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都說金融的本質是風控,那麼金融機構的風險控制是如何實現的
有效管理戰略風險要求金融機構更好地整合負責戰略的利益相關者與風險管理;設立允許回獨立監管與策略質詢的答流程;運用前瞻性的風險管理辦法培訓風險領導人;以及實施方法體系以理解外部環境變化與不確定性如何影響關鍵業務屬性。
金融機構需要進行靈活規劃,包括分析假設情景,即考慮戰略風險事件對收益及資本的潛在影響,以及如何應對。及時按照假設情景結果進行回應,需要足夠靈活的風險基礎架構能力。金融結構也應考慮確立特定戰略風險(如地緣政治風險、經濟風險與金融科技風險)的「負責人」,負責追蹤並管理此類風險。
金融機構風險管理:靈活應對,優先處理首要問題
Ⅱ 如何防控金融風險
金融風來險防範包括四層含義:
第一,自金融風險防範是針對一定主體而言的。不同主體在金融市場中的活動方式和活動目的是不同的,其面臨的風險態勢和風險程度也是不同的,因此,防範的風險以及防範風險的措施也是不同的。
第二,防範風險的前提,是對風險有充分的分析和認識,即防範風險是一種自覺性的行為。
第三,防範風險必須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不能選擇不合規的措施和行為。
第四,防範風險的目的在於實現預期的目標,因此金融風險防範的程度可用預期目標的實現程度來衡量。
Ⅲ 金融行業的風險主要有哪些
對於金融風險的種類,從不同的角度出發,會有不同的認識或不同的關注點。
對於經營金融者來說,金融風險是指所從事的經營活動給自己造成經濟損失的風險。此類風險主要有利率風險、外匯風險和管理風險,尤其是信貸風險。
所謂利率風險是指由於預期利率水平和到期實際市場利率水平的差異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所謂外匯風險是指因匯率變動而蒙受損失或喪失所預期的利益的可能性。
所謂管理風險是指由於金融機構或經營者經營管理不善而造成損失的可能性。所謂信用風險,亦稱信貸風險,是指債務人不能按期償還債務本息,使債權人受到一定經濟損失的可能性。
(3)金融機構風險防控擴展閱讀:
金融風險管理過程:
金融風險的管理過程大致需要確立管理目標、進行風險評價和風險控制及處置等三個步驟:
(一)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金融風險管理的最終目標是在識別和衡量風險的基礎上,對可能發生的金融風險進行控制和准備處置方案,以防止和減少損失,保證貨幣資金籌集和經營活動的穩健進行。
(二)金融風險的評價。金融風險評價是指包括對金融風險識別、金融風險衡量、選擇各種處置風險的工具以及金融風險管理對策等各個方面進行評估。
(1)風險識別。金融風險識別是指在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對潛在的、顯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系統的歸類和實施全面的分析研究。
(2)風險衡量。是指對金融風險發生的可能性或損失范圍、程度進行估計和衡量,並對不同程度的損失發生的可能性和損失後果進行定量分析。
(3)金融風險管理對策的選擇。是指在前面兩個階段的基礎上,根據金融風險管理的目標,選擇金融風險管理的各種工具並進行最優組合,並提出金融風險管理的建議。這是作為金融風險評價的最重要階段。
Ⅳ 金融行業如何防範安全風險
這些變化引發了金融行業的兩大戰略轉變:從以賬戶為中心向以客戶、服務、管理為中心進行轉變;從單一的經營模式向全球網路化、多元化的混業經營模式轉變。這些變革,將給金融信息化帶來新的機會和挑戰。 首先,銀行將全面部署與整合新一代綜合業務系統。 銀行業未來經營格局將是面向多市場、跨平台、多交易品種,因此新型的綜合業務系統將成為金融業的必然選擇。數據大集中已經基本完成,接下來必將是應用系統的整合。而新型的綜合業務系統將是整合應用系統的核心引擎。新型的綜合業務系統將具備以下幾個特點:一、安全、穩定、可靠;二、靈活、多變、多功能,要快速支持金融行業快速的產品創新和差異化服務;三、以客戶為中心。 其次,更加強調數據的合理與有效利用 現在很多商業銀行已經實現數據的物理或邏輯集中,在數據大集中的基礎上進一步有效利用數據將成為銀行下一步信息化建設的重點。如使用數據倉庫、數據挖掘、商業智能、決策支持等技術,基於基礎客戶信息數據,通過信息挖掘、提煉,對銀行的業務流程、產品等進行改進,從而為銀行提供全方位的管理視角,全面提高和改善銀行經營質量和服務水平。目前國內已經有多家銀行嘗試應用CRM系統,用於理財、貸款、信用卡、中間業務等服務。 通過數據倉庫、商業智能等工具把原始信息變成有價值的信息。基於數據倉庫的決策支持系統(DSS)能夠幫助銀行實現對客戶的正確識別和經營風險的自動預警。通過數據挖掘技術,能夠有效地控制關聯企業的信貸風險,建立以客戶管理為中心的信貸決策體系和成本控制體系,保證商業銀行信貸資金的有效配置和信用風險的有效控制,從而體現商業智能和自動化處理的價值。 第三,更加註重數據安全與業務連續性風險 隨著信息技術在銀行普遍、深入的應用,信息系統的正常運行已經成為銀行業務正常運營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意外災禍、系統故障、人為操作不當、安全管理及措施的漏洞等都有可能造成信息系統不能正常工作,影響到銀行業務的正常運營。信息安全越來越成為銀行信息化建設與管理中需要密切關注的問題。 第四, 銀行間數據將互聯互通 各個商業銀行間數據的互聯互通不僅是客戶的基本需求,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需求,同時也有利於銀行間數據的共享、擴展各自業務的覆蓋范圍。著眼於此,數據標准化、集成化將是一段時期內需要重點關注與發展的領域。 第五, 前台業務處理系統與後台支持系統進行數據整合 完善的前台業務處理系統與強大的後台支持管理系統是商業銀行的兩大基礎系統,系統間的數據整合將是發展的必然趨勢。完善的前台處理系統是銀行運作、經營的基本系統,強大的財務、人力資源管理、利潤分析、風險控制、績效評估和戰略決策等支持系統是銀行正常運作和良性發展的支撐。通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對兩大基礎系統間的數據進行整合有利於業務經營與發展目標的實現。 對安全提出新挑戰 金融行業的這些變革趨勢,對安全提出了更多新的挑戰。 首先,銀行業風險管控的要求本身就很高。新巴塞爾協議對銀行的風險管控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協議由三大支柱組成:一是最低資本要求;二是監管當局對資本充足率的監督檢查要求;三是信息披露要求。在銀行信息化過程中,銀行必須將自身的業務、技術需求與新協議中的要求結合起來,做到風險與收益、控制與效能的平衡。 其次,對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提出更高的要求。銀行數據的大集中,對數據的保密性、完整性、有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數據集中的同時也伴隨著風險的集中,如何准確地在效率與安全之間選擇平衡點將是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三, 個人數據的隱私保護成為一個關注點。支付卡行業數據安全標准委員會已經制定和發布了支付卡行業數據安全標准(PCI-DSS),對涉及支付卡的數據安全提出明確要求,作為該類數據的收集、存儲和使用機構,銀行需要在信息化中遵守相關的標准,以對個人數據的隱私性加以保護。 第四, 銀行業務的可靠性和可持續性成為銀行信息化中的重要目標。由於銀行經營活動的特徵,決定了銀行業務與數據必須具有高可靠性和高可持續性的特徵,而這些特徵在銀行業信息化中將得到具體體現,如對系統、數據的高可靠性指標的要求,業務持續性管理的要求等。 實施六大措施對風險進行管理 如何應對這些挑戰,是金融行業在變革中需要面對的難題。建議可通過實施以下六種風險管控措施,多管齊下地防範金融風險。 首先,進行業務流程的改進,通過梳理和優化業務流程, 有效提高業務系統的效率、效果,有效控制風險發生的可能性。 其次,進行資產負債管理(ALM),有效控制並預防流動性風險,降低因資產負債不匹配而導致的額外成本,並為經營決策提供支持,增強銀行盈利能力。 第三,應用系統風險評估與控制咨詢,實施業務系統風險與控制的評估、設計、審計服務,可以有效降低業務流程風險,避免人為控制出現的偏差與失誤。 第四,對信息安全與業務持續性進行有效管理,由於綜合業務系統的特殊性,需要對大量受保護的業務、經營數據和個人隱私數據進行風險評估,進而實現其保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為保持銀行業務的連續性,需實施業務持續性管理,其中包括業務影響性分析、風險評估、確定業務持續性戰略、制定業務持續性計劃、實施業務持續性管理、測試與審計持續性服務等。 第五,實施企業信息管理服務(EIM),通過合理設計、適當選擇數據管理的方式,讓銀行優化業務系統平台。並通過使用數據分析與挖掘技術,實施高質量的數據管理。 第六,進行商業欺詐、反舞弊調查,可通過財務調查,發現、識別、評估並處理商業欺詐、舞弊行為,防止和挽回損失。 為了在中國市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賽門鐵克公司最近對渠道體系進行了重大改革,並加強了對渠道商的合作。
Ⅳ 金融機構的風險如何控制
進行風復險管理控制可以制有效地預防在金融風暴中可能遇見的風險;
由於金融行業競爭激烈,進行風險管理控制可以在競爭中減少損失;
由於金融行業的不穩定性,進行風險管理控制可以起到監督管理作用;
在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具有維持經濟增長的作用。
Ⅵ 信貸風險的防控措施有哪些
1、加強准入管理:在授信環節,做到科學核定總量、明確區分種類、嚴格遵循許可權;在用信環節,做到深入調查、詳細審查、充分審議、嚴格審批,提出行之有效的限制條件和管理措施;在審查環節,探索建立獨立審查制度、審查合議制度、審查咨詢制度以及審查監理制度。對正常貸款,以加強維護和深度開發為主,持續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和信用便利;對關注貸款,密切關注不利因素的變動趨勢,確保擔保的有效性和充足性,抓住客戶資產變現、對外融資、改制重組、經營改善等時機相機退出;對可疑貸款,果斷、依法強制清收。
2、加強預警監控:風險預警是防範信貸風險的一項重要舉措。良好的預警機制,可以前移風險關口,達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的效果。要實現「多渠道」預警,創新信貸風險監測預警手段,綜合運用信貸管理系統、專業統計報表以及各類媒體獲取風險信息和數據,構建風險監測預警信息系統,形成「多角度觀察、多方面分析、多渠道傳遞」的工作局面。要實現「零距離」預警,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監測指標體系,提高監測的真實性、時效性、准確性。
3、加快信貸調整:市場經營條件下常盛不衰的企業不多,有前瞻性地加大信貸退出力度,才能有效防止信貸資產質量惡化。在客戶退出上,要切實實現「三個轉變」:一是由事實風險退出向潛在風險退出轉變。前移風險關口,動態跟蹤各類貸款遷徙變化趨勢,提高對發展趨勢的預見性。二是由被動性退出向主動性退出轉變。統籌規劃,盡早打算,經過催收、核銷、審批控制等手段,主動壓縮規模小、效益低、前景差、風險高的企業貸款余額。三是由戰術性退出向戰略性退出轉變。信貸結構調整不能操之過中國,必須掌控好節奏和力度,防止在退出中形成不良。
4、加強貸後管理:貸後管理就是要不斷發現營銷機會和客戶風險預警信號,不斷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和對策並付諸行動。要建立貸後管理考核體系,把客戶檢查過程、信息分析過程、預警預報過程、客戶退出過程等納入信貸工作整體考核范疇,針對每個管理環節和要素制定考核標准和依據,促使貸後管理人員經常、自覺、深入地實施貸後管理,讓概念化的管理具體化。要建立差別化的風險監控制度,在密切監測風險變化的同時,做好對邊緣貸款的動態跟蹤和監測,制訂完善的風險監控方案,及時化解潛在風險。
5、培育合規文化:要注重培育客戶經理良好的職業操守,做到始終不越思想道德這條「防護線」,始終不碰規章制度這條「警戒線」,始終不違犯法律這條「高壓線」。要注重建立與合規文化相適應的激勵約束機制,明確傳遞一種信息,即:獎勵那些善於發現風險、揭示風險、規避風險的員工,懲罰那些違反貸款規則、製造貸款風險、不顧貸款風險的員工,切實在內部形成一種「不以效益為由簡化貸款程序,不以發展為由變通規章制度,不以同業競爭為由放寬准入條件」的良好氛圍。
溫馨提示:以上信息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0-12-01,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Ⅶ 金融風險防範的金融風險防範的意義
(一)金融風險防範對金融機構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能為金融機構提供一個安全穩定的資金籌集環境和良好的經營環境。實施金融風險防範,能減少或消除金融機構的緊張不安和憂慮恐懼心理,從而為他們提供一個寬松安定的資金籌集與經營環境,並提高他們的工作效率和經營效益。
2.金融風險防範能保障金融機構順利實現經營目標。金融機構籌集和經營貨幣資金的目的就是獲取利潤,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把金融機構面臨的金融風險降到最低限度,並能在金融風險損失發生後及時合理地提供預先准備的補償基金,從而直接或間接地降低風險損失,這些都有助於金融機構盈利的增加和經營目標的實現。
3.金融風險防範能促進金融機構資金籌集和資金經營決策的合理化與科學化。
(二)金融風險防範對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的意義
1.金融風險防範有利於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任何物質的流動,即商品使用價值的流動都會引起其價值的相應流動;同樣,任何價值的流動,也會引起其使用價值的相應流動。作為價值的直接表現形態的貨幣資金流動,必然會引起其他資源的相應流動。而實施金融風險防範,則能減少金融風險損失,並促使貨幣資金向所需部門流動,從而引導其他社會資源合理地流向所需部門,最終避免或減少社會資源的浪費,提高其利用效率。
2.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經濟的穩定發展。眾所周知,金融風險一旦發生,帶來的損失金額往往比一般風險造成的損失大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這是因為貨幣資金的籌集與經營,不但涉及生產領域和分配領域,而且還涉及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即涉及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所以,金融風險的存在與發生,無疑是對經濟穩定發展的一個威脅。而金融風險防範的實施,不但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風險發生的可能性,而且能在金融風險發生後減少它帶來的經濟損失,從而減少金融風險損失給社會再生產各個環節帶來的波及效應和不良後果,最終促進經濟的穩定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
3.金融風險防範有助於社會穩定。金融是風險行業,金融風險聚集成系統性風險,往往具有突發性強、涉及面廣、危害性大等顯著特徵。金融一旦出現重大問題,不僅會危及金融、經濟安全,而且會嚴重影響社會穩定。經濟危機的歷史表明,經濟危機總是最先導源於金融危機,當金融危機發生時,企業資金鏈斷裂,大量倒閉,工人失業,經濟衰退,社會矛盾加劇。因此,加強金融防範,將金融風險控制在金融、經濟和社會可承受的范圍之內,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世界各國的共識,是避免社會發展出現不穩定因素的重要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