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中西方金融機構存在的差異

中西方金融機構存在的差異

發布時間:2021-02-05 11:56:26

❶ 試比較中國金融市場與西方國家金融市場,中國存在哪些

中國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制度比較一國的金融制度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金融機構是指經營貨幣資金的各種金融組織。金融市場是金融機構和其他經濟主體從事金融活動的場所和領域。金融工具則是表明債權債務關系,並能證明金融交易金額、期限和價格的書面文件。由於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上的主體,而金融工具是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活動的手段,對金融工具的交易構成了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因此,一國的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下面我主要通過介紹美國、英國、德國三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與我國進行比較。
美國
《一》美國的以聯邦儲備體系為中心的金融機構體系美國的金融機構主要由聯邦儲備體系(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府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組成。
(1) 聯邦儲備體系美國的聯邦儲備體系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幾大顧問性質的機構組成。聯邦儲備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監管12家聯邦儲備銀行和聯儲管轄范圍內的金融機構,確保美國支付體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負責執行有關消費信貸的聯邦法規。同時,委員會還須向國會提交起經營情況的年報,以及一年兩度的有關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和聯儲貨幣與信貸供應增長目標特別報告。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負責實施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的專門機構,即由他來決定聯儲在公開市場上應做何種交易。這些交易是指通過買賣政府和聯邦機構的證券,以吞吐存款機構的儲備,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公開市場委員會也規定和指導外匯市場上美圓對外匯的操作。美國有12個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這些銀行在本區內設立自己的分行。它們的職責有:提出有關貼現率的建議;存款機構的准備金,通過貼現窗口向其提供貸款;印製、保管貨幣;清算存款機構的支票,為其轉帳;代理國庫;對轄區內的金融機構實施監管。
《二》商業銀行美國的商業銀行有兩個主要特點,雙軌銀行制度和單一制。雙軌銀行制度指商業銀行的注冊分為聯邦政府注冊的國民銀行和在州政府注冊的州銀行。單一制是指,美國政府一般不允許跨州設分支機構。還有美國對銀行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除了50個州每州有一個銀行管理機構外,聯邦共有3個銀行管理機構並存,即:財政部所屬的通貨總監、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進行檢查監督。
《三》政府金融機構 這是指有美國聯邦政府創辦的金融機構。主要有住宅信貸機構、農業信貸機構和進出口銀行。
《四》非銀行金融機構在美國,將商業銀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機構統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 包括,儲蓄貸款社,互助儲蓄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信託公司,金融公司、投資公司以及投資銀行。在這些機構中有的可吸收存款,如儲蓄貸款社、信用社等;有的則不接受存款,且資產的流動性較小,如保險公司、退休養老基金等。前者稱之為非銀行存款機構,後者稱之為非存款金融機構。
《五》美國在國外的銀行二戰後由於美元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貨幣,美國壟斷資本迅速擴張,海外投資激增,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需要巨額資金支撐美國壟斷資本在海外的擴張,這樣促使了美國銀行在國外的迅速發展。
以上這些主要內容就是美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框架。
下面接著介紹英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 英國英國的金融機構由兩部分構成,英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是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主要的職能為: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英國的銀行系統種類齊全,數量眾多,按照英國最新分類,"英國的銀行"主要包括零售性銀行、商人銀行、貼現行、其他英國銀行和海外銀行等機構。
英國的其他金融機構是指除了銀行以外的各類金融中介機構,主要包括房屋互助協會、國民儲蓄銀行、單位信託公司、金融行、養老金基金機構、保險公司。分行制是英國銀行體系的特色之一。
英國的銀行最早普遍實行分行制,被稱為英國模式,其特徵是:總行設在大城市,然後在國內外廣設分支機構作為總行的派出機構,由此控制全國的大部分銀行業務。英國銀行制度另一重要特點是,存在著不少專門從事票據貼現業務的貼現所。英國與其它國家不同,企業一般不直接向存款銀行要求貼現,存款銀行也不直接向英格蘭銀行要求貼現,而是通過貼現所辦理貼現與再貼現業務。
最後,倫敦作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因而就有大量的外國銀行雲集倫敦。
德國德國的銀行體系是從19世紀中葉,隨著國家工業化及其所引起的資本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德國的金融體系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組成。德意志銀行是德國的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擁有較大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聯邦銀行被認為是歐洲各國中最具有獨立性的中央銀行,按銀行法規定,聯邦銀行可以不接受政府對該行發布的指示。當聯邦銀行和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有分歧而不能取得協議時,政府只能提出推遲作處決定的要求,而不能否決銀行的決定。
德國的商業銀行資本雄厚,非常活躍,在金融市場上處於強有力的地位。屬於商業銀行的有大銀行(主要三大家)、區域性銀行、外國銀行和私人銀行。德國的商業銀行對工商企業控制力較強,主要是採取參股辦法進行控制,通過參股,形成許多以銀行為核心的大的壟斷資本集團,由於是同一集團,銀行對企業資金的支持也是積極的。
還有德國的銀行業務基本上是多樣化和綜合化。除了商業銀行還有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和保險公司。
以上就是這三個主要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結構,下面我主要寫我國的金融體系結構,從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別。中國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格局。具體結構是: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在華外資金融機構。
(1)作為我國中央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訂和實施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的國家機關。它具有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一般特徵:是通貨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而設立,作為派出機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授權,負責其轄區內的金融監管管理,承辦有關業務。
(2)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投資成立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向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銀行它們的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並且根據具體分工的不同,服務於特定的領域,所以也叫政策性專業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銀行。在起經營過程中,貫徹不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競爭,自主經營與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則。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主體地位的是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無論在人員,機構網點數量上,還是在資產規模幾市場佔有分額上,均處於我國整個金融領域絕對舉足輕重的地位。除了以上三大板塊以外,還有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和在華外資金融機構。上面的四大部分主要是介紹了四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通過對它們的說明,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很大區別,我國可以借鑒它們的某些優點。

❷ 我國的金融機構與西方國家的金融機構相比較有什麼異同

都具有銀行的基本功能,但是國外很多銀行受政府監管較少同時民營銀行更加發展。中國在銀行業一直是受管制的。

❸ 中西方存在的差異有哪些

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於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
我們可以從語言上來考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最能反映文化差異。
從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簡單易寫,而中文則講究字的整體結構映襯,富有美感,但也復雜難寫。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先屬於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後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後再補充說明屬於哪個整體。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個詞,而在中文則是兩個詞。類似的情況很普遍。英文的詞彙相對於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達出一個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樣表達出細微的差別,也就無法像中文那樣表達出很多細膩完美的情景。這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簡單實用,然而缺乏美感。它們的文學是慘不忍睹的簡陋。
西方很早就出現民主和人權的概念,這和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有關;東方的傳統的專制制度則是和重視整體的文化相適應。
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然而又把這種重視整體的文化發揮到極端。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也就是整體的利益,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東方文化里對事物的考量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西方則是定格在現在。
對於西方人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可是對於東方人來說,自己是整條鏈中的一環,承上啟下。
東方人因此很重視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兒子來接替自己,那麼整條鏈則是斷在自己的手裡,是沒有臉去見先人的。
西方人努力奮斗是為了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及時享受。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還另有一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光宗耀祖,澤披後人。
這種東方式的時間思維方式使我們考慮問題全面和連貫,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國人的處女情結也是起源於此。而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反而顯得更開明,也更容易帶來幸福。
東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則推崇直接開放。
西方文化像火車,簡潔高速的往前;而東方文化像房子,講究結構,較固定,和保守。

❹ 中西方金融主要區別有哪些

1、來源動因不同
中國特色金融起源於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是應君主治國和商業活動的客觀需求而出現的,產生的目的就是為了讓貨幣在實體商業活動中能夠最大化的轉化成生產力。西方金融起源於1000多年前威尼斯的猶太人聚集區,是在宗教的制約下有錢人為了讓手中的資金獲得超額收益被迫藉助猶太教的獲利教義採取的貨幣增值手段,是不得不讓貨幣流動和實體需求結合的產品。
2、思維體系不同
中國特色金融完全符合辯證思維,從企業需求出發,天人合一、因地制宜的圍繞「貨幣」協助企業建立高效轉化生產力的全系統。以商業活動的整個流程為標地研究「貨幣」的價值和作用。以服務於實體企業進而自身產生收益為最終目標。西方金融基本從金融機構的自身的需求出發,脫離商業活動的全流程和企業實際訴求單純強調金融工具、金融模型的作用,以不管其他環節生、死,單純追求賺取自身收益最大化為目的。
3、應用結果不同
中國特色金融體系會讓有效的金融思維、模式從企業建立伊始就伴隨企業成長,達到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效果,從企業成立就以金融思維建立良性貨幣運行體系,避免「缺錢」絕症來臨時的恐怖局面出現。西方金融以開刀、手術為目的,主要服務於大病已至、病入膏肓的企業或能夠掏巨資整容、抗衰的客戶,絕不會教授企業養成良好生存習慣,同時具備超級嫌貧愛富的典型特徵。中國特色金融作為全人類的智慧瑰寶,同數十年前的中醫的命運一樣,受到了西方金融上百年的全面打壓和殘酷清洗(特別是西醫金融專家和西醫金融機構)。

❺ 中西方金融機構體系的區別和聯系

1、聯系:

中西方文化傳統不同,造成了兩者後來在行政管理諸多領域的不同。中國中央集權體制形成得早,在秦完成統一後即宣告成型。

而西方一直到中世紀都沒有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權。所以在東方的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中央號令和約束地方,中央和地方之間一直呈現的是一種此消彼長的微妙矛盾關系。

不管是古時候的鹽鐵專賣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分稅制改革,都清晰地體現出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這種矛盾。

對應過來,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是按照嚴格的自上而下的邏輯構建的,「一行三會」從幾個方面對金融系統的各個領域進行監管。

一句話,中國的金融監管是出於中央穩定金融領域全局安全,進而保證全國基本面穩定的一種需要。

區別:

中西方不同的金融體制是由中西方不同的國家社會政治體制決定的,西方是個體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市場參與者主體是民企,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或者說是國家資本主義體制領導下的混合特色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市場經濟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成熟,現代金融監管制度也發展了幾百年的歷史,最開始是由世界金融中心荷蘭---英國----美國 。

其實現在全世界國家的金融機構設置及業務監管模式,還有金融業態大體都差不多,都是由 保險 證券 銀行業 三大板塊組成的,剩下的就是金融創新程度不一樣導致的金融衍生品發展程度也不一樣。西方的法治環境,監管環境更好更完善,他們的金融產品比較多,業態也比較豐富

(5)中西方金融機構存在的差異擴展閱讀:

反觀西方,其文化傳統上的地區自由主義導致了中央集權遲遲不能產生,所以西方人很長時間里一直都是各自為政的。

後來隨著民族國家的崛起,西方不少國家相繼建立了集權體制,但是從總體上說,西方人的地方自主觀念依然很強烈。

進入市場經濟階段後,西方的很多金融監管機構,不是因為中央要對其加以監管才成立的,反而是在市場化競爭中出現了混亂和惡性競爭,使得這些金融機構聚集在一起公議,討論建立一個能夠維持市場秩序,平衡各方利益的監管主體,這樣,才有了美聯儲等機構的誕生。

雖然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凱恩斯主義政府幹預理論盛行不衰,但是西方傳統的地方和個體自治主義傾向一直是存在的。

❻ 體系同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機構體系有何異同

中西方不同的金融體制是由中西方不同的國家社會政治體制決定的,西方是個體自由資本主義經濟,市場參與者主體是民企,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或者說是國家資本主義體制領導下的混合特色經濟制度。
西方經濟市場經濟發展到現在,已經非常成熟,現代金融監管制度也發展了幾百年的歷史,最開始是由世界金融中心荷蘭---英國----美國 。其實現在全世界國家的金融機構設置及業務監管模式,還有金融業態大體都差不多,都是由 保險 證券 銀行業 三大板塊組成的,剩下的就是金融創新程度不一樣導致的金融衍生品發展程度也不一樣。西方的法治環境,監管環境更好更完善,他們的金融產品比較多,業態也比較豐富,。
中國是發展中的社會主義特色市場經濟,政府在金融制度監管方面比較保守,相對來說,中國金融機構發展也不成熟,市場化程度不夠,因為中國幾乎所有大金融機構都是政府經營,大家也知道體制內保守而又缺乏創新,所以導致中國投融資市場主要由銀行承擔,主要以間接融資,金融產品不豐富,輻射群體不廣泛,社會資產分布也冷熱不均。當然,隨著中國金融業逐漸全開放也會與國際主流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趨同,同時中國未來金融業發展也會反向影響到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市場及金融監管政策。
這個課題太專業而又寬泛,涉及的知識也很多,這里沒法一 一 展開詳細描述,如果你喜歡的話,自己多到網上搜羅些相關知識學習。這樣更能系統專業化得了解這行業,及這行業未來發展變化趨勢。

❼ 中西方金融體系的區別是什麼

中西方文化傳統不同,造成了兩者後來在行政管理諸多領域的不同。中國中央集權體制形成得早,在秦完成統一後即宣告成型。而西方一直到中世紀都沒有形成有效的中央集權。所以在東方的中國,長期以來都是中央號令和約束地方,中央和地方之間一直呈現的是一種此消彼長的微妙矛盾關系。不管是古時候的鹽鐵專賣還是改革開放後的分稅制改革,都清晰地體現出了中央和地方之間的這種矛盾。對應過來,我國的金融監管體制也是按照嚴格的自上而下的邏輯構建的,「一行三會」從幾個方面對金融系統的各個領域進行監管。一句話,中國的金融監管是出於中央穩定金融領域全局安全,進而保證全國基本面穩定的一種需要。
反觀西方,其文化傳統上的地區自由主義導致了中央集權遲遲不能產生,所以西方人很長時間里一直都是各自為政的。後來隨著民族國家的崛起,西方不少國家相繼建立了集權體制,但是從總體上說,西方人的地方自主觀念依然很強烈。進入市場經濟階段後,西方的很多金融監管機構,不是因為中央要對其加以監管才成立的,反而是在市場化競爭中出現了混亂和惡性競爭,使得這些金融機構聚集在一起公議,討論建立一個能夠維持市場秩序,平衡各方利益的監管主體,這樣,才有了美聯儲等機構的誕生。雖然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凱恩斯主義政府幹預理論盛行不衰,但是西方傳統的地方和個體自治主義傾向一直是存在的。
一句話,從金融監管方面來看,東西方已經有著巨大的邏輯反差。前者是習慣性的自上而下的延續,後者是傳統上的個體公約的產物。
你問的是金融體系,不過我談的是金融監管體系,呵呵。也許文不對題,不過你可以延伸理解一下。以金融創新為例,西方金融創新是在末端,金融理財師給客戶開理財方案,就像醫生給病人開處方一樣,是因人而異的個性化操作。而中國的金融創新產品是在高端,往往是某某總行制訂了一種金融產品,然後要各分行推廣。這其實也和文化傳統有關系。

❽ 中西方存在的差異有哪些

西方文化的根本差異在於東方重視整體,而西方重視個體.
我們可以從語言上來考察,因為語言是文化的產品,也是文化的載體,它最能反映文化差異.
從英文和中文文字的比較可以看出,英文文字簡單易寫,而中文則講究字的整體結構映襯,富有美感,但也復雜難寫.
在漢語中,姓放在名的前面,這個人先屬於某個姓氏,即整體,然後再是他自己;而在英語中,名在姓的前面,先是他自己,然後再補充說明屬於哪個整體.
在英文中,兄和弟是一個詞,而在中文則是兩個詞.類似的情況很普遍.英文的詞彙相對於中文很缺乏.它只能表達出一個模糊的大概,而不能像中文一樣表達出細微的差別,也就無法像中文那樣表達出很多細膩完美的情景.這體現了西方文化講究簡單實用,然而缺乏美感.它們的文學是慘不忍睹的簡陋.
西方很早就出現民主和人權的概念,這和西方重視個體的文化有關;東方的傳統的專制制度則是和重視整體的文化相適應.
日本的文化源於中國,然而又把這種重視整體的文化發揮到極端.日本人最崇尚的武士道精神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也就是整體的利益,可以獻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生命.
東方文化里對事物的考量包括過去,現在和未來.而西方則是定格在現在.
對於西方人來說,自己就是自己,想怎麼著就怎麼著;可是對於東方人來說,自己是整條鏈中的一環,承上啟下.
東方人因此很重視傳宗接代,如果沒有兒子來接替自己,那麼整條鏈則是斷在自己的手裡,是沒有臉去見先人的.
西方人努力奮斗是為了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及時享受.而對於中國人來說,還另有一層重要的意義,那就是光宗耀祖,澤披後人.
這種東方式的時間思維方式使我們考慮問題全面和連貫,但也有不好的一面.中國人的處女情結也是起源於此.而西方在這個問題上反而顯得更開明,也更容易帶來幸福.
東方的文化崇尚含蓄,而西方則推崇直接開放.
西方文化像火車,簡潔高速的往前;而東方文化像房子,講究結構,較固定,和保守.

❾ 比較中美金融體系的差異

中美金融體系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市場主導型」和「銀行主導型」金融體系的差異,也是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兩種融資方式之間的差異,體現在金融機構、金融產品、金融監管方面上。正因為這些差別,在中國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有它的特點和考慮的因素,銀行和市場的有機結合是問題的解決之道。
1986年4月1日,美國完全取消對儲蓄存款利率的上限,這樣各種銀行完全可以自己決定對存款付多高的利息,這大大增加了銀行業的競爭。此外再加上80年代初出現的第三世界債務危機等因素,使美國商業銀行的倒閉率不斷上升。 1984年有79家商業銀行倒閉,1985年為120家,1986年為150家,1990年高達200家。其中,1984年位列美國10大銀行之一的大陸伊利諾斯銀行破產,1991年初擁有230億美元的新英格蘭銀行集團破產,給美國金融業帶來的震動是巨大的。1990年底,全美最大的225家銀行的股票平均下降了17.53%,一些大銀行的股價甚至不到其帳面價格的一半。 四、中國金融體系 目前中國的金融體系分為六大板塊: 第一,中央銀行——中國人民銀行。 第二,國有商業銀行,包括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交通銀行。 第三,股份制商業銀行,包括中信實業銀行銀行、中國光大銀行等。 第四,政策性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 第五,主要的非銀行金融機構,包括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信用合作社、中國國際信託投資公司以及國家外匯管理局。 第六,外資銀行及其分理處。 五、中美金融體系異同比較 第一,發展階段差異:中國金融和美國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美國出於金融市場的高度發展階段,具體表現為市場規模大、金融工具多、產品鏈條長、資金能量強,這種「高度發展」在一定程度發展到「過度」,不但脫離了實體經濟,而且會對實體經濟產生負面作用。而中國處於金融市場發展的初步階段,具體表現為市場規模小、結構不合理、金融工具少、主體實力差,這種「初步」難以滿足實體經濟發展的需要,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經濟的發展。 第二,開放程度差異:中國金融和美國的開放程度不同。美國金融市場完全開放,是世界上最大的全球市場,表現在其金融機構全球發展、金融體系運用全球資源、金融市場有全球定價權和影響力。而中國金融市場相對封閉,表現在難以有效運用全球資源,缺乏全球定價權和影響力,金融機構尚未完全參與國際競 爭,這和中國經濟的開放程度不相符合。 第三, 貨幣市場差異:貨幣政策都要追求多目標,包括促進經濟增長、充分就業、價格穩定、金融體系穩定等,但在本輪危機中其首要目標並不相同。中國的首要目標是促進經濟平穩快速增長,美國則是促進金融市場穩定。 兩國首要目標的差異是因為其金融體系的受損程度不同。美國的很多金融機構在本次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普遍陷入了嚴重的流動性危機,有些大型金融機構甚至瀕臨倒閉或破產。由於機構投資者在美國的金融市場中佔主體地位,因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危機不僅導致信貸急劇緊縮,而且使整個金融市場出現恐慌,市場功能嚴重受損,進而引發了經濟危機。因此,恢復金融市場的穩定就成為美聯儲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中國的情況則不同,首先,中國的金融機構並沒有大量發放次級貸款或購入與次貸相關證券,在本次危機中損失有限,沒有面臨普遍的流動性危機,更沒有出現破產,因此中國的金融機構體系比較穩定。其次,雖然2008年中國的股票市場也出現了嚴重的下跌,但主要是因為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及大量非流通股票解禁對投資者的信心產生了極大的沖擊。中國政府對股票市場的支持是通過降低印花稅率、中央匯金公司增持銀行股等政策恢復市場信心,而不是貨幣政策。第三,中國的經濟增長率下滑不是源於金融體系的問題,而是由於經濟增長對出口嚴重依賴,國際金融危機使出口大幅下挫而引起,所以中國貨幣政策的首要目標是通過刺激內需來推動經濟增長。 兩國貨幣政策工具也具有一定差異,首先,政策工具的類型不同。中國人民銀行主要依賴於有限的傳統型貨幣政策工具,其中某些工具對金融機構仍然具有直接調控的特點,如利率政策。美聯儲除了運用傳統的公開市場操作等工具外,還推出了大量創新性貨幣政策工具向金融機構提供流動性。第二,政策工具的作用對象不同。中國人民銀行運用的政策工具主要針對商業銀行等存款性機構,而美聯儲通過運用其政策工具不僅向存款性機構提供流動性,而且向一級交易商、貨幣市場共同基金等非存款性機構提供了大量的流動性,其政策工具作用的對象更廣泛。第三,對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的規模和構成影響不同。從2008年9月初至2009年9月末,中國人民銀行的資產規模從20萬億元上升至22.23萬億元,增幅僅為11%,資產構成基本沒有變化;而美聯儲的資產規模則從9000億美元迅速擴張至2.14萬億美元,增長了近1.4倍,同時其資產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 即高風險的非政府證券急劇增加。 第四,稅負差異:兩國稅率差異,從國內情況看,銀行業不論從事何種金融業務,原則上統一按照「金融保險業」稅目徵收營業稅,並按照規定的營業稅額附征城市維護建設稅和教育費附加。從稅收收入構成看,又以營業稅為主,當前我國金融業的營業稅稅率為5%,明顯高於實行3%稅率的交通運輸、建築安裝、郵電通信等行業。因此,其稅率高低對我國金融機構稅收負擔影響很大。兩國稅基的差異,企業所得稅中的稅基就是企業應稅所得。眾所周知,從總所得到應稅所得,要經過一系列的扣除,這在中美兩國是一致的。但對於哪些項目可以扣除,具體到每一個項目該扣除多少,兩國規定則不盡相同。相比而言,美國對折舊費用的提取實行放鬆管制,採用加速折舊法,因而實際稅率大大低於名義稅率。
結論 我個人認為,如果完全放開資金流動的話會帶來很大的沖擊,因為目前的金融市場和機構效率比較低,如果馬上放開會帶來非常大的沖擊,因為金融業有共同特點,當一個決策失誤時,它所帶來的後果顯然是暴力性的,所以在全球金融大環境下,無論中美,在此時都要提升我的金融服務業市場,這就是所謂的辯證統一原理。

❿ 試比較中國金融市場與西方國家金融市場,中國存在哪些不足,如何改善誰能幫我解答這個論述題

中國與西方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金融制度比較
一國的金融制度一般包括三大要素,即金融機構、金融市場和金融工具。金融機構是指經營貨幣資金的各種金融組織。金融市場是金融機構和其他經濟主體從事金融活動的場所和領域。金融工具則是表明債權債務關系,並能證明金融交易金額、期限和價格的書面文件。由於金融機構是金融市場上的主體,而金融工具是金融機構進行金融活動的手段,對金融工具的交易構成了金融市場的主要內容,因此,一國的金融機構在金融體系中舉足輕重。下面我主要通過介紹美國、英國、德國三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與我國進行比較。
美國
《一》美國的以聯邦儲備體系為中心的金融機構體系
美國的金融機構主要由聯邦儲備體系(中央銀行)、商業銀行、政府金融機構以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所組成。
(1) 聯邦儲備體系
美國的聯邦儲備體系由聯邦儲備委員會、聯邦公開市場委員會和聯邦儲備銀行以及幾大顧問性質的機構組成。
聯邦儲備委員會主要負責制定貨幣政策,監管12家聯邦儲備銀行和聯儲管轄范圍內的金融機構,確保美國支付體系的完整性和連續性,負責執行有關消費信貸的聯邦法規。同時,委員會還須向國會提交起經營情況的年報,以及一年兩度的有關國家經濟發展狀況和聯儲貨幣與信貸供應增長目標特別報告。
公開市場委員會是負責實施主要的貨幣政策工具——公開市場業務的專門機構,即由他來決定聯儲在公開市場上應做何種交易。這些交易是指通過買賣政府和聯邦機構的證券,以吞吐存款機構的儲備,從而實現貨幣政策的目標。公開市場委員會也規定和指導外匯市場上美圓對外匯的操作。
美國有12個地區性的聯邦儲備銀行,這些銀行在本區內設立自己的分行。它們的職責有:提出有關貼現率的建議;存款機構的准備金,通過貼現窗口向其提供貸款;印製、保管貨幣;清算存款機構的支票,為其轉帳;代理國庫;對轄區內的金融機構實施監管。
《二》商業銀行
美國的商業銀行有兩個主要特點,雙軌銀行制度和單一制。雙軌銀行制度指商業銀行的注冊分為聯邦政府注冊的國民銀行和在州政府注冊的州銀行。單一制是指,美國政府一般不允許跨州設分支機構。還有美國對銀行的管理是非常嚴格的,除了50個州每州有一個銀行管理機構外,聯邦共有3個銀行管理機構並存,即:財政部所屬的通貨總監、聯邦儲備委員會和聯邦存款保險公司對銀行進行檢查監督。
《三》政府金融機構
這是指有美國聯邦政府創辦的金融機構。主要有住宅信貸機構、農業信貸機構和進出口銀行。
《四》非銀行金融機構
在美國,將商業銀行以外的所有金融機構統稱為非銀行金融機構。 包括,儲蓄貸款社,互助儲蓄銀行,信用社,保險公司,養老基金,信託公司,金融公司、投資公司以及投資銀行。在這些機構中有的可吸收存款,如儲蓄貸款社、信用社等;有的則不接受存款,且資產的流動性較小,如保險公司、退休養老基金等。前者稱之為非銀行存款機構,後者稱之為非存款金融機構。
《五》美國在國外的銀行
二戰後由於美元成為國際市場的重要貨幣,美國壟斷資本迅速擴張,海外投資激增,以及跨國公司的崛起,需要巨額資金支撐美國壟斷資本在海外的擴張,這樣促使了美國銀行在國外的迅速發展。
以上這些主要內容就是美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框架。下面接著介紹英國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
英國
英國的金融機構由兩部分構成,英國的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英格蘭銀行是其中央銀行。英格蘭銀行作為中央銀行,主要的職能為: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英國的銀行系統種類齊全,數量眾多,按照英國最新分類,"英國的銀行"主要包括零售性銀行、商人銀行、貼現行、其他英國銀行和海外銀行等機構。
英國的其他金融機構是指除了銀行以外的各類金融中介機構,主要包括房屋互助協會、國民儲蓄銀行、單位信託公司、金融行、養老金基金機構、保險公司。
分行制是英國銀行體系的特色之一。英國的銀行最早普遍實行分行制,被稱為英國模式,其特徵是:總行設在大城市,然後在國內外廣設分支機構作為總行的派出機構,由此控制全國的大部分銀行業務。
英國銀行制度另一重要特點是,存在著不少專門從事票據貼現業務的貼現所。英國與其它國家不同,企業一般不直接向存款銀行要求貼現,存款銀行也不直接向英格蘭銀行要求貼現,而是通過貼現所辦理貼現與再貼現業務。
最後,倫敦作為世界上重要的金融中心,吸引了大批的投資者,因而就有大量的外國銀行雲集倫敦。
德國
德國的銀行體系是從19世紀中葉,隨著國家工業化及其所引起的資本需求而發展起來的。德國的金融體系由中央銀行、商業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組成。
德意志銀行是德國的中央銀行,在金融體系中處於中心地位,擁有較大的獨立性和權威性。聯邦銀行被認為是歐洲各國中最具有獨立性的中央銀行,按銀行法規定,聯邦銀行可以不接受政府對該行發布的指示。當聯邦銀行和聯邦政府在處理問題上有分歧而不能取得協議時,政府只能提出推遲作處決定的要求,而不能否決銀行的決定。
德國的商業銀行資本雄厚,非常活躍,在金融市場上處於強有力的地位。屬於商業銀行的有大銀行(主要三大家)、區域性銀行、外國銀行和私人銀行。德國的商業銀行對工商企業控制力較強,主要是採取參股辦法進行控制,通過參股,形成許多以銀行為核心的大的壟斷資本集團,由於是同一集團,銀行對企業資金的支持也是積極的。還有德國的銀行業務基本上是多樣化和綜合化。
除了商業銀行還有專業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包括儲蓄銀行、信用合作銀行和保險公司。
以上就是這三個主要的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金融體系結構,下面我主要寫我國的金融體系結構,從而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中國與其他國家的差別。
中國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中國人民銀行為領導,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主體,多種金融機構並存,分工協作的金融機構體系格局。具體結構是: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在華外資金融機構。
(1)作為我國中央銀行的中國人民銀行,是在國務院領導下制訂和實施貨幣政策,對金融業實施監督管理的國家機關。它具有世界各國中央銀行的一般特徵:是通貨發行的銀行、銀行的銀行和政府的銀行。中國人民銀行的分支機構根據履行職責的需要而設立,作為派出機構,根據中國人民銀行的授權,負責其轄區內的金融監管管理,承辦有關業務。
(2)政策性銀行是由政府投資成立的,根據政府的決策和意向專門從事政策性金融業務的銀行它們的活動不以營利為目的,並且根據具體分工的不同,服務於特定的領域,所以也叫政策性專業銀行。有國家開發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三家銀行。在起經營過程中,貫徹不與商業性金融機構競爭,自主經營與保本微利的基本原則。
(3我國金融機構體系中主體地位的是四家國有獨資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和中國建設銀行。目前,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無論在人員,機構網點數量上,還是在資產規模幾市場佔有分額上,均處於我國整個金融領域絕對舉足輕重的地位。
除了以上三大板塊以外,還有其他商業銀行,農村和城市信用合作社,其他非銀行金融機構,保險公司和在華外資金融機構。

上面的四大部分主要是介紹了四個國家的金融機構體系的主要部分。通過對它們的說明,可以看出它們之間的很大區別,我國可以借鑒它們的某些優點。

閱讀全文

與中西方金融機構存在的差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