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常見的洗錢形式有哪些
「洗錢」是一種將非法所得合法化的行為。通常是指將違法所得及其產生的收益,通過專各種手段掩屬飾、隱瞞其來源和性質,使其在形式上合法化的行為。
20世紀20年代,美國芝加哥黑手黨的一個金融專家購買了一台投幣洗衣機,開了一家洗衣店。他每天晚上結算當天洗衣收入時,將非法所得的贓款加入其中,再向稅務局申報納稅,稅後贓款就全部成了他的合法收入,這就是「洗錢」一詞的來歷。
常見的「洗錢」形式:
1.成立空殼公司洗錢;
2.化名存款或投資金融市場洗錢;
3.違規轉賬洗錢,通過金融機構將非法資金混入合法資金;
4.利用進出口貿易洗錢,利用高賣低買等手法向國外轉移贓款;
5.成立外資公司或利用外匯黑市跨國洗錢,洗錢後以外商身份回國投資;
6.通過「地下錢庄」洗錢;
7.以民間借貸形式洗錢;
8.利用關聯公司,通過關聯交易洗錢;
9.利用拍賣行、珠寶商等特定非金融機構洗錢;
10.利用國有企業改制洗錢。低價轉讓出售國有企業產權,將國有資產離析後轉入私人企業。
溫馨提示:保護好自己的錢袋子,遠離「洗錢」等非法證券行為。
2. 偽造金融票據罪的構成條件是什麼
主體:一般主體。
主觀方面:故意。
客體:國家對於金融票證的管理制度;
客觀方面:表現為對金融票證的偽造、變造行為,一般認為包括以下幾種:
(1)偽造、變造匯票、本票、支票等票據;
(2)偽造、變造委託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
(3)偽造、變造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文件;
(4)偽造信用卡。
至於"偽造"、"變造"的理解問題,一般認為,"偽造"是指行為人仿照金融票證的票面、顏色、形狀、質地,採用各種非法方法製作假票證,或者假冒他人的名義偽為票證的行為;"變造"是指沒有變更許可權的人,採用塗改、挖補、拼接等方法,對真票證進行加工改造,變更票證上除簽名之外的記載內容的行為;
3. 欠捷信幾萬,如果被判金融詐騙會坐牢嗎,急急
正常情況下屬於民事糾紛,承擔責任的是還款義務,沒有刑事責任,更不會坐牢。但是,如果在法院判決或調解生效後,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情節嚴重的,則構成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罪,要被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被判為金融詐騙罪的話,是要坐牢的。
(3)偽裝成國家的金融公司擴展閱讀:
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認定金融詐騙罪與非罪的界限?
關鍵在於認定是否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1)首先,看是否具有法定的金融詐騙犯罪行為之一。金融詐騙犯罪都是來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的犯罪。除了貸款詐騙罪、集資詐騙罪和信用卡詐騙罪中的惡意透支外,刑法列舉的實施票據詐騙、金融憑證詐騙、信用證詐騙、信用卡詐騙(惡意透支外)、有價證券和保險詐騙犯罪的具體行為表現,是認定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的重要依據。
(2)其次,根據司法實踐經驗,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認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
①明知沒有歸還能力而大量騙取資金的;
②非法獲取資金後逃跑的;
③肆意揮霍騙取資金的;
④使用騙取的資金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
⑤抽逃、轉移資金、隱匿財產,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⑥隱匿、銷毀賬目、或者搞假破產、假倒閉,以逃避返還資金的;
⑦其他非法佔有資金、拒不返還的行為"。需要說明的是,這7種情形都以"行為人通過詐騙的方法非法獲取資金,造成數額較大資金不能歸還"為前提條件,既不能僅根據這7種情形認定行為人具有非法佔有的目的,也不能單純以財產不能歸還就按金融詐騙罪處罰。
4. 我朋友在一個所謂的金融公司上班,他們的工作模式可能是違法的吧
這個是欺詐的,正規的金融公司都是以一方身份推客戶的,其次公司都會有嚴格的流程,比方說合規風控,簽訂雙方合同,資金託管等,具體你朋友做什麼產品的,這個還需要分析,有些產品在國外合法,但在咱們國家是不承認的,因為風險太大,很容易出現洗錢,詐騙等。有些在國內合法,但是交易過程是否合法都需要具體分析的。最簡單的區分就是,目前合法的金融公司都有證監會或者銀監會的許可,並且有牌照可查的(並非營業執照)
5. 偽裝成國家的食品公司,為何會這樣說阿根廷
因為阿根廷有很多的美食,而且阿根廷的食品非常的多,所以說阿根廷是偽裝成國家的食品公司。並且,阿根廷的人們都非常喜歡研究美食和製作美食,對於他們來說,食物是需要用心對待的。
不過,確實阿根廷的食物非常非常的多,而且都非常的美味。各種食物的搭配和組合也可以說是非常厲害的,所以,如果有機會去阿根廷,一定要嘗嘗阿根廷的食物,畢竟阿根廷都被稱為偽裝成國家的食品公司,應該也不會讓我們失望的。也希望阿根廷的發展可以更好。
6. 為什麼說中國是一個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所謂「中抄國」,並不僅僅只是聯合國上百個國家中之ー「國",而首先是一大文明母體。韋伯當年從文明母體著眼把全球分為五大歷史文明(儒家文明,佛教文明,基督教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教文明)的理論,引發日後種種「軸心文明」討論,至今意義重大。事實上,晚清以來放眼看世界的中國人從未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簡單看成是中國與其他各「國」之間的關系,而總是首先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看成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強勢西方文明的關系。
7. 被偽裝成公司的Java培訓機構騙了怎麼辦
你說的這種就是傳說中的「招轉」,作為同行,看到這種欺騙學生的行為很是專痛心,希望國家屬的監管力度大一些,讓這類公司無處遁形。大家求職就業的時候,多查與公司相關的資料,多詢問身邊的朋友,或咨詢我們,我們無償給大家指導。
如果已經被騙,首先保留證據,要回損失,如果要不回來,報警解決。
8. p2p平台偽裝太深 國資系平台後台有多硬
透明度也不怎樣,
需要自己認真鑒別,
挑選P2P平台注意事項:
1、鑒別公司實力
不可一味看注冊資本,
平台的注冊資本可以側面的
反映出平台的部分實力,
注冊資本過小沒實力的概率很大。
但是注冊資本過大的不見得一定有實力。
還應關注以下幾點:
需要自己認真鑒別。
1.是否有金融背景或金融基因
P2P一直作為互聯網金融的重要實踐形式,歸其根源還是金融服務,只是服務方式更加快速,便民。運營團隊嚴謹的金融從業背景直接決定著P2P平台風控是否嚴謹。國內藉助傳統金融風控手段運營比較成功的P2P平台。
2.擔保公司實力是否雄厚
這種方式主要是由P2P理財平台跟第三方擔保公司進行合作,由第三方擔保公司來為平台的每一筆交易來進行連帶責任擔保。如借款人出現了逾期不付的問題,那麼第三方擔保公司將會為投資者進行一個全額的本息墊付,很多P2P理財平台都採用這種方式來做安全保障。
2、運營模式既決定平台業務內容及范圍,同時決定平台穩定性
P2P本質隸屬借貸雙方信息服務平台,國內大小平台根據自身特長出現了O2O、P2B等業務借貸模式。P2P是一種個人對個人的借貸模式,個人債務屬於無限責任;P2B是個人對企業,如果是有限責任公司可能出現倒閉和破產,債務追回就會十分渺茫;O2O屬於P2P時代的創新,直接線上對線下模式,也是相對比較安全的P2P理財模式。基本線上尋找投資人,線下尋找借款人,同時引入第三方擔保或融資性金融機構擔保及實物抵押。
三.風控很重要
首先,要看平台是否有投資擔保公司擔保,而且擔保公司的實力是否足夠強。是否有第三方資金託管。其次,單一項目募集資金總額過大,是否超出了該P2P平台交易總額的5%。即使很多都提供本息全額擔保,也有自己獨特的風險控制機制。要規避大額借貸資金或者資金池操作。
其次,取決於風險管理能力是否足夠強大。風控這塊主要做兩個工作,一個是前期借款標審定的時候對風險進行評估,如風險在控制范圍之外則一票否決。另一個是貸後進行跟蹤,定期對借款人的經營狀況進行了解、上門調查。
另外,線下催收能力也是風險控制能力的體現,這個判斷標准主要是在:
(1)對於抵押物的處理能力;
(2)公檢法社會資源協調能力 ;
(3)對於借款人心理分析、處理能力。
4、平台是否有逾期,逾期壞賬率具體情況
P2P平台是為借款人和投資人提供有效的信息撮合服務,使投資人資金最大化,借款人享受小微金融實惠。撮合借貸雙方過程中,肯定會產生一些小概率事件,這就是投資人和平台最討厭的壞賬和逾期,這種情況肯定存在,就連國內最權威的銀行業都不可避免。
9. 如何理解「中國是偽裝成國家的文明」
你的問題特別的籠統噢
一、國際關系概論
《全球化時代的國際關系》
第一章 國際關系的形成
§1-1 早期國家與國際關系
古代和中世紀國際關系構成早期國際關系,處於不成熟不發達的狀態,總體特點是偶然性、地區性、有限性、幼稚性。
§1-2 現代國家與現代國際關系的產生與發展
一、國家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取得統治地位這一深刻的經濟動因,在歐洲促使現代民族意識的覺醒,要求建立統一現代的民族國家。國家的四個因素是:定居的居民、一定的領土、政府、主權。
二、現代國際關系初期的特徵
1、19世紀中期,一個囊括全球的國家關系體系初步形成,國際關系發展到世界規模,是資本主義內在邏輯充分展開後的外在表現。
2、歐洲占據世界舞台中心,在國際事務中占支配地位和主宰作用的必然是歐洲列強;
3、政治性國際組織開始出現。
4、17世紀起,國際法應運而生,並伴隨著國際關系發展而逐漸形成國際法體系。
三、國際關系體系的演變
1、威斯特伐利亞體系
結束三十年戰爭的威斯特伐利亞和會是現代國際關系史的開端。這一體系對國際關系的全球進程有如下影響:(1)確立了民族國家為國際關系主體的地位,主權平等原則得以確立,主權平等、獨立的民族國家體製成為國際關系活動的堅實基礎。(2)這一體系是國際法產生的重要標志,如主權平等原則、條約必須遵守、以國際會議形式解決國際爭端和結束國際戰爭。(3)在歐洲大陸確立了一個相對均衡的多極格局。
2、維也納體系
1814-1815年的維也納會議上,英、奧、俄、普操縱會議,主要調整拿破崙戰爭後歐洲各國的疆域,實現歐洲均勢。這次會議恢復了歐洲多極均勢格局,即多強爭霸歐洲的局面,列強並立,相互制約,形成了英、法、奧、俄、普「五角政治」,英俄兩個側翼國家佔有優勢,英國在歐洲均勢中起「平衡手」作用,這就是維也納體系,開創了百年和平。它對國際關系的貢獻還有四個:(1)《各國關於禁止販賣黑奴的宣言》;(2)制定國際河流航行的「開放」制度;(3)《外交代表等級條例》;(4)「歐洲大國協調」和「會議外交」,開創了和平時期嘗試解決重大國際問題的新思路和新方式。
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4、雅爾塔體系
第二章 當代國際關系的演變
§2-1國際關系從冷戰走向冷戰後
一、雅爾塔體系終結
★古巴導彈危機:(03年名詞)1961年美國與古巴斷交。蘇聯取得了打入美國在西半球勢力范圍的機會,向古巴提供經濟、軍事援助。美國感到不安。1962年8月底,美國U—2高空偵察機在古巴上空發現近程導彈發射場。肯尼迪總統立刻在9月4日對蘇聯發出警告。蘇聯予以否認。但是在10月14日後,U—2飛機拍攝到蘇聯正在修建的中程與中遠程導彈發射場的照片。10月22日晚,肯尼迪通過電視向全國正式通報蘇聯在古巴設置中程導彈的「驚人」消息,宣布對古巴實行名為「隔離」的海上封鎖,以阻斷正在運往古巴的武器運輸線,要求蘇聯立即從古巴撤出所有中程導彈。根據肯尼迪的命令,一百八十多艘美國軍艦在加勒比海進行巡邏,形成對古巴的嚴密的海上封鎖。美國在全世界的海、陸、空三軍部隊進入最高戒備狀態。一場前所未有的可能觸發核戰爭的危機籠罩著美國和全世界。核戰爭一觸即發之際,赫魯曉夫自知蘇聯仍處於軍事劣勢,無可奈何地後退了。在10月28日的復信中被迫同意從古巴撤出蘇聯的導彈。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了。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兩國之間的一次核賭博。這場危機不僅對美、蘇關系,而且對整個國際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古巴導彈危機中,美蘇把世界推到核戰爭的邊緣,最後又不得不妥協,從而開創了美蘇關系既對抗又對話,既斗爭又妥協的新階段。但蘇聯在危機期間深受屈辱,決心全力發展核武器,導致兩個超級大國新的激烈爭奪。中蘇關系進一步惡化。
★霸權主義:大國或強國憑借其經濟、軍事實力,使用暴力或非暴力手段,以強凌弱,肆意干涉別國內政,任意宰割別國,操縱國際關系,稱王稱霸,以達到控制、支配、統治其他國家和地區直至世界的目的。它是對外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別名,它是對世界和平和安全與穩定的嚴重威脅,是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主要障礙。
二、多極化時代的國際關系
1、大國夥伴關系的趨勢性特點:
(1)基礎是日益擴大的共同國家利益,即國家利益的交叉和匯合點。
(2)起點高,具有戰略性。
(3)本質上要求非敵性。
(4)目標是在戰略高度上建立平等、全方位、多層次的合作模式,是一種保持協調、合作和穩定的大國關系框架。
(5)具有涵蓋面大、運作性強的溝通、對話、磋商與管理的有效機制。
(6)合作與制約、協調與競爭、朋友與對手的兩面性、復雜性。
(7)連鎖互動以維持多邊協調與平衡的總體格局。
2、國際關系的新特點
(1)綜合國力競爭為大國較量的主要形式
(2)全球層次緩和與地區層次的動亂並存
(3)和平與發展發生重大轉移,經濟被提到戰略高度
(4)綜合安全成為21世紀主流安全概念
(5)多種文明的復興、並存、競爭與融合
(6)全球問題激化與全球治理
第三章 國際關系中的基本行為者:國家
§3-1 國家與國家主權
民族國家:國家在現當代的主要形式,從狹義上講,指由單一民族組成的國家,是民族與國家的重合。實踐中,泛指那些具有共同歷史、統一政治和同質文化的多民族組成的國家。
★國家主權:這一概念又16世紀法國的讓,布丹提出。主權是民族國家最重要的特徵和最根本的屬性,指一國具有獨立自主的處理對內對外事務的最高權力。具有至高無上、不受限制、不可分割的性質,構成一切國家權力源泉。最高性和終極性是其特徵。主權具有對內對外兩種屬性,對外表現為獨立權、平等權、自衛權;對內表現為國家擁有對本國疆界內一切事務最高統治權。
主權的衰落:一戰後,國家主權觀念受到多方面挑戰:(1)永久和平與主權。認為主權國家在對外政策上不受任何外部限制的主張,是歐洲國家將戰爭頻發的根源,是妨礙建立永久和平的障礙。(2)權力不平等與主權。國家主權要求各國相互平等相待,然而現實尚未如此。(3)經濟全球化與主權,一國對本國經濟的控制能力下降。(4)國際一體化與主權。國際一體化是高度相互依存的產物,意味著國家利益的融合和主權的逐步轉移。(5)人道主義和主權,西方大國借其他國家內部的人權問題和人道主義問題大肆干涉別國內部事務。事實上,廣大發展中國家仍視主權為增進國民福利和實現國家發展的根本保障。
§3-2國家利益
一、概念
國家利益是國際關系研究的分析出發點,它設定了一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目標,決定了一國國際行為的行為規律。它包括客觀與主觀兩種成分,從另一種表現看,即有全民性與階級性。國家作為客觀的存在,其生存需要一些客觀的利益需求,國家利益是國家維護的社會各階層共存的普遍利益,即代表所有國民的共同利益,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最廣泛的代表性和最高的綜合性。同時,以國家利益面目出現的東西往往是權勢集團主觀圖解出來的產物,是偽裝成國家利益的私人利益或集團利益,即統治階級的利益。通過控制國家機器,統治階級以國家名義,動用國家權力來實現自己的特殊利益,並阻止和一己私利相違背的全民利益或其他特殊利益的實現。在分析國家利益時,既要分析一國客觀的和全民的利益,也不能忽略一國主觀杜撰的、以國家利益出現的統治階級利益。
二、內容
1、國家的生存: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國民生存
2、國家的制度 3、國家的發展
4、國家的特性:保存國家的核心價值,即高度認同。
三、國家利益的輕重緩急。優先次序根據三個方面判斷:(1)分析利益不同本質;(2)分析外部國際環境的特徵;(3)依據國家說擁有的權力和資源的多少。如:主要利益與次要利益、當下利益與未來利益、長期利益與短期利益。
四、國家利益的碰撞
不同國家利益出現和諧有兩種情況:相似利益與互補利益、國家間的平行利益既不和諧,也不沖突。國家間沖突利益最引人注目,如安全利益的沖突、制度利益的沖突、發展利益的沖突和文化利益的沖突。
§3-3國家權力
一、概念:一國控制或影響國家環境和他國意志與行為的能力,是一國實現本國國家利益的手段。國家權力的分布是決定國際格局形態的一個決定因素。權力包括強制力和影響力,不等於實力,本質上是實現國家利益和對外政策目標的工具與手段。
二、分類:國家權力可分為有形權力和無形權力。有形權力(硬權力)由各種實力要素組成,地理環境、人口、自然資源、經濟實力、軍事實力。無形權力(軟權力)則由政府質量、士氣、社會凝聚力、外交質量、意識形態和文化的吸引力構成。
三、特點:相對性、情境性、動態性、權力多面性
★克萊因權力計量公式(05年名詞):美國喬治敦大學教授克萊因在《世界權力的評價》一書中,提出一個對國家權力進行綜合計量的公式:P=(C+E+M)×(S+W)。P為權力;C表示人口和領土在內的基本實體,滿分100;E表示經濟實力,滿分200;M代表軍事力量,包括戰略力量和常規力量,滿分200;S代表戰略意圖,最高為1分;W表示追求國家戰略的意志,最高為1分。S+W之和是一個系數,它反映了一國的實力在轉變為實際的國家權力時放大和縮減的程度。在國家物質實力為一定時,如果國家戰略目標明確,追求戰略目標的意志堅定,S+W之和就可能大於1,從而使一國權力可以高出其實際具備的物質實力,反之則不及。
第四章 國家的對外政策
§4-1 概說
對外政策:一國的外交決策者依據對國家利益的認知所決定的一系列處理對外關系的政策和方針,其目的是為了消除國際挑戰帶來的不利影響,並充分利用國際機遇來推進國家利益的實現。一國對外政策的目標分為長程目標、中程目標和近程目標。長程目標通常涉及建立一個理想的國際秩序;中程目標是確立通向理想國際秩序的法理、道德和物質基礎,排除阻礙理想國際秩序出現的各種障礙;近程目標是國家在處理日常對外交往和應付各種突發危機時所要實現的意志。同時,一國對外政策目標又可分為對外安全政策目標、對外經濟政策目標、對外援助政策目標、對外人權政策目標。
對外政策類型可分為:擴張與自保;霸權均勢搭車;安全優先型與經濟優先型;意圖型、宣誓型、操作型對外政策。
均勢政策:均勢是國際間幾種基本的力量處於平衡的一種狀態。均勢政策則是促成和維持這樣一種狀態的政策,它試圖阻止一國或某一國家集團獲得壓倒其他國家或國家集團的力量優勢,從而使國際關系保持基本穩定。其核心是相對較弱的國家聯合起來遏制強國的野心。
§4-2 對外政策的決策模式
一、理性決策模式(經典模式)
1、兩個基本假定:國家是一個單一行為主體,有單一意志並可由一個單一個人來代表;決策是一個理性選擇的過程,通過一種成本核算的方式,試圖以最低的成本來達到最佳效果。
2、決策程序:設定目標、擬定方案、方案評估、決策
二、組織過程模式(集權型)
分權型政府,決策成了涉及對外事務的各職能部門的一系列對外政策的總和,決策時基於組織內的標准作業程序的一種機械的或半機械過程的產物。
三、政治過程模式(分權型)
對外決策是參與決策的各方討價還價的產物。決策權分散,存在多元決策者。參與決策的人會同時考慮四種利益:國家安全利益、國內政治利益、組織利益、個人利益。應搞清是什麼人參與決策,如何作出最終決策。
四、危機決策模式(集權型)
採取高度集權的方式,在危機嚴重性、時限性、突然性三要素同時作用下,採用如下過程:接受一定的變數與信號——做出反應——信號反饋——修正目標——再做出反應。
§4-3對外政策的決策者
1、國家最高領導人 2、政府功能部門 3、議會
4、利益集團:狹義上主要指那些私人性質的團體,其成員具有相似的政策主張和立場,並希望通過共同的努力來影響政府的決策,廣義上還包括那些追求自身利益的公共機構。主要有四類:
(1)經濟利益集團:主要使命是追求自己經濟利益,對政府對外經濟政策影響較大,並在影響和游說政府決策的過程中相互競爭。如:僱主集團、商會、勞工集團。
(2)軍事—工業復合體:(05年名詞)這一詞語由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以後被普遍用來指稱那些主張加強國家防務的利益集團。這一復合體中,核心是那些從事軍工生產的企業,他們從自身利益出發,樂於不斷看到政府增加軍事開支,渲染本國國家安全的脆弱性。政府部門主管軍事情報的人士也常與他們聯合,這些人組成的特殊利益集團通常誇大來自外國的軍事威脅,主張加強國防,並在對外政策中傾向與動用武力。
(3)單議程利益集團:沒有系統的對外政策主張,關注的政策領域僅僅局限於政策某個方面。
(4)外國利益集團:存在兩類維護和促成某個外國利益的利益集團。一類由少數族裔公民組成,其目的是為了維護和促進原來祖國的利益,他們資金雄厚,組織嚴密,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選民;一類是外國政府或企業為了在某個國家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利益而在該國建立起來的院外活動團體。
5、公眾。通過全民公決方式影響。
第五章 對外政策的手段:外交
§5-1外交的歷史演變
外交:以主權國家為主體,通過正式代表國家的機構和人員的官方行為,處理國家關系和參與國際事務,是一國維護本國利益及實施其對外政策的重要手段;不同對外政策形成不同形態和類別的外交。即以和平方式處理國與國之間的事務。(運用智慧、給於利益或施加非暴力制裁來影響其他國家的行為)。
「胡蘿卜」方式:當兩國在某一領域出現利益沖突,一國要實現特定利益必然遭遇另一國的阻礙。一國可給予另一國在其他領域相應的利益補償,幫助其他國家實現那一領域的國家利益,來換取該國改變在特定領域的政策行為或政策,以實現一國認為更加重要的這一特定利益。
§5-2外交規則和慣例
外交承認:一個主權國家承認另一個主權國家;一個主權國家承認另一個主權國家的政府為該國合法政府。當一個新國家出現時,或當國家更名時,國家承認問題便出現。各國在行使承認權時,通常考慮的是依靠新國家是否具備了主權國家的屬性,或原有國家的新政府是否在本國實行有效控制。
§5-3外交的功能
1、情報搜集 2、外交代表3、外交談判4、危機管理。
§5-4外交在當代的發展
多邊外交:數行為主體通過建立的國際組織、締結的國際條約、舉行的國際會議等開展的各個領域的國際合作。多邊外交的展開形式主要有:圍繞國際組織的和圍繞國際會議的。
經濟外交:兩層含義:外交越來越具有經濟內涵:外交越來越多的採用經濟杠桿來達到自己的目的。20世紀70年代以來,涉及經濟事務的外交成為各國外交的中心內容,大多從「以經濟出外交」轉為「以外交促經濟」。國家在追求經濟性質的政策目標的同時,也廣泛採用經濟杠桿(含經濟好處與經濟制裁)來實現國家對外政策目標。
經濟制裁:有意識的採取政策來限制或剝奪某一國家經濟利益,以迫使該國改變其某一對外政策或行為。但制裁常常失敗,因為制裁往往會激起被制裁國的民族主義情緒;所損害的往往是被制裁國無權無勢的階層;制裁國本身信譽存在問題;制裁也會損害制裁國自身的利益;通常不能得到廣泛的國際支持。
公眾外交:(06年名詞)公眾的態度與輿論的導向正在成為影響各國外交政策方向的重要因素。以各國公眾和輿論為對象,並試圖爭取其支持和同情的公眾外交迅速發展,外交公開性和透明度迅速增加。各國政府外交中許多精力放在爭取他國人民和輿論上面。
首腦外交:由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或最高外交決策者直接參與的雙邊或多邊外交協商或談判,其方式有首腦之間面對面的雙邊或多邊會談和首腦之間的熱線聯系等。這種外交反映了戰後外交工作的新趨勢。首腦直接交流增進了了解,加強了合作。但其缺乏靈活性,是危險的。
第六章 對外政策的手段:武力
§6-1武器演變
C3I:靈巧武器的一類,即復合一體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這一系統把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連成一體,是武器系統充分發揮作用的根本保障。通過這一系統,指揮官能迅速得到所需要的戰場信息,及時有效的進行指揮和控制,使作戰行動能靈活有序的順利進行。
§6-2 武力行使的方式
武力作為對外政策的手段,其作用有實戰和非實戰兩個層面,是顯性功能與隱性功能的統一。
一、武力作為外交的後盾
二、武力威懾與武力威脅
異同:二者都是武力的非實戰使用,都是通過調動本國的武力資源來和平的達到自己的對外政策目標。武力威懾是以此來遏制其他國家實行的損害本國利益的政策和行為,而武力威脅是迫使其他國家屈服於本國的意志。武力威懾是促使他國不做某些事情,是被動和防禦的;武力威脅是強迫他國做某些事情,是主動和進攻的。
一國能否通過這兩個因素來達到自己打對外政策,取決於三個要素的組合:一是是否擁有足夠強大的軍事力量;二是是否有實際使用武力的決心;三是被威懾或被威脅的一方是否相信這些武力和使用武力的決心並調整自己的政策和行為。
三、武力干預
一國將自己的軍事力量派遣到另一國的領土上來影響該國事態的發展和政策,達到本國的某項外交政策目標。
四、戰爭: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
§6-3核武力與對外政策 (05年簡述)
一、核武器自發明後,便迅速擴散,技術進步的速度驚人,都奉行各種各樣核戰略。
二、核武力與對外政策
美國的漢斯·摩根索認為:核武器的出現是一次革命,作為外交政策手段的武力和外交政策目的之間的這種合理關系,被全面核戰爭的可能性摧毀了。吉爾平認為:核武器出現對國際關系產生三個方面的影響:一、軍事實力的主要目的,已變成阻止另一場大戰。二、核武器為國家提供了一種對其獨立和主權不可侵犯的保證。三、擁有核武器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一國在國際威望等級中的位置。
核武器在一國對外政策中的作用有:
1、它曾被實際使用過,並證明了它的巨大威力。二戰中,美國對日本的使用極其有效的實現了美國在二戰中取得快速勝利的目標。
2、核武器在主要大國之間的擴散,消除了大國間的全面戰爭。核大國在過去五十年中能夠未發生直接全面的戰爭,國際關系出現長期和平。
3、核武器的擁有與否代表著一國外交地位的高低。
4、核武器的出現,並未從根本上改變「戰爭是政治以另一種形式的繼續」的至理名言。
5、核武器的主要作用是威懾,他們並不能保證有核國家可以在世界上胡作非為,隨意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無核國家。
§6-4戰爭、道義和法律
國家間戰爭:以國家為軸心,由國家發動的,為國家的利益而進行的以武力沖突為特徵的暴力表現形式。
正義戰爭論:(05年名詞)這一理論認為對武力的使用應持一種中間的立場,既反對不加區別的否定一切戰爭和武力使用的正當性,也拒絕那種動輒使用武力的好戰傾向。中世紀以來,由於對正義的不同理解引發了數不清的戰爭。馬克思主義嚴格區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反對帝國主義戰爭,支持民族解放戰爭和無產階級斗爭。列寧認為確立正義戰爭的標準是:什麼階級發動的戰爭、戰爭是什麼樣政治的繼續,統治階級在這場戰爭中追求的是什麼樣的政治目的。正義戰爭的正義性在於它要求戰爭的目的和手段都是正當的,這一理論在18、19世紀開始退潮。二戰後,國際上只有兩種戰爭為合法戰爭:一是各國自衛戰爭;二是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和組織進行的制止侵略的戰爭。
對戰爭行為道義與法律的約束主要是對作戰武器的限制和對待交戰人員和非交戰人員的規定。1868年聖彼得堡宣言以來,國際社會制定了一系列法律限制極度殘酷的武器、有毒化學細菌武器、不分青紅皂白的戰爭手段、禁止環境戰。1949年《日內瓦公約》以來,逐步擴大對戰俘和非交戰人員的保護。
第七章 國際組織
§7-1國際組織的發展與特徵
國際組織:跨越國界的一種多國機構,是國家、政府、團體、公民之間為實現特定目的和任務,根據共同同意的國際條約而成立的常設性組織。
一、資本主義國家的對外貿易交往的迅速發展,在交通、運輸、通訊方面出現了以專門業務和行政性國際合作為目的的組織,成為現代國際組織的雛形。20世紀後,一戰後的國際聯盟、二戰後的聯合國都是以民族國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以政治和國際安全為中心的綜合型全球性國際組織。其後,發展中國家組建大量國際組織,以維護和平、發展經濟為目標。同時,隨著國際社會交往領域的擴大,非政府國際組織大量涌現。上述現象是國際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國際組織的變化發展又是國際政治經濟發展與調整的需要。
二、當今世界國際組織的特徵
1、組織機構趨於完善;
2、國際組織規模龐大、成員廣泛;
3、眾多國際組織形成復雜的國際組織網路,國際組織外交成為繼國家間外交之外,當代國際社會最重要的外交形態,相互協調日益加強。
4、國際組織的數量急劇增加。20世紀90年代以來,政府間國際組織有500多個,非政府間國際組織有36000多個。
三、分類
全球綜合性國際組織、全球專門性國際組織、區域綜合性國際組織、區域專門性國際組織。
四、政府間國際組織與非政府間國際組織
政府間國際組織(IGOs):以民族國家為基礎建立起來的,在條約和宗旨規定的范圍內,享有參與國際事務活動的獨立地位,具有直接承受國際法權利與義務的能力,很少受國家權利直接管轄。它是國際政治中合法的行為主體、國際法主體。
非政府間國際組織(INGOs):一種非盈利性實體,非官方,與政府部門和商業組織保持一定距離的專業組織,其成員為一個或多個國家的公民或公民協會,他們的行為由集體意志所決定,以滿足一個或多個和該非政府組織合作的團體成員之所需。通常圍繞特定領域或問題結成團隊,有自己的利益和主張,代表社會某些集團或階層的願望和要求。二十世紀以來,非政府間國際組織在許多領域加強與聯合國系統政府間機構的聯系與合作,在制定新的全球規則的過程中,在對政府外交政策的影響上,在促進各國人民之間的溝通和認識上、在全球問題的治理過程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形成一個不斷發展的獨立於國際體系之外的「全球市民社會」,推動國際社會的民主化。非政府組織以四種方式影響政府、多邊機構、國家及多國合作:(1)提出和設立議程;(2)通過協商促使議題的解決;(3)促進合法化;(4)實施解決方案;
§7-2 國際組織的目標:行動和問題
高級政治:和平與安全事務領域;低級政治:社會、經濟、環境事務領域;
一、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全。
聯合國在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防止用武力威脅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裁軍、協調解決全球問題等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同時,東盟、不結盟運動等都發揮著積極作用。
★帕格沃什運動:1955年由愛因斯坦、羅素等一批科學家和學者發起,於1957年在加拿大的帕格沃什召開了科學與世界事務會議,討論裁軍與和平問題,被稱為帕格沃什運動,引起廣泛影響,表明了科學家參與和平運動的積極作用。
二、社會、經濟、環境與其他作用
國際組織對世界經濟的發揮巨大調整作用:加強各國經濟聯系,改變發展中國家落後面貌,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發展,節約能源、保護環境等許多方面顯示出巨大作用。但由於許多國際組織由發達國家操控,執行政策很多時候會損害發展中國家人民的利益,這是一個突出問題。
§7-3 國際組織及其未來
全球化時代對國際協調要求增強,改革現有的國際經濟組織,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使國際組織在國際生活的民主化、秩序化過程中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
10. 偽造變造金融票證罪的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偽造、變造各種金融票證的行為。所謂偽造金融票證,是指無權製作金融票證的假冒他人或虛構他人的名義擅自製作金融票證的行為;所謂變造金融票證,是擅自對他人的有效金融票證上所載內容進行變更的行為。偽造和變造金融票證的結果都產生「假金融票證」,但偽造是一種完全的造假行為,變造則以真實的金融票證為前提,變造後的金融票證並未完全否定原來的有效成份。因此相對來說,偽造金融票證的危害性要大於變造金融票證,前者可能給被害人造成更大的損失。
本罪在客觀上可以由下列行為構成
1
偽造、變造匯票、本票、支票的。
所謂偽造,是指行為人仿照真實的匯票、本票、支票的形式、圖案、顏色、格式,通過印刷、復印、拓印、繪制等製作方法,非法製造匯票、本票、支票的行為。
所謂變造,是指行為人在真實的匯票、本票、支票的基礎上或者以真實票據為基本材料,通過剪接、挖補、覆蓋、塗改等方法,對票據的主要內容,非法加以改變的行為。如改變出票人名稱、持票人名稱、金額、有效期等等。
所謂匯票,是指出票人簽發的,委託付款人在見票時或者在指定日期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匯票分為銀行匯票和商業匯票。所謂本票,是指由出票人簽發的,承諾自己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據,這里所說的本票僅指銀行本票。
所謂支票,是指由出票人簽發的,委託辦理支票存款業務的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在見票時無條件支付確定的金額給收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據。
2
偽造、變造委託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的。
所謂偽造是指行為人未經國家有關主管部門的批准,非法印製委託收款憑證、匯款憑證、銀行存款單等其他銀行結算憑證的行為。
所謂變造,是指行為人在真實、合法的銀行結算憑證的基礎上或者以真實的銀行結算憑證為基本材料,通過剪接、挖補、塗改等手段,對銀行結算憑證的主要內容,非法加以改變的行為。
所謂委託收款憑證,是指收款人在委託銀行向付款人收取款項時,所填寫的憑證和證明,有郵寄和電報劃回兩種。
所謂匯款憑證是指匯款人委託銀行將款項匯給外地收款人時,所填寫的憑據和證明。
所謂銀行存單是指由儲戶向銀行交存款項,辦理開戶,銀行簽發載有戶名、帳號、存款金額、存期、存入日、到期日、利率等內容的存單。
3
偽造、變造信用證或者附隨的單據、文件的。
所謂偽造是指行為人採用描繪、復制、印刷等方法仿照信用證的模式、內容製造假信用證的行為或者以編造、冒用某金融機構的名義開出假信用證的行為。偽造信用證主要是行為人通過編造虛假的根本不存在的銀行開出信用證或者假冒有影響的銀行的名義開出假信用證的手段偽造信用證。
所謂變造是指行為人在原信用證的基礎上,採用塗改、剪貼、挖補等方法改變原信用證的內容和主要條款使其成為虛假的信用證的行為。偽造、變造附隨的單據、文件是指行為人在使用信用證時偽造、變造提單等必須附隨信用證的單據的行為。
所謂信用證,是指開證銀行根據作為進口商的開證申請人的請求,開給受益人的一種在其具備了約定的條件以後,即可保證由開證銀行或支付銀行支付的約定金額的保證付款的憑證。
所謂附隨的單據文件,主要有、商業發票、保險單據三種。運輸單據是指表明運送人已將貨物裝船或發運或接受監管的單據,包括海運提單、航空運單、鐵路運單等,保險單據是關於貨物運輸保險的單據。由於國際貿易中的貨物運輸路途遙遠、時間較長,為避免因長途運輸或遇有意外情況貨物受到損失,對貨物有保險利益的人大多採取為貨物投保的方法以轉移由此造成的損失。
商業發票是賣方向買方簽發的貨物價目總清單。在商業發票中,賣方要對所作的交易作客觀的全面的敘述,因為商業發票不僅是證明賣方已履行了合同的憑證,而且是海關實行貨物進出口管理的依據,是買方驗收貨物的依據。
使用信用證除附隨上述單據外,有時還需要附其他的文件,如領事發票、海關發票、出口許可證、產地證明書等。
4
偽造信用卡的。偽造信用卡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兩種情形,一是非法製造信用卡,即模仿信用卡的質地、模式、版塊、圖樣以及磁條密碼等製造信用卡;一是在真卡的基礎上進行偽造,即信用卡本身是合法製造出來的,但是未經銀行或者信用卡發卡機構發行給用戶正式使用,即在信用卡面上未加打用戶的帳號或姓名,在磁條上也未輸入一定的密碼等信息,行為人將這種空白的信用卡再進行「加工」,使其貌似已經發行給用戶的信用卡。所謂信用卡,是指銀行或者信用卡公司發給用戶用於購買商品、取得服務或者提取現金的信用憑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