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都市型產業中涉及金融服務內容

都市型產業中涉及金融服務內容

發布時間:2021-03-03 17:15:50

1. 都市型工業的發展對策

加快園區建設步伐,完善社會服務體系。實踐證明,都市工業園區是城市工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增長點和發展極。各級政府要加快都市工業園區的建設步伐。為中小企業發展及時提供施展本領的空間舞台:要注意和重視完善社會服務體系。消除和減少中小企業的顧慮和社會負擔:
一是興辦各類中介服務機構。應借鑒國內外好的做法,發揮官方機構和民間機構的積極性。興辦面向都市型工業的法律、會計、技術、金融、培訓、信息、管理等方面的中介服務機構;建立各級都市型工業協會,負責對全市都市型工業企業實行行業管理,提供各類市場信息和技術咨詢服務。
二是拓寬都市型工業企業發展的籌資渠道,提供配套的金融支持。都市型工業企業大部分是個體、私營的中小企業,受傳統體制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在投融資體制方面存在很多障礙應適當採取必要的政策傾斜,擴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范圍,建立中小企業信用和監管制度,搞好中小企業資信檔案,為其生存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
三是建立健全都市型工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度,切實減輕企業負擔。進一步放寬市場准入條件。為企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法律支持。 加快技術改造與升級。重視培養和引進各類優秀人才。技術進步是都市型工業發展的根本動力。都市產業的「二元」結構特徵為傳統工業技術與現代工業技術相結合提供了理論依據。那些適合都市發展的、時尚的、時髦的和富有個性、人性化特色的產品,通常必然是傳統加工技術與現代工業製造技術的完美結合。要充分利用高新技術,加快中小企業的技術改造與升級步伐,促進都市型工業的發展。都市型工業的發展離不開人才,要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加快人才隊伍建設。依據行業人才稀缺的程度,要重點加快設計人才、研發人才、管理人才、營銷人才、技術人才等5類人才的建設。要以引進為主、培育為輔,加快解決都市型工業設計人才和經營管理人才。要進一步轉變觀念,放寬戶籍等人為限制,建立引才綠色通道,切實為各類人才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要大力挖掘現有的教育資源,以學校和企業培育為主,培養一批操作能力強的熟練工人.不斷提高都市型工業企業技術工人的整體素質。

2. 什麼是都市型普惠金融

建設銀行上海市分行結合上海「五個中心」功能定位和經濟特點,以「立足本地、服務實體、助推城市功能」為行動宗旨,緊跟上海國際化都市發展脈絡,主動承擔「服務大眾、賦能社會」使命,用「金融」這把手術刀破解社會痛點難點問題,打造上海都市普惠金融新格局、新模式、新生態,努力為大眾安居樂業,人民美好生活而奮斗。
充分發揮上海產業鏈、經濟鏈、供應鏈集中,園區經濟、樓宇經濟、社區經濟、總部經濟集聚的特點,依託傳統以大行業、大企業為核心的「雙大」經營成果,帶動以小行業、小企業為核心的「雙小」經營戰略,圍繞平台機構和核心企業,批量化服務普惠客群。大力發展普惠貸款,以「平台經營、數據經營」為抓手,持續創新產品,藉助金融科技的力量,精準滴灌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打造普惠生態圈,通過金融與非金融產品服務、物理與電子渠道,融入互聯網思維,積極搭建線上線下、快捷便利的全方位服務網路,解決金融服務最後一公里,提升金融服務獲得感。全力助推鄉村振興戰略,創新制定「都市農業綜合金融服務方案」,全方位滿足「三農」的金融服務需求,努力推動鄉村高質量發展、幫助農民獲得高品質生活。廣泛宣講金融知識,培養公民金融素養和信用守約意識,提高弱勢群體維權能力。

3. 金融服務費是什麼

法律規定和行業規范中並沒有對「金融服務費」的明確定義,其通常是發放貸款者變相收取高額利息的手段,即在通過宣傳低息吸引客戶的同時為了獲得高收益,在利息之外收取的費用。

買車辦貸款、租房辦貸款、整容辦貸款、上學辦貸款……五花八門的貸款充斥於我們的生活中,由此產生的金融服務費,算得上銷售行業按揭貸款的「潛規則」、變相收取高額利息的手段。

在司法實踐中,金融服務費實質上被看作是一種貸款。消費者要注意的是主體資質問題。依照《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等部門關於規范民間借貸行為維護經濟金融秩序有關事項的通知》的規定,未經有關機關依法批准,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設立從事或者主要從事發放貸款業務的機構或以發放貸款為日常業務活動。可以看出,對於未獲得經營許可資質進行金融放貸的,法律是予以否定性評價的。

(3)都市型產業中涉及金融服務內容擴展閱讀:

對於金融服務費,司法實踐中通常會參照民間借貸的規定進行處理.

如果貸款加上金融服務費合計超過了法律規定受保護的利率,對於超過部分,法律通常不會予以支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民間借貸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0條的規定,出借人與借款人既約定了逾期利率,又約定了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

出借人可以選擇主張逾期利息、違約金或者其他費用,也可以一並主張,但總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法院不予支持。也就是說,如果借貸雙方在借款合同中既約定利息,又約定了信息服務費,

那麼,該信息服務費不具有合理性,屬於變相提高民間借貸利率的行為。因此,利息與信息服務費合計超過年利率24%的部分不能獲得支持,已經給付的超出部分應視為償還借款本金。

4. 什麼是都市型普惠金融

普惠金融
普惠金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
提出背景
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由聯合國在2005年提出,是指以可負擔的成本為有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等弱勢群體是其重點服務對象。
為了進一步推動全球普惠金融發展,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易綱在京指出,在召開的G20峰會上,普惠金融將被列為重要議題之一
服務意義
普惠金融重視消除貧困、實現社會公平,但這並不意味著普惠金融就是面向低收入人群的公益活動。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潘光偉指出,普惠金融不是慈善和救助,而是為了幫助受益群體提升造血功能,要堅持商業可持續原則,堅持市場化和政策扶持相結合,建立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確保發展可持續。
普惠金融需要講究市場性原則,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既要滿足更多群體的需求,也要讓供給方合理受益。
社會解讀
「普惠金融這一議題符合當前國際社會經濟金融發展需求,這既包括G20國家也包括非G20國家,特別是很多發展中國家,與本次峰會主題中的『包容』很吻合。三個文件很有代表性,其中有不少內容是根據中國發展經驗提出的,數字普惠金融就是很好的例子,充分體現了峰會主題中的『創新』,這些文件通過後將能為全球普惠金融發展提供重要指引。
相關事件
2016年8月25日,由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指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主辦的「2016年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在北京開幕。[4]
2018年8月5日,由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與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微眾銀行合作編寫的中國普惠金融創新報告(2018)在北京公開發布。[1]
2018年10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發布《中國普惠金融發展情況報告》摘編版。白皮書顯示,截至2017年末,我國銀行業網點鄉鎮覆蓋率達到95.99%。銀行業小微企業貸款余額30.74萬億元,較2013年末增長73.1%;為1521萬戶小微企業提供貸款服務,較2013年末增長21.7%。2017年大中型商業銀行對普惠金融客戶取消收費項目335個、對387個項目實行收費減免。[2]
2018年10月17日,從財政部獲悉,中央財政下達2018年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100億元,比2017年增加23億元

5. 金融服務體現在哪些方面,在發展城鎮化的進程中

城鎮化是中國經濟新的發動機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推進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外貿出口、投資以及消費相繼成為不同時期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但是,由於後金融危機時代的來臨,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低速增長態勢仍將延續,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發展中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問題依然突出,我國必須找准經濟發展的突破口。新型城鎮化的核心是人口就業結構、經濟產業結構的轉化過程和城鄉空間社區結構的變遷過程,其本質特徵是農村人口在空間上的轉換,非農產業向城鎮集聚,農業勞動力向非農業勞動力轉換。

經濟學中有個重要的「納瑟姆」曲線(如圖1),它表明當城鎮化水平達到30%而繼續上升至70%的區間,是城鎮化率上升最快的發展階段。「十一五」時期,中國城市化率年均增長0.9個百分點,2012年達到52.57%。若中國的城鎮化率今後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持續20年才能達到70%。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2年末,我國人口總數135404萬。城鎮人口71182萬,其中流動人口23600萬。鄉村人口64222萬。我國城鎮化率為52.57%。如果扣除未真正市民化的流動人口數,我國的城鎮化率將只有35.14%。如果我國在十年內達到70%的城鎮化率,以現有人口數為基數靜態測算,按國家統計局的口徑(簡稱「窄口徑」),需市民化23600萬人,每年市民化人數為2360萬人;若按扣除流動人口的專家口徑(簡稱「寬口徑」),需市民化47200萬人,每年市民化人數為4720萬人(見表1)。

如果按2012年人口自然增長率0.495%測算,2022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2258萬,2032年我國人口總數將達到149459萬人。同樣十年達到70%的城鎮化率,窄口徑需城鎮化人口總數將達24800萬人,而寬口徑需城鎮化49600萬人(見表2)。

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動態測算要達到70%的城鎮化率,我國將有2.48億~4.96億農民進入城市,十年間每年「市民化」約2480萬~4960萬農村人口。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對投資、就業、消費的全方位拉動,進而優化產業結構,縮小城鄉差距,將推進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拉動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新型城鎮化仍然會產生新的基建投資空間。以日本為例,日本基本建設投資的增速在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的後半程,繼續呈現上升趨勢,在城鎮化率突破70%後,日本的基建投資增速才開始趨穩。據全國第二次全國農業普查公報,全國33270個鄉鎮中,僅11.7%的鄉鎮有公園,68.4%的鄉鎮有綜合市場,23%的鄉鎮有農產品專業市場,34.4%的村地域內有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全國僅72.3%的鎮實施集中供水,而且只有24.5%的村飲用水經過集中凈化處理;全國僅19.4%的鎮生活污水經過集中處理,36.7%的鎮有垃圾處理站,15.8%的村實施垃圾集中處理。應該說,我國農村鄉鎮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基礎設施、教育、醫療、社會保障等方面有較大改善。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推進,伴隨城鎮功能完善的需要,在道路、供水、供電、住房、通訊、教育、醫療、文化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等方面將進行大規模、全方位的建設,從而形成巨大的投資需求。

優化結構。經濟發展史表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過程,必然伴隨著產業結構的演進。這種演進是需求結構、技術進步趨向以及供給要素的變化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的表現。城鎮化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緊密相連,有專家通過計量分析表明,城鎮化進程與第三產業發展相關系數為0.933,與第三產業就業比重相關系數為0.968,都呈現高度正相關。隨著我國新型城鎮化的推進,不僅能夠推動以教育、醫療、社保、就業等為主要內容的公共服務發展,也能夠推動以商貿、餐飲、旅遊等為主要內容的消費型服務業和以金融、保險、物流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型服務業的發展,從而推動我國經濟結構加快轉型,實現經濟服務化。

增加就業。發展經濟學派的托達羅認為在發展中國家大量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是經常發生的,這是由於城鄉實際收入的差異和獲得城市工作可能性的存在。隨著新型城鎮化的發展,大量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必將推動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服務業的發展。在經濟服務化背景下,服務業已成為吸納全球就業的主要部門,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就業比重一般達70%左右。進入21世紀以來,特別是金融危機後期,發達國家新增的就業份額90%以上都被生產性服務業所吸納。從我國情況看,自2007年至今,服務業已超過工業、農業、建築業,成為經濟發展的絕對主力。2011年服務業就業人員首次超過農業,早已超過工業、建築業,成為就業絕對主力。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會為服務業的充分發展提供廣闊的空間,就地吸納大量的農村人口就業。

促進消費。城鎮化可以擴大消費群體。阿瑟·克羅伯把中國人分為兩個群體:糊口群體(10億人以上,主要集中在農村);消費群體(1億~3億人)。中國低收入者(糊口群體)有消費慾望但沒消費能力。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實現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意味著糊口群體徵收,一部分糊口群體轉化為消費群體。城鎮化可以提高消費水平。從鄉村到城市,居民消費明顯增加。農村人口的逐步「市民化」,將促使新型城鎮中的文化、旅遊、休閑、家政、美容等行業的服務需求不斷增加,服務水平將不斷提升,進而逐步實現消費結構的升級。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15161元,而農村居民人均年消費支出僅5221元,是農村居民的2.9倍,人均高出近1萬元。按每年「市民化」人口消費的增加和升級,將極大地促進消費。

縮小差距。增長極理論和非均衡發展理論表明,在某一時段內,特別是工業化階段,城鄉差距和區域發展不平衡,是各國工業化進程中共同存在的現象。按照經濟理論,經濟發展過程中,城鄉差距總是先逐步擴大,然後縮小的。從我國的情況看,城鄉差距體現在收入、文化教育、醫療保障、政府公共投入等各個方面。而我國的新型城鎮化將是解決城鄉差距的根本出路。一方面,城鎮化將加強公共設施投入,改善城鎮生活環境。另一方面,城鎮化將提升入城新市民的收入,提升生活品質。應該說,城鎮化是解決城鄉差距的根本出路。

城鎮化有巨大的資金需求

從新型城鎮化對我國經濟的推動以及國際經驗看,城鎮化建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也會創造出新的金融需求。目前,專家學者對城鎮化的資金需求預測較多。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認為,未來10年新增城鎮人口將達到4億左右,按較低口徑,農民工市民化以人均10萬元的固定資產投資計算,也能夠增加40萬億元的投資需求。而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12)》指出,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達到6.91億,城鎮化率達到51.27%。如果未來城鎮化以每年0.8~1.0個百分點的速度推進,到2020年前後中國城鎮化率將超過60%。據此估計,未來全國將有4億~5億農民需要在就業、住房、社會保障、生活等方面全面實現市民化,若以人均10萬元的農民工市民化成本進行推算,僅此一項,就至少需要40萬億~50萬億元的巨額資金。王文鄢認為,人口城鎮化的成本在8萬元~50萬元/人不等 。

雖然說專家學者眾說紛紜,但根本的一條就是我國未來的新型城鎮化將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我認為,未來新型城鎮化的資金需求主要體現在城鎮公共事業建設、城鎮房地產開發、城鎮小微企業和城鎮居民消費等四個方面。若十年達到70%的城鎮化率,按資金需求靜態測算,上述四個方面的銀行資金需求估計將達到23.45萬億元(窄口徑)~46.9萬億元(寬口徑)(見表3)。

城鎮公共事業建設需要大量資金。新型城鎮化的公共事業建設主要包括基礎設施建設、公用事業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三個方面。這些項目建設,有的純靠政府投資,有的可以公私合營,有的可以民間投資。但是,這些項目建設共同的特點是資金需求大、建設周期長、經濟收益有限、償還期長。在政府財力有限的情況下,必須多渠道籌集資金,其中大量依靠的就是銀行資金支持。按每市民化1人將需要投入10萬元測算,每年需要投入2.48萬~4.96萬億元建設資金。即便這些資金中只需要50%的銀行貸款,也有1.24萬~2.48萬億元。

城鎮房地產開發需要大量資金。新型城鎮化的關鍵是人的城鎮化。隨之而來的就是安居問題。在土地集約使用的情況下,新型城鎮化必然改變傳統的農家小院模式,實現住宅商品化發展。我國普通商品住房項目的最低資本金比例為20%,按每年830萬戶農民市民化(2480萬人除以3人/戶),每套城鎮普通商品住房成本10萬元計算,總投資將達8300億元,需要外部融資將達6600億元。若按45.8%的貸款比例計算,需銀行信貸資金3800億元;若按寬口徑計算則為7600億元。

城鎮小微企業發展需要大量資金。十八大提出「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工業化,尤其是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是城鎮化的持續推動力。農業產業化發展必然促成一大批小微企業創立、成長,產生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和流動資金需求。從目前全國的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與小微企業戶數可以測算出,小微企業戶均貸款額約90.5萬元。假設每年市民化2480萬農村人口,2/3為勞動人口(萬人),其中50%留在小城鎮就業則約為827萬人,按小微企業戶均吸納就業21人計算,預計將新產生約40萬戶小微企業,其貸款資金需求將達3600億元。按寬口徑計算貸款資金需求將達到7200億元。

新城鎮居民有大量資金需求。十八大提出,「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收入倍增計劃中收入倍增者指的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翻一番。農民創業和擴大再生產將使得個人生產經營性貸款需求增加,收入的提高和市民化的發展將使得農民消費升級,新市民對居住、交通、娛樂、教育方面的需求增長將帶動個人住房貸款、耐用消費品貸款、汽車消費貸款需求大量增加。2012年我國住戶消費性貸款余額104439億元,按城鎮人口71182萬簡單測算,人均消費性貸款約1.47萬元。而新型城鎮化每年市民化2480萬人,將新增消費貸款需求3650億元,按寬口徑計算將達到7300億元。

從上述四個方面的簡單測算看,每年新型城鎮化產生的銀行信貸資金需求將達2.35萬億~4.69萬億元左右,約佔2012年全國新增境內貸款的26.6%~53.2%。可見,新型城鎮化將產生大量的資金需求,而農村銀行機構在城鎮化建設中大有可為。

銀行要助推盡責

根據路徑依賴理論,最初的選擇決定今後的路徑。「路徑依賴」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一旦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是壞),由於規模經濟、學習效應、協調效應以及適應性預期等因素的存在,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形成自我強化機制。因此,農村銀行機構在支持城鎮化進程中的機制建設尤為重要。

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需要農村金融服務的支持與配合。農村金融體系是農村經濟的「造血體」,建立現代農業金融服務體系、補齊農村金融短板,已成為促進城鄉產業互融和要素流動、加快形成城鄉經濟社會一體化新格局的關鍵。

實際上,銀行支持推進城鎮化進程對於政府、小城鎮金融消費者和銀行自身均有現實意義。對於政府而言,可以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利用信貸資金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對農民而言,可以轉變生產和生活方式,更新消費觀念,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有效拉動內需和消費;對銀行自身而言,可以拓寬客戶資源,拓寬中間業務渠道,挖掘豐富的金融財富,增強綜合競爭力。

機構下沉

在前幾年的機構撤並風潮中,大量的縣域分支機構被撤並,有的縣市甚至除了農行和農村信用社,沒有其他大中型銀行機構。要做好城鎮化金融服務,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強前瞻性研究,立足長遠發展,根據商業可持續和「貼近基層、貼近社區、貼近居民」原則,將機構網點開設到縣域、鄉鎮,發揮熟人、熟地的優勢,開展貼身服務。健全服務功能,開通網上支付等電子支付渠道,提高新型城鎮金融服務效率,擴大農村金融覆蓋面。

在銀行網點的管理上,可以按照網點服務功能與范圍,將銀行網點分為區域中心型網點、便利型網點和新型自助服務點三種類型。區域中心型網點屬於全功能銀行,設置在縣域或大的鄉鎮,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便利型網點屬於有限功能銀行,設置在小型鄉鎮,以基礎性金融服務、收單業務為主,突出低風險、低成本和便利性;新型自助服務點以自助服務為主,配備綜合服務終端、助農取款POSE、離行式自助設備等。區域中心型網點負責管理、指導社區便利型網點,並提供業務支持與服務;新型自助服務點作為實體網點的觸角與補充,延伸至社區的樓道、葯店、超市等社區生活場所,三種類型網點構成層層遞進、協作分工、相互支撐的網路體系。

准入放寬

中國城鄉差別比較大,農村的區域性差別更大。農業和農村經濟有自身的特點,農民信用也有自身的特點,因此,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離不開「土生土長」的「草根」金融。作為銀行監管部門,在鼓勵支持現有銀行機構向下延伸服務網點的同時,積極推動農村金融機構建設。要在堅持「改制不改姓,更名不離農」的總體原則下,加快推動農信社股份制改造。通過協調三方(政府、省聯社及屬地監管分局)、實時溝通、分類推進、包片督導、按季通報、考核問責等措施,實行「政府+市場」的改革模式。要進一步放寬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設立條件,允許更多種類的非銀行金融機構作為發起人設立村鎮銀行、貸款公司等,推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在縣域和鄉鎮的布設,尤其是在不發達、欠發達縣域的設立,並突出本地化建設。進一步規范民間融資,引導民間資本參與各類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發起設立和增資擴股,提高農村金融市場民間資本的投資比例。

權力下放

為了防範由於信息不對稱下的道德風險,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實行了嚴格的授權管理。但是,由於信貸審批權力逐級上收,審批鏈條拉長,盡管基層機構享有的企業信息最為真實全面,卻因為缺乏應有的信貸決策權,無法及時滿足企業有效的信貸需求。而有權審批人由於信息的不確定性、信息在傳遞過程中的漏損和信息的不對稱等因素的影響,難以實現科學正確決策,只能對難以看準的項目進行否決,導致縣及縣以下分支機構的授權授信逐年萎縮,難以適應我國縣域經濟發展現狀和新型城鎮化的金融服務需求。因此,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在掌握各地經濟發展水平、經濟特點和信用狀況的基礎上,進一步科學合理地劃分信貸管理許可權,實行分類指導下的區域性資產負債比例管理。對風險控制水平高、業務市場廣闊、有效信貸項目多的分支機構,適當擴大授權和轉授權。實行項目負責制,試行直報審批制,由項目營銷負責人直報有權(最終)審批人,減少中間環節,減少信息漏省,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資金迴流

經濟資本是商業銀行用以抵禦非預期損失的虛擬資本。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經濟資本管理機制運作的主要路徑是「以系數法或資產波動法計量不同風險資產所需的經濟資本→以增量配置法分配經濟資本→以資本回報率評價經營績效」。由於經濟資本管理機制精確、高度的逐利性,必然導致區域金融資源配置不平衡,使得銀行機構難以較好地平衡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與履行社會責任、促進經濟金融持續協調發展等方面的矛盾。

農村銀行機構要在城鎮化進程中有所作為,必須建立資金迴流機制,從根本上解決城鄉金融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建立與農村生產要素優化配置相適應的制度安排。一方面,要制訂並落實「兩個高於」(即「三農」貸款增速要高於GDP增速,高於本單位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工作目標。另一方面,要對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本管理模型進行優化,即主要在經濟資本的分配和考核環節引入調節系數,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信貸投入。在經濟資本的分配環節,要降低「三農」、城鎮化貸款的資本佔用系數,按信貸增幅不低於或高於當地GDP增幅的標准配置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本;在經濟資本的考核環節,要根據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的經濟資本回報率差異的實際,按一定的調節系數下調欠發達地區經濟資本期望回報率,提高基層銀行機構開展「三農」、城鎮化貸款的積極性,加大信貸投入力度。

讓利於民

2012年,商業銀行累計實現凈利潤1.24萬億元。作為最賺錢的行業之一,我國銀行業有必要進一步加大履行社會責任的力度,在實現自身經營效益的同時,兼顧社會薄弱環節和弱勢群體,實現銀行利益和社會責任的統一。

一方面,突出「免」字,普惠客戶。農村銀行機構要堅持服務收費「四項原則」,做到合規收費、以質定價、公開透明、減費讓利。要按照《關於銀行業金融機構免除部分服務收費的通知》要求,免除客戶開戶、銷戶手續費,櫃台、ATM機具查詢服務費及工本費等服務項目費用,降低金融消費者成本負擔。

另一方面,強化「讓」字,以義取利。農村銀行機構要嚴格按照監管部門整治銀行業機構不規范經營行為等相關文件的要求,落實「七不準」禁止性規定,及時糾正貸款附加不合理條件和強制收費等不規范經營行為。同時,按照「了解你的客戶,了解你的客戶的產品,了解你的客戶的市場」的原則,科學合理確定「三農」、城鎮化貸款的利率水平,切實降低農村金融消費者融資成本,堅決杜絕「殺雞取卵」式的利率定價方式,築實可持續發展基礎。

活用政策

農村銀行機構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用好用活政策上有所作為。農村銀行機構在堅持執行國家的宏觀政策的同時,必須正確理解和掌握有關國家宏觀調控和監管政策,要用改革創新的思想認識政策,用足政策空間,要在同樣的政策下找到適合自己的著力點,按照有利於經濟發展、有利於改善民生、有利於銀行業自身發展的要求開展金融服務工作。

2012年底,國家四部委連續下發了一系列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的文件,筆者認為目前的平台政策體現為:總量控制、分類管理、加強指導、明確責任,規則不變、彈性掌握。控制總量是指,銀監會規定2013年貸款總量不能增加,同時對貸款、非貸款融資實行全口徑監測。在總量不增加的情況下,對省級和計劃單列市符合條件的融資平台給予必要的信貸支持。分類管理是指,2013年到期的平台貸款,銀行可區別情況給予扶持:包括符合《公路法》的收費公路項目,經國務院審批或核準的且資本金已到位的重大項目,已列入國土資源部名錄的土地儲備機構的土地儲備貸款,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項目,工程進度達到60%以上且現金流達到全覆蓋的在建項目。加強指導是指,指導土地儲備機構進入名錄以獲取銀行信貸支持。建議政府結合土地儲備新規研究對策,加大指導和扶持力度,爭取其他有土地儲備的平台公司盡早進入土地儲備名錄,滿足銀行信貸融資的基本條件。明確責任是指,政府平台總體屬於財政性風險,控制總量由銀行法人機構負責,風險防範的任務在銀行業金融機構。規則不變是指,包括控制總量的原則不變,分類管理的方式不變,區別對待的要求不變,逐步化解的路徑不變。彈性掌握是指,銀行業將積極支持鐵路、公路和新興產業等領域的國家重點項目建設。

主動營銷

隨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的加快,銀行的資產負債管理面臨新的形勢,追求盈利與風險化解之間的關系平衡成為資產負債管理的關鍵。從美國、日本利率市場化進程看,競爭壓力下銀行的風險偏好有所上升,貸款占資產比重平穩上升,存貸比持續提高。因此,在我國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銀行機構必須積極行動,明確專門部門和專門人員負責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金融服務工作,充分利用當地優勢,注重培育優良客戶群,為小城鎮建設的穩步發展奠定必要的物質基礎。要轉變「坐等客戶上門」的觀念,開展主動營銷,多深入企業和鄉鎮,多走訪客戶,多傾聽客戶的聲音,在需求中找市場,在服務中尋客戶,不斷提高新型城鎮化融資需求的滿足率、覆蓋率和滿意率。要規范農村城鎮化信貸業務運作程序。開展區域評價,針對農村城鎮化建設目標市場,廣泛開展調查研究,形成區域評價報告,為信貸支持和營銷決策提供依據。對選定的拓展區域和項目,及時進行金融需求分析,整合產品,制訂全面、貼身服務方案,及時開展營銷,對於區域整體符合支持條件的,根據該區域特點制訂整體服務方案,實行區域整體營銷。

創新制度

先進的制度是第一生產力。生產力三要素中最重要的就是人,而制度是人盡其才的保障,是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工作積極性,達成工作目標的保障。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金融需求明顯有別於以往大城市、大中型企業和大項目的需求。新的金融產品則是農村銀行機構有效支持新型城鎮化的工具和手段。農村銀行機構要努力建設多層次、多元化的金融產品與金融工具以及相關的政策支持規范體系,有針對性的提供差異化產品,推動嶄新的金融品種打進農村市場,推動同業之間的業務合作。

一是創新服務手段。積極推行金融超市「一站式」服務、電話銀行、網上銀行等現代化金融服務手段,促進業務辦理效率的提高和資源優化整合。圍繞銀行卡、網上銀行、手機銀行、電話銀行、代理保險、代理基金、個人理財等業務,創新開發中間業務品種。對已在大城市開辦的中間業務品種,應盡快在縣域金融機構推廣。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機構、網點、人才、信息等優勢,大力開展中間業務創新,逐步將業務滲透到投資理財、信息咨詢、財務顧問、產權交易服務等領域。

二是創新擔保方式。突破傳統擔保方式的限制,擴大抵質押貸款范圍,接受企業自身用的無形資產(品牌、商標、專利)、集體土地使用權、廠房、宅基地和集鎮商鋪、庫存產品等作為貸款擔保;推出中小企業信貸、小企業循環貸款、親友抱團貸款、企業信用聯盟、網貸通等貸款業務;農村小額信貸允許用農作物、農產品、承包的土地使用權等作為抵押獲得貸款。

三是創新融資產品。結合城鎮化建設的特點和實際需要,積極開辦購建房貸款,支持農民改善居住條件;積極開展農業生產所需消費貸款,鼓勵農民購買小型農機具和交通運輸工具,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大力支持農民子女接受高等教育,通過具有經濟實力的村民擔保的方式試辦助學貸款。努力滿足小城鎮建設對信貸資金的需要。

四是完善責任追究。農村銀行機構要以滿足「三農」、城鎮化的有效信貸需求和防範風險為原則,以調動信貸人員工作積極性為根本,完善信貸制度、定價策略和考核辦法,優化信貸流程,增加信貸投放。要科學設立風險容忍度。對經過條線和內審部門檢查認定,信貸人員確已依規操作,恪盡職守的,要依規免除其經濟責任,實現盡職免責。

監管激勵

日本社會學家橫山寧夫提出的「橫山法則」認為,自發的才是最有效的。作為銀行監管者,必須要善於完善制度和規則,引導農村銀行機構積極主動參與新型城鎮化建設工作。一是加強監管引導。要完善差別化監管政策,提高農村銀行機構存貸比和不良貸款的容忍度要求,如對農村銀行機構的存貸比設立下限要求,要求不低於60%;允許農村銀行機構的不良貸款容忍度高於平均不良貸款率的2~3個百分點。參照扶持小微企業做法,降低農村銀行機構「涉農」、「涉城鎮化」貸款的風險權重至75%。支持農村銀行機構發行「城鎮化金融債」,補充資金來源支持城鎮化建設。要建立支持新型城鎮化建設信貸導向評估監測制度,提升農村銀行機構金融服務能力和動力。二是完善扶持政策。建立信貸風險損失補償機制和信貸投入獎勵機制,將特殊補貼政策與普惠制農村稅收政策相結合,實現偏遠地區農村商業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三是搭建溝通平台。由政府部門和監管部門牽頭組織,定期召開新型城鎮化建設聯席會、項目供求信息推介會,及時向金融部門通報小城鎮的發展規劃、產業布局、項目引進、經濟運行等情況,及時向金融消費者宣傳推介銀行的信貸政策、投放重點和金融服務產品等,增進企業與銀行部門的相互了解,實現政府決策與金融政策相一致,提高金融服務效率。

6. 都市型工業是指什麼特點的工業多謝~!

  1. 從布局范圍看,自主要位於中心城區內;

  2. 從環境形象看,具有良好的建築外形,與城市生態環境相協調;

  3. 從生存空間看,具有相對集中的工業園區和工業樓宇;

  4. 從產業類型看,屬於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研究開發型和輕加工型;

  5. 從企業類型看,個體、私營、民營等多種形式並存,多元投資,以小企業為主體;

  6. 從組織形式上看,公司企業生產組織方式和勞動力組成形式是多樣化的,但重點是中小公司企業;

  7. 從所有制結構看,主要是多種所有制形式並存,並以非公有制經濟為主的所有制結構形式;

  8. 從產業結構演變看,具有現代工業與傳統工業相結合的「二元結構」特徵。

7. 市中區的經濟發展

市中區在濟寧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走彰顯優勢、富有特色的發展之路,圍繞打造中國運河之都、建設富裕文明和諧優美新中區的奮斗目標,按照現代工業服務業強區、改革開放活區、文明和諧立區、與全市共榮興區的總基調和打造都市型產業發達區、民生殷實首善區、生態宜居新中區的發展定位,大力實施項目帶動、集群發展、品牌提升和人才強區戰略,經濟社會發展保持良好勢頭。
都市型產業發展明顯提速增效。堅持以都市型產業為方向,招商引資為牽動,項目建設為主線,服務業和都市型工業「雙輪驅動」,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樓宇經濟、街區經濟和園區經濟,現代服務業、新興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成長較快。金融保險、證券擔保、高端酒店、品牌商貿、現代物流等產業加快聚集。形成以服務業為主導、都市型工業為支撐、城郊產業型生態農業為基礎的產業結構。我區被確定為全省服務業發展重點城區,3個社區被確定為國家、省級社區商業示範社區。櫻花五金集團發展成為亞洲最大的釘類五金生產基地。
城鄉建設全面加快。市委、市政府作出突破中心城區、做大做美中心城市的戰略決策,實施了一大批重點城建項目和基礎設施工程,大力度拉開新濟寧建設框架。我們把全面融入新濟寧建設作為跨越發展的重大機遇,按照「孔孟之鄉、運河之都、水城風貌、生態宜居」的城市定位,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服務中全面提升作為。完成了引水入城、道路修建、橋梁建設、園林改造等一批重點工程,大力推進舊城開發和「城中村」改造,全面實施運河核心景區改造建設工程,城市面貌發生新的改觀。堅持城市建設與產業發展融合互動,著力打造運河城財富廣場、太白路綜合商業街等重大產業載體。高起點規劃建設省級經濟開發區和濱河新區,推進新型鄉鎮、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全面開展創建省級文明城市活動,持續開展以「凈化、綠化、亮化和道路硬化」為內容的宜居社區四項工程和「城鄉清潔行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集中會戰活動。
民生保障不斷加強。實施以發展成果共享機制、困難群眾救助機制、群眾生活保障機制為內容的民生工程,堅持每年實施一批實事項目。推行失地群眾、困難群眾就業援助計劃和大學生就業扶助計劃,建立失地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大力開展義務教育「兩免一補」和困難學生救助,實施城區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解決了群眾就業、養老、醫療、教育、居住等方面的實際困難。加快改造城市社區和農村農業基礎設施,深入開展「鄰居節」等文明創建活動,社會文明程度不斷提升。大力推進平安中區建設,促進了社會安全、穩定、和諧。我區先後被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計劃生育優質服務先進區、首批社區建設示範區和全省義務教育工作先進區、社會文化先進區、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區、平安建設先進區等榮譽稱號。

8. 經歷前三次世博會中國經濟有什麼影響

(一)世博會對上海的影響
世博會是加快上海製造業新一輪發展的良好機遇。在新世紀頭20年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上海製造業要在新的起點上,堅定推進「科教興市」戰略,以全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國有經濟主導競爭力、區域經濟整體競爭力和城市綜合競爭力為主線,全面建設與城市生態相協調、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新高地,加快構築面向國、都市型工業為配套,與「一個龍頭、四個中心」城市功能相適應,可持續發展的工業新型產業體系。
1.強化上海作為中國,乃至遠東地區會展中心的地位。世博會的舉辦將從三個方面推動上海會展產業的發展:一是有利於規范上海會展市場,使之走上統一、有序、規范的道路;二是有利於營造產業的品牌,提高上海會展業在國際上的知名度;三是有利於改變會展主題雷同、會展規模過小、會展內容失真的狀況。
2.強化上海服務功能的地位,推動以現代服務業為核心內容的第三產業發展。世博會期間創造的巨大服務需求,涵蓋了金融、保險、通訊、安全、海關、邊檢、交通、旅館、餐飲、娛樂、購物、休閑等諸多內容,其服務對象涉及到全球100餘個國家和國內幾十個省市的不同層次的需求者。不同內容的服務項目、不同需求的服務對象,必然錘煉不同的服務技能,諸如接待能力、管理素質、服務品種、語種水平等。這對於提升第三產業層次、推動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是一種巨大的促進。
3.強化上海技術創新的能力,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世博會展台顯示了當前全球工業化國家最新穎的產品,它們往往是各國頂級高新技術的結晶,代表了時代的潮流,成為會展國的驕傲。上海作為展示舞台的東道主,必然受到兩大方面的驅動力:一是與先進技術含量產品之間的落差所產生的壓力;二是從與先進技術含量產品之間的落差中獲得的啟迪。在產品展示、展評的競爭和交流過程中獲得的這種驅動力,必然會對會展城市的技術創新行為產生深刻的影響,其中尤以東道主上海為最。上海是我國都市中最富有創新思維和創造力的城市,限於條件,多數科技人員不可能出洋考察交流,障礙了創新思路的拓展。如今,全球頂級的科技成果送上門來,這無疑是一種重大的機遇,它必將在全市范圍內激起創新浪潮的漣漪,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
4.強化上海旅遊功能地位,推動旅遊產業的空前發展。上海及其周邊地區的旅遊資源存量跨越了千年時空,其文化的沉澱極其豐厚。但由於三個原因其潛力尚未能充分發揮:一是存量資源開發程度不力,尤其是系統開發更是乏力,缺乏總體規劃、部署和投入;二是長三角地區旅遊平台尚未完全構建,旅遊資源共享程度不夠;三是上海的知名度雖在不斷提高,但尚未達到理想的程度。在世博會的推動下,長三角地區旅遊大格局正在逐步構建,一個旅遊資源共享、旅遊產品共同開發、旅遊市場共同繁榮的局面正在形成。
5.強化上海生態功能地位,推動環保、節能產業的發展。上海世博會主題的設定,應對了時代的需求,應對了可持續發展戰略,也應對了上海2015年建成生態型城市的目標定位。因而,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和強大的感召力。為確立這一主題,上海的生態功能地位必然得到強化,其途徑有三:一是優化產業體系,逐步淘汰耗用資源多、污染程度大的產業;二是優化投資結構,提高生產性投資與生活性投資比例的對稱性,加大對環境保護的投入力度;三是優化資源利用結構,降低資源線形利用模式的比重,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的比重,實現原材料和能源的梯級利用,推動節能型、環保型產業的發展。
(二)世博會對長江三角洲的影響
世博會是經濟領域的奧運會,2010年上海舉行的世博會不僅對上海經濟發展產生重大
機遇,作為我國綜合實力最強的經濟中心,長三角區域將通過共享世博機遇,在會展、旅遊、餐飲、物流、金融等方面,進一步推進長江三角洲的一體化進程,推動長江三角洲的一體化向縱深發展。
1、世博會將加快長三角大都市圈的構築。長江三角洲現雖是我國經濟最發達地區之一,目前國外已有學者將長江三角洲城市群列為世界第六大都市圈,但離國際大都市距離尚遠,表現最為明顯的是在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交通上的差距。而無疑世博會在促成上海中心地位確立的同時,為長江三角洲各城市形成一體化的基礎設施網路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圍繞世博園區,上海將進行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升級和擴容,全面構建現代化的基礎設施體系。為了共享世博會所帶來的巨大效應,長三角各城市也將進一步強化在區際交通、通訊信息、生態環境保護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合作與協調,從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和規模經濟效益,為區域經濟的進一步協調發展、共築大都市奠定良好的硬體基礎。
2、世博會將有力促進長江三角洲製造業的發展。據有關方面估計,上海為了成功舉辦世博會,直接投資將達30億美元,而由此帶動的相關產業的產值將是數百億美元,大量的外資與民資湧向以上海為龍頭的長江三角洲地區。這將會促進正在形成中的長江三角洲製造業基地的進一步成熟,長江三角洲製造業將會躍上一個新的台階,同時對於上海金融、貿易等行業的發展也將起到有力的推動作用,從而使上海和周邊地區「前店後廠」的格局得以初步確立。
3、 世博會推動長三角旅遊業發展。長江三角洲地區以上海為代表的都市旅遊和以蘇州為代表的江南水鄉旅遊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據權威部門預測,在上海世博會7000萬人次的參觀者中,將會由30%—35%的人群在世博會結束後繼續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參觀旅遊。目前,長三角旅遊領域的資源整合已全面啟動,長三角「世博之旅」正在醞釀之中,屆時將實現長三角主要旅遊景點與世博會的票務共享。
4、 世博會為長三角共同市場的形成提供重要契機。區域內共同市場的形成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基礎,而世博會在上海的舉行必將進一步推動這一進程。這是由世博會的客觀要求決定的。首先,世博會舉辦期間會形成大量的物流,在帶動周邊地區物流業發展的同時,也要求進一步消除長三角地區現在還存在的市場歧視與貿易壁壘,形成統一的區域商品和生產資料市場。
5、世博會將加速長三角共同精神和開放共贏理念的形成。世博會不僅包含著眾多商機,同時也是一個多元文化交融的舞台。在這個舞台上,上海及長三角將向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友人展示中國的發展潛力和高度的開放性,展示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相稱、具有時代特徵的「海納百川」城市精神,而共贏理念作為城市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必將會隨著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籌備進程不斷升華為長三角的共同精神財富。同時,世博會也為上海和長三角提供了一個博採人類文明發展的最新成果,積極學習其他民族和城市長處與智慧的機會,這必然會進一步提高全民素質,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從而引發人們觀念、人文精神等方面的變革。

9. 城市中產業分布特徵可用什麼理論來解釋

由於美國、日本和英國等發達國家城市群發育更加成熟,以其為例可以明顯地看出城市群產業結構及地域分工的特點。

一、都市型加工業在中心城市佔有一席之地,一般製造業則由中心城市向外擴散

在城市群形成的早期,即工業化初期,大機器生產對於產業空間規模產生了擴張要求,依託良好條件(包括區位條件、產業基礎、資源條件等)迅速發展起來的中心城市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極化效應帶動著區域各種經濟要素向中心城市加快集中。這一過程表現為製造業等在中心城市加速發展,許多中心城市成為國家或區域的製造業中心。

隨著中心城市土地、勞動力成本的上升以及聯系中心城市與周邊地區交通設施的完善,促使製造業,特別是技術成熟、社會平均利潤率較低、適於規模化生產的一般性製造業外遷。在很多情況下,製造業首先由中心城區向郊區等周邊地區轉移,隨著城市整體的發展,製造業進一步向周邊城市或其它地區(包括海外轉移),中心城市製造業產值和就業比重隨之下降。在這一過程中,以產品設計含量高、技術密集和非標准化生產為特色的都市型加工業,因其滿足了中心城市高素質就業者的需求、增值率高以及適應於中心城市功能和生態環境等特點而成為中心城市製造業的主體。

許多大都市帶產業結構調整反映了這一過程。以美國為例,從1960年代以後,製造業在美國中心城市的比重保持下降。1960年,美國製造業的67%集中在中心城市,但到1980年下降為25.8%,到1992年降為13.9%,1997年再降至12.1%。而中心城市周邊地區,包括郊區的製造業比重則在增加。1972年,郊區製造業的比重占紐約、洛杉磯、芝加哥、費城、波士頓、舊金山、匹茲堡等大都市區的53.4%至78.2%。

在中心城市製造業比重下降的另一面,符合大都市功能、以服務設計製造業、印刷包裝業、珠寶業、食品加工業、鍾表加工業以及電子工業等產業形態的都市型工業則在中心城市得以發展。以美國紐約市為例。紐約市是紐約都市區以及紐約-新澤西-長島聯合都市區的中心城市,在19世紀末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製造業中心。進入20世紀50年代後,紐約產業轉移與重組的步伐加快。1950年紐約市製造業人數佔全部非農就業人口的30%,2000年時這一比例降至6.5%。為數不多的製造業就業人數則主要集中於服裝業、印刷業、小型物品等都市型工業中。1997年紐約市這三個行業就業人數佔全部製造業就業人數的58.6%,其中服裝業佔38.2%。1981-2001年,紐約市服裝紡織業、皮革製品、印刷出版業以及紡織品的就業區位商由分別由2.44、1.51、1.77和1.66上升為3.14、1.70、2.13和1.99。

再以東京為例。東京都是日本首都圈的中心城市,其製造業在1961年時達到頂峰,隨後則保持下降,1977年時降至25.1%,1998年則為17%。1994年,東京都中心5個城區製造業從業人數僅為近11萬人,其中出版印刷業就業人數佔87.1%;這5個區占東京都市圈33個區製造業就業總數的16.5%,出版印刷業就業人數則佔33個區的56.9%。2000年,包括出版印刷、服裝、皮革行業在內的時尚、信息型相關產業銷售收入占東京都工業銷售收入的1/3左右。

二、服務業成為中心城市的主導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更快

城市群中心在製造業外遷的同時,進行了職能的調整和轉換,財政金融、管理、專業服務和信息傳播等服務業的機構和就業明顯增長,服務業成為中心城市的主導產業。以東京、紐約、倫敦四個大都市地帶的中心城市為例。1996年與1977年相比,東京、紐約和倫敦第二產業就業比重顯著下降,而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分別提高了8.2個、16.6個和15.5個百分點。

從目前發展較為成熟的城市群來看,隨著人口和住宅郊區化現象的出現,在交通設施改善和大型購物場所的發展需求推動下,零售商業以及與之相關的批發業由城市中心地區向郊區或外圍地區遷移,而以產品設計、廣告、市場營銷、法律、金融、保險、會計、公關等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性服務業在城市中心地區集聚。中心城市由製造業中心向生產性服務業和信息中心轉變,生產性服務業成為中心城市以及整個城市群經濟增長的推動力。以倫敦市為例,1999年與1981年相比,倫敦市的批發和零售業就業比重下降了5.2個百分點。而金融、保險等行業就業比例上升了16.3個百分點。

在美國,從1960年代開始,全國城市中心區商業的零售業出現下降態勢,如亞特蘭大市,1963年時其零售業佔大都市區的66%,1997年時這一比重下降了38個百分點,而城市周邊地區的零售業比重上升為72%。從1982年到1992年,美國80個大都市區郊區零售業所佔銷售額比例增長了77%。在零售業的帶動下,批發業出現由中心城市向外圍地區擴散的局面,如美國1972-1982年間,巴爾的摩市批發業就業下降了25%,芝加哥市下降了29%,費城市下降了28%。與此相對應的是生產性服務業在中心城市的發展。以紐約市為例,2002年與1980年相比,批發和零售業就業所佔比重下降了2個百分點,生產性服務業比重則上升14個百分點。2003年,紐約市就業人數最多的四個部門中,金融和保險以及專業、科學與技術服務業位列其中(另外兩個是政府部門、衛生保健和社會救助),其就業人數佔全部就業的17%。

此外,製造業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生產環節在不同等級規模城市分工協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也推動了中心城市服務業的發展。這些企業將生產加工功能分散於周邊城市,而將中樞管理功能往往集中於中心城市,使得中心城市的管理功能明顯強化。

三、不同城市形成產業特色和職能分工,共同構成聚集優勢

城市群的形成過程也是其內部不同規模、不同等級城市產業特色形成的過程,各城市根據自身的基礎和特色,承擔不同的職能分工,從而使得城市群具有區域綜合職能和產業協作優勢。

以日本東京大都市圈為例。東京大都市圈包括東京都、神奈川、千葉、崎玉、群馬、櫪木、茨城等縣(即首都圈)。這一城市密集地區是日本經濟的核心地帶,是製造業、商業、不動產業、運輸通信業、金融保險業、高技術產業、文化產業的中心,其製造業、服務業產值佔全國的2/3以上。東京大都市圈這一國家經濟中心地位則是由其內部城市在產業和職能分工基礎上形成的聚集優勢所取得的。

中心城市東京都依託發達的都市型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發揮著政治、行政的國際、國內中樞職能,金融、信息中樞職能以及科教文化的中樞職能。擁有海港及空港優勢的神奈川地區和千葉地區成為東京大都市圈中工業和物流產業集聚地。這兩個地區石油產業銷售額占東京大都市圈的91.4%,佔全國的33.2%;化工業銷售額占東京大都市圈的50.5%,佔全國的17.1%;電氣機械產品銷售額占東京大都市圈的35.4%,占日本全國的12.8%(1998年)。橫濱港、成田機場則使得這兩個地區的國際交流、國際物流及臨港產業不僅在東京大都市圈而且在日本均佔有重要地位。

位於東部的多摩地區發揮高科技產業、研究開發機構和大學較為集中的優勢,承擔著研發和科研的職能。同時,商務和商業職能也在得以強化。位於東北部的崎玉地區是東京中心區部分政府職能的轉移,承擔著政府機構、居住、生活和商務職能。位於北部的茨城南部區域成為以築波科學城為主體的大學和研究機構集聚之地。築波科學城擁有60多個科研、教育、企業機構及政府、科研機構,其科研人員數量占日本國立科研機構人數的一半。這一區域為提升東京大都市圈的科技競爭力發揮著重要作用。

實際上,城市群的形成是在城市間產業和職能分工協作的基礎上,形成經濟高度一體化的結果,城市群內部的產業結構調整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以及由此形成的分工合作和優勢互補是構成城市群整體效應和綜合競爭能力的基礎條件。

10. 產業政策對金融服務產業的正面影響分析

產業政策調整了,話對金融服務產業的正面影響還是有很大的,因為它可以調整金融服務的方向

閱讀全文

與都市型產業中涉及金融服務內容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