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現代服務業發展規劃包含哪些方面的內容
現代服務業是指那些不生產商品和貨物的產業,主要有信息、物流、金融、會計、咨詢、法律服務等行業。現代服務業大體相當於現代第三產業。國家統計局在1985年《關於建立第三產業統計的報告》中,將第三產業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次是流通部門,包括交通運輸業、郵電通訊業、商業飲食業、物資供銷和倉儲業;第二個層次是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部門,包括金融業、保險業、公用事業、居民服務業、旅遊業、咨詢信息服務業和各類技術服務業等;第三個層次是為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質服務的部門,包括教育、文化、廣播電視事業,科研事業,生活福利事業等;第四個層次是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包括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以及軍隊和警察等。
Ⅱ 四川省「十二五」金融業發展規劃的「十二五」 金融業發展的保障措施
(一)全面提高認識, 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進一步提高對金融產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 增強做好金融工作的自覺性、主動性和前瞻性。健全政府金融工作機構,完善金融工作組織協調機制,加強省市及相關部門協作配合, 形成齊抓共推的工作合力。加大對金融產業的投入, 積極整合金融資源, 做大做強金融產業。
(二)出台扶持政策,支持金融產業發展。積極爭取國家在財政、稅收等方面對四川金融機構的扶持政策。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支持金融發展的政策。各地要逐步加大對金融業發展的支持力度, 加大對農村金融和民生金融的政府資金投入。建立完善對金融機構及管理部門年度考評和獎勵制度。支持市(州) 出台金融扶持政策。
(三)加強信用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建立健全徵信體系。大力推動社會信用、企業信用和個人信用 建設。全面推動政府和企事業單位使用信用產品和服務, 提升信用建設成效。建立健全由政府、司法部門、各類授信機構、用人單位和公共事業單位等共同參與的聯合激勵懲戒機制。大力推動金融生態環境建設。按照「政府主導、人行推動、各方聯動」 的原則, 完善金融生態環境建設領導協調機制, 積極開展金融生態環境示範縣(區、 市)創建工作。大力推進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和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對誠信中小企業的信用培植和信用對接,深化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信用社區創建,加大金融、財稅、社會服務等各項政策支持力度, 完善社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嚴格執行金融法律和有關規定, 嚴厲打擊金融違法違規行為。依法保護金融資產產權,維護金融交易秩序, 改善金融交易環境, 降低金融交易成本。加強金融知識的普及與宣傳教育, 提升城鄉居民的金融意識與認知度。
(四)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完善金融監管。加強金融監管,提高科學監管水平。完善金融監管聯席會議制度,定期交流金融監管信息,加強政策和工作協調,盡可能減少分業監管中可能存在的監管盲區。改進監管方式,完善監管手段,切實提高金融風險的識別、預警和處置能力。加強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風險管理,開發地方政府投融資平台風險量度和信貸決策系統。大力推進商業銀行特殊貸款風險度量和壓力測試工作。引導和督促金融機構增強風險防範意識,強化內控管理,培育良好的風險管理文化。扎實推進高風險金融機構的風險處置工作,加強對高風險機構和具有系統性影響機構的動態監測。加強部門綜合執法,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認真做好非法集資活動的查處、認定與取締工作。加強銀行、證券、保險等協會建設, 增強行業自律和管理能力。
(五)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效率。大力推進金融信息化建設。支持金融機構經營管理全面信息化,提高傳統業務的處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降低流程風險,推動以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手機銀行等為代表的新業務快速發展,支持內部管理決策系統和中間業務、地方特色業務、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系統的研發。不斷完善支付清算系統和體系。 做好二代支付系統建設, 建成運行商業銀行網上支付跨行清算平台。積極發揮支付清算系統功能,切實提升系統使用效率。擴大現代化支付清算系統向農村地區延伸,實現支付系統覆蓋所有銀行業機構網點、所有支付業務兩小時內到賬。在無銀行網點村鎮推廣借記卡 POS 機小額取現業務,解決農村群眾轉賬、小額現金結算等需求。積極拓展票據和銀行卡使用范圍。大力推廣使用匯票、本票、支票等支付工具。積極推廣使用電子商業匯票系統。 擴大銀行卡受理范圍, 拓展銀行卡應用領域,促進銀行卡在與社會公眾生活密切相關領域的應用。加ATM、POS 等機具在批發零售、餐飲娛樂、酒店、住宿等地點的投放。 積極推動農村地區網上支付、 手機支付、 電話支付等業務開展。
(六)實施金融人才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建立和完善引進、培養金融人才的激勵機制。大力開展多層次、多類型金融人才培訓, 培養各類金融人才。依託省內高校和科研機構數量多、層次高、影響大的優勢, 積極開展高端金融學術交流、金融成果評定推廣活動, 搭建政府、高校和金融機構的合作互動平台,建立金融產、學、研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 加強與境內外金融機構和境內外金融中心城市的交流合作,制定有針對性的稅收政策和獎勵機制, 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積極引進高端金融人才。加強與境內外金融機構在金融人才培養方面合作, 引進國際知名金融培訓和資格認證機構開展高中端金融人才教育培訓、在線資格考試與認證等業務。通過「高校 + 行業」 或設立金融服務外包學院,大力培養金融服務外包人才。放寬入戶條件, 簡化落戶手續,切實解決金融人才引進、工作和生活中的具體問題。
(七)加強對外交流合作, 增強國際影響力。加強與西部和沿海各省(市)在金融領域的交流, 積極推進、不斷深化川港、川台金融合作。 繼續爭取「一行三會」 的支持,辦好中國西部金融論壇。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項目對接推薦和學術交流活動,加強與國際金融組織、金融機構、金融中心城市、金融機構總部的交流合作, 擴大四川金融的國內和國際影響。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四川金融發展的對外宣傳。
Ⅲ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的第一章
加快金融業改革開放 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金融業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國金融業將抓住機遇,順應國內外金融形勢變化的新趨勢,繼續推動金融改革、開放和發展,全面構建組織多元、服務高效、監管審慎、風險可控的金融體系,不斷增強金融市場功能,更好地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服務。 「十一五」時期金融改革和發展的主要成就「十一五」時期,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金融業成功經受了國際金融危機的嚴峻考驗,整體實力和抗風險能力顯著增強,金融調控和監管不斷加強,金融市場快速發展,金融改革和開放深入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金融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金融機構綜合實力顯著提升。
金融機構資產規模快速增長,抗風險能力大幅提升。
2010年末,銀行、證券、保險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 101.36 萬億元,較 2005 年末累計增長 158%.其中銀行業金融機構總資產達到 94.26 萬億元,比 2005 年末增長 152%,平均資本充足率為 12.2%,商業銀行撥備覆蓋率達到 217.7%,整體實力顯著增強。證券業機構總資產達 2.05 萬億元,比 2005 年末增長,抗風險能力明顯提升。保險業機構總資產達到 5.05 萬億元,比 2005 年末增長 230%,機構體系不斷完善。
(二)金融宏觀調控和金融監管不斷加強。
針對不同時期經濟金融運行情況,貨幣政策適時適度調整,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進行宏觀調控,貨幣政策的預見性、針對性和靈活性不斷提高。金融監管進一步強化。銀行業監管能力不斷提升,證券期貨業基礎監管制度趨於完善,保險業現代監管框架基本形成。金融監管協調和信息共享進一步加強。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不斷完善,金融穩定動態評估機制逐步健全,金融安全網建設穩步推進,證券投資者保護基金、期貨投資者保障基金和保險保障基金設立,積極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
(三)金融市場功能顯著增強。
債券市場迅速發展,2010 年債券發行量(含中央銀行票據)達 9.7 萬億元,比 2005 年增長 120.5%.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債等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相繼推出。貨幣、外匯、黃金市場快速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健全,金融創新步伐加快。股票市場不斷壯大,2010 年末,滬深股市上市公司達 2063 家,總市值 26.54 萬億元,分別較 2005 年末增長 50%和 719%.主板市場進一步鞏固,中小板市場得到加強,創業板市場平穩推出,場外市場逐步發展。期貨市場穩步發展,上市了 13 個大宗商品期貨品種,商品期貨成交量躍居全球第一位,股指期貨順利推出。保險市場快速發展,年保費收入達到 1.45 萬億元,比 2005 年增長 170%.
(四)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進展。
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全面完成並成功上市,公司治理結構不斷完善。政策性銀行改革取得重要進展。中小商業銀行改革持續深化。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轉型穩步推進。
農村信用社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突破,新型農村金融機構建設有序推進,金融支持「三農」力度不斷加強。資本市場股權分置改革順利完成,股票發行體制改革進一步深化,證券機構綜合治理全面完成並轉入常規。現代保險企業制度基本建立,形成了原保險、再保險、保險中介、保險資產管理協調發展的現代保險組織體系。
利率市場化改革穩步推進,初步建立起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為代表的市場基準利率體系,市場化定價機製作用增強。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不斷深化,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進一步完善。
(五)金融對外開放與合作進一步深化。
金融業全面履行對外開放承諾,對外資金融機構實行國民待遇,積極引進境外戰略投資者。中資金融機構通過設立海外分支機構、並購等方式,穩妥布局境外市場。外匯管理理念和方式加快轉變,跨境貿易和投資便利化加快實施,進口核銷制度改革深化,強制結售匯制度取消,境內市場主體經常項目外匯收入可自主保留。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繼續推進,合格境內、外機構投資者制度穩步實施,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開始試點,雙邊本幣互換穩步推進。金融對外交往合作繼續深化,積極參與國際金融標准和准則制定與修改,推動國際金融監管改革,中國金融業的國際地位和話語權不斷提升。
(六)金融法制和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
金融法律制度和執法體系逐步完善。金融產品和服務日益多元化。支付體系建設不斷加強。徵信及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穩步推進。貨幣發行體制進一步完善。經理國庫水平不斷提高。金融信息化建設大力推進。反洗錢監管不斷深化。金融會計制度和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不斷完善。金融統計數據集中系統建成。金融人才建設成效顯著。 「十二五」時期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十二五」時期,在加快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將呈現新的階段性特徵,國際金融危機之後全球經濟金融格局也將繼續深度調整。「十二五」時期,我國金融業仍將處於可以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加快金融改革發展正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從國際看,金融危機改變了世界經濟金融格局,新興市場國家特別是中國成功應對了金融危機沖擊,在國際經濟、金融事務中將發揮更大作用。危機促使全球金融監管規則不斷改進,加強金融宏觀審慎管理、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已成為國際社會共識,對資本、流動性、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和「影子銀行」的監管將得到加強,這為我國借鑒國際標准、推進金融改革提供了新動力。從國內看,「十一五」時期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取得巨大成就,為下一步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國民收入穩步增加,經濟結構轉型加快,既為金融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也加大了對多樣化金融服務的需求,我國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和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將進一步完善。
加快金融改革發展也面臨諸多挑戰。從國際看,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深遠,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金融發展模式均面臨轉型壓力,貨幣、金融政策的國際協調難度增大。我國金融發展的外部環境更趨復雜,在國際金融標准制定、國際金融治理等全球金融問題上將承擔更多責任。從國內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夠有效調節大國開放經濟的金融政策框架。生產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紅利」開始減少甚至消失,人口老齡化將逐步顯現,金融發展的經濟基礎出現新變化。金融宏觀調控面臨更復雜的挑戰,在經濟結構和國際收支失衡背景下,外匯凈流入增加較多導致貨幣被動投放的機制和壓力仍然存在。金融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結構調整的任務十分艱巨,對中小企業和「三農」等金融服務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金融業粗放經營方式尚未根本轉變,國有控股金融機構公司治理需進一步完善,整體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有待增強。各種潛在風險因素不容忽視。
面對難得的發展機遇和諸多復雜的挑戰,我們必須主動適應環境變化,准確把握金融業發展趨勢,有效化解風險,更加奮發有為地開創金融發展和改革的新局面。 主要目標--金融總量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面發展金融服務業,「十二五」時期,金融服務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 5%左右,社會融資規模保持適度增長。
--金融結構調整取得明顯進展。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 15%以上。銀行、證券、保險等主要金融行業的行業結構和組織體系更為合理。
--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
利率市場化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完善。人民幣跨境使用穩步擴大。在信息監測及時有效、風險可控的基礎上,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逐步實現。銀行、證券、保險業市場化水平顯著提升,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進一步完善,市場機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金融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大型金融機構現代企業制度逐步完善,創新發展能力和風險管理水平明顯提升。證券期貨機構規范發展,保險機構創新服務能力進一步加強。
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進一步增強。
--金融服務基本實現全覆蓋。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確保資金投向實體經濟,堅決抑制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以錢炒錢,防止出現產業空心化現象。支持科技創新和經濟結構調整的力度進一步加大。對「三農」、小型微型企業等領域的貸款增速超過全部貸款平均增速,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基本完善,功能進一步發揮,保險覆蓋面和服務領域明顯拓寬。
--金融風險總體可控。主要銀行業金融機構資本質量和水平保持較高標准,不良貸款率繼續保持較低水平,風險管理能力持續提升。證券業風險防範機制進一步完善,期貨市場風險預警和監測機制不斷健全。保險業資本實力和償付能力明顯增強。外匯和國際收支風險防範能力顯著提高。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預警體系、評估體系和處置機制進一步健全,存款保險制度等金融安全網制度基本建立。 政策著力點--著力完善金融宏觀調控。優化貨幣政策目標體系,更加突出和重視保持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的目標。構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完善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豐富金融宏觀調控工具和手段。
--著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通過健全金融機構體系和市場體系、增強金融服務能力,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支持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促進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
支持綠色發展,加快構建綠色金融體系,推動節能減排。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促進低碳金融發展。
--著力促進國際收支趨向基本平衡。發揮利率、匯率和外匯管理等金融政策在促進國際收支平衡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實施擴大內需戰略,重點支持擴大國內消費需求,促進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的新局面。支持轉變外貿增長方式,逐步改變貿易不平衡狀況。完善資本流出入均衡管理,便利企業和個人境外投資。
--著力深化金融關鍵領域的改革。逐步解決阻礙金融發展的深層次體制機制問題,充分發揮市場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形成機制改革。
--著力促進金融創新。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金融服務能力和效率為根本目的,鼓勵和加強金融組織、產品和服務模式創新。通過調整監管者功能定位、發展機構投資者和建設多層次金融市場,促進金融創新。動態把握金融創新的界限,把防範風險貫穿金融創新全過程。
--著力發揮金融市場的投融資功能。優化投融資結構,實現社會資本資源的優化配置。豐富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金融投資工具,推動發展金融衍生產品市場,疏通投資渠道,提高金融投資的安全性、流動性和盈利性,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
--著力提升金融機構全面風險管理能力,不斷提升金融監管有效性。建立和完善銀行體系與資本市場之間的「防火牆」,防止風險跨業傳染。規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行為,避免因過度發展造成「大而不能倒」問題。進一步加強和改善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提高信息披露質量。深化監管合作,完善監管協調機制,抑制監管套利行為,持續改進監管工具和方法,進一步提升監管有效性,接受公眾監督。
--著力加強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保護廣大存款人、投資人、被保險人等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宣傳教育和信息披露,增進公眾對現代金融產品和服務的了解,識別相應風險,嚴肅查處金融機構損害存款人、投資人、被保險人等金融消費者權益的行為。
Ⅳ 在你看來現代金融行業對社會的貢獻體現在什麼地方
簡明扼要的說,現代金融就是提高了資源配置的效率,促進了世界發展,我們說的期貨套利專交易,無數的這屬種套利交易讓資源定價更為准確,准確的定價意味著它能夠讓生產者估計其收益,只有技術最好效率最高的生產者才能在准確定價下獲取利潤,所以資源就會落到那些有效率的生產者手中。迫使同業其他從業者提高水平,導致社會整體效率提高。
Ⅳ 現代金融體系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過程中的運作是以什麼為杠桿
1、金融能夠提高投融資水平和效率
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有多兩方面的促進作用:一是可以增加要素總量,起到要素的集聚效應;二是通過提高要素生產率,比如資本的生產效率,投融資效率等來促進經濟發展。金融具有資本積累效應與資本配置效率,後兩者對經濟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資本的總量集聚上,金融發展可以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充足的資本積累,在以哈羅德—多馬模型、索洛模型等為代表的傳統經濟增長理論中,資本積累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而金融可以通過更好地動員儲蓄,作用於資本積累,進而對經濟增長起到推動作用。金融能夠提高儲蓄和資本積累水平,提高投融資水平能力,金融發展對投資的擴大具有直接決定作用,影響投資的供給效應和需求效應,並通過投資的乘數效應,加速經濟發展。
金融市場可以通過兩種形式起到資本的集聚效應。一種是直接融資形式;一種是間接融資形式。在直接融資方面,如通過證券市場可以提高全社會的資金集聚水平。在間接融資上,由於銀行等信用中介的存在,可以通過更好地聚集現有的金融資源和更好地動員可用的儲蓄,並通過貸款規模的擴大,促進資本積累水平的增加。
——在資本配置效率上,金融直接決定著投融資的效率。我們提出兩個效率:一個是融資效率;第二,能夠提高投資效率。融資效率也就是資本集聚的效率。通過金融的發展,可以提高融資轉換為投資的效率。比如儲蓄轉化為投資的效率和證券市場融資效率等等這意味著投資的效率提高。儲蓄並不是全部被轉化為投資進而促進經濟發展的,在實現中往往有相當部分儲蓄在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被浪費掉了。一個低效率、甚至是無效的金融體系是造成這種浪費的主要原因。如果金融發展能夠降低這種浪費,也就是儲蓄能夠轉換為投資的比率,就能提高經濟增長率。競爭機制的缺乏,某些制度限制等因素都是造成金融低效的原因,從而使得儲蓄在轉化為投資的過程中被白白的浪費掉了。另外,金融的發展,尤其是證券市場的發達,可以提高直接融資的效率。
2、金融能夠促進技術進步,吸引優秀人才
上面我們已經介紹了金融的本質是實現資本的優化配置,通過將資金配置到生產效率最高的項目中去,可以提高資本的邊際生產率,同時提高技術進步率,進而促進經濟增長。因此,一個有效的金融體系將可以更好地分配資金,提高進步水平,進而促進經濟增長。
另一方面,同金融推動知識和資本的結合一樣,金融也推動和促進了技術和資本的結合進程。新技術的誕生往往伴隨著高風險。而金融體系與工具的發展可以起到分散投風險的目的。金融的發展使得通過投資組合降低風險,從而對高風險的產業進行投資成為可能,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進一步推動技術發展。
此外,金融業不僅可以通過資金融通,促進經濟增長,而且自身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金融服務。從就業結構來看,隨著金融的發展,金融部門的從業人員比重在不斷上升。而金融業是知識密集型的產業,對人力資本的集聚效應明顯。一個例子是隨著幾十年證券市場的發展,培養和吸引了大批證券從業人員,為推動經濟的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隨著經濟不斷金融化、金融活動的日益深化,不僅金融從業人員,而且對所有參與經濟活動的人而言,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金融直接推動了知識資本化的過程。知識作為一個新的重要生產要素,正發揮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知識有不能單獨發揮作用,其必須同資本相結合才能發揮作用。而金融的發展,實現和加速了知識同資本的結合過程。
3、金融可以改變企業組織結構和企業規模
如果沒有金融的支持,企業的成長和規模擴張是不可能實現的,而大型跨地區甚至跨國企業往往也是一個地區的經濟支柱。企業的規模擴張大致有兩種形式,一種是通過要素投入實現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另一種是通過收購兼並或資產重組實現經濟規模的擴大。在前一種情況下,企業往往要藉助銀行或資本市場來實現;而後一種情況大多是通過資本市場完成的——這種擴張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周期更短,但要求企業更加熟悉金融和資本市場。
4、金融能夠促進區域經濟的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
金融的發展及深化對產業結構影響可從兩方面解釋:首先,金融業的發展直接體現為金融業的產出較大,這在統計核算中不僅表現為GDP總量的擴大,同樣表現為第三產業增長加快,第三產業比重增大,產業結構優化。金融發展本身就是經濟發展的一部分。金融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一方面,金融產業本身就是區域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從這一角度而言,發展金融產業本身同發展經濟是一個概念。另一方面,經濟發展程度越高,其對金融發展的需求也就越大。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金融產業佔GDP的比重也會呈現出逐漸提高的趨勢。因此,金融發展與區域經濟發展之間互為因果,相互促進。金融產業的比例提高就是產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一個重要表現。其次,金融業的發展可以促進各產業不同程度的增長,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及優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資本在不同產業的流動及通過一定宏觀調控方式進行再配置。
金融對產業結構的形成和調整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傳遞機制如下:金融——影響儲蓄和投資——影響資金(資本)結構——影響生產要素分配結構——影響產業結構。金融可以通過資本的優化配置,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產業結構的失衡及調整的困難成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與此相伴的是金融發展的滯後,兩者具有明顯的相關性;而金融業得以較快地發展則為產業的優化提供資金及資本支持,為產業結構調整營造良好的資本環境,而加快產業結構優化。
金融可以通過調整信貸方向和結構,集中資金,加大對基礎設施、基礎產業、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的投資力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也可以通過引導優勢企業上市融資,以上市公司發展帶動產業結構升級。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是上海市政府。在過去的一、二年時間里,上海市政府有計劃、有步驟地對上海上市公司實行資產重組,使20多家非上市公司的高科技企業通過重組成為上市公司。
5、金融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模式
金融對區域經濟發展有促進作用,但是,在如何發展金融產業,從而推動經濟增長上就存在兩種具體模式。即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和政府主導型金融模式。所謂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強調在銀行和證券市場在融資上的主導作用。市場主導型金融模式而言,它是以商業化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為依託的。所謂政府主導型金融模式是指在金融體系不健全、金融市場不發達的情況下,通過政府的作用,利用政府信用實現對資金導向的倡導機制與矯正補充機制。政府主導型金融模式又分為政策引導型和直接投資型。前者強調政策的引導體現在通過實施一定的財政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實現投資與產業政策的相互協調,達到資金融通的目的。而後者則強調發展中都有若乾重點產業或新興產業,它們對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但這些行業往往資金需求量大、投資回收期長、風險高,私人金融機構難以承擔其融資,故在政策性金融方面政府也往往直接參與資金的配置,也稱為直接投資型政策性金融。為此,可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些帶有官方色彩的政策性金融機構,向私人(民間)金融機構不願提供資金、無力提供資金以及資金不足的重點、新興部門進行投資和貸款。但在此我們必須強調的是,這些金融機構必須按市場化規范而不是按行政方式進行管理而運作,否則會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的結果。
五、促進區域金融發展的相關政策建議
1、推行金融創新,提高金融效率
在金融推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金融效率起著關鍵的作用。金融效率的高低決定著金融發揮作用的成本和作用力的強弱,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整個經濟效率的高低。努力推行金融創新,促進金融深化,從金融政策制度及金融組織、金融工具等各方面入手積極進行金融創新,促進金融市場的一體化進程,來提高資金吸納能力與資本促成能力。
對那些金融體系不太發達、金融市場相對落後的地區來說,金融創新尤為重要。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改革和金融制度功伐哆和馨古鵝汰琺咯改革的不斷深入,金融創新也不斷加快,許多金融創新產品不斷出現。這不僅對原有封閉的、低效率的金融體系提出了挑戰,而且使許多對資金需求較大的項目迅速完成。
一個開放的、允許競爭的金融市場是保證金融效率的前提。因此,應該進一步或者提前放開金融市場:一方面,吸引其他地區包括海外的金融機構在本地區設立分支機構,加大同外資金融機構的合作力度;另一方面,鼓勵民營資本進入金融行業,參與市場競爭。
2、積極發展區域性金融市場,促進區域金融協調發展
在我國,中央級的金融機構按行政區劃設立分支機構,同時各金融業務,如金融、保險、證券相對獨立。這種金融發展格局造成在某個區域內,各金融業務發展相對獨立,從而使得區域內的金融發展協調性較差。在區域性金融機構設立較為困難的情況下,應著眼於通過制度創新等形式,加大資本創造能力,立足於本區域,實現區域內金融業務的良性發展,至少是同步協調發展,逐步排除資本束縛,為經濟發展提供資本支持。
——積極爭取央行對地方金融的政策的適當傾斜,如允許有計劃的建立銀行分支機構,允許參加縣轄、省轄、全國聯行的資金匯劃,彌補在資金結算上的缺陷。
——積極爭取相關政策,允許適當放開對地方金融業務范圍的限制,對符合條件的企業,積極開展銀行承兌和票據貼現業務,解決企業臨時資金需要。
——大力發展貨幣市場拆借市場和國債回購市場,逐步建立跨行政區劃的以區域經濟為中心的貨幣市場,為資金合理流動創造條件。最大限度地優化資產結構、提高資產質量,使其有實力、有能力更好地支持經濟的發展。
3、理順政銀、銀企關系
現在,大家討論最多的是政企關系分開等問題,對政銀關系、銀企關系認識不足。比如普遍存在地方政府幫企業逃避銀行債務等以行政手段干涉金融活動的現象。其實,政府應為地方金融作用的發揮創造良好的環境,諸如為金融機構介紹區域發展規劃、財政扶持對象、企業破產兼並轉制信息的披露、組織資金、幫助消化不良資產等,也就是將政府的目標與地方金融的利益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防止出現政府幫助企業逃廢銀行債務,對地方金融過多行政干預的現象再度發生。地方金融機構更要按照市場和金融運行規律開展各項業務,向優勢項目靠攏,培育新的利潤增長點。對區域內有市場、有效益、有信譽的企業實現規模擴張的要給予大膽支持;對有效益、不虧損、還款有保證、信譽好的企業,可採取抵押擔保方式給予支持;對不良資產的債務人要及時提供信息和相應的金融服務。
4、繼續發展直接融資,利用證券市場投融資功能
目前,我國證券市場量的擴張較為迅速,由於證券發行額佔全社會金融資產總額的比重較小和貨幣市場、資本市場的欠發達等原因,使證券融資還不足以對我國經濟產生主導性的作用,也不足以擔負起引導社會資源合理配置的重任。不過,現代金融的一個顯著趨勢就是直接融資比重會越來越大,證券市場的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會愈加重要。
我省各地區應該有意識的調整融資結構,積極推動證券市場融資發展。發揮金融市場的功能,擴大證券融資規模,發展產業投資基金、風險投資基金和資本市場。目前,「濟南現象」引起廣泛關注,已經嚴重影響了山東上市公司在證券市場的形象,同時大大減弱了通過證券市場進行再融資的力度,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另外,在對發展直接融資問題的認識上,應改變認為直接融資只是單純的股票融資的觀念,企業債券、信託融資、其他創新工具同樣也是直接融資的重要方式,應該大力發展,從而優化直接融資結構。
Ⅵ 「4+6」現代服務業體系,「八大行動計劃」具體內容是什麼
商業貿易、現代物流、金融服務、文體旅遊等4大支柱型服務業
科技信息服務版、商務權會展服務、人力資源服務、川派餐飲服務、醫療康養服務、家庭社區服務等6大成長型服務業
平安世博行動、交通文明行動、清潔城市行動、文明游園行動、
市民巡訪行動、世博宣傳行動、世博宣傳行動、社區志願服務行動
Ⅶ 現代金融如何提速發展
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現代化經濟發展的重心在實體經濟上,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金融的發展。金融不僅要回歸到實體經濟本源,還應該發揮共榮共生,互相促進的作用,發展質量高、效率優、創新強、體制活、協調性好的經濟環境,為實現普惠金融,改善金融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起到了積極作用。
服務實體經濟是金融業的本質要求,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金融業必須要實現自身的改革和發展。圍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利於提高金融的供給質量,使得實體經濟融資環境逐步生態化,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將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發展的重要環節和薄弱環節,更好地滿足實體經濟發展需求,從服務實體經濟質量效益入手,盡快構建適應新經濟信用管理體系,利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催生新企業需求,創新傳統的抵押擔保方式,全面革新信用管理,建立「渠道+場景」、「線上+線下」的一體化綜合金融供給體系。
金融發展的過程中,應該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建立包容共享的綠色生態體系,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加快生態文明體系改革。綠色金融是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在發展農村金融的過程中,必須持續增強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發展綠色金融,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控總量之間的關系,通過差異化的信貸政策,對綠色新興產業和傳統落後產業之間的信貸轉化,以資本節約、質量改善、效益提升為核心,引導資金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構建市場為導向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實現綠色金融服務的多樣化,提升綠色金融發展水平。
更多金融行業動態歡迎關注民富集團百家號!
Ⅷ 金融職業規劃
我有朋友在博時基金做研究院,可以和你分享一下:
我朋友是本科和碩士都是在牛津大學的數學專業里就讀,畢業成績也不錯,回到國內應聘基金研究員一職,薪水很不錯,年薪10幾萬不是問題。應聘的時候據他說那一屆大概有100來人(很多名校出來的人,或者是碩士),最後6個人留下來試用,最後轉正的只有2個人,我朋友是其中一個。然後就從研究員做起,排除人品爆發的前提下做到資深研究員後才有可能成為基金經理。當然,如果你在金融業資歷很深也有可能直接能跳槽出來做基金經理。這個是我朋友和我說的.
下面我說說我自己對私募基金的了解:
以上是比較TOP的基金公司,當然,你也可以去較小的基金公司當基金經理,例如一些私募基金。那麼你就需要以下幾樣技能:1.金融知識 2.行業知識(如地產基金,你就要對地產行業非常熟悉) 3.募集資金能力(有自己的募集資金的人脈與手段) 4.開拓項目能力(基金對應項目,要有找好項目的人脈與渠道) 5.基金產品設計的能力。還有其他若干能力,不過上面所說的都是比較主要的能力。
我的建議:
如果要走研究員一步一步往上走這條路的話,這條路路子會比較寬廣,一旦熬出頭前途無量,但是競爭激烈。那麼你就需要至少拿個碩士學位,甚至是博士學位都不奇怪。然後經常性的加班,一步一步往上爬。CFA這些證書能拿則拿。3.2的成績還是有往可以出國在相對較好的大學讀碩士的,我也是在英國完成的本科+碩士,拿成績單+語言成績直接去你想去的學校主頁那裡申請。如果你覺得麻煩你也可以直接找中介(小心被坑)
如果要走曲線救國,那麼你最好也能拿個碩士什麼的,沒有也沒關系。先去券商或者銀行工作一段時間,累積以上我所說的各項能力與相關的人脈,等實力夠了跳槽過去。
希望能幫到你~
ps:純手打啊!
Ⅸ 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的第三章
優化布局 構建現代金融組織體系
優化金融機構的行業和地區布局,構建和完善現代金融組織體系,提升金融創新能力和服務水平,顯著增強金融業綜合實力、國際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完善銀行業組織體系構建功能健全、服務高效、競爭有序、效益良好、安全穩健的現代銀行業體系。大力推進政策性銀行、大型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地方中小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分層配置、科學合理布局,加快建設和完善社區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完善農村金融組織體系。
加強以資本約束和風險管理為核心的銀行業內控機制建設,提高銀行業經營管理水平。
形成政策性銀行與商業銀行分工合理、相互補充、良性發展的格局。政策性銀行建立和完善治理機制,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慎重把握自營性業務發展,嚴格管理業務范圍。要明確劃分政策性業務和自營性業務,實行分賬管理、分類核算,防範道德風險。對政策性業務,由財政給予必要的支持;對自營性業務,要嚴格資本約束,實行審慎性監管。
建設一批具有良好品牌形象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型商業銀行。鼓勵中小商業銀行選擇合理的市場定位,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競爭能力。加快社區金融服務組織體系建設,促進地方中小商業銀行更加專注於社區居民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
繼續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發揮支農主力軍作用,堅持分類指導,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增強資本實力,堅持經營管理重心下沉,保持縣域法人地位的長期總體穩定,減少行政干預。培育發展村鎮銀行等新型農村金融機構,規范發展農村信用合作組織,促進縣域金融機構適度競爭。
強化銀行業金融服務功能建設,推動銀行業金融機構提供與實體經濟發展相匹配的金融服務,實現服務專業化、特色化、精細化、品牌化,促進基礎金融服務均等化,提高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 促進證券業機構規范發展大力完善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服務機構和資產管理機構的治理結構與內控機制,鼓勵組織創新、業務創新和產品創新,不斷提升證券業機構規范發展能力和專業服務水平。
積極支持證券公司做優做強。鼓勵證券公司以合規經營和控制風險為前提、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開展創新活動,提高核心競爭力。完善證券公司融資融券管理辦法和配套規則,逐步擴大標的證券范圍,適時推出並規范發展轉融通業務。
鼓勵證券公司通過上市增強實力,提升競爭力。支持證券公司為企業並購重組提供優質服務。
支持期貨公司通過兼並重組、增資擴股等方式,進一步壯大規模和實力。推動優質期貨公司開展境外期貨經紀業務,在服務實體經濟「走出去」的過程中,逐步提高國際經營能力。
健全證券期貨市場中介組織,推動中介機構歸位盡責,規范發展,發揮中介機構對市場健康發展的監督約束作用。
大力發展資產管理機構,壯大多元化機構投資者隊伍。
促進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機構健康發展,規范發展私募基金機構。鼓勵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不斷擴大資產管理業務,適時研究推動期貨公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研究放寬公募基金管理機構業務范圍。繼續推動社會保障基金、企業年金等中長期資金參與資本市場。 鼓勵保險業機構創新發展順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市場需求,初步建成市場體系完善、服務領域廣泛、經營誠信規范、風險防範有效、綜合競爭力較強的現代保險業,實現發展速度、質量和效益的統一。
著力優化保險業組織體系,形成市場主體多元、競爭有序、充滿活力的市場格局。推動保險集團公司進一步完善內部治理,加強資源整合,依託保險主業,促進業務協同,提高運營透明度。鼓勵發展養老、健康、責任、汽車和農業等專業保險公司,探索發展信用保險專業機構,初步形成專業性保險公司差異化競爭優勢。支持中小保險公司創新發展,形成各有優勢、各具特色的經營模式。規范發展相互保險組織,試點設立自保公司。規范保險資產管理公司管理體制,支持符合條件的中小保險公司設立公司治理完善、股權結構合理、市場化運作的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探索設立專業化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鼓勵保險中介機構專業化發展,積極推動專屬保險代理機構和保險銷售公司的建立和發展。支持符合條件的國有資本、民間資本和境外資本投資保險公司。 繼續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引導具備條件的金融機構在明確綜合經營戰略、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積極穩妥開展綜合經營試點,提高綜合金融服務能力與水平。引導試點金融機構根據自身風險管控能力和比較優勢選擇金融業綜合經營模式。推動中信集團公司和光大集團公司深化改革,辦成真正規范的金融控股公司。
加強綜合經營機構的並表管理和全面風險管理。建立健全金融業綜合經營風險監測體系和有效的「防火牆」制度,合理確定各類業務的風險限額和風險容忍度,制定有效的風險隔離措施。/Page/
Ⅹ 金融學的人生規劃是什麼
這里先說一下考研的意義所在。其實不論你有何等經邦濟世之志,在這個現實的社會中,也無法不向生活低頭。說到為什麼考研,或是為什麼考金融專業的研究生,這裡面有一個個人價值取向最優的問題存在。所謂個人價值取向最優,其實就是一個人未來的職業生涯如何向最優化發展。有人或許會反駁我的觀點,說我們的理想是什麼什麼,但是有一點你要記住,任何理想都是在一定的社會分工背景下實現的,也就是說,你作為一個社會中的人,必須要承擔一定的社會專業化分工的任務,也只有如此,你才有可能實現或接近實現你的理想和目標——你不可能逃避得掉職業生涯的規劃問題。 在現代經濟條件下,不論是國內也好國外也罷,界定一個人扮演何種社會角色最主要的一個社會評價指標就是其所受到的專業化教育的程度。可以說,選擇一個專業,就是在選擇職業生涯取向。當然,也有很多跨行跨專業成功的例子存在,但那更多的是在一定行業交叉背景下的特殊產物。這個社會在向專業化經濟發展過程中,對於各個專門行業的專業化的人才需求仍然是未來職業分工的主流趨勢。 俗語雲,「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如果你的理想和興趣真的在金融這個行業,而你此前所受的教育與這個行業有一定的距離或者相近,那麼,選擇考研吧;如果你本科所學是金融專業,而你想在這個行業有更高的發展空間,那麼,選擇考研吧。 我不是唯學歷論,更不是唯高學歷論。如果讓我選擇,我寧願招聘那些本科畢業而踏實肯乾的孩子們。然而,我不是人力資源經理,我沒有這個選擇的權力。 現在的金融職場上,學歷熱仍然是一個主流,好一點的金融機構,對於人員招聘的要求,幾乎都是碩士以上學歷,名校畢業等等。這種表面的浮華,更多地集中在京滬穗深這些經濟發達、金融從業機會較多的地區。學歷和專業,成了hr們遴選人才的主要指標。筆者畢業那年,曾經參加過招商銀行的招聘會,剛剛遞過簡歷,就被扔了回來,「我們不需要本科生) 當時是刺激頗大,現在想想,其實在我現在服務的投資銀行也是在重復著這樣的老路子。沒有辦法啊,人實在太多了,多到來不及詳細地考察其到底有何才學,為了簡化工作程序,減少工作量,只有拿學歷卡人了——畢竟,在中國,研究生還沒多到上街掃地的地步,而學歷的高低,仍然能夠說明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知識體系、發展空間。 對於金融學專業方向、院校選擇方面,一定要重點考慮以下幾點: 一、未來發展的行業選擇——什麼專業方向更符合你在目標行業的職業發展目標,選擇好所應報考的專業方向; 二、未來發展的空間選擇——在國內(外)哪些地區更能夠讓你一展所長,明確未來所要工作生活的地區; 三、未來發展的人際定位——什麼樣的學校,在你所要服務的行業更能給你深厚的人脈背景,畢竟,現代中國校友資源也是很重要的資源。 而這其中,我認為又有三個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就近原則、專業化原則、發展預期原則。就近原則,即你所要報考的院校,應該在你未來所要工作生活的地區或附近,在該地區有一定的影響力的,這樣在你畢業之後會方便你到該地區擇業。專業化原則,即你所報考的院校,在傳統上要具有優良的金融學教育積淀,最好是財經類專業院校,或是金融經濟類傳統較好的綜合類大學,這樣的院校通常在金融經濟界有一定的校友資源,人際遍及你未來可能就業的領域,在專業化方面有獨到之處,在金融業內具有一定的影響,對於未來就業好處頗多。發展預期原則,對於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的定位,是你選擇專業方向首先應當考慮的。從目前金融業內的發展形勢來看,未來金融業的發展方向是服務專業化、業務多樣化。金融混業是個大趨勢,因此,從當前的金融學科專業分布來看,比較有潛力的專業方向有:公司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金融工程、金融市暢 保險精算、證券投資等。對於數量分析、微觀金融前景看好,宏觀方向如果有志於做研究工作也是不錯的選擇。 說到這兒,考研的意義究竟何在?我個人以為,一種工具而已。一個讓你進入一個行業(或一個行業的高端部分),體驗另一種人生的敲門磚,一個用來登高的階梯,一個實現你個人價值取向的准備階段。當然,這一切開始於你對一個行業的信心,對於一個行業未來發展的看好。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聯系著整個資本鏈條的循環往復,其地位至關重要。也許,這便是很多朋友看好金融專業的一個原因。
金融專業畢業生就業去向
從近幾年就業情況來看,金融學專業畢業通常有這樣幾種將趨向: 一、商業銀行,包括四大行和股份制商行、城市商業銀行、外資銀行駐國內分支機構。 二、證券公司,含基金管理公司;上交所、深交所、期交所。 三、信託投資公司、金融投資控股公司、投資咨詢顧問公司、大型企業財務公司。 四、金融控股集團、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金融租賃、擔保公司。 五、保險公司、保險經紀公司。 六、中央(人民)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證券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保險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這是金融業監督管理機構。 七、國家開發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等政策性銀行。 八、社保基金管理中心或社保局,通常為保險方向。 九、國家公務員序列的政府行政機構如財政、審計、海關部門等;高等院校金融財政專業教師;研究機構研究人員。 十、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證券部、財務部、證券事務代表、董事會秘書處等。
相關分析:1998年以來,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國家高度重視金融體系的安全與穩健發展,對於金融業從業人員的素質提出了較高要求,由此,銀行及相關證券、保險等行業管理機構加大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開啟了在國家統一分配製度打破之後的新一輪對金融專業大學畢業生、研究生的增量需求,金融行業監管部門的人才舉措,影響著所轄行業內的商業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加大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 一、進入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做金融官員,對於金融研究生而言應是首雪 首先,中國金融學是立足於宏觀經濟學,基於金融市場宏觀調控,專業應用較易入手,政策把握比較到位;其次,在行業管理部門做上三五年再入行到實踐機構至少能給個中層以上的職位。其局限在於:要進入這幾個行業主管部門難度較大,可能還需要背景依託,本科生想進較難,除非本人確實非常優秀。 二、進入國有四大商業銀行是很好的選擇。具備一定的銀行業從業經驗、專業背景,到股份制商行或外資銀行駐華機構的可能性會增大。我的幾個大學同學起初就是投身於國有四大行中,在城市股份制商業銀行迅速發展起來之後,紛紛跳槽,並成為城市商業銀行、股份制商行的中堅力量,很多成為中層管理人員,少數成為高層領導。城市商行、股份制商行的靈活務實、不論資排輩的幹部任用方式,使得四大行成為其專業人才的「黃埔軍校」,至今這種情況仍在延續。雖然國有四大行有一些遺留的官僚積習,但其穩定的收入,較輕的壓力,較高的福利水平還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尤其對於女同學來說是個不錯的選擇。建議對四大國有商行感興趣的朋友把專業方向集中在商業銀行經營管理、國際金融、貨幣政策等方向上。 三、政策性銀行如開發行、農發行亦是較佳選擇,但其工作性質類似公務員,金融業務並不突出,是靠政策吃飯的地方,對於個人職業生涯的益處相對於行業監管部門、商業銀行來說還是較弱的,若想在金融領域成一時氣候最好不要選擇這樣的單位。不過目前這類單位的工資水平待遇等比商業銀行好,而這也成為吸引畢業生眼球的亮點所在。 四、證券、信託、基金這三家均是靠風險管理吃飯的,存在行業系統風險因素,但一旺俱旺,賺錢相對較易,短期回報較高(風險亦大),且按真正的企業管理機制運行,如果想在專業方面有所發展,有所建樹,在這一行業做是極佳選擇,很多基金經理、投資銀行經理人員都年薪過百萬。難點是學歷要求在逐步提高,最低要求碩士學歷,相對於銀行等金融機構其個人投資管理、金融運營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對這些行業有興趣,可以選擇證券投資、金融市暢 金融工程專業方向,如果是學財務管理、法律碩士專業(本科是金融經濟)的,這也是不錯的選擇。最近信託業重新崛起,對於金融專業以及其他專業的畢業生來說又添一新的選擇,而其大投行的操作方略,又使其在人員使用上奉行「精英路線」,在投行業有一句話是「公司百分之八十的利潤是不到百分之五的員工所創造的」。上述三家當下用人思路是積極「挖角」,在金融行業內人員流動性最強的當屬這三家。有志於風險管理、終日奔波、常年胃痛、居無定所的「精英人才」不妨選擇這個行業。當然,調侃之餘,不能否認,這個行業給你的回報與投入相比還是成正比的。建議男同學選擇此行業,應該更有發展。 五、保險公司可以參照對商業銀行的分析,做上數年,有保險營銷、風險管理經驗之後,在國內股份制保險機構迅速成長、外資保險機構進入的契機下,還是大有可為的。保險精算專業是非常吃香的。社保中心以及財政審計部門等是養老的地方,穩定有餘,靈動不足,當然,希望獲得穩健回報的朋友不妨作為一個選擇來考慮。 六、四大資產管理公司類似於政策性銀行,目前其設立之初的目的和作用在逐漸消退。金融租賃、擔保這個行業發展迅速,可以考慮進入,當然,如果有在銀行、證券的從業經歷,進入到這個行業中應該更有作為。 七、在上市公司證券部的工作經歷亦可,先天橫跨證券產業兩行,再要發展有立腳點。如果全程做過「ipo」籌備工作,對未來的職業生涯將更加有益,它對財務、產業分析能力要求較高,要加強這方面的學習。 八、高校、研究所是有志於做學術的同學的首選,這顯而易見就不多說了。 引申(針對經濟法專業而言)
積二十餘年改革成就之餘蔭,在此21世紀之初葉,中國的社會經濟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當然,事物的發展方向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有些彎路是不可避免的,正因為如此,現代中國社會的各類經濟關系呈現紛繁復雜局面,民商經濟立法日新月異。與此同時,作為現代經濟核心的金融業中的各類經濟關系也在轉變、調整、發展、前進…… 由此,在金融行業中,對於法律專業人才、財務專業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很多銀行成立了法律事務部,負責相關的債權糾紛、產權變更、訂立經濟合同以及金融產品研發環節的法律顧問、管理工作,而金融經濟類本科生在經過法律相關專業的研究生階段學習之後,其復合型人才的優勢在金融業內是顯而易見的,這時,一個教育項目jm(法律碩士)成為很多金融經濟類本科生讀研的首雪 這是一種既通金融又懂法律的高級人才。由於工作需要,證券公司、信託公司以及一些以投資銀行業務為主的金融控股公司對於具有經濟、法律雙重學歷的或相關工作經歷的人才是極為青睞的。 很多國家行業監管部門、政府機構,對這種復合型人才的需求,已經能夠體現在其年度人員錄用考試的資格要求中。 證券公司研究部門更是以其行業產業研究及政策研究的雙重需要,對於工程類專業背景的jm們,有較高的需求。另外,據我這兩年對國內的各個基金及基金經理的研究中發現,有近三成(甚至更多)的基金經理現在具有法律、法學的碩士博士頭銜,而其本科多為經濟金融或工科專業,當然這裡面有一個文科專業學位較易取得的原因在內,誠然也確實有一部分人士是考取了法律專業研究生之後,在一定的從業經歷下,成長為業內精英的。 在實際工作中,經濟與法律的緊密聯系,是這樣一個社會人才需求的基礎和根源,從經濟發展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需求來看,未來民商經濟方面的律師在經濟、金融領域的作用有日益擴大的趨勢,這也是近幾年來,金融經濟專業的畢業生對jm、司考趨之若騖的主因之一。 結論
一、相比照金融專業學生生源數量的增漲而言,近年來國內金融業對金融專業畢業(本科、研究)生的需求,是呈下降趨勢的。這一趨勢主要表現在對金融專業本科生的需求上。由於金融研究生畢業生數量的增加,以及金融行業對金融本科生實用性的質疑,對於本科畢業生的需求有所下降,研究生的需求則有所上升。在與其他經濟管理專業的比較中,對會計與財務專業的需求有所上升,自2000年始已經超過了對金融專業畢業生的需求量,此消彼漲,金融本科生的需求量日漸消退。 二、法律、計算機信息專業畢業生的金融從業進入口徑擴寬。法律專業研究生層面的有關情況我在上面已有詳述,這里就不多說了。計算機信息專業畢業生的大量引入,實際上與現代信息化社會的發展緊密聯系,在證券公司這個重要性更加突出,如果一個證券公司的交易系統出現問題,那麼將是一場災難啊!這樣,大量的計算機專業人士加入到金融業中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三、金融、法律、財務、計算機專業考研報考人數呈逐年遞增趨勢,這反映了一定階段國家個人收入調節機制和人力資源市場需求的狀況,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這四個專業的火暴看漲,與金融行業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在2000年之前,金融業全行業從業人員收入水平是國內各行業中最高的,今天的專業冷熱分化很大程度上起始於1995-2000年之間的經濟景氣度,收入水平無疑是專業化分工的無形的指揮棒。而1995年之後的網路火熱,金融信息化的構建更加深了人民群眾對於計算機信息專業的看漲行情,從行業到收入水平到專業化分工,你不相信嗎?事實正是如此。現在,當年的積弊已經體現出來了,出現了較大的人才飽和與專業分工不對稱情況,可以預見一下,在未來十年內,金融專業、計算機專業的需求是趨淡的;相比之下,法律、財務尚有一定的上升空間,當然這里我是以研究生這個層次的專業化發展趨勢來探討的。 四、天生我材必有用,關鍵是相信自己。專業現在並不是局限一個人求得發展的瓶頸了,在一個現代投資銀行中甚至有一半以上的人士是非金融經濟財務專業的人員,他們專業各異,有機械、通信、物理、法律,然而有一個相同點,他們都是相信自己,不服從命運安排,努力奮斗的人!這樣的人,不論他是本科生也好,研究生也好,海歸也罷,專業在這里並不能說明什麼了,實際上大學所學的東西與我們的實際工作脫節太大,大到根本無法照搬來用,不具有可操作性,那麼最重要的顯然已經不是專業了,而是對一個職業、一個行業的熱愛、激情、勤奮、執著,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