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機構要不要開放

金融機構要不要開放

發布時間:2021-03-12 14:30:04

Ⅰ 開放性金融機構有哪些

金融機構沒有完全開放的,因為其涉及到國家財政安全,都是會收到國家和行業監管的,因為資本大鱷有時候太任性。私人投資數目較小的話相對都是比較自由的,想貴金屬,黃金,大宗商品,股票基金都是可以自由交易的。

Ⅱ 我國的資本賬戶要不要開放其利弊為

一、資本賬戶開放的系列「好處」是虛幻的
資本項目自由化是西方經濟自由主義者的一貫主張,世行與人行鼓吹中國資本項目自由化可以為中國帶來以下「好處」:
「好處」之一:資本賬戶開放「有利於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發展
國外早有經濟學者通過實證研究證明這一觀點並不成立。真實的情況是:資本項目自由化對那些金融監管制度健全、金融市場成熟、擁有資本定價權和資本流向主導權的國家有利;相反,對那些金融制度不健全、金融市場不成熟、缺乏全球資本定價權和全球資本流向主導權的國家和地區不利。
如果一個國家處於產業轉型、經濟結構相對脆弱、或積存大量經濟社會矛盾,那麼資本項目自由化將引誘國際各類投機資本的攻擊,進而引發國內匯率、利率和資產價格的劇烈波動,從而導致國內產業遭遇破壞、國民財富遭遇洗劫。改革開放後,中國積極參與國際分工,進入國際市場,曾經避免諸如拉美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等多次國際金融大危機的沖擊,正是得益於資本項目管制——這一金融安全的最後防線。
因此,資本賬戶開放程度取決於中國本土產業資本的全球競爭能力、取決於國內金融市場的發育程度和監管水平、取決於政府是否真正掌控人民幣的匯率定價權和貨幣發行自主權。不具備這些條件,資本賬戶開放非但不能帶來預想的利益,反而會誘致系列災難。
「好處」之二:資本賬戶開放「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
中國資本賬戶開放的一個重要理由是「人民幣國際化首先需要資本項目自由化」。資本項目自由化曾經給那些篤信自由化好處的發展中國家造成過重大的財富洗劫和經濟創傷。因此,資本賬戶開放這一政策主張的鼓吹者不敢過分宣揚「資本項目自由化有利於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發展」,而是以資本項目自由化來迎合人民幣國際化的要求,試圖在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旗之下積極推進資本項目自由化。但是,我們需要反問的是:資本項目自由化與一國貨幣國際化、與人民幣國際化究竟有沒有關系?有多大關系?
曾幾何時,日本、澳大利亞、巴西、泰國等國家積極致力於資本項目自由化,這些國家除了收獲經濟波動與世界同步的「好處」之外,並沒有實現本國貨幣的國際化。國際原油市場等大宗商品交易使用的貨幣依然是美元,而不是日元、泰銖等其它貨幣。試問:中國資本項目自由化之後,難道中國人可以使用人民幣購買中東石油、歐洲設備和日本房產嗎?顯然不可能。不僅是歐洲、日本都想輸出自己的貨幣——歐元、日元,更為關鍵的是,大宗商品用美元計價、結算是美國的核心利益,誰敢挑戰與侵蝕美國的核心利益,美國會毫不猶豫進行反擊。
主張資本項目自由化的觀點認為,資本項目自由化之後,中東、歐洲、亞洲國家更願意接受人民幣,有利於人民幣的國際化。理由是:中國持有近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海外機構和個人所持有的人民幣可以到中國自由地兌換成美元。其邏輯是:人民幣國際化是與資本賬戶開放掛鉤、而資本賬戶開放與中國外匯儲備掛鉤。可見,所謂的人民幣國際化實際上是與中國外匯儲備掛鉤。
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國家貨幣與美元掛鉤,由此似乎實現了美元國際化。實際上,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世界貨幣本質依然是黃金本位制,美元並沒有實現真正國際化。作為純信用貨幣的美元真正意義上的國際化是從1971年美元與黃金脫鉤開始的。美元與黃金脫鉤,同時,美國主導著全世界各類大宗商品交易(特別是原油交易)對美元的需求,才使得美元代替黃金成為美元紙幣本位制前提下的全球貨幣。
如果人民幣國際化是基於人民幣與美元的自由兌換、是基於3.2萬億外匯儲備,那麼,人民幣國際化就是假象,本質上還是美元的國際化,抑或是人民幣的美元化,而非人民幣的國際化。當今,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值超過600萬億美元,那些企圖以基於3.2萬億美元外匯儲備來實現人民幣國際化的思路,當屬國際笑話。遺憾的是,世界銀行、中國央行發布研究報告,積極主張資本賬戶開放和人民幣自由兌換,而外匯儲備和人民幣國際化可笑地成為重要理由。
需要更正的還有,貨幣互換不應該視同為人民幣國際化。盡管人民幣與其它國家貨幣進行互換有利於規避匯率波動、便利於雙邊貿易和投資,值得積極推進,但與人民幣自由兌換無關、也與真正意義上的人民幣國際化無關。中國與俄羅斯、韓國、巴西、伊朗等國互換貨幣,如果說這就是人民幣國際化,那麼也可以說是盧布、韓元、巴西元和伊朗里亞爾等貨幣的國際化,如此還有什麼實際意義。國際上沒有人會因為與別國進行貨幣互換而興奮地驚呼本國貨幣實現國際化,但是在中國,這種聲音很大。這只能說明,中國的一些專家、官員還不了解世界貨幣的真正內涵,以及貨幣國際化的現實基礎和信用前提。
目前,人民幣國際化依然缺乏自主創新的產業基礎、依然缺乏引導人民幣走向世界的全球金融網路、依然缺乏為人民幣國際化保駕護航的全球軍事力量。一國貨幣的國際化不僅僅是一個貨幣使用本身的問題,而是一個經濟、政治、外交和軍事等集成問題。簡單地說,貨幣到哪裡,利益就到那裡,產業競爭力和軍事威懾力就應該輻射到那裡。一個被跨國資本主導著國內主要產業部門的中國,一個大部分本土產業資本還缺乏國內競爭力更談不上全球競爭力的中國,一個匯率走勢多半由美國政府和國會決定的中國,一個貨幣發行量被美聯儲間接操縱的中國,一個金融網路還沒有像毛細血管一樣布滿全球的中國,一個軍事投射能力還守護不住南海石油資源的中國,一個主流經濟專家沒有獨立思考能力、拿著外國機構的經費或跟著好大喜功的領導瞎起鬨的中國,很難設想她的貨幣可以實現國際化。既然人民幣不具備國際化的基礎條件,那麼,那些打著人民幣國際化的旗號,誘導資本項目自由兌換的國內外機構和個人,其動機又是什麼?這就是值得警惕的地方。
「好處」之三:資本賬戶開放「有利於企業實施 走出去 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形成三大類企業,即外國資本主導型企業、私人資本主導型企業和國有資本主導型企業。外資企業不存在「走出去戰略」問題,它們本身就是跨國資本,擁有強大的國際金融市場的支持,處於強大的「寡頭壟斷」態勢。私人企業有「走出去」的想法,但普遍沒有「走出去」的能力。中國私有企業總體上還處於數量多、規模小、技術創新不足、缺少市場主導能力的「自由競爭」態勢。「山寨」生產和殺價營銷是私有企業主要的競爭手段。因「改革」所形成的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私有資本,與因「開放」所引進的市場經濟高級階段的國際壟斷資本,在中國本土展開了激烈的「非對稱博弈」或「非對稱經濟戰」。
對於中國私有企業來說,這場「非對稱經濟戰」的結局近乎沒有懸念:或者被外資收購(如日化、食品、商業流通領域的諸多企業);或者到海外上市加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美元陣營,成為中國經濟的買辦力量(如新浪、網路、新東方等);眾多私有企業被強大的外資企業所吸附,處於國際分工的低端,成為跨國資本的附庸;最後剩下的要麼破產,要麼逃債。中國私有企業生存狀況沒有樂觀的理由,更沒有「走出去」的管理能力和經濟實力。當國內私有企業存活都成為問題時,哪有能力和資金「走出去」拓展國際市場?因此,把資本項目自由化跟私有企業「走出去」拉扯在一起,說資本賬戶開放可以促進私有企業「走出去」,實在牽強附會。
倘若硬是要說人民幣自由兌換對私有資本有利,那倒是有利於煤老闆和地產商的資金,以及其它灰色與黑色收入的資金「走出去」,並成為高盛、摩根、花旗、匯豐的私人理財客戶。但是,這一點恰恰是需要防範和限制的。
對於第三類國有資本而言,資本項目管制不僅沒有影響國有資本「走出去」戰略的實施,而且還有利於外匯儲備的集中使用,有利於保障國有資本開拓國際市場的資金需要,同時,也有利於中投等主權基金的投資運作。如果中國企業需要集中資金優勢與國際壟斷資本展開實力對等的國際競爭,那麼外匯資金必須集中使用,資本項目必須管制。

Ⅲ 要不要全面開放市場經濟為什麼

市場是政府實現經濟發展的工具。
改革開放前,國內對於市場經濟到底「姓社」還是「姓資」的問題展開了激烈的討論,最後鄧小平給出的答復是:市場經濟既不姓社也不姓資,市場經濟只是我們實現共產主義的工具。這句話給市場經濟的討論定了調,確定了後期的發展方向,也為改革開放的實施掃除了思想障礙。
共產主義的最終目標是:1.物質財富極大豐富;2.社會關系高度和諧,人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3.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這三點的實現需要以第一條為基礎,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築具有決定作用,而實現經濟的發展就必須解放生產力,運用市場化的手段來調動人民的積極性,允許市場經濟的發展,但市場經濟只是工具不是主體,是術而非道。
目前在國內而言,經濟由政府和市場兩只手來調控,但真正起決定作用的是政府,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市場經濟規律在中國並不適用的原因,如很多人覺得日本歐洲房市都出現過暴漲並崩盤的情形,然後國內也應如此,實際上國情和制度完全不一樣,最終表現的形態當然也不相同。

Ⅳ 資本賬戶要不要開放取決於

資本賬戶開放取決於:

  1. 這將取決於可投資人民幣資產的可獲得性和流動性、國內金融市場和對沖工具的發展、及其對中國政策的判斷;

  2. 這些都意味著人民幣正式入籃之後,中國的資本賬戶開放和國內金融改革可能會繼續提速、而非隨著人民幣正式加入特別提款權戛然而止;

  3. 隨著更多的國外機構在國內募資和發行產品,人民幣市場的寬度和深度也會進一步改善。

總結:資本賬戶要不要開放取決以上辦法。

Ⅳ 傳統金融機構走向開放,金融外包會是新趨勢嗎

傳統金融機構也在謀求新業態發展,只是國有五大銀行的餘威太過於龐大,基礎商業銀行一般都是這五大銀行跳槽過去組建的,這樣就限制了商業銀行創新能力,金融外包本來就一直在做,只是曲折了一些,如融資擔保作企業融資擔保,投資管理公司為銀行作貸後清償管理,還有幫助發卡的投資公司,物流監管公司為企業做質押監管類貸款,等等

Ⅵ 金融市場開放對我國金融企業有什麼影響

一、對我國金融市場結構的影響 1.進入壁壘。限制外部企業進入的壁壘主要包括政策性壁壘和經濟性壁壘。金融業全面開放後,政策性壁壘將逐步取消,經濟性壁壘主要體現為絕對成本優勢、規模經濟、產品差異化和對特殊資源佔有所形成的壁壘。跨國金融企業進入後可以利用價格優勢,提高絕對成本壁壘,國內金融企業即使與之經營相同的產品也不具有任何價格優勢。跨國金融企業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降低產品成本,對其他投資者造成絕對成本壁壘。比如,跨國金融企業具有龐大的營銷網路和資本實力,能夠快速調整策略和不同市場的產品,加速資金的周轉,降低服務價格。另外,跨國金融集團對我國企業進行壟斷性並購,大量挖走人才,將對我國金融企業形成絕對成本壁壘。金融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增加服務量後邊際成本比製造業增加產量後邊際成本下降的更快,存在明顯的規模經濟效應。國內金融企業規模小,規模經濟效應不顯著。跨國金融企業資本實力雄厚,具有明顯的規模經濟優勢,將提高我國金融業的規模經濟壁壘。2.市場集中度。2005年9月25日,以恆生銀行新增5000萬美元額度為標志,跨國金融企業繼續擴容,富通銀行、美林國際、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等相繼獲得新增或新批的額度。根據國家國內貿易局金融企業信息中心的資料計算,2001年我國最大的50家金融企業集團的服務額為680.1億元,僅佔全國社會產品金融總額29152.5億元的2.33%,金融市場的集中度CR50=2.33,而美國同期金融產業的市場集中度指標是我國的9.16倍。隨著跨國金融企業的進入,我國金融業的市場集中度將會進一步提高。3.縱向一體化。跨國金融企業的縱向一體化,一方面表現在批零業務的一體化,另一方面則表現為與我國金融業組成戰略聯盟,甚至入股兼並我國金融業。在品牌經營方面,除採取降價、網路等手法外,還通過跨文化營銷與熱心公益樹立社會形象,從而實施縱向一體化策略。二、對我國金融企業行為的影響 QFII進入金融領域後,由於其規模優勢和價格優勢提高了整個金融市場集中度和進入壁壘,增強了市場競爭程度,這必將影響到企業的行為。1.價格行為。金融業是高度競爭的行業,價格是其主要的競爭手段。跨國金融企業為了提高在中國市場上的佔有率往往採取各種靈活的定價策略,國內金融企業紛紛因此而加入價格戰的行列。價格競爭中採用最多的是根據不同投資者需求差異性的特點制定價格歧視策略,如會員制就是將投資者分成會員顧客和普通顧客等兩類,對價格敏感並且經常光顧的客戶實行會員顧客優惠價。還有搭配服務、優惠折扣、返還式降價等方式都是不同類型的價格歧視策略。2.促銷策略。跨國金融企業在促銷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通常採取各種廣告、主題活動等形式促銷。以貢獻度把客戶分為三類:最有價值客戶及最具增長性客戶及負值顧客。以個人金融業務為例,目前操作中主要以資產多少劃分,15萬人民幣以下為大眾零售客戶,15~50萬的為個人理財客戶,50~100萬的為私人銀行客戶。據中國農業銀行內部研究機構的測算,客戶每筆存款只有超過1500元銀行才有可能贏利,但我國商業銀行卻存在大量低客額儲蓄賬戶,目前僅工商銀行100元以下的賬戶占總賬戶的5.16%,其平均存款只有13元。三、對金融市場績效的影響 金融業全面開放後,面對市場結構的變化,企業採取了更加靈活的價格策略和促銷策略,必將影響到金融業的市場績效。我們將從資源配置效果、技術進步和利潤水平等方面綜合評價QFII進入金融領域後對金融業市場績效的影響。1.資源配置效果。跨國金融企業進入後,國內外企業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企業之間採取各種降價促銷策略,投資者就可以在貨幣收入不變的情況下,購買到更多的產品組合,從而提高社會福利水平。目前,跨國金融企業投資銀行、保險、金融經營的品種多、服務的批量大、服務價格較低,國內金融企業採取低價跟進策略,會使市場上總體價格水平下降,優化金融業的資源配置,提高社會福利水平。 2.技術水平。大型跨國金融集團在日常經營中已實現了網路化和智能化管理,公司總部及時制定決策,通過網路系統及時協調金融商和顧客的關系。國內金融企業將在技術水平方面向跨國公司模仿、學習,甚至進一步創新,使中國金融業整體技術水平得到提高。3.利潤水平。跨國金融企業為了站穩腳跟,擴大市場佔有率採取的低價促銷策略,必將影響到國內金融企業的服務額和利潤水平,一批規模小、管理差的金融企業在競爭中將被淘汰甚至倒閉破產。中國金融領域全面開放,將給國內企業帶來了嚴峻的挑戰,為了提高我國金融業的市場績效,增強我國金融業的核心競爭力,要加強國內金融企業的並購與重組,按照專業化分工和規模經濟的要求,培育一批跨地區、跨行業,跨部門的大型金融企業集團;加強金融企業的內部管理,降低管理費用,提高企業競爭力;以信息技術帶動金融企業的發展,在全面普及計算機應用的基礎上,改造傳統的業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進一步提升金融業的整體競爭力。同時,如前所述,我國目前的金融從業機構在公司治理、管理能力、運營理念、投資技巧乃至資金實力等方面與這些國際上領先的境外金融機構投資者都有明顯差距,所面臨的挑戰也將是十分嚴峻的。如何在新的形勢下提高自己的生存競爭能力,是我們的金融從業機構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Ⅶ 國家為什麼開放金融業

進入本世抄紀以來,金融抑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由正轉負,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需要金融創新的支持,而對外開放的經驗也證明開放較徹底的領域是競爭力強且國際化程度高的領域。除了開放不足帶來的與國際接軌不充分之外,金融開放將從三方面為中國提供支持。
金融開放也有助於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先進經營理念有助於強化市場紀律,分散風險。金融開放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途徑。

Ⅷ 為什麼中國金融業要進一步開放

答:
進入本世紀以來,金融抑制政策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已經由正轉負,未來中國經濟增長新舊動能轉換需要金融創新的支持,而對外開放的經驗也證明開放較徹底的領域是競爭力強且國際化程度高的領域。除了開放不足帶來的與國際接軌不充分之外,金融開放將從三方面為中國提供支持。
金融開放也有助於防控系統性金融風險,先進經營理念有助於強化市場紀律,分散風險。金融開放也是中國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的重要途徑。

Ⅸ 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不利的方面

1997年12月13日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於1999年3月1日起生效,金融服務貿易協議要求各參加方對外開放銀行、證券、保險和金融信息市場。1999年11月15日,中美雙方簽署了《中美關於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雙邊協議》。這一協議的簽署將加快我國加入WTO的進程,全球金融服務貿易協議最終將適用於我國。
以中國十六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契機,我國打響了全面跨入市場經濟體系的攻堅戰。加快融入國際市場化經濟體系而不是閉關自守,已經成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如今,作為包括WTO在內三大國際經濟組織的重要成員國,在享受權力、為自身發展贏得有利的國際經濟環境的同時,我國也積極信守承諾,履行自己應當承擔的義務與責任。而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對外開放更是首當其沖。
中國金融市場的對外開放,遵循的是循序漸進、謹慎管理的原則,在取得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擴大開放的地域,增加引進的機構和數量。[1]1997年初,中國人民銀行首次批准9家外資銀行在上海浦東試點經營人民幣業務。到2000年3月,在我國獲准經營人民幣業務的外資銀行已選32家,其中上海24家,深圳8家。保險市場的開放始於1992年上海引進外資保險公司的試點,截至刊1999年底,已有25家外資保險機構獲准在中國營業。來自17個國家的外資保險公司代表處2l2家。不久前,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又批准了4家外資保險公司在華設立舟公司或台資壽險公司。證券市場的開放程度較低。外國證券公司可以在中國設立代表處,若干外資金融機構獲得了上海和深圳證券所定數量的B股席位,可直接參與B 股交易,國外金融機構還參與了我國政府債券和部分企業的H股,N股的上市發行工作。

對外開放金融市場,對我國民族金融業發展也提出了嚴峻的挑戰。因此,在看到積極因素的同時,我們不得不考慮到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帶來的不利因素。
(一)客戶資源的無形流失
一些外資金融機構的優勢體現在體制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跨國服務網路優勢。這些優勢集中起來形成了綜合性服務的業務優勢。一些外資金融機構可以憑借這些優勢和雄厚的實力、良好的市場形象贏得優質客戶,這對我國金融機構將造成強烈地沖擊。
如中國加入WTO後,人民幣業務會逐漸對外資銀行開放,而外資銀行一般會選擇向國內一些優質企業發放貸款,這些優質企業為擴大生產,增加出口,降低成本,出於自身考慮,往往也會選擇那些服務方式靈活、效率高的外資銀行,久而久之,中資銀行不可避免地會丟失一批優質客戶;而對保險業來說,沖擊可能更為厲害,中國的保險業由於服務質量較低,外商投資如果從目前的壽險再擴展至財險、再保險及保險業,中國的民族保險業將喪失較大的市場份額;由於A股市場還不能放開,證券行業可能好一點,但隨著B股向國內居民放開,開放的步伐也在加快。[2]中資金融機構若不能發揮自身的優勢,提高服務質量,保持相當的業務份額,就會面臨由業務萎縮導致的財務風險。
(二)在國際經驗方面
除中國銀行外,中國金融業長期以來都限於國內經營,與國際市場缺乏密切的聯系。特別是由於國內金融體制與國際慣例的差距,國內金融業和國際金融市場處於幾乎隔絕的狀態。這種狀態,使中國金融業缺乏精通國際金融業務的人才。缺乏具有廣泛國際服務網路的客戶關系。
(三)人才競爭
現代企業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如果沒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妙法,則現在的中資金融機構就難以留住人才。加入WTO後,外資金融機構在中國的業務會逐漸擴大,外資金融機構將隨業務規模的擴展和業務領域的拓展招募大量本土員工,憑借其先進的經營管理、優越的工作條件、優厚的待遇以及誘人的出國培訓機會等,會吸引大量國內金融界的優秀人才,使人才流失嚴重。從而可能導致國內金融界整體員工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的下降。[3]
與外資金融機構在個人收入、員工技術培訓、業務新技術支持等方面的差距將導致我國本土金融機構中一些優秀業務骨幹「跳槽」,這將導致我國金融業人才的流失,而人才的流失將會影響中資金融機構的相對競爭地位。
(四)金融市場將受到國際游資沖擊
目前,我國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待提高。企業的自我表現、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能力也有待加強。市場經濟的法律體系和行為規范還比較薄弱,如過早地開放國內金融市場。特別是實現資本項目下的自由兌換,就會形成資本的大量流入、流出,沖擊國內金融市場,影響整個宏觀經濟的平穩發展。
(五)對我國貨幣政策的調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金融市場開放程度較高的情況下,一國匯率和利率變化所產生的效應。將被相應的資本的流動效應所抵消。從而加大了金融調控的難度,這就要求使用更有效的宏觀調控政策加以控制。
我國金融機構與國外金融機構相比,無論是資金實力還是經營管理經驗,都處於弱勢地位。外國金融機構的進入,將會以其龐大的虛擬經濟切割我國實體經濟的利潤,在基本沒有風險的情況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四是外資銀行將同中資銀行爭奪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包括信用卡、住房信貸抵押證券化、代客理財和私人銀行等業務。如果優質客戶和核心業務被外資銀行壟斷,將不利於中資銀行的長遠發展。

一些國家盲目過度開放金融市場帶來的沉重教訓

縱觀世界各國發展的歷史,有的國家能夠抓住機遇迅速步入現代化行列,有的國家經濟危機頻繁發生、發展緩慢,這些無不與能否有效維護本國經濟安全密切相關,而維護金融安全又成為維護經濟安全的核心。最近20多年,拉美地區成為世界上銀行危機發生最為頻繁和最嚴重的地區,35%以上的拉美國家曾經歷過數次危機,發生危機的次數是世界其他地區的3倍以上。拉美國家頻繁出現銀行危機的主要原因,一是大都與外部因素有關。外資銀行的大量進入曾經對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發揮過重要作用,一些拉美國家曾把外國獨資銀行的進入視為對外開放的成就而引以為豪。但是,經濟一旦出現波動,國外資金流入突然中止,即彌補經常賬戶赤字的資金流入量突然減少,同時,資金流出量增加,造成資金鏈斷裂,引起乃至加劇了這些國家的經濟危機。如1998年拉美7個地區大國的資金流入突然中斷,造成信貸規模急劇減少,債務鏈條斷裂,經濟危機使GDP的增長率由7%下降到-2%。二是資本賬戶自由化的錯誤安排。在缺乏對銀行有效監管的情況下,貸款規模迅速膨脹,導致大量不良資產,而貸款的需求又使得銀行無限制地通過國外資本融資,銀行系統對國外客戶的負債迅速擴大,增加了這些國家面對外部資金流動的風險。三是公共債務占貸款總額的比重增加。在1998~2003年的拉美經濟衰退時期,政府通過國內銀行獲得大量貸款,數量龐大的公共債務,成為銀行有價證券不穩定的根源。四是銀行債務過度集中到某一種國際貨幣上。一旦該種貨幣出現問題,就會牽動負債國的金融市場。在銀行負債高度集中到一種國際貨幣的國家中,資本流動突然中斷導致金融危機的概率是75%。負債幣種的高度集中導致了風險的增加。

閱讀全文

與金融機構要不要開放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