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什麼是泰勒式管理
費雷德里克·泰勒(Frederick W. Taylor, 1856~1915)是美國古典管理學家,科學管理的創始人。他18歲從一名學徒工開始,先後被提拔為車間管理員,技師,小組長,工長,維修工長,設計室主任和總工程師。在他的管理生涯中,他不斷在工廠實地進行試驗,系統地研究和分析工人的操作方法和動作所花費的時間,逐漸形成其管理體系——科學管理。 泰勒的主要著作是《科學管理原理》(1911)和《科學管理》(1912)。在兩部書中所闡述的科學管理理論,使人們認識到了管理是一門建立在明確的法規、條文和原則之上的科學,它適用於人類的各種活動,從最簡單的個人行為到經過充分組織安排的大公司的業務活動。
泰勒的科學管理的根本目的是謀求最高效率,而最高的工作效率是僱主和雇員達到共同富裕的基礎,使較高工資和較低的勞動成本統一起來,從而擴大再生產的發展。要達到最高的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是用科學化的、標准化的管理方法代替!為此,泰勒提出了一些基本的管理制度。
1.對工人提出科學的操作方法,以便有效利用工時,提高工效。
研究工人工作時動作的合理性,去掉多餘的動作,改善必要動作,並規定出完成每一個單位操作的標准時間,制定出勞動時間定額。
2.對工人進行科學的選擇、培訓網晉升。
選擇合適的工人安排在合適的崗位上,並培訓工人使用標準的操作方法,使之在工作中逐步成長。
3.制定科學的工藝規程,使工具、機器、材料標准化,並對作業環境標准化,用文件形式固定下來。
4.實行具有激勵性的計件工資報酬制度。
對完成和超額完成工作定額的工人以較高的工資率計件支付工資,對完不成定額的工人,則按較低的工資率支付工資。
5.管理和勞動分離。
管理者和勞動者在工作中密切合作,以保證工作按標準的設計程序進行。
上述這些措施雖然在現在已成為管理常識,但當時卻是重大的變革。隨後,美國企業的生產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出現了高效率、低成本、高工資、高利潤的新局面。
科學管理不僅僅是將科學化、標准化引入管理,更重要的是泰勒所倡導的精神革命,這是實施科學管理的核心問題。許多人認為僱主和雇員的根本利益是對立的,而泰勒所提的科學管理卻恰恰相反,它相信雙方的利益是一致的。對於僱主而言,追求的不僅是利潤,更重要的是事業的發展。而正是這事業使僱主和雇員相聯系在一起,事業的發展不僅會給雇員帶來較豐厚的工資,而且更意味著充分發揮其個人潛質,滿足自我實現的需要。只有僱主和雇員雙方互相協作,才會達到較高的績效水平,這種合作觀念是非常重要的。正像1912年泰勒 在美國眾議院特別委員會聽證會上所作的證詞中強調的,科學管理是一場重大的精神變革,每個人都要對工作、對同事建立起責任觀念;每個人都要有很強的敬業心和事業心。這樣僱主和雇員都把注意力從利潤分配轉移到增加利潤數量上來。當雙方友好合作,互相幫助以代替對抗和斗爭時,通過雙方共同的努力,就能夠生產出比過去更大的利潤來,從而使雇員提高工資,獲得較高的滿意度,使僱主的利潤增加起來,使企業規模擴大。
泰勒是科學管理的先鋒,其追隨者和同行者也對科學管理作出了重要的貢獻。亨利·甘特用圖表進行計劃和控制的做法是當時管理思想的一次革命。從一張事先准備好的圖表上,管理部門可以看到計劃執行的進展情況,並可以採取一切必要行動使計劃能按時或在預期的許可范圍內完成。甘特根據這個思想設計的甘特圖現在還常用於編制進度計劃。亨利·福特在泰勒的單工序動作研究基礎之上,進一步對如何提高整個生產過程的效率進行了研究。他充分考慮了大量生產的優點,規定了各個工序的標准時間定額,使整個生產過程在時間上協調起來,創建了第一條流水生產線——福特汽車流水生產線,使成本明顯降低。同時,福特進行了多方面的標准化工作,包括在產品系列化,零件規格化,工廠專業化,機器、工具專業化,作業專門化等等。泰勒及其同行者與追隨者的理論與實踐構成了泰勒制,人們稱以泰勒為代表的學派為科學管理學派。
科學管理理論對我們當代企業仍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東南亞金融危機與內需不旺的雙重壓迫之下,國內企業所感受到的競爭壓力日趨增大,如何在這種嚴峻的環境中生存成為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早在幾年前就提出的「兩個轉變」正是科學管理思想的一種體現。然而經過幾年的實際運作,我國的企業經營狀況非但沒有根本性改觀,適得其反,企業整體贏利能力反倒大幅度下滑,原因何在!如河提高我國企業的管理意識水平,如河在企業內部建立起公平高效的管理制度,如何提高我國企業產品的競爭力是我國企業的當務之急,而不應把原因簡單歸於外部環境的影響。
科學管理的許多思想和做法至今仍被許多國家參照採用,泰勒最強有力的主張之一就是製造業的成本會計和控制,使成本成為計劃和控制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而現在我國企業仍存在低質量,高成本,低效率,高能耗現象。曾經有人提出向管理要效益,的確,好的管理可以出效益,但在實踐層次上,我國企業還很有差距,這也是強調科學管理的原因所在。
泰勒的科學管理主要有兩大貢獻:一是管理要走向科學;二是勞資雙方的精神革命。前者是有效管理的必要條件,後者是有效管理的必要心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構築一段故事:航行在海上的一艘船上,在部分水手的擁戴下,某年輕力壯的水手殺了有點年老且耳聾的船長……。結果船失去了方向,結局只可能是Titanic!在當今,精神革命的實質就是通過合作將蛋糕做大,否則只能在沉默中死亡。當然,科學管理存在過於重視技術、強調個別作業效率、且對人的看法有偏、忽視了企業的整體功能等歷史局限因素,所以,科學管理不是萬能的,但沒有科學管理卻是萬萬不能的。
B. 泰勒規則的產生背景
二十世來紀八十年代以來源,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基本上接受了貨幣主義的「單一規則」 ,把確定貨幣供應量作為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美國宏觀經濟調控領域發生的最重大事件之一,就是預算平衡案被通過。在新的財政運作框架下,聯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過擴大開支、減少稅收等傳統財政政策刺激經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財政政策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作用。這樣,貨幣政策就成為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工具。面對新的局面,美聯儲決定放棄實行了十餘年的以調控貨幣供應量來調控經濟運行的貨幣政策規則,而以調整實際利率作為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就是現在美國金融界的「泰勒規則」
C. 泰可泰勒傳媒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注冊號:****所在地:上海市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法定代表:席娟企業類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答然人投資或控股)登記狀態:存續登記機關:嘉定區市場監管局注冊地址:上海市嘉定區佳通路31弄2號1213室
法定代表人:席娟
成立時間:2014-04-01
注冊資本:1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10114002676680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
公司地址:上海市嘉定區佳通路31弄2號1213室
D. 什麼是泰勒法則
泰勒規則(Taylor's Rule)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 美國聯邦儲備銀行 基本上接受版了 貨幣主義 的 「 單一規則權 」 ,把確定 貨幣供應量 作為對 經濟 進行 宏觀調控 的主要手段。 進入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後,美國 宏觀經濟 調控領域發生的最重大事 件之一,就是預算平衡案被通過。在新的財政運作框架下, 聯邦政府已不再可能通過擴大開支、減少 稅收 等傳統財政政策刺激經 濟,從而在相當程度上削弱了 財政政策 對經濟實施宏觀調控的作用。 這樣, 貨幣政策 就成為政府對經濟進行調控的主要工具。 面對新的局面, 美聯儲 決定放棄實行了十餘年的以調控貨幣供應量來 調控經濟運行的貨幣政策規則,而以調整 實際利率 作為對經濟實施宏 觀調控的主要手段。這就是現在美國金融界的「泰勒規則」
E. 理查德·泰勒因為什麼獲得2017諾貝爾經濟學獎
北京時間10月9日17:45,2017年諾貝獎經濟學獎正式揭曉。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因對「行為經濟學」的貢獻,芝加哥大學布斯商學院教授理查德·泰勒(Richard Thaler)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泰勒研究了很多現實經濟世界中的反常現象,不過他自己也承認,其研究目的不是顛覆傳統經濟理論,而是希望學者們對反常事物有一個認知並以此推動傳統經濟理論的不斷完善。泰勒對反常現象的思考也引發了人們對經濟理論的思考,即當現有經濟學理論不能很好地指導決策的時候,人們開始更多地關注人的行為,不斷質疑、不斷思考,彌補現有經濟學理論的缺陷。
F. 美國現十年來最大破產潮,今年在美國破產的有哪些公司
8月15日消息,美國標准普爾全球市場情報公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今年以來美國已經有400多家大型企業宣布破產,這是十年來最糟糕的數據,超過了2010年以來這一可比時期的處理數量。主要原因是受到疫情的影響,各行各業遭受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損失。報告指出,受影響最嚴重的是非必需消費品行業。共有超過100家大型企業破產,其中包括20家歷史悠久的零售商,如美國老牌服裝企業布克兄弟,擁有最古老大型百貨商場的洛德泰勒百貨公司。接下來是工業和能源部門,共有100家大型企業破產。
G. 如何理解泰勒制與管理會計的形成關系
管理會計形成、發展的「三階段論」
一個世紀以來,管理會計的形成與發展可分為連續的三個階段,即成本會計(Costaccounting)、現代管理會計(Modernmanagementaccounting)和後現代管理會計(Post—Managementaccounting)三大階段。以下依次進行論述:
(一)「成本會計」階段
成本會計是工業化的產物。成本會計的形成與發展,歷時半個世紀,即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後期)。在這一期間,成本會計的形成與發展,主要表現為:
1.從賬外計算發展到賬內計算。嚴格地說,賬外計算並不是會計,只是生產的附帶工作的一部分——生產人員在生產中進行工、料和其他耗費的計算。而賬內計算,是指將成本的發生、積累和結轉納入復式記賬系統,由會計專業人員進行業務處理,藉以為會計期間終了編制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提供相關的成本數據。可見成本的賬內計算雖已納入企業的會計系統,但並不具獨立性,實際上只是財務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
2.依據泰羅的「科學管理」學說,建立「標准成本會計」,實行事前計算與事後分析相結合,以促進企業在生產經營中提高效率,減少浪費,為企業加強內部的成本管理(控制)服務。可見「標准成本會計」不同於成本的賬內計算,它大大超越了傳統財務會計的基本框架,而為會計直接服務於企業管理開創了一條新路。「標准成本會計」的這一特性,使它能履行管理會計的一定職能,因而在20世紀50年以後,隨著現代管理會計的興起,它被納入「現代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作為「執行性管理會計」的一個組成部分繼續發揮作用,是很自然的。
但也必須看到,導源於泰羅制的「標准成本會計」,實施的有效性,有賴於整個社會大的社會經濟環境和企業內部生產技術系統的穩定,表現為長期大量生產具有穩定的市場需求的較少品種的產品。如果不是這樣,原始意義上的「標准成本會計」就難於有效地運作了,這是它的局限性。
總的說來,在成本會計階段,認識和分析問題,基本上還停留在「技術」層面上,並沒有提到應有的理論高度來認識。這可以說是一個總體性的缺陷。但美國會計學家J.M.Clark於1923年出版的《》一書中提出的「不同的成本服務於不同的目的」()的論斷,卻富有哲理性,至今仍為眾多學者反復引用。可見其理論價值不僅沒有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貶損,反而在管理會計以後的發展階段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揚光大。理論的重要性也於此可見一斑,足以發人深省。
(二)「現代管理會計」階段
這一階段約起於20世紀50年代終於20世紀的90年代之初。這一歷史階段,管理會計所取得的進展,可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完成從執行性會計向決策性管理會計轉變。20世紀50年代以前的會計系統重點放在為企業內部提高生產和工作效率服務,並不涉及決策咨詢方面的問題。因為從20世紀初到20世紀50年代,中間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企業面臨的經濟大環境是:社會物資缺乏,供不應求,產品生產出來以後不愁沒有銷路。因而經營決策問題並沒有在企業管理中引起足夠的重視,而被排除在會計視野之外。20世紀50年代以後,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這是由於:從20世紀50年代起,資本主義世界進入所謂戰後期。從此資本主義經濟陸續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主要表現在:一方面現代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並大規模應用於生產,使社會生產力獲得十分迅速的發展;另一方面,資本主義企業進一步集中,跨國公司大量涌現,企業的規模越來越大,生產經營日趨復雜,企業外部的市場情況瞬息萬變,競爭更加劇烈。這些新的環境和條件,對企業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要求實施「管理的重心在經營,經營重心在決策」的指導方針,把正確地進行經營決策放在首位。
與此相適應,在現代管理科學(包括運籌學和預測、決策科學等)的指引下,形成的決策性管理會計的基本框架,是以「決策會計」與「執行會計」為主體,並把「決策會計」放在主導的地位。它突破了原有執行性會計系統的局限,在廣度和深度上都得到了重大發展。
2.此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管理會計主要在以下各個領域取得了重要的進展和創新。(1)企業管理深入到作業水平,形成作業成本計算與作業管理;(2)技術與經濟相結合形成目標成本計算和與之相聯系的KAIZEN成本計算;(3)以成本的「社會觀」為指導形成產品生命期成本計算;(4)管理會計中行為科學的引進與應用;(5)創建著眼於企業與金融市場共生互動的資本成本會計;(6)創建著眼於社會價值鏈優化的戰略管理會計;(7)創建服務於正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環境管理會計;(8)創建服務於正確實施全球發展戰略的國際管理會計。
由此可見,現代管理會計已成長為一棵以基礎性管理會計為主體的「枝繁葉茂、繁花似錦」的大樹!
以上各個領域的進展和創新,使現代管理會計從廣度、深度和高度上提到一個新的水平,並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提供信息對內深化與對外擴展並舉;(2)應用的指標力求從滯後性向前導性轉變;(3)涉及的內容更趨多學科化。
(三)後現代管理會計階段
這一階段約始於20世紀90年代之初,將延伸到以後較長的歲月,不斷由較低級階段向更高級的階段發展。為什麼說「後現代」始於20世紀90年代之初呢?
1993年,美國管理大師彼得。德魯克(PeterDrucker)出版《後資本主義社會》(Post—CapitalistSociety)一書認為「知識社會」本質上是「後資本主義社會」,使「知識經濟」成為「後資本主義經濟」的根本原因是「知識」的「准公共產品」(quasi-publicgoods)特性。後資本主義社會同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不同,是由於經濟增長的源動力,不是來自傳統的「資本家」的投資,而是來自知識的創新與運用。
那麼,進入「後現代」以後,在管理會計領域有哪些具有鮮明特色的創新呢?
1.「後現代管理會計」思想觀念上的創新。總起來說,20世紀90年代後,管理會計的創新不只在技術方法上,而首先是在思想觀念上。我認為,思想觀念上的創新比技術方法上的創新更具根本性、全局性和長遠性。因為思想觀念上的創新對許許多多具體應用於相關領域的技術方法上的創新具有導向作用,可以使許多工作在第一線的專業人員在局部的摸索中少走彎路,正如前面所說的工匠與學者的關系一樣。
而這里所說的管理會計思想觀念上的創新,又是以對管理會計特性的重新認識作為基本的出發點。
管理會計是融管理與會計於一體的一個專門領域,是管理信息系統中的一個子系統,是決策支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其特性自然是依管理的特性為轉移,並隨著管理特性的發展而發展。
關於管理的特性,傳統的認識是: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具有雙重性。但強調面不同,就會引發出一系列相關問題。
強調管理的科學性,必然強調:計算的精確性、管理決策的最優化、復雜數學方法的應用和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的奇妙功能。這樣一個思路,是環環相扣、順理成章的。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強調管理的科學性,是西方管理學界的主流思想,管理決策奉行最優化准則;強調管理中復雜數學方法的應用,具有權威性的RobertS.Kaplan的著作《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在1982年的第1版中就廣泛地應用了許多復雜的數學方法。管理科學領域的數學熱,形成一個高潮。
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後,出現了許多有重要意義的新動向,主要表現在:
管理大師PeterDrucker帶頭強調管理的藝術性,認為管理是一種自由度較大的藝術(ManagementasaLiberalart),與此相聯系,強調「衡量」(Measuring)重於「計算」(Counting)、「認知性」(Cognition)重於「精確性」(Precision)。「認知性」重在整體的質的把握,精確性重在細節的量的描述,前者屬於人文思維,後者屬於科學思維。
RobertS.Kaplan與AnthonyA.Atkinson合著的《AdvancedManagementAccounting》(1989年第2版,1998年第3版)也刪去了絕大部分用較復雜的數學方法表述的內容,而把研究的重點轉移到有關企業管理的體制、組織和決策等方面來。與此同時,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赫伯特?西蒙倡導的管理決策目標從「最優化准則」向「滿意性准則」轉變,也在實踐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20世紀90年代以後,對管理特性的重新定位所導致的管理會計思想觀念上的創新,體現了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向,即從科學觀向人文觀發展的趨向!由此而導致的一些具體創新成果將體現在下文關於「管理會計在決策支持層面取得的進展」中。
2.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綜合記分卡》的設計與應用。RobertS.Kaplan與DavidP.Norton合著的《綜合記分卡》(TheBalancedScorecard)1996年出版以後,在理論界、實務界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世人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它所體現的「五個結合」:戰略與戰術、當前與未來、內部條件與外部環境、經營目標與業績評價、財務衡量與非財務衡量相結合,無論從理論認識還是從實際應用上看,都實現了新的突破,它完全超越了傳統意義上會計的局限,而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創建新的綜合性管理系統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這是「後現代管理會計」階段迄今取得的一項重要的綜合性創新成果!
三、管理會計在「決策支持層面」取得的進展
在「現代管理會計」階段,完成了從「執行性會計」向「決策性會計」轉變以後,管理會計師,作為「決策支持系統」中的參謀人員,主要從事決策的研究工作,為決策系統中的決策人員提供決策咨詢服務,這是管理會計師最重要的職能。因為使參謀人員的「多謀」與決策人員的「善斷」實現「智能互補」,是卓有成效地提高企業決策與管理水平的重要一環。
從管理發展史看,管理體系中的決策模式是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和人的認識水平的提高,由低級向高級階段發展的。決策支持模式自然也是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