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活水助豐收服務鄉村促振興

金融活水助豐收服務鄉村促振興

發布時間:2021-03-11 11:06:19

㈠ 2015年中央1號文件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有哪些內容

二、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

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富裕農民,必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開發農村二三產業增收空間,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加大政策助農增收力度,努力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保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持續縮小的勢頭。

8.優先保證農業農村投入。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明確政府對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的責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轉換投入方式,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改革涉農轉移支付制度,下放審批許可權,有效整合財政農業農村投入。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確保資金使用見到實效。

9.提高農業補貼政策效能。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繼續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選擇部分地方開展改革試點,提高補貼的導向性和效能。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主產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擴大節水灌溉設備購置補貼范圍。實施農業生產重大技術措施推廣補助政策。實施糧油生產大縣、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牛羊養殖大縣財政獎勵補助政策。擴大現代農業示範區獎補范圍。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

10.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繼續執行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總結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完善補貼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合理確定糧食、棉花、食糖、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儲備規模。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吞吐調節機制,加強儲備糧監管。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劃,建立重要商品商貿企業代儲制度,完善製糖企業代儲制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種植面積和產量統計調查,改進成本和價格監測辦法。

11.強化農業社會化服務。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降成本、控風險。抓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服務。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取務機構,健全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採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中央對政補貼險種的保險金領應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加快研究出台對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的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擴大森林保險范圍。支持郵政系統更好服務「三農」。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推動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12.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遊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遊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遊休閑產品。加大對鄉村旅遊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遊休閑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

13.拓寬農村外部增收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促進農民轉移就業和創業。實施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計劃。落實同工同酬政策,依法保障農民工勞動報酬權益,建立農民工工資正常支付的長效機制。保障進城農民工及其隨遷家屬平等享受城鎮基本公共服務,擴大城鎮社會保險對農民工的覆蓋面,開展好農民工職業病防治和幫扶行動,完善隨遷子女在當地接受義務教育和參加中高考相關政策,探索農民工享受城鎮保障性住房的具體辦法。加快戶籍制度改革,建立居住證制度,分類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鎮落戶並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現階段,不得將農民進城落戶與退出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相掛鉤。引導有技能、資金和管理經驗的農民工返鄉創業,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降低創業成本和企業負擔。優化中西部中小城市、小城鎮產業發展環境,為農民就地就近轉移就業創造條件。

14.大力推進農村扶貧開發。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加快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致富步伐。以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為重點,加大投入和工作力度,加快片區規劃實施,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推進精準扶貧,制定並落實建檔立卡的貧困村和貧困戶幫扶措施。加強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保護和基本公共服務,加大用地政策支持力度,實施整村推進、移民搬遷、鄉村旅遊扶貧等工程。扶貧項目審批權原則上要下放到縣,省市切實履行監管責任。建立公告公示制度,全面公開扶貧對象、資金安排、項目建設等情況。健全社會扶貧組織動員機制,搭建社會參與扶貧開發平台。完善幹部駐村幫扶制度。加強貧困監測,建立健全貧困縣考核、約束、退出等機制。經濟發達地區要不斷提高扶貧開發水平。

參考: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
http://www.7ahr.com/News/ListNews-15210-2.html

㈡ 河北信用聯社

河北省農村信用社始終圍繞「以改革促發展,抓管理求穩定」這一中心,以服務「三農」為宗旨,堅持依法穩健經營,不斷探索、大膽創新,創出一條獨具特色的信合發展之路,為全省農村信用社經營效益的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4 年 6 月 10 日,全轄各項存款突破 2000 億元大關,余額達到 2001 億元,較年初增加 171 億元,各項貸款余額 1304 億元,比年初增加 119 億元,存貸款余額均居全省各金融機構之首,已成為全省存款數額最多,資產規模最大,營業網點覆蓋面最廣,服務最貼近農民的金融機構,為全省農村經濟發展增添了無限生機。

2000 億元存款 河北信合異軍突起

河北省共有地(市)級農村信用聯社 3 家,縣(市)級農村信用聯社 153 家,農村信用社 2858 家,信用分社及儲蓄所 1790 家,信用代辦站 32067 個,幹部職工 44690 人,網點遍布全省城鄉,是全省網點覆蓋范圍最廣的金融機構。他們在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大上存款,增資擴股」的發展目標。從領導班子入手,更新理念、明確目標、精心謀劃、大力組織存款,擴大資金實力。

原省信合辦每年都制定存款增長計劃,各地信用辦、信用聯社根據當地實際,分別出台了關於大力開展資金組織工作的計劃、目標、考核辦法和具體措施,抓住國家加大對「三農」的關注和支持力度、國有商業銀行農村營業網點撤並等大好時機,組織各基層聯社、信用社拉開了宣傳大幕。他們利用當地廣播、電視、報刊以及戶外媒體,廣泛宣傳各項金融政策,塑造了農村信用社良好的社會形象。全省城鄉還開設了不同規模、不同形式的宣傳站、咨詢台,萬名信貸人員背包下鄉,走村入戶,張貼標語,到田間地頭散發資料,解答咨詢。僅 2004 年上半年,全省農村信用社先後出動宣傳車 26000 多台 ( 次 ) ,張貼和散發宣傳材料達 10 億份(條),解答群眾咨詢 2.9 億人次。

同時,全省各地農村信用社積極採取各種形式的櫃組承包,績效掛鉤考核制度,大規模、全方位開展資金組織工作。石家莊市農村信用聯社強化服務、競爭意識,確保存款增長,截止 2004 年 5 月底,該社各項存款已達 339 億元,比年初增加 18 億元。滄州市農村信用聯社,不斷完善改革用人機制,建立健全了一整套內部管理和內控措施,加速電子化建設進程和企業文化建設,成為全省唯一一家連續四年盈利的地市級聯社。到 2004 年 5 月底,該市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已達 202 億元,比年初增加 12 億元。一直被虧損困擾的唐山市農村信用社系統,堅持「安全為本,效益立社,夯實基礎,穩中求進」的經營管理指導思想,在對勞動用工、信貸、財務等方面進行大膽改革的基礎上,狠抓規模化管理,在減虧增效的道路上邁出了可喜的一大步。到 2004 年 5 月底,該市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余額達到 248 億元,較年初純增 25.2 億元,同比多增 14.06 億元,共實現利潤 3553 萬元,同比增加 1925 萬元。

全省各地農村信用社瞄準勞務輸出、個體經商戶、農村種養殖大戶等特殊客戶群體,努力滿足他們對存款「安全、方便、獲益」的需求,將他們手中大量閑置資金吸收到農村信用社。保定市唐縣農村信用聯社掌握了本縣外出務工人員多、收入高的信息後,多次派出得力人員到北京、山西等地,與工程隊、包工頭聯系,通過提供周到、方便、細致的服務,將全縣 10 余萬人的務工收入引存到信用社,僅五個月此項就增存 5000 多萬元。

全省農村信用社在不斷鞏固和完善傳統業務的同時,加強硬體建設,大膽創新服務手段,實現了金融服務的新突破。大部分地區的農村信用社結合當地實際不同程度地開辦了代收國(地)稅、行動電話費、水電費、網通話費、代理保險、代發工資等一系列中間業務,增加了營業收入。部分地(市)與當地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銀行、城市信用社積極開展合作,開辦銀行承兌匯票、結算、網上銀行的代理業務,擴大了省轄特約電子聯行網點覆蓋面,部分開通了地、縣范圍內通存通兌業務,不僅大大加快疏通了支付結算體系,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全省農村信用社的綜合競爭力。截止 2004 年 6 月 10 日,在全省 11 個地市中,已有石家莊、保定、唐山、邯鄲、滄州等五個地區的農村信用社各項存款分別突破了 200 億元。存款的大幅增長,不僅壯大了河北省農村信用社的資金實力,為加大支農力度籌集了充足的信貸資金。同時,也標志著肌體健康豐滿的河北農村信用社已經駛入了可持續發展的快車道,已成為全省經濟發展的金融勁旅和不可缺少的支農生力軍。

服務「三農」 努力打造「信用工程」

全省農村信用社堅持定位農村、立足農業、服務農民,充分發揮紐帶作用。 2002 年,河北省信合辦結合全省實際出台了《河北省農村信用社推廣小額信用貸款創建信用村(鎮)工作實施方案》 , 要求各級信用合作管理部門進一步提高對「推廣、創建」工作的認識,增強自身的工作自覺性,切實提高全員對這一工作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並將此項工作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和政治任務,抓緊、抓實、抓出成效。

為真正解決農民貸款難,信用社放貸難的問題,他們依靠地方黨政領導,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信用觀念,倡導誠實守信的社會風氣。並將完善農村信用體系作為「推廣、創建」工作的突破口,層層下發文件,相繼成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指導轄內「推廣、創建」工作的開展。同時,把信用戶的評定、信用村(鎮)的建設、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納入當地政府的工作目標和政績考核管理。健全並完善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資金供給機制,實施了科學、合理的獎懲機制,調動了員工發放農村小額信用貸款的積極性。全省縣、鄉、村層層召開動員大會,提高各級領導和廣大農民群眾的思想認識,充分利用各種宣傳工具廣泛宣傳創建工作的重大意義。並面對農村信用社服務農村經濟發展實際,面對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實際,面對農民生產、生活實際,努力實現農戶小額貸款向小額信用貸款轉移,實現從以糧食為主的傳統農業向商品化、產業化的高效農業轉移,實現從單一的種養業向生產、生活的多元化需求轉移。實踐中,積極探索有效的防範風險手段,建立了小額信用貸款風險監督機制,強化了審計、稽核部門的監督功能,對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工作做到了事前、事中、事後全程稽核。根據農戶小額信用貸款的額度、期限、對象和投向不同確定風險系數,建立預警機制,進行分類指導和管理,及時有效地實施了風險預警和防範,有效控制了小額信用貸款的風險。

2003 年,河北省信合辦依據省財政廳、省教委和中國人民銀行石家莊中心支行聯合下發的《河北省農村信用社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辦法》及相關要求,出台了《河北省農村信用社生源地國家助學貸款操作規程》,全轄當年發放助學貸款 3817.5 萬元,幫扶貧困學生近 8000 名,產生了很大反響,也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全省「推廣、創建」工作的開展。

全省信合員工發揚「背包下鄉,走村串戶」的光榮傳統,起早貪黑,頂烈日、冒嚴寒,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田間地頭,走村串戶開展摸底調查,評定農戶信用等級,張榜公示,核發資信證,上門發放貸款。實行地、縣兩級領導成員包片、包村,信用社、站員工包戶制度,他們將「推廣、創建」工作與清非工作相結合、與吸儲攬存相結合、與增資擴股相結合、與資信證年檢相結合、與評先創優相結合,採取多種形式宣傳信用社資金實力、辦社方向及利潤返還、股金分紅等優惠政策,幫助農民算經濟賬,促使社員、農民到信用社入股、存款。他們還堅持把好村級領導班子關,把好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關,把好農民科技興農意識關,把好信用關系和信用基礎關,把好農民自願關。做到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確定一個,不搞形式,不走過場,不搞「一刀切」。從而使這項活動搞得既扎扎實實,又轟轟烈烈。

隨著全省「推廣、創建」工作開展的不斷深入,原省信合辦精心安排,認真組織,積極引導,並將這一工作作為一項「信用工程」在全省范圍內廣泛展開。滄州市農村信用聯社早在 1999 年,就開始了以小額貸款《資信證》為載體,以農業增產、農民增收、信用社增盈為目標的「進萬家門、知萬家憂、解萬家難、助萬家富」的信用工程創建和小額信用貸款發放活動。 2002 年,他們結合自身實際,又出台了一系列關於推廣和創建工作的意見措施,自己編印了《信用工程創建專刊》,創辦了《滄州信合》報,極大地推動了此項工作的開展。截止 2003 年 5 月,該市共發放《資信證》 42 萬份,發放小額信用貸款 2.05 億元,轄內 321375 個農戶掛上了金光閃閃的「信用戶」牌, 1475 個村樹起了象徵榮譽的「信用村」碑。該市大徘徊村原是個傳統的農業村,農民苦於沒路子,又缺乏資金,全村經濟一直處於低迷狀態。信用社會同村班子成員,共同分析村裡的發展現狀及自然條件,奔波於吉林、黑龍江等地考察,選准了風險低、市場好、見效快的肉牛養殖業。信用社在該村召開了現場貸款營銷會,農民憑資信證與信用社現場簽訂的貸款合同,資金直接劃入農民專戶保存,農民可現場領牛。只需交納一定的飼料費和飼養費,交給技術實力雄厚的養殖公司代養,省心又省力。目前,該村肉牛存欄多達 300 余頭,靠養牛改變了村裡貧窮落後的面貌。衡水市農村信用聯社作為全省開展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工作較早的地區,他們制定並實施了小額信用貸款管理和考核辦法,將發放小額信用貸款證和小額信用貸款作為全年經營工作的重要考核指標,收到很好效果。到 2003 年 5 月末,該社已在轄區內 80% 的村、 30% 的農戶中,發放貸款證 36.5 萬多本,累放小額信用貸款 5.55 億元。阜城縣在農村信用社支持下,已發展精品果園 10 萬余畝,優質抗蟲棉 9 萬畝,新增優質小麥、高澱粉玉米 10 萬畝,新增西瓜種植 3 萬畝,支持獺兔養殖戶 6000 戶。僅 2002 年的全縣農業產業化收入就達 4.5 億元,農民收入增加 860 元。

「信用工程」如一縷春風吹綠了河北大地,激活了一方經濟,一本本資信證為農民架起了致富的橋梁,一筆筆飽含信合人深情的小額貸款撐起了農村經濟發展的藍天。這項工作的開展不僅促使了農村信用體系的形成和完善,加深了地方黨政、信用社與農民之間的魚水關系,加速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也使得全省農村信用社獲得了較好效益。到 2004 年 5 月底,河北省農村信用社農戶小額信用貸款余額已達 40.7 億元,較年初增加 5.9 億元,全省有 90% 以上的農村信用社開辦了農戶小額信用貸款和農戶聯保貸款,共有 200 多萬農戶獲得了貸款支持。先後評出信用村 4291 個,佔全省行政村的 8.7% ;評出信用鄉(鎮) 49 個,信用戶達到 248.8 萬戶,佔全省農戶數的 18% ,貸款證的發放量已達 248 萬份。國家及人總行、銀監會的有關領導先後來河北考察指導,稱贊河北省的推廣和創建工作走在了全國前列。河北省委、省政府對此也分別作出指示,充分肯定了農村信用社系統實施了一項了不起的工程。

河北省農村信用社牢記服務「三農」的宗旨,大力促進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他們瞄準市場,把支持農業規模化經營和農產品加工業的發展作為工作的結合點和著力點來抓,將信貸資金投放重點放在優先支持「兩高一優」農業及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和農業綜合開發上。積極支持以自然資源優勢、地理位置優勢的項目及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在農村信用社貸款支持下,全省已形成以蔬菜、葯材、花卉、果品種植以及奶牛、羊、瘦肉型豬等為主要種養項目的綠色生態種植基地 1000 多個,扶持種養大戶 10 萬余戶。至 2004 年 5 月底,全省信用社農業貸款余額為 680.2 億元,比年初增加 65.6 億元。有效解決了農民生產生活中的資金短缺問題,促進了全省「綠色農業」的發展,拉動了經濟平穩增長。

針對民營經濟發展迅速的實際,河北省農村信用社系統加大對農牧漁及農副產品深加工項目優先支持;對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守信用的農村「能人」優先扶持;對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的項目優先支持,工作中,既扶優扶強,又扶困幫貧。據不完全統計,唐山、承德、邯鄲的礦業;衡水、張家口的無公害蔬菜基地建設;滄州的管件基地建設;承德的旅遊業開發;保定的石刻業幾乎都有農村信用社信貸資金的注入。巨額的資金投入,為河北農村經濟的發展增添了無限生機,實現了農民增收,信用社增盈的目標。

為簡化貸款手續,及時滿足農戶、個體私營企業貸款需求,他們採用有價證券質押和不動產抵押以及聯戶聯保貸款的方式,採取「建立檔案、完善手續、一次核定、限額控制、周轉使用」的信用等級管理辦法,解決了一些規模較大的種養戶和企業的貸款難、手續多、等待時間長等難題,做到了及時、快捷,深受農民歡迎。

㈢ 加快農村電子商務發展有哪些扶持政策

政策一
政策名稱:《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頒發部委:國務院
時間:2015年2月1日
政策概述: 意見指出,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信貸、金融監管等政策措施,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同時,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
意見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方面,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
政策二
政策名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
頒發部委:國務院
時間:2015年4月2日
政策概述:《決定》分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總體要求;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領域,更好履行為農服務職責;推進供銷合作社基層社改造,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創新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治理機制,增強服務「三農」的綜合實力;加強對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領導5部分19條。
在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領域,更好履行為農服務職責方面,決定指出,要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繼續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建設,健全農資、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等網路,加快形成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服務新格局。順應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
政策三
政策名稱:《關於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
頒發部委: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商務部
時間:2015年4月7日
政策概述:通知指出,要部署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鼓勵農村青年抓住信息化進程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市場機遇,積極利用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模式拓寬創業致富渠道,投身農業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
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的工作內容包括4個方面:
一是技能培訓。依託促進農村青年創業就業培訓項目,圍繞電子商務實操、網路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等內容,為農村青年提供電子商務技能培訓。
二是金融支持。協調金融機構,聯合設計開發「青」字型大小電商創業金融服務項目,在授信額度、利率優惠等方面重點向電子商務創業青年傾斜。
三是領創建站點。擇優選擇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的涉農創業青年領創建縣級區域電商服務中心;鼓勵農村創業青年加盟或投資建立鄉鎮服務站和村級服務點。
四是跟蹤服務。開展網店貨源對接;打造農村青年電商網路展銷平台或網路集市,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政策四
政策名稱:《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頒發部委:國務院
時間:2015年5月4日
政策概述:《意見》提出了七方面的政策措施。
一是營造寬松發展環境,降低准入門檻,合理降稅減負,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維護公平競爭。
二是促進就業創業,鼓勵電子商務領域就業創業,加強人才培養培訓,保障從業人員勞動權益。
三是推動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民生方式,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創新工業生產組織方式,推廣金融服務新工具,規范網路化金融服務新產品。
四是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支持物流配送終端及智慧物流平台建設,規范物流配送車輛管理,合理布局物流倉儲設施。
五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提升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效率,推動電子商務走出去。
六是構築安全保障防線,保障電子商務網路安全,確保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預防和打擊電子商務領域違法犯罪。
七是健全支撐體系,健全法規標准體系,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科技與教育支撐,協調推動區域電子商務發展。
政策五
政策名稱:《「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
頒發部委:商務部
時間:2015年5月15日
政策概述:《行動計劃》的主要任務是,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培育農村電商環境;加快電子商務海外營銷渠道建設,助力電商企業「走出去」;支持電子商務進中小城市,提升網路消費便利性;推動線上線下互動,激發消費潛力;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拓展海外市場;鼓勵電子商務進社區,拓展服務性網路消費范圍。
《行動計劃》提出,要力爭在1到2年內,實現在全國創建培育200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創建60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培育150家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打造50個傳統流通及服務企業轉型典型企業,培育100個網路服務品牌;推動建設100個電子商務海外倉;指導地方建設50個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完成50萬人次電子商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力爭在2016年底,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網上零售額達到5.5萬億元目標。

㈣ 農業部出台了哪些措施促進農村創業

2016年,國辦印發《關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意見》,這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作出的一項重大決策。意見從政策扶持開始到社會保障,給了八個「政策大禮包」,為監督各地落實,農業部派出五個督查組,總的看,各地在推進農村創業創新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為落實意見要求,農業部出台了四大具體措施,實現了「五個一」的工作布局,即構建一套政策體系,搭建一批創業平台,培育一批優秀帶頭人,總結一批典型模式,構建一個服務體系。

三是樹立典型,營造發展氛圍。農業部已經選取推薦了100個優秀帶頭人,今年將繼續推介農村雙創帶頭人和縣級典型範例,組織相互學習交流。同時,組織籌辦全國農村創業創新項目創意大賽。

㈤ 中國農業銀行的特色服務是什麼

農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戰略思考 200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明確了農業銀行「面向『三農』、整體改制、商業運作、擇機上市」的改革原則,並要求農業銀行發揮農村金融的骨乾和支柱作用。農業銀行股份制改革,涉及國有商業銀行和農村金融兩個領域,將會對國家金融體制改革、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產生重要而深遠的影響。解決好現代股份制商業銀行條件下如何服務「三農」問題,是農行成功改革的關鍵。 中央確定農業銀行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解決好「三農」問題,是黨和國家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黨中央國務院從國有商業 銀行改革、農村金融體系改革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局出發,要求農業銀行強化面向「三農」的市場定位和責任,為農行確立獨具特色的市場定位戰略指明了方向,這是符合中國國情的,也是符合農行實際的。 一是有利於新農村建設戰略的順利實施。當前,農村金融仍是整個金融體系的薄弱環節,與新農村建設的要求還不相適應。農村金融機構網點少,產品和服務單一,農村資金外流嚴重,「三農」貸款難問題突出,「三農」金融服務不足的矛盾亟待解決。作為惟一一家在全國所有縣域都有分支機構的大型商業銀行,農行擁有全國最多的物理網點,最大的從業人員隊伍,覆蓋面最廣的電子化網路,最廣泛的客戶群體,功能全面的業務產品體系和先進的科技支持系統,在服務縣域經濟方面具有資金、網路和專業等方面的獨特優勢。農業銀行堅持面向「三農」,為廣大縣域客戶提供優質金融服務,成為縣域先進金融產品的推廣者和農村金融層次提升的引導者,可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對金融服務的需求 二是有利於優化國家金融戰略布局和完善農村金融體系。從國家金融戰略布局來看,除農行外,其他大型商業銀行逐步退出了相當部分縣域市場,主要為大城市、大客戶和大項目服務;合作金融機構單個經營規模較小、市場較分散,系統服務能力相對較弱;政策性銀行受服務功能限制,只能在特定領域開展業務。而農行擁有1萬多個大中城市網點、1.4萬多個縣域網點和多家海外分支機構,建成了國內最大的金融服務網路,在國家金融戰略布局中發揮著連接城鄉金融橋梁和紐帶的重要作用。同時,農行能提供對公、對私、銀行卡和電子銀行四大系列230多種產品,代理 證券、保險、基金、黃金等其他金融產品和服務,並不斷推出綜合化、集成化、精細化和套餐化的新型金融產品。在「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新階段,農業銀行面向「三農」,以縣域為基礎,發揮農村金融的骨乾和支柱作用,城鄉聯動,農工商綜合經營,既可以促進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又有助於建立適應「三農」特點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體系,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銀行業同質化競爭的問題。 三是有利於發揮農行自身優勢,實現可持續發展。長期以來,農行以服務「三農」 為己任,形成了獨特的市場布局和鮮明的經營特色。2006年年底縣域貸款和城市行管理的涉農貸款共計1.7萬億元,佔全部貸款的55%;農行60%的網點、51%的員工和42% 的存款也都分布在縣域。在 國工業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新農村建設實際上已全面涵蓋各種經濟成分和越來越多的產業,農村金融需求正在呈現出綜合化、多樣性的特徵,客戶價值鏈不斷延長,農行在縣域的有效發展空間也在日益拓寬。著眼於充分發揮在縣域的固有優勢,著眼於未來潛在的市場,農行都應繼續鞏固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地位,夯實業務發展基礎,增強核心競爭力,在積極服務新農村建設中實現可持續發展。 正確認識服務新農村建設中的機遇和挑戰,探索建立縣域業務新型經營模式 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逐步深入,農業銀行發展縣域業務已進入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以區域化布局、標准化管理、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為特徵的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農業的素質、效益和競爭力不斷提高。縣域經濟發展空間廣闊,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第二、第三產業日益繁榮,特色資源開發成為新亮點,中小企業異軍突起並出現集群化發展趨勢。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民投資和消費能力日益增強,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現代農業和縣域經濟的發展,必然產生對金融服務的旺盛需求,預計到 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投入資金15萬億~20萬億元。縣域商業金融的潛力很大,農業銀行大有可為。 但是, 們也清醒地認識到,目前農業仍是弱質產業,農村金融業務的管理成本和經營風險依然高於城市業務。農行要解決好服務「三農」與商業運作之間的矛盾,必須做到「三個統一」: 首先,要將服務「三農」與提升農行市場價值統一起來,重點支持縣域有效金融需求。新時期農業銀行面向「三農」,不是要走專業銀行時代大包大攬的老路,而是要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按照風險管理和分類指導原則優選重點產業、行業和客戶,提供本外幣結合、境內外聯動的資產負債和中間業務一攬子金融服務,在推進現代農業建設、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和促進農民增收的同時,努力實現自身的良性發展和價值最大化,真正處理好提高自身效益與支持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 其次,要將服務「三農」與提高農行核心競爭力統一起來,著力打造差異化競爭優勢。農業銀行要實施差異化競爭策略,集中力量發展有堅實基礎、有競爭能力、有市場需求的縣域業務,推動城鄉聯動發展,打造獨具特色的服務品牌,建設最大的服務「三農」的銀行,最大的中小企業銀行,最大的個人銀行和最大的網路銀行。近年來,農行很多規模大、效益好的分行在逐步確立縣域市場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穩步拓展其他高端業務市場,形成了多元化市場相互促進、有機聯結和協調發展的格局,為全行探索出了一條成功的發展道路,實踐證明,這是現階段符合農行實際的發展戰略。 第三,要將服務「三農」與推動組織、機制和流程創新統一起來,積極探索建立因地制宜、靈活高效、有機銜接的城鄉雙層經營體系。農行要用創新的思路推動縣域業務有效發展,重點創新業務發展模式、風險管理機制、業務管理流程和產品服務體系。適應 國二元經濟結構特點,改革控制與決策機制,構建有別於城市行、適應縣域經濟特點的縣域機構管理模式,著力打造高效率、有特色、風險可控、商業可持續的「三農」服務平台。藉助信息技術系統,加強和改進縣域農行的基礎管理、資本管理、風險定價管理與合規管理,建立金融服務「三農」的風險防控長效機制。合理安排資源配置傾斜政策,加大對縣支行的投入力度。發揮城市業務在資金、管理、產品、信息等方面對縣域業務的輻射和帶動作用,著力加強縣支行服務能力建設。 堅持商業運作,找准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著力點 農業銀行是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新時期,必須按照商業運作原則,合理確定農業銀行在農村金融體系中的職能分工和服務重點,積極為新農村建設提供高質量、全方位的金融服務。 們將其概括為「四個服務、四個促進」: 一是服務現代農業建設,促進農村經濟全面發展。重點扶持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發展前景好的龍頭企業發展,推動千家萬戶的農戶小生產與國際國內大市場對接。積極介入特色農業和特色資源開發領域,培育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加大對農村商品流通體系建設的信貸投入,暢通城鄉商品雙向流動渠道。配合實施農業「走出去」戰略,為農產品(18.88,-0.20,-1.05%)貿易和境外農業資源綜合開發提供全球化金融服務。 二是服務城鄉一體化,促進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大力扶持勞動密集型、創新型、特色型縣域中小企業和小企業集群發展,培育縣域經濟支柱產業。抓住城鄉產業依存度和相融度提高的機遇,制定實施對城市周邊的工業園區和大型企業上下游產業鏈的整體服務方案,促進城鄉產業融合。為農村城鎮化中的水電路氣暖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和科教文衛、通信傳媒等公共事業項目提供專業化金融服務。利用覆蓋全國所有縣域的骨幹金融服務網路,為其他金融機構開展業務和中央政府調控農村經濟提供網路平台。 三是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在東部發達地區,積極為企業擴大再生產和拓展市場提供創新服務,推動產業梯次轉移和資本流動。在中西部地區,加大對重點縣支行的指導和扶持力度,完善配套政策和措施,著力培植一批能夠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和支柱企業。在西藏、青海、新疆兵團和其他經濟金融欠發達地區,履行好公共金融服務職能,促進公共金融服務均等化。 四是服務農民生產生活,促進農民增收。以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基地內配套農戶為重點,穩步增加農戶貸款規模,發展農村消費信貸業務,幫助農民發展生產和提升消費結構。積極參加政策性貸款招標,努力提高扶貧信貸資金使用效益,推動貧困農戶脫貧致富。依託電子化服務網路和特色銀行卡產品,為進城務工農民提供方便快捷的代發工資和匯兌服務。大力推廣電子銀行、銀行卡、保險、基金以及個人 理財等金融新產品,為相當一部分先富起來的農民提供更高層次的金融服務。發展對其他農村金融機構的批發性融資業務,增強其發放農戶貸款的資金實力。 不可否認的是,在金融資源匱乏的貧困地區,農業銀行如何在面向「三農」的同時實現自身價值目標,這是備受社會關注的重點和難點問題,在不同層面存在一些爭議,國內也沒有成功經驗可資借鑒。但是, 們認為,農業銀行有國家的信用基礎,有縣域商業金融主渠道的優勢,有長期服務「三農」的品牌和信譽,已經具備了在這些地區開拓縣域市場的堅實經營基礎。同時,對於貧困地區低於市場平均收益率的業務,也確實需要國家給予財政、貨幣和法規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目前,農業銀行正在全面貫徹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精神,扎實推進財務重組的各項基礎工作和公司治理建設,抓緊構建現代商業銀行運行機制,積極穩妥地推動股份制改革進程。只要農村金融的扶持政策到位,農業銀行未來同樣可以在服務「三農」中創造有吸引力的經營業績和股東回報,維護上市公司的整體形象。-

㈥ 對加快電子商務進農村發展有何意見,建議

政策一政策名稱:《關於加大改革創新力度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發部委:國務院時間:2015年2月1日政策概述: 意見指出,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信貸、金融監管等政策措施,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同時,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意見共分5個部分32條,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在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創新農產品流通方式方面,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台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政策二政策名稱:《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頒發部委:國務院時間:2015年4月2日政策概述:《決定》分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總體要求;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領域,更好履行為農服務職責;推進供銷合作社基層社改造,密切與農民的利益聯結;創新供銷合作社聯合社治理機制,增強服務「三農」的綜合實力;加強對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領導5部分19條。在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服務領域,更好履行為農服務職責方面,決定指出,要提升農產品流通服務水平。繼續實施新農村現代流通服務網路工程建設,健全農資、農副產品、日用消費品、再生資源回收等網路,加快形成連鎖化、規模化、品牌化經營服務新格局。順應商業模式和消費方式深刻變革的新趨勢,加快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形成網上交易、倉儲物流、終端配送一體化經營,實現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政策三政策名稱:《關於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頒發部委:共青團中央辦公廳、商務部時間:2015年4月7日政策概述:通知指出,要部署實施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鼓勵農村青年抓住信息化進程給農業農村發展帶來的市場機遇,積極利用電子商務等現代商業模式拓寬創業致富渠道,投身農業農村改革和農業現代化。農村青年電商培育工程的工作內容包括4個方面:一是技能培訓。依託促進農村青年創業就業培訓項目,圍繞電子商務實操、網路市場營銷、物流配送等內容,為農村青年提供電子商務技能培訓。二是金融支持。協調金融機構,聯合設計開發「青」字型大小電商創業金融服務項目,在授信額度、利率優惠等方面重點向電子商務創業青年傾斜。三是領創建站點。擇優選擇依託電子商務發展的涉農創業青年領創建縣級區域電商服務中心;鼓勵農村創業青年加盟或投資建立鄉鎮服務站和村級服務點。四是跟蹤服務。開展網店貨源對接;打造農村青年電商網路展銷平台或網路集市,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政策四政策名稱:《關於大力發展電子商務 加快培育經濟新動力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頒發部委:國務院時間:2015年5月4日政策概述:《意見》提出了七方面的政策措施。一是營造寬松發展環境,降低准入門檻,合理降稅減負,加大金融服務支持,維護公平競爭。二是促進就業創業,鼓勵電子商務領域就業創業,加強人才培養培訓,保障從業人員勞動權益。三是推動轉型升級,創新服務民生方式,推動傳統商貿流通企業發展電子商務,積極發展農村電子商務,創新工業生產組織方式,推廣金融服務新工具,規范網路化金融服務新產品。四是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支持物流配送終端及智慧物流平台建設,規范物流配送車輛管理,合理布局物流倉儲設施。五是提升對外開放水平,加強電子商務國際合作,提升跨境電子商務通關效率,推動電子商務走出去。六是構築安全保障防線,保障電子商務網路安全,確保電子商務交易安全,預防和打擊電子商務領域違法犯罪。七是健全支撐體系,健全法規標准體系,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科技與教育支撐,協調推動區域電子商務發展。政策五政策名稱:《「互聯網+流通」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頒發部委:商務部時間:2015年5月15日政策概述:《行動計劃》的主要任務是,推動電子商務進農村,培育農村電商環境;加快電子商務海外營銷渠道建設,助力電商企業「走出去」;支持電子商務進中小城市,提升網路消費便利性;推動線上線下互動,激發消費潛力;促進跨境電子商務發展,拓展海外市場;鼓勵電子商務進社區,拓展服務性網路消費范圍。《行動計劃》提出,要力爭在1到2年內,實現在全國創建培育200個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創建60個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培育150家國家級電子商務示範企業,打造50個傳統流通及服務企業轉型典型企業,培育100個網路服務品牌;推動建設100個電子商務海外倉;指導地方建設50個電子商務培訓基地,完成50萬人次電子商務知識和技能培訓;力爭在2016年底,我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22萬億元。網上零售額達到5.5萬億元目標。

㈦ 淺談金融業如何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的思考

在我國鄉村旅遊業起步較晚,但這種旅遊方式順應了人們注重休閑旅遊與生態旅遊的發展趨勢,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青睞,也使這種旅遊方式成為增加農民收入,推進新農村建設的新亮點,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但一些制約因素限制了金融資本的投入,不利於鄉村旅遊業的快速發展。筆者針對目前鄉村旅遊融資難問題,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鄉村旅遊的發展起關鍵作用的兩個因素一是鄉村旅遊資源,另一個是資本投資,投資可以發展鄉村旅遊市場的外部環境,提高競爭力,因此,金融資本的投入對鄉村旅遊發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近日,人民銀行等七部委聯合發布的《關於金融支持旅遊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加強和改進旅遊業金融服務,支持和促進旅遊業快速發展。《意見》專門指出,各銀行業金融機構要加大對小型微型旅遊企業和鄉村旅遊的信貸支持。對於融資相對困難的鄉村旅遊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因此,各涉農金融機構應積極採取多種有效信貸模式和服務方式,破解鄉村旅遊業發展的融資難題,努力滿足鄉村旅遊業的資金需求。目前農信社仍是支持鄉村旅遊發展的主角。一、當前制約金融業機構信貸支持鄉村旅遊發展的因素(一)、當前制約鄉村旅遊發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的鄉村旅遊總體上處於初級階段,最初由一些來自農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現,我們常常把這種傳統的鄉村旅遊歸類於探親旅遊,鄉村旅遊逐漸由過去的探親旅遊發展到現在依託農村旅遊資源,以農業生產和觀光休閑為一體的現代農業生產模式,這種旅遊方式順應了人們注重休閑旅遊與生態旅遊的發展趨勢,被越來越多的城市居民所青睞。然而我國鄉村旅遊處於初級階段,鄉村旅遊的開發大多是農戶自營發展,文化層次較低,旅遊產品單一,缺乏科學統一的規劃,不少地方沒有將鄉村旅遊資源的開發納入區域旅遊開發,進行統籌安排,全面規劃。目前鄉村旅遊現狀「面廣、點散」,季節性差異明顯,尚未形成「片連片、村連村」的新型產業集群,缺乏鄉村旅遊龍頭企業,旅遊企業普遍實力較弱,旅遊投資收益普遍偏低,這些都成為制約鄉村旅遊業投資和發展的重要因素。(二)、當前金融機構信貸支持鄉村旅遊發展的瓶頸 在信貸支持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問題:1、信息不對稱。我們金融部門對鄉村旅遊產業發展的關注度不夠,對旅遊項目的特徵、數量、發展前景、以及國家扶持政策缺乏全面了解,對項目預期收益、風險程度難以作出准確判斷。2、擔保抵押較為困難。由於旅遊項目資金投入大、建設時間長、回收率低,項目單位在申請貸款時很難找到價值足夠大又能長期保值的抵押物,而多數農戶的房產不符合貸款抵押條件,其他可抵貸資產少,因此得不到信貸資金的支持。3、貸款管理難。長期從事傳統農業的農民普遍缺乏財務管理意識,經營「農家樂」的農民或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旅遊酒店的經營者多數都沒有建立規范的財務管理制度,賬簿不健全,銀行機構對其信貸資金的使用情況、經營情況及效益都無法做出准確的評價,從而無法控制貸款風險。二、金融業如何助推鄉村旅遊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鄉村旅遊業不僅是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也是金融機構新的利潤增長點。這應引起涉農金融機構的清醒認識,將其作為縣域經濟的支柱產業予以支持,在鄉村旅遊產業鏈上做好文章。要主動破解融資難點,創新符合鄉村旅遊業特點的信貸產品和服務模式,加大信貸投放力度;應適當降低旅遊企業的貸款准入門檻,在利率、期限予以優惠,特別是要優先支持合理利用古村古鎮、民族村寨、農業和農村景觀資源發展觀光、特色和休閑旅遊項目和企業。(一)、不斷探索鄉村旅遊融資渠道。一是支持鄉村旅遊企業或農戶成立行業協會或其他自律組織,並加強與這些組織的合作,運用聯保、擔保基金和風險保證金等方式,積極探索發展滿足這些信用共同體成員的金融需求。二是擴大有效擔保品范圍。依託鄉村旅遊資源和整體開發思路,從探索擴大抵質押標的入手,按照因地制宜、靈活多樣的原則,探索發展大型旅遊生產設備、林權、水域使用權等抵押貸款,原則上,凡不違反現行法律規定、財產權益歸屬清晰、風險能夠有效控制、可用於貸款擔保的各類動產和不動產,都可以用於鄉村旅遊企業的貸款擔保。(二)、金融機構應探索採取多種信貸模式,支持鄉村旅遊。首先要從區域支持「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特色農業發展,並促進產業鏈條的不斷延伸;其次是支持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依託當地特色產業發展開發具有影響力的旅遊精品,增加文化內涵,擴大知名度。城市居民遊客出遊的目的之一是體驗不同地域的文化。發展鄉村旅遊要深入挖掘歷史和本地的鄉土文化,做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統一。因此,信貸支持鄉村旅遊業發展要注重增加文化內涵。對於民族風情展示、民族產品開發等項目的資金需求要積極支持。各涉農銀行機構將鄉村旅遊發展與農業緊密結合起來,支持餐飲服務業,促進「農家樂」的發展,「農家樂」的發展體現了一個地區鄉村旅遊的熱度。要通過發放林權抵押貸款、門市房抵押貸款、聯保貸款、農戶信用貸款等多種信貸模式,為農民發展高效觀光農業予以信貸支持。通過引進新品種、新技術來提高產品附加值的同時,要進一步引導農民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與鄉村旅遊緊密結合,實現「以旅助農、以旅富農、以旅興農」的目的。(平正分社苟錫波)

㈧ 如何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以下簡稱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探索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


一、總體要求:


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堅持「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用工業理念發展農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完善利益聯結機制為核心,以制度、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為動力,以新型城鎮化為依託,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構建農業與二三產業交叉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形成城鄉一體化的農村發展新格局,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重要支撐。


2、基本原則。

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產業融合模式。堅持尊重農民意願,強化利益聯結,保障農民獲得合理的產業鏈增值收益。堅持市場導向,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營造良好市場環境,加快培育市場主體。堅持改革創新,打破要素瓶頸制約和體制機制障礙,激發融合發展活力。堅持農業現代化與新型城鎮化相銜接,與新農村建設協調推進,引導農村產業集聚發展。


3、主要目標。


到2020年,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總體水平明顯提升,產業鏈條完整、功能多樣、業態豐富、利益聯結緊密、產城融合更加協調的新格局基本形成,農業競爭力明顯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加,農村活力顯著增強。


二、發展多類型農村產業融合方式:


1、著力推進新型城鎮化。


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新型城鎮化建設有機結合,引導農村二三產業向縣城、重點鄉鎮及產業園區等集中。加強規劃引導和市場開發,培育農產品加工、商貿物流等專業特色小城鎮。強化產業支撐,實施差別化落戶政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穩定吸納農業轉移人口。


2、加快農業結構調整。


以農牧結合、農林結合、循環發展為導向,調整優化農業種植養殖結構,加快發展綠色農業。建設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推廣優質飼草料種植,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大力發展種養結合循環農業,合理布局規模化養殖場。加強海洋牧場建設。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推進農林復合經營。推廣適合精深加工、休閑採摘的作物新品種。加強農業標准體系建設,嚴格生產全過程管理。


3、延伸農業產業鏈。


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鼓勵開展代耕代種代收、大田託管、統防統治、烘乾儲藏等市場化和專業化服務。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擴大實施區域和品種范圍,初加工用電享受農用電政策。加強政策引導,支持農產品深加工發展,促進其向優勢產區和關鍵物流節點集中,加快消化糧棉油庫存。支持農村特色加工業發展。


加快農產品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支持優勢產區產地批發市場建設,推進市場流通體系與儲運加工布局有機銜接。在各省(區、市)年度建設用地指標中單列一定比例,專門用於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農產品加工、倉儲物流、產地批發市場等輔助設施建設。健全農產品產地營銷體系,推廣農超、農企等形式的產銷對接,鼓勵在城市社區設立鮮活農產品直銷網點。

4、拓展農業多種功能。


加強統籌規劃,推進農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健康養老等產業深度融合。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農家樂,提升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旅遊村鎮和鄉村旅遊示範村,有序發展新型鄉村旅遊休閑產品。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智慧鄉村游,提高在線營銷能力。


加強農村傳統文化保護,合理開發農業文化遺產,大力推進農耕文化教育進校園,統籌利用現有資源建設農業教育和社會實踐基地,引導公眾特別是中小學生參與農業科普和農事體驗。(農業部、旅遊局、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教育部、文化部、民政部、林業局等負責)


5、大力發展農業新型業態。


實施「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推進現代信息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產、經營、管理和服務,鼓勵對大田種植、畜禽養殖、漁業生產等進行物聯網改造。採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改進監測統計、分析預警、信息發布等手段,健全農業信息監測預警體系。


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完善配送及綜合服務網路。推動科技、人文等元素融入農業,發展農田藝術景觀、陽台農藝等創意農業。鼓勵在大城市郊區發展工廠化、立體化等高科技農業,提高本地鮮活農產品供應保障能力。鼓勵發展農業生產租賃業務,積極探索農產品個性化定製服務、會展農業、農業眾籌等新型業態。


6、引導產業集聚發展。


加強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與城鄉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有效銜接,完善縣域產業空間布局和功能定位。通過農村閑置宅基地整理、土地整治等新增的耕地和建設用地,優先用於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創建農業產業化示範基地和現代農業示範區,完善配套服務體系,形成農產品集散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展銷中心。


扶持發展一鄉(縣)一業、一村一品,加快培育鄉村手工藝品和農村土特產品品牌,推進農產品品牌建設。依託國家農業科技園區、農業科研院校和「星創天地」,培育農業科技創新應用企業集群。


三、培育多元化農村產業融合主體:


1、強化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基礎作用。


鼓勵農民合作社發展農產品加工、銷售,拓展合作領域和服務內容。鼓勵家庭農場開展農產品直銷。引導大中專畢業生、新型職業農民、務工經商返鄉人員領辦農民合作社、興辦家庭農場、開展鄉村旅遊等經營活動。支持符合條件的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優先承擔政府涉農項目,落實財政項目資金直接投向農民合作社、形成資產轉交合作社成員持有和管護政策。開展農民合作社創新試點,引導發展農民合作社聯合社。引導土地流向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


2、支持龍頭企業發揮引領示範作用。


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和林業重點龍頭企業,引導其重點發展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和農業社會化服務,並通過直接投資、參股經營、簽訂長期合同等方式,建設標准化和規模化的原料生產基地,帶動農戶和農民合作社發展適度規模經營。龍頭企業要優化要素資源配置,加強產業鏈建設和供應鏈管理,提高產品附加值。


鼓勵龍頭企業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健全農產品營銷網路。充分發揮農墾企業資金、技術、品牌和管理優勢,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現代農業企業集團,推進墾地合作共建,示範帶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3、發揮供銷合作社綜合服務優勢。


推動供銷合作社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有效對接,培育大型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健全供銷合作社經營網路,支持流通方式和業態創新,搭建全國性和區域性電子商務平台。拓展供銷合作社經營領域,由主要從事流通服務向全程農業社會化服務延伸、向全方位城鄉社區服務拓展,在農資供應、農產品流通、農村服務等重點領域和環節為農民提供便利實惠、安全優質的服務。


4、積極發展行業協會和產業聯盟。


充分發揮行業協會自律、教育培訓和品牌營銷作用,開展標准制訂、商業模式推介等工作。在質量檢測、信用評估等領域,將適合行業協會承擔的職能移交行業協會。鼓勵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社、涉農院校和科研院所成立產業聯盟,支持聯盟成員通過共同研發、科技成果產業化、融資拆借、共有品牌、統一營銷等方式,實現信息互通、優勢互補。


5、鼓勵社會資本投入。


優化農村市場環境,鼓勵各類社會資本投向農業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現代種養業,利用農村「四荒」(荒山、荒溝、荒丘、荒灘)資源發展多種經營,開展農業環境治理、農田水利建設和生態修復。國家相關扶持政策對各類社會資本投資項目同等對待。


對社會資本投資建設連片面積達到一定規模的高標准農田、生態公益林等,允許在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規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依法辦理建設用地審批手續、堅持節約集約用地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開展觀光和休閑度假旅遊、加工流通等經營活動。能夠商業化運營的農村服務業,要向社會資本全面開放。積極引導外商投資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四、建立多形式利益聯結機制:


1、創新發展訂單農業。


引導龍頭企業在平等互利基礎上,與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簽訂農產品購銷合同,合理確定收購價格,形成穩定購銷關系。支持龍頭企業為農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提供貸款擔保,資助訂單農戶參加農業保險。鼓勵農產品產銷合作,建立技術開發、生產標准和質量追溯體系,設立共同營銷基金,打造聯合品牌,實現利益共享。


2、鼓勵發展股份合作。


加快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將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到戶、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量化到戶。地方人民政府可探索制訂發布本行政區域內農用地基準地價,為農戶土地入股或流轉提供參考依據。


以土地、林地為基礎的各種形式合作,凡是享受財政投入或政策支持的承包經營者均應成為股東方,並採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紅」等形式,讓農戶分享加工、銷售環節收益。探索形成以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的股份合作社、股份合作制企業利潤分配機制,切實保障土地經營權入股部分的收益。


3、強化工商企業社會責任。


鼓勵從事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工商企業優先聘用流轉出土地的農民,為其提供技能培訓、就業崗位和社會保障。引導工商企業發揮自身優勢,輻射帶動農戶擴大生產經營規模、提高管理水平。完善龍頭企業認定監測制度,實行動態管理,逐步建立社會責任報告制度。強化龍頭企業聯農帶農激勵機制,國家相關扶持政策與利益聯結機制相掛鉤。


4、健全風險防範機制。


穩定土地流轉關系,推廣實物計租貨幣結算、租金動態調整等計價方式。規范工商資本租賃農地行為,建立農戶承包土地經營權流轉分級備案制度。引導各地建立土地流轉、訂單農業等風險保障金制度,並探索與農業保險、擔保相結合,提高風險防範能力。


增強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契約意識,鼓勵制定適合農村特點的信用評級方法體系。制定和推行涉農合同示範文本,依法打擊涉農合同欺詐違法行為。加強土地流轉、訂單等合同履約監督,建立健全糾紛調解仲裁體系,保護雙方合法權益。


五、完善多渠道農村產業融合服務:


1、搭建公共服務平台。以縣(市、區)為基礎,搭建農村綜合性信息化服務平台,提供電子商務、鄉村旅遊、農業物聯網、價格信息、公共營銷等服務。優化農村創業孵化平台,建立在線技術支持體系,提供設計、創意、技術、市場、融資等定製化解決方案及其他創業服務。建設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引導其健康發展。採取政府購買、資助、獎勵等形式,引導科研機構、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等提供公共服務。


2、創新農村金融服務。


發展農村普惠金融,優化縣域金融機構網點布局,推動農村基礎金融服務全覆蓋。綜合運用獎勵、補助、稅收優惠等政策,鼓勵金融機構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建立緊密合作關系,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信貸支持。推進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穩妥有序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


堅持社員制、封閉性、民主管理原則,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金融,穩妥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資金互助試點。鼓勵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擔保服務。鼓勵開展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融資租賃業務。積極推動涉農企業對接多層次資本市場,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通過發行債券、資產證券化等方式融資。加強涉農信貸與保險合作,拓寬農業保險保單質押范圍。


3、強化人才和科技支撐。


加快發展農村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導各類科技人員、大中專畢業生等到農村創業,實施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和現代青年農場主計劃,開展百萬鄉村旅遊創客行動。


鼓勵科研人員到農村合作社、農業企業任職兼職,完善知識產權入股、參與分紅等激勵機制。支持農業企業、科研機構等開展產業融合發展的科技創新,積極開發農產品加工貯藏、分級包裝等新技術。


4、改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條件。


統籌實施全國高標准農田建設總體規劃,繼續加強農村土地整治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改造提升中低產田。加快完善農村水、電、路、通信等基礎設施。加強農村環境整治和生態保護,建設持續健康和環境友好的新農村。


統籌規劃建設農村物流設施,逐步健全以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為支撐的農村物流網路體系。完善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道路、供電、供水、停車場、觀景台、遊客接待中心等配套設施。


5、支持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發展。

支持貧困地區立足當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和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農村服務業,實施符合當地條件、適應市場需求的農村產業融合項目,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相關扶持資金向貧困地區傾斜。鼓勵經濟發達地區與貧困地區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合作,支持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和個人投資貧困地區農村產業融合項目。


六、健全農村產業融合推進機制:


1、加大財稅支持力度。


支持地方擴大農產品加工企業進項稅額核定扣除試點行業范圍,完善農產品初加工所得稅優惠目錄。落實小微企業稅收扶持政策,積極支持「互聯網+現代農業」等新型業態和商業模式發展。


統籌安排財政涉農資金,加大對農村產業融合投入,中央財政在現有資金渠道內安排一部分資金支持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中央預算內投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等向農村產業融合發展項目傾斜。創新政府涉農資金使用和管理方式,研究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設立基金、貸款貼息等方式,帶動社會資本投向農村產業融合領域。


2、開展試點示範。


圍繞產業融合模式、主體培育、政策創新和投融資機制,開展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積極探索和總結成功的做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促進農村產業融合加快發展。

3、落實地方責任。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把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擺上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年度計劃;要創新和完善鄉村治理機制,加強分類指導,因地制宜探索融合發展模式。縣級人民政府要強化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引導資金、技術、人才等要素向農村產業融合集聚。


4、強化部門協作。


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意見精神,抓緊制定和完善相關規劃、政策措施,密切協作配合,確保各項任務落實到位。

㈨ 經貿系統加快財源建設的保障性措施

通過近段時間對科學發展觀的深入學習,我更深刻的體會到,區級財政作為國家財政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障地方政府有效運轉、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今天,我把自己對加強東安區財源建設的幾點思考與大家分享,有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近年來,東安區緊緊圍繞「商貿富區、工業強區、科教興區」的發展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機制,強力推進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財源建設,實施三年三步走戰略,保持了綜合實力穩步提高、財政收入大幅增長的良好態勢。但隨著公共財政體系的進一步完善,公務員工資的進一步調整,以及關注民生、構建和諧社會等社會保障性支出經費的進一步增長,區級財政面臨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經過近年的不懈努力,東安區已經具備了進一步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全區經濟社會發展已經進入新一輪的跨越式發展階段。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進一步解放思想,開展好「財源建設年」活動,對於加快推進全區國民經濟和社會事業更好更快的發展意義重大而深遠。 一、解放思想,在轉變觀念上建財源 一是強化長短結合的觀念。在財源建設上,既要注重短期財源項目建設,在引進商貿企業等投資見效快的第三產業項目上下功夫,也要注重長期財源項目建設,搞好財源建設規劃,著力發展科技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大型工業項目財源。二是牢固支柱型財源觀念。從先進地區的財政收入情況看,工業稅收大都佔到財政收入的一半左右。而我區由於工業總量小,工業形成稅收所佔財政收入比重也相對較小。我們必須牢固樹立支柱型財源的觀念,加快工業經濟發展,不斷提高工業在國民經濟和區級財政收入中的比重,使工業成為全區財政增收的主力。三是樹立效益型財源觀念。即在經濟發展的質和量方面,要以效益為中心,兼顧速度。特別是在招商引資工作中,要以效益為重,進一步提高招商引資門檻,認真篩選項目,有選擇的引進一些優勢項目,增強項目對經濟、對財源建設的拉動作用,達到既開發增加就業崗位,又促進財政增收的目的。 二、突出重點,在主打產業上建財源 一是突出商貿中心區建設。重點穩控好現有商貿業財源存量,切實打造好新的商貿業財源增量,繼續鞏固東安區優勢財源。加快市場體系建設,突出抓好中心區的提檔升級、錯位經營工作,強化對紅博購物廣場、家樂福超市和東一鑫龍地下商業街的服務,提升商貿業發展檔次,繼續擴充主體財源容量。二是突出發展總部經濟。充分發揮商貿中心區作用,加強與友好區、友好單位和經濟發達地區的聯系,吸引國內外知名龍頭企業和分支機構在我區設立區域性經濟結算總部,加快建設一批總部經濟和樓宇經濟基地,破解土地制約難題,開創新型財源增長點。三是突出支柱型財源建設。促進新型工業發展,重點扶持好以大灣互感器、華安塑材、森田汽車、康師傅礦泉水等效益好、納稅多的龍頭企業,繼續壯大工業經濟總量。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加快技術改造和新產品開發,重點做好等離子、沃德、中安、華安、互感器等企業結轉項目、預算項目和各級計劃申報項目的落實,強化工業財源的支柱作用。 三、搶抓機遇,在沿邊開放上建財源 一是搶抓「沿邊先導」機遇。充分發揮中央商務區優勢,積極推進中俄時尚廣場建設,以客運樞紐中心為龍頭,以東一鑫龍地下商業街為龍身,以步行街兩側的購物、餐飲、銀企服務設施為龍爪,以百盛購物、美食大廈、國貿地下商城為龍尾,輻射周邊旅遊飯店,把臨街建築裝修改造成俄式風格,聚集對俄貿易人流、物流,打造中俄商貿、旅遊「龍興」之地,在沿邊開放中抓財源。二是搶抓「貿旅牽動」的機遇。深入推進「百村萬戶山裡人家」鄉村游工程,做好市外桃源度假村和遂初園等景點旅遊開發,建設迎門山生態旅遊村,打造「貿旅」牽動新力量,拉動外向財源。三是開創對日、對韓貿易新局面。調整好出口產品結構,積極扶持廣匯、金陽、中安、華安等更多的企業出境發展,擴大蔬菜、生豬等農產品對韓出口。重點培育與韓國簽訂的低溫等離子滅菌機生產銷售合作項目,解決好相關問題,進一步擴大產量,促其發展成為我區新的出口大戶,建立新的財源增長點。 四、積極引導,在項目培育上建財源 一是加大項目培植力度。立足項目建設是基礎,後續財源是源泉的理念,堅定抓項目就是抓財源的思想,繼續鞏固現有財源的基礎,加大後續財源的培植力度,把培植財源作為引項目、上項目的主要目標,全力抓好後續財源「儲備庫」的建設。開展好「准備之冬」、「動工之春」、「機遇之夏」、「成果之秋」系列活動,做到籌建項目抓落實、在建項目抓投產、投產項目抓服務,力促項目早見成效。高度重視並積極引導第三產業加快發展,充分發揮其創稅能力,培育龍頭,擴大稅源。二是提升項目建設水平。重點搞好太平路商城、牡丹江國際會展中心、大灣水利發電站、牡丹峰低密度生態社區等項目的運作。盡快啟動麗水藍天、原市政府改造等項目,加緊推進東五廠改造和東四跨江橋景觀大道建設及周邊房地產的開發。協調好報業大廈、遠東大廈重組,加快閑置資源向有效財源的轉變。三是強化新項目招商措施。搭建招商平台,把握利用各種機會,採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有序組織開展多形式、多層次的展會招商活動。實施小分隊招商、駐點招商、掛職招商,盯緊俄韓、港台、友好區和長三角等區域集中攻堅。圍繞項目特點,根據境內外產業特色和轉移的趨勢,有選擇性地擴展招商區域。 五、獎罰分明,在創新機制上建財源 一是創新財政管理體制。積極探索財政體制改革,進一步爭取完善市對區的財政管理體制,向省、市積極爭取加大對我區的財政體制傾斜力度及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根據財政體制改革思路,適時調整區對街道的財政體制,調動街鎮發展經濟、培植財源的積極性。二是創新招商引資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堅持「誰引進、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實行「八五」工作法,對項目引進人、投資人按照《東安區招商引資優惠政策》進行獎勵。同時,按照年度目標,對完不成招商引資、新增稅源任務的單位進行嚴格考核。三是創新財源建設獎勵機制。按照稅收受益和分級負擔的原則以及貢獻與獎勵掛鉤的辦法,建立納稅大戶獎勵專項資金,對財政貢獻大的納稅戶和明星企業進行重獎,通過獎勵納稅大戶和明星企業,激勵全區企業加快發展,壯大稅源基礎,增強財政增收後勁。 六、優化環境,在服務發展上建財源 一是營造良好的政務環境。切實轉變政府職能,加強隊伍建設,健全工作落實機制,實行「一條龍」服務、「一站式」辦公等便民的形式,提高行政效率。按照《行政許可法》的要求,把服務融於執法全過程,切實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改善投資環境。二是營造公平的稅費環境。進一步規范和落實稅費政策,按照「依法治稅,應收盡收」的原則,嚴肅收入紀律,不收過頭稅,不越權減免稅,創優征管環境,實現收入數量和質量的同步增長。三是營造積極的金融環境。解決企業難貸款、銀行貸款難的問題,除企業和銀行之間建立良好的信用外,還要進一步健全政府引導、以民間資本為主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條件成熟的情況下嘗試建立重點財源建設項目財政貼息貸款,扶持企業發展,夯實稅源基礎。

記得採納啊

閱讀全文

與金融活水助豐收服務鄉村促振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