投资、出口以及政府公共支出相联系的金融资源需求主要来自地方项目单位,这就造成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的不一致。在过去30年金融制度变迁过程中,中央金融资源供给导向和地方金融资源需求导向虽然交替存在,但从总体上看,金融资源需求导向占据了主导地位。事实上,国家金融部门并没有真正掌握金融资源配置的主导权,而是受到地方政府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巨大压力所趋使。
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普遍存在非均衡性现象,导致国家与地方之间、各金融机构总行与分行之间存在层层委托代理关系,导致金融资源配置的社会成本增加,不利于我国经济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广。金融资源的过渡集中,国家以权力配置金融资源成为必然,各个地方政府只有通过跑(步)部进京,寻求金融资源分配的政策倾斜。结果,权力干预有形之手代替市场无形之手配置金融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同时,进一步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对地方金融资源的调控配置,以满足贴近市场、贴近基层的金融资源差异化需求。
5.国家信用资金指导性配额与地方项目市场化资金需求的不匹配。1998年,我国取消了信贷计划指标,对银行机构信贷规模采取存贷比例控制,但事实上还存在变相的信用资金计划分配问题。在过去10多年信用资金指导性分配过程中,人民银行主要通过直接信用控制如信用配额、存贷比控制以及选择性货币政策如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等手段控制社会信用总规模。以信贷资金分配为例,中国人民银行通过信贷额度发放指导性计划对各大商业银行进行调节;各大商业银行在人民银行规定计划限额范围内在内部层层分解,下达各级分行年度信用资金分配计划,实现了通过信贷分配计划对各省级分行进行二次控制。同时,人民银行各省级分行还监控辖区内信贷资金分配计划,加强对地方金融控制。
信用资金计划分配的制度安排造成落后地区信用资金流出不可避免,而金融机构分支式的组织结构则为信用资金流出提供了便利。由于地方实体经济的各种落地项目是按照风险收益的市场化原则进行经营,在利率管制、汇率管制的情况下,金融市场上的价格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这就促使各金融机构总部通过信用资金跨省市调动,主动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结果导致地方金融发展的长期非理性,金融资源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从县、州(市)两级向中心城市集中。全国各地金融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更加突出,使得贴近基层、贴近市场以及经济落后地区的金融资源更加稀缺。显然,作为金融制度核心要素的金融交易关系依然是一种以政府为主体的配额交易关系,使得落后地区风险较大或者收益较低的项目很难获得正规金融支持。
(二)我国金融体制横断层面的不匹配问题
1.金融分业垂直监管与金融资源横向共享不匹配。在我国金融监管制度演进路径中,金融业基本上形成了分业监管模式。由于受到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金融监管不仅形成条条分割式的监管体系,还存在“九龙治币”的问题,造成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相互推诿,监管效率低下,金融监管弱化、金融监管真空、金融监管滞后成为不可避免现象,这不利于金融风险及时防范与化解,同时还留下了大量金融政策、金融法制的空白。各个监管部门之间难以实现金融信息共享,这不利于金融市场基础制度建设,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以债券发行监管为例,发改委、证监会、人民银行分别负责非上市公司债券、上市公司债券以及中期商业票据发行的监管权,财政部则代理地方政府债券发行。为此,温家宝在全国第四次金融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我国债券市场管理不统一,市场互联互通不顺畅,不利于完善债券市场管
理体制,建立统一准入制度和监管标准,落实监管责任,扩大债券市场规模,营造良好的市场制度环境。
分业垂直金融监管体制与“九龙治币”金融监管模式容易形成监管真空,存在监管套利,导致监管成本过大,监管缺乏效率。在全球金融业普遍实行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金融监管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从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强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金融机构逐步实现综合经营,地方作为资金支撑项目的落脚点和金融资源主要需求者,更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信息资源的优势,主动优化配置金融监管资源,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制度环境。
2.我国金融高货币化与金融发展低效率不匹配。经济落后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增长需要积累一定货币资金。货币资金积累越多,计划投资的规模就越大,经济增长也就越快。M2是用来度量货币资金供应重要指标,它与名义GDP比值(货币化指数)反映了一个国家金融发展程度。西方发达国家货币化指数接近1左右时,普遍存在一个倒U的拐点,此时,一个国家金融发展建立了相对成熟、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货币化指数全面超过欧美发达国家水平,接近日本水平,货币化指数并没出现历史性拐点,而是继续保持上升趋势。2005年,我国货币化指数创下历史新高,攀升到1.8左右,此后一直保持相对较高水平,并没出现所谓的货币化拐点。
高货币化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融高度集中垄断的结果,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奇迹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高货币化是国家通过对货币供应量控制满足消费、投资、出口等方面货币资金需求,获得了巨额的货币红利,促进了经济增长。然而,高货币化没有真正反映我国金融发展的实际状况,还从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金融业运行效率十分低下,计划的货币资金与信贷资金供给仍然是我国信用资金主要供给手段。中央金融存在高度垄断、地方正规金融存在高度压抑以及民间金融存在高度脆弱相互交叠,造就了我国金融的高货币化现象。结果,我国货币政策不对称效应出现了,地方各种游离于体制之外的民间金融作为县域金融的重要补充,间接地抵消了缩紧性货币政策的效应,紧缩性货币政策在我国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中央对经济的宏观调控能力有限。
探索建立统一规范的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可以代替目前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部门联系会议,形成稳定固定的监管机制,实现金融监管信息共享,推动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结合我国国有金融机构的现实状况,组建金融国资委是实现超级监管的有效途径。金融国资委不仅将管理财政部、汇金所持中央级国有金融资产,还将使中国人民银行逐步从管理出资人职责及部分金融监管职责中退出,银监会、保监会及证监会三家监管机构将从出资人角色中逐步退出,集中行使金融监管职能。
在探索地方金融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各省市可以借鉴中央金融国资委以及上海市、成都市等地方成立金融国资委的管理经验,组建地方金融国资委,改变地方金融机构由国资委、金融办等部门多头管理而不统一的现状。成立地方金融国资委有利于理顺地方金融机构出资人管理职能,实现地方金融机构之间管理信息的横向共享,促进金融资产保值与增值,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推动地方金融发展。
9. 如何促进金融行业的结构优化
据报道,抄11月17日央行发布袭《2017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明确下一阶段主要政策思路,促进金融行业的结构优化。
加大深度贫困地区金融扶贫工作力度,推进金融扶贫示范区建设,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贫困地区的信贷投放,进一步发挥金融职能作用,加大对创业创新、科技、文化、信息消费、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
希望金融业的机构可以得到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