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我國金融服務競爭力

我國金融服務競爭力

發布時間:2021-03-01 11:14:08

① 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相關理論概述

服務貿易的分類

(一)民間分類
由於國際服務貿易的多樣性和復雜性,目前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分類標准。許多經濟學家和國際經濟組組織為了分析方便和研究的需要,從各自選擇的角度對國際服務貿易進行劃分,下面對有代表性和影響的分類加以扼要評述。
1.以「移動」為標准
R· M·期特恩在1987年所著的《國際貿易》一書中,將國際服務貿易接服務是否在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移動分為4類:
(l)分離式服務。它是指服務提供者與使用者在國與國之間不需要移動而實現的服務。運輸服務是分離式服務的典型例子。如民用航空運輸服務,一家航空公司可以為另一國家的居民提供服務,但並不需要將這家航空公司搬到國外去,也不必要求顧客到這家航空公司所在國去接受服務。
(2)需要者所在地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提供者轉移後產生的服務,一般要求服務的提供者需要與服務使用者在地理上毗鄰、接近。銀行、金融、保險服務是這類服務的典型代表。例如,一英國銀行要想佔有日本的小額銀行業務市場份額,它必須在日本開設分支機構,這就要求在國與國之間存在著資本和勞動力的移動,也是一種投資形式。
(3)提供者所在地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提供者在本國國內為外籍居民和法人提供的服務,一般要求服務消費者跨國界接受服務。國際旅遊、教育、醫療屬於這一類服務貿易。例如,外國遊客到中國的長城、桂林等游覽接受中國旅行服務。此時,服務提供者並不跨越國界向服務消費者出口服務,對服務提供者而言,也不存在生產要素的移動。
(4)流動的服務。它是指服務的消費者和生產者相互移動所接受和提供的服務,服務的提供者進行對外直接投資,並利用分支機構向第三國的居民或企業提供服務。如上述的設在義大利的一家美國旅遊公司在義大利為德國遊客提供服務。流動式服務要求服務的消費者和提供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移動。
這種分類方法以「移動」作為劃分國際服務貿易類型的核心,其本質涉及到資本和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在不同國家間的移動問題。由於這種生產要素的跨國界移動往往涉及到各國國內立法或地區性法律的限制,並涉及到在需求者所在國的開業權問題,因此,研究這類問題用這種分類方法比較合適。不過這種服務分類存在著難以准確、徹底地將服務貿易進行劃分的缺陷,如上述在各國間相互開業提供的旅遊服務就很難加以劃分。
2.以行業為標准。
鑒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特點,一些經濟學家以服務行業各部門的活動為中心,將服務貿易分為7大類:
(1)銀行和金融服務。銀行和金融服務是服務貿易中較重要的部門,其范圍包括:a.零星銀行業服務,例如儲蓄、貸款、銀行咨詢服務等。b.企業金融服務,如金融管理、財務、會計、審計、追加資本與投資管理等。c.與保險有關的金融服務。d.銀行間服務,如貨幣市場交易、清算和結算業務等。e.國際金融服務,如外匯貿易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80年代以來,隨著金融服務的國際化,在金融服務貿易中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證券市場進一步發展,銀行系統外部增加金融中介,國際金融市場的管制逐漸放鬆,金融機構擴大業務范圍,權力越來越大,在金融活動中廣泛應用信息技術,外匯管制也逐步放寬,所有這一切都大大推動了金融業的服務貿易。
(2)保險服務。保險服務其職能是為保險單持有者提供特定時期內對特定風險的防範及其相關的服務。如風險分析、損害預測咨詢和投資程序。保險服務貿易既包括非確定的保險者,也包括常設保險公司的國際交換。目前,保險服務貿易主要體現在常設保險公司的業務。
(3)國際旅遊和旅行服務。旅遊服務貿易為國內外的旅行者提供旅遊服務,國際旅遊服務貿易主要指為國外旅行者提供旅遊服務。旅遊貿易包括個人的旅遊活動,也包括旅遊企業的活動。其范圍涉及旅行社和各種旅遊設施及客運、餐飲供應、食品等,它與建築工程承包、保險和數據處理等服務有直接聯系,它與國際空運的聯系極其密切。在國際服務貿易中的比重較大。
(4)空運和港口運輸服務。空運與港口運輸服務是一種古老的服務貿易項目,一般的貨物由班輪、集裝箱貨輪、定程或定期租輪運輸,特殊的商品通過航空、郵購、陸上運輸。港口服務與空運服務密不可分,它包括港口貨物裝卸及搬運服務。
(5)建築和工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基礎研究、工程項目建設、維修和運營過程的服務。其中還涉及包括農業工程和礦業工程的基礎設施和儀器儀表的生產和服務、專業咨詢服務和與勞動力移動有關的服務。這類服務貿易一般要受到各國國內開業權的限制,並與經濟波動、政策和各國產業政策、投資規劃等引起的波動有密切關系。政府部門是這類服務的主要僱主,這類服務一般涉及政府的基礎設施與公共部門投資項目。
(6)專業(職業)服務。這類服務主要包括律師、醫生、會計師、藝術家等自由職業的從業人員提供的服務,以及在工程、咨詢和廣告業中的專業技術服務,國際專業(職業)服務貿易的層次性較強,在不同層次交易水平不同。目前主要有以下層次:a.由個人承擔的專業服務;b.由國際專業服務企業承擔的專業服務;C.作為國際多邊集團經營的一部分專業服務;d.發達國家僱用發展中國家的企業承包工程項目的專業服務。
專業服務形式多種多樣,可以通過直接的面對面的服務提供者與消費者的交換進行,也可通過間接的銷售渠道,如電信渠道進行交換,或通過某些機構、聯盟或在海外的常駐代表把這種服務提供給消費者。專業服務的發展較迅速。
(7)信息、計算機與通信服務。這類服務涉及3個主要方式:
a.計算機信息服務。如數據搜集服務、建立資料庫和數據介面服務,並通過數據介面在電信網路中進行數據信息的傳輸等。b.計算機服務。如數據處理服務,服務提供者使用自己的計算機設備滿足用戶的數據處理要求,並向服務消費者提供通用軟體包和專用軟體等。c.電信服務。包括基礎電信服務,如電報、電話、電傳等,以及綜合業務數據網提供的智能化的電信服務等。電信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受電信基礎設施的影響。發達國家這類服務佔有絕對優勢。
上述分類方法以「行業」為核心,其本質涉及輸出業務的范圍和供求雙方業務的深度和廣度。各國生產要素在海外活動的收益和范圍體現在各國出口的各種服務之中,所以,提供的服務范圍越廣泛,服務分工越細,供應方的收益也越大。從這種角度分析,採用這類分類方法是比較合適的。這與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小組的劃分有類似之處。
3.以生產過程為標准
(l)生產前服務。這種分類方法根據服務與生產過程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將服務貿易分為生產前服務、生產服務和生產後服務。
生產前服務主要涉及市場調研和可行性研究等。這類服務在生產過程開始前完成,對生產規模及製造過程均有重要影響。
(2)生產服務。生產服務主要指在產品生產或製造過程中為生產過程的順利進行提供的服務,如企業內部質量管理、軟體開發、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過程之間的各種服務等。
(3)生產後服務。這種服務是聯結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服務,如廣告、營銷服務、包裝與運輸服務等。通過這種服務,企業與市場進行接觸,便於研究產品是否適銷、設計是否需要改進、包裝是否滿足消費者需求等。
這種以「生產」為核心劃分的國際服務貿易,其本質涉及到應用高新技術提高生產力的問題,並為產品的生產者進行生產前和生產後的服務協調提供重要依據。這使生產者能夠對國際市場的變化迅速做出反應,以便改進生產工藝,進行新的設計或引人新的服務,最終生產出為消費者滿意的產品或服務。因此,從提高生產力為中心進行的這種分類是有一定意義的。
4.以要素密集度為標准
沿襲商品貿易中所密集使用某種生產要素的特點,有的經濟學家按照服務貿易中對資本、技術、勞動力投人要求的密集程度,將服務貿易分為:
(l)資本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空運、通信、工程建設服務等。
(2)技術與知識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銀行、金融,法律、會計、審計、信息服務等。
(3)勞動密集型服務。這類服務包括旅遊、建築、維修、消費服務等。
這種分類以生產要素密集程度為核心,涉及產品或服務競爭中生產要素,尤其是當代高科技的發展和應用問題。發達國家資本雄厚,科技水平高,研究與開發能力強,它們主要從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知識密集型服務貿易,如金融、銀行、保險、信息、工程建設、技術咨詢等。這類服務附加值高,產出大。相反,發展中國家資本短缺,技術開發能力差,技術水平低,一般只能從事勞動密集型服務貿易,如旅遊、種植業、建築業及勞務輸出等。這類服務附加值低、產出小。因此,這種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從生產要素的充分合理使用以及各國以生產要素為中心的競爭力分析,是有一定價值的。不過,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資本要素的結合更加密切,在商品和服務中對要素的密集程度的分類並不是十分嚴格,也很難加以准確無誤地區別,更不可能制訂一個劃分標准。
5.以商品為標准
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期間,1988年6月談判小組曾經提出依據服務在商品中的屬性進行服務貿易分類,據此服務貿易分為:
(1)以商品形式存在的服務。這類服務以商品或實物形式體現,例如:電影、電視、音響、書籍、計算機及專用數據處理與傳輸裝置等。
(2)對商品實物具有補充作用的服務。這類服務對商品價值的實現具有補充、輔助功能,例如:商品儲運、財務管理、廣告宣傳等。
(3)對商品實物形態具有替代功能的服務。這類服務伴隨有形商品的移動,但又不是一般的商品貿易,不像商品貿易實現了商品所有權的轉移,只是向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例如技術貿易中的特許經營、設備和金融租賃及設備的維修等。
(4)具有商品屬性卻與其它商品無關聯的服務。這類服務具有商品屬性,其銷售並不需要其他商品補充才能實現,例如通訊、數據處理、旅遊、旅館和飯店服務等。
這種分類將服務與商品聯系起來加以分析,事實上,從理論上承認「服務」與「商品」一樣,既存在使用價值,也存在價值。與商品同樣能為社會生產力的進步作出貢獻。服務的特殊性就在於它有不同於商品的「無形性」,但是,這種「無形性」也可以在一定形式下以商品形式體現。
6.按是否伴隨有形商品貿易為標准
(l)國際追加服務。國際追加服務指服務是伴隨商品實體出口而進行的貿易。對消費者而言,商品實體本身是其購買和消費的核心效用,服務則是提供或滿足了某種追加的效用。在科技革命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斷加深和滲透的情況下,這種追加服務對消費者消費行為的影響,特別是所需核心效用的選擇是具有深遠影響的。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際市場的競爭已經不再是商品價格之間的競爭為主要競爭手段,市場競爭主要是以產品的質量、優質的技術服務、良好的售後服務和多種營銷策略取勝。而消費者的消費滿足也不僅限於商品實物形態的消費所可能給他帶來的效用。消費者更加重視產品的功能、技術服務、商品消費過程或消費後的榮譽感、成就感、精神需求的滿足。
與此同時,科技對生產的影響也使「生產要素」的內涵不僅局限於資本、勞動力、土地等。在生產要素的范圍不斷擴大後,各種名目繁多的追加服務,如知識密集型服務、信息密集型服務、研究與開發型服務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也被廣泛應用於有形商品生產的各個階段。例如,在有形商品開始生產之前,要求有先行的追加服務投人,包括可行性研究、風險資本籌集、市場調研、產品設計等。在產品生產過程中,要求有與產品生產過程融為一體的追加服務投人。如質量控制和檢驗、設備租賃、後期原材料供給、設備維修等。並要求有與生產過程同時並行的追加服務投入,如財務會計、人事管理與培訓、信息和圖書資料等軟體的收集整理與應用、不動產管理、法律、保險、通信、衛生、安全保障及職工後勤服務、公共服務等。在產品生產後與消費者見面的環節中,亦需要相應的追加服務投人,如廣告、運輸、商品使用指南、售後服務等。
追加服務有的很難從某一特定生產階段相脫離,只能與一定比例的生產要素相接合,完全附屬於有形商品價值實體之中,不能形成獨立的交換對象。也有的追加服務雖與有形商品貿易有關,但可以獨立於某種有形商品而成為獨立的交易對象。不過,各類追加服務一般都是相互依存而結合為一個一體化的服務網路。隨著經濟服務化的發展,生產廠商提供的追加服務越來越成為其非價格競爭的重要因素。
在追加服務中,相對較為重要的是國際交通、運輸和國際郵電通信。它們對於各國社會分工、改善工業布局與產業結構調整、克服靜態比較劣勢、促進經濟發展是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不斷採用現今的科學技術,促使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縮短了經濟活動的時空距離,消除了許多障礙,為全球經濟的增長日益發揮著重要作用。也成為國際服務貿易的重要內容。
(2)國際核心服務。國際核心服務指與有形商品的生產和貿易無關,它是作為消費者單獨所購買的、能為消費者提供核心效用的一種服務。
國際核心服務根據消費者與服務提供者距離遠近可分為:
a.面對面型國際核心服務。指服務供給者與消費者雙方實際接觸才能實現的服務。實際接觸方式可以是供給者流向消費者,可以是消費者流向供給者,或是供給者與消費者雙方的雙向流動。面對面型國際核心服務伴隨著生產要素中的人員和資本的跨國界移動。例如,金融業的輸出存在資本跨國界移動。許多發達國家的國際金融聯合企業,如美國花旗銀行,通過供給者移動與服務消費者的接觸,在世界各地設立分支機構,並憑借電子化和信息化的技術將業務范圍延伸向國際經濟生活的各個角落。國際旅遊服務則是主要伴隨人力資本跨國界移動而形成的一種面對面核心服務。近10年來,國際旅遊服務的出口總額增長較快。這主要依賴於在科技基礎上建立的國際旅遊服務網路。
b.遠距離國際核心服務。它不需要服務供給者與消費者實際接觸,一般需要通過一定的載體方可實現跨國界服務。例如,通過通信衛星作為載體傳遞進行的國際視聽服務,其中包括國際新聞報導、國際問題活動和傳真業務等。
遠距離國際核心服務中國際金融服務在國際資本移動加快的推動下,加之西方發達國家廣泛將計算機、遙控電信技術等應用於銀行業。一個由電腦數據處理、電子信息傳遞和電子資金轉帳系統為標志的金融服務體系已經形成。自動出納機的普及、利用計算機轉帳或信用卡代替往年的支票等都加速了國際資本移動的速度。因而為遠距離國際金融服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國際金融服務在國際服務貿易中所佔比重也逐漸增大。
(二)世貿組織的分類
烏拉圭回合服務貿易談判小組在烏拉圭回合中期審評會議後,加快了服務貿易談判進程,並在對以商品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的基礎上,結合服務貿易統計和服務貿易部門開放的要求。在徵求各談判方的提案和意見的基礎上,提出了以部門為中心的服務貿易分類方法,將服務貿易分為12大類。分別如下:
1.商業性服務
指在商業活動中涉及的服務交換活動,服務貿易談判小組列出的6類這種服務,其中既包括個人消費的服務,也包括企業和政府消費的服務。
(l)專業性(包括咨詢)服務。專業性服務涉及的范圍包括法律服務;工程設計服務;旅遊機構提供服務;城市規劃與環保服務;公共關系服務等;專業性服務中包括涉及上述服務項目的有關咨詢服務活動;安裝及裝配工程服務(不包括建築工程服務),如設備的安裝、裝配服務;設備的維修服務,指除固定建築物以外的一切設備的維修服務,例如成套設備的定期維修、機車的檢修、汽車等運輸設備的維修等。
(2)計算機及相關服務。這類服務包括計算機硬體安裝的咨詢服務、軟體開發與執行服務、數據處理服務、資料庫服務及其他。
(3)研究與開發服務。這類服務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及人類學中的研究與開發服務、在紀律結束下的研究與開發服務。
(4)不動產服務。指不動產范圍內的服務交換,但是不包含土地的租賃服務。
(5)設備租賃服務。主要包括交通運輸設備,如汽車、卡車、飛機、船舶等,和非交通運輸設備,如計算機、娛樂設備等的租賃服務。但是,不包括其中有可能涉及的操作人員的僱用或所需人員的培訓服務。
(6)其他服務。指生物工藝學服務;翻譯服務;展覽管理服務;廣告服務;市場研究及公眾觀點調查服務;管理咨詢服務;與人類相關的咨詢服務;技術檢測及分析服務;與農、林、牧、採掘業、製造業相關的服務;與能源分銷相關的服務;人員的安置與提供服務;調查與保安服務;與科技相關的服務;建築物清潔服務;攝影服務;包裝服務;印刷、出版服務;會議服務;其他服務等等。
2.通訊服務
通訊服務主要指所有有關信息產品、操作、儲存設備和軟體功能等服務。通信服務由公共通信部門、信息服務部門、關系密切的企業集團和私人企業間進行信息轉接和服務提供。主要包括:郵電服務;信使服務;電信服務,其中包 含電話、電報、數據傳輸、電傳、傳真。視聽服務,包括收音機及電視廣播服務。其他電信服務。
3.建築服務
建築服務主要指工程建築從設計、選址到施工的整個服務過程。具體包括:選址服務,涉及建築物的選址;國內工程建築項目,如橋梁,港口、公路等的地址選擇等;建築物的安裝及裝配工程;工程項目施工建築;固定建築物的維修服務;其他服務。
4.銷售服務
指產品銷售過程中的服務交換。主要包括:商業銷售,主要指批發業務;零售服務;與銷售有關的代理費用及傭金等;特許經營服務;其他銷售服務。
5.教育服務
指各國間在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學前教育、繼續教育、特殊教育和其他教育中的服務交往。如互派留學生、訪問學者等。
6.環境服務
指污水處理服務;廢物處理服務;衛生及相似服務等。
7.金融服務
主要指銀行和保險業及相關的金融服務活動。包括:①銀行及相關的服務;銀行存款服務;與金融市場運行管理有關的服務;貸款服務;其他貸款服務;與債券市場有關的服務,主要涉及經紀業、股票發行和注冊管理、有價證券管理等;附屬於金融中介的其他服務,包括貸款經紀、金融咨詢、外匯兌換服務等。②保險服務;貨物運輸保險,其中含海運、航空運輸及陸路運輸中的貨物運輸保險等;非貨物運輸保險。具體包括人壽保險、養老金或年金保險、傷殘及醫療費用保險、財產保險服務、債務保險服務;附屬於保險的服務。例如保險經紀業、保險類別咨詢、保險統計和數據服務;再保險服務。
8.健康及社會服務
主要指醫療服務、其他與人類健康相關服務;社會服務等。
9.旅遊及相關服務
指旅館、飯店提供的住宿、餐飲服務、膳食服務及相關的服務;旅行社及導游服務。
10.文化、娛樂及體育服務
指不包括廣播、電影、電視在內的一切文化、娛樂、新聞、圖書館、體育服務,如文化交流、文藝演出等。
11.交通運輸服務
主要包括:貨物運輸服務,如航空運輸、海洋運輸、鐵路運輸、管道運輸、內河和沿海運輸、公路運輸服務,也包括航天發射以及運輸服務,如衛星發射等;客運服務;船舶服務(包括船員僱用);附屬於交通運輸的服務。主要指報關行、貨物裝卸、倉儲、港口服務、起航前查驗服務等。
12.其他服務
(三)IMF的分類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按照國際收支統計將服務貿易分為:
1.民間服務(或稱商業性服務)
系指1977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編制的《國際收支手冊》中的貨運;其他運輸、客運、港口服務等;旅遊;其他民間服務和收益;進二步分類如下:①貨運:運費、貨物保險費及其他費用;②客運:旅客運費及有關費用;③港口服務;船公司及其雇員在港口的商品和服務的花費及租用費;④旅遊:在境外停留不到一年的旅遊者對商品和服務的花費(不包括運費);⑤勞務收人:本國居民的工資和薪水;⑤所有權收益:版權和許可證收益;①其他民間服務:通信、廣告非貨物保險、經紀人、管理、租賃、出版、維修、商業、職業和技術服務。
一般我們把勞務收人、所有權收益、其他民間服務統稱其它民間服務和收益。
2.投資收益
指國與國之間因資本的借貸或投資等所產生的利息、股息、利潤的匯出或匯回所產生的收人與支出。
3.其他政府服務和收益
指不列人上述各項的涉及政府的服務和收益
4.不償還的轉移
指因屬單方面的(或片面的)、無對等的收支,即意味著資金在國際間移動後,並不產生歸還或償還的問題。因而,又稱單方面轉移。一般指單方面的匯款、年金、贈與等。根據單方面轉移的不同接受對象,又分為私人轉移與政府轉移兩大類。政府轉移主要指政府間的無償經濟技術或軍事援助、戰爭賠款、外債的自願減免、政府對國際機構繳納的行政費用以及贈與等收人與支出。
私人轉移主要指以下幾類:
匯款:包括僑民匯款、慈善性質匯款、財產繼承款等。主要指僑民匯款,如一個國家長期在外國居住的僑民匯回本國的款項;居住在本國的外國僑民,從本國匯出的款項等。
年金:指從外國取得或對外國支付的養老金、獎金等。
贈與:指教會、教育基金、慈善團體對國外的贈與,以及政府無償援助等。
綜上所述,無論國際服務貿易的定義與分類從何種角度出發,國際服務貿易都存在著人員、資本、信息以不同形式的跨國界移動,或在一定形式下存在於商品跨國界移動中。

② 金融危機對我國國有商業銀行的核心競爭力構成了哪些沖擊

樓主,給你文章 (6748字)

目前,金融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反作用於銀行,國內銀行正面臨著不斷加大的風險、經營與盈利壓力。但同時也蘊含著不少前所未有的機遇"

我們正在經歷的這場全球金融危機,其波及范圍之廣、影響程度之深、沖擊強度之大,為上世紀30年代以來所罕見。在過去兩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愈演愈烈,迅速穿透資本市場、貨幣市場和信貸市場,從局部發展到全球,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給世界各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帶來嚴重影響。

目前,全球金融危機進一步升級為全球經濟危機的趨勢日益凸現。這對我國持續多年的投資和出口拉動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帶來了巨大沖擊。自去年下半年以來,我國經濟增速大幅下滑,工業生產顯著放緩,企業經營更加困難,財政收入增幅回落,資產市場持續低迷。全球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已經從出口行業傳導至與出口相關的原材料、加工、運輸等眾多行業,從沿海發達地區擴散至內地邊遠地區,從中小企業蔓延至國有大中型企業,中國經濟正面臨進入新世紀以來最為艱難的時刻。

由於國內銀行業參與國際市場的程度還不深,加之近年來商業銀行與資本市場實行隔離,以及監管當局審慎監管政策的有效實施,因此此次金融危機對我國銀行業的直接沖擊並不大,國內銀行受到的直接損失是有限的。但是,金融是經濟的反映,經濟出了問題,金融肯定要出問題。目前,金融危機對於實體經濟的影響,已經越來越多地反作用於銀行,國內銀行正面臨著不斷加大的風險、經營與盈利壓力。從業務拓展看,在經濟下行、市場趨冷、信心受挫的情況下,銀行作為社會融資中介、支付中介和財富管理中介的職能發揮受到很大抑制,無論是公司信貸、個人信貸和貿易融資等一般性貸款業務,還是公司負債、同業負債等對公負債業務;無論是POS消費、代理服務、託管受託、結算清算等支付類業務,還是QDII、外匯投資、結構性產品等財富管理業務,市場拓展都更為艱難;從風險防範看,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國內經濟下行的疊加作用下,銀行面臨的風險不斷呈現出系統性、連鎖性和突發性的特徵與趨勢,包括行業風險、信用風險、利率匯率風險、流動性風險、操作風險、合規風險和聲譽風險等在內的各種風險相互交織、相互作用,銀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陷入深淵;從盈利情況看,在有效信貸需求趨於減弱、存貸利差持續縮窄、利息支出成本逐漸上升、中間業務增長乏力、風險資產逐步增多、撥備支出顯著增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今年乃至今後一段時期銀行凈利潤增速將明顯放緩,過去那種超常增長的局面將難以再現。

然而,危機中也蘊含著機遇的因素,正如英國作家布瑞傑所說,「中文的『危機』分為兩個字,一個意味著危險,另一個意味著機會。」確實如此,危機總是與機遇相伴隨,危中有機,只要善於發現,善於把握,牢牢抓住「危」中之「機」,「危機」就會成為「轉機」。從事物發展規律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統一體,而矛盾雙方的力量會隨著形勢變化而此消彼長,主次地位也會出現逆轉,由此發生質的轉變。所謂「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經濟周期理論看,經濟總是按照繁榮、衰退、蕭條、復甦四個階段周而復始的運行,蕭條之後便是新一輪的復甦,因此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就曾說過「為危機而擔憂是大可不必的,對市場經濟來說,蕭條是一服很好的清醒劑」;從歷史實踐經驗看,眾多企業就是因為抓住了「危」中之「機」而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如大蕭條後IBM的全球崛起,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後日本汽車業的輝煌,亞洲金融危機後三星電子的騰飛,等等。總之,危機往往會動搖舊的規則,促成變革,從而成為重大歷史事件的轉折點。
全球金融危機的背景下,我們看到美國的銀行不是一無是處,看到了花旗受到了沖擊,但是也有一兩家銀行表現的不錯。我們可以看到前天美國股指大漲,主要是得益於富國銀行業績的上升。我們可以看到中國,大家原以為這次金融危機以後,金融危機過程當中中國的商業銀行會出現惜貸。因為十年前亞洲金融危機的時候,中國的商業銀行普遍惜貸。這種經營不僅可以平滑我們實體經濟波動的程度,對我們銀行業可以和實體經濟實現良性互動,對於我們中國的經濟,在這一輪金融危機率先走出是一個前提。所以我覺得如果中國銀行業保持增長的態勢,我們覺得未來中國銀行業怎麼走,是否採取一種逆周期的策略。
構建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
核心競爭力是有效整合企業資源而形成的、支撐企業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構建和培育核心競爭力,是企業贏得市場競爭、拓展發展空間、實現持續成長的關鍵。在金融市場即將全面開放的形勢下,以加速之勢融入全球化競爭中的我國商業銀行,加快構建核心競爭力,已經成為其必須高度關注和認真解決的重大而又緊迫的現實問題。那麼,我們就要認識,加快構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意義。

加快構建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戰略意義

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環境正在發生深刻而重大的變化。銀行市場結構的快速演變,加大了銀行業務拓展的難度,也加速了銀行新增利潤的分化;金融游戲規則的劇變,對銀行傳統的盈利模式提出嚴峻挑戰;社會需求結構的升級,對銀行傳統、單一的業務結構帶來巨大沖擊。在這種背景下,能否加快構建核心競爭力,不僅關繫到商業銀行自身的發展,而且事關我國宏觀經濟金融運行。

參與全球化金融競爭的迫切要求

隨著金融對外開放的縱深推進,以及外資銀行的紛紛湧入,國內銀行業市場上的國際化競爭態勢日益凸現。與外資銀行特別是發達國家(地區)的銀行相比,國內銀行還存在很大的差距。比如,在一級資本利潤率方面,英國《銀行家》雜志1000家大銀行平均為19.9%,美國的銀行平均為26.3%,而國內銀行平均僅為16.0%;在資產收益率方面,1000家大銀行平均為0.90%,而國內銀行僅為0.59%;在一級資本充足率方面,1000家大銀行平均為4.53%,而國內的19家大銀行平均僅為3.74%;在不良貸款率方面,美國、歐盟的銀行平均為0.79%和0.90%,國內的銀行則在10%左右。這些數據對比表明,國內商業銀行的國際競爭力還相對較弱,在金融對外全面開放後,如果不能迅速提升國際競爭力,那麼,我們的未來發展將會陷於被動。

積極適應社會需求變化的必然選擇

隨著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近些年我國社會金融需求發生了很大變化:居民財富管理需求日益增長;消費信貸需求快速增長;企業理財需求日益高漲;中小企業快速發展,對銀行融資服務、產品創新和理財顧問等業務的要求越來越強烈。面對社會需求的巨大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新利潤增長點,商業銀行只有增強自身的市場反應能力、業務創新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進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能力,才能夠贏得市場和客戶。

有效應對金融制度變遷的戰略舉措

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深度不斷加強和進程的日益加快,國內金融制度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比如,隨著利率市場化和匯率改革進程的進一步加快,國內銀行面臨的風險已經從過去單一的信用風險,擴展到包括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等在內的多種風險。商業銀行能否在控制住信用風險的同時,對我們管理經驗不足的市場風險進行有效掌控,對我們的產品定價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驗。再比如,隨著短期融資券、資產支持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的快速發展,以及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的構建,金融脫媒對商業銀行的資產業務造成了巨大沖擊。在這種情況下,能否變革銀行傳統的經營管理觀念與模式,能否實現業務結構和客戶結構的順利調整,直接關繫到銀行市場競爭力的提升。此外,隨著監管當局的監管理念、手段、技術等不斷向國際靠攏,國內銀行面臨的規則約束日趨剛性。如何適應新的監管要求,如何實現規模擴張型向價值效益型發展模式的轉變,是國內商業銀行進一步構築核心競爭力必須回答的現實課題。

我國商業銀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努力方向

現代企業理論表明,作為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源泉,核心競爭力的形成是一個系統過程,它涉及到制度建設、產品創新、技術水平、人才素質等多方面的因素,而不是某一種因素簡單作用的結果。而且,不同的行業和企業,由於經營對象和性質不同,核心競爭力的內涵和表現形式存在較大差異。著眼於我國商業銀行所處的轉軌階段以及商業銀行的內在本質特徵,構建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應該著重從制度創新能力、服務供給能力、風險管理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人才凝聚能力等五個方面構築核心競爭力。
以完善公司治理為核心,努力提升制度創新能力

制度創新是組織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的基礎,是企業成長的保障。從商業銀行發展的歷史看,大型現代商業銀行的崛起與發展,與現代企業制度的產生和發展高度相關。提升制度創新力,是構建我國商業銀行核心競爭力的前提條件。

對於處於轉軌時期的中國商業銀行而言,提升制度創新力,核心問題是要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加快建設現代金融企業制度。一是要通過引進戰略投資者、股份制改造、重組上市等途徑,加快銀行產權制度改革,形成多元化的產權結構;二是健全董事會及其各專門委員會功能,強化監事會職能,在股東與經營者之間形成一種相互獨立、相互協調而又相互制衡的關系;三是實施股票期權、員工持股等長期激勵手段,塑造銀行管理層和員工的長期、理性行為;四是強化信息披露機制,充分發揮外部治理機制的作用。

以價值創新為重點,努力提升服務供給能力

價值創新是企業競爭的一個新理念,它不是通過單純提高產品和服務的技術競爭力,而是通過為客戶創造更多的價值來爭取客戶,贏得競爭。作為服務業,銀行業內的競爭實質上就是服務能力的競爭,而服務能力的強弱,集中體現在銀行提供的產品和服務能否給客戶增加價值。

增加客戶價值,提升服務供給能力,一要樹立服務理念,建設良好的服務文化,通過不斷地創造客戶滿意的服務需求來贏得客戶,贏得市場,使銀行獲得永不衰竭的發展動力;二是要進行持續的產品創新,能夠為客戶量身定做個性化產品;三是要以市場細分為起點,通過差異化的產品、優質化的服務、多元化的渠道以及現代化的手段為客戶提供更全面、更快捷和價值更高的服務。

以全面風險管理為目標,努力提升風險管理能力

從現代商業銀行的發展趨勢看,提升銀行的風險管理能力,著重需要構建起以RAROC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銀行業競爭的加劇、存貸利差的變窄、衍生金融工具被廣泛使用,特別是金融自由化浪潮的興起,商業銀行面臨的風險呈現出多樣化、復雜化、全球化的趨勢。以《新巴塞爾資本協議》徵求意見稿的公布為標志,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由傳統的以信用風險管理為主導轉向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並重,並引起了銀行的組織體系、管理流程和業務流程的再造。

在這種背景下,國內銀行要牢固樹立全面風險觀念,學習、借鑒和掌握現代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技術的最新發展成果,在准確量化風險的基礎上,以產品的風險定價覆蓋銀行預期損失,以經過科學計量的經濟資本覆蓋銀行非預期損失,對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三大風險進行全面管理,逐步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以信息系統建設為中心,努力提升技術應用能力

在信息化生存時代,銀行的產品創新、數據處理、業務操作以及管理決策,任何環節都離不開信息技術的強力支撐,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和系統開發能力是決定銀行競爭能力和經營成敗的關鍵因素。從國際銀行業信息化建設的經驗看,提升銀行技術應用能力,重點是強化銀行的信息系統建設。通過建立完善的資產負債管理系統、科學的風險管理系統、先進的客戶關系管理系統、有效的成本核算系統、高效率的操作服務系統,為商業銀行提高產品創新能力,提升服務效率和增強決策的科學性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以培養高層次人才為基點,努力提升人力資源管理能力

銀行經營環境的變化、服務功能的拓展以及經營模式的轉變,對銀行的人才素質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人力資源管理能力能否適應這些變化,直接決定著商業銀行未來的競爭和發展。目前,我國商業銀行高層次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技術人才相對比較缺乏,人力資源開發和管理的水平還不能適應銀行國際化競爭和國際化發展的需要。隨著金融全面開放的到來,國內銀行必須以更高、更遠的視野,抓緊制定國際化人才引進和培養戰略,通過自主培養與外部引進相結合的方式,建設一支國際化、專業化的高素質人才隊伍。

商業銀行構建核心競爭力的策略

在金融即將全面開放的新形勢下,如何進一步鞏固和提升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未來經營發展優勢,國內商業銀行必須認真關注和深入思考。我們認為,在策略上做出以下安排是非常現實的。

顛覆傳統理念

由於歷史和實踐的局限性,我們對現代商業銀行運營發展規律的認識還很不充分,傳統的經營管理理念和經營模式還在一定程度上支配著我們的經營行為,如果不創造性地破壞、革命性地揚棄那些傳統的理念和模式,就談不上核心競爭力的構建。從招商銀行的實踐看,未來一段時間必須努力實現「十變」。通過「十變」,創新確立全新的經營發展模式。這「十變」就是,在發展模式上,變規模導向為價值導向;在考核評價標准上,變賬面利潤為經濟利潤;在營銷方式上,變粗放營銷為精準營銷;在客戶選擇上,變以大論優為以質論優;在風險管理上,變控制風險為管理風險;在收入結構上,變單一盈利為多元盈利;在產品定價上,變被動定價為主動定價;在資產負債管理上,變比例管理為資本管理;在組織架構上,變部門銀行為流程銀行;在內部聯動上,變行政調節為利益調節。

調整經營結構

戰略轉型是國內商業銀行面臨的共同主題。我們認為,要成功實現經營戰略轉型,切入點就是要大力調整經營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抓住四個方面。一是資產結構調整。在總資產中,逐步降低信貸資產的比重,適當提高本外幣債券投資的比重;在信貸資產中,逐步降低一般性貸款的比重,不斷提高票據貼現的比重;在一般性貸款中,適當降低對公貸款比重,逐步提高個人信貸比重;在對公貸款中,逐步提高貿易融資比重。二是負債結構調整。積極發行一定量的金融債,提高主動負債的比重,以增強對負債的整體調控能力。三是客戶結構調整。努力實現從以大客戶為主的客戶結構向大中小型客戶並重的客戶結構轉變。四是收入結構調整。努力提高對私業務收入的比重和非利差收入的比重,形成批發業務和零售業務、利息收入和中間業務並重發展的盈利模式。

推進綜合經營

隨著金融業的全面開放,我國金融業實行綜合化經營,已是大勢所趨。商業銀行應該在法律、政策許可的框架內和在監管當局的大力支持下,以金融創新為動力,在綜合化經營發展方面積極探索。目前可以著手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強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合作,開展交叉銷售,積極創新跨市場、復合性的金融產品;二是以資本市場為平台,推出更多的商業銀行的產品,如信貸資產證券化、主動負債、資產支持票據等;三是努力辦好基金管理公司;四是在政策許可的條件下探索建立銀行保險、銀行信託等組織體系。

改革組織體制

借鑒國外現代商業銀行經驗,運用流程銀行的思路,分業務條線構建垂直化、扁平化、專業化的組織架構,實行業務條線管理和分行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矩陣式管理體制,是組織體制改革的基本方向。目前國內大多數銀行正在按照「流程銀行」的思路和事業部制模式改革自己的組織體制,有的銀行已取得初步成效,這項工作應進一步積極穩妥地向前推進。

提升管理技術

加快推進管理國際化進程,特別是加快促進管理的方法和技術向國際優秀銀行靠攏,是商業銀行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從招商銀行的實踐看,提升管理技術應當加快國際先進銀行的管理技術和工具的運用,在全面推廣應用財務成本核算系統、資金轉移定價系統、債項評級系統、客戶信用評級系統等現代管理信息系統的基礎上,建立健全以經過風險調整的資本回報率(RAROC)、經濟增加值(EVA)為核心的經營業績評價體系,以及科學的經濟資本分配機制,進而強化資本覆蓋風險以及資本回報約束的經營理念,引導經濟資源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風險調整後的收益最大化。同時,要加強數據倉庫建設,完善數據倉庫信息內容,為各種管理信息系統的有效利用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持。

實施人才戰略

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千方百計地加強優秀人才的引進、培養與激勵,是商業銀行決勝未來的戰略要求。我們應當在以下幾方面做出積極努力:一是改革薪酬分配體系,建立與市場接軌的薪酬體系,同時探索啟動長期激勵計劃,將員工的長遠利益與銀行的發展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二是啟動大規模培訓計劃,提高各級幹部和廣大客戶經理的經營管理素質,特別是要有計劃、有組織地培養一批既有深厚理論素養又有豐富實踐經驗,既能駕馭全局又有專業特長,既有海外工作經歷又熟悉中國國情的復合型、國際化人才;三是加強對各級班子與幹部的考核與管理,通過加大公開競聘和360度考評力度,造就一批德能勤績俱佳的優秀幹部隊伍;四是穩妥推進專業職務序列建設,構建簡明、清晰、科學的專業職務序列體系,拓寬員工職業生涯通道;五是加強企業文化建設,營造和諧寬松、互幫互助、充滿朝氣、拼搏進取的工作氛圍。

③ 當前大力發展金融產品,對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重要意義有哪些並舉例說明

我國加入世貿組織時承諾將逐步開放金融市場。從具體內容可以看出,我國的承
諾充分考慮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目前實際開放狀況以及WTO對成員國的
要求,入世承諾和金融服務業開放的影響是在可控范圍之內的。當然,由於不同行業
的承諾水平不同,影響也會不同。

開放對銀行業的影響要比證券業和保險業大

與證券業和保險業相比,我國銀行業的競爭力要強一些,做出了開放度較高的承
諾,因此影響可能會更大一些,這些影響將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在管理體制和經營決策機制方面,我國的商業銀行尤其是四大國有商業銀行
存在較大的弱勢。與國外銀行相比,長期的壟斷經營和政府對其經營的過多干涉,使
我國的商業銀行管理體制僵化,經營決策缺少自主性和靈活性,活力不足,市場競爭
能力相對較弱。

二是因為我國金融業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銀行的業務單調,利潤來源渠道
狹窄,不像外資銀行那樣囊括商業銀行、投資銀行、證券等業務,通過業務之間的優
勢互補、滿足客戶的多元化需求來吸引客戶。

三是我國銀行在中間業務方面的競爭力明顯不足,而外資銀行的中間業務則已經
發展得非常成熟了。雖然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商業銀行的服務網路已經非常健全,
在人民幣存貸款業務上,外資銀行要想分得一杯羹極其困難,但是,縱觀目前外資銀
行的業務構成,傳統的銀行業務所佔比例已經很小,其利潤只構成總利潤很小的一部
分,相反,以傳統業務為平台,中間業務已經成為銀行利潤的大頭。因此,外資銀行
將會棄短就長,在中間業務上與國內商業銀行一拼高下。

四是外幣業務。經過多年的發展,在外匯業務中,外資銀行已經占據了較大份額
,現在外匯業務已全面放開將可能使其佔有更大的份額。

五是人才的爭奪。由於外資銀行的待遇普遍高於國內商業銀行,在優厚薪水和良
好個人發展前景的吸引下,國內商業銀行的人才流失現象將加劇,這也會進一步削弱
其競爭力。

國外證券經營機構的進入將推動我國證券業的重組

對證券業來說,由於對證券業開放所做的承諾比較有限,對國外證券經營機構的
進入有嚴格限制,因此不會對國內證券經營機構構成整體上的威脅,短期內國內證券
經營機構受到的沖擊會較小。但是,由於被允許通過設立合營公司從事國內證券業務
,市場中將會增添許多新的競爭對手,國內市場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所以,雖然證券
業的有限開放不會對我國構成實質性的威脅,但從個體上來看,國外證券經營機構的
進入必將改變我國證券市場的結構,加劇國內的競爭,推動證券業的重組高潮,對國
內證券經營機構個體的生存形成強有力的挑戰。

當然,外國證券經營機構的有條件進入也為我們提供了較好的機會,有利於我們
加強與國外同行的合作,促進國內證券經營機構個體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業務創新步伐
,加快國際化步伐,盡早適應國際通行的法律體系和市場規則,從而提高在新環境下
的競爭能力。

外資保險公司進入後的主要著力點可能會是開拓市場,從而使市場規模擴大

在保險業方面,外國保險公司的大舉進入將會使我國面臨較大沖擊。但是,我國
保險業的實際發展水平和市場准入條件將會對這些沖擊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同時還
可能為國內保險業的發展提供較好的發展機會。一方面,在我國,對包括外資企業在
內的所有保險公司均採取嚴格的監管模式,市場准入的門檻很高,如對申請開業的保
險公司,注冊資本的最低限額為人民幣2億元,遠高於一般國家的要求;國外保險公
司要申請進入中國市場,最少需要具有30年以上的連續經營歷史,總資產不低於5
0億美元,在中國設立代表處2年以上等。另一方面,由於我國保險業的發展時間較
短,保險市場的發育很不充分,外國保險公司的進入對現有市場的分割將不是主要問
題,相反,其進入的主要著力點可能會是開拓市場,將市場做大,從而與國內保險公
司形成共同促進與發展的局面。

④ 論述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及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我國金融市場當前存在的問題:
從國際比較的角度來看,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水平還比較低,與發達國家甚至於一些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相比,在行業規模、競爭能力、創新能力、市場開拓、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還存在明顯的差距。
第一,金融服務業發展的總體水平較低,增長速度過於緩慢,內部行業結構和區域發展結構不協調。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一般在6%左右,2003年美國金融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經達到了8.3%,而我國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半。近年來我國金融服務業的發展速度過慢,金融發展對經濟增長的支持乏力。金融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均衡,銀行業居絕對主導地位,而證券經紀與交易業、保險業、信託投資業的比重相對偏低。而且,金融服務業發展的地區差異較大,農村金融服務的供給嚴重滯後,不能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第二,金融服務各行業競爭力較弱,不能有效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金融服務產品。從2004年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排名來看,排名第一的花旗銀行的一級資本為744.15億美元,不良資產比率為2.06%;而國內排名最高的中國銀行的一級資本為348.51億美元,而其不良資產比率卻達到了5.12%,四大行中中國工商銀行不良資產比率甚至高達18.99%。保險業方面,根據瑞士再保險的統計,截至2004年底,我國保險業佔全球保險市場的份額排名雖居第11位,但保費收入規模僅521.71億美元,保險密度在全球排名第72位,人均保險金額為40.2美元;保險深度排名第42位,保費收入佔GDP的比重為3.26%。證券業方面的表現更讓人擔憂,2004年底我國共有證券公司140家,總資產3781億元,總負債2765億元,全年實現利潤為-78億元,整個行業處於虧損狀態。
第三,國內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不強,外資金融機構在金融業務創新上具有絕對優勢。一方面,國外金融工具種類繁多,能夠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而且對新型金融產品的開發能力相當強;另一方面,目前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開發技術比較落後,電子化程度較低、金融工具和品種單調、缺乏自主創新能力,在金融創新中處於被動模仿的地位,利用金融創新獲取利潤和佔領市場主動權的能力較差。
第四,國內金融機構開展跨國業務的能力低下。除中國銀行以外,其他銀行海外業務的拓展尚在起步階段,而外資銀行在綜合化經營模式下,通過大規模的並購和重組,其分支機構早已遍及全球。在業務開展方面,國內銀行大都以傳統的存貸業務為主,而發達國家跨國銀行已經把業務重點放在如利率互換、出口保理及福費廷等一些新的金融衍生工具上,利用金融創新來獲取利潤和規避風險。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不夠完善,監管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發達國家大都有支持金融發展的現代化交通、通訊、計算機網路以及其他配套服務設施,並且非常注重適時頒布和修訂有關法律法規對金融業加以規范,對新業務、新工具進行認證。相比之下,我國金融立法比較滯後,專業性法律層次較低,法規操作性較差,在實踐過程中還經常存在不能嚴格執行的問題。監管體制方面,我國金融監管主要依靠「三會」(銀監會、證監會和保監會),社會監管層次基本還處於空白狀態,而且監管內容大都以合規性監管為主,對預防性監管的關注不充分。

今後應採取的發展策略:
第一,培養金融業的服務理念和意識,使其真正成為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要產業。
第二,繼續深化金融體制改革,根據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趨勢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金融服務體制。
第三,建立健全金融服務領域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完善監管體系,有效控制和防範各種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
第四,注重金融服務內部各行業和地區的均衡協調發展,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制,較好地滿足農村金融服務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較快發展。加快證券、保險和信託等其他金融服務行業的發展,進一步完善與實體經濟體系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業的資源配置功能,促進金融資源合理流動,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務質量。 第五,大力培養金融人才,建立科學完善的人力資源管理機制。

⑤ 我國金融服務外包業 如何搶占未來制高點

我國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也將金融服務外包業作為鞏固提升的優勢領域加快發展,並提出要在擴大現有行業優勢的基礎上,不斷向高端服務拓展,提高我國金融服務專業化、標准化和國際化水平。本文根據國際、國內金融服務外包業發展的態勢,對如何加快我國金融服務外包業發展談幾點建議。 全球金融服務外包的發展態勢 金融服務外包最早產生於20世紀70年代,當時發達國家一些金融公司為節約成本,將列印及記錄等業務外包。20世紀90年代後,金融服務外包進入飛速發展時期,外包業務擴展到IT部門及人力資源等更多領域。近年來,發達國家出現了新一輪的金融服務外包浪潮,在所有行業中,金融業外包規模已經僅排在製造業之後位居第二,覆蓋了銀行、保險、證券、投資等各類金融機構以及各種規模的金融機構。目前,全球金融服務外包呈現出以下的發展態勢: 第一,金融服務外包規模持續迅猛增長。以軟體及信息服務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正以空前的速度實現跨國界轉移,專業化服務出現全球化的發展趨勢,尤其是金融後台服務行業正進入高速成長期。金融機構在全球IT技術的發展、成本壓力以及自身安全要求和轉移風險等因素的驅動下,通過將前、後台業務分離,將金融後台服務包括金融數據處理、金融服務軟體及系統研發、金融災難備份、清算中心、銀行卡業務等外包來提高效率,更專注於核心業務,增強其在全球金融領域中的競爭力。 第二,金融服務外包的內容逐漸深化。金融服務外包起步於金融ITO,成長壯大於金融BPO,而發展趨勢將是金融KPO。以前的金融服務外包主要是IT業務的外包,包括提供桌面協助、大型數據系統或網路的連接等服務。近年來,許多大型銀行競相將其操作管理中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業務派送到海外,離岸外包業務從一般IT服務擴展到金融服務領域,外包的商業模式也從一般軟體配套服務進入了運營操作過程承包。目前,外包市場逐步向縱深即KPO發展,一些專、精特定業務的外包商目前很受歡迎。近年來,這些提供特殊專、精功能的外包商為了保持其競爭力而不斷加大外包業務的深度,正在大力開拓專家型外包業務,並配以高科技的智能應用,創造出新的知識資本,大力降低成本。 第三,離岸金融服務外包趨勢不斷擴大。由於行業競爭的加劇,各公司的利潤率不斷下降,同時客戶提出更高要求的服務,推動了各金融服務公司在不斷降低成本的同時提高服務品質。最初,歐美公司進行離岸外包是充分利用全球的勞動力差價進行勞動力套利,發展中國家低廉的勞動力降低了公司成本,使公司在競爭中獲得成本優勢。許多跨國公司試圖通過建立離岸交易及服務中心來提高本機構整體效率。金融機構除將業務外包給服務商外,也會把一些業務交由海外附屬機構來完成。德勤會計師事務所的統計顯示,2001年僅有10%不到的金融機構參與到離岸外包的行業,而到2006年這個比例已經達到了75%。據金融研究公司Tower Group的調查,一批世界超級金融機構,包括美國運通、GE Capital等都向海外大規模地外移了客戶呼叫中心與軟體開發業務。 第四,金融服務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美國、歐盟、日本等國是主要的金融服務外包發包方,而印度、愛爾蘭等國是主要的接包方。美國公司占據全球離岸經營業務的70%。歐盟和日本占據剩餘的份額,其中英國在歐盟居於主導地位。科爾尼咨詢公司研究指出,從金融結構、商業環境和專業技術人才的獲取三個方面來考察離岸目的地國家,印度處於絕對領先地位,中國、馬來西亞、捷克等緊隨其後。目前,國際金融服務外包市場已經形成以印度市場為核心,同時包括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新興服務外包市場的整體格局。 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現狀 全球金融服務外包的蓬勃發展為我國提供了兩大機遇:一是根據WTO協議,隨著我國銀行業的全面開放,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在華設立外包服務中心,我國有望成為繼印度之後又一個離岸金融服務外包中心,為國內金融服務外包商提供了發展機會;二是國內金融機構也將越來越多地借鑒國外同行的成功經驗,選擇合適的外包商,將非核心業務剝離,提高自身經營效率。但總體而言,目前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仍處在起步階段,發展潛力巨大。 第一,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迅速。我國的金融服務外包始於20世紀90年代的IT外包。1992年中國銀行成立的博科信息產業有限公司,1996年中國工商銀行成立的軟體開發中心,都專門為本行提供應用軟體的開發與維護。目前,我國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軟體開發、技術研究、支持推廣業務均外包給了隸屬於總行的軟體開發中心,其他中小商業銀行則多採用將信息技術服務外包給專業公司的做法。金融外包業務也在IT以外的其他領域快速推進,其中以信用卡和保險後援中心發展最快。隨著我國金融外包業務發展速度的加快以及發包主體范圍的逐漸擴展,其規模會越來越大。 第二,我國發展金融服務外包擁有競爭優勢。我國在承接金融外包業務方面具有以下競爭優勢:一是我國社會政治穩定,經濟持續快速發展,投資環境良好,集聚了眾多金融服務外包機構。目前我國既有埃森哲、IBM等世界著名的BPO公司,也有如Infosys、塔塔等來自印度的公司。歐洲流程外包研究機構Morgan Chamber分析稱,中國銀行業的變革以及外資銀行的發展計劃,將給中國的BPO提供商帶來戰略性的機遇,我國將有機會同全球領先的銀行合作,分享銀行領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這種合作將會成為我國BPO走向世界的橋梁。二是我國擁有大批專業技術人才,人才儲量大。三是我國在人力資源、能源、基礎設施方面享有較大的成本優勢。四是我國擁有良好的基礎設施,特別是在電信、交通領域基礎設施堪稱一流。五是我國擁有廣大的國內市場,跨國公司紛紛在我國建立起客戶群,香港和上海正在成為整個亞洲的金融中心,以市場帶動的服務外包趨勢勢不可擋。六是我國在地理位置上處於亞洲的中心,經濟發達的日本和韓國都靠近我國,文化傳統相似,日、韓兩國企業發放金融外包業務一般首選我國。目前,上海、北京、深圳等金融發達城市以及鄰近上海的崑山已先後規劃建立了金融服務外包基地。北京、深圳、崑山也先後規劃建立了朝陽區金盞金融服務園區、羅湖金融配套服務中心和花橋國際商務城。可以預見,上海、北京、深圳、崑山將成為未來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重要基地。 第三,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還有待培育完善。目前,外資跨國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比較廣泛,涉及數據處理、IT服務、人力資源管理和部分操作性業務等,而中資金融機構的金融服務外包尚處在起步階段,部分國內金融機構開展了服務外包業務的嘗試,主要集中於信息技術相關業務、信用卡業務的外包。近幾年來,我國金融機構通過金融外包在有效利用外部資源、集中資源於自己的核心業務、縮短新業務或新產品推向市場的時間、降低成本方面取得了明顯的效果。然而,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市場還很不完善:一是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健全,規范的糾紛處理機制缺失,外包監控制度尚不成熟;二是外包服務商資格審查制度欠缺,質量信譽優異的外包服務商缺乏;三是外包業務范圍狹窄,目前國內金融服務外包主要集中於IT業,IT系統規模小的地方性商業銀行通過外包服務所能帶來的成本節約不具有吸引力。但從長遠發展趨勢看,隨著我國金融業開放程度的加深,國內金融行業的競爭將日趨激烈,國內金融機構也將更加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對外包服務的需求將不斷擴大,而國內IT行業、技術和管理咨詢行業的迅速成長也會帶動外包服務的增長,伴隨著金融外包行業的成熟,專業化的金融服務外包商也將涌現出來,中國金融服務外包的市場需求和供給均會不斷擴大。 第四,我國承接國際金融服務外包仍需進一步努力。近年來,在全球金融服務外包市場體系中,中國正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矚目,並被認為有機會成為繼印度之後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務外包中心。畢博管理咨詢公司彼得·郝勒維茨認為,到2015年中國和印度將成為全球金融服務外包業的中心。因為中、印兩國擁有大量受過良好培訓的外包業務人才,具有勞動力成本優勢,能提供滿足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同時,我國在綜合成本、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都比其他發展中國傢具有優勢,因此我國是發達國家金融服務外包的首要選擇。然而,相對於印度而言,我國在承接國際金融服務外包方面還存在差距,在全球金融服務外包市場中,印度是我國最主要的競爭對手,而且居於優勢地位。 加快我國金融服務外包發展的建議 根據當前國際、國內金融服務外包發展態勢,並考慮到我國發展金融服務外包的優、劣勢,要想擴大離岸金融服務外包業務和積極發展在岸金融服務外包業務,就要學習借鑒國際的經驗,積極拓展金融服務外包領域,進一步增強承接國際金融外包業務能力。 第一,要發揮比較優勢,擴大業務承接范圍。首先,積極發揮社會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健康、基礎設施完善、人力資源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提高自主創新和研發的能力,增強競爭優勢,爭取全球服務外包的核心業務的承接。分行業有計劃地選擇重點行業拓展外包領域,鼓勵企業利用自身的比較優勢積極參與外包市場,不僅要拓展信用等級評估、市場調研、後勤保障、計算機業務及系統的維護維修、人力資源管理、企業形象建設等通常業務,還要拓展新興業務及復雜程度較高的業務流程外包。發揮文化、地理優勢,從向韓國和日本金融機構提供IT服務外包逐漸擴展到服務領域,在細分市場的基礎上提供專、精式服務外包。其次,積極發展國內金融機構外包業務,在提高風險管理水平的基礎上,從IT相關業務、信用卡業務、人力資源管理、後勤保障服務,向金融數據處理和災備、客戶服務、財務和會計、營銷、研發設計等高端外包業務發展。 第二,加強對企業和人才培育,完善金融服務外包法律環境。針對我國金融服務外包存在的大型金融服務外包企業少、金融外包服務專業人才短缺、知識產權和信息安全保護還不夠完善等薄弱環節,加強企業和人才培育,完善知識產權和信息安全保護等法律環境建設,增強金融服務外包發展潛力。在對企業培育上,不僅要繼續引進國際知名金融服務外包公司,更要積極培育更多的本土型競爭力強的專業金融外包服務商;在對人才培育上,加大對金融服務外包業務的專門人才培養和引進力度,通過進行職業資格認證、培訓和招攬海外留學生回國創業等多渠道方式,培育大批高素質的金融服務專業人才,為我國金融服務外包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在完善知識產權和信息安全保護等法律環境建設上,研究制定保護知識產權和個人信息安全的國家法規和行業規范,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大力倡導企業誠實守信,保護客戶商業秘密,遵守國際通行的信息保護規則,在服務外包產業基地內設立保護知識產權舉報投訴服務機構,加強軟體盜版等各類侵害知識產權行為的打擊,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 第三,加快金融服務產業集群基地建設,發揮產業集群優勢。以上海、北京、深圳、崑山等金融服務外包產業基地為重點,推動金融服務外包產業集群發展。

⑥ 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不足之處和展望未來

中國服務業存在不足之處 (一)生產性服務業欠缺縱觀發達國家服務行業的發展過程,隨著經濟的發展,服務業與工業的關系變得日趨緊密,即對服務業的需求越來越多地來自工業生產,而不是來自居民的生活消費。處於後工業化時代的發達國家,它們服務業變革的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為生產過程提供的各種服務不斷從企業內部分離出來,成為一個新的行業——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是指直接或間接為生產過程提供中間服務的服務性產業,它涉及信息收集、處理、交換的相互傳遞和管理等活動,其服務對象主要是商務組織和管理機構,其范圍主要包括倉儲、物流、中介、廣告和市場研究、信息咨詢、法律、會展、稅務、審計、房地產業、科學研究與綜合技術服務、勞動力培訓、工程和產品維修及售後服務等。生產性服務不直接參與生產或者物質轉化,但又是任何工業生產環節中不可缺少的。生產性服務業已成為許多西方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在世界經濟發展和國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顯著。 一直以來,中國的服務業與工業各行其道,各類大小型企業除了生產部門外,都或多或少擁有自己的服務體系,如會計、市場調研、物流、宣傳廣告等。在發達國家,這些都是該由外在化、專業化的特別服務部門解決的任務。我國服務業自身由於受資金、技術等條件的限制,更多地停留在滿足消費者生活需求如餐飲等低水平上,難以向社會提供高質量的生產性服務。不過近年來,服務外包不斷興起,提供專業化生產性服務的企業不斷出現,生產性服務取得了一定的發展。 我國的生產性服務業還處於起步階段,相對滯後。我國服務業過度的進入居民生活消費領域,低技術含量的消費性服務業充當了服務業發展的主力軍,而現代工業發展所需要生產性服務業卻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這會制約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步伐,嚴重削弱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發達國家服務貿易的競爭優勢主要就是體現在專業化強、服務技術較高的生產性服務業上。可見,加大服務業由消費性服務向生產性服務轉化的力度,以及使生產性服務不斷地從企業內部分離出來,應成為我國未來服務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二)服務行業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及與其他相關產業相互脫節服務貿易的發展將會給中國帶來很多的就業機會。目前,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增長緩慢,而服務業就業人數卻增長快速,出現了服務行業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這一缺陷。這與中國城市化的不斷發展所帶來的大批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有著緊密聯系。發展經濟學的觀點是:服務業的發展是與城市化密切相連的,主要趨勢是先有服務業的發展和就業的增加,再由農村人口的轉移和城市化率的上升。而我國現實的國情是,大量的農村剩餘勞動力盲目地涌人城市,只能進入低水:平的傳統服務行業尋求就業崗位。從行業分布上;看,農村流人城市的非正式遷移人口在建築業、餐飲業、交通運輸業和倉儲業的就業比重明顯高於城市總就業構成。與此同時,從業人員技能素養的普遍偏低,成為傳統服務行業完成服務技術和管理方式現代化改進的主要制約因素,使得傳統服務行業的國際競爭力日趨惡化。 中國服務業這種不合理的就業結構,主要是長期粗放型經濟增長形成的現實國情所決定的。服務業的收入增長習慣於簡單地依賴增加人力投入來獲得,對於人力資本的提升則不予重視。人力資本長期在低水平浮動,必然會使我國的服務業呈現出邊際效益遞減的發展趨勢。隨著金融業等資本、技術含量高的服務行業的進一步開放,對人力資本的要求會提高。提高服務行業人員的素質和知識教育,是改善這種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狀況的關鍵。 由於服務業是由許多相關行業組成的產業群,服務貿易如果要發展,就必須與其它產業之間形成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但是目前中國製造業、服務業及其內部各個行業之間相互脫節,連鎖效應弱,增值率不高。譬如,我國貨物貿易迅速發展,但是與海運服務、造船業之間卻沒有形成相互推動的良性循環,運輸服務收支逆差卻在年年上升。 展望未來 中國服務貿易的世界排名逐年提高,但是總體數額和比重仍然偏低;相比較發達國家,我國服務貿易的整體TC指數和RCA指數都較低,國際競爭力很弱;同時,服務部門內發展不平衡,國際競爭力各不相同,多數部門的競爭力都很弱;我國服務業偏向於由消費性需求指導,而非生產性需求,以致生產性服務業欠發展,低水平就業相對膨脹。 為了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水平和改善我國服務業的結構缺陷,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加快服務立法,建立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體系服務貿易的發展與市場都要求有嚴格的法律法規約束,而中國目前在服務貿易的立法方面相對落後。為了使我國的服務貿易盡快融人世界這個大環境,我們應該按照WTO有關服務貿易的條款原則,盡快建立健全符合我國整體經濟發展目標的服務業和服務貿易法律體系,以增強服務業發展的法律支撐和規范力度,增加我國服務貿易的透明度,使服務貿易真正實現制度化和規范化。 (二)擺正工業化與發展服務業的關系,促進服務貿易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在重視工業化的同時必須高度重視服務業的發展,因為工業化越發展,對服務業的依賴性也越強。因此要積極培育生產性服務市場,依靠技術進步促進消費性服務業向生產性服務行業轉化,通過使企業內部現存的大量內在化服務不斷外在化,來增加生產性服務需求,提高我國服務貿易的競爭力。充分發揮貨物貿易對服務貿易的拉動作用。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整體較低的另一個原因是相關產業支持不力,產業間合作不緊密、行業內惡性競爭,要促進服務貿易與相關產業的協調發展,形成整體競爭優勢。 (三)優化、提升服務行業結構,推進服務業現代化目前,中國服務業的產業內部結構以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為主,這是基於比較優勢貿易理論基礎上的現實選擇。但是,中國要想使服務業有更好的發展,必須優化服務業內部結構,跟上世界服務市場的步伐,在發揮自身原本優勢外,分階段、有重點地發展高層次的技術、人力、資本密集型服務行業,在優化服務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中實現服務業的現代化。 (四)提高服務行業人力資本素質,增強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由於服務生產與消費同時性這一特徵、以及服務業的「人對人」服務難以完全標准化的困難,對服務行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國同時面臨著服務行業高素質人才的供給不足和流失兩大問題,所以除增加服務業人才教育和培訓投資外,重要的是建立尊重人才和科學績效評價機制,培養和留住人才,增強服務貿易的競爭力。 (五)加強行業組織的作用,協調和提升行業整體素質行業組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是緩和「市場失靈」和「政府失靈」的「第三方力量」。轉型過程中要發展和健全行業組織,承接和改造政府「退出」後的某些社會管理職能。在服務貿易領域,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推動企業體制與經營組織的改革,特別要加強適合服務業規模化發展的連鎖經營體系的建設;二是建立健全服務業的標准化體系,並上升到國家標准與國際標准接軌,解決好服務水準的規范性與先進性問題;三是建設與政府、科研教育機構的溝通與合作渠道,建立國際服務貿易市場信息平台,實現行業內部信息交流;四是規范行業內部競爭關系,凝聚行業力量,有效支持優質品牌走向國際市場。 (六)充分發揮政府在服務貿易中的作用在中國服務貿易發展過程中,政府作為生產要素的組織協調者,應對一些缺乏競爭力的服務行業予以適當保護,對服務領域的不同行業實行有區別的逐步開放;在投資政策上,要把第三產業和其它產業特別是工業放在同等位置上,並在一定時期內為補足對服務業發展的歷史「欠賬」而相對增加對第三產業的投入,克服服務業資金短缺的「瓶頸」制約,加快推動服務業的發展;同時,鑒於服務生產與消費的同期性,服務產品一般不能採取國內生產、海外銷售的模式,因此還應該對服務業進一步「走出去」建立跨國企業給予更多的扶持政策(目前在海外舉辦「孔子學院」,是教育與文化服務貿易的重大項目,雖然不能簡單定義為企業性質,但也是服務業「走出去」的一種重要類型)。此外,服務業的發展與城市化密切相關,城市化的聚集效應和規模效應為服務業提供了有力的市場和需求空間;由於政府在推動城市化進程中有著關鍵性的作用,政府應該也可以把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有機地結合起來。

⑦ 如何提升我國金融服務貿易國際競爭力

不必長篇大論小題長寫。

一、保持富有創新性的指導思想和前進探索的發展動力(需要專業機構或政府機構成立的金融中心擔任主導)

知識版權的保護,貧窮的壓力激發人們創新的潛力。政策紅利保障,國家加大力度投資建設,力圖提升國家綜合實力和國家形象,金融等貿易行業是象徵著國家信用值的標志。

二、相關專業機構統一標准培訓意向金融等貿易專業的人才。(應以專注實踐表現而非過度專注學歷程度)

人員協調程度取決於保障制度,保障制度取決於監督管理。

⑧ 我國金融機構的變革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金融業發展面對的挑戰
記者:「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實力重新配置,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面臨重構,而國內經濟轉型加速和經濟增速放緩。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會面對哪些問題?
苑德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和開放擴大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良好的成長機遇,也需要應對各種挑戰。
首先是經濟轉型的挑戰。推進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上的經濟轉型,是我國未來經濟工作的重心。這種轉型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面對日趨險惡的國際外部經濟環境和日益強化的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經濟轉型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經濟轉型要求金融必須轉型,而沒有金融轉型,就無法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是金融轉型的依據和前提,金融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推手和動力。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支持經濟轉型特別是產業轉型,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務。
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佔有優勢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支持經濟轉型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適應金融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實現在發展戰略、支持重點、配置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投向過度朝大企業傾斜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
必須有效發揮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企業上市;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並購基金,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促進產業擴張、產業融合和產業並購,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支持更多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
其次是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則是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調節器」。利率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利率市場化也是銀行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就不會有真正的銀行商業化。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保值也做不到,同時造就了銀行的高利差,使銀行可以安享壟斷利潤而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號失真,使利率難以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誘發民間高利借貸的重要根源。因為在利率實行雙軌制並且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於管制利率。當前,整個經濟社會和金融當局都已經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有明顯進展。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利率風險,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波動將更加頻繁,利率對券商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的影響加大,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利率走勢監測分析能力、利率風險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
再次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經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和市場壁壘被打破,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大量涌現,金融競爭強度提高,各類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同一金融子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還要面對行業外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對金融機構的營銷能力、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年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適應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侵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對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實際上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給金融機構帶來現實挑戰的具體反映。
最後是金融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傳統金融發展方式注重金融總量擴張,忽視金融結構優化;注重金融市場廣度,忽視金融市場深度;注重金融競爭,忽視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實力(金融資產規模、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市場份額等)打造,忽視金融軟實力(金融創新能力、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文化建設等)培育。金融機構都把「做大做強」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都在追求規模擴張,業務、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缺少經營特色。必須用科學的金融發展方式取代粗放經營的金融發展方式,加強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金融發展過程中規模和結構、廣度和深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和諧統一。

⑨ 我國目前金融市場發展

我國金融市場發展情況
1、金融市場還不夠成熟,深度和廣度不夠。真正成熟的金融市場的標準是:好企業可以隨時通過豐富的融資產品與渠道進行融資;長期投資者能夠得到合適穩定的回報;市場價格基本合理;市場參與者遵守規則。但目前中國金融市場遠遠沒有達到這些標准。決定人民幣國際化關鍵的人民幣「投資池」尚未形成;國內一級和二級市場、場內和場外市場、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等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分割現象;同業拆借利率尚未成為引導整個利率體系的貨幣市場的基準利率等。總之,我國尚未形成一個高度開放、規模巨大、品種繁多、贏利性和安全性達到規范的適應貨幣國際化要求的金融市場。
2、利率和匯率缺少市場化。利率是資金的使用價格和時間價格,匯率則是貨幣的交換價格,兩者應分別由資金市場和外匯市場的供求來決定,否則就會被壓制或是被扭曲,從而導致對整體經濟發展的壓制和經濟行為的扭曲。如果利率不能反映真實的貨幣借貸市場的供求,並以真實的市場利率引導其他金融商品的價格;如果匯率不能真實反映本幣和外幣的供求,並以真實的市場利率參與國際經貿往來,該國貨幣就難成為國際貨幣,並承擔起國際貨幣的職能。由於我國正處於轉型經濟階段,利率、匯率市場化的進程受到諸如金融機構自我約束能力、央行宏觀調控能力、國際收支狀況以及資本項目開放的風險防範能力等因素的制約,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3、金融市場主體競爭力較弱。發達的現代金融體系是央行有效執行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的基石。目前,我國金融系統的主體仍為四大國有銀行,雖然已經完成股份制改革,但在整體運行機制和風險管理能力上仍和發達國家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舊觀念和行為模式仍舊阻礙著國有銀行的國際化進程。
4、金融風險防範的機制不健全。目前,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主要包括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此外,中國人民銀行也有部門金融監管職能。但是,我國的金融監管機構通常只注重國內的金融監管與風險防範,而對國際金融風險的防範還需加強。特別是隨著貨幣國際化的加快,本幣的流出也將日益增多,而境外本幣的增加會使得市場投機因素增多,容易造成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在一定程度上或一定時期削弱國內宏觀經濟政策的效用,甚是造成宏觀經濟政策的失效和失誤。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都是很好的例子。雖然它們對我國造成的直接沖擊不大,但不能說明我們已經具備了防範國際金融風險的有效機制,我國金融風險監管體系的建設依然任重而道遠。
5、金融市場尚不完備。我國的金融市場目前是很不完備的,除了傳統的銀行信用間接融資外,僅僅局限於同業拆借業務和票據承兌業務,發展很慢。主要表現在: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沒有投資慾望和價值觀念;銀行沒有企業化,信貸資金尚有供給制,金融機構和金融業務尚不發達,信用工具缺乏.現有證券的不流通;價格體系的不合理,不能給投資者帶來准確及時的投資信息,資金得不到合理流動;金融立法、章程殘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等。

閱讀全文

與我國金融服務競爭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