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金融公司 > 金融服務中的以太效應

金融服務中的以太效應

發布時間:2021-03-15 23:41:18

❶ 都有一些什麼樣的「**效應」阿 ,例如「馬太效應」「蝴蝶效應」之類

這些效應一般都比較重要了。

1.「權威效應」

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在給某大學心理學系的學生講課時,向學生介紹了一位從外校請來的德語下屬,說這位德語下屬是從德國來的著名化學家。然後,這位「化學家」拿出一個裝了蒸餾水的瓶子,說是他新發現的一種化學物質,有些氣味,請在座的學生聞到氣味時就舉手,結果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對於本來沒有氣味的蒸餾水,為什麼多數學生都認為有氣味而舉手呢?這是因為有一種普遍存在的社會心理現象——「權威效應」。所謂「權威效應」,就是指說話的人如果地位高、有水平、受人敬重,則所說的話容易引起別人重視,並相信其正確性,即「人微言輕、人貴言重」。「權威效應」的普遍存在,首先是由於人們有「安全心理 」。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往往是正確的楷模,服從他們會使自己有安全感;其次是由於人們有「贊許心理」,即人們總認為權威人物的要求往往和社會規范相一致,按照權威人物的要求去做總是對的。在企業管理過程中,領導者要充分利用「權威效應」,也就是說不僅要使自己精於企業管理,而且要使自己精於業務,是業務上的高手。唯有這樣,才能在下屬中確立自己的權威。

2.「霍桑效應」

位於在美國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是一個製造電話交換機的工廠,具有較完善的娛樂設施、醫療制度和養老金制度等,但工人們仍憤憤不平,生產狀況也很不理想。為探求原因,1924年11月,美國國家研究委員會組織了一個由心理學家等多方面專家參加的研究小組,在該廠開展一系列試驗研究。這一系列試驗研究的中心課題是生產效率與工作物質條件之間的相互關系。這一系列試驗中有個「談話試驗」,即用兩年多的時間。專家們找工人個別談話兩萬餘人次,規定在談話過程中,要耐心傾聽工人對廠方的各種意見和不滿,並作詳細記錄;對工人的不滿意見不準反駁和訓斥。這一「談話試驗」收到了意想不到的結果:霍桑工廠的產量大幅度提高。這是由於工人長期以來對工廠的各種管理制度和方法有諸多不滿,無處發泄,「談話試驗」使他們這些不滿都發泄出來,從而感到心情舒暢,干勁倍增。社會心理學家將這種奇妙的現象稱為「霍桑效應」。「霍桑效應」給企業領導們的啟示是:身為企業領導,每天要處理大量的事務,工作中難免有差錯或不盡人意之處。因此。往往會引起下屬的不滿。對此。企業領導切莫一味壓制,而應該通過種種方法千方百計地讓其發泄出來,這樣既能緩解下屬心理壓力,增添下屬工作干勁,又能了解下屬的真實心理,以便進行引導和教育。

3.「南風效應」

「南風效應」也稱「溫暖效應」,源於法國作家拉封丹寫過的一則寓言:北風和南風比威力,看誰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脫掉。北風首先來一個冷風凜凜寒冷刺骨,結果行人為了抵禦北風的侵襲,便把大衣裹得緊緊的。南風則徐徐吹動,頓時風和日麗,行人因之覺得春暖上身,始而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南風獲得了勝利。這則寓言形象地說明一個道理:溫暖勝於嚴寒。企業領導在企業管理中運用「南風效應」,就是要尊重和關心下屬,以下屬為本,多點「人情味」,盡力解決下屬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困難,使下屬真正感受到領導給予的溫暖,從而激發工作的積極性。

4.「木桶效應」

「木桶效應」的意思是:一隻沿口不齊的木桶,它盛水的多少,不在於木桶上那塊最長的木板,而在於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要想多盛水——提高木桶的整體效應,不是去增加最長的那塊木板的長度,而是要下功夫依次補齊木桶上最短的那塊木板。「木桶效應」給企業領導的啟示是: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要下功夫狠抓薄弱環節,否則。企業的整體工作就會受到影響。人們常說「取長補短」,即取長的目的是為了補短。只取長不補短,就很難提高工作的整體效應。

5.「拉鋸效應」

日本有一家企業,在招聘員工時要進行一場特殊的考試:他們把報考的人帶到一個農場。並隨機將每兩個人分成一組,然後發給每組一把鋸子要求將一根圓木頭鋸成兩段。在鋸圓木頭時,有的組兩個人不能相互配合,快慢不當,費了很長時間才把圓木頭鋸開;有的組兩個人很快就磨合好,能相互配合,用了很短時間就把圓木頭鋸開。結果,這家企業將「能否相互配合很快鋸開圓木頭」作為是否錄用的一個重要指標。人們將此稱為。拉鋸效應「,即在社會分工更加精細更加需要協調的今天,一個優秀的人才要發揮作用,必須善於與他人相互配合,否則將一事難成。依據」拉鋸效應「,企業領導要管理好一所企業,企業領導成員之間、下屬之間以及企業領導者和下屬之間都要注重在各方面相互配合,形成1+1>2的局面,從而促使企業的教育工作不斷上新台階。

6.「蝴蝶效應」

20世紀60年代的某一天,美國氣象學家洛倫茲用計算機求解模擬地球大氣的13個方程式,以准確預報天氣。為使預報天氣的結果更加精確,他把一個方程式的解取出來提高精度後又放回去。當他吃了點心再來看時竟大吃一驚:只變動一個很小的數據。其結果卻偏離了十萬八千里!洛倫茲仔細檢查了計算機,確定計算機沒有問題。他由此得出結論:在一些模擬地球大氣的方程式中,它們在初始狀態時的一些微小變化,短期的結果還可以預測,但長期的結果因有可能發生巨大變化而無法預測。也就是說,對天氣的任何長期預報都是不可能的。這就是著名的「混沌理論」,洛倫茲將「混沌理論」做了一個十分生動的比喻:「一隻蝴蝶在巴西或澳大利亞煽動翅膀,就有可能在美國的德克薩斯州引起一場龍卷風。」所以,「混沌理論」俗稱「蝴蝶效應」。「蝴蝶效應」告訴我們:初始條件下的任何毫釐之失,都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謬。「蝴蝶效應」對企業管建的啟示是:企業領導必須時刻重視發生在企業內部的任何微小的變化,好的微小變化要加以利用,壞的微小變化要注意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因為任何微小的變化經過一段時間的演變後,都有可能對企業的全局工作產生巨大影響。

7.「雁陣效應」

雁群在天空中飛翔,一般都是排成人字陣或一字斜陣,並定時交換左右位置。生物專家們經過研究後得出結論,即雁群這一飛行陣勢是它們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方式,因為它們在飛行中後一隻大雁的羽翼,能夠藉助於前一隻大雁的羽翼所產生的空氣動力,使飛行省力,一段時間後,它們交換左右位置,目的是使另一側的羽翼也能藉助於空氣動力緩解疲勞。管理專家們將這種有趣的雁群飛翔陣勢原理運用於管理學的研究。形象地稱之為「雁陣效應」。「雁陣效應」揭示了管理工作中部門行為與全局行為之間的關系:這兩種行為是彼此相互影響和相互促進的,全局行為的效能提高離不開部門行為的配合。聯繫到企業管理工作,就是要求整個企業的各個部門行為既要服從整個企業行為的要求,各個部門之間又要有協作精神,並通過追求部門行為和整個企業行為的和諧一致,來達到提高工作效能之目的。

8.「二八效應」

「二八效應」是一種指世界上數量分布的法則,即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按大約80比20的比例存在著的,例如人的身體里水分與其他物質的比例大約是80比20;正方形面積為100單位時,內切圓面積大約為80單位,其餘的面積大約為加單位。你如果仔細觀察一下身邊的生活現象,就會發現「二八效應」無處不在:社會財富的80%為20%的人所擁有;單位內部80%的工作是由20%的人所乾的;80%的交通堵塞通常發生在20%的路口上;下屬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出的問題,80%的反應往往只來自20%的學生。這奇妙的「二八效應」對企業管理工作的啟迪是:企業領導在實際管理過程中,凡事切忌面面俱到事必躬親,只要抓住關鍵、抓住重點,就能達到牽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自己也可以從繁忙的事務中解脫出來,去干自己最想干又最需要乾的事情。例如,既然企業80%的工作是由 20%的人所乾的,那麼就要將主要精力放在培養這些20%的業務骨幹上,再以這20%的少數帶動80%的多數。

9.「馬太效應」

在《聖經》中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有這么幾句話:「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1973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默頓用這幾句話來概括一種社會現象:「對已有相當聲譽的科學家做出的科學貢獻給予的榮譽越來越多,而對那些未出名的科學家則不承認他們的成績。」默頓將這種社會現象命名為「馬太效應」。顯然,「馬太效應」有著不言而喻的消極作用:名人與無名者干出同樣的成績,前者往往受上級表揚,後者則無人問津,甚至還會遭受非難和妒忌。「馬太效應」對企業管理的啟示是:「馬太效應」雖然具有消極作用,但畢竟是普遍存在的客觀現象。企業領導者一方面要注意克服「馬太效應」的消極影響,例如無論是優秀下屬還是一般下屬,當他們做出成績時要一視同仁地對待。另一方面也要利用好「馬太效應」,例如可以努力發揮自己企業在某些領域已有的優勢,當這些已有的優勢在這個領域越來越明顯時,就可以更輕易地獲得事半功倍的回報。

10.「非零和效應」

「非零和效應」來源於「零和效應」。「零和效應」之意是:實力相當的雙方在談判時作出大體相等的讓步,方可取得結果,亦即每一方所得與所失的代數和大致為零,談判便可成功。然而,人類社會發展的歷程越來越走向「非零和」,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雙贏」。因此,「非零和效應」已經替代了過時的「零和效應」。如今。不少人常將「非零和效應」稱之為「雙贏效應」。「非零和效應」對企業管理的啟示是:要向下屬不斷灌輸「合作行為」的重要意義,尤其是在企業改革的過程中,要大力提倡「合作」精神,力求取得「雙贏」的成效。領導與下屬之間、下屬與下屬之間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往往能共同進步和共同成才。務必記住:雙贏則皆利,兩敗必俱傷。特別需要指出的是,作為企業領導,還要注意加強與其他企業的精誠合作,取別人之長補自己之短,從而使自己所在的企業能不斷提高工作的成效。

❷ 「馬太效應」,「鯰魚效應」分別是什麼意思

1、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馬太效應,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倍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表面看起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但是實則它只不過是「平衡之道」的一極。

2、鯰魚效應,鯰魚在攪動小魚生存環境的同時,也激活了小魚的求生能力[1]。鯰魚效應是採取一種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業活躍起來投入到市場中積極參與競爭,從而激活市場中的同行業企業。其實質是一種負激勵,是激活員工隊伍之奧秘。

需要強調的一點,在某些企業中,由於一些官僚長期無所作為或者無力承擔新任務新責任,鯰魚性人才成為企業正向提升的動力。

(2)金融服務中的以太效應擴展閱讀:

社會生活十大著名法則

1、馬太效應

2、手錶定理

3、不值得定律

4、彼得原理

5、零和游戲原理

6、華盛頓合作規律

7、酒與污水定律

8、水桶定律

9、蘑菇管理

10、鯰魚效應

❸ 什麼是馬太效應通過舉例論述馬太效應在互聯網經濟中是如何表現的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名字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

不少行業都存在馬太效應,但互聯網行業尤其突出,搜索引擎、網路購物、即時通信、網路安全軟體等垂直互聯網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往往占據了80%以上的行業收入。CNNIC分析師陳雲認為,網民、廣告主、企業等方面的行為共同決定了互聯網行業的馬太效應尤其突出。

在被問到為什麼首選某個應用時,超過35%的網民會選擇「大家都在使用,知名度高」。一方面,網民對垂直互聯網產品個性化要求不如傳統行業,能滿足自己的需求即可,這與服裝、IT、汽車、飲料等行業有本質區別。個性化要求較低使得消費者傾向於選擇大家都在使用的產品,致使位居第一的企業用戶規模快速擴大,越來越集中。另一方面,很多互聯網應用具有社交因素,網民使用時可能與他人產生聯系,規模大的企業用戶較多,網民與其他社交聯系人互動更容易,也使得網民傾向於選擇用戶規模較大企業。

廣告主傾向於把廣告投放在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上,使得排名第一的企業行業收入佔比通常高於其用戶佔比。
廣告收入是大部分互聯網企業主要收入來源之一。互聯網垂直行業中,排名第一的企業盡管廣告價格比靠後的企業高,但廣告主仍然傾向於將廣告投放在該企業上,這主要是因為排名第一的企業在用戶中的可信度、轉化率通常也更高,廣告效果更好。即使在用戶增長緩慢的情況下,互聯網寡頭壟斷者仍然可以依靠提高廣告價格、降低廣告折扣來實現營業收入的穩步增長,雖然這常常令廣告主叫苦不迭,但大部分廣告主仍然會接受新的廣告政策。

企業方面,實力進一步增強後,更有能力加大投入,用於引進人才、提升軟硬體技術、提升服務水平。
互聯網企業用戶規模擴大,能吸引資本投入或者大規模盈利,使得企業有更多的資金來進一步增強自身實力,在人才、技術、服務上加大投入。部分互聯網垂直行業排名第一的企業就像一個黑洞,吸走了行業內大部分優質資源,使後面的長尾企業變得越來越弱,自己則變得越來越強大。
馬太效應體現了市場對行業最強者的獎賞,而由於網民、廣告主、企業經營等方面的特點不同,馬太效應在互聯網行業得到了放大。

❹ 經濟學中的「馬太效應」具體是什麼

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繫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馬太效應的現象?
○ 使用《聖經》中的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馬太效應」,即強者恆強,弱者恆弱;基督教《聖經》語雲:「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由此衍生出「馬太效應」的說法。「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二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又如,人才危機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人才佔有上的「馬太效應」將更加顯現:佔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反過來,被認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學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❺ 馬太效應是什麼經濟學效應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版融以及科學領域。名字權來自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一則寓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與「平衡之道」相悖;與「二八定則」類似,是十分重要的自然法則。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曾提出類似的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❻ 什麼是馬太效應財務管理里的,不明白。

陳華亭的課吧,簡單的說就是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❼ 什麼叫做"以太效應"

是馬太效應吧?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馬太福音中的寓言

新約全書中馬太福音第25章的寓言:

天國又好比一個人要往外國去,就叫了僕人來,把他的家業交給他們。 按著各人的才幹,給他們銀子。一個給了五千,一個給了二千,一個給了一千。就往外國去了。 那領五千的,隨既拿去做買賣,另外賺了五千。那領二千的,也照樣另賺了二千。但那領一千的,去掘開地,把主人的銀子埋藏了。

過了許久,那些僕人的主人來了,和他們算賬。

那領五千銀子的,又帶著那另外的五千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五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五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二千的也來說,主阿,你交給我二千銀子,請看,我又賺了二千。主人說,好,你這又良善又忠心的僕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把許多事派你管理。可以進來享受你主人的快樂。

那領一千的,也來說,主阿,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銀子埋藏在地里。請看,你的原銀在這里。主人回答說,你這又惡又懶的僕人,你既知道我沒有種的地方要收割,沒有散的地方要聚斂。 就當把我的銀子放給兌換銀錢的人,到我來的時候,可以連本帶利收回。奪過他這一千來,給那有一萬的。

因為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❽ 請問,誰能列舉一些經濟學名詞及其解釋,如:蝴蝶效應,馬太效應等

Okun』s law 奧肯法則 由奧肯發現的周期波動中的GDP和失業之間的經驗關系。這一法則指出,當實際GDP相對於潛在GDP下降2%時,失業率上升大約 1%。(較早估計的比率是 3:1)。

Oligopoly 寡頭 不完全競爭的一種。在這種情形中,一個行業為少數幾個供給者所支配。

Open economy 開放經濟 一種經濟體系,它與其他國家進行商品和資本的國際貿易活動(即進日和出口人而一個封閉經濟(closed economy)則是沒有進出口的經濟。

Open-economy multiplier 開放經濟乘數 在一個開放經濟中,漏出的收人既流向儲蓄也流向進口。因此,投資或政府支出的開放經濟乘數由下式可求:開放經濟乘數式中MPS—邊際儲蓄傾向,MPm—邊際進口傾向。

Open-market operations 公開市場業務 為影響銀行准備金、貨幣供給和利率,中央銀行所進行的買賣政府債券的活動。買入證券時,中央銀行所支付出去的貨幣,會增加商業銀行的准備金,從而導致貨幣供給擴大。而賣出證券時,貨幣供給就被減縮。

Opportunity cost 機會成本 經濟品的次優(next-best)使用(或機會)價值,或曰所犧牲掉的可供選擇的其他用途的價值。比如說,用來開采一噸煤的投入,其可供選擇的最佳使用是生產10蒲式耳的小麥。那麼一噸煤的機會成本就是10蒲式耳的小麥。這些小麥能被生產出來但實際上卻沒有生產。機會成本對於評價非市場性商品諸如環境衛生和安全等十分有用。

Ordinal utility 序數效用 需求理論所用的一種無標度(dimensionless)的效用衡量方法。序數效用可以表明個人在A與B中更偏好A,但不能表明他究竟偏好多少。也即,任何兩組商品都可以相對排序,但絕對差異無法衡量。這與基數效用(有標度的效用)概念不同,基數效用有時用於風險行為分析。基數效用的一個例子是:我們說某物質在100克時比它在50克時熱兩倍。

Other things constant 其他因素不變 一個短語,有時寫為「ceteris paribus。表示:被觀察的那個因素發生變化,而其他因素依舊或固定不變。例如,一個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表示,在其他因素(如收入)保持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價格的上升,需求量會下降。

Outputs 產出 用於消費或進一步加工生產的各種有用的商品和服務。

P

Paradox of thrift 節約體論 一個最早由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提出的原則。即一個社會增加其儲蓄的企圖,可能導致其實際儲蓄數量的減少。

Paradox of value 價值悖論 這樣一種悖論:許多生活必需品(如水)的「市場」價值很低,而許多奢侈品(如鑽石)「使用」價值很小,但市場價格很高。這一悖論由以下事實解釋:價格不反映一件商品的總效用,而是反映它的邊際效用。

Pareto efficiency(or Pareto optimality) 帕累托效率(或帕累托最優) 見配置效率(allocative effciency)。

Partial-equilibrium analysis 局部均衡分析 一種分析方法。在某些因素不變(如忽略收入變化)的前提條件下,分析各種變數對單個市場的影響。

Partnership 合夥制 兩人或多人共同經營的非公司形式的企業,不像公司那樣只承擔有限的責任。

Patent 專利 一種賦予發明者的排他性權利,可以在一定時期內(如美國為20年)控制其發明的使用權。專利造成暫時壟斷,作為對發明活動的酬報。像其他知識產權一樣,專利是促進個人或小企業進行發明的一種手段。

Payoff table 支付矩陣 博弈論中,用來描述兩個人或多個參與人的策略和支付的矩陣。不同參與人的利潤或效用就是支付。

Payoffs 支付 見支付矩陣(payoff table)。

Perfect competition 完全競爭 參見完全競爭(competition, perfect)。

Personal income 個人收入 衡量稅收抵扣前收入的一個指標,確切地說,等於可支配個人收入加上凈稅收。

Personal saving 個人儲蓄 收人中沒有被消費的部分,換言之,是個人可支配收入與消費之間的差額。

Personal savings rate 個人儲蓄率 以百分比形式表示的個人儲蓄與個人可支配收入的比率。

Phillips curve 菲利普斯曲線 由A·W·菲利普斯首先提出的一種幾何圖形,顯示的是失業與通貨膨脹的替代關系。在現代主流宏觀經濟學中,向下傾斜的「替代性」的菲利普斯曲線一般只在短期中成立。在長期中,通常認為菲利普斯曲線是垂直的,而且對應於最低可持續失業水平。

Policy ineffectiveness theorem 政策無效性定理 一個定理,認為在理性預期、價格工資靈活的情況下,被預期到的政府貨幣或財政政策實際上不能影響實際產出或失業。

Portfolio theory 投資組合理論 一種經濟投資理論,討論理性投資者如何將自己的資本分配在不同的金融資產中——也就是說,他們怎樣將其資本「組合」成一種最佳搭配狀態。

Positive economics 實證經濟學 參見規范經濟學與實證經濟學(normative vs. positive economics)。

Post hoc fallacy 後此謬誤 來自拉丁語「post hoe,ergo propter hoc」,意為在這個之後發生,所以是因為這個」。如果這樣推理:「因為A先於B,所以A引起B」,那麼,就會發生這種謬誤。

Potential GDP 潛在GDP 高就業的GDP,或更精確地說,在既定的技術狀況和人口規模條件下可以達到的且不致加速通貨膨脹的最高水平的GDP。現今一般認為:它是那個與最低可持續失業率相應的產出水平的等價物。

Potential output 潛在產出 與潛在GDP(potential GDP)同義。

Poverty 貧困 今天,美國政府將「貧困線」定義為可維持最低限度生活的收入水平。

PPF 見生產可能性邊界(pro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resent value(of an asset) (資產的)現值 在一段時間內能帶來一系列收入的資產的當前價值。估價這一系列的收人需要將每一部分收入折現。折現是用折現率(也即一種利率)對未來的收入加以折算。

Price-elastic demand 有價格彈性的需求(或有彈性的需求) 需求價格彈性的絕對值超過1的情況。這時,需求量變化的百分比大於價格變化的百分比。另外,有彈性的需求意味著:當價格下降時,由於需求量增加得非常之大,以至於總收益(價格*數量)會上升(參見非價格彈性的需求)。

Price-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價格彈性 表示需求量對價格變動反應程度的指標。彈性系數(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Ep)等於需求量變動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具體計算百分比時,分子取新老需求量的平均數,分母取新老價格的平均數,不計負號。參見有價格彈性的需求、非價格彈性的需求和單位彈性的需求。

Price elasticity of supply 供給的價格彈性 在概念上與需求的價格彈性相似,只不過它衡量的是供給對價格變動的反應,更精確地說,供給的價格彈性是供給量變化的百分比除以價格變動的百分比。供給彈性在完全競爭條件下最為有用。

Price flexibility 價格靈活性 「拍賣」市場上(如許多原料商品和股票市場)的價格行為。在這些場合,價格對供給或需求的變動立即作出反應。(對照管理價格)

Price index 價格指數 表示在給定的時段里,一組商品的平均價格如何變化的一種指數。在計算平均數時,不同商品的價格一般要根據其經濟重要性作加權處理。(例如在計算消費者價格指數時,加權的依據就是每種商品在總消費支出中所佔的份額)。

Price-inelastic demand 無價格彈性的需求(或無彈性的需求) 需求價格彈性絕對值小於1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當價格下降時,總收益下降;當價格上升時總收益上升。無價格彈性的需求的一個極端是完全無價格彈性的需求,這意味著當價格上升或下降時,需求量完全沒有變化。(參見有價格彈性的需求和單位彈性的需求)。

Private goods 私人品 見公共品(public goods)。

Procer price index 生產者價格指數 大量批發銷售的商品(如鋼、小麥以及石油)的價格指數。

Proct, average 平均產品 見平均產品(average proct)。

Proct differentiation 產品差別 類似商品之間存在著的使它們不至於成為完全替代品的因素。如,因位置差別使得在不同地點出售的同型號的汽油成為不完全的替代品。具有產品差別的企業面對的是向下傾斜的需求曲線,而不是完全競爭情況下的那種水平的需求曲線。

Proct,marginal 邊際產品 見邊際產品(Marginal proct)。

Proction function 生產函數 在技術水平既定條件下確定某一組要素投入所能帶來的最大產出的關系式(或數學函數)。它用於某個企業,或作為總生產函數用於整體經濟。

Pro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PPF) 生產可能性邊界 一種幾何圖形,顯示一個經濟所能生產的商品的各種組合。通常簡化地選擇兩種商品:大炮和黃油。PPF外部的點(其右上部)的產品組合不可能得到,而PPF內部的點則缺乏效率,因為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這或者是因為資源使用不當,或者是所用的生產技術已經過時。

Proctivity 生產率 用來表示產出與投入比率的術語(總產出除以勞動投入是勞動生產率)。如果相同數量的投入生產了更多的產出,則生產率就增長了。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由於技術進步、勞動技能的改善和資本深化。

Proctivity growth 生產率增長 從一個時期到另一個時期生產率增長的速率。例如,如果勞動生產率指數1990年為100,而1991年為101.7,則1990年到1991年生產率增長為每年1.7%。

Proctivity of capital, net 凈資本生產率 參見收益率(rate of return)。

Proctivity slowdown 生產率減速 大約在1973年左右,美國發生了勞動生產率增長的急劇滑坡。

Profit 利潤 (l)在會計學中,是指所售商品的總收人減去合理確定的成本(參見收益表)。(2)在經濟理論中,是指總收入與生產這些商品所用資源的全部機會成本之間的差額。

Profit-and-loss statement 損益表報告書 參見收益表。

Progressive, proportional, and regressive taxes 累進稅、比例稅和累退稅 累進稅對富人征稅較重,累退稅正好相反。更精確地說,一種稅,如果對高收入者的平均稅率(即稅收除以收人)較高,它就是累進稅。如果收入越高的人平均稅率越低,就是累退稅。如果對各種收入水平的平均稅率都相同,就是比例稅。

Property rights 產權 產權定義為個人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佔有。買賣、使用資本品和其他財產的能力。

Proportional tax 比例稅 參見累進稅、比例稅和累退稅。

Proprietorship indivial 個人業主制企業 由私人所有並經營的企業。

Protectionism 保護主義 一國所採用的目的在於保護國內產業,防止進口品競爭的各種政策(最普通的是對進口徵收關稅和實行配額管理)。

Public choice 公共選擇 也稱為公共選擇理論(public-choice theory)。研究政府作出選擇和指導經濟的方式的經濟學和政治學的結合部。這一理論有不同於市場理論之處,它強調政治家的「選票最大化」行為這個因素,而這與企業的「利潤最大化」形成對比。

Public debt 公共債務 見政府債務(government debt)。

Public good 公共品 指這樣一種商品,其效用不可分割地影響整個公眾,而不管其中任何個人是否願意消費。例如,一項根除天花的保健措施對所有人都起了保護作用,而決不只是那些付錢接種疫苗的人。而私人品,如麵包,如果被一個人消費,就不可能被另外的人消費。

Pure economic rent 純經濟租金 見經濟租金(rent,economic)。

❾ 馬太效應是什麼在經濟學中是怎樣表現的

http://ke..com/view/7020.html?wtp=tt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在《聖經·新約》的「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中有這么說道:「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項目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此術語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的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
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借用這一名詞。
馬太效應,所謂強者越強,弱者愈弱,一個人如果獲得了成功,什麼好事都會找到他頭上。大丈夫立世,不應怨天尤人,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

❿ 怎麼理解投資理財中的馬太效應

所在城市若有招商銀行,也可以了解下招行的理財:目前招行個人投資理財方式較多:定期、國債、受託理財、基金、黃金等做組合投資,不同產品的投資起點不一,對應的風險級別也不相同。建議您打開招行主頁,點擊在線客服進一步咨詢。

閱讀全文

與金融服務中的以太效應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