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新加坡服務業的發展與地理條件有什麼關系
地理位置好,馬來半島的尖端,馬六甲海峽的太平洋出口,來往船隻密集。港口版服務權非常強大。帶動的經濟發展。
自然環境好,全年溫差小,沒有海嘯地震台風等自然災害,自然環境安全,穩定。
外來人口多,對於各種服務業的需求量龐大。
B. 新加坡經濟概況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匱乏。
2.經濟簡史
新國坡國土小, 人口少, 資源缺乏, 國內市場有限。但是其地處馬來半島南端, 馬六 甲海峽南口, 地理位置優越。因此, 從英屬殖民地時代起, 新加坡就成為一個國際都市, 起著中轉貿易和鄰近地區商業中心的作用, 並從此不斷繁榮發展,1965年新加坡 脫離馬來西亞聯邦, 在李光耀總理強有力的統治下, 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新加坡從實際出發, 實行全方位開放, 努力把本國經濟融合在世界經 濟之中, 積極參加國際分工, 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市場、技術和資金以發展本國經濟。
新加坡政府從1961年起根據不同時期國內國際情況,制定了各階段的五年發展目標,從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各階段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1961-1965):為了改變過去單一依賴轉口貿易的狀況, 並解決殖民統治留下 的嚴重失業問題, 著手發展進口替代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當時新加坡人口為180萬人, 失業的就有20萬人,經過5年的努力, 創造了1.7萬個就業機會。
第二階段(1966-1975):這是奠定基礎的十年。為了進一步使依靠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經濟轉變, 著力發展製造業, 引進電子產品, 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十年中使製造業的產值從4.3億新元增加到35億新元, 每年遞增26%;同時期, 基礎設施 建設展開,機場、港口、道路相繼建成或得到改善, 公共住宅開始大規模興建,此階段基本解決了失業問題, 同時基本具備吸引外資的條件, 外國投資設廠開始增加。
第三階段(1976-1980):此階段是經濟起飛階段。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 以電子行 業為先導, 開始大量生產電腦,提倡科研與經濟結合, 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製造業繼續發展, 其就業人數由21萬增加到36萬,同時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 使軟、硬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為大規模引進外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階段(1981-1985):著力引進高新技術, 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降低生產成本, 增強 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階段(1986-):擴大引進高新技術、鼓勵跨國公司與本地中小企業掛鉤。為了引進投資、技術和專業管理人員, 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由原來的33%減為10%, 同時鼓勵外 國人在新加坡辦學校、醫院, 便於他們長期居住。
3.經濟概況
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政府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服務業為發展中心,加速經濟國際化、自由化高科技化。為進一步發展經濟,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2).工業概況
自從1965年從馬來聯邦脫離後, 工業化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主要有製造業, 包 括煉油、石化、修造船、電子電器、紡織、交通設備等部門。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電子工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 但面臨著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政府正致力於提高生產率, 以在低成本、高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3).服務業概況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 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 還將進一步增長。金融業是最大的服務 業部門, 在過去幾年裡增長很快。旅遊業發達, 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來新的旅遊者近714萬人。主要來自日本、印尼、馬來西亞、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6年):1326億新元(約合941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6年):7.0%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5835新加坡元
通貨膨脹率(1996年):1.4%
失業率(1996年):2%
當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2月31日晚發表新年獻詞說,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新加坡經濟目前已陷入衰退,2008年增長率僅為1.5%,低於政府預期的2.5%,而2009年新加坡經濟仍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李顯龍說,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相比,此次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因此在應對上將更加困難。作為一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新加坡此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出口、旅遊及更廣泛的經濟領域都受到了影響。
他指出,2009年的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事情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轉變。新加坡人必須為艱辛的2009年,特別是前半年做好准備。更多公司將被迫縮小規模,未來幾個月將可能出現更多裁員。
李顯龍說,經濟衰退並不意味著沒有機遇。在金融風暴中,新加坡必須繼續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確保新加坡能在經濟衰退結束後更加強大。新加坡政府已對此次經濟風暴迅速作出了反應,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就業問題,要使人們保住自己的工作,並通過再培訓,幫助已失業的人重新找到工作。
他最後表示,僅有政府的幫助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他呼籲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此次經濟危機。
此次來勢兇猛的金融風暴使新加坡2008年以來不得不連續4次調低了2008及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被降至負增長1%至增長2%之間
C. 新加坡經濟狀況
1.自然資源:自然資源匱乏。
2.經濟簡史
新國坡國土小, 人口少, 資源缺乏, 國內市場有限。但是其地處馬來半島南端, 馬六 甲海峽南口, 地理位置優越。因此, 從英屬殖民地時代起, 新加坡就成為一個國際都市, 起著中轉貿易和鄰近地區商業中心的作用, 並從此不斷繁榮發展,1965年新加坡 脫離馬來西亞聯邦, 在李光耀總理強有力的統治下, 開始推行一系列針對本國現狀的經濟發展戰略,新加坡從實際出發, 實行全方位開放, 努力把本國經濟融合在世界經 濟之中, 積極參加國際分工, 充分利用外國資源、市場、技術和資金以發展本國經濟。
新加坡政府從1961年起根據不同時期國內國際情況,制定了各階段的五年發展目標,從而使新加坡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站穩腳跟,各階段情況如下:
第一階段(1961-1965):為了改變過去單一依賴轉口貿易的狀況, 並解決殖民統治留下 的嚴重失業問題, 著手發展進口替代和勞動密集型工業,當時新加坡人口為180萬人, 失業的就有20萬人,經過5年的努力, 創造了1.7萬個就業機會。
第二階段(1966-1975):這是奠定基礎的十年。為了進一步使依靠轉口貿易為主的經濟結構向多元化經濟轉變, 著力發展製造業, 引進電子產品, 發展出口導向型工業,十年中使製造業的產值從4.3億新元增加到35億新元, 每年遞增26%;同時期, 基礎設施 建設展開,機場、港口、道路相繼建成或得到改善, 公共住宅開始大規模興建,此階段基本解決了失業問題, 同時基本具備吸引外資的條件, 外國投資設廠開始增加。
第三階段(1976-1980):此階段是經濟起飛階段。大力引進技術密集型產業, 以電子行 業為先導, 開始大量生產電腦,提倡科研與經濟結合, 提高了生產技術水平,製造業繼續發展, 其就業人數由21萬增加到36萬,同時加快了第三產業的發展和基礎設施建設。 使軟、硬環境得到進一步改善, 為大規模引進外資創造了良好條件。
第四階段(1981-1985):著力引進高新技術, 不斷提高產品質量, 降低生產成本, 增強 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第五階段(1986-):擴大引進高新技術、鼓勵跨國公司與本地中小企業掛鉤。為了引進投資、技術和專業管理人員, 將外資企業的所得稅由原來的33%減為10%, 同時鼓勵外 國人在新加坡辦學校、醫院, 便於他們長期居住。
3.經濟概況
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政府目前的經濟發展方向是:以服務業為發展中心,加速經濟國際化、自由化高科技化。為進一步發展經濟,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策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在國民經濟中所佔比例不到1%。主要有園藝種植、家禽飼養、水產和蔬菜種植,農業擁有可耕地面積5900公頃, 占國土面積的9.5%。糧食全部靠進口, 80%的蔬菜從馬來西亞、中國、印尼和澳大利亞進口。農業中保存高產值出口性農產品的生產,如種植熱帶蘭花、飼養觀賞用的熱帶魚,種植一些傳統的熱帶經濟作物等。
(2).工業概況
自從1965年從馬來聯邦脫離後, 工業化推動了新加坡的經濟轉型。主要有製造業, 包 括煉油、石化、修造船、電子電器、紡織、交通設備等部門。新加坡是世界第三大煉油中心,電子工業是增長最快的部門, 但面臨著其他亞洲國家的競爭。政府正致力於提高生產率, 以在低成本、高技術領域保持競爭優勢。
(3).服務業概況
新加坡服務業發達, 隨著東南亞經濟的發展, 還將進一步增長。金融業是最大的服務 業部門, 在過去幾年裡增長很快。旅遊業發達, 是外匯主要來源之一,1995年來新的旅遊者近714萬人。主要來自日本、印尼、馬來西亞、台灣、韓國等國家和地區。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6年):1326億新元(約合941億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1996年):7.0%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1.5835新加坡元
通貨膨脹率(1996年):1.4%
失業率(1996年):2%
當今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12月31日晚發表新年獻詞說,受全球金融危機影響,新加坡經濟目前已陷入衰退,2008年增長率僅為1.5%,低於政府預期的2.5%,而2009年新加坡經濟仍有可能進一步下滑。
李顯龍說,與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相比,此次金融危機是全球性的,因此在應對上將更加困難。作為一個小型的開放經濟體,新加坡此次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沖擊,出口、旅遊及更廣泛的經濟領域都受到了影響。
他指出,2009年的經濟發展不確定性很大,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事情不會在一夜之間就發生轉變。新加坡人必須為艱辛的2009年,特別是前半年做好准備。更多公司將被迫縮小規模,未來幾個月將可能出現更多裁員。
李顯龍說,經濟衰退並不意味著沒有機遇。在金融風暴中,新加坡必須繼續尋求新的增長機會,確保新加坡能在經濟衰退結束後更加強大。新加坡政府已對此次經濟風暴迅速作出了反應,目前的工作重點是就業問題,要使人們保住自己的工作,並通過再培訓,幫助已失業的人重新找到工作。
他最後表示,僅有政府的幫助是不能解決問題的,每一個人都有責任發揮自己的作用。他呼籲大家齊心協力,共同應對此次經濟危機。
此次來勢兇猛的金融風暴使新加坡2008年以來不得不連續4次調低了2008及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其中2009年的經濟增長預期被降至負增長1%至增長2%之間
D. 根據自己的理解,說說新加坡成為全球性國際金融中心的原因
金融服務業來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源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產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已從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目前,新加坡擁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對新加坡經濟和確立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貢獻很大。然而就全球而言,僅在外匯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國界貸款(第10位)、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第13位)等三項排名較為靠前;隨著行業技術含量不斷增加,新加坡在上述領域的地位也正遭遇嚴峻挑戰。此外,亞太區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全球國際資本指數中的亞洲份額大為降低,亦使得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活動較為被動。
就地區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安全港地位已促進培育了理財產業的成長,但由於國內市場狹窄、企業文化衰落、區域經濟和金融產業前景黯淡等多種因素,使資金市場受到阻礙;同時,來自其他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時日已久,悉尼在押匯業務和電子化領域正形成自身獨特的小生境,而上海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逐漸獲得認可。
一、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挑戰-傳統板塊衰落區域內南北分隔 產業抓手匱乏
E. 新加坡主要經濟地區以及經濟活動
新加坡東南亞地區重要的金融中心、運輸中心和國際貿易中轉站,也是世界電子產品重要的製造中心和第三大煉油中心。傳統經濟以商業為主,包括轉口貿易、加工出口、航運等。1959年以前,新加坡國民收入的75%來自轉口貿易活動。獨立後堅持自由經濟政策,加緊發展資本密集、高增值的新興工業,大力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力求以最優越的商業環境吸引外來投資。另外,以製造業和服務業作為經濟增長的雙引擎,不斷提高產業結構,尤為重視信息產業,已投資在全島建立「新加坡綜合網」。為進一步促進經濟增長,近年來大力推行「區域化經濟發展戰略」,加速向海外投資,積極開展在國外的經濟活動。進入20世紀70年代後,新加坡政府從改革單一的轉口貿易為主體的經濟結構入手,鼓勵發展工業,逐步走上工業化和建立多元經濟結構的道路。到20世紀80年代初,以石油提煉、電子電器、船舶修造為主體的新興工業發展起來,成為世界上著名的航運中心、煉油中心,以及亞洲的金融中心,並且出色地解決了居民住房和就業問題。到1981年底,71%的居民住進了政府修建的設備齊全、價格低廉的公共住宅,人均住房面積為15平方米,居亞洲首位。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新加坡經濟已步入了穩健增長時期,經濟發展漸趨成熟,國際競爭力增強。自1994年以來的世界各國國際競爭力綜合排名中,新加坡連續5年位居第二。在不到40年的時間里,新加坡從建國初期的「一窮二白」,發展到如今的「亞洲四小龍」之首,從不發達國家跨入 「新興工業化國家」的行列,成為近年來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快和富裕程度最高的國家。近年來,新加坡經濟以電子、石油化工、金融、航運、服務業為主,對美、日、歐和周邊市場依賴性很大。據新加坡貿工部的研究顯示,美國的經濟增長對新加坡經濟的影響最大,美國經濟每增長1%,新加坡經濟就會增長0.96%。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發生以後,新加坡憑借健全的金融體制和著眼長遠的發展戰略,自身所受沖擊較小。金融危機爆發時,新加坡主要行業的增長情況是:製造業4.3%,建築業13.3%,商業5.8%,運輸與通訊業9.2%,金融與服務11%。但由於新加坡經濟總量小,嚴重依賴對外貿易,區域經濟形勢惡化使其1998年的經濟增長大幅下降。1999年,新加坡經濟好轉,2000年經濟實現加速增長,GDP為1398.4億新元,比上年增長9.9%,主要原因是外來需求旺盛以及地區經濟復甦。在此以前的10年裡,新加坡GDP 年均增長達到7.7%,2000年經濟增長率達9.9%。2001年,遭遇世界經濟下滑和美國「9?11」事件影響,新加坡經濟出現衰退,GDP同比下降2.0%;對外貿易也出現顯著下降,其中對外出口1225.4億美元,同比下降11.8%,進口1096.8億美元,同比下降13.9%。短短的幾年時間里,新加坡經濟似出現典型的「W」型波動。面對經濟衰退,新加坡為尋求新的發展機遇,提出了一系列經濟發展思路,歸納起來可稱為「高科技戰略」「中國戰略」和「擴大腹地戰略」,目的在於提升產業結構,積極尋求海外市場,拓展對外經貿活動的空間。從中長期看,新加坡經濟增長速度將放緩,可能難以再現金融危機前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勢頭。與此同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波動將增大。隨著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進程的加快,世界各國經濟增長波動的同步性增強,它將直接影響到新加坡經濟增長的穩定性。美、日等發達國家「高科技泡沫」破裂後,世界的電子工業迅速衰退,國際市場對電子產品的需求急劇萎縮。尤其是全球電子信息產業的生產周期日益縮短,目前一個周期平均只能維持兩年半的時間,這就使以電子業生產與出口為主導的新加坡經濟增長周期也將縮短,從而導致國內經濟增長波動起伏加大。在投資政策方面,新加坡政府非常重視吸引外國投資,積極從管理審批制度、產業政策、稅收優惠等方面提供便利,包括:通常給予外資以國民待遇,除了與國防有關的某些行業外,對外資在新加坡的運作沒有任何限制;完全開放商業、外貿、租賃、直銷廣告、電信市場,推進資本市場發展;對先驅公司(即涉及巨額資本開支或復雜技術和生產能力的企業)和某些金融企業給予稅收優惠等。與此同時,新加坡政府也採取財務、融資便利等措施協助本地企業向海外發展,包括:一般財務支持,即通過經濟發展局、貿易發展局、生產力與標准局等機構為本國企業的經營提供商務開發計劃、品牌開發援助計劃等各種財務支持計劃;貿易21計劃。為了繼續保持領先地位,迎接21世紀的挑戰,新加坡在1991年制定了名為《新加坡:新的起點》的跨世紀發展戰略。這一戰略在把經濟發展的重點放在20世紀最後10年的同時,著眼於新世紀前30年的發展,制定了分階段的目標和任務,規劃了跨世紀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荷蘭的水平;到2030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將達到美國的水平,成為一個充分發達的國家。總而言之,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加坡經濟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勢頭,經濟發展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經濟運行比較穩定,國民經濟穩健增長。2、製造業和服務業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帶動製造業增長的是高科投資訊工業,而服務業則主要是由金融服務業帶動的。在金融服務業里,新加坡已成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在亞洲排名第三,列東京、香港之後;外匯交易量居世界第四,僅次於紐約、倫敦和東京。3、經濟增長主要依賴出口擴張。20世紀90年代新加坡經濟的增長主要還是靠國外需求推動。4、在全球的激烈競爭中保持了強勁的經濟競爭力。新加坡在1989-1993年間,一直是最有競爭力的發展中國家。1994-1995年間,新加坡被列為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最有競爭力的國家。5、經濟區域化成效顯著。新加坡海外發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泰國、菲律賓、緬甸8個亞洲國家。至1997年4月,新加坡對外投資就達100億美元,比1995年增加了59%。6、人均國民收入迅速增加。新加坡的人均國民收入從1990年的23537新元增加到1996年的44020新元;以美元計算,1996年已達28000美元,人均收入居世界第十一位。已達到瑞士在1984年的水平。世界經合組織則在1995年底宣布,從1996年開始,新加坡已跨入「較先進的發展中國家」行列。
F. 新加坡金融專業就業有什麼樣的前景
新加坡留學會計專業發展前景廣闊。除了國內一些有企業家庭背景的學生多版會選擇讀工商管理課權程外,在新加坡讀會計專業無疑是中國留學生最關注的課程。由於目前在新加坡美金結算等人才需求缺口極大,使得金融管理專業也成為熱門。中國的市場經濟正在走向繁榮,新企業不斷產生,洋企業接踵而來,老企業正在重組,因此,對財會人員的需求近期內不會減弱,同時對財會人員的職業素質要求也在不斷提升,必須對業務技能進行不斷充電,拓展視角,學習內控、預算、投資管理、風險管理和信息系統架構等新知識,只有這樣才能在眾多求職者中勝出。具體可以問【中青留學】
G. 新加坡為何成為金融中心
金融服務業是新加坡經濟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是附加值最高的服務產業、國家稅收的最大來源,其名義國內生產總值已從70年代的6%增至2001年的13%。目前,新加坡擁有600多家金融機構,金融服務業對新加坡經濟和確立亞洲金融中心地位貢獻很大。然而就全球而言,僅在外匯交易(交易量居全球第4位)、跨國界貸款(第10位)、櫃面市場衍生交易(第13位)等三項排名較為靠前;隨著行業技術含量不斷增加,新加坡在上述領域的地位也正遭遇嚴峻挑戰。此外,亞太區域經濟形勢不容樂觀,摩根士丹利全球國際資本指數中的亞洲份額大為降低,亦使得新加坡在全球金融市場中的活動較為被動。
就地區而言,雖然新加坡的安全港地位已促進培育了理財產業的成長,但由於國內市場狹窄、企業文化衰落、區域經濟和金融產業前景黯淡等多種因素,使資金市場受到阻礙;同時,來自其他金融中心之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香港成為亞洲金融中心時日已久,悉尼在押匯業務和電子化領域正形成自身獨特的小生境,而上海依託於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其金融中心的地位正逐漸獲得認可。
一、金融服務業面臨的挑戰-傳統板塊衰落區域內南北分隔 產業抓手匱乏
曾經驅使新加坡成為金融中心的傳統產業均已走向成熟,亞洲乃至全球范圍內的金融業早已翻天覆地,目前工作組提出不應再追求以增強國內競爭力的方式重整金融業,而應把目光放長放遠,尋求更多外部合作機遇。
1、傳統金融產業衰落
外匯交易和資本市場活動等傳統金融服務板塊在數量和地位上均呈下跌趨勢。根據國際結算銀行每三年一次的調查結果顯示,2001年4月傳統外匯交易市場的日周轉量與1998年4月相比,已下跌了19%。歐元誕生、銀行業整合、電子經紀人功能不斷增強、國內市場過於狹小等多種因素導致了這種大幅下跌。由此可見,新加坡有必要尋求經濟增長的新外翼,力爭在朝陽板塊中重新開發特色競爭項目。
2、區域內南北分隔
亞洲金融危機後,由於投資者較為中意,商業發展機遇充裕,北亞地區已逐漸崛起。隨著大中華市場的成形、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及韓國企業重整浪潮的到來,進一步確立了投資者對該地區的信心。本地區原有的金融中心—香港、東京,以及未來可能的金融中心—上海,都將從北亞地區不斷增長的商業活動中獲益。相對而言,東南亞一直受到大批問題資產和壞帳等造成的後金融危機的困擾,近期的反恐戰爭進一步延遲了經濟復甦,這又對投資者投資北亞地區形成一定障礙。
新加坡金融業應利用北亞和東南亞兩地區出現的不同發展機遇,而各金融機構可在國外商業機構對大中華區域投資、對中國企業斥資,以及管理中國企業離岸資金等領域提供相關服務,還可為印度企業提供法律、技術和金融等領域的高效率基礎設施,協助其進行資金籌措和海外擴張。
3、挖掘獨具特色的產業抓手和小生境
面對上述挑戰,新加坡更需開拓新穎的產業抓手,減弱其地理依賴性,轉向依託技術和知識型經濟。長遠來看,正如瑞士業已成形的理財板塊和盧森堡的零售資金管理板塊,新加坡的新型產業抓手應能推動本地形成金融行業內地區或全球的小生境。新加坡國內的狹小市場也促進了以外部環境為主要目標的小生境政策,這應是一項更為妥當的長期戰略。由於金融服務業是信息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新加坡在IT和市場基礎設施上的強勢條件增強了產業競爭力,可促進新加坡在金融服務領域在新興經濟板塊內的競爭,提升知識為本的價值鏈。
二、金融服務業的遠景規劃-成為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
在亞洲市場發生結構性變化的大背景下,加上新加坡作為商業和金融樞紐的競爭優勢,金融服務產業工作組為新加坡制定了下一階段的金融中心發展規劃:將新加坡定位於亞洲地區/全球小生境集結的卓越金融中心,具體目標為:開發金融服務產業,並形成地區和全球小生境,加大挖深其在金融產業活動中的產業深度和國際市場佔有份額;成為金融和輔助專才的學習、研究、工作和生活中心。
三、四大戰略驅動力
1、戰略驅動力之一:成為區域理財中心
理財服務是新加坡金融板塊保持良好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重要來源,為了促使本地長期葆有作為個人理財中心的競爭力,必須在政治強勢、經濟穩定和產業管理規劃上開足馬力。同時,具前瞻性的立法和規章制度、反饋速度較快的政策框架、完備的輔助服務、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和投資專家等對新加坡建設理財中心均十分重要。
建議1、鞏固政府在發展資產管理產業進程中的功能
建議2、增強新加坡作為知名資產管理中心的競爭力
建議3、重點關注資產集群的發展
建議4、發展輔助服務
2、戰略驅動力之二:成為區域/全球押匯處理中心
目前,全球范圍內尚未出現金融產業的押匯處理中心,但由於金融機構面臨削減成本和重返核心產業活動的與日俱增壓力,為此,他們盼望把押匯業務集中到商務成本低的地方,或外發委託。這將導致未來1-2年內新加坡流失大量後台工作崗位。雖然新加坡生產成本較高,但作為押匯業務中心,它仍擁有許多堅實的優勢,諸如世界級的電信與硬體基礎設施、眾多全球銀行的地區總部、穩定的政治環境、良好而又不斷優化的法規框架、堅實的高效押匯業務文化、受過良好英語教育的勞動力,以及蓬勃發展的IT產業等一系列因素可協助本地成為押匯處理樞紐。考慮到上述條件,新加坡應保留與追求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押匯業務,建議採取如下措施:
建議5、成立區域/全球綜合押匯業務中心
3、戰略驅動力之三:成為亞太區風險管理中心
傳統保險業市場中,在解決突發風險和專業風險上仍十分欠缺,傳統的應急手段並不能對某些恐怖主義相關的風險事故做出積極應對。過去十年中,貸款交易、證券投資及其他風險轉移延伸產品帶來的新技術和新市場的額外風險接踵而至。新加坡應主要依託於資本市場日益成熟和國際金融機構集結的良好條件,將自身定位於成為亞太地區首屈一指的風險管理中心。
建議6、創設亞太區風險管理制度
4、 戰略驅動力之四:營造倍具吸引力的商業環境
建議7、強化政府部門和民間領域之間的合作往來
建議8、增強新加坡金融板塊中的國際份額
建議9、關注並提升教育培訓的驅動政策
建議10、增加新加坡本地教育培訓環境中的國際含量
建議11、進一步鞏固新加坡的稅收環境
建議12、為金融板塊提供一流置業環境
H. 新加坡服務業的發展與地理條件有什麼關系
由於面積小,人口多,發展農業就不能有較高的收入,所以發展精加工,搞旅遊業、服務業——這些是新加坡的活路!!——根源就是地盤兒不大^_^
(*^__^*) 嘻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