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針對2017中央1號文件,金融業信貸工作應該如何有效結合開展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全文內容
一、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
1.統籌調整糧經飼種植結構。按照穩糧、優經、擴飼的要求,加快構建糧經飼協調發展的三元種植結構。糧食作物要穩定水稻、小麥生產,確保口糧絕對安全,重點發展優質稻米和強筋弱筋小麥,繼續調減非優勢區籽粒玉米,增加優質食用大豆、薯類、雜糧雜豆等。經濟作物要優化品種品質和區域布局,鞏固主產區棉花、油料、糖料生產,促進園藝作物增值增效。飼料作物要擴大種植面積,發展青貯玉米、苜蓿等優質牧草,大力培育現代飼草料產業體系。加快北方農牧交錯帶結構調整,形成以養帶種、牧林農復合、草果菜結合的種植結構。繼續開展糧改飼、糧改豆補貼試點。
2.發展規模高效養殖業。穩定生豬生產,優化南方水網地區生豬養殖區域布局,引導產能向環境容量大的地區和玉米主產區轉移。加快品種改良,大力發展牛羊等草食畜牧業。全面振興奶業,重點支持適度規模的家庭牧場,引導擴大生鮮乳消費,嚴格執行復原乳標識制度,培育國產優質品牌。合理確定湖泊水庫等內陸水域養殖規模,推動水產養殖減量增效。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窪鹽鹼地養殖。完善江河湖海限捕、禁捕時限和區域,率先在長江流域水生生物保護區實現全面禁捕。科學有序開發灘塗資源。支持集約化海水健康養殖,發展現代化海洋牧場,加強區域協同保護,合理控制近海捕撈。積極發展遠洋漁業。建立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規范各類漁業用海活動,支持漁民減船轉產。
3.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實施優勢特色農業提質增效行動計劃,促進雜糧雜豆、蔬菜瓜果、茶葉蠶桑、花卉苗木、食用菌、中葯材和特色養殖等產業提檔升級,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大力發展木本糧油等特色經濟林、珍貴樹種用材林、花卉竹藤、森林食品等綠色產業。實施森林生態標志產品建設工程。開展特色農產品標准化生產示範,建設一批地理標志農產品和原產地保護基地。推進區域農產品公用品牌建設,支持地方以優勢企業和行業協會為依託打造區域特色品牌,引入現代要素改造提升傳統名優品牌。
4.進一步優化農業區域布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和優勢農產品布局規劃為依託,科學合理劃定稻穀、小麥、玉米糧食生產功能區和大豆、棉花、油菜籽、糖料蔗、天然橡膠等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功能區和保護區內地塊全部建檔立冊、上圖入庫,實現信息化精準化管理。抓緊研究制定功能區和保護區建設標准,完善激勵機制和支持政策,層層落實建設管護主體責任。制定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建設規劃,建立評價標准和技術支撐體系,鼓勵各地爭創園藝產品、畜產品、水產品、林特產品等特色農產品優勢區。
5.全面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水平。堅持質量興農,實施農業標准化戰略,突出優質、安全、綠色導向,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標准體系。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申請「三品一標」認證,推進農產品商標注冊便利化,強化品牌保護。引導企業爭取國際有機農產品認證,加快提升國內綠色、有機農產品認證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切實加強產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推行農業良好生產規范,推廣生產記錄台賬制度,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生產銷售使用有關規定。深入開展農獸葯殘留超標特別是養殖業濫用抗生素治理,嚴厲打擊違禁超限量使用農獸葯、非法添加和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等行為。健全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體制,強化風險分級管理和屬地責任,加大抽檢監測力度。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追溯監管綜合服務平台。鼓勵生產經營主體投保食品安全責任險。抓緊修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
6.積極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服務主體,通過經營權流轉、股份合作、代耕代種、土地託管等多種方式,加快發展土地流轉型、服務帶動型等多種形式規模經營。積極引導農民在自願基礎上,通過村組內互換並地等方式,實現按戶連片耕種。完善家庭農場認定辦法,扶持規模適度的家庭農場。加強農民合作社規范化建設,積極發展生產、供銷、信用「三位一體」綜合合作。總結推廣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試點經驗,扶持培育農機作業、農田灌排、統防統治、烘乾倉儲等經營性服務組織。支持供銷、郵政、農機等系統發揮為農服務綜合平台作用,促進傳統農資流通網點向現代農資綜合服務商轉型。鼓勵地方探索土地流轉履約保證保險。研究建立農業適度規模經營評價指標體系,引導規模經營健康發展。
7.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以規模化種養基地為基礎,依託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建設「生產+加工+科技」的現代農業產業園,發揮技術集成、產業融合、創業平台、核心輻射等功能作用。科學制定產業園規劃,統籌布局生產、加工、物流、研發、示範、服務等功能板塊。鼓勵地方統籌使用高標准農田建設、農業綜合開發、現代農業生產發展等相關項目資金,集中建設產業園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體系。吸引龍頭企業和科研機構建設運營產業園,發展設施農業、精準農業、精深加工、現代營銷,帶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農戶專業化、標准化、集約化生產,推動農業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增值。鼓勵農戶和返鄉下鄉人員通過訂單農業、股份合作、入園創業就業等多種方式,參與建設,分享收益。
8.創造良好農產品國際貿易環境。統籌利用國際市場,優化國內農產品供給結構,健全公平競爭的農產品進口市場環境。健全農產品貿易反補貼、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法律法規,依法對進口農產品開展貿易救濟調查。鼓勵擴大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大海外推介力度。加強農業對外合作,推動農業走出去。以「一帶一路」沿線及周邊國家和地區為重點,支持農業企業開展跨國經營,建立境外生產基地和加工、倉儲物流設施,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規則和國際標準的制定修訂,推進農產品認證結果互認工作。深入開展農產品反走私綜合治理,實施專項打擊行動。
二、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
9.推進農業清潔生產。深入推進化肥農葯零增長行動,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試點,促進農業節本增效。建立健全化肥農葯行業生產監管及產品追溯系統,嚴格行業准入管理。大力推行高效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加快畜禽糞便集中處理,推動規模化大型沼氣健康發展。以縣為單位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試點,探索建立可持續運營管理機制。鼓勵各地加大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支持力度,健全秸稈多元化利用補貼機制。繼續開展地膜清潔生產試點示範。推進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創建。
10.大規模實施農業節水工程。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加快完善國家支持農業節水政策體系。加大大中型灌排骨幹工程節水改造與建設力度,同步完善田間節水設施,建設現代化灌區。大力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集中建成一批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穩步推進牧區高效節水灌溉飼草料地建設,嚴格限制生態脆弱地區抽取地下水灌溉人工草場。建立健全農業節水技術產品標准體系。加快開發種類齊全、系列配套、性能可靠的節水灌溉技術和產品,大力普及噴灌、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加大水肥一體化等農藝節水推廣力度。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加快建立合理水價形成機制和節水激勵機制。全面推行用水定額管理,開展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考核。實施第三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
11.集中治理農業環境突出問題。實施耕地、草原、河湖休養生息規劃。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深入實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繼續開展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及種植結構調整試點。擴大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試點范圍。加大東北黑土地保護支持力度。推進耕地輪作休耕制度試點,合理設定補助標准。支持地方重點開展設施農業土壤改良,增加土壤有機質。擴大華北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范圍。加快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實施進度。上一輪退耕還林補助政策期滿後,將符合條件的退耕還生態林分別納入中央和地方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繼續實施退牧還草工程。推進北方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實施濕地保護修復工程。
12.加強重大生態工程建設。推進山水林田湖整體保護、系統修復、綜合治理,加快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全面推進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啟動長江經濟帶重大生態修復工程,把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要求落到實處。繼續實施林業重點生態工程,推動森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建設。完善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補助政策。加快推進國家公園建設。加強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推進沙化土地封禁與修復治理。加大野生動植物和珍稀種質資源保護力度,推進瀕危野生動植物搶救性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加強重點區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和水生態修復治理,繼續開展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工程建設。
三、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
13.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遊產業。充分發揮鄉村各類物質與非物質資源富集的獨特優勢,利用「旅遊+」、「生態+」等模式,推進農業、林業與旅遊、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豐富鄉村旅遊業態和產品,打造各類主題鄉村旅遊目的地和精品線路,發展富有鄉村特色的民宿和養生養老基地。鼓勵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創辦鄉村旅遊合作社,或與社會資本聯辦鄉村旅遊企業。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大力改善休閑農業、鄉村旅遊、森林康養公共服務設施條件,在重點村優先實現寬頻全覆蓋。完善休閑農業、鄉村旅遊行業標准,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環境保護等監管規范。支持傳統村落保護,維護少數民族特色村寨整體風貌,有條件的地區實行連片保護和適度開發。
14.推進農村電商發展。促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工流通企業與電商企業全面對接融合,推動線上線下互動發展。加快建立健全適應農產品電商發展的標准體系。支持農產品電商平台和鄉村電商服務站點建設。推動商貿、供銷、郵政、電商互聯互通,加強從村到鄉鎮的物流體系建設,實施快遞下鄉工程。深入實施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鼓勵地方規范發展電商產業園,聚集品牌推廣、物流集散、人才培養、技術支持、質量安全等功能服務。全面實施信息進村入戶工程,開展整省推進示範。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加快構建公益性農產品市場體系,加強農產品產地預冷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網路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直供直銷體系。推進「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
15.加快發展現代食品產業。引導加工企業向主產區、優勢產區、產業園區集中,在優勢農產品產地打造食品加工產業集群。加大食品加工業技術改造支持力度,開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生產加工設備。鼓勵食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圍繞「原字型大小」開發市場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實施主食加工業提升行動,積極推進傳統主食工業化、規模化生產,大力發展方便食品、休閑食品、速凍食品、馬鈴薯主食產品。加強新食品原料、葯食同源食品開發和應用。大力推廣「生產基地+中央廚房+餐飲門店」、「生產基地+加工企業+商超銷售」等產銷模式。加強現代生物和營養強化技術研究,挖掘開發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健全保健食品、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嬰幼兒配方乳粉注冊備案制度。完善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
16.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支持各地加強特色村鎮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建設。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村。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範。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四、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
17.加強農業科技研發。適應農業轉方式調結構新要求,調整農業科技創新方向和重點。整合科技創新資源,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和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立一批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和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推進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台基地建設。加強農業科技基礎前沿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建設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加大實施種業自主創新重大工程和主要農作物良種聯合攻關力度,加快適宜機械化生產、優質高產多抗廣適新品種選育。加強中低產田改良、經濟作物、草食畜牧業、海洋牧場、智慧農業、農林產品精深加工、倉儲物流等科技研發。加快研發適宜丘陵山區、設施農業、畜禽水產養殖的農機裝備,提升農機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能力。支持地方開展特色優勢產業技術研發。
18.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創新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引入項目管理機制,推行政府購買服務,支持各類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農業科技推廣。鼓勵地方建立農科教產學研一體化農業技術推廣聯盟,支持農技推廣人員與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龍頭企業開展技術合作。深入推進綠色高產高效創建,重點推廣優質專用品種和節本降耗、循環利用技術模式。實施智慧農業工程,推進農業物聯網試驗示範和農業裝備智能化。發展智慧氣象,提高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水平。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打造一批「星創天地」。加強農村科普公共服務建設。
19.完善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加快落實科技成果轉化收益、科技人員兼職取酬等制度規定。通過「後補助」等方式支持農業科技創新。實施農業科研傑出人才培養計劃,深入推進科研成果權益改革試點。發展面向市場的新型農業技術研發、成果轉化和產業孵化機構。完善符合農業科技創新規律的基礎研究支持方式,建立差別化農業科技評價制度。加強農業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
20.提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水平。科學制定園區規劃,突出科技創新、研發應用、試驗示範、科技服務與培訓等功能,建設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中心、科技人員創業平台、高新技術產業孵化基地,打造現代農業創新高地。支持園區產學研合作建立各類研發機構、測試檢測中心、院士專家工作站、技術交易機構等科研和服務平台。支持園區企業和科研機構結合區域實際,開展特色優勢產業關鍵共性技術研發和推廣。完善國家農業科技園區管理辦法和監測評價機制。
21.開發農村人力資源。重點圍繞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農民工職業技能提升,整合各渠道培訓資金資源,建立政府主導、部門協作、統籌安排、產業帶動的培訓機制。探索政府購買服務等辦法,發揮企業培訓主體作用,提高農民工技能培訓針對性和實效性。優化農業從業者結構,深入推進現代青年農場主、林場主培養計劃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頭人輪訓計劃,探索培育農業職業經理人,培養適應現代農業發展需要的新農民。鼓勵高等學校、職業院校開設鄉村規劃建設、鄉村住宅設計等相關專業和課程,培養一批專業人才,扶持一批鄉村工匠。
五、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
22.持續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深入實施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嚴守耕地紅線,保護優化糧食產能。全面落實永久基本農田特殊保護政策措施,實施耕地質量保護和提升行動,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高標准農田建設,提高建設質量。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將曬場、烘乾、機具庫棚、有機肥積造等配套設施納入高標准農田建設范圍。引導金融機構對高標准農田建設提供信貸支持。允許通過土地整治增加的耕地作為占補平衡補充耕地的指標在省域內調劑,按規定或合同約定取得指標調劑收益。推進重大水利工程建設,抓緊修復水毀災損農業設施和水利工程,加強水利薄弱環節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設。因地制宜推進平原地區農村機井油改電。
23.深入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專項行動,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化利用,選擇適宜模式開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農村環境集中連片綜合治理和改廁。開展城鄉垃圾亂排亂放集中排查整治行動。實施農村新能源行動,推進光伏發電,逐步擴大農村電力、燃氣和清潔型煤供給。加快修訂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大力推進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工作。推動建築設計下鄉,開展田園建築示範。深入開展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公路工作,深化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積極推進城鄉交通運輸一體化。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和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完善農村危房改造政策,提高補助標准,集中支持建檔立卡貧困戶、低保戶、分散供養特困人員和貧困殘疾人家庭等重點對象。開展農村地區枯井、河塘、飲用水、自建房、客運和校車等方面安全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推進光纖到村建設,加快實現4G網路農村全覆蓋。推進建制村直接通郵。開展農村人居環境和美麗宜居鄉村示範創建。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統籌實施重點文化惠民項目,完善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設施,在農村地區深入開展送地方戲活動。支持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保護。
24.提升農村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全面落實城鄉統一、重在農村的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加強鄉村教師隊伍建設。繼續提高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籌資水平,加快推進城鄉居民醫保制度整合,推進基本醫保全國聯網和異地就醫結算。加強農村基層衛生人才培養。完善農村低保對象認定辦法,科學合理確定農村低保標准。扎實推進農村低保制度與扶貧開發政策有效銜接,做好農村低保兜底工作。完善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籌資和保障機制。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婦女、老人、殘疾人關愛服務體系。
25.扎實推進脫貧攻堅。進一步推進精準扶貧各項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確保2017年再脫貧1000萬人以上。深入推進重大扶貧工程,強化脫貧攻堅支撐保障體系,統籌安排使用扶貧資源,注重提高脫貧質量,激發貧困人口脫貧致富積極性主動性,建立健全穩定脫貧長效機制。加強扶貧資金監督管理,在所有貧困縣開展涉農資金整合。嚴格執行脫貧攻堅考核監督和督查巡查等制度,全面落實責任。堅決制止扶貧工作中的形式主義做法,不搞層層加碼,嚴禁弄虛作假,務求脫貧攻堅取得實效。
六、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26.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堅持並完善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合理調整最低收購價水平,形成合理比價關系。堅定推進玉米市場定價、價補分離改革,健全生產者補貼制度,鼓勵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防止出現賣糧難。採取綜合措施促進過腹轉化、加工轉化,多渠道拓展消費需求,加快消化玉米等庫存。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調整大豆目標價格政策。科學確定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國家儲備規模,優化中央儲備糧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改革完善中央儲備糧管理體制,充分發揮政策性職能作用,嚴格政策性糧食監督管理,嚴防跑冒滴漏,確保儲存安全。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科學儲糧。
27.完善農業補貼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業補貼政策的指向性和精準性,重點補主產區、適度規模經營、農民收入、綠色生態。深入推進農業「三項補貼」制度改革。完善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穩定產糧大縣獎勵政策,調整產糧大省獎勵資金使用范圍,盤活糧食風險基金。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對糧棉油糖和飼草料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機具的補貼力度。深入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健全林業補貼政策,擴大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實施范圍。
28.改革財政支農投入機制。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著力優化投入結構,創新使用方式,提升支農效能。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發揮規劃統籌引領作用,多層次多形式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實行以獎代補和貼息,支持建立擔保機制,鼓勵地方建立風險補償基金,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進省級信貸擔保機構向市縣延伸,支持有條件的市縣盡快建立擔保機構,實現實質性運營。拓寬農業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渠道,支持社會資本以特許經營、參股控股等方式參與農林水利、農墾等項目建設運營。鼓勵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設立各類農業農村發展投資基金。加大地方政府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在符合有關法律和規定的前提下,探索以市場化方式籌集資金,用於農業農村建設。研究制定引導和規范工商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的具體意見。對各級財政支持的各類小型項目,優先安排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合作組織等作為建設管護主體,強化農民參與和全程監督。
29.加快農村金融創新。強化激勵約束機制,確保「三農」貸款投放持續增長。支持金融機構增加縣域網點,適當下放縣域分支機構業務審批許可權。對涉農業務較多的金融機構,進一步完善差別化考核辦法。落實涉農貸款增量獎勵政策。支持農村商業銀行、農村合作銀行、村鎮銀行等農村中小金融機構立足縣域,加大服務「三農」力度,健全內部控制和風險管理制度。規范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嚴格落實監管主體和責任。開展農民合作社內部信用合作試點,鼓勵發展農業互助保險。支持國家開發銀行創新信貸投放方式。完善農業發展銀行風險補償機制和資本金補充制度,加大對糧食多元市場主體入市收購的信貸支持力度。深化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對達標縣域機構執行優惠的存款准備金率。加快完善郵儲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運作機制,研究給予相關優惠政策。抓緊研究制定農村信用社省聯社改革方案。優化村鎮銀行設立模式,提高縣市覆蓋面。鼓勵金融機構積極利用互聯網技術,為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小額存貸款、支付結算和保險等金融服務。推進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創建。支持金融機構開展適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訂單融資和應收賬款融資業務。深入推進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探索開展大型農機具、農業生產設施抵押貸款業務。加快農村各類資源資產權屬認定,推動部門確權信息與銀行業金融機構聯網共享。持續推進農業保險擴面、增品、提標,開發滿足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需求的保險產品,採取以獎代補方式支持地方開展特色農產品保險。鼓勵地方多渠道籌集資金,支持擴大農產品價格指數保險試點。探索建立農產品收入保險制度。支持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上市融資、發行債券、兼並重組。在健全風險阻斷機制前提下,完善財政與金融支農協作模式。鼓勵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擴大銀行與保險公司合作,發展保證保險貸款產品。深入推進農產品期貨、期權市場建設,積極引導涉農企業利用期貨、期權管理市場風險,穩步擴大「保險+期貨」試點。嚴厲打擊農村非法集資和金融詐騙。積極推動農村金融立法。
Ⅱ 如何讓郵政網點做大做強儲匯業務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提高農業銀行儲蓄網點的服務水平,樹立良好的商業銀行形象,增強農業銀行個人金融業務的市場競爭力,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於農業銀行轄屬的儲蓄網點及臨櫃員工。
第二章營業環境
第三條儲蓄網點必須實行統一標識。按照總行《中國農業銀行形象標識規范》的統一標識和要求進行裝修,網點裝修必須醒目、莊重,能給客戶一種「天下農行是一家」的視覺感和認同感。
第四條儲蓄營業場所外必須懸掛「三牌一徽」,即「中國農業銀行行名牌」、「營業單位名稱牌」、「營業時間牌」和「中國農業銀行行徽」,受理金穗卡等業務的網點要懸掛相關標識。
第五條營業場所內必須懸掛「兩證兩牌」,即:「營業許可證」、「經營金融業務許可證」、「存款利率牌」、「外幣匯率牌」(開辦外幣業務的網點),要配備日歷、時鍾。
第六條營業廳內各項服務設施應配置齊全,有擺放整齊的各類業務憑條和業務宣傳材料,有供客戶參考的業務憑條填寫規范、填寫憑條的筆和桌椅,有便民服務措施提示牌、供客戶使用的驗鈔機(器)、廢紙簍等,有條件的可配置飲水器具等,並擺放有序。
第七條營業場所應設置宣傳窗、宣傳欄,並張貼業務公告、業務介紹等。
第八條營業場所應公布服務公約,張貼儲蓄網點工作人員照片、工作號,並公布業務監督單位電話或投訴電話,設立意見簿,以便客戶監督。
第九條儲蓄櫃台干凈、整潔,營業窗口編號顯示業務種類,暫停辦理業務的櫃台要有「本櫃暫停辦理業務」的提示。
第十條儲蓄網點的微機、出納尾箱、計算器等辦公必備用品要固定位置、擺放整齊,其它與辦公無關的用品一律不得擺在工作檯面上。
第十一條為保護客戶個人權益,有條件的儲蓄網點應設立一米線。
第三章儲蓄網點內控制度
第十二條嚴格執行國家金融政策以及各項規章制度,按相關業務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第十三條櫃台業務
一、嚴格執行儲蓄會計核算制度,做到雙人臨櫃、錢賬分管、章證分管、款要復點、賬要復核(櫃員制除外);
二、執行業務操作規程,當時記賬、賬折相符、每日結賬、雙線核對;妥善保管業務公章、個人名章,人在章在、離櫃收妥,營業終了業務公章必須放入保險櫃保管;
三、儲蓄存取、掛失、查詢、同城劃轉和異地托收手續符合制度規定。
四、存款時先收款後記賬,取款先記賬後付款,轉賬必須先辦理轉出方的業務,收妥款項後,再辦理轉入方的業務;當時記賬,當日結賬,軋對平衡。
五、日間輪班,辦理章、證以及現金交接手續;人員調離,必須核對賬款,辦理交接手續。
第十四條會計科目使用。正確使用會計科目,不得隨意增加、變更會計科目。
第十五條賬、簿、表設置、使用與保管。總賬、分戶賬、登記簿設置齊全;賬簿嚴格按記賬規則逐筆連續有效地記載和復核;准確、及時地編報營業日(月)報表,做到內容真實完整;會計檔案要及時整理裝訂,妥善保管,定期移交管轄行有關部門歸檔存放。
第十六條會計憑證使用、審查和處理。根據業務內容正確使用會計憑證。受理的會計憑證必須附件齊全,賬號戶名相符,大小寫金額相符,會計憑證日期、記賬和復核人員名章、收付訖戳記、憑證編號等要素齊全,內容完整清晰。
第十七條內部往來賬務管理。簽發內部往來劃款憑證,須經復核方能劃出;內部往來明細賬及時逐筆勾對,按時簽收對賬回單;內部往來憑證傳遞應辦理登記交接手續。
第十八條重要單證管理
一、嚴格執行《中國農業銀行有價單證和重要空白憑證管理實施細則》,管理重要空白憑證人員不得兼管業務公章;
二、重要空白憑證必須使用表外科目核算;
三、使用重要空白憑證必須做到逐份簽發和銷號,作廢的重要空白憑證應逐份登記,加蓋「作廢」戳記,隨當日傳票保管;
四、嚴禁預先在重要空白憑證上蓋好印章,嚴禁個人攜帶重要空白憑證外出;
五、每日營業終了,重要空白憑證和業務公章應分別裝箱鎖好,隨同現金入庫保管。
第十九條現金出納管理。庫存現金控制在管轄行核定的限額內;賬款相符,無白條抵庫,長短款按規定處理;儲蓄網點主任經常檢查庫存現金情況,查庫有記錄,發現問題及時處理或向上級行反映;大額取現必須按照人行《加強金融機構個人存取款業務管理的通知》的規定辦理。
第二十條儲蓄存款利息的計算。按國家儲蓄政策和儲蓄存款計息的基本規定準確計算儲蓄存款利息。
第二十一條電腦儲蓄網點的管理
一、電腦儲蓄網點必須嚴格執行電子計算機管理制度,建立計算機工作日誌和維修記錄,安裝防護裝置,防止計算機受到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危害導致數據及信息丟失、泄露或毀壞。
二、系統管理員授權後,微機操作員輸入操作員代碼及本人密碼,進入業務處理系統,操作員臨時離崗必須退出系統;輸入密碼時應該實行迴避制度;密碼必須保密,根據規定及時更新。
三、嚴格執行電腦操作許可權分級管理制度,嚴禁操作員之間、微機系統管理員與操作員之間相互替代辦理業務。
第二十二條儲蓄工作人員要嚴守秘密,維護客戶利益。為保護儲戶利益,對儲戶存款數額、存款情況和存款期限等應嚴格保密。
第四章人員管理
第二十三條上崗員工必須通過中國農業銀儲蓄崗位上崗資格考試,同時按照農銀發〔1998〕146號規定,各儲蓄網點人員不得少於4人。
第二十四條儲蓄網點的工作人員必須進行合理的勞動分工,嚴守紀律,各個崗位責任明確,內部通力合作,密切配合。
第二十五條儲蓄網點業務人員必須熟悉有關的金融制度、法規,熟練掌握各項業務管理制度、辦法和操作程序。
第二十六條各縣級支行應定期對儲蓄人員進行崗位培訓和業務技能、專業知識的測試,經常開展職業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提高儲蓄網點業務人員的業務水平和職業道德修養。
第五章服務規范
第二十七條服務儀表規范。儲蓄網點業務人員必須熟悉有關的金融制度、法規,熟練掌握各項業務管理制度、辦法和操作程序。
第二十八條服務舉止規范。儲蓄臨櫃人員應舉止文明、言行得體,做到站姿挺拔、座姿端正、行姿穩重、行為文明。
第二十九條服務語言規范。儲蓄網點業務人員辦理業務時應使用文明用語,禁用服務禁語,發音標准,語句清晰,言辭得體。
第三十條服務態度規范。櫃面人員接待客戶必須主動、熱情、耐心、周到,做到儲戶「來有迎聲、問有答聲、離有送聲」。對待客戶一視同仁,做到存取款一樣熱情、金額大小一樣歡迎、自營代理一樣受理、忙閑一樣認真、新老客戶一樣對待。同時,應正確對待客戶提出的批評和意見。
第三十一條職業道德規范。儲蓄業務人員在辦理業務過程中,要以整體利益至上,自覺規范約束自己的行為,忠於職守,愛崗敬業,盡職盡責,秉公辦事。
第三十二條服務質量規范。臨櫃人員樹立「以客戶為中心」的服務宗旨,在堅持按制度辦事,嚴格按操作程序操作的同時為客戶提供准確、快捷、優質的服務。
第三十三條服務紀律規范。儲蓄業務人員須遵守勞動紀律和業務紀律,營業時間應堅守崗位,不串崗或擅自離崗;不辦私事,不看與業務無關的書報、雜志,不聚談閑聊、喧嘩和笑鬧或做其它與業務無關的事。同時,不準違規、違紀辦理任何業務,嚴格執行廉政制度規定,不得以任何方式牟取私利。
第六章儲蓄網點的安全管理
第三十四條定期對員工進行法制教育和安全教育,制定處置突發事件的預案,包括處置搶劫、詐騙、盜竊、火災等內容,其中以防範暴力犯罪為重點,並在保衛部門的指導下每年組織2-3次演練,增強員工的安全意識和臨危處置能力。
第三十五條按照《中國農業銀行安全保衛責任制暫行規定》,儲蓄網點實行安全責任制。每年初上一級單位的主要領導與儲蓄網點負責人、儲蓄網點負責人與每位員工簽訂安全責任書,當年考核,當年兌現。
第三十六條營業期間員工要隨時關注營業場所的安全,不得擅離職守,嚴禁出現單人臨櫃或空崗現象;櫃台邊門在確認安全的前提下即開即鎖,非工作人員不得進入營業室,上級及有關部門、單位檢查時必須出示證件,並在本行領導或保衛人員陪同下方可進入。儲蓄人員不準接受無關人員贈送的飲料、香煙、食品等。
第三十七條儲蓄網點按照「因地制宜、安全可靠、方便經營、美觀實用、規范統一」的原則安裝安全防範設施,設置櫃台、防護屏障、衛生間及炊事設備。
第三十八條儲蓄網點必須設營業櫃台。營業櫃台採用磚石或混凝土結構,高度不低於110cm,寬度不窄於60cm.檯面和外牆採用堅固的裝飾材料,櫃台內留有藏身的空間;凡不是「一字型」櫃台的,要對能夠正面侵害員工的部位加裝防彈玻璃。營業櫃台上方的防護屏障可用圓鋼、方鋼、不銹鋼管(內穿鋼筋)製作,間距不大於16cm,要牢固、美觀。營業室空間高度低於300cm的要全封閉,高於300cm的屏障不低於150cm;城區行和有條件的其它行的儲蓄網點櫃台上方安裝防彈玻璃,其標准按照《中國農業銀行安全設施規范》第十一條執行。
第三十九條儲蓄網點櫃台不設通勤門。必須設通勤門的,應採用堅固的金屬防盜門,加裝自動閉門器,門鎖具有防撞擊、防撬功能。設後門的,應在外側加裝金屬防盜門,窗戶應安裝金屬防護欄桿。有條件的網點,可設置雙道安全門,中間有緩沖區,門鎖有連動功能。
第四十條儲蓄網點應配置賬卡保險櫃和臨時存放現金的保險箱。要配有石灰包、狼牙棒或電擊器等防衛器具及消防設備,防衛器具放置在隱蔽順手位置。
第四十一條儲蓄網點必須安裝電話、報警器或報警鈴,並配置交、直兩用電源,備有多處開關,供多人使用。報警開關的位置要隱蔽、方便。報警裝置要與公安機關或「110」報警中心聯網,條件不具備的要與臨近單位搞好聯防。
第四十二條儲蓄網點應按照風險等級和防護級別的要求配置技術防範設備。實行櫃員制的網點必須安裝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同時與保安監控配套。安裝ATM的網點必須安裝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和報警系統,並與公安機關聯網。保安監控錄像資料至少保存一個月,櫃員制監控錄像資料保存兩個月。
第四十三條不設金庫的儲蓄網點,每天營業前接款時,要在櫃台內和押運員及隨車出納員辦理交接手續,鎖好邊門方可營業;下班等候運鈔車時,嚴禁儲蓄人員在櫃台外攜款等車,並在櫃台內辦理交接手續。
第七章監督與管理
第四十四條儲蓄網點作為基層營業機構,有關部門都負有管理監督職責。其中:儲蓄會計核算由會計部門負責,職工教育培訓和考核由人事、培訓部門負責,儲蓄業務的宣傳、服務、營銷及考核由個人業務部門負責。
第八章附則
第四十五條本管理辦法由總行負責修訂、解釋,各分行可根據本行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實施細則。
第四十六條本辦法自下發之日起開始施行。
Ⅲ 非銀行金融機構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障礙中能夠提供哪些幫助
二、引入風險投資事半功倍
市場經濟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世界越來越小,尤其是中國加入WTO以後,國內企業原來特有的優勢變小了,如低人力成本優勢正在大幅削弱,高端人才的價格正與國際接軌,只是操作工人比國外廉價。
隨著更多國際資本的引入和跨國公司的進入,高技術企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高端人才的競爭上,因此,高技術企業的壓力確實大。在這方面,引入風險投資,不僅僅帶來的是錢,還可帶來管理技術和人才,尤其是管理方面的人才。如果中小企業家能夠做到風險投資視野較寬,對資本運作和國際動向比較了解。那麼,就完全可以做到借風生力,事半功倍,迅速把企業做大。
三、緊盯政策性融資
政策性融資是根據國家的政策,以政府信用為擔保的,政策性銀行或其他銀行對一定的項目提供的金融支持。主要以低利率甚至無息貸款的形式,其針對性強,發揮金融作用強。政策性融資適用於具有行業或產業優勢,技術含量高,有自主知識產權或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通常要求企業運行良好,且達到一定的規模,企業基礎管理完善等等。政策性融資成本低,風險小。缺點是適用面窄,金額小,時間較長,環節眾多,手續繁雜,有一定的規模限制。雖然有諸多限制,但是你一旦開始第一筆政策性融資,你很有可能會得到持續性的政策融資,當然這需要企業做出成績,政策才會錦上添花。
四、賣股權求發展
國外有一個很流行的比喻,把創業者辦企業喻為三種類型:一是把企業當「老婆」來養,別人不能碰,股權100%是自己的;二是當「兒子」來養,別人可以碰,可以分一點股權;三是把企業當「豬」來養,合適的時候拿出去換錢,即用股權來換取發展急需的現金。實際上,辦企業的出發點就在於獲取利潤。那麼,如果你把企業當「豬」來養,你賣出股權,拿回現金,用這些錢又可投資更有潛力的項目。要知道,股權轉讓是企業做大做強的一種捷徑,資金也如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五、用信譽來融資
培育融資信譽很重要,因為一個企業要辦下去,永遠要與金融機構打交道,永遠要與客戶打交道。經濟往來中,信譽是第一位的,有時候寧願借些高利貸,也要把到期的債還了,以培育自已的信譽,信譽可以幫助你來融資。
中小企業跟大企業比,大企業人家相信,這是不爭的事實,所以小企業只能做具體的事讓別人信服,這是需要多付出一些成本,這個成本可以叫信譽構建成本。這一點,也往往是很多中小企業家所容易忽視的。
六、尋求企業上市借雞生蛋
中小企業在國外上市難,例如,在矽谷,有幾萬家企業,能上市的並不多。而在中國,能上市的中小企業更是少數。但是,如果通過努力,得到政府的支持,企業能夠求得上市,則對企業而言,真可謂如虎添翼,企業上市了,知名度提高了,又可增發、配股、發可轉債,融資能力則空前提高,市場競爭力就更不用說了。
當然,上市是有成本的,證券市場行情好時,對公司有好處,可以增加公司的市面價值,提升股東的財富水平;但市場不好時,實際上是便宜賣公司股權。另外,上市公司始終有個維持成長的壓力,而一般股東與核心人員對公司的關注角度是有差距的,二級市場的股東更注重短期回報,短視不利於公司的長遠發展,使公司容易被市場牽著鼻子走,因為流通股價最終影響到企業的發展。但是投融資專家張雪奎教授認為,如果你已經上市,獲得了大量的最廉價的資金、資源,起點比別人高,做不好企業沒有理由。
Ⅳ 目前金融行業怎麼樣有什麼比較好的投資渠道
現在金融業發展的還是不錯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所以在投資時要多考慮一下。
先要看項目本身盈利能力如何,要麼市場前景很好,要麼投資概念很好;
市場前景好以為著能做大做強;投資概念好,意味著圈錢容易,資本操作利益更大化;
Ⅳ 金融業和造船行業的關系是怎麼樣的
「國內船舶行業與金融行業要更加緊密地聯合起來,構建一種既能促進船舶行業健康發展.又能給金融行業帶來實惠的新型合作關系。當前,應抓住機遇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共同推進船舶融資創新.促進船舶融資方式向多樣化和結構化轉變,為中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提供強大的金融動力。」4月28~29日,「2008中國船舶與金融論壇」在北京舉辦,來自政策咨詢機構、金融機構、航運交易所、船舶行業研究機構、律師事務所的多位專家學者達成了以上共識。
以「金融業如何助推中國船舶工業做大做強」為主題的本次論壇。吸引了航運界、造船界、金融界的眾多「精英」。圍繞國家在利率、匯率、稅收等方面如何制定金融配套政策助推中國造船業。國內金融機構如何為快速發展的中國船舶工業提供有力支持和優質服務,國內外造船企業、船東、配套企業、船級社以及國有資本、民間資本、海外資本等相關企業和投融資機構如何尋求合作、實現共贏等議題.各方專業人士進行了廣泛交流和深入溝通。中國工程院院長、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會長徐匡迪,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會長張廣欽,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出席會議。
張廣欽指出,當前,中國船舶工業正處於高速發展時期,同時,需要應對的風險也在不斷增多,面臨的外部環境更加復雜。應對這些挑戰還要依靠船舶行業自身苦練內功,提高競爭能力,同時也需要國家從政策、外部環境方面給造船業更多的支持,其中金融政策尤為重要。如何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造船合同簽訂和執行過程中如何降低金融風險等。有許多理論和實踐問題需要造船行業學習和掌握。舉辦「2008中國船舶與金融論壇」,目的就是為相關部門搭建交流、溝通與合作的平台。
李若谷說,現階段是我國從造船大國邁向造船強國的關鍵時期,進出口銀行將繼續加大產品創新力度,為船舶製造業和航運業提供更新更完善的金融服務。目前,國內船舶工業面臨著人民幣加速升值,產能快速增加可能導致產能過剩,,造船新標准、新規范實施影響我國企業國際競爭力,國際金融市場動盪沖擊航運市場,造船融資風險加大等諸多問題。對此,進出口銀行將開辦針對國內航運公司的沿海、沿江船舶融資業務,同時不斷推出符合市場需求的金融產品,促進我國造船業、航運業和海洋經濟的不斷壯大。(來源:http://www.yangcai168.com/board/ 文文外匯)
Ⅵ 怎樣讓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
呵呵,這問題有點大了,可以開一個專業論壇會議討論這事了。金融猶如市場的水,要讓它變為活水,滋養萬物,就得讓它有上善若水的精神,而不是嫌貧愛富,專門為少數群體服務。我反對金融業過度以利潤為目標,在中國這種國家基本壟斷的金融機構里,各企業領導人都是任期制,很容易在自己的任期內利潤最大化。 一個國家的金融機構應該像醫院一樣以保衛人的生命健康為基準,時刻以專業的知識客觀審視病人的身體狀況及可能出現的重大疾病問題,而不是以利潤最大化為准則,如果醫院以利潤最大化為准則,那對整個社會將會是一個災難。
但是這個問題好像又不能那麼理想化,現在金融企業都是商業機構,有做大做強的需要,需要穩定的營收和利潤才能擴大規模成為未來的強者。那這就矛盾了,金融業是所有社會實體企業的上游服務業,如果上游利潤太大,那意味著下游的實體利潤會變少,相應得擠壓了實體生存空間,我覺得金融業保證自己的利潤同時,要牢記自己的使命先把一個國家的各個實體行業做大做強,做到世界級品牌,在全球行業領域具有穩定的市場份額,保證了企業生命力和拉動就業維持社會穩定。實業是一個國家的基石,實業不強,金融業就是空中樓閣,只有實業強了才有剩餘利潤去做大金融業去開拓全球市場,金融業和實業需要有個很好的平衡及合作關系,是大家為了長久的雙贏目標服務。
Ⅶ 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各地銀行機構加大了對科技型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取得了較好成效。以某市為例,截至2015年三季度末,該市銀行業機構為150多家科技型企業授信130億元,佔全部授信的15%。然而,銀行在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制約因素,影響到了科技型企業持續健康發展。
(一)企業財務狀況或生產經營狀況無法滿足貸款條件大部分的科技企業為發展中的中小企業,經營發展不穩定,如某市一家科技研發企業,獲取一個項目從研發到投入生產需要大概2年時間,期間客戶只預交少量訂金,研發成功即可獲的全部研發資金,如不成功則合同失效,企業自行承擔研發費用,企業因生產周期長、研發費用高、經營風險大,難以達到銀行貸款條件。
(二)可供抵押擔保的資產少通常科技企業自有資產少,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少,缺乏有效擔保,如某市科創園區為近年來科技企業較為集中的區域,但大部分科技企業為租用園區工廠,自有資產不足以提供抵押擔保;另一方面,科技型企業擁有的知識產權因技術性強、專業性高,難以評估作押。
(三)銀行服務科技型企業能力和意識有待提升銀行專業化產品和服務差異化、特色化還不夠,對科技型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還不能完全得到滿足。目前,大部分銀行基於資金安全方面的考慮,貸款資金必須有符合條件的抵押,某市僅有商業銀行在試行開展「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且信貸產品、信貸擔保、業務流程、風險評價等主要還是面向傳統產業客戶和傳統有形資產,未根據科技企業的特點建立有區別的信貸業務系統,也沒有相應提高對科技型企業貸款的風險容忍度考核。
(四)科技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還需完善缺乏再擔保機構以及地方擔保機構能力偏弱,部分擔保機構對企業發展評估專業性有待提高,仍然以企業是否有擔保、抵押為評判標准,弱化了為企業提供有效擔保的效果。
(五)政府對科技型企業支持有限雖然有政府「兩金」(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和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的支持,但這些資金在高新技術發展資金中所佔比重小、安排分散,不能對一些好項目大項目提供有力支持。
(六)融資渠道單一調查顯示,銀行信貸仍是科技型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占企業融資的80%以上。社會性的投融資渠道不暢、方式不多。一方面是大量社會資本積淀,另一方面由於科技型企業投資風險大,易受經營環境的影響,變數大、資產少,相應負債能力也比較低,風險較大,難以吸引投資者。企業獲取資金困難,致使一些好項目因缺少資金支持,難於做大做強,不能形成規模效益和實現產業化。
二、銀行業金融機構服務科技型企業的實踐
(一)加強監管引導金融管理部門採取措施引導銀行加強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一是引導銀行建立完善適合科技型企業特點的信用評級制度和信貸業務流程;二是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適當增加基層機構的審批許可權;三是在人力資源、財務資源和信貸規模等方面爭取更多的政策傾斜;四是對科技型企業不良貸款進行科學考核和及時處置;五是鼓勵銀行業機構創新科技型企業融資產品、融資渠道、擔保機制,最大限度地滿足科技型企業發展的需要。
(二)進一步完善服務體系各地緊緊抓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歷史機遇,積極搭建科技專營支行,某市目前有2家銀行機構成立了科技專營支行,並配備了相關專業人才,在建立商業可持續的科技型企業貸款機制方面進行積極探索,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體系進一步健全。
(三)大力推動風險補償機制建設針對科技型企業貸款風險大的特點,各地政府出台了《科技和金融試點信貸融資業務風險補償暫行辦法》,實現了科技型企業融資風險補償機制建設的重大突破,對全面改善科技型企業金融服務環境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辦法》通過對科技支行提供一定數額的壞賬風險補償和獎勵促使銀行提高風險容忍度,降低貸款門檻,加大對科技型企業的信貸投入。
(四)進一步豐富金融服務品種根據科技型企業市場狀況,各地銀行業機構及時開發出滿足科技型企業需求的新產品,如某市商業銀行與市中小企業創新中心、市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合作,推出「專利權」質押貸款業務;並推出針對以企業自有或第三人合法擁有的動產或貨權為抵質押擔保項下的「倉儲通」貸款業務;農村信用社推廣互助式會員制擔保貸款,為9家科技型企業授信5200萬元,累計投放資金3700萬元。
(五)對科技型企業開展上市輔導融資與融智相結合,對有上市預期的科技型企業不僅在資金上給予支持,而且在上市規劃與輔導,募集資金監管與使用,後期發展規劃等方面給予有效的智力支撐,幫助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以某市為例,在銀行的幫助下,該市有2家科技企業將於2年內實現上市,企業發展即將步入新階段。
(六)積極幫助企業拓寬融資渠道以某市為例,為幫助企業實現融資方式由間接融資向直接融資轉變,2014年度由浦發銀行該市支行主承銷的1家科技企業的5億元中期票據成功發行,為企業拓展了低成本資金的來源渠道,有效支持了企業的快速健康發展。
三、對進一步支持科技型企業發展的建議
(一)進一步完善對科技型企業的專業化服務機制,開展好間接融資服務進一步推動科技專營支行管理規范化、隊伍專業化、產品標准化、作業流程化、核算獨立化、風險分散化,指導科技專營支行堅持重點服務科技型企業的經營方向、經營理念不變。探索科技支行「一行兩制」模式,堅持並完善科技支行「五個單獨」管理體制——單獨的客戶准入機制、單獨的信貸審批機制、單獨的風險容忍政策、單獨的撥備政策和單獨的業務協同政策;推動貸款審批許可權的下放;堅持信貸評估時財務信息與非財務信息的兼顧、重大項目的聯合評審、風險管理前移、團隊責任制,完善科技支行風險管理機制。
(二)探索知識產權質押模式,開發適合科技型企業的金融產品指導專營機構不斷探索和創新符合科技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推進產品服務創新,滿足科技企業的發展需求。組織建立知識產權交易中心,不斷健全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的處置方式;簡化知識產權質押貸款業務流程,開通知識產權質押評估「綠色通道」;制定並完善知識產權質押評估技術規范和實施辦法;探索「評估+擔保+信評+輔導」的知識產權質押評估模式。建立「統借統還」融資平台的模式;探索信貸工廠模式,推進聯合互保貸款;探索「貸款銀行+助貸機構」的小額貸款模式。推進質押貸款創新,不斷創新保理融資模式。推進股權質押貸款、合同能源貸款、應收租金保理、債權保險融資等方面的創新。
(三)完善科技型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為企業提供切實有效服務大力推進科技擔保機構的創新。推進科技擔保在擔保模式和反擔保模式方面的創新,包括但不限於企業互助擔保、補貼資金貼現,股權質押,應收賬款質押,無形資產質押;推進科技擔保在業務模式和盈利模式方面的創新,包括但不限於創業擔保、擔保換分紅和擔保換期權。探索貸款銀行、產業園孵化器、創業風險投資機構、政府專項支撐資金、科技擔保機構共同擔保的「科技型企業融資聯合擔保平台」模式。
(四)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杠桿作用,創新財政投入方式與機制統籌市縣(園區)兩級支持金融、科技等相關資金,市級財政每年安排一定資金,建立政府、金融機構聯動的風險共擔機制,重點用於信貸風險補償、創投風險補償、融資擔保債務發展、引導基金資本金注入和科技金融平台建設工作經費,發揮國有資本戰略導向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支持科技金融體系發展。探索政府購買科技創新成果、服務及采購高科技企業產品的新模式;發揮稅收政策的引導作用,探索企業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和創業投資稅收優惠政策,引導企業進一步增加科技投入。
(五)拓寬直接融資渠道,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完善促進股權投資發展的政策,依託當地區域優勢,積極引進全國性或區域性創業(風險)投資基金和產業投資基金設立機構和拓展業務;通過政府出資引導,組建產業重組基金,促進成長型企業的發展提高和衰退期企業的整合重組。通過稅收優惠、提供全方位「一站式」辦公服務和項目對接等政策優惠,創造創業風險投資市場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形成各類股權投資基金聚集區,促進私募股權投資市場的健康發展。通過為PE、VC等風投資本提供通道,拉動銀行貸款等間接融資跟進。完善中小企業改制上市培育系統,通過上市獎勵、土地優惠,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或返還和提供中介橋梁、歷史遺留解決、協調服務等,促進科技企業上市。搭建技術產權交易平台,充分發揮其綜合服務功能,有組織推進金融創新和服務協調,不斷增強服務經濟發展的能力
Ⅷ 如何做大做強中國的壽險行業
為您轉載以下資料,希望有所幫助。
——摘自麥肯錫公司研究報告《積極發展壽險行業,促進中國經濟持續增長及社會和諧穩定》
中國政府應該明確今後10~15年壽險行業的發展目標,包括從宏觀上充分發揮壽險行業對社會的保障功能;保險深度和保險密度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壽險公司和養老險公司成為資本市場主要的機構投資者;整個金融體系的結構更趨合理等。具體目標的設定可以體現為人均凈保費、保險類產品占家庭總資產的比重、城鎮及農村人口的壽險覆蓋率、壽險公司所持資產同其他金融機構所持資產的相對比重等。
在明確行業發展目標的前提下,政府還應該考慮採取以下五項措施以促進壽險業的健康發展。
教育市場
要想充分挖掘壽險業的潛力,中國政府首先應該考慮對消費者開展普及性教育,讓人們了解壽險產品有何價值和作用、如何使用。毫無疑問,包括電視和報紙在內的大眾傳媒在這一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而中國政府在引導和利用大眾傳媒進行消費者教育方面又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政府的社保機構還應該嘗試與個人直接進行溝通,具體方式可以是向個人寄送年度個人社保狀況通知,該通知需闡述個人的社保福利狀況以及可能存在的資金缺口,並且以清晰、明確的方式告知壽險產品如何能夠解決資金缺口問題。
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不同消費群的需求截然不同,因此教育中國消費者的方法應該有針對性,做到因人而異。在城市地區,中國政府的工作重點主要應該是向有購買力的大眾消費者溝通壽險的價值和用途。在大眾消費者內部,又應該進一步做到有針對性,例如重點針對中老年消費者的醫療及退休養老方面的需求、年輕人的保障性需求、廣大民工的意外保障和工傷保障需求等進行宣傳和教育。在農村地區,由於壽險的滲透率較低,人們往往連壽險的基本功能都不了解,因此跟城市地區相比,政府需要花更大的力氣開展宣傳工作。政府可以考慮在推廣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的同時首先教育那些最有可能購買壽險產品的消費者,包括那些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農村消費者、失地農民以及鄉鎮企業的農民等。此外,政府還可以考慮將保險教育納入中小學教學大綱,通過正規教育幫助中小學生樹立正確的保險觀念。
拓展壽險在農村及落後地區的覆蓋面
中國政府應當尋找有效途徑,鼓勵壽險公司將業務拓展到農村及落後地區。拓展壽險在農村及落後地區的覆蓋面並不是指專門服務於農村的貧困人口。事實上,縱觀全球100多年的商業壽險歷史,無論在城鄉,商業壽險公司還從沒有在服務最低收入的10%~20%的人群中有過成功的記錄。因此,在農村及落後地區拓展壽險的覆蓋面主要是指在這一獨特市場上挖掘那些力所能及購買商業壽險的消費者的潛力。
傳統的商業壽險分銷渠道在拓展農村及落後地區業務方面面臨很多挑戰,代理人分銷渠道成本、保單維護和服務成本過高,保險公司難以盈利,因而制約了保險公司拓展農村業務的積極性。發展農村業務,需要更具有創新性,而政府的有效推動也是關鍵的成功因素之一。
從國外的案例來看,在農村地區發展壽險業務的模式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包括通過監管政策強制要求保險公司開展農村業務、利用非政府組織覆蓋農村壽險市場以及建立創新的企業合作業務模式等。在這方面,印度和菲律賓的實踐能夠給我們很多啟示。
有效開拓農村市場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一方面,保險公司在農村地區的服務成本增加,另一方面,對於保險公司和監管機構而言還會新增加合規監控成本。從確保壽險行業健康發展和保險公司效率的角度來看,這些額外的成本是不應該強加給保險公司的。而且,僅靠保險公司單一商業化模式運作來發展農村壽險市場是遠遠不夠而且很難持久的。農村壽險業務的發展迫切需要政府的推動和更多的創新模式。政府可以通過利用現有的各級農村機構和人員幫助推介壽險產品以降低壽險在農村地區銷售的渠道成本、減免農村保險業務的稅收負擔、幫助農民分擔部分保費等各種方式推動農村壽險業務的發展。各商業保險公司也應該積極創新,開發適合農村地區的保險產品、確定適當的目標客戶群和價值定位,嘗試建立一個有效、盈利的農村業務模式,從而轉變壽險企業的思想觀念,從過去單純履行在農村地區的壽險義務轉變為將農村視作一個有利可圖的市場。除此之外,政府還可以考慮利用商業保險公司的專業技能幫助政府更有效地管理一些社會保障項目,如參與管理農村的合作醫療保障體系等。
加強監管者的力量
發達國家的經驗表明,一個強有力的監管當局對於壽險業的健康快速發展至關重要。保險監管當局通過認真有效的監管,將有能力確保各個保險服務提供商擁有雄厚的實力,並將保險企業破產的可能性和成本降低到最小程度——保險企業破產不僅會使大眾喪失對該行業的信心,而且由於個人的退休資金儲備減損,社會和政府的負擔也會加重。同樣,加強監管力度還有利於打擊不合理、不合法的保險銷售活動,而正是這類非法行為嚴重影響了消費者的信心。有效的監管對於經營良好的保險公司來說大有裨益,因為它能幫助維護保險行業的整體形象,並有利於創造一個適合優秀保險公司充分發展的良好環境。
作為中國政府的重要機構,保監會的首要工作是監督壽險企業的財務「健康」狀況和風險管理體系,從而將財力最薄弱、風險最高的保險企業「隔離」起來。其次,保監會還需要加強對產品設計的監管,杜絕過高的收益承諾、不合理的定價和無法兌現的預期回報承諾,並消除讓客戶費解或對客戶不利的保險合同。第三,保監會應提高分銷質量,鼓勵渠道多元化。事實證明,獨立代理人和保險中介機構往往能提供更好的服務,從而提升行業的服務水準。第四,保監會還應該有效監管某些特定渠道授權銷售的產品類型。另外,還應大力倡導行業最佳典範,推動國內保險公司與外國保險公司競爭,而外國保險公司往往在產品開發、風險管理、資產管理、銷售和營銷、核保等方面具備扎實的技能。此外,隨著監管水平的提高,保監會可以根據不同保險公司的技能水平採用基於風險和能力的、更靈活的監管方式。
中國的金融服務企業(如中信和平安)正逐步擴大其業務領域,金融產品也在逐步走向整合,要管理好不斷整合的金融市場和規模龐大的金融企業,需要各金融行業的監管者更好地協調工作。隨著這些金融業務的不斷拓展加上各金融行業所面臨的風險比較相似,中國政府應鼓勵證券、銀行和保險行業的監管者相互協調,在必要時實施跨行業監管措施。可喜的是,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通過「聯席會議」的機制來實現保監會、證監會和銀監會之間的協調。隨著金融監管的加強,類似的合作還將越來越緊密。
保險監管者和政府其他部門的溝通和合作也是促進壽險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要想充分發揮商業保險對社會保障的補充和加強作用,光靠保監會的推動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如財政部、民政部、衛生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稅務總局等部門間的協調和共同推動。例如,目前保險法規定商業保險公司不能介入社會保險,因此就連商業保險公司介入農村合作醫療的試點也缺少法律依據。另外,政府為低保人群提供資助購買商業保險又違反了國家對救助資金無需課稅、不能營利的要求。因此,只有在政府及國家各有關部門在就商業保險的作用達成一致認識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完善相應的法律法規,建立新的模式,促進商業壽險充分發揮其社會效益。
創造商業機遇,放寬投資限制
中國政府應當為國內壽險業創造更多的商業和投資機會。例如,中國可以從社會養老保險金開始入手,放寬相關監管規定,允許大眾用購買社會養老保險的資金購買年金產品,從而為壽險行業創造更大的市場機會。
同時,在政府的許可下,保險企業應在更廣闊的領域內開展投資活動,從而實現更豐厚的回報。如此一來,保險企業就能為投保人提供更高的收益以及更好的退休資金積累,從而更好地填補政府社保體制的資金缺口。
為了刺激保險企業在國內進行投資,中國政府必須考慮放寬對保險企業投資領域、投資產品等方面的限制。首先,中國政府應鼓勵壽險企業投資於中國最急需的基礎設施項目。這類項目完全符合保險基金做長線投資、追求資金安全穩定的要求。此外,政府還應發行中長期債券,因為對於保險企業而言,中長期政府債券是相當不錯的投資產品,有助於保險企業有效管理長期資產負債匹配,並反過來促進保險企業進一步發展長期業務。
此外,中國政府應進一步放開相關規定,允許保險企業開展境外投資。中國可以考慮「分兩步走」的方法:首先,允許國內保險企業利用其外匯資金購買在境外上市的其他公司的股票,然後允許這些企業做有針對性的境外投資。但是在放開之前,中國政府應確保國內保險企業的投資技能和風險管理水平達到國際水準。
Ⅸ 我國金融機構的變革對經濟產生哪些影響
中國金融業發展面對的挑戰
記者:「後危機時代」全球主要經濟體經濟實力重新配置,國際金融體系和貨幣體系面臨重構,而國內經濟轉型加速和經濟增速放緩。在這樣的國際、國內背景下,我國金融業發展會面對哪些問題?
苑德軍:中國金融業進入了發展加速和開放擴大的新階段,既面臨著良好的成長機遇,也需要應對各種挑戰。
首先是經濟轉型的挑戰。推進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礎上的經濟轉型,是我國未來經濟工作的重心。這種轉型既是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經濟面對日趨險惡的國際外部經濟環境和日益強化的國內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可以說,經濟轉型是未來我國經濟發展的主旋律。
經濟轉型要求金融必須轉型,而沒有金融轉型,就無法實現經濟轉型。經濟轉型是金融轉型的依據和前提,金融轉型是經濟轉型的推手和動力。兩者緊密聯系,互相促進,相輔相成。支持經濟轉型特別是產業轉型,是金融業服務實體經濟的主要方面和核心任務。
以銀行為主導的間接融資在社會融資結構中佔有優勢地位,決定了商業銀行在支持經濟轉型方面負有重要使命。適應金融轉型的要求,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應實現在發展戰略、支持重點、配置結構等方面的轉型,做到四個轉變:一是優化信貸投放的行業結構,使信貸支持重點從製造業向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轉變;二是優化信貸資金配置的空間結構,使信貸資金配置從集中於經濟發達地區向區域均衡轉變;三是優化信貸支持的企業結構,使信貸資金投向過度朝大企業傾斜向重點支持中小企業特別是小微企業轉變;四是優化信貸業務結構,使信貸業務由傳統信貸向綠色信貸轉變。
必須有效發揮直接融資對經濟轉型的推動作用。要優化上市公司結構,優先安排戰略性新興產業所屬企業上市;加快推進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產業投資基金、政府引導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並購基金,增加創業資本供給,促進產業擴張、產業融合和產業並購,促進產業升級;大力拓寬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創新直接融資方式,支持更多企業利用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直接融資工具融資。
其次是利率市場化的挑戰。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刻不容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要義,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而利率作為資金價格則是資源配置的「指示器」和「調節器」。利率沒有市場化,就談不上金融資源配置的市場化和高效率,自然也就談不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利率市場化也是銀行商業化的一個重要條件。沒有利率的完全市場化,就不會有真正的銀行商業化。長期的存款利率管制損害了存款人利益,使存款人的存款在負利率情況下連保值也做不到,同時造就了銀行的高利差,使銀行可以安享壟斷利潤而阻礙了貸款定價能力、利率風險防控能力的提高,不利於銀行競爭力的培育。利率管制使利率信號失真,使利率難以有效地發揮宏觀調控功能,而且其也是誘發民間高利借貸的重要根源。因為在利率實行雙軌制並且金融市場資金供求關系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市場利率必然大大高於管制利率。當前,整個經濟社會和金融當局都已經認識到利率市場化改革的迫切性,相信「十二五」時期利率市場化改革會有明顯進展。
利率市場化後,商業銀行和保險公司將面對無時無刻存在的利率風險,股市和債市行情的波動將更加頻繁,利率對券商自營業務、資產管理業務、固定收益業務、衍生品交易業務等的影響加大,金融機構的產品定價能力、利率走勢監測分析能力、利率風險控制能力等亟待提高。
再次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的挑戰。在金融業綜合經營持續發展的情況下,金融各子行業之間的行業壁壘和市場壁壘被打破,跨行業、跨市場的金融產品大量涌現,金融競爭強度提高,各類金融機構不僅要面對同一金融子行業競爭對手的競爭,還要面對行業外競爭對手的競爭,這對金融機構的營銷能力、適應市場和客戶需求的產品創新能力、風險防控能力、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和聚合能力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兩年在我國迅速發展的影子銀行,適應了籌資者和投資者的多樣化需求,在某些方面替代了商業銀行的功能,侵蝕了商業銀行的傳統領地,對商業銀行構成了嚴峻挑戰。這種挑戰,實際上是金融業綜合經營給金融機構帶來現實挑戰的具體反映。
最後是金融發展方式轉型的挑戰。傳統金融發展方式注重金融總量擴張,忽視金融結構優化;注重金融市場廣度,忽視金融市場深度;注重金融競爭,忽視金融效率;注重金融硬實力(金融資產規模、金融機構數量、金融市場份額等)打造,忽視金融軟實力(金融創新能力、金融企業綜合競爭力、金融企業公司治理機制、金融發展環境、金融文化建設等)培育。金融機構都把「做大做強」作為自身發展目標,都在追求規模擴張,業務、產品同質化傾向嚴重,缺少經營特色。必須用科學的金融發展方式取代粗放經營的金融發展方式,加強金融機構的精細化管理,實現金融發展過程中規模和結構、廣度和深度、硬實力和軟實力的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