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求求IGBT的發展史及功能.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國際化
本世紀最後20年,隨著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十分突出。可以說,金融國際化已成為20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特徵,也是20世紀金融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無論是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還是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者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金融體制都無不受到金融國際化的沖擊和影響。面對這一無法抗拒的歷史潮流,各國的金融體制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
20世紀的金融國際化可概括為三大特點,(1 )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國際化,即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壁壘被打破,允許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金融業務也已突破國界限制,向全球展開,服務對象逐步國際化;(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即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已經聯成一體,已形成各種類型的國際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且這樣的中心仍在不斷增加;(3)貨幣國際化,即許多國家在積極推進貨幣的可自由兌換, 全球性可流動和交易的貨幣增加,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國際貨幣結構呈現多極之勢。
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跨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現。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跨國流動是驅動20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其中,跨國金融機構尤其是跨國銀行是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同時資本的國際化趨勢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推動了跨國金融機構組織的創新和業務的發展。從跨國銀行來看,過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有較大的變化,1990~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總額由19.9萬億美元增加到35.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7%。
2.歐洲貨幣聯盟的出現。投資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使全球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一體化進程中的過渡,出現了區域經濟集團化勢頭。這是在現行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些地區和國家率先實現了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伴隨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已經進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明確提出了金融服務開放的問題。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經濟聯盟已經出現了貨幣一體化,由過去的建立相互協調的穩定匯率制度、規定成員國貨幣上下波動幅度的歐洲貨幣機制正逐步走向單一貨幣體系,並且已經在歐洲11國范圍形成了單一貨幣——歐元。
3.國際金融領域的風險加大。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已經充分顯示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的傳染性和傳導性比任何時候增強。亞洲金融危機蔓延速度之快、沖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不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放慢,還使得國際銀行業經營效益普遍出現下降,國際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問題更加突出。1997~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利潤總額下降了20%,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面對的共同難題。從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制度的變遷來看,也體現了面對的金融風險的加大,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中,規定了國際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但這之後,又於1996年和1999年先後出台了《資本協議市場風險補充規定》和《新資本充足比率框架》討論稿作為補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過去傳統的政策協商辦法解決國際金融穩定問題已經不可能立竿見影了。盡管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巨額資金的流動具有沖垮國家乃至國際金融秩序的潛在威脅性,但僅僅靠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穩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開放的經濟金融中,無論是經濟金融制度和經濟結構 比較完善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面對大規模的資金流動,都將不可避免受到沖擊,只是受沖擊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這一事實表明,要避免類似的危機再度重演,國際社會有著共同責任,保持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和安全,必須對現行國際金融制度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範全球性和地區性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新機制。最近,七國集團同意成立一個包括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20國集團論壇,就監管金融體制和改善整體金融健康的途徑進行非正式蹉商。這是在建立國際金融協調新機制方面進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國際化的制度創新 全球性多邊貿易體系已把金融業納入了全球貿易一體化進程,並且確立了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這是20世紀全球金融業發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動未來金融的國際化、一體化發展中,《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將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產生於40年代的《關貿總協定》是全球貿易自由化和開放的行動綱領的話,《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則將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對外開放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盡管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可能立即達到貨物商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確定,並且通過一種談判和協商的機制,將有助於促使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從而使本國的金融業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21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作為現代金融業發祥地的歐洲,孕育了一場新的金融革命,超越傳統金融主權制約的歐洲貨幣聯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一個近乎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也已經在歐洲大地降臨。歐洲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向20世紀的人們展現了金融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的金融業將繼承20世紀金融國際化的成就,從金融一體化走向貨幣一體化。
過去100年的金融創新和發展促進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而新世紀將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飛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全球金融發展新架構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組織的創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銀行與客戶相互聯系的方式,而且改變了銀行服務的傳遞方式,產品推銷方式和交易處理方式,21世紀的銀行將是建立在計算機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銀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銀行,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為客戶提供服務。20世紀的銀行服務理念和方式將受到挑戰,未來銀行將不再是以雄偉氣派和富麗堂皇的建築物為標志,銀行的虛擬化將使傳統的分支行「磚瓦型」銀行結構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金融中心的競爭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對市場流動性和規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業務出現集中化趨勢,下個世紀中期將出現國際金融中心的業務轉移合並的趨勢,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將會萎縮,功能大大降低。與此同時,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金融結合而導致的貨幣電子化和銀行虛擬化趨勢,將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發生重大變化。那種靠鋪攤設點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觀念將改變,傳統的銀行分支機構將大大減小。與此同時,那種發展金融中心必須大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擁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觀念和標准也將發生重大調整。這也使得下個世紀末,人們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認識面目一新,這正如國際金融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的一樣,國際金融市場是一個沒有固定地點的市場,是無形市場。這個市場由眾多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組成,這些金融機構主要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各種金融交易。
世紀之交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具體的地理概念,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將只是電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銀行大樓林立的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過電腦進行,全球金融從零售到批發以至貨幣發行都通過電子網路進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擁有電腦就是一個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動都可進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及在金融業的應用,21世紀全球金融將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無形化和無中心。
3.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19世紀英國經濟金融的絕對優勢創造了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在打破英鎊獨有地位的同時,也造就了美元這個新世紀的權威,美元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幾乎霸佔了20世紀整個後半期,而21世紀將不會再現過去200 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一枝獨秀的神話,面臨的將是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從70年代以來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鼎立的格局,由於強大歐元的出現,新世紀的貨幣格局首先將被美元、日元和 歐元所取代。貨幣的國際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終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隨著新世紀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歐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將受到中國和俄羅斯等國貨幣的挑戰,下個世紀中葉,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以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盧布等眾多貨幣為主的局面。
4.國際金融協調的新機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基本進入一個無序時代,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盡其所能,以求國際貨幣的穩定,但無法左右日益龐大的市場。尋求一個新型的、穩定、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新秩序是20世紀末國際金融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將是21世紀需要解決的全球問題。過去100年,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統一到分散的痛苦裂變,新世紀的國際金融舞台將呼喚建立國際金融新權威,以其特有的權威引導國際貨幣體系協調發展,從動盪走向平穩,從離散走向統一。
21世紀各國金融的國際化發展,將加深市場一體化進程,這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目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還不可能立即出現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制度和市場還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進行修修補補,但這只是短時的,因為20世紀的金融家銀行家以及政府意識到的國際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將在新世紀會進一步體現出來。當牙買加協定確定的國際金融制度開始嚴重阻礙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的時候,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架構也將產生。可以預言,20世紀90年代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進行的貨幣一體化實驗,將是未來100 年全球金融發展的縮影。隨著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國際金融秩序中將出現一個承擔起協調全球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穩定責任的金融權威機構。
5.貨幣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級的經濟整合,歐洲經濟聯盟是典型代表,從經濟一體化到貨幣的一體化也將是21世紀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轟轟烈烈進行的經濟貨幣聯盟令國際社會矚目,盡管阻礙很多,但人們可以從這里聽到新世紀的腳步聲。正在進行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實踐已經告訴人們,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而金融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必然會提出貨幣統一的問題。盡管目前只在11個歐洲國家進行這一人類經濟金融發展史上的偉大實驗,還不可能面向全球。但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貨幣一體化將是最終要求。歐洲貨幣聯盟的推進讓人們感受到了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末期將出現全球貨幣聯盟的要求,眾多貨幣將走向一體化。
四、全球金融一體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未來100年全球金融的變遷,將使各國金融市場逐步走向一體化。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將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金融的一體化將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個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將改變人類傳統的金融觀念和經營方式。未來世紀將給人們帶來的是一場與全球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國際化導致的市場一體化,將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動。過去那種人為的限制和國別限制的做法將消失,而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會使全球受益,這將為欠發達國家獲得資源提供便利。
20世紀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全球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繼續發展的結果將需要一個大一統的全球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協調統一以及貨幣的一體化,將逐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20世紀全球匯率的變化帶來的國際間的矛盾和不協調在新世紀將化為烏有,市場貨幣投機將消亡,長期困擾貿易和投資的國際匯率風險將成為過去。
面對21世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會使未來人們的觀念出現變化。20世紀國際金融以及經濟學教科書上關於金融機構和金融中心以及貨幣的概念,在新世紀的某個年代將會變得面目全非。經濟金融一體化將最終導致貨幣一體化的選擇,將使人們對現在的國家金融貨幣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受到嚴峻挑戰。過去20年許多國際間關於金融開放問題的談判以及關於金融方面的報復也將成為歷史。
高度一體化市場的金融風險將不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來承擔,未來人們面對的將不再是什麼匯率風險,更大的風險將可能來自全球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同時高度的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電子化基礎上,預防電腦和智能犯罪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將是全球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之一。
未來銀行面對的沖擊是巨大的。銀行的虛擬化和智能化不僅將使全球金融機構的面貌出現改觀,而且現在銀行從事的一些業務,比如外匯交易、信用證業務等也將逐步消失,銀行 的收入來源結構面臨調整。貨幣的一體化將使牙買加協定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誕生的全球龐大的外匯交易員和外匯經紀隊伍轉業,銀行從業人員將大大減少。信用證這種防止國際貿易中不講信用的結算方式也隨著銀行的虛擬化和高智能化而將會被其他結算形式所替代,作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的外匯交易等中間業務收入將逐步消失。未來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將使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地位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以組織項目資金籌集、資本重組以及基金管理和財務顧問為主要業務的商人銀行將有極大的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說,「一把算盤一支筆」,整日埋首於成堆的帳冊之中,是19世紀銀行職員業務操作的縮影,20世紀末的銀行則進入了「一台電腦一個人」的時代,而到21世紀末,銀行給人們的印象將是「只見電腦不見職員」。
金融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居民的出國旅行,將不再為貨幣兌換煩惱。電子技術的高度發達,購物消費中電子貨幣將逐步普遍。銀行虛擬化,人們用一台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辦理一切銀行業務。金融的競爭和發展不僅促進了整個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同時老百姓也是極大的受益者。
新世紀金融發展大趨勢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紀的人們很難預計到今天的金融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利一樣,同樣我們也很難准確地計算未來金融市場一體化將給21世紀末的人類帶來多少福音。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全球金融發展的明天會更美好。
『貳』 求求,近100年得全球金融發展史
一、經濟全球化中的金融國際化
本世紀最後20年,隨著經濟貿易和投資的全球化,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趨勢十分突出。可以說,金融國際化已成為20世紀金融業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特徵,也是20世紀金融業的重大成就之一。
在金融國際化進程中,無論是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還是韓國、新加坡等新興工業化國家,或者是像中國這樣的發展中國家,其金融體制都無不受到金融國際化的沖擊和影響。面對這一無法抗拒的歷史潮流,各國的金融體制都在不斷調整和變化之中。
20世紀的金融國際化可概括為三大特點,(1 )金融機構和業務的國際化,即國與國之間的市場壁壘被打破,允許金融機構互設分支機構,金融業務也已突破國界限制,向全球展開,服務對象逐步國際化;(2)金融市場的國際化, 即國內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已經聯成一體,已形成各種類型的國際和區域性金融中心,且這樣的中心仍在不斷增加;(3)貨幣國際化,即許多國家在積極推進貨幣的可自由兌換, 全球性可流動和交易的貨幣增加,國際貨幣體系中,美元為主的地位受到削弱,國際貨幣結構呈現多極之勢。
二、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
20世紀,經濟全球化和金融國際化對金融業發展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跨國金融機構的大量涌現。經濟全球化帶來的資本跨國流動是驅動20世紀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引擎」,這其中,跨國金融機構尤其是跨國銀行是主要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同時資本的國際化趨勢和市場競爭的加劇也推動了跨國金融機構組織的創新和業務的發展。從跨國銀行來看,過去10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發展,無論是數量和規模都有較大的變化,1990~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資產總額由19.9萬億美元增加到35.5萬億美元,年均增長6.7%。
2.歐洲貨幣聯盟的出現。投資和貿易自由化趨勢使全球各國經濟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作為一體化進程中的過渡,出現了區域經濟集團化勢頭。這是在現行世界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制度下,一些地區和國家率先實現了區域性的經濟合作和政策協調。伴隨區域合作的發展,區域性金融貨幣合作已經進行探索,如在北美自由貿易區已經明確提出了金融服務開放的問題。貿易和投資合作的進一步發展,歐洲經濟聯盟已經出現了貨幣一體化,由過去的建立相互協調的穩定匯率制度、規定成員國貨幣上下波動幅度的歐洲貨幣機制正逐步走向單一貨幣體系,並且已經在歐洲11國范圍形成了單一貨幣——歐元。
3.國際金融領域的風險加大。從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到1997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及其影響,已經充分顯示國際金融領域風險的傳染性和傳導性比任何時候增強。亞洲金融危機蔓延速度之快、沖擊范圍之廣、持續時間之長,遠遠超出人們的預料,不僅導致全球經濟增長的放慢,還使得國際銀行業經營效益普遍出現下降,國際銀行業的經營風險問題更加突出。1997~1999年間,全球1000家大銀行的利潤總額下降了20%,解決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呆壞賬問題已經成為目前亞洲金融危機國家面對的共同難題。從國際銀行業風險管理制度的變遷來看,也體現了面對的金融風險的加大,1988年國際清算銀行的《巴塞爾協議》中,規定了國際銀行的最低資本充足率,但這之後,又於1996年和1999年先後出台了《資本協議市場風險補充規定》和《新資本充足比率框架》討論稿作為補充。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的擴大,以及資本流動的加快,使得過去傳統的政策協商辦法解決國際金融穩定問題已經不可能立竿見影了。盡管各國政府已經意識到巨額資金的流動具有沖垮國家乃至國際金融秩序的潛在威脅性,但僅僅靠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的政策似乎已不能改善和穩定全球的金融秩序。近期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開放的經濟金融中,無論是經濟金融制度和經濟結構 比較完善的國家或地區,如新加坡、香港等,還是經濟結構不合理和金融制度不完善的國家和地區,如泰國、印度尼西亞、韓國等,面對大規模的資金流動,都將不可避免受到沖擊,只是受沖擊程度的大小不同而已。這一事實表明,要避免類似的危機再度重演,國際社會有著共同責任,保持國際經濟金融秩序的穩定和安全,必須對現行國際金融制度和貨幣體系進行改革,建立有效的防範全球性和地區性金融風險的國際金融新機制。最近,七國集團同意成立一個包括新興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內的20國集團論壇,就監管金融體制和改善整體金融健康的途徑進行非正式蹉商。這是在建立國際金融協調新機制方面進行的又一探索。
4.金融國際化的制度創新 全球性多邊貿易體系已把金融業納入了全球貿易一體化進程,並且確立了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這是20世紀全球金融業發展的重大制度安排。在推動未來金融的國際化、一體化發展中,《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將佔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產生於40年代的《關貿總協定》是全球貿易自由化和開放的行動綱領的話,《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則將是全球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對外開放的行動綱領和指南,盡管由於各國經濟金融發展的不平衡,金融市場的開放程度不可能立即達到貨物商品市場的開放程度,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確定,並且通過一種談判和協商的機制,將有助於促使各國開放金融市場,從而使本國的金融業融合到全球金融中去。
三、21世紀金融業發展的趨勢
21世紀即將來臨的時候,作為現代金融業發祥地的歐洲,孕育了一場新的金融革命,超越傳統金融主權制約的歐洲貨幣聯盟已經進入實施階段,一個近乎統一的歐洲貨幣——歐元也已經在歐洲大地降臨。歐洲金融市場的高度一體化向20世紀的人們展現了金融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的金融業將繼承20世紀金融國際化的成就,從金融一體化走向貨幣一體化。
過去100年的金融創新和發展促進了全球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而新世紀將會給金融業發展帶來新的理念和飛躍,展現在人們面前的全球金融發展新架構將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銀行組織的創新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改變了銀行與客戶相互聯系的方式,而且改變了銀行服務的傳遞方式,產品推銷方式和交易處理方式,21世紀的銀行將是建立在計算機通信技術基礎之上的銀行, 是完全高科技高智能的AAA式銀行,即在任何時候(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以任何方式(Anyhow)都能為客戶提供服務。20世紀的銀行服務理念和方式將受到挑戰,未來銀行將不再是以雄偉氣派和富麗堂皇的建築物為標志,銀行的虛擬化將使傳統的分支行「磚瓦型」銀行結構逐步退化。
2.金融中心的發展趨勢
金融中心的競爭和金融業務的創新對市場流動性和規模的要求已使得金融業務出現集中化趨勢,下個世紀中期將出現國際金融中心的業務轉移合並的趨勢,一些小型金融中心將會萎縮,功能大大降低。與此同時,隨著現代電子技術與金融結合而導致的貨幣電子化和銀行虛擬化趨勢,將使人們對金融的理解發生重大變化。那種靠鋪攤設點發展國際金融業務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觀念將改變,傳統的銀行分支機構將大大減小。與此同時,那種發展金融中心必須大力吸引外資金融機構,或成為國際金融中心必須擁有眾多國際金融機構的觀念和標准也將發生重大調整。這也使得下個世紀末,人們對於國際金融中心的認識面目一新,這正如國際金融教科書上告訴我們的一樣,國際金融市場是一個沒有固定地點的市場,是無形市場。這個市場由眾多經營國際金融業務的機構組成,這些金融機構主要通過電話、電報、電傳等現代通訊工具進行各種金融交易。
世紀之交的國際金融中心還有具體的地理概念,未來國際金融中心的定義將只是電子中心和清算中心,銀行大樓林立的現象將成為歷史,一切金融交易均通過電腦進行,全球金融從零售到批發以至貨幣發行都通過電子網路進行,任何一個地區只要擁有電腦就是一個交易中心,一切金融活動都可進行。科學技術的高度發達及在金融業的應用,21世紀全球金融將由具有地理概念的多中心走向無形化和無中心。
3.國際貨幣體系的多元化
19世紀英國經濟金融的絕對優勢創造了英鎊在國際金融市場的霸主地位,但20世紀兩次世界大戰的炮聲在打破英鎊獨有地位的同時,也造就了美元這個新世紀的權威,美元憑借其雄厚的實力幾乎霸佔了20世紀整個後半期,而21世紀將不會再現過去200 年中國際金融市場一枝獨秀的神話,面臨的將是群雄爭霸的戰國時代。
從70年代以來形成的美元、日元和德國馬克鼎立的格局,由於強大歐元的出現,新世紀的貨幣格局首先將被美元、日元和 歐元所取代。貨幣的國際地位在和平年代最終是由經濟地位決定的。隨著新世紀中國和俄羅斯等國家經濟的崛起,美元、日元和歐元三足鼎立的局面也不可能長久維持,國際貨幣體系格局將受到中國和俄羅斯等國貨幣的挑戰,下個世紀中葉,國際貨幣體系將出現以美元、日元、歐元、人民幣、盧布等眾多貨幣為主的局面。
4.國際金融協調的新機制
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瓦解以來,國際貨幣體系基本進入一個無序時代,國際金融市場動盪不定,國際貨幣基金等國際金融組織盡其所能,以求國際貨幣的穩定,但無法左右日益龐大的市場。尋求一個新型的、穩定、公平、合理的國際貨幣新秩序是20世紀末國際金融界追求的目標,這也將是21世紀需要解決的全球問題。過去100年, 國際貨幣制度經歷了統一到分散的痛苦裂變,新世紀的國際金融舞台將呼喚建立國際金融新權威,以其特有的權威引導國際貨幣體系協調發展,從動盪走向平穩,從離散走向統一。
21世紀各國金融的國際化發展,將加深市場一體化進程,這是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盡管在目前的世界經濟格局下,還不可能立即出現一個超國家的中央銀行,國際貨幣制度和市場還只能在原有的格局下進行修修補補,但這只是短時的,因為20世紀的金融家銀行家以及政府意識到的國際金融制度存在的問題和缺陷,將在新世紀會進一步體現出來。當牙買加協定確定的國際金融制度開始嚴重阻礙全球經濟金融的發展的時候,一個全新的國際金融架構也將產生。可以預言,20世紀90年代歐洲經濟一體化過程中進行的貨幣一體化實驗,將是未來100 年全球金融發展的縮影。隨著全球金融的高度融合,國際金融秩序中將出現一個承擔起協調全球貨幣政策、維護全球金融穩定責任的金融權威機構。
5.貨幣一體化
經濟一體化是20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也造就了更高級的經濟整合,歐洲經濟聯盟是典型代表,從經濟一體化到貨幣的一體化也將是21世紀國際金融發展的大趨勢。20世紀90年代在歐洲轟轟烈烈進行的經濟貨幣聯盟令國際社會矚目,盡管阻礙很多,但人們可以從這里聽到新世紀的腳步聲。正在進行的歐洲經濟貨幣聯盟的實踐已經告訴人們,經濟一體化的進一步發展必然促使金融市場的一體化,而金融貨幣政策的協調和配合必然會提出貨幣統一的問題。盡管目前只在11個歐洲國家進行這一人類經濟金融發展史上的偉大實驗,還不可能面向全球。但從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來看,經濟一體化的程度越高,貨幣一體化將是最終要求。歐洲貨幣聯盟的推進讓人們感受到了新世紀的曙光。21世紀末期將出現全球貨幣聯盟的要求,眾多貨幣將走向一體化。
四、全球金融一體化與社會經濟的發展
未來100年全球金融的變遷,將使各國金融市場逐步走向一體化。這既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結果,同時也將推動社會經濟的進步。金融的一體化將促進人類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一個大同的全球金融格局將改變人類傳統的金融觀念和經營方式。未來世紀將給人們帶來的是一場與全球經濟社會同步發展的金融革命。
金融國際化導致的市場一體化,將使全球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配置和流動。過去那種人為的限制和國別限制的做法將消失,而資源的有效利用將會使全球受益,這將為欠發達國家獲得資源提供便利。
20世紀經濟的全球化推動了金融國際化,全球投資和貿易一體化,繼續發展的結果將需要一個大一統的全球金融市場。貨幣政策的協調統一以及貨幣的一體化,將逐步減少貿易和投資的交易成本。20世紀全球匯率的變化帶來的國際間的矛盾和不協調在新世紀將化為烏有,市場貨幣投機將消亡,長期困擾貿易和投資的國際匯率風險將成為過去。
面對21世紀金融市場的一體化,也會使未來人們的觀念出現變化。20世紀國際金融以及經濟學教科書上關於金融機構和金融中心以及貨幣的概念,在新世紀的某個年代將會變得面目全非。經濟金融一體化將最終導致貨幣一體化的選擇,將使人們對現在的國家金融貨幣政策操作的理解和重視程度受到嚴峻挑戰。過去20年許多國際間關於金融開放問題的談判以及關於金融方面的報復也將成為歷史。
高度一體化市場的金融風險將不再是一個國家和地區所能解決的,需要全球性的金融機構來承擔,未來人們面對的將不再是什麼匯率風險,更大的風險將可能來自全球貨幣政策變化帶來的通貨膨脹風險。同時高度的一體化主要是建立在高科技和電子化基礎上,預防電腦和智能犯罪對全球金融市場的沖擊將是全球金融機構工作的重點之一。
未來銀行面對的沖擊是巨大的。銀行的虛擬化和智能化不僅將使全球金融機構的面貌出現改觀,而且現在銀行從事的一些業務,比如外匯交易、信用證業務等也將逐步消失,銀行 的收入來源結構面臨調整。貨幣的一體化將使牙買加協定確定的浮動匯率制度下誕生的全球龐大的外匯交易員和外匯經紀隊伍轉業,銀行從業人員將大大減少。信用證這種防止國際貿易中不講信用的結算方式也隨著銀行的虛擬化和高智能化而將會被其他結算形式所替代,作為銀行重要收入來源的外匯交易等中間業務收入將逐步消失。未來商業銀行的業務發展,將使傳統的存貸款業務地位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以組織項目資金籌集、資本重組以及基金管理和財務顧問為主要業務的商人銀行將有極大的發展。
在人們的印象中,如果說,「一把算盤一支筆」,整日埋首於成堆的帳冊之中,是19世紀銀行職員業務操作的縮影,20世紀末的銀行則進入了「一台電腦一個人」的時代,而到21世紀末,銀行給人們的印象將是「只見電腦不見職員」。
金融的發展對人們的生活方式也將產生較大的影響,居民的出國旅行,將不再為貨幣兌換煩惱。電子技術的高度發達,購物消費中電子貨幣將逐步普遍。銀行虛擬化,人們用一台電腦就可以隨時隨地辦理一切銀行業務。金融的競爭和發展不僅促進了整個金融業自身的發展,同時老百姓也是極大的受益者。
新世紀金融發展大趨勢對人類經濟和社會生活的便利是多方面的,就像19世紀的人們很難預計到今天的金融發展對人類帶來的福利一樣,同樣我們也很難准確地計算未來金融市場一體化將給21世紀末的人類帶來多少福音。人類是在不斷進步的,全球金融發展的明天會更美好。
『叄』 國際金融政策變化對國際貿易影響誰給我寫篇關於這個的文章啊急
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的影響
黃曉雨 柳劍平
(湖北大學商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2)
[摘 要] 現代世界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然而究竟其發展對南北關系有何影響卻很少有人提及。本文先就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概念進行界定並對其發展的特點進行了分析,最後對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的影響進行了分析並得出以下結論: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南北經濟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南北關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關鍵詞] 金融服務貿易 ;特點 ;南北關系 ;影響
一、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概念的界定
金融服務貿易是指發生在國與國之間的金融服務交易活動和交易過程,金融服務貿易的標的物是金融服務。GATS(1994)的金融服務附錄明確定義了國際金融服務包括的活動。GATS規定金融是由一成員方的金融服務提供者所提供的任何有關金融方面的服務,包括所有保險和保險有關的服務以及所有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保險除外)。具體涵蓋了下列活動:
(1)保險及與保險有關的服務
(2)銀行和其他金融服務
總體來看,這些活動涉及銀行、保險、證券以及金融信息服務四個有關金融方面的領域。
二、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發展的特點
在世界幾百年的金融發展史上,國際金融服務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是受到人為或天然的限制而發展不足,直到1986年服務貿易協議被正式列入關貿總協定的「烏拉圭回合」議程之後,金融服務貿易逐漸緩慢地開始了國際化進程。而1997 年12 月13 日由世界70個國家在WTO 框架內談判後達成一致的FSA(《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才真正促進了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並使其顯現以下發展特點:
(一)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
金融服務機構主要包括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及金融公司,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是指金融服務機構經營活動的全球化,主要指金融機構海外分支機構的數量及種類的大量增加,以日本為例,1990年日本在海外設立的銀行分支機構有1035個,分行有309個,到1997年6月,日本在海外的銀行分支機構就增加到1054個,分行增加到375個。這些金融機構之所以不斷向海外擴張,一方面是由於其內在規模擴大、成本降低、競爭力加強的需要,另一方面更是由於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的增長應客戶的需要而向海外擴張。然而進入海外市場是有風險的,因此除了直接投資建立自己的分支機構這種擴張方式外,由於東道國政策限制或自身風險規避等原因這些金融機構更多使用的是通過並購東道國國內的一些金融機構的方式來進行擴張。而從擴張的方向和規模上來看,不僅有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的橫向大規模擴張,也有北方國家向南方國家的縱向大規模擴張,而南方國家向北方國家的擴張則相當地少。以美國為例,在美國最大的十家金融機構中,幾乎都是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的。而僅美國的花旗銀行在對某些南方國家的銀行進行收購式擴張後,花旗就已經成為某些南方國家的最大的銀行。如美國的花旗銀行收購Banamex 後,花旗在墨西哥的市場佔有率超過25%;在收購波蘭第三大銀行Handlowy後,花旗在東歐的商業和消費者銀行業務的市場佔有率達到12%。而花旗現在也已經成為這兩個南方國家中的最大的銀行。[1]
(二)金融服務產品的多樣化
隨著金融全球市場的形成和新的金融技術理論的產生,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金融服務產品多樣化的要求日益增加,金融服務產品的供給也日益增加,其中包括低附加值的如代發工資、代理國債等服務產品,也包括個人理財、銀證通、財務顧問、投融資顧問、金融衍生產品等高附加值服務產品。在這么多種類的金融服務產品中,以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最為迅速。1 9 7 2 年美國芝加哥國際商品交易所推出包括英鎊、法國法郎、日元、加元和瑞士法郎等六種外匯期貨合約以來,短短的3 0 多年時間里,國際金融市場上金融衍生產品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交易品種迅速增加,據國際金融權威機構統計,目前國際金融市場衍生產品已高達1200 多種,這些衍生產品在原生金融產品基礎上組合再利用組合,衍生再衍生,形成了全球巨大的衍生產品交易市場。這些品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擴大了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提高了金融機構的功能和資本的杠桿率,為使用者提供了轉移風險、管理風險的最有效的工具,但也為使用者提供了全新的金融投資機會。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金融衍生產品使金融市場交易更活躍,更具流動性,並持續地拓展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提高了金融市場的運行效率和定價效率。然而,由於金融衍生產品的多樣化發展是在國際金融市場體系劇烈動盪的背景下產生的,它既可以用於金融風險管理,又可以用於金融風險投資,因此包含著品種繁多的金融衍生產品的市場變得更加不確定。[2]
(三)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基於發展國際金融服務貿易激烈競爭的需要,發達國家金融服務業通過金融信息化建設來提高金融業的工作效率和改善服務水平,這主要表現如下:信息技術克服了金融運作時間和空間上的障礙,使金融服務可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進行, 實現了金融市場的全球化。現代的金融交易可以通過電報、電傳、網路等多種信息化方式進行,使得許多金融服務產品能24小時不間斷進行交易。以信息化網路銀行發展最快的美國為例,銀行通過高端通信產品和大型計算機系統軟、硬體的研發和利用, 藉助金融工程、金融數學模型等理論的研究, 紛紛開展了基於互聯網技術的銀行服務與產品創新, 出現了網路銀行、信用卡、ATM卡、在線支付以及各種電子支票支付、網路保險、網上證券等新型產品和服務,信息技術的普遍使用使得全球金融服務產品的買賣在瞬間便可以完成,使得各國之間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與交往的頻率和效率得到大大提高。
(四)服務貿易總額的巨額化
現代國際貿易發展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包括金融服務貿易在內的國際服務貿易已經越來越成為國際貿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在一國的國際收支中佔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據IMF的國際收支統計,1 980~l993年,國際服務貿易總額由3580億美元增加到9337億美元,年平均增長速度高達7.7 %,大大高於同期世界商品貿易年均增長4.9 %的增長速度。服務貿易佔世界總額的比重,1980年為17 %,而到1993年則已上升至22.2 %,1 995年,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總額佔世界貿易出口總額的比重已達23.3 % 。有的專家預測,在今後2O~3O年間,服務貿易在整個國際貿易中所佔的比重大約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預計21世紀30年代,服務貿易的比重將與貨物貿易的比重大體相當.甚至超過貨物貿易的比重.成為國際貿易的主要對象和主要內容。
而在近年來國際服務貿易總額大幅增長的背後,一些國家特別是金融服務發達的國家通過加速發展金融服務貿易來擴大其金融服務的出口是根本原因。例如,1995年,據統計,美國金融服務出口總額高達6l億美元,佔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出口總額的l7.4 %,進口總額17億美元(參見199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國際收支統計》),金融服務貿易的順差高達44億美元。巨額的金融服務貿易順差對緩解美國的國際收支逆差,調節國際收支的均衡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也正因為如此,使得美國成為世界金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的積極倡導者和推動者。
(五)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化
由於美國和歐盟在服務貿易領域的絕對比較優勢,美國於1982 年在關貿總協定部長會議上提出實現包括金融服務貿易在內的服務貿易自由化的問題並且得到了歐盟的響應。1986 年,在美國的堅持下,服務貿易談判被正式列入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的正式議程中,並在多年艱苦的談判後,達成了服務貿易多邊框架協定(即「服務貿易總協定」) 。該協定共包括6個部分和5個附件,包括「金融服務附件」。最後,在1997年12月13日,在歐盟的倡導下,70 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終於就開放金融市場達成了最後協議。該協議的主要內容包括:談判各方同意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允許外國在本國(地區) 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並按競爭原則運行;外國公司享有國內公司同等的進入國內市場的權利;取消跨邊界服務的限制;允許外國資本在投資項目中所佔比例超過50%;協議將在1999 年初簽署,最遲不晚於1999年3月生效等。
另外,美國還在APEC(亞太經合組織)內,提議由APEC通過具體行動,推動世貿組織完成談判,並對東南亞國家施加壓力,促其就開放金融市場做出更多的承諾。由於美國的推動,APEC通過了貿易和投資自由化行動綱領,而且明確要求各國做出開放金融服務市場的自主承諾,並把開放金融服務市場作為APEC致力的目標之一。因此,全球金融服務貿易達成的最終協議較之1995年達成的過渡性協議更為完善、開放,尤其是對以亞洲國家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發展對南北關系的影響
傳統意義上的南北關系指第三世界發展中國家同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關系。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國際政治關系的經濟化使得南北關系中的經濟關繫上升到重要地位。而近二十年來迅速發展的經濟全球化,首先表現為商品的國際自由流動和生產在全球范圍內的分工,因此這個過程必然包含資本的全球流動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貿易。從總體上看,國際金融服務貿易的全球化發展促進了南北方國家之間的經濟交流,促進了世界經濟的增長,從某種意義上加強了南北關系的發展。然而,由於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業自身的不完善性和脆弱性,北方國家對金融服務的統治地位就對南方國家造成較大的威脅,也就對南北關系造成了如下的消極影響:
(一)金融服務機構的全球化造成南北關系的不穩定
金融機構的並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規模上的擴大和業務上的拓寬,從而提高金融機構的競爭力。然而近年來的金融機構並購活動中,主要是南方國家的金融機構處於被並購的地位,而且隨著跨國並購的深入發展,北方國家金融機構的規模通過並購不斷得到擴大,壟斷程度不斷得到提高,對南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增加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性。
亞洲金融危機以後,北方國家的跨國金融服務機構大舉進入亞洲多數發展中國家,以比危機前低60 % ~ 80 %的價格大批並購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機構。據統計,泰國35家金融公司中已有9家被外資接管。按泰國商業銀行的增資規定,至少有半數銀行的大多數股份被外國資本持有。為此,泰國輿論圍繞是否將淪為經濟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爭論,甚至有的報刊說:「全球化帶來新型殖民地」。(註:[委內瑞拉]宇宙報,1999年3月6日。)
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由於南北方國家實力懸殊,北方發達國家既是主要的出口國又是主要的進口國,南方發展中國家主要是進口國,即依賴於北方發達國家的出口,這種不對稱的依存程度,使發展中國家過分依賴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經濟安全構成了威脅。因此,早在2005年6月底,央行就提前推出了《國家金融突發事件應急預案》並通過去年第三季度發布的中國第一份《中國金融穩定報告》和《中國國際收支報告》,對當前中國的金融風險狀況。中國決策層如此高度重視安全問題的緊急應對,從一個側面顯示,包括經濟安全在內的中國國家安全問題,更反映了其它南方國家也存在的經濟安全問題。而又由於南北方國家互相依存的性質,如果南方國家的經濟不安全必然也會造成南北關系的緊張、不穩定。
(二)金融服務產品的多元化和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使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
金融服務產品種類的增加,一方面為社會財富金融資產化提供了便利,持續地刺激了南北方國家經濟的增長;另一方面由於新的金融產品的資本虛擬化越來越強,往往能使循環資本得到迅速擴張,根據權威機構測算,所有國家銀行的金融衍生品投資組合都是建立在99:1的杠桿借貸比例上的,只要投資略有失誤,杠桿原理就產生反向作用,就會出現整體崩潰,[3] 尤其是現代大規模國際游資的絕大部分來自北方國家,他們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在監管不完善的、市場脆弱的南方國家金融市場上進行多重組合投資,造成了南方國家的金融危機。比如,1997年上半年,以量子基金為代表的一些大型基金,大規模運用「杠桿」能量,不斷進攻泰國金融市場,觸發了泰國金融危機。而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則一方面加強了南方國家與北方國家的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與交往,另一方面提高了各國金融服務貿易的聯系和交往的效率,使各國對利率、匯率以及股票、債券等金融市場的變化反應迅速。因此當北方國家的投機資本迅速被迅速抽離某一南方國家市場並引致該國發生金融危機時,強烈的心理預期及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使周邊南方國家本就不完善的金融監管完全來不及反應並對局部的金融危機進行控制,從而導致周邊國家金融市場上的資本也迅速外逃,造成了金融危機的傳染性,使局部的金融危機迅速轉化為全局性的金融危機,最後使一片南方國家深陷經濟衰退的泥潭。比如,1997年泰國爆發金融危機之後在金融服務效率的信息化的前提下及國際投機資本的惡意攻擊下,泰國金融危機像瘟疫一樣迅速向外蔓延, 波及東南亞的其他國家和地區。這次的金融危機不僅使韓國等新興工業國家經濟倒退到90年代初的水平,而且使印尼等發展中國家經濟倒退10年左右且至今動盪不安。而北方國家則由於金融機制的完善及經濟基礎的雄厚,當然也由於北方國家是國際投機資本的主要來源地,相對南方國家而言,金融危機對北方國家影響很小,故南北經濟差距進一步擴大。[4]
(三)表面層次上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化使南北交換關系更加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在美國和歐盟金融服務貿易自由化的推動下,全球95 %的金融服務貿易已經納入逐步自由化的進程,各成員方同意開放各自的銀行、保險、證券、金融信息市場,並且各成員方在雙方的談判中具體承諾開放哪些具體服務部門、開放的程度如何體現,這些都體現了金融服務貿易協議的完善的、合理的一面。然而,由於發達國家在金融服務貿易方面具有絕對的比較優勢,這種表面合理、公平、平等的在自由化幌子下鑒定的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實則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與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的金融服務貿易規模小、資本金不足、不良資產率高、監管機制不完善,在現實的情況下根本無法與發達國家進行完全競爭,過早地進行自由化競爭的實質只是在強化北方國家的優勢產業,維護北方國家對南方國家的剝削。
綜上所述,國際服務貿易的快速發展使南北經濟差距加大,造成了南北關系的不穩定,並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南北關系的不合理、不公平、不平等。
[參考文獻]
[1] 劉靜.今日花旗集團[N].中經專網, 2004年7月26日.
[2] 潘淑娟. 國外商業銀行金融衍生產品的發展及對我國的啟示[J].中國金融,2004(9):53-54.
[3] 晏露蓉.SARS與金融危機[J].福建金融,2003(6):16-17.
[4] 陳學彬.當代金融危機的形成、擴散與防範機制研究[M]。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2001:91-95.
『肆』 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利的方面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於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務貿易協議要求各參加方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將加快我國加入WTO的進程,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最終將適用於我國。
以中國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契機,我國打響了全面跨入市場經濟體系的攻堅戰。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化經濟體系而不是閉關自守,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今,作為包括WTO在內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在享受權力、為自身發展贏得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同時,我國也積極信守承諾,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外開放更是首當其沖。
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遵循的是循序漸進、謹慎管理的原則,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開放的地域,增加引進的機構和數量。[1]199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批准9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到2000年3月,在我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選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險市場的開放始於1992年上海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試點,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資保險機構獲准在中國營業。來自17個國家的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2l2家。不久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又批准了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舟公司或台資壽險公司。證券市場的開放程度較低。外國證券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若干外資金融機構獲得了上海和深圳證券所定數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參與B 股交易,國外金融機構還參與了我國政府債券和部分企業的H股,N股的上市發行工作。
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對我國民族金融業發展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帶來的不利因素。
(一)客戶資源的無形流失
一些外資金融機構的優勢體現在體制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跨國服務網路優勢。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形成了綜合性服務的業務優勢。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可以憑借這些優勢和雄厚的實力、良好的市場形象贏得優質客戶,這對我國金融機構將造成強烈地沖擊。
如中國加入WTO後,人民幣業務會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而外資銀行一般會選擇向國內一些優質企業發放貸款,這些優質企業為擴大生產,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於自身考慮,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久而久之,中資銀行不可避免地會丟失一批優質客戶;而對保險業來說,沖擊可能更為厲害,中國的保險業由於服務質量較低,外商投資如果從目前的壽險再擴展至財險、再保險及保險業,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將喪失較大的市場份額;由於A股市場還不能放開,證券行業可能好一點,但隨著B股向國內居民放開,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資金融機構若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服務質量,保持相當的業務份額,就會面臨由業務萎縮導致的財務風險。
(二)在國際經驗方面
除中國銀行外,中國金融業長期以來都限於國內經營,與國際市場缺乏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由於國內金融體制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國內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處於幾乎隔絕的狀態。這種狀態,使中國金融業缺乏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缺乏具有廣泛國際服務網路的客戶關系。
(三)人才競爭
現代企業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則現在的中資金融機構就難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會逐漸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將隨業務規模的擴展和業務領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員工,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管理、優越的工作條件、優厚的待遇以及誘人的出國培訓機會等,會吸引大量國內金融界的優秀人才,使人才流失嚴重。從而可能導致國內金融界整體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下降。[3]
與外資金融機構在個人收入、員工技術培訓、業務新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將導致我國本土金融機構中一些優秀業務骨幹「跳槽」,這將導致我國金融業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將會影響中資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地位。
(四)金融市場將受到國際游資沖擊
目前,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企業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行為規范還比較薄弱,如過早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就會形成資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沖擊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五)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和利率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將被相應的資本的流動效應所抵消。從而加大了金融調控的難度,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國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營管理經驗,都處於弱勢地位。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會以其龐大的虛擬經濟切割我國實體經濟的利潤,在基本沒有風險的情況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四是外資銀行將同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業務。如果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被外資銀行壟斷,將不利於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一些國家盲目過度開放金融市場帶來的沉重教訓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有的國家能夠抓住機遇迅速步入現代化行列,有的國家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發展緩慢,這些無不與能否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安全密切相關,而維護金融安全又成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區成為世界上銀行危機發生最為頻繁和最嚴重的地區,35%以上的拉美國家曾經歷過數次危機,發生危機的次數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以上。拉美國家頻繁出現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與外部因素有關。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曾經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國家曾把外國獨資銀行的進入視為對外開放的成就而引以為豪。但是,經濟一旦出現波動,國外資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的資金流入量突然減少,同時,資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資金鏈斷裂,引起乃至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危機。如1998年拉美7個地區大國的資金流入突然中斷,造成信貸規模急劇減少,債務鏈條斷裂,經濟危機使GDP的增長率由7%下降到-2%。二是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錯誤安排。在缺乏對銀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貸款規模迅速膨脹,導致大量不良資產,而貸款的需求又使得銀行無限制地通過國外資本融資,銀行系統對國外客戶的負債迅速擴大,增加了這些國家面對外部資金流動的風險。三是公共債務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經濟衰退時期,政府通過國內銀行獲得大量貸款,數量龐大的公共債務,成為銀行有價證券不穩定的根源。四是銀行債務過度集中到某一種國際貨幣上。一旦該種貨幣出現問題,就會牽動負債國的金融市場。在銀行負債高度集中到一種國際貨幣的國家中,資本流動突然中斷導致金融危機的概率是75%。負債幣種的高度集中導致了風險的增加。
『伍』 cepa服務貿易協議商標轉讓所得稅優惠稅率
cepa服務貿易協議不涉及稅收優惠稅率。
內地與香港
11月21日,在香港共同簽署《關於修訂〈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協議》自簽署之日起生效,於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協議》梳理匯總了自2015年《CEPA服務貿易協議》簽署以來內地在服務貿易領域的最新開放措施,結合香港業界提出的開放訴求,在金融、法律、建築等多個領域進一步取消或降低對香港服務提供者的准入門檻,放寬對自然人流動、跨境交付等服務貿易模式的限制措施,擴大相關專業領域人才資格互認范圍,為香港人士在內地執業創造了便利條件。
《協議》不僅有利於鞏固香港國際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地位和發展新興產業,也將為內地服務業發展帶來新的活力,對全面深化兩地經貿交流與合作,支持香港發展經濟、改善民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內地與澳門
為推動澳門與粵港澳大灣區在服務領域的深度融合,《修訂協議》提出多項在粵港澳大灣區率先實施的服務開放措施,當中包括推動金融、法律、稅收服務、教育等領域擴大開放的政策。
《修訂協議》還進一步制定多項銀行及保險業方面的對外開放措施,放寬市場准入、業務范圍、運營要求以及監管程序,提升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旨在為澳門銀行及保險企業開拓內地市場,促進澳門和內地金融機構業務的合作和發展,實現互利雙贏。
《修訂協議》自簽署之日起生效,並將於2020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
『陸』 金融市場發展的利弊分析
金融海嘯與救市成本美國眾議院終於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但這個方案已不是7000億美元了,而是加碼成了8500億美元。上星期眾議院第一次投票否決了7000億美元方案後,白宮將此方案作了修改,加碼1500億美元再送到參議院表決,獲得大比例通過後再送到眾議院表決,所增加的1500億美元是向老百姓派糖,果然獲得了參眾兩院的支持,因為7000億美元只是用來購買華爾街的不良資產,老百姓分不到甜頭,自然有部分議員不高興。現在爭取到的1500億美元派糖給選民,議員們就改變了初衷,投票贊成了。布希為什麼不早點想到「派糖」的方案,導致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被眾議院否決,致使道指狂跌777點。 上周五85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通過前,道指回升了300多點,通過後,反而急轉直下,收市時下跌了157點,振幅近500點。大家期待的救市方案獲得通過,美國股市反而大跌,這可理解為趁利好消息出貨,也可以解釋為市場擔心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救不了市。受美股下跌的影響,昨天亞太股市全面下跌且跌幅都很大,恆指跌了879點,跌幅約為5%。眾多下跌股市中也包括黃金周之後的內地股市,昨天上證指數跌了5%以上,跌幅超過港股,或許這是繼上周周邊股市大跌後的補跌。昨天內地股市在政府救市之後第一次大調整,政府是在上證指數最低跌至1802點時出手的,大盤很快反彈了近500點,昨天的下跌可看作是正常的調整。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但作用也不小,而且也可以說是對症下葯。目前全球金融海嘯,歸根尋源,是最原始的按揭抵押證券出了事,投資銀行將這些按揭抵押證券層層包裝,通過杠桿不斷放大,終於演變成金融海嘯。現在,7000億美元主要是用來購買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期望能使市場對這些按揭抵押證券所衍生的產品重樹信心。此外,新方案將銀行存款的保險額由10萬美元提高到25萬美元,可以避免銀行出現擠兌現象。25萬美元不是小數目,可以保障絕大多數存戶的利益,令這些存戶不致一有風吹草動就到銀行排隊提款。救市方案通過後,美國財長還得進一步制訂收購這些不良資產的方法和價格,這才是關鍵所在。價格太低,銀行只能得到一些殘渣;價格太高,7000億美元肯定不夠用。由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危機考驗著全球經濟,也考驗著中國PE的發展。業內人士在日前舉行的「PE北京論壇」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PE市場發展前景依然廣闊,在國際市場不好的時候,可能正是我國PE快速發展的時機,要抓住金融動盪中的機會。發展方興未艾北京PE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北京產權交易所總裁熊焰指出,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平穩增長,中國市場的高成長吸引了大批外國股權投資基金來中國投資,中國已成為全球股權投資基金增速最快的國家。同時,隨著中國民間資本的成長和政策法規環境的不斷完善,人民幣股權投資基金也蓬勃發展起來。推薦閱讀巴菲特自述:我怎麼選股,我憑什麼選股 三中全會:保市場穩定獨家:中金18大客戶華爾街秘密 機構上周做空:凈流出68.4億 本周股評家最看好:中國平安 深發展三季度業績預增80% 地產龍頭前三季齊發病危通知書 4季度是自救的最後機會 北京PE協會副會長、弘毅投資總裁趙令歡指出,全球投資者對中國表現出極大興趣,中國正變得越來越有吸引力,很多資金以私募股權的方式進入到中國來。PE在中國發展的勢頭方興未艾,但基礎還很差,中國對私募股權投資有大量需求,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意識到PE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市場不好的時候對PE的需求更加旺盛;中國也有很多人對PE行業很有興趣,但對整個行業還沒有經驗,PE行業的發展有很大潛力。在危機中抓住機會熊焰指出,今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在華爾街全面爆發,並迅速波及到歐洲乃至全世界,全球金融產業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打擊。中國金融行業雖未受到像美國那樣直接的沖擊,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日趨深入的今天,中國也將不可避免地遭遇到前所未有的考驗。如何能夠順利度過這場金融危機,成為擺在每個PE機構面前無法迴避的嚴肅話題,如何在危機當前經受住考驗並抓住機會取得發展,是中國PE行業必須深思與面對的課題。美國次貸危機對中國創投市場的間接影響已經顯現出來,創業投資專門研究機構EZCapital此前發布的報告顯示,9月中國市場已披露3家投資公司募集設立新人民幣基金,涉及金額39億元,相比8月份資本募集情況,9月份募集基金數量和資本金額呈現快速下降趨勢,直逼今年最低的1月份;並且,本月沒有外資背景的基金成立。北京PE協會副會長、中國寬頻產業基金董事長田溯寧指出,在未來尤其是經濟遇到挑戰時,行業整合會越來越多,PE要承擔起整合行業價值鏈的作用。雖然國際經濟形勢很不明朗,但中國未來不會受到太大影響,別人的危險恰好是我們的機會,要抓住機會。PE應與企業一起走向海外參與股權收購,把西方核心技術和知識體系引入進來,使產業升級進一步加快。趙令歡指出,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金融危機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但由於中國仍處於國際化的早期階段,受到的沖擊相對小一些,中國條件比其他國家要好得多,要抓住機會,主動出擊。雖然現在PE在國內融資、退出都變得更加困難,但可能正是投資的好機會,「越是經濟下行時,企業定價可能更合理,介入的機會反而會出現;而在市場過熱時,由於價格較高反而不容易進入。」很多PE可能會受益於此次市場的修正,冷靜看待市場的發展。促進PE發展田溯寧建議,要抓住機會推進改革,促進PE的發展,「盡快從政策法規上促進PE的發展,外部困難時正是改革的好時機。」推動保險、社保、企業年金成為合格的有限合夥人。熊焰指出,為了建立股權投資基金內行業自律監管機制,加強業內人士與監管機構的溝通,提高從業人員素質,維護行業人士合法權益,加強境內外PE從業者的交流與合作,進一步促進中國股權投資行業的發展,2008年6月,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正式成立。而針對業內普遍關心的雙重征稅問題,北京將出台政策避免對PE雙重征稅,鼓勵和支持PE發展。北京市金融辦任雪丹處長表示,北京市發改委、金融辦會同有關部門正積極研究促進股權投資基金發展的政策,該政策已准備上報市政府,應該不會有大的改變。為促進中國PE行業的發展,為境內外的PE機構搭建起一個積極而富有成效的對話平台,北京市金融辦、中國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籌)、北京股權投資基金協會等主辦的「PE北京論壇」將於11月9日至11日舉辦。
『柒』 市場全球化的根源是什麼
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看經濟全球化的根源和實質
馬騰
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看,經濟全球化實質上就是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在全球范圍內的展開和集中表現,即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藉助科技進步,以國際金融資本為主導資本形態,以跨國公司為主要媒介,逐步發展和形成世界市場的過程。它包括商業資本全球化、金融資本全球化和產業資本全球化三個階段。如今資本要素的全球流動仍然受到許多民族國家的抵制,世界市場僅僅處於初步形成階段。不過,不論經濟全球化每個階段有什麼特點,資本關系向全球擴張的實質並沒有改變。因此,只有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出發,用生產力發展和資本關系擴張兩條思維坐標來分析科技進步和三大資本的發展路徑,才能達到對經濟全球化本質的科學認識。
一、商業資本全球化
商業資本全球化就是商業資本通過世界貿易的拓展,實現全球商品交換、形成世界商品市場的過程。其實質就是商業資本通過不斷擴大交易空間,把交易矛盾普遍化,緩解矛盾以實現資本不斷增殖。商業資本全球化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歷史發展的結果,其產生根源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馬克思指出:「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由於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於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264頁)在資本主義再生產中,由於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一方面生產具有無限擴大的趨勢,另一方面又存在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萎縮的趨勢,這兩種趨勢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爆發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資產階段用什麼辦法來克服這種危機呢?一方面不得不消滅大量生產力,另一方面奪取新的市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278頁)因此,資產階級要打破一切地域和國家的界限去開拓、爭奪國外市場,把矛盾轉移到更廣泛的世界市場上去,通過把矛盾「普遍化」來解決矛盾。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主要通過以下規律來推動商業資本全球化的進程。
1
『捌』 簡述貨幣兌換科目的作用。(明天交作業,擺脫好心人幫幫忙。謝謝)
1.從理論上講,貨幣自由兌換是指貨幣發行國允許本國貨幣持有人(包括居民和非居民)將本國貨幣自由兌換成外國貨幣並用於對外支付與轉移。貨幣自由兌換體現了國家貨幣主權與貨幣持有人貨幣兌換權之間的矛盾,一種貨幣可兌換成另一種貨幣是貨幣自由兌換的外在表現形式。外匯管制是貨幣兌換的對立面[15],外匯管制越松,貨幣兌換程度越高。按國際通行作法,外匯管制可分為對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的管制,因此,貨幣自由兌換包括經常項目可兌換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兩方面。如果一國貨幣同時實現了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自由兌換,則該種貨幣就稱為完全可兌換(fully convertible)或完全自由兌換貨幣。根據國際貨幣基金協定(以下「基金協定」),基金會員國貨幣的經常項目自由兌換是指該國接受基金協定第八條義務,即:未經基金批准,不得限制經常性國際交易[16]的轉移與支付;未經基金批准,不得採取多重貨幣作法或歧視性貨幣安排;兌付其他基金會員國在經常性國際交易中所積存的或為支付經常性交易所需的本國貨幣。可見,基金關於經常項目自由兌換的法律規定只涉及成員國對經常性國際支付與轉移的限制,而並不涉及對交易本身的限制,而且基金只要求成員國消除經常性對外支付與轉移的限制,允許成員國對經常性交易資金的收取加以限制,比如成員國有權採用強制結匯制。但是,基金協定第六條第三節允許成員國對資本項目予以管制[17],因此,基金協定中並沒有關於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法律規定。事實上,按照基金的傳統看法,一國貨幣實現了經常項目自由兌換,就可稱為自由兌換貨幣。基金把貨幣自由兌換限定在經常項目是有其特殊歷史背景的。基金協定是在二戰結束前談判、訂立的。英美等西方工業國家認為戰前各國的貿易大戰、競爭性貨幣貶值所引發的經濟危機是戰爭爆發的重要原因。在重建戰後世界經濟秩序的藍圖中,布雷頓森林體系的三大支柱各有分工:基金的任務是修補戰前混亂的國際貨幣秩序,世界銀行是促進、支持外國投資,關貿總協定則是為了改變戰前的貿易保護主義與歧視性作法。基金與關貿總協定在匯兌政策和貿易自由化方面進行合作。總之,基金、世界銀行、關貿總協定的設立是為了幫助工業化國家實現充分就業、自由貿易和匯率穩定等目標。[18]因此,基金的宗旨之一便是:「便利國際貿易的擴大與平衡發展,促進和維持高水平的就業和實際收入,以及所有成員國生產資源的發展,作為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19]而「協助建立成員國間經常性交易的多邊支付制度並消除防礙世界貿易發展的外匯管制」則是基金的另一宗旨,[20]這也就不難理解基金協定有關經常項目兌換的規定。不過,對於資本流動來講,當時的背景是傾向於由各國予以管制。美國財政部的態度是:「二、三十年代的歷史表明,許多國家承受不住大量的將本國貨幣兌換成黃金和資本逃避的壓力。事實說明,一個國家的黃金和外匯資源應主要為了經常項目的國際結算而儲備」。[21]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認為:「沒有一個國家在將來能安全的允許資本因政治原因或為逃避國內稅收或為資本所有者尋求避難而逃逸。同樣,也沒有一個國家能安全的接受游資,這種非由於國內需求而流入的資本並不能安全地用於固定的投資。基於上述原因,對資本流動的管制,不論是資本輸出或流入,將是戰後體制的一個顯著特徵」。[22]基金協定允許成員國管制資本項目正是上述觀點的反映。不過,經歷了五十年的歷程,世界經濟情勢也與當時大不相同,基金已把推動資本項目自由兌換作為自身的任務之一。
那麼,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涵義是什麼呢,是否也向經常項目自由兌換那樣只限於取消會員國有關資本支付和轉移的限制呢?在筆者看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應當包含取消對資本交易本身的限制和對資本支付和轉移的限制(包括對內、對外兩方面)。這是因為:①資本交易的自由化和資本轉移和支付的自由化是資本流動自由化的兩個方面。[23]如果只是消除有關資本支付和轉移的限制而對資本交易本身仍保留管制,資本自由化將受到限制;反之,如果解除了交易本身的限制卻同時限制資本的轉移和支付,資本自由化實際上也難以真正實現。排除任何一個方面,資本自由化都將是不徹底的。②基金有關經常項目自由兌換的規定之所以沒有將消除經常性交易本身納入管轄范圍,是因為有關貿易自由化的任務將由當時的關貿總協定管轄,這樣作也是為了避免國際組織間管轄權的交叉和重復。但是,在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方面,資本交易和資本轉移與支付都不存在全球統一的規則。③從現有的關於資本流動自由化的實踐來看,經合組織(OECD)[24]《資本流通自由化守則》是將取消資本交易及其支付和轉移的限制都納入資本自由化的范圍的。④從基金的實踐來看,基金近年來也一直致力於推動資本流動自由化,基金也在努力使基金協定得以修改,賦予基金對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管轄權。1997年2月和4月,基金執行董事會討論了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問題。在討論中,執行董事們認為一個開放和自由的資本流動體制能促進實踐儲蓄和投資的合理配置,促進經濟的增長和繁榮。同時,資本流動對於國際貨幣體系穩定性的影響越來越大,為使基金能夠有效地履行其監督國際資本流動的職責,基金協定應當修改,在協定中規定基金的任務包括推動資本流動自由化。在管轄范圍的問題上,許多執行董事傾向給予基金在資本流動方面全面的管轄權,包括內流和外流的資本交易和支付,但不包括內流的直接投資,因為對這種交易的限制通常出於宏觀經濟和國際收支管理以外的原因。[25]在1997年9月於香港召開的基金與世界銀行第52屆年會上,基金臨時委員會(the InterimCommittee of the IMF)[26]發表了《臨時委員會關於修改基金協定實現資本自由流動的說明》(Statement of theInterim Committee on the Liberalization of Capital Movements Under an Amendmentof the Articles),要求執行董事會完成其建議修改基金協定的工作,使資本流動自由化成為基金的宗旨之一,並通過訂立有關資本流動自由化的嚴格定義和與之一致的義務來擴大基金的管轄權。[27]基金第一副總裁費舍(Stanley Fischer)認為:基金協定有關資本自由化的修改安排可以比照經常項目自由兌換的模式,基金協定第八條規定了成員國貨幣經常項目自由兌換的標准,但又在第十四條規定了過渡安排,資本項目自由化也可以作出類似的規定;另外,基金還應對不同類型的資本管製作出分析與評估,比如區分資本流入的管制與資本流出的管制、以市場為機制的管制和數量管制,以便建議成員國哪些種類的資本管制有利於其目標的實現和資本自由化的進度。[28]從基金的工作看,在資本自由流動的一些主要問題上已取得共識,如主要資本交易問題,內、外向資本流動問題、資本的限制措施問題、歧視性待遇問題等。[29]
2、 金融服務開放對貨幣自由兌換的影響。WTO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包含了全球95%的銀行、保險、證券和金融信息貿易,[30]因此,WTO有關金融服務貿易法律規則的實施,將大大推動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市場的開放,同時將有助於基金推動貨幣自由兌換的實踐。
(1) 金融服務開放將推動WTO成員的經常項目自由兌換。服務貿易總協定第十一條第1款規定:「除第十二條所規定外,任何成員不得對與其具體承諾有關的經常交易的國際支付與轉移實施限制。」
(2) 金融服務開放將推動WTO成員貨幣的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服務貿易總協定是第一個包含投資規則的多邊框架,也是第一個有關資本項目的多邊規則。[31]從服務貿易總協定關於服務的提供模式來看,該協定並不僅僅是有關「貿易」的規則,實質上還涉及投資和資本轉移。第一種模式要求一成員免除其承諾開放的服務行業中與服務提供或消費相關的資本流動的限制;而通過商業存在通過服務只有在服務提供者能夠在他國投資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因此第三種模式就要求成員免除對外國投資的資本流動限制。服務貿易總協定關於第十六條第1款[32]的注釋規定:「如果一成員在第一條第2款(a)所指的服務提供方式方面作出了市場准入承諾,而且如果資本的跨境流動是該服務本身的必要部分,則該成員就因此承諾允許這種資本的流動。如果一成員在第一條第2款(c)所指的服務提供方式方面作出了市場准入的承諾,則它在此承諾允許有關的資本轉移到其境內。」服務貿易總協定第十一條進一步規定:「本協定的任何規定不得影響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成員在基金組織協定下的權利和義務,包括使用符合基金協定的外匯措施,前提是該成員對任何資本交易,除非按第十二條規定或應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要求,不得實施與有關該交易的具體承諾不一致的限制」。事實上,取消資本交易的限制也是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要求,這意味著一國加入WTO就必須在資本項目自由兌換方面放鬆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