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縣城如何推動項目建設
一方面向外借力,結合省級脫貧奔小康試點縣、幕阜山片區開發和省紀委監察廳、省發改委對口幫扶通山的機遇,積極向上爭取政策和項目資金;
一方面堅持向內挖潛,採取BOT+EPC的現代化城市建設模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建設,夯實基礎設施,尤其是道路建設。
眼下,咸通高速通車在望,它將與貫穿通山境內的杭瑞高速、大廣高速相互策應,使全縣三分之二的鄉鎮直通高速,步上發展的快車道;杭瑞高速連接線和環城西線高標准公路已經拉通,新工業大道和核電路延伸線、洋都大道延伸線正在緊張施工……共同撐起經濟開發區「三縱六橫」的巨大骨架,成為通山產業騰飛的「孵化器」。
彰顯發展軟實力
對重點項目和重點企業實施「零障礙」服務,是該縣推進項目建設、彰顯軟實力的一項重要舉措。
為切實優化發展環境、提升服務質量,該縣及時制定出台了領導掛點、治安承諾、掛牌保護、收費「一張表」、證照「限時代辦」等制度,不僅加大明查暗訪力度,嚴懲「吃拿卡要」、阻工鬧事、強攬強要等不良行為,而且加強要素保障,用活土地復墾、整理、增減掛鉤和閑置土地盤活等政策,加大向上爭取用地指標力度,確保項目用地充裕及時。同時,深化與武漢大學金管中心合作,組建金融服務中心,並與光谷資本大廈對接,推進一批企業掛牌上市,以及發展擔保中介等,切實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難題,推進縣域金融工程全覆蓋。
今年4月,全省首家「金融集市」在通山開市,14家省直金融機構把投資目光一齊瞄準通山,支持該縣縣域經濟發展,當場簽訂信貸合約2.08億元。
同時,縣開發區、人社局等部門經常深入企業,及時了解和掌握企業的用工需求,通過舉辦大型綜合招聘會、專場招聘會,以及開展定向培訓,實行先培訓再上崗等,緩解企業用工難。
2. 如何推進項目建設
加快項目建抄設,首先要解決好項目的佔地和資金問題。
3. 如何推進個人金融生態圈建設
推進客戶個人金融生態圈的建設,打造客戶、銀行、第三方之間「三位一體」的共存共榮、實時互動客戶金融生態系統,不失為重構銀行傳統架構和商業模式的可行之路。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不斷的出現,互聯網金融業務的發展也勢頭兇猛,「互聯網+」與銀行資管業務的融合,也日漸深入。但當下,如何重構傳統架構和商業模式,依然是銀行業面臨的普遍問題。
筆者認為,推進客戶個人金融生態圈的建設,打造客戶、銀行、第三方之間「三位一體」的共存共榮、實時互動客戶金融生態系統,不失為一條可行之路。
金融生態圈建設現狀
對銀行來說,個人金融生態圈建設是一個全新的業務領域,沒有太多經驗和成熟做法可供借鑒。客戶需求和項目情況又各不相同,對銀行推進策略和經辦人員學習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各家銀行生態圈建設基本處於摸索階段,且在推進過程中普遍遇到以下問題:
1. 落地困難
從各家銀行的實踐來看,個人金融生態圈建設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總行戰略。但存在上級行在提出宏觀戰略以後,對具體方式、方法上說明和指導不足,導致基層機構在推進過程中普遍存在「無處下手,不知如何推進」的問題,在摸索過程中走了不少「冤枉路」,存在不少人力、財力浪費現象。而且,行內部門之間協作不夠,也未能形成全行合力。
2. 費用不足
生態圈建設大多需與外部機構合作,涉及不少系統開發和設備采購,在項目推進過程中一定的費用投入必不可少。而各分行之間費用充裕程度存在較大差異,費用充足的分行能投入較大財務資源,積極搶占市場,但也可能存在資源浪費;而費用相對緊張的分行,無法足額投入財務資源,就可能錯失市場機遇。
3. 評價困難
因為目前各家銀行對基層行生態圈建設的推進考核評價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對基層機構的督導約束力稍顯不足,因此,對生態圈建設過程的管理和業績成果,也就很難客觀評價。
4. 競爭壓力
目前國內「互聯網+」氛圍濃郁,包括BAT 三巨頭在內的互聯網公司也在通過場景切入,積極推進生態圈建設。而互聯網公司憑借快速靈活的市場反應機制、專業專注的一攬子解決方案和高估值帶來的資金優勢,對銀行生態圈建設項目爭取,造成較大競爭壓力。
如何推進個人金融生態圈建設
銀行個人金融生態圈建設的實質,是學習和借鑒互聯網思維,優化客戶體驗,將客戶或業務營銷向上下游延伸。其目的是為了搭建業務發展平台,促進業務發展模式轉型,實現業務拓展由點式向鏈式和網式轉變,由單個客戶營銷向批量營銷轉變。
具體該如何推進,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著手:
1. 分類推進,典型引領
生態圈建設的目標領域十分廣泛,理論上,幾乎所有的客戶群體、客戶需求、客戶生產生活場景,都可以作為生態圈拓展目標。因此,建議銀行基層機構應對所轄地區外部環境和客戶需求做深入分析,對目標項目做分析梳理,分類推進,可以先從比較熟悉的領域開始。而且,上級機構還應加強對典型經驗和成功項目的分享推廣,進而緩解基層行落地難的問題。A 銀行的做法,就為我們提供了不錯的經驗。
案例一
A 銀行在個人生態圈建設方面,開展了「三個一批」工程:全面推進一批;重點突破一批;創新孵化一批。
全面推進一批,即大力推進對社保、校園、醫療、學車一族和有車一族等比較成熟,有較多同業經驗可以借鑒領域的生態圈建設。A 銀行要求每個分支行梳理出至少一個領域的生態圈全面建設方案,做好重點目標客戶梳理與跟進,形成示範效應和品牌效應,並在全行范圍內予以推廣應用。
重點突破一批,即在公交、旅遊、智慧菜場和專業市場等區域特色生態圈上,力爭實現突破。A 銀行要求分支行結合實際情況,積極與當地相關部門銜接洽談,至少選擇一個領域作為區域特色生態圈建設目標。創新孵化一批,即在農村金融、社區金融和互聯網金融等市場潛力大,但各行尚無固定有效推進模式的領域積極探索,通過創新和移植等方式,實現該領域生態圈建設的突破。
在生態圈建設推進過程中,建議上級行應通過業務研討培訓、現場推廣會、下發某個領域的生態圈建設一攬子解決方案等多種形式,加強對同業、系統內分行和轄內機構生態圈建設先進經驗的研究分析,加快成功項目的復制推廣,減少所轄機構學習成本。
2. 內外協作,借勢借力
除了依靠自身力量以外,生態圈建設過程中,銀行還應積極藉助外部機構力量。如在農村金融生態圈建設方面,B 銀行的做法值得借鑒。
案例二
B 銀行湖北分行在打造當地農村金融生態圈時,積極與當地供銷社開展合作:一方面,雙方合作發行聯名卡,在卡上載入了一系列金融和非金融功能,並共同提供一定的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將全省數千個供銷社網點,納入為該行農村生態圈建設的支點,農村生態圈建設取得較好效果。
除了B 銀行這樣的合作方式之外,銀行還有很多的方式推進金融生態圈的建設。如在社區金融生態圈建設方面,銀行可以開展與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合作,共同搭建社區微平台,拓展社區金融生態圈;在推進智慧菜場、智慧社區、智慧停車等智慧城市項目建設方面,銀行則應加強與政府相關機構和項目管理方的溝通合作;在旅遊生態圈建設方面,銀行卡還可以加強與在線旅遊代理OTA、旅遊管理部門和線下旅行社等機構的合作。
同時,個人生態圈建設的很多營銷機會,發軔於對公客戶或對公業務,筆者建議在各類生態圈建設的過程中,應加強行內各個部門間的合作,全行形成合力。
①建議各級機構應成立行領導牽頭,跨部門的生態圈建設領導小組,加強對生態圈建設的研究和部署,負責生態圈建設的整體組織、協調和推進,促進全行形成合力推進生態圈建設。
②個人條線,則應加強與行內其他部門之間的聯動與合作。如在拓展代發工資等生態圈方面,應加強與公司條線協作;在拓展學校、醫院、社保和證券期貨等生態圈過程中,應加強與機構條線協作;在拓展線上生態圈,促進線上、線下業務拓展的融合過程中,應加強與電子銀行條線協作。在推進專業市場和消費金融生態圈建設過程中,應加強與信用卡條線合作等。
3. 提升能力,契合需求
生態圈建設應體現「場景化」理念,將銀行金融服務和生態圈建設融入客戶主要生產、生活場景。具體來講,就是要根據客戶生產、生活的場景配套或研發銀行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而不是拿著現成的產品和服務去尋找適用的場景。同時,還要不斷提升自身的服務能力,優化客戶體驗,進一步提高生態圈項目建設與個人客戶金融需求的契合度,為客戶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
案例三
C 銀行為拓展學車一族的客戶金融生態圈,針對學車一族的客戶學車、買車、用車的不同階段,向其提供了多項定製化的服務:
1. 在客戶學車過程中,與駕校合作為客戶謀取學車費用的一定優惠。而且,為契合國家學車收費新規,還提供學車費用凍結並按學車進度逐筆扣劃給駕校。
2. 在客戶買車過程中,與4S 店和保險公司等合作,為客戶爭取買車、保險費用的一定優惠。並為客戶提供購車、保費分期。
3. 在客戶用車過程中,為客戶提供違章罰款多種繳納方式;為客戶提供ETC(高速公路不停車收費)產品;為客戶提供洗車、加油優惠,或銀行卡刷卡積分兌換洗車、加油費用等服務;為客戶提供自駕游報名優惠等。
不僅如此,C 銀行甚至還在客戶賣車(換車)過程中,也提供了相應的服務供客戶選擇。
如此這樣,C 銀行才真正「圈」住了一大批車友客戶群體。
4. 大小共抓,協同發展
生態圈可以很高大上,也可以很接地氣。可以是發卡量數百萬張、涉及全省全國的「大圈」,也可以是發卡量相對較少、僅涉及某個社區的「小圈」。
生態圈建設,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一方面,上級行應自上而下統一推進系統性、能快速復制推廣的「大圈」建設;另一方面,也應督促、鼓勵和指導基層機構自下而上多頭推進小而美、有特色的「小圈」建設。只有上下聯動,「大圈小圈」協同發展,才能「串珠成鏈,聯網成片」,真正推進生態圈建設。
5. 優化評價,加大投入
生態圈建設的過程目標,主要是提升有效銀行卡發卡量。而最終目的,則是搭建業務發展平台,獲得基礎客戶和卡內存款沉澱。在生態圈建設過程中,應緊緊抓住這一目標,規范投入產出分析,避免為建設而建設。上級行應盡快優化、健全生態圈建設考核評價體系,樹立正確的指揮棒。
作為重要戰略性業務,一定的費用投入必不可少。為平衡各行費用差異,搶占市場先機,建議在總行和一級分行層面應集中資源,加大投入,對金融生態圈建設項目進行基礎資源配置,並對效果突出的金融生態圈建設項目,追加大額費用補助,激勵各行大力推進生態圈建設。
6. 統一平台,一點接入
目前,在生態圈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在社區金融等領域的生態圈建設過程中,通過App 或微信公眾號等線上平台作為客戶導入或客戶服務通道,是比較好的做法。
雖然現在很多銀行都開發了類似的App 和微信公眾號等產品,但存在總分行各自為政、多頭開發現象,造成資源浪費和客戶體驗不一。建議應由總行統一開發線上平台入口,實現「全行統一、分行接入模式」。
4. 東興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 金融支持難題如何破解
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是我國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建設要求,面向東盟擴大開放開發而設立的。被列為國家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之後,東興在建設方面需要龐大的資金支持。如何解決金融支持的來源,以及如何選擇金融支持方式,就成為試驗區建設面臨的首要問題。 1 試驗區建設的金融需求 根據試驗區目前的建設發展實施方案,金融需求短期內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試驗區將積極擴展互市貿易,包括擴大邊民互市區面積,加快北擴步伐;啟動建設北侖河國際商貿中心,計劃佔地1000畝、總投資52億元,主要建設大型專業市場、倉儲區、配套商住區及貿易區內的基礎設施。 第二,重點推進一批符合國家發展戰略、體現試驗區功能定位、具有較強帶動力的試驗區標志性項目。其中包括防城至東興高速公路、防城港至東興高速鐵路、東興新城、北部灣跨國旅遊區、北侖河二橋、大型物流園區、進口資源加工區、國際郵輪碼頭和東興—芒街跨境經濟合作區配套基礎設施等項目。 上述商貿中心、路橋建設以及城區、園區建設項目的實施都將面臨融資問題,政府資金的投入相對於這些龐大的項目建設而言顯得微乎其微,需要金融資金的大力支持。 試驗區其他產業的發展也會形成對資金的需求。如試驗區正全面建設鋼鐵、金川鎳銅等總投資超2000億元的項目和其它若乾重大項目,目的是建成冶金、能源、有色金屬等2-3個千億元產業和2個千億元園區。此外,由於海域灘塗、淺丘荒坡可開發潛力大,發展旅遊產業前景看好。目前作為重點推進的三大項目之一的金灘國際旅遊區建設,預期利用東興市京族少數民族品牌,把京族三島、金灘景區建設成為國際旅遊度假區,重點推進金灘國際海洋文化藝術娛樂中心、金灘國際海上休閑度假中心、北部灣國際遊艇項目和北部灣跨國旅遊區,以「激情海洋,運動天堂,跨國旅遊」為旅遊形象定位。 從上述項目發展現狀及發展目標來看,這些項目的發展不僅需要大量的資金,而且會形成對保險、信託、擔保、結算、現金管理等多方面的金融服務需求,為這些項目的發展提供現實的基礎。 從試驗區的產業發展規劃看,金融服務業也是重要的組成部分。比較明顯的一些需求就是基於國際經貿往來形成的貨幣自由兌換需求、國際結算需求、國際投資需求、國際貨物保險需求等,這些需求將推動相關金融業務的發展,對實驗區金融產業的發展形成明顯的促進作用。 2 金融支持來源及方式選擇 目前,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的資金主要來源於財政撥款、企業投資、金融機構貸款等幾個渠道。財政撥款屬於預算內經費支出,是政府信用的一個體現,在資金來源上有所保障。但也因為是屬於財政預算,因此投入金額大小受政府稅收、預算比例的限制;同時,在時間方面,由於預算是事先確定的,在資金運用上也缺乏靈活性和及時性。 試驗區建設企業投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企業作為投資者出資參股試驗區的項目建設,二是企業作為發展的載體,通過各種融資渠道籌集資金在實驗區內進行自身的生產、規模擴大等。無論是哪個方面,企業投資資金的最大來源還是內源融資。內源融資成本較低,企業運用資金的靈活性較大,能夠根據投資項目的即時需要改變投資策略,但其也受到企業自有資金量的限制。 與財政撥款和企業資金相比,金融機構的資金具有資金來源廣泛、資金量相對充裕、資金運用較為靈活的特點。當然,金融機構在貸款方面雖要受一定的政策影響,但它畢竟屬於盈利性組織,在資金投放方面還是著重權衡貸款回收的風險及收益情況。 就東興重點開發開放試驗區建設現狀來看,目前金融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金融機構貸款支持。雖金融機構是盈利性組織,但從政策的角度而言,還是需要在盡量控制風險的情況下放寬對試驗區內各建設項目及企業的貸款條件,予以一定的利率優惠。 就金融支持的方式選擇而言,需要區分不同的情況做出不同的選擇。第一,試驗區的基礎設施建設。通常的做法是成立管委會或開發投資公司,由政府提供資本金,其餘部分的資金需求通過銀行貸款方式解決。第二,對實驗區內的具體項目。通常通過招商引資的方式,確定項目的建設與運營主體,由運營主體籌集項目資金,大多數的資金也來自銀行貸款。 在符合條件的情況下,開投公司也可以發行債券,不過程序要復雜一些。 3 試驗區金融產業發展 綜觀東興金融產業的現狀,依然存在著一些問題。如金融市場欠發達,主要表現為機構和融資手段單一,金融中介效率低;金融結構不完善,亟待優化;金融服務質量不高等。 只有積極開拓資本的各種來源渠道,才能更快更好地壯大東興開發開放試驗區,這就要求金融產業能夠得到充分的完善和健康的發展。基於上述分析,對於試驗區金融產業的發展,應該著重在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首先,突破行政壁壘限制,創建多元化金融組織體系。一方面,可以進一步深化現有金融機構改革。完善農業發展銀行、郵政儲蓄銀行的業務定位,更好地為「三農」和縣域經濟發展服務;繼續推進農村信用社改革,以明晰產權為重點,進一步創建東興市農村信用體系建設,盡快將農村信用社改制為農村商業銀行,促使其提高經營管理水平,增強金融服務能力。 另一方面,可以大力培育區域新興金融機構。盡快籌建相應的金融管理機構,為試驗區提供金融管理和服務;有效地利用國家放寬農村地區金融機構准入政策的機遇,合理規劃和組建適合農村地區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等新型金融組織;以國家實施東興試驗區為契機,做好「引金入區」工作,積極吸引境內外股份制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等來試驗區開設分支機構;對新設金融機構給予適度政策扶持,如在一定年限內給予適當的稅收補貼等等。 另外,還可以積極發展各類非銀行類金融機構。大力推動在區域內設立證券、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可比照執行新設銀行機構優惠政策;採取多種方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組建各類投資公司和擔保公司,為區域內的發展搭建融資平台;整合各類政府性資金,統一設立支持中小企業發展專項基金,切實加大對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和貸款貼息的支持力度。 其次,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探索開展金融創新。加快試驗區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即完善區域支付結算體系、徵信系統和徵信市場,加強中小企業現代賬務制度和信息披露制度建設,夯實金融支持企業發展的基礎。開展試驗區金融制度和金融產品創新,即鼓勵各銀行機構完善信貸審批模式,提高貸款申辦效率;開發適合試驗區經濟發展需要的信貸品種創新,推出適合各合作方需求的金融產品,增強試驗區的企業融資能力和金融機構抗風險能力。 再次,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構建多層次金融市場體系。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一是積極推動企業市場融資。制訂促進企業上市融資的優惠政策,同時對試驗區進行政策傾斜,在符合條件情況下鼓勵試驗區企業發行股票。二是努力壯大債券市場規模。積極向中央爭取在試驗區開放債券市場及實行各種新品種債券的試點,盡快推出信用債券、抵押債券和質押債券等,並適當放寬中小企業申報發行集合式企業債券等。三是鼓勵引進各類投資基金。
5. 我國為什麼要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
在我國復農村不少地區金融產製品少、金融服務方式單一、金融服務質量和效率不適應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和農民多元化金融服務需求的問題仍然突出。在繼續優化農村金融基層網點布局、放寬農村金融機構市場准入條件、完善農村金融服務網路、加強農村金融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為了進一步推進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以點帶面,推進建立和完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決定在全國選擇糧食主產區或縣域經濟發展有扎實基礎的部分縣、市深入組織開展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試點。
6. 關於如何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思考
重點項目推進過程中的主要制約因素
(一)土地是制約重點工程推進的首要因素。近年來,國家實行了嚴格的土地政策,土地徵用難度加大,部分項目土地審批權上收中央,對項目土地徵用審批的程序更加規范,管理更加嚴格,土地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市重點項目建設推進的首要因素。從歷年的土地供求情況看,重點項目建設用地與省下達的土地指標相比,缺口相當大,有些項目甚至出現了有項目無土地的情況,個別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因此停滯不前。
(二)建設資金短缺是影響項目推進的又一個重要因素。由於目前我市項目建設投入較大,企業自有資金和地方財力有限,項目建設資金依然比較短缺,有些項目單位為了爭時間上項目,在資金尚未真正落實到位的情況下便開展項目選址、立項等工作,以致工程倉促上馬後,缺乏資金,陷於兩難境地,導致工程建設無法按計劃推進。
(三)投資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環境是潛在的生產力,良好的投資環境對順利推進重點項目建設至關重要。建設環境方面,特別是征地、拆遷等難度越來越大,已影響了重點工程項目的推進;服務環境方面,職能部門在項目審批中的服務效應也有待於進一步提高。
四、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的建議
(一)著力解決土地瓶頸制約。
一要解決項目用地問題。通過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爭取列入省重點,用地指標由省重點建設專項指標解決。待項目列入省重點後,抓緊落實項目用地前期工作,高質量、高標准准備好相關報批材料,及時上報,爭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土地報批工作,同時要用好已批用地指標,為重點工程推進提供有力保障。
二要解決拆遷問題。由於部分群眾對拆遷補償期望過高,拖延了征地工作進度,因此相關單位要加強調研並妥善制訂重點項目征地拆遷政策,明確各部門和項目建設單位在征地拆遷工作中的職責,制訂符合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征地拆遷辦法。在具體征地拆遷過程中,項目單位要緊緊依靠當地政府,把拆遷工作做細、做早、做透,把按規定需要補償的安置費兌現到群眾手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明之以利,做到既積極促遷,又依法征遷,充分考慮和保護失地農民的切身利益,切實維護拆遷群眾的合法權益,讓群眾自覺、自願支持重點建設。再者要加大土地整理工作力度,以換取更多的土地整理指標用於建設,同時加強對已批未建項目用地的清理力度,盤活閑置土地。
(二)要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
建設資金不足是制約重點項目建設的關鍵因素。我們要按照「握緊拳頭保重點,集中力量辦大事」的總體工作思路,想方設法,堅持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爭取方方面面的資金投入,以確保重點工程建設的順利推進。一是全力爭取國家投入。要抓住國家擴大投資,拉動內需的有利時機,主動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投資方向的變化,充分利用國家投資的傾斜政策,根據我市的發展需要和現有的工作基礎,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努力做好我市重點建設項目與上級發改部門的銜接,做好重點項目儲備和前期准備,為重點工程建設爭取到更多的國家資金投入,最大限度地爭取國債資金、專項資金等國家項目資金和政策扶持資金。二是加強直接融資力度,盡力爭取銀行貸款。銀行貸款是解決資金缺口、擴大資金投入的一條重要渠道。各重點項目業主應主動加強與銀信部門的聯系,積極構築銀企合作平台,爭取銀行信貸的資金支持。三是大力激活民間資本。民間資本是促進經濟發展、加快重點工程建設進程的一種巨大能量,要想方設法吸引民間投資和市外資金投向我市的重點項目建設。要大力鼓勵和支持民間資本以股份合作制等多種方式,廣泛吸納社會閑散資金參與重點項目建設。各有關部門要多管齊下,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多渠道籌集建設資金,還要以項目帶動來激活民間資本,盡量減少民間資本外流。四是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重點工程項目是我市招商引資的重點項目、優勢項目,我們要大力宣傳、善於創新,想方設法,突出重點項目的包裝和推介工作,充分發揮我市區位、資源、政策等優勢,努力引進實力雄厚的市外大企業來我市投資建設。
(三)加強項目儲備和前期工作準備
做好項目前期工作是推進重點項目的一個重要環節,又是保證重點項目有序接替的保證,前期階段重點要做好「接續」工作。有項目才有發展,把握項目的主動權,就必須做好項目的接續工作。要進一步健全項目開發策劃、深化前期、動工建設、竣工投產的接續機制,形成每年投產一批、在建一批、開工一批、儲備一批、策劃一批的滾動發展格局。同時,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確定的「三大戰略」目標,謀劃一批立市、立縣的大項目。特別是利用我市區位優勢,加快京津對接。為做好對接京津這篇文章,今年我市將把環京津10個縣(市)作為重點,每個縣(市)劃出一個園區,定向承接京津產業轉移項目。重點做好園區規劃和定位,完善基礎設施,健全領辦制等服務體系,打造對接京津的平台。
(四)強化工作責任
重點建設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責任意識,我們能負責到什麼程度,困難就能解決到什麼程度,重點項目建設就能推進到什麼程度。重點項目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要求很高的工作,全力做好這項工作,不僅是每一位領導、每一個責任部門、每一個重點項目業主的份內之責,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要不斷強化責任意識,集中精力投入到重點工程建設上來。要抓緊落實市委市政府今年出台的領代辦制度,通過對重點建設項目需辦理事項進行分解、細化、明確重點項目領代辦責任單位和責任人,做到明確任務,責任到人,各責任單位對重點建設項目要對號入座,切實負起各自的責任,不扯皮、不推諉,要主動加強同各方面的聯系,對重點項目辦理事項涉及本部門的,負責代項目單位辦理本部門許可權圍內辦理的各項前期手續,明確專人全程代辦,同時領辦需上級部門辦理的各項前期手續,並在限定時間內辦理完成,確保各項重點項目工作順利推進。
(五)進一步優化建設環境
要繼續加強以基礎設施和生產環境為重點的硬環境建設,同時,按照要求進一步規范審批行為,提高審批效率,努力創造更具競爭力的政務環境、社會環境。強化對機關工作人員履行職責的監督,嚴格紀律,提高辦事效率和服務質量。積極申列省重點項目,爭取土地方面的大力支持。做好征地折遷、供水供電、安置補償及安全保衛等工作;要充分發揮新聞媒體作用,搞好宣傳報道,努力提高廣大幹部群眾關心和支持重點項目建設的積極性,優化建設環境。
(三)強化工作責任
重點建設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責任意識,我們能負責到什麼程度,困難就能解決到什麼程度,重點工程建設就能推進到什麼程度。重點工程建設是一項涉及面廣、工作量大、要求很高的工作,全力做好這項工作,不僅是每一位領導、每一個責任部門、每一個重點項目業主的份內之責,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大家必須從加快發展的現實角度出發,以對奉化的未來發展高度負責的態度,真正負起責任,不斷強化責任意識,抓緊時間,集中精力投入到重點工程建設上來。
一要強化部門責任。各責任單位對重點工程建設要對號入座,切實負起各自的責任,不扯皮、不推諉,要主動加強同各方面的聯系,確保各項重點工程建設順利推進。各職能部門要切實為重點工程建設獻計出力,保駕護航,要以大局為重,做到方方面面向重點工程傾斜,一切工作為重點工程讓路,堅決反對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重點工程所在地的鄉鎮、街道黨委政府要積極主動為重點工程項目搞好協調服務,不僅要在人力、財力、物力上予以支持,還要主動協調各種關系,化解各種矛盾。
二要強化工作人員的責任。每個工作人員都是重點工程建設的參與者、服務者、政策實施的具體操作者。工作人員責任的強弱將直接關繫到項目的落實與否,直接關繫到重點工程建設的質量和進度。每個工作人員都要牢固樹立責任意識、大局意識、發展意識,努力克服重點工程建設是領導的事,建設得好壞與己無關的思想。各責任單位領導要加強對工作人員的管理、教育和督促,促使其更好地為重點工程建設服好務、盡好力。
三要強化項目業主責任。各項目業主要堅決摒除小農意識和「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有干大事業的氣魄,銳意進取,把握機遇,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努力克服等思想,自己能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就要想方設法自己加以解決,自己主觀努力不能解決的,可以報請聯系項目的上級領導出面協調解決。要想盡一切辦法,促使重點項目建設順利推進。
四要嚴格責任獎懲。市重點辦要採取經常督促、跟蹤督查的辦法,強化責任落實力度,對工作不力、責任性不強、進度不快的單位和個人,限期改正,對完成任務好的單位進行表彰促進,並將結果與當年的重點工程考核掛鉤。
(四)進一步優化建設環境
重點工程要順利推進,關健是做到上下思想的高度統一,得到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在全社會形成關心和支持重點工程建設的良好氛圍。
一要提高服務質量。各職能部門要切實轉變工作作風,牢固樹立服務重點工程建設大局的意識,在對重點工程項目的立項、規劃、征地報批、設計、環境、水土、消防評估、報建、供水、供電、工商登記、生產許可證等各項手續辦理過程中,要堅持「急事急辦、特事特辦」,做到多亮「綠燈」少開「紅燈」,多關心、多服務,努力推動重點工程建設順利開展。要不斷簡化辦事程序,提高辦事效率,嚴格實行限時辦結制、努力為重點工程建設提供優質、高效的服務。
二要落實優惠政策。要用足用好現有的政策,凡是市委市政府制定的各項優惠政策要堅決兌現。對重點工程項目的征地價格、工程承建過程中各種規費的徵收等,相關單位都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出台的政策,抓好落實,讓重點工程建設業主切實感受到政府抓發展的誠意。
三要優化施工環境。要嚴厲打擊地痞地霸。對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中的強裝強卸、強攬工程、偷盜哄搶、敲詐勒索等違法行為,政法部門要加大打擊力度。對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中所涉及的各類附著物清除、桿線搬遷、房屋拆遷、水電供應,按政策補償資金到位後,各相關部門和所在村組都要全力支持,務必在規定期限內完成任務,保證重點工程項目及時開工。
(五)健全各項制度
一要進一步完善重點工程建設的保障機制,當前有很多項目要報國家審批,這就要求發改、國土、環保等相關部門必須首先完善自我審批制度,為推進重點工程建設提供保障。
二要加大重點工程監管和稽察力度。相關行業部門根據有關規定加強對項目的建設程序、招標投標、工程質量、投資控制和資金使用等方面進行經常性的不定期檢查,特別是對項目經理到位情況要開展經常性的檢查,對工程質量要嚴格把關,並把檢查情況或作出的相應處理及時通報相關部門。
三要嚴肅查處工程項目擅自轉包、分包、任意變更全同、不合理地增加合同價款等現象。發現有項目經理和專職管理員無證上崗的施工企業依據有關規定將其記入不良行為記錄。同時,加強對監理公司的管理,發現不按有關規定監督的監理單位給予相應的處罰。
四要進一步健全招投標工作的管理制度和辦法,嚴格規范招標人、投標人、評標專家和中介機構的行為,防止違法違紀行為發生。要不斷完善職能部門業務監管,綜合部門集中監管,財政審計等部門專業監管、紀檢監察機關執法監管的監管體系,加大對招投標工作綜合監管力度。
五要堅持工程進度與投資進度相銜接,工程質量與安全保障相促進,重點工程與廉政工程一起抓,實現質量、進度、投資、安全、廉政「五同步」。業主單位應對照市政府年初下達的計劃加快進度,對已開工項目,要加快施工進度,爭取早日建成;對應開工而未開工項目應加快力度,明確開工時間,盡快開工;對前期項目,要抓緊做好項目銜接和上報審批工作等前期准備工作;「百年工程,質量第一」,各項目單位在抓進度的同時,必須把工程質量放在第一位。
(六)加強重點項目隊伍建設
要高度重視重點工程項目隊伍建設,切實加強業務培訓,並把政治強、業務精、作風硬的優秀幹部充實到重點工程建設領域中去,全面提高建設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要使重點工程建設成為出業績、出人才、出幹部的地方。
7. 為了更好發揮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我國應怎樣進一步建設和優化融資體系
我國需要進一步優化融資建設。
要加大對金融經濟的支持,特別是資金和金融方面。
8. 學術論文劉光溪《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 —加快推進金融縱向改革的步伐
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完善地方金融管理
—加快推進金融縱向改革的步伐
雲南省金融辦黨組書記 主任 劉光溪
我國金融業深受大一統管理體制的影響,這一體製造成高度的金融壟斷、高度的金融壓抑、高度的金融監管,嚴重製約了地方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微金融機構的發展,導致地方金融監管與調控的缺失,國家高度壟斷了金融資源。隨著我國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各種專業性、管理性金融機構先後從人民銀行和財政部門分離出來,並普遍採用分支式的組織形式。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成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金融業的主要特點,從而奠定了近30年來我國金融制度演進的內在基礎。
中國入世後,金融業逐步對外開放承諾形成剛性的制度約束,我國金融業掀起新一輪橫斷層面的改革與對外開放。由於改革主線是在分業監管體制和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結構上做文章,沒有在縱向層面進行放權讓利,打破金融壟斷,而是中央金融部門進一步集中了各方面的金融資源,成為金融資源主要供給者和金融資源壟斷者;地方作為資金支撐項目的落腳點,中小微企業、三農經濟、縣域經濟等實體經濟成為金融服務的薄弱領域,地方金融資源稀缺進一步加劇,存在嚴重的金融壓抑。近幾年來,為了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地方政府大力發展地方金融,充分發揮金融對資源的配置作用,為實體經濟提供金融服務。各種新興金融機構、小微金融機構提升了地方金融的服務能力,拓展了地方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成為我國地方金融業重要的補充。在我國地方金融機構中,各種游離於體制之外的民間金融長期以來是中小微企業重要的資金供給者,民間金融活躍但缺少約束的現實狀況,無疑加大了民間金融的脆弱性。
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不一致,中央金融部門與地方政府存在重重的博弈,導致金融運行成本增加。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成為當前社會各階層和民間大眾普遍關注的一個熱點和焦點,建立國家與地方分層有序的金融監管體系成為必要。國家「十二五」規劃第一次提出「強化地方政府對地方中小金融機構風險處置的責任」,明確指出地方金融發展和管理體系建設的問題,十分符合我國經濟金融在縱向結構及橫向結構均存在巨大差異的現狀。2012年1月6日,全國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指出,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意識和責任,有利於堅持發揮中央監管部門指導、協調和監督作用,維護金融業改革發展戰略、金融宏觀政策、監管規則與標準的一致性和權威性,又能引導和調動地方政府的積極性,大力改善金融環境,促進經濟和金融健康發展。2013年7月1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支持地方人民政府加強對小額貸款公司、融資性擔保公司的監管,對非融資性擔保公司進行清理規范。2013年8月8日《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金融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實施意見》進一步強調地方人民政府要在健全法治、改善公共服務、預警提示風險、完善抵質押登記、宣傳普及金融知識等方面,抓緊研究制定支持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的政策措施;切實落實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典當行、投資(咨詢)公司、股權投資企業等機構的監管和風險處置責任,加大對非法集資等非法金融活動的打擊懲處力度;化解金融風險,切實維護地方金融市場秩序。
中央金融業的高度集中壟斷、地方正規金融的高度壓抑以及民間金融的高度脆弱交疊存在,是近30年來我國金融業發展的現實狀況。本文擬從我國金融管理體制存在10個方面的不匹配問題,探討如何構建和完善分層有序的金融管理體系,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推動金融業市場化改革與發展,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為地方經濟金融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提供金融支撐和保障。
一、我國金融管理體制存在的不匹配問題
(一)我國金融體制縱向層面的不匹配問題
1.國家金融政策統一制定與地方金融政策制定權和經濟差異化發展需求不匹配。金融政策是國家金融管理部門在法律法規賦予的許可權范圍內,在金融市場上通過各種金融工具或者金融手段,調節政府與非政府之間、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國內與國外之間金融資產的流量與存量的各種行政性行為。金融政策主要通過利率、匯率等價格機制以及存款准備金、公開市場業務等數量供求機制,調節微觀經濟主體行為,實現市場供求平衡,提高資源的配置效率。此外,通過行政管理手段對金融法規進行完善和補充,實現一定政策傾斜突破和差異化管理手段是金融政策的重要補充職能。金融政策一般根據經濟目標需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要具有可控性、可測性、靈活性和可變性,才能適應市場調節需求和經濟形勢的變化,充分發揮配置資源的作用。
國家各金融部門高度集中了金融政策的制定權與操作權,有利於確保國家金融政策的權威性與統一性,然而卻忽視了金融政策靈活性、可變性的本質特徵。實際上,我國幅員遼闊,各個省市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居民消費習慣、教育水平、文化傳統、信用狀況、民族特性等方面存在巨大差異。這種地域的差異性、經濟發展不平衡對高度集中高度統一的金融政策形成制約,間接抵消了金融政策特別是緊縮性金融政策的操作效應。在我國金融政策操作實踐中,擴張性和緊縮性金融政策呈現出嚴重的不對稱效應。近10年來,我國緊縮性金融調控政策很難發揮市場調節的作用。
顯然,國家相關部門統一制定的金融政策不可能充分考慮各個地方對金融政策差異化的需求,比較難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從而導致國家金融政策的有限性與不對稱性。地方經濟作為金融資源供給主要落實地和金融政策主要調控對象,它的發展需要賦予地方政府一定的金融政策制定權與調控權,形成國家金融政策為主導,地方差異化金融政策為補充的金融政策體系,才能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現實狀況,滿足地方經濟差異化、多元化發展的金融服務需求。
2.國家金融法律法規統一制定與地方金融立法缺失不匹配。法律法規是金融發展的制度基礎,主要規范規定各種金融市場活動主體具有長效性行為以及相關經營交易活動。不同的法律法規體系決定了金融業發展的不同路徑。作為單一制國家,我國金融領域的立法權主要集中在全國人大。國務院辦公廳、一行三會、外管局、財政部以及發改委等部委分別從各自監管的角度,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以及部門規章。上述的法律法規基本上涵蓋了我國金融業發展的方方面面,並詳細規定了各行業在市場准入、持續監管、自律管理等方面的市場行為,成為金融改革、金融發展的制度基礎。金融法律法規與金融政策相比較,在較長時期內具有相對穩定是其主要特點。
然而,高度集中統一的金融法律法規保證中央立法權的權威性,卻對金融業發展形成種種制度性約束:一是全國高度集中統一的金融法律法規必然造成金融資源的高度壟斷集中,形成金融機構大而不倒的局面,不利金融風險的防範與金融市場化改革發展,其結果必然是銀行捆綁財政,中央財政部門成為金融風險最後承擔者;二是形成金融資源配置馬太效應,加劇了東部、中部、西部之間、城市與農村之間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落後地區、農村地區很難獲得金融資源的支持;三是間接影響到金融機構經營機制,各大金融機構很難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特色化、差異化的金融服務,造成所謂地方正規金融高度壓抑,發展嚴重滯後;四是地方民間金融作為地方經濟差異化發展主要資金供給者,只能向地下化、灰色化發展,進一步加劇了民間金融發展的不規范和脆弱性。
我國現行集中統一的金融法律法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省級人大的金融立法權和地方政府的金融監管權,這就造成了地方金融監管空白、缺失與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金融服務縣域經濟、「三農」經濟、小微企業、民生經濟等實體經濟質量的提升。結果,發展地方特色金融,成為地方政府被動被逼被迫的選擇。地方政府發布各種指導性文件支持地方金融發展,這從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國家金融法律法規貫徹落實的難度,還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地方金融管理混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確立和地方金融機構培育和發展,國家應賦予地方省人大一定的金融立法權和地方政府金融調控權和監管權,以此推動地方金融監管體制建立與完善,加快市場化改革發展。
3.國家金融業垂直監管與地方金融監管權缺失的不匹配。金融法律法規決定了金融業監管模式與金融機構組織結構。我國金融機構普遍採用分支式的組織形式,分業經營、分業監管是我國金融業主要特點。國家相關部門集中了我國金融業主要監管權,一行三會一局、財政部金融司、發改委財金司是我國金融業的主要監管者。
由於金融市場信息不對稱,分業垂直、高度集中的金融監管體系導致監管條條分割,監管鏈過長,不能及時反映地方金融信息,導致監管成本增加,經營風險、道德風險的出現不可避免。以國有銀行改革為例,金融資源供需失衡導致巨額的三角債與銀行不良資產的出現,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在股份制改造過程中第二次剝離不良資產,其規模遠遠超過了第一次剝離水平。同時,由於受到金融監管成本與監管效率的制約,外匯管理局、證監會、保監會大多在州(市)一級設立監管機構;銀監會只在經濟發達縣級設立分支機構或者辦事處;人民銀行作為縣級唯一健全金融監管機構,由於部門職能限制,很難發揮扶持地方金融發展的作用。顯然,高度集中、分業垂直金融監管體系很難真正實現有效監管,還造成了地方金融監管真空、監管弱化、監管滯後的出現。
近年來,隨著地方新興金融機構特別是貼近基層、貼近社區、貼近民生等小型微型金融機構的培育和發展,國家相關監管部門已無力激發地方各類金融市場主體的活力,難以完善對地方新興金融機構的管理。各種游離於正規金融之外的民間金融活躍但缺少約束,在存貸利差過高情況下,加重了民間金融經營的投機性與風險性,違約破產所產生的社會成本加大,容易引發社會動盪。因此,參照我國分稅制放權讓利的改革措施,實施下行、下沉、下放、下移、下調的金融改革,讓渡部分金融管理權給地方政府部門,增加地方政府金融管理的話語權,是健全地方各項金融監管制度,強化地方政府金融監管責任,優化金融監管資源配置,維護地方金融穩定的有效途徑。
4.國家金融資源統一供給與地方金融資源缺失和差異化需求不匹配。金融資源只有發揮市場基礎性配置功能,為實體經濟提供服務,才能實現金融資源價值最大化。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和國有大型金融機構是金融資源主要供給者和實際控制者,然而與消費、投資、出口以及政府公共支出相聯系的金融資源需求主要來自地方項目單位,這就造成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的不一致。在過去30年金融制度變遷過程中,中央金融資源供給導向和地方金融資源需求導向雖然交替存在,但從總體上看,金融資源需求導向占據了主導地位。事實上,國家金融部門並沒有真正掌握金融資源配置的主導權,而是受到地方政府投資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的巨大壓力所趨使。
金融資源供給與需求普遍存在非均衡性現象,導致國家與地方之間、各金融機構總行與分行之間存在層層委託代理關系,導致金融資源配置的社會成本增加,不利於我國經濟金融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廣。金融資源的過渡集中,國家以權力配置金融資源成為必然,各個地方政府只有通過跑(步)部進京,尋求金融資源分配的政策傾斜。結果,權力干預有形之手代替市場無形之手配置金融資源,造成資源浪費和效率低下,同時,進一步推動地方政府加強對地方金融資源的調控配置,以滿足貼近市場、貼近基層的金融資源差異化需求。
5.國家信用資金指導性配額與地方項目市場化資金需求的不匹配。1998年,我國取消了信貸計劃指標,對銀行機構信貸規模採取存貸比例控制,但事實上還存在變相的信用資金計劃分配問題。在過去10多年信用資金指導性分配過程中,人民銀行主要通過直接信用控制如信用配額、存貸比控制以及選擇性貨幣政策如消費者信用控制、證券市場信用控制等手段控制社會信用總規模。以信貸資金分配為例,中國人民銀行通過信貸額度發放指導性計劃對各大商業銀行進行調節;各大商業銀行在人民銀行規定計劃限額范圍內在內部層層分解,下達各級分行年度信用資金分配計劃,實現了通過信貸分配計劃對各省級分行進行二次控制。同時,人民銀行各省級分行還監控轄區內信貸資金分配計劃,加強對地方金融控制。
信用資金計劃分配的制度安排造成落後地區信用資金流出不可避免,而金融機構分支式的組織結構則為信用資金流出提供了便利。由於地方實體經濟的各種落地項目是按照風險收益的市場化原則進行經營,在利率管制、匯率管制的情況下,金融市場上的價格機制還不能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調節作用,這就促使各金融機構總部通過信用資金跨省市調動,主動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結果導致地方金融發展的長期非理性,金融資源從中西部地區向東部地區流動,從縣、州(市)兩級向中心城市集中。全國各地金融資源分配不均的情況更加突出,使得貼近基層、貼近市場以及經濟落後地區的金融資源更加稀缺。顯然,作為金融制度核心要素的金融交易關系依然是一種以政府為主體的配額交易關系,使得落後地區風險較大或者收益較低的項目很難獲得正規金融支持。
(二)我國金融體制橫斷層面的不匹配問題
1.金融分業垂直監管與金融資源橫向共享不匹配。在我國金融監管制度演進路徑中,金融業基本上形成了分業監管模式。由於受到傳統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金融監管不僅形成條條分割式的監管體系,還存在「九龍治幣」的問題,造成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相互推諉,監管效率低下,金融監管弱化、金融監管真空、金融監管滯後成為不可避免現象,這不利於金融風險及時防範與化解,同時還留下了大量金融政策、金融法制的空白。各個監管部門之間難以實現金融信息共享,這不利於金融市場基礎制度建設,充分發揮市場配置金融資源的作用。以債券發行監管為例,發改委、證監會、人民銀行分別負責非上市公司債券、上市公司債券以及中期商業票據發行的監管權,財政部則代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為此,溫家寶在全國第四次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國債券市場管理不統一,市場互聯互通不順暢,不利於完善債券市場管
理體制,建立統一準入制度和監管標准,落實監管責任,擴大債券市場規模,營造良好的市場制度環境。
分業垂直金融監管體制與「九龍治幣」金融監管模式容易形成監管真空,存在監管套利,導致監管成本過大,監管缺乏效率。在全球金融業普遍實行混業經營的大背景下,金融監管邊界越來越模糊,這從一定程度上需要加強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橫向聯系。近幾年來,隨著我國金融機構逐步實現綜合經營,地方作為資金支撐項目的落腳點和金融資源主要需求者,更需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信息資源的優勢,主動優化配置金融監管資源,為金融業發展提供良好制度環境。
2.我國金融高貨幣化與金融發展低效率不匹配。經濟落後國家和地區,其經濟增長需要積累一定貨幣資金。貨幣資金積累越多,計劃投資的規模就越大,經濟增長也就越快。M2是用來度量貨幣資金供應重要指標,它與名義GDP比值(貨幣化指數)反映了一個國家金融發展程度。西方發達國家貨幣化指數接近1左右時,普遍存在一個倒U的拐點,此時,一個國家金融發展建立了相對成熟、完善的金融服務體系。上世紀90年代中期,我國貨幣化指數全面超過歐美發達國家水平,接近日本水平,貨幣化指數並沒出現歷史性拐點,而是繼續保持上升趨勢。2005年,我國貨幣化指數創下歷史新高,攀升到1.8左右,此後一直保持相對較高水平,並沒出現所謂的貨幣化拐點。
高貨幣化是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金融高度集中壟斷的結果,這也是我國經濟增長奇跡的一個重要因素。我國高貨幣化是國家通過對貨幣供應量控制滿足消費、投資、出口等方面貨幣資金需求,獲得了巨額的貨幣紅利,促進了經濟增長。然而,高貨幣化沒有真正反映我國金融發展的實際狀況,還從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國金融業運行效率十分低下,計劃的貨幣資金與信貸資金供給仍然是我國信用資金主要供給手段。中央金融存在高度壟斷、地方正規金融存在高度壓抑以及民間金融存在高度脆弱相互交疊,造就了我國金融的高貨幣化現象。結果,我國貨幣政策不對稱效應出現了,地方各種游離於體制之外的民間金融作為縣域金融的重要補充,間接地抵消了縮緊性貨幣政策的效應,緊縮性貨幣政策在我國是低效甚至是無效的,中央對經濟的宏觀調控能力有限。
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國家金融監管部門,可以代替目前金融監管機構之間的部門聯系會議,形成穩定固定的監管機制,實現金融監管信息共享,推動我國金融市場化改革。結合我國國有金融機構的現實狀況,組建金融國資委是實現超級監管的有效途徑。金融國資委不僅將管理財政部、匯金所持中央級國有金融資產,還將使中國人民銀行逐步從管理出資人職責及部分金融監管職責中退出,銀監會、保監會及證監會三家監管機構將從出資人角色中逐步退出,集中行使金融監管職能。
在探索地方金融管理體系建設過程中,各省市可以借鑒中央金融國資委以及上海市、成都市等地方成立金融國資委的管理經驗,組建地方金融國資委,改變地方金融機構由國資委、金融辦等部門多頭管理而不統一的現狀。成立地方金融國資委有利於理順地方金融機構出資人管理職能,實現地方金融機構之間管理信息的橫向共享,促進金融資產保值與增值,完善地方金融管理,推動地方金融發展。
9. 如何促進金融行業的結構優化
據報道,抄11月17日央行發布襲《2017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報告明確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促進金融行業的結構優化。
加大深度貧困地區金融扶貧工作力度,推進金融扶貧示範區建設,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貧困地區的信貸投放,進一步發揮金融職能作用,加大對創業創新、科技、文化、信息消費、戰略性新興產業等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支持力度。
希望金融業的機構可以得到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