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康熙,乾隆,雍正,光緒誰大誰小
康熙在前,依次是雍正、乾隆、光緒。
康熙是清朝的第四位皇帝,在位年份為1662年至年。
雍正是康熙的兒子,在位年份為1722年12月27日-1735年10月8日。
乾隆是雍正的兒子,在位年份為1736年至1795年。
光緒是乾隆孫子的孫子的兒子,乾隆之後分別為嘉慶(1760—1820)、道光(1782—1850)、咸豐(1830—1861)、同治(1856—1875),然後才是光緒在位年份為1871年到1908年。
(1)乾隆金融服務擴展閱讀:
康熙帝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2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執政初期,國內國際形勢非常嚴峻。面對嚴峻局勢,他堅持大規模用兵,以實現國土完整和統一。康熙帝少年時就挫敗了權臣鰲拜,完全奪回朝廷大權,開始真正親政的階段。
成年後康熙帝坐鎮北京取得了對三藩、沙俄的戰爭勝利;消滅在台灣的明鄭政權;三征噶爾丹,並取得勝利;創立「多倫會盟」取代戰爭,聯絡蒙古各部;意圖以條約確保清朝政府在黑龍江的領土控制。 在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注意休養生息,發展經濟,籠絡漢族士人。
康熙帝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者,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有學者尊之為「千古一帝」。
愛新覺羅·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即清世宗,清朝第五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第三位皇帝,蒙古尊稱為納伊拉爾圖托布汗。康熙帝第四子,母為孝恭仁皇後,即德妃烏雅氏,生於北京紫禁城永和宮。
雍正帝在位期間重整機構並且對吏治做了一系列改革。如為加強對西南少數民族的統治,實行改土歸流。為改善民生,實行攤丁入畝,使中國人口的暴增。[1]並且大力整頓財政,實行耗羨歸公,建立養廉銀制度等。
雍正帝的一系列社會改革對於康乾盛世的連續具有關鍵性作用。
「乾隆」是清朝第六位皇帝,入關之後的第四位皇帝,生於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卒於嘉慶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年號「乾隆」,寓意「天道昌隆」。
乾隆帝與前代一樣,重視農業發展,他鼓勵開荒,擴大種植面積,而且通過人口遷移,開發了邊疆地區。
乾隆帝重視發展商業並給予寬松政策,他採取了一些恤商政策,金融機構(經營匯兌和存款、信貸的票號)在乾隆朝也開始出現。此時高產經濟作物大量流入,人口數量暴漲。「康乾盛世」步入頂峰。
光緒皇帝,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四歲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後垂簾聽政,光緒七年慈安太後崩逝後由慈禧太後一宮獨裁,直至光緒帝十八歲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後手中。
光緒帝一生受到慈禧太後的挾制,未曾掌握實權。
1898年,光緒帝實行「戊戌變法」,但卻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派的抵觸,光緒帝被慈禧幽禁在中南海瀛台。整個維新不過歷時103天,故稱「百日維新」。1908年,光緒帝駕崩於慈禧太後死亡前一天,享年38歲,葬於清西陵的清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