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經濟學里的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有何區別
1、假定條件不同
絕對優勢: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
比較優勢: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2、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
絕對優勢: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
比較優勢: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3、適用范圍不同
絕對優勢: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
比較優勢: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4、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從以上的定義可以看出,簡單的說,二者最大的區別就是絕對優勢是用客觀絕對成本來比較,而比較優勢是用相對成本或機會成本來比較。
❷ 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定義
絕對優勢:如果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直接成本即會計成本比別的國家低,專就說這個國屬家在這個產品的生產上具有絕對優勢。
相對優勢:是指某種革新與其所替代的舊的技術相比,其先進的程度。
絕對優勢理論和相對優勢理論區別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❸ 經濟學基礎關於絕對優勢和比較優勢的一個例子。(鑽牛角尖式問題)
比較優勢
兩個人的情況不同,因此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但如果兩個人完全一樣呢?還能找到自己的比較優勢嗎?
❹ 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理論是什麼
絕對優勢理論亦稱「絕對成本理論」、「絕對利益說」。關於絕對成本優內勢的國際貿易理論。由容英國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於1776年在其《國民財富的性質與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
認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於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各國都應按照本國的絕對優勢形成國際分工格局,各自提供交換產品。
該理論解釋了產生國際貿易的部分原因,但不能解釋各種產品生產上都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與不具有絕對優勢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往來。
(4)金融機構的絕對優勢擴展閱讀:
自然稟賦和後天的條件因國家而不同,這就為國際分工提供了基礎。因為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可以使一個國家生產某種產品的成本絕對低於別國而在該產品的生產和交換上處於絕對有利地位。
分工的原則是成本的絕對優勢或絕對利益。斯密進而分析到,分工既然可以極大地提高勞動生產率,那麼每個人專門從事他最有優勢的產品的生產,然後彼此交換,則對每個人都是有利的。斯密認為,有利的生產條件來源於有利的自然稟賦或後天的有利條件。
❺ 絕對優勢與比較優勢的異同
舉個例子,絕對優勢就是我一年能生產100輛車,你一年只能生產10輛,那麼就說我在生產車回方面答有絕對優勢
比較優勢呢,我一年能生產100輛車或80架飛機,你一年只能生產10輛車或40架飛機,兩個產品我對你都有絕對優勢,但每個人只能生產一樣東西的情況下,在飛機生產上你有比較優勢
不知道你懂了沒有~呵呵
❻ 在金融互換中,為什麼在美元人民幣市場上都有絕對優勢的A要互換,而不能兩種貨幣都由A借再借給B
利率互換類型的題目有一個基本假設,即每一公司只能自行借入一種貨幣。您可以這樣理解,由於A、B公司並非金融機構,無法通過直接出售貸款來進行牟利。
❼ 金融機構與金融機構之間必然是此消彼長的關系嗎它們各自在哪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性或絕對優勢
金融體系的功能觀點認為,金融機構與金融市場之間是一種靜態競爭動態互補的關系,中介與市場之間的互動可以解釋為金融創新螺旋,它推動金融體系朝著一個具有充分效率的理想目標演進。就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的關系來說,靜態地看,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相互競爭,爭奪客戶和資金。如投資者(儲蓄者)直接或通過機構投資者間接持有股票、債券等證券化資產,自然會減少商業銀行的資金來源;企業直接進入證券市場籌集資金,會降低對銀行信貸,的需求等,雙方存在此消彼長的關系。動態地看,充滿活力、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為商業銀行提供了大量新興業務,為商業銀行的業務創新提供了新的平台。當然,這就要求商業銀行實現自我轉型,由傳統走向現代,商業銀行必須將未來的業務模式和運作機制建立在資本市場的平台上。資本市場的發展與傳統商業銀行的轉型是相輔相成的,一個更富有效率的具有相當深度和廣度的資本市場可以為商業銀行提供更多的獲利機會、更好的風險管理工具和風險管理方法。傳統商業銀行掌握著龐大的金融資源,它們的參與將對資本市場規模的擴大、流動性的增強、效率的提高、風險的降低以及產品的多樣化等產生重大影響。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這種良性互動必然伴隨著資金在兩者之間的無障礙流動。
❽ 簡述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的內容
絕對優勢理論:認為國際貿易的原因是國與國之間的絕對成本的差異,如果一國在某一商品的生產上所耗費的成本絕對低於他國,該國就具備該產品的絕對優勢,從而可以出口;反之則進口。
比較優勢理論:每個國家都應根據「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集中生產並出口其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其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在更普遍的基礎上解釋了貿易產生的基礎和貿易利得,大大發展了絕對優勢貿易理論。
(8)金融機構的絕對優勢擴展閱讀
比較優勢可以表述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並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每個國家都應集中生產並出口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具有比較劣勢的產品(即「兩優相權取其重,兩劣相衡取其輕」),雙方均可節省勞動力,獲得專業化分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好處。
假設條件:
(1)假定貿易中只有兩個國家和兩種商品(X與Y商品),這一個假設的目的是為了用一個二維的平面圖來說明這一理論。
(2)兩國在生產中使用不同的技術。技術的不同導致勞動生產率的不同進而導致成本的不同。
(3)模型只假定在物物交換條件下進行,沒有考慮復雜的商品流通,而且假定1個單位的X產品和一個單位的Y產品等價(不過他們的生產成本不等)。
(4)在兩個國家中,商品與要素市場都是完全競爭的。
(5)在一國內要素可以自由流動,但是在國際間不流動。
(6)分工前後生產成本不變。
❾ 絕對優勢理論和比較優勢理論的區別
亞當斯密於《國富論》中最早提出了絕對優勢理論,指各國在生產同樣產品時,勞動生產率的絕對差異所導致的各國之間生產優勢的不同,因此各國專門生產本國勞動生產率較高的產品。比較優勢理論最早由英國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在《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中提出,是用國與國之間生產同一產品相對勞動生產率優勢解釋國際貿易原因的理論。兩者既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
共同點:
A:無論是絕對優勢理論還是比較優勢理論都屬於技術差異論的范疇。技術差異論,是指各國在生產同一產品時勞動生產率不同所造成的國際分工。
B:都採用了比較的方法來闡述原因。
C:都建立在勞動生產率的差異上,勞動生產率的引進使國際貿易的原因從自然要素領域轉到了生產領域,如果沒有差異,則沒有比較,因此差異是基礎。
D: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並有待於進一步發展。
不同點:
A:假定條件不同:絕對差異論的假定條件是全世界只有兩國,都能生產兩種產品,一國在一樣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另一國,另一國在另一產品上的生產率高於此國;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一國兩件產品的勞動生產率都高於另一國,在此基礎上兩種理論對國際分工進行解釋。
B:比較內容與方法不同:絕對差異論比較是直接在二者中選出誰好誰劣,而比較優勢理論則是「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弊相權取其輕。」
C:適用范圍不同:絕對差異論只能說明各國分別在某一種或某幾中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高於其他國家,分工得以形成,而比較優勢理論還可以解釋當一國在所有產品的生產上勞動生產率都高於他國時國際貿易得以成立的原因,即考慮到相對技術優勢,但同時這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為這種理論在假定時只考慮生產力的投入,並認為勞動力的轉移勞動生產率不變,以及從靜態角度考慮國際分工。
D:有絕對優勢一定有比較優勢,有比較優勢不一定有絕對優勢。絕對優勢是同一產品一國對另一國的優勢,是內生的,而比較優勢理論是同一國一產品對另一種產品的優勢,是外生性的
參考資料: http://..com/question/29047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