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金融全球化的含義和表現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內在要求,同時又成為經濟全球化的重要動力,將經濟全球化推向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綜觀幾十年國際金融發展的歷史,金融全球化已成為其最重要、最顯著的特徵。金融全球化從整體上有力地推動了世界經濟和國際金融的發展,帶來了眾多的利益。金融全球化之所以成為20世紀90年代以來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備受各界人士廣泛關注,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於,現代國際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傳導與金融全球化的背景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在金融全球化的發展過程中,與其相伴的蔓延效應使金融危機迅速擴散,產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應,國際金融動盪已成為一種常態。金融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它對世界各國利弊兼而有之,機遇與風險相伴。加入WTO後,我國經濟將全面融入金融全球化的進程之中。深入認識金融全球化、把握金融全球化帶來的機遇、應對金融全球化的新挑戰,已經成為我們無法迴避的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義與主要表現形式
(一)金融全球化的含義
「金融全球化」是近二十年來人們使用頻率很高的一個名詞,也是整個世界日益廣泛關注的熱點問題。究竟什麼是金融全球化?迄今為止,國內外學術界尚無統一的定義。歸納起來,國內外具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
1.核心論
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濟全球化必然要求、也必然帶來金融全球化,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認為正如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一樣,金融全球化也是經濟全球化的核心,但金融全球化又有其自身規律和豐富內容。從金融本身的發展規律來看,推動金融全球化的主要動因是西方國家20世紀80年代以來金融自由化、信息技術、融資證券化和金融創新的發展。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和組成部分,但它同時又是相對獨立於並在很大程度上背離實質經濟的全球運動。與實質經濟無關的國際資本流動大多屬於投機性資本流動,它們不僅無助於反而有悖於實質交易和投資的運動,並往往成為實質經濟的不穩定和破壞性因素。[2]
2.趨勢論
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是指因全球范圍內金融管制放鬆和金融業開放加速而使國別資本得以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的趨勢;是資金或資本或金融服務在全球范圍內迅速、大量和自由流動,最終形成全球統一金融市場、統一貨幣體系的趨勢。金融全球化是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緊密相關的,金融自由化、金融國際化和金融一體化從不同側面推動了金融全球化。金融自由化是指一國國內金融管制的解除,包括利率自由化、銀行自由化、金融市場自由化等;金融國際化包括各國銀行在國外設立分支機構、發展境外金融中心與外幣拆放市場、資本項目的放開等等,反映其程度的關鍵是資本項目是否放開;金融一體化是指國內金融市場和國際金融市場相互貫通,並以國際金融中心為依託,通過信息網路和金融網路形成全球統一的、不受時空限制的、無國界的全球金融市場,不僅各市場之間的相關性提高,而且金融危機也全球化了。[3]
3.過程論
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是各國經濟與金融的相互依存關系因國別資本或金融服務可以迅速地、大量地和基本上不受限制地跨國界流動而變得日益密切的動態過程;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是全球化進程中資本積累的金融化,是一個客觀歷史過程。之所以把金融全球化表述為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聯系日益緊密的一個過程,這是因為:一是金融全球化不僅是一個金融活動越過民族國家藩籬的過程,而且也是一個風險發生機制相互聯系而且趨同的過程;二是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逐步削弱民族國家經濟權利的過程,無論是對發展中國家還是對發達國家,概莫能外;三是它是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這既表現為它在范圍上是逐漸擴展的,而且表現為它在程度上是不斷加深的。金融全球化是一個自然的、歷史的過程,盡管它在給全球各國帶來巨大經濟利益的同時也會帶來極大的不安定因素,盡管它的發展歷程可能存在曲折,但總體說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4]
4.一體化論
金融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國或地區的金融活動趨於一體化,一國的金融活動與其他國家金融活動密切相關,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國際金融市場日趨一體化;金融全球化作為經濟全球化的需要,既是經濟全球化的一部分,也是指資金在全球范圍內籌集、分配、運用和流動,包括國際金融機構及各國貨幣的交叉使用。金融全球化的目的是統一金融市場、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貨幣,是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市場化是金融全球化的基礎,從金融市場的基本要素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金融機構國際化、金融業務國際化和貨幣國際化;從金融市場的結構來看,金融全球化包括貨幣市場國際化、資本市場國際化、外匯市場國際化以及歐洲貨幣市場的形成與發展。[5]
法國學者弗朗索瓦·沙奈認為,金融全球化是指各國貨幣體系和金融市場之間日益緊密的聯系。這種聯系是金融自由化和放寬管制的結果,但並沒有取消各國的金融體系,它們只是以「不充分」或「不完全」形式使其一體化並形成一個整體。這個整體有三個特點:首先,它有明顯的等級之分,美國的金融體系支配著其他國家的金融體系,這是美元的地位以及美國的債券和股票市場的規模所決定的,各國之間的發展不平衡以及它們之間的競爭並未消失,甚至被金融自由化和放寬管制激活了;其次,這個整體的各個監管和監督機構是無能為力和不負責任的;再次,這個整體的各個市場的統一是由金融交易者根據各市場不同程度的差別進行交易來實現的。[6]
5.綜合表述
上述定義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金融全球化進行了界定,但是各個定義之間也存在著一定的交叉,實際上在上述定義中有一些觀點都是共同存在的,只是強調的程度不同而已,例如金融全球化在經濟全球化中居於核心地位、金融全球化是一種趨勢、金融全球化是一個過程、金融全球化是世界各國或地區金融活動趨於一體化,等等。由此可見金融全球化具有廣泛的內涵,它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因此,我們認為,可以表述為:金融全球化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金融業跨國境發展而趨於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是全球金融活動和風險發生機制日益緊密關聯的一個客觀歷史過程。
(二)金融全球化的主要表現形式
金融全球化有其多種表現形式,為了便於觀察和理解金融全球化的表現形式,我們主要從微觀和宏觀兩個層次進行分析。
1.金融全球化的微觀表現
從微觀層次來看,由於金融活動是投資者和融資者通過一定的金融機構、利用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場進行的資金交易活動,因此金融全球化就是金融活動的全球化。金融活動的全球化主要可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資本流動全球化。隨著投資行為和融資行為的全球化,即投資者和融資者都可以在全球范圍內選擇最符合自己要求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工具,資本流動也全球化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流動呈現出不斷加速和擴大的趨勢。特別是90年代以來,國際資本以前所未有的數量、驚人的速度和日新月異的形式使全球資本急劇膨脹。從國際債券市場的融資規模來看,包括銀行貸款、票據融資和債券發行三項業務的融資額,1973年為622億美元,1979年為1450億美元,年均增幅為15%;而進入90年代後,由1990年的4276億美元增加到1996年的15139億美元,年均增幅高達23.5%。在國際證券市場上,發達國家證券資本的年平均流出入總額,1976—1980年間為476億美元,而在1991—1994年間已增加到6311億美元。共同基金的融資規模更令人嘆為觀止,美國1970年的共同基金數為400個、資產總額約為448億美元,到1994年則相應增加到5300個和21000億美元。在全球外匯市場上,目前每天的交易量平均約為2萬億美元,比十年前增加了10倍。
第二,金融機構全球化。金融機構是金融活動的組織者和服務者。金融機構全球化就是指金融機構在國外廣設分支機構,形成國際化或全球化的經營。20世紀80年代以來,為了應對日益加劇的金融服務業全球競爭,各國大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競相以擴大規模、擴展業務范圍和推進國際化經營作為自己的戰略選擇。進入90年代後,世界一些國家先後不同程度放鬆了對別國金融機構在本國從事金融業務或設立分支機構的限制,從而促進了各國銀行向海外的拓展。1997年末,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簽署「金融服務協議」,把允許外國在其境內建立金融服務公司並將按競爭原則運行作為加入該組織的重要條件,進一步促進了各國金融業務和機構的跨國發展。隨著近年全球競爭的加劇和金融風險的增加,國際上許多大銀行都把擴大規模、擴展業務以提高效益和增強抵禦風險能力作為發展新戰略,國際金融市場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跨國購並(即兼並和收購)浪潮。金融機構的並購與重組成為金融機構全球化的一個突出特點。全球金融業並購浪潮,造就了眾多的巨型跨國銀行。銀行並購使全球金融機構的數量減少,單個機構的規模相對擴大,銀行業的集中度迅速提高。據統計在2000年以資產排名的世界1000家大銀行中,前25家大銀行的資產佔1000家銀行資產的40%,而1996年僅為28%。
第三,金融市場全球化。金融市場是金融活動的載體,金融市場全球化就是金融交易的市場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而趨向於一體。目前全球主要國際金融中心已連成一片,全球各地以及不同類型的金融市場趨於一體,金融市場的依賴性和相關性日益密切。金融市場全球化有兩個重要的因素:一是放鬆或取消對資金流動及金融機構跨地區、跨國經營的限制,即金融自由化;二是金融創新,包括新的金融工具、融資方式與服務方式的創造,新技術的應用,新的金融市場的開拓,新的金融管理或組織形式的推行。特別是信息通訊技術的高度發達和廣泛應用,全球金融市場已經開始走向金融網路化,即全球金融信息系統、交易系統、支付系統和清算系統的網路化。全球外匯市場和黃金市場已經實現了每天24小時連續不間斷交易。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有關匯率的政治、經濟信息,幾乎同步顯示在世界任何一個角落的銀行外匯交易室電腦網路終端的顯示器上。遠隔重洋的地球兩端以億美元為單位的外匯交易在數秒鍾之內就可以完成。
B. 全球金融巨頭都有誰
洛克菲勒財團
(Rockefeller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壟斷為基礎,通過不斷控制金融機構,把勢力范圍伸向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美國最大的壟斷集團。創始人J.D.洛克菲勒以石油起家,1863年在克利夫蘭開辦煉油廠,1870年以該廠為基礎,擴大組成俄亥俄標淮(原譯美字)石油公司,又很快壟斷了美國的石油工業,並以其獲得的巨額利潤,投資於金融業和製造業,經濟實力發展迅猛。資產總額在1935年僅66億美元,至1960年增至826億美元,25年中增長了11.5倍。其後又繼續獲得巨大發展,1974年資產總額增達3305億美元,超過了摩根財團,躍居美國十大財團的首位。美國最大的石油公司有16家,其中有8家屬於洛克菲勒財團。
洛克菲勒
洛克菲勒財團是以銀行資本控制工業資本的典型。它擁有一個龐大的金融網,以大通曼哈頓銀行為核心,下有紐約化學銀行、都會人壽保險公司以及公平人壽保險公司等百餘家金融機構。通過這些金融機構,直接或間接控制了許多工礦企業,在冶金、化學、橡膠、汽車、食品、航空運輸、電訊事業等各個經濟部門以及軍火工業中佔有重要地位。在它控制下的軍火公司有: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馬丁·馬里埃塔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斯佩里·蘭德公司和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等。洛克菲勒財團還單獨或與其他財團共同控制著聯合航空公司、泛美航空公司、美國航空公司、環球航空公司和東方航空公司等5家美國最大的航空公司。
1973年能源危機以後,石油輸出國組織國家同美國壟斷資本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給洛克菲勒財團以沉重打擊。該財團採取各種措施挽回這種不利的局面。首先參與美國國內石油的開發,爭取國內沿海地區近海油田的租賃權,1976年獲得阿拉斯加和大西洋沿岸中部的石油租賃地130萬英畝。又與英荷殼牌石油公司共同開發英國北海油田。它還滲入能源工業的其他有關部門。此外,還大力向石油化學工業發展。
洛克菲勒財團不但在經濟領域里占統治地位,在政府中也安插了一大批代理人,左右著美國政府的內政外交政策。它還通過洛克菲勒基金會、洛克菲勒兄弟基金會等組織,向教育、科學、衛生以至藝術
洛克菲勒財團 帝國大廈
和社會生活各方面滲透,以擴大其影響。
但是洛克菲勒財團80年代以來,經濟實力日益衰退,地位也隨之下降,已為摩根財團所超過。主要是因為美國財團互相滲透,洛克菲勒財團所屬的大企業如埃克森公司等和大銀行如大通曼哈頓銀行等,都已受到別的財團的滲透而成為共同控制的企業。
摩根財團
(Morga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19世紀末20世紀初形成,為統治美國經濟的壟斷資本財團。創始人J.P.摩根在其父J.S.摩根資財的基礎上,1871年與人合夥創辦德雷克塞爾—摩根公司,從事投資與信貸等銀行業務。1894年合夥人逝世,由其獨資經營,1895年改名為J.P.摩根公司,並以該公司為大本營,向金融事業和經濟各部門(諸如鋼鐵、鐵路以及公用事業等)擴張勢力,開始形成壟斷財團。1912年,摩根財團控制了金融機構13家,合計資產總額30.4億美元,其中以摩根公司實力為最雄厚,稱雄於美國金融界,華爾街的金融老闆稱摩根公司為「銀行家的銀行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摩根財團大發橫財,戰後以其雄厚的金融資本,滲入國民經濟各個部門;30年代,摩根財團所控制的大銀行、大企業的資產總額占當時美國八大財團的50%以上。
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其他財團又無不以摩根財團為進攻的主要目標,因而其實力地位相對下降,曾一度為洛克菲勒財團所超過。為挽回頹勢,它採取了多種措施。在金融方面,利用雄厚的金融基礎,擴展實力。在工業方面,積極開拓新興技術工業,60年代以來,在電子計算機、高速復印機和微型膠卷等工藝部門中,已躍居首位。財團所屬的國際商業機器公司,是全世界生產電子計算機最大的企業。財團原來基礎較好的電器設備、電力設備和原子能設備等工業也取得很大發展。在軍火工業方面,摩根財團控制的通用電氣公司、通用動力公司和格魯曼飛機公司,名列美國國防部最大軍火承包商的前茅。至70年代後期,摩根財團的信託資產迅速增長,大大超過了其他財團,加以電子計算機等尖端技術工業的興起,又使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成倍增長。摩根財團不論在控制的企業數目和擁有的資產方面,又都凌駕於洛克菲勒財團之上。
摩根財團在金融業方面擁有雄厚的基礎。其主要支柱是J.P.摩根公司。摩根公司是世界最大跨國銀行之一,在國內有10個子公司和許多分支行,還有1000多個通信銀行。在國外約20個大城市設有支行或代表處,在近40個國家的金融機構中擁有股權。其經營特點是大量買賣股票和經營巨額信託資產。它控制著外國37個商業銀行、開發銀行、投資公司和其他企業的股權。此外,還有製造商漢諾威公司、紐約銀行家信託公司以及西北銀行公司、謹慎人壽保險公司以及紐約人壽保障公司等。在工礦企業方面主要有國際商業機器公司、通用電氣公司、國際電話電報公司、美國鋼鐵公司以及通用汽車公司等;在公用事業方面則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南方公司。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戰後興起的東部大財團。歷史雖短,但其控制的資產總額已超過幾家老財團,躍居十大財團的前列。該財團以第一花旗銀行為核心,依靠它的巨額資金,向軍火工業(如火箭、導彈以及飛機等)和民用工業(如電子、化工、石油以及有色冶金等)擴張勢力,控制了一大批著名的大企業和大公司。它也是對外擴張最活躍的財團之一。
第一花旗銀行的前身是創立於1812年的紐約花旗銀行,該行為華爾街最老的銀行之一。至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受斯蒂爾曼和洛克菲勒兩大家族的控制,作為標准石油系統(美孚石油系統)資金調度中心,並因此獲得迅速發展。30年代受到世界經濟危機的打擊,業務一蹶不振。在50年代發生的企業兼並浪潮中,它又重新活躍起來,1955年與紐約第一國民銀行合並,更名為紐約第一花旗銀行,1962年改用現名。以該銀行為核心形成了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擠入美國十大財團的行列。
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以發展得如此迅速,主要是由於該財團的經濟實力是由第一花旗銀行同與軍火生產有密切關系的大公司和大企業所構成。它所控制的從事軍火生產的波音公司和聯合飛機公司,除生產大型民航客機外,歷來都是美國主要的軍火承包商,主要承包噴氣式轟炸機、民兵Ⅲ洲際導彈、阿波羅計劃以及製造火箭和宇宙空間發射器等軍用產品,每年從軍事訂貨中獲得驚人的高額利潤。財團所屬其他企業還有大西洋里奇菲爾德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施樂公司、明尼蘇達采礦與製造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摩根財團和杜邦財團共同控制)以及生產電子計算機的國民現金出納機公司。在商業方面則有彭尼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和珠寶商店(與芝加哥財團共同控制)。上述企業都在國內外居於壟斷地位。
杜邦財團
(Du pont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由杜邦家族組成的依靠化學工業和軍火工業起家的財團。創始人為法國移民E.I.杜邦·德內穆爾。他在法國大革命期間逃到美國,1802年在特拉華州威爾明頓市創辦杜邦公司,經營火葯生意;經過杜邦家族5代人的經營,終於使杜邦公司變成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公司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資產從戰前的7500萬美元增加到1918年的3億美元;成為當時最大的壟斷公司之一。杜邦財團也由此形成。1935年,杜邦財團的資產總額增達26.3億美元,在當時的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六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杜邦財團從五角大樓獲得價值210億美元的軍事訂貨,戰後又參加原子彈的製造,經濟實力大為增強,在十大財團中躍居第五位;但至60年代,由於財團之間的競爭加劇,杜邦財團的地位下降,退居第九位。
杜邦財團的經濟實力以工礦業為主。1974年該財團的工礦企業資產占其資產總額的69%。工業資本又主要集中在杜邦公司和通用汽車公司。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公司,其所需原料80%是石油。自1973年以來,一再受到石油危機的沖擊。80年代以來,該公司轉向發展塑料工業和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生產不以石油為原料的產品,如用微生物發酵生產合成纖維等。杜邦財團的另一家大公司通用汽車公司(與摩根財團共同控制),是美國規模最大的汽車公司。
杜邦財團的銀行資本較其他財團薄弱,缺少一個資金雄厚的金融機構作為核心,長期來,其金融業務不得不依附於摩根財團和其他財團提供資金。杜邦財團是一個典型的家族托拉斯,杜邦財團基本上是由杜邦家族組成,其資本多半是家族的財富。所有重要職務都為家族的成員所控制,直到70年代上半期;公司的董事長和總經理才相繼由外界「能人」擔任。
杜邦家族是美國最古老、最富有、最奇特的財富家族。這個家族至今已保持了200年長盛不衰,世所罕見。20世紀90年代杜邦家族控制財富1500億美元,出了250個大富豪,50個超級富豪。其家族創始人是伊雷內.杜邦,靠製造火葯發財,後來因一次火葯大爆炸,家族財富盪然無存。20世紀初杜邦家族出了杜邦「三巨頭」。他們再次創業,將家族帶入史無前例的鼎盛時期。這個家族視家族財富為第二生命,權力傳代非常獨特。在第三代中,家族內部至少有10對堂表親之間的婚配,成為美國近親聯姻最多的大家族。
波士頓財團
(Bost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也是美國最老的壟斷財團之一。它是由19世紀經營奴隸貿易而致富的波士頓地區的洛威爾、勞倫斯、亞當斯以及洛奇等家族同新興的肯尼迪家族聯合組成的。當時,這幾個家族把從海外殖民掠奪中積累起來的巨額資金投資於商業銀行、保險事業和投資公司,並依靠這些金融機構提供資金,經營紡織、製革、製鞋、服裝、食品以及化工等輕紡工業。由於輕紡工業發展迅速,至20世紀初,波士頓這幾家世代互相通婚的家族,便以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為核心,形成了波士頓財團。
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創立於1859年。1903年與馬薩諸塞銀行合並後,仍稱波士頓第一國民銀行。它是美國最早的一家跨國銀行。除銀行外,波土頓財團還擁有4家著名的保險公司,以約翰·漢科克互惠人壽保險公司和馬薩諸塞互惠人壽保險公司為最大。
波士頓財團在工礦企業方面的實力不及東部大財團。它所控制的工業原來主要是輕紡工業,從50年代起,利用麻省理工學院的科研成果發展新興技術工業,從輕紡工業轉向電子、光學、空間、導彈等方面發展。例如它所控制的特克斯特隆公司,戰後兼並了許多中小公司,實力壯大,經營方向也由輕紡工業轉向宇航工業和電子工業發展,成為擁有70多家子公司的多樣化公司。它既製造航空和宇航產品、各種電子部件、飛機部件,又經營鍾表發條、傢具和家禽等行業。它的一家於公司貝爾宜升飛機公司,是一家軍火出口商,為五角大樓和外國製造直升飛機。波士頓財團在發展新興技術工業方面具有優越的技術力量,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著名大學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動了波士頓地區尖端工業的發展。其所屬特克斯特隆公司、雷錫昂公司和波拉羅伊德公司等,由於新興技術工業的刺激,經濟實力增長很快。在政治上,波士頓財團曾聯合洛克菲勒財團支持J.F.肯尼迪擔任總統。肯尼迪入主白宮,替波土頓財團爭得大批軍事訂貨,引起摩根財團的強烈不滿。1963年11月盟日肯尼迪遇刺身亡,給波士頓財團一大打擊,使它在同其他財團的競爭中地位不斷下降。
梅隆財團
(Mellon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以梅隆家族為中心,以金融起家的大壟斷資本集團。創始人T.梅隆於1869年創辦托馬斯.梅隆父子銀行,發展迅速。1902年改名梅隆國民銀行是梅隆財團賴以起家的金融支柱。它以此為起點,逐步與工業資本融合,財團逐步形成。梅隆財團所控制的金融機構,除梅隆國民銀行外,還有匹茲堡國民銀行和通用再保險公司。長期來,梅隆財團通過這些金融機構控制了匹茲堡地區的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
梅隆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資格最老的是美國鋁公司。它的前身是匹茲堡冶煉公司,1890年就為梅隆父子銀行所控制。1910年以來,美國鋁公司一直壟斷著美國鋁的生產,是梅隆財團的工業支柱之一。另一個重要工業支柱是海灣石油公司。它是美國最大的石油壟斷企業之一,主要業務包括石油開采、提煉、運輸和銷售;80年代以來擴大了石油化工和乙烯的生產能力,在美國化學公司中占第三位。梅隆財團在鋼鐵工業生產中也佔有一定的地位,擁有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國民鋼鐵公司(與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惠靈—匹茲堡鋼鐵公司、阿勒格尼—勒德盧姆工業公司等4家大鋼鐵公司。此外,財團還擁有威斯汀豪斯電氣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與洛克菲勒、芝加哥及克利夫蘭財團共同控制)及羅克韋爾國際公司。羅克韋爾公司末受任何財團滲透,專門設計和製造飛機、導彈以及火箭,長期以來一直是五角大樓和國家宇航局的主要承包商,獲利甚巨。
克利夫蘭財團
(Cleveland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以所在地克利夫蘭得名。
19世紀後半葉,克利夫蘭地區的幾家相互密切聯系的富豪家族,主要有馬瑟、漢納、漢弗萊、伊頓等家族,利用當地豐富的煤鐵資源,創辦鋼鐵工業,獲得巨額利潤後,又投資於銀行業,並向橡膠工業和鐵路運輸方面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具備了財團的條件,1935年擁有資產14億美元,為當時美國的第八家財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又獲得進一步發展,1955年資產增達157億美元,上升為美國第六家財團。60年代,由於財團所處的地區限制,實力衰退。
克利夫蘭財團的經濟實力以鋼鐵、橡膠、鐵路運輸等部門為主,在美國基本工業中有一定的地位。鋼鐵工業是該財團的主要利益所在,它控制了美國最大10家鋼鐵公司中的4家,即共和鋼鐵公司、萊克斯—楊斯頓公司、阿姆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洛克菲勒財團共同控制)和國民鋼鐵公司(與梅隆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在美國橡膠工業中也有重要利益,美國最大的兩家橡膠公司——固特異輪胎橡膠公司和費爾斯通輪胎橡膠公司,均為克利夫蘭和其他財團共同控制。克利夫蘭財團金融資本薄弱,它擁有的克利夫蘭信託公司等5家金融機構,實力有限,籌措資金只得仰賴東部財團,特別是摩根財團的金融機構。
芝加哥財團
(Chicago Finan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是美國中西部地區的財團。20世紀初期,由當地的富豪家族麥考密克家族、伍德家族及新興的克朗家族組成,以芝加哥地區為活動中心而得名。
芝加哥地區氣候適宜,雨量充足,土地肥沃,宜於發展農牧業,很早就成為美國重要的糧食區和牲畜區。農業和畜牧業發達,肉類加工和農業機械工業隨之發展,很快就使芝加哥地區成為僅次於紐約的工商業中心和金融中心。這些富豪家族結合在一起,形成了壟斷財團。1935年擁有資產43億美元,在當時美國八大財團中居於第四位。
芝加哥財團的金融實力比較雄厚,擁有5家大銀行:大陸伊利諾伊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哈里斯銀行公司、北方信託公司以及美國銀行公司。此外,還有兩家保險公司:西納(CNA)金融公司和各州保險公司。近年來,芝加哥財團受到華爾街大財團的排擠,金融實力遠不如前。大陸伊利諾伊公司受到摩根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第一芝加哥公司又為洛克菲勒財團所控制,芝加哥財團實際上已從屬於這兩個大財團。
芝加哥財團所控制的工業部門,主要是農產品加工工業和傳統的農業機械製造業以及以農業地區為對象的商業。在農產品加工工業方面,它控制了12家肉類加工公司,其中規模較大的有埃斯馬克公司和聯合食品公司。在農業機械方面,它擁有國際收割機公司、履帶拖拉機公司(與洛克菲勒財團兩家財團共同控制)以及迪爾公司。這3家農業機械公司生產的拖拉機佔全國拖拉機銷售市場的60%。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芝加哥財團在石油工業方面的擴展引人注目,它在屬於洛克菲勒財團的印第安納標准石油公司和德士古公司擁有大量投資,而且有重要的人事結合。
芝加哥財團在商業方面佔有重要地位。擁有西爾斯—婁巴克公司、聯合百貨公司、珠寶商店和馬歇爾·菲爾德公司等巨大的商業零售公司。西爾斯—婁巴克公司創立於1866年,20世紀初經營郵購業務獲得巨大發展,零售商店和供應點遍及美國各地,1982年公司資產增366億美元,全年銷售額300億美元,在美國的百貨公司中居於首位。
加利福尼亞財團
(California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倔起的新興大財團,包括美洲銀行集團、舊金山集團及格杉磯集團。這三個集團的經濟實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隨著加利福尼亞州軍火工業的迅速發展而獲得急劇增長,特別是金融資本的增長速度尤為驚人,形成以美洲銀行為金融中心的大財團。1974年擁有資產1671億美元,在美國十大財團中居第三位,在美國的政治、經濟生活中起著主要作用。它與南部財團組成一股新興的軍火工業集團勢力,成為與東北部老財團相抗衡的力量。
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資本極為雄厚,擁有的主要商業銀行有美洲銀行、西方銀行公司、安全太平洋公司以及舊金山地區的韋爾斯·法戈公司和克羅克國民公司等。
美洲銀行是加利福尼亞財團的金融核心,其前身為義大利移民後裔A.P.基安尼尼於20世紀初所創辦的義大利銀行。由於業務的迅速發展,至20年代就成為美國西部最大的銀行;30年代初,與加利福尼亞美洲銀行合並,改名為美洲銀行(全稱美洲國民信託儲蓄銀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它帶來了巨額利潤,超過了當時紐約的大通國民銀行,成為美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只是美洲銀行的最大表決權已為摩根財團和第一花旗銀行財團所控制,加利福尼亞財團在美洲銀行的勢力遠不如前。
加利福尼亞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以農業和采礦業為主;大戰期間和戰後,由於加利福尼亞州已成為美國最大的軍火生產基地,該財團所控制的工業公司以軍火生產為主。例如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利頓工業公司以及諾斯羅普公司。這些公司都是美國前十名的軍火商和軍火出口商。戰後,洛克希德飛機公司在美國國防部的軍火訂單中,長期居於首位。但是這些生產軍火的公司的控制權,逐漸落入東部大財團的手裡,加利福尼亞財團的實力地位已相對下降。
得克薩斯財團
(Texas Financial Group)
美國十大財團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得克薩斯州倔起的一個新財團,主要是依靠石油工業和軍火工業發展起來的。以K.W.麥基遜、S.理查遜、H.L.亨特、J.柏朗、J.A.埃爾金斯等創立的家族為代表。
得克薩斯財團的銀行資本比較薄弱,雖擁有4家銀行和3家保險公司,但沒有形成強大的金融中心。4家銀行是:達拉斯第一國民銀行、休斯敦第—城市國民銀行、達拉斯共和國民銀行和得克薩斯商業銀行。得克薩斯財團所控制的工礦企業以休斯頓的坦尼科公司為最大。它本是美國最大的一家石油天然氣管道運輸公司,現已發展成多種經營的綜合公司,該公司因受到洛克菲勒財團的滲透,已成為兩家財團共同控制的公司。在軍火工業方面,得克薩斯財團控制了兩家著名的公司。一家是LTV公司(原譯林—特姆科—沃特公司),創辦人J.J.林,善於兼並,在1960年兼並特姆科飛機製造公司,後又於1961年兼並沃特公司(製造飛機和導彈)。80年代以來進行多樣化經營,但仍以製造軍火為主,獲利甚厚,發展迅速。另一家為休斯飛機公司,創辦於1933年,經營業務本限於設計和實驗性製造,1942年才開始商業性生產,製造飛船、偵察攝影機以及各種飛機零件。80年代上半期,該公司生產的電子控制系統和其他電器部件,在美國飛機製造業中處於領先地位,因此該公司生意興隆,營業額大增。此外,得克薩斯財團還擁有一些生產尖端技術工業產品的公司,如得克薩斯儀器公司。
以及華爾街的著名投行:高盛等,另外還有:巴菲特、索羅斯、羅傑斯等等
C. 世界六大金融中心的名稱是什麼啊
英國倫敦金融城最新公布的金融中心競爭力調查報告顯示,倫敦在全球金融中心城市中排名第一,紐約其次,香港和新加坡分別排名第三和第四。而上海排名第24位,北京排名第36位。
報告中首次公布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根據人力、商業環境、市場准入、基礎設施和綜合競爭力,對全球46個城市作為金融中心所具備的競爭力加以比較和排名。
該報告稱,倫敦和紐約真正是全球金融中心,為全球參與的交易提供了廣泛服務。由於香港擁有嚴謹的法制以及經驗豐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經是重要的區域金融中心,只要亞洲金融市場不再出現較大的波動,香港是成為另一個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競爭者。
報告稱,由於在人才、市場管制及企業環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為中國經濟「龍頭」的上海,與排名第九位的東京,從各項指標來看,目前都無法跟香港比。
為計算指數所作的調查還顯示,金融界對構成金融中心競爭力主要因素的看法也在改變。兩年前,人才和技術被認為是構成競爭力的首要因素,今年受訪者關注的重點是政策監管和稅收環境。
國內金融專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上海作為全國金融中心的地位已經凸顯,但要成為全球性金融中心任重而道遠。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指數由英國的Z/Yen調查公司為倫敦金融城統計製作,每兩年公布一次。
D. 世界金融業巨頭有哪些
沒有世界第一的金融業就沒有世界第一的影響
黨的十六大報告首次提出了「正確處理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的科學論斷。這是黨的代表大會的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提出有關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的理論觀點,這一論斷具有深遠意義。虛擬經濟是一種與實體經濟相對應、與傳統的物質生產相區別的經濟活動,它以金融系統為主要依託、與虛擬資本的運動密切相關,包括銀行信用、有價證券、產權及各種金融衍生品等。在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兩種形態及其互動構成了現代經濟體系的新格局,兩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不可或缺。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和貨幣化程度不斷加深,虛擬經濟在規模上已超過實體經濟。據有關專家估算,2000年底全世界虛擬經濟總量為160萬億美元(其中金融衍生品年末余額約95萬億美元,股票市值36萬億美元,債券余額29萬億美元),大體相當於全世界GNP的總和(約30萬億美元)的5倍。全世界虛擬資本每天流動量是2萬億美元左右,大約為世界日平均貿易額的50倍。可以預計,隨著電子商務和電子貨幣的發展,虛擬經濟的規模還會繼續擴大。對於這樣一種經濟趨勢、這樣一個數倍於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我們不能視而不見。
必須充分認識虛擬經濟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虛擬經濟的功能,或者說虛擬經濟對實體經濟增長的貢獻,概括而言,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場不僅可以提高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經濟的運行效率,而且資本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所提供的風險定價與交易機制,還為交易費用的降低提供了一個穩定的環境,從而使經濟能夠穩定增長。2004年,我國玉米期貨和燃料油期貨相繼推出,正是反映了這一情況。另一方面,虛擬經濟自身產值的增加,無疑也促進了GDP的增長,它不僅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而且還直接推動著第三產業的迅速發展。
E. 世界五大金融中心指的是哪五大
2019年9月19日,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在倫敦和深圳同時發布。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迪拜、深圳和悉尼。
F. 世界五大金融中心指的是哪五大
2019年9月19日,由英國智庫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共同編制的第26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在倫敦和深圳同時發布。全球十大金融中心最新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香港、新加坡、上海、東京、北京、迪拜、深圳和悉尼。
G. 全球知名金融監管機構有哪些
美國 :商品與期貨交易委員會 (CFT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
英國 :金融行為管理局(FCA,原金融服務管理局)
塞普勒斯 :塞普勒斯證券交易委員會(簡稱CySEC)
馬爾他 :馬爾他金融服務局(MFSA)
日本 :日本金融期貨協會(FFAJ) 、日本金融廳(FSA)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證券和投資委員會(ASIC)
瑞士:瑞士金融市場管理局(FINMA)
德國: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BaFin)
新加坡:新加坡金融監管局(MAS)
香港: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
H. 世界10大金融城市
紐約、倫敦、東京、巴黎、香港、法蘭克福、蘇黎世、新加坡、上海、迪拜
I. 全球研究咨詢領域八大信息數據提供服務商都有哪些
1、Bloomberg
成立於1982年的美國彭博資訊公司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財經資訊公司。BLOOMBERG PROFESSIONAL(R)(彭博專業)服務及彭博的媒體服務整合在一個平台上為全球各地的公司、新聞機構、金融和法律專業人士提供實時行情、金融市場歷史數據、價格、交易信息、新聞和通訊工具。彭博是全球商業、金融信息和財經資訊的領先提供商,通過其強大的信息、專家和咨詢網路為全球重要的決策制定者帶來關鍵優勢。彭博的優勢在於通過創新的技術來快速、精準地傳遞數據、資訊和分析工具,核心產品是彭博專業服務(BLOOMBERG PROFESSIONAL)。彭博專業服務為全球逾310,000用戶提供實時金融信息。彭博的企業級解決方案建於公司的核心優勢之上,利用技術來幫助客戶更高效地訪問、整合、發送並管理整個組織的數據和信息。
2、Capital IQ
Capital IQ是標普旗下的核心金融資料庫,為國際頂尖投資銀行、私募股權基金人士的必備工具,涵蓋全球上市公司、非上市公司、各類私募股權基金及專業人士的各類詳盡信息。資料庫提供了非常方便的檢索工具和Excel工具,方便使用。Capital IQ提供了強大的搜索工具和分析工具,幫助投行和PE的各個級別人士在海量數據中迅速提取有效信息,進行估值分析。國外的高盛、摩根士坦利、華平投資、KKR,國內的鼎暉、弘毅、中信產業基金等將Capital IQ作為工作必備工具,提前掌握Capital IQ的使用將有助於獲得投行和PE的工作機會。
3、Thomson Reuters
湯森路透(Thomson Reuters)成立於2008年4月17日,是由加拿大湯姆森公司(The Thomson Corporation)與英國路透集團(Reuters Group PLC)合並組成的商務和專業智能信息提供商。主要為專業企業、金融機構和消費者提供財經信息服務,例如電子交易系統、企業管理系統和風險管理系統、桌面系統、新聞,以及為在法律、稅務和會計、科學、醫療保健和媒體市場的專業人員提供智能信息及解決方案。公司將專業知識與創新科技相結合,為金融市場及風險管理、法律、稅務與會計和媒體領域的專業人員和決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產業還包括世界上最受信賴的新聞機構。
4、歐睿信息咨詢有限公司(Euromonitor International)
公司是一家全球戰略市場信息提供商,總部位於英國倫敦,其在中國分支機構為歐睿信息(上海)有限公司。企業提供的數據和分析輻射到全球范圍且覆蓋了上萬種產品/服務品類。作為一家獨立的市場研究機構,您可以完全信賴企業,並通過企業來獲取每一個地區、國家的產品品類、渠道信息以及消費者的准確市場歷史數據及未來趨勢預測。企業具有創新性的市場調研產品,值得信賴的報告以及每天由市場分析專家更新的即時信息,使企業成為每家公司不可缺少的重要市場信息來源。企業擁有一隻支龐大的、常駐於全球各國的分析師團隊,深度解析當今國際化商業背景下的本地商務訊息。企業自己的全球行業專家團隊確保了歐睿國際的研究在世界范圍內口徑的一致性。公司專長於消費市場的調查研究,業務范圍涵蓋食品飲料、家電、消費電子、汽車、美容及個人護理、衛生與健康、餐飲、旅遊等領域,擁有跨多個行業的客戶定製研究經驗,致力於為全球客戶提供國際市場有關行業、國家和消費者的各類商業信息。
5、深圳中為智研咨詢有限公司(zwzyzx)
深圳中為智研咨詢有限公司是中國領先的產業與市場調查研究咨詢服務供應商。公司圍繞客戶的需求持續努力,與客戶真誠合作,在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市場調查分析報告、商業計劃書、可行性研究、IPO咨詢等領域構築了全面專業優勢。中為咨詢致力於為企業、投資者和政府等提供有競爭力的調查研究解決方案和服務,持續提升客戶體驗,為客戶創造最大價值。目前,中為咨詢的研究成果和解決方案已經應用於3萬多家企業,涉及機械設備、工控電子、信息通訊、食品餐飲、旅遊酒店、批發零售、建築裝飾、家電家居、文化傳媒、汽車與交通、化工化學、醫療醫葯、能源環保、公共事務等領域,並向海外市場拓展。旗下擁有大數據與信息資訊提供的深圳中為慧數信息咨詢有限公司,以及管理咨詢與戰略規劃定位的深圳萬海格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
6、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Frost & Sullivan)
沙利文公司於1961年成立於紐約。70年代,沙利文公司在歐洲各地建立辦事處;80年代,成為全球領先行業資料庫出版商並在80年代中期開拓市場咨詢業務;90年代,在中國、日本、新加坡以及印度建立辦事處;90年代後期拓展增長咨詢業務;20世紀,收購技術洞察,成立會議業務部。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詢公司幫助客戶加速企業成長步伐,取得行業內成長、創新、領先的標桿地位。沙利文公司的增長咨詢服務以及沙利文公司最佳實踐獎幫助CEO及其成長團隊開發、評估和實施有效增長戰略。50多年來,沙利文公司立足遍布六大洲的40多個辦公室,以全球化的視野,為全球1000強公司、新興企業和投資機構提供了可靠的市場投融資及戰略與管理咨詢服務。1998年進入中國,在北京開設第一個中國地區辦公室。至2013年底,沙利文公司在中國地區已建立了4個辦公室,覆蓋北京、上海、深圳及香港特別行政區。沙利文公司中國的研究板塊主要包括了化工與材料、醫療與生命科學、能源與電力系統、工業與機械、冶金礦產、建築材料、測量與測試、信息和通訊技術、汽車與交通、航空航天、環保、食品與餐飲、服裝服飾、奢侈品與收藏品、房地產、其他服務業等各個細分板塊。
7、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Wind)
萬得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Wind)是中國大陸領先的金融數據、信息和軟體服務企業,總部位於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在國內市場,Wind的客戶包括中國絕大多數的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險公司、銀行和投資公司等金融企業;在國際市場,已經被中國證監會批準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中的眾多機構是Wind的客戶。同時國內多數知名的金融學術研究機構和權威的監管機構也是公司的客戶,大量中英文媒體、研究報告、學術論文等經常引用Wind提供的數據。針對金融業的投資機構、研究機構、學術機構、監管部門機構等不同類型客戶的需求,Wind開發了一系列圍繞信息檢索、數據提取與分析、投資組合管理應用等領域的專業分析軟體與應用工具。通過這些終端工具,用戶從Wind獲取到及時、准確、完整的財經數據、信息和各種分析結果。精於數據,以數據為起點,Wind緊密跟隨金融市場日新月異的發展,不斷向新的領域發展,新的產品和服務戰略不斷在延伸。
8、上海投中信息咨詢股份有限公司(CVS)
投中信息業務始於2005年,正式成立於2008年,是中國領先的股權投資市場信息咨詢專業服務機構。通過十餘年專業領域的深入研究與廣泛合作,投中信息積累了深厚的技術基礎和人才優勢,並憑借優秀的專業能力贏得基金管理機構的長期信任,在行業內擁有大量的數據存量和客戶資源。投中信息通過全面的產品體系,傳遞及時、准確的股權交易數據與情報,為投資機構、投資銀行、戰略投資者、資產管理公司提供數據、資訊及分析工具;為企業提供專業的行業研究與業務實踐咨詢服務;為機構出資人提供全面的投資咨詢顧問業務,幫助投資機構進行深度品牌管理與營銷傳播工作。投中信息總部位於上海,一直致力於以CVSource投中數據終端為核心向國內股權投資市場的參與方提供及時、全面的金融信息和數據服務,並以此為基礎展開了其他相關的多層次的產品與服務。投中信息旨在針對國內股權投資市場的金融資訊服務及相關延伸服務,其主營業務分為數據產品-CVSource數據終端、會務服務、媒體廣告、研究咨詢、金融咨詢五大板塊。
J. 談談全球金融市場的最新發展趨勢
世界金融業綜合化發展趨勢 對我國金融體制改革的啟示
自從20世紀末(1999年11月4日),美國通過《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取消了已實行大半個世紀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從而標志著美國金融業從立法上告別了「分業經營」的歷史,邁向「混業經營」的新歷程。時至今日,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金融業現已全部走上了「混業經營」的綜合化發展道路。目前我國仍實行「分業經營、分業管理」的經營體制,並在此基礎上不斷開展業務創新。這是我國金融管理當局幾年來始終恪守的指導性原則。但混業經營畢竟是一種潮流,與世界潮流背道而馳的中國在進一步改革開放,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應如何進行金融體制的調整和改革,是我國金融業所面臨的緊迫問題,值得深思與探索。
一、關於我國金融環境的客觀分析
(一)我國商業銀行自我約束機制及內部控制機制仍不成熟和完善。我國國有商業銀行是整個金融體系的中心,銀行類機構的資金占我國全部金融資產的90%以上。而目前國有企業總體經濟效益較差。同時,國有商業銀行尚未建立有效的風險控制機制,風險意識薄弱,內控較差。如果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混業經營」,在證券投資業務高收益回報的驅動下,難以避免銀行資金違規進入股市,造成整個金融體系的不穩定。
(二)我國證券市場規模有限,市場結構和運行機制有待於優化。我國國民經濟證券化率較低,證券市場規模狹小,容量有限,市場運行機制仍有待於進一步優化;各種規避風險的金融衍生工具尚未獲得發展,投資風險相對較大;市場投資者中機構投資者比重還很低,而以散戶為主的股市市場波動大,投機成分大,穩定性差,此時若允許銀行資金入市勢必引起股價異常波動和「泡沫」經濟現象,埋下金融風險隱患。
(三)我國金融法制建設雖已取得較大成就。近年相繼頒布了《中國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證券法》和《保險法》等一系列法規條例,但這些僅是金融市場行為的基本依據,仍屬於框架性文件,對實際操作的規定過於粗疏,有待細化。如果現在急於依照美國模式進行金融自由化,放鬆管制,當金融機構在松動的管理環境下違規冒險時,監管機構和監管政策將顯得被動和無力。
由此可見,我國的宏觀金融形勢與西方發達國家存在著很大差別,盲目效仿將會帶來很大風險。但是,加入世貿組織過渡期將盡,納入世界經濟潮流後,制度上的落後必將影響我國金融業的國際競爭能力。那麼,權衡利弊,在穩健與效率之間如何進行博弈呢?
二、關於我國「分業經營」體制的再思考
(一)目前我國金融業「分業經營」體制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分業經營」體制還是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的。在我國金融業發展還不完善的情況下,通過「分業經營」建立起各業間的隔離帶,避免由於各業的不完善而帶來的「交叉感染」,是保證我國金融業健康穩步發展的現實選擇。無論是銀行業的經營機制、內控機制的不完善,還是證券市場的不發達,以及信託、保險業的粗放經營,都容不得各業間的相互沖擊,在市場不均衡,各業風險與收益不對稱的條件下,若推倒「防火牆」,撤銷隔離帶,那麼,在利益的驅使下,各業資金將肆意橫流,打破原有的資金格局,使得社會經濟各界得不到應有的資金保證,影響我國經濟合理、持續、穩定地發展。
(二)「混業經營」是未來的必然選擇
貨幣產生於商品交換的需要,金融活動則是商品生產發展的必然要求。隨著商品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市場范圍的不斷擴大,社會生產經營活動需要更有效的金融活動為之服務。「分業經營」是我國目前經濟環境和經濟條件下的現實選擇,但它畢竟阻礙了市場效率,限制了競爭也影響了我國金融業走向世界,與國際接軌。隨著金融業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提高,國內商業銀行和證券公司、保險公司欲追求「高效率、低成本、創新性」的全方位業務經營,提高我國金融機構的國際競爭力和金融服務效率,實行「混業經營」體制將是必然選擇。
(三)「分業經營」→「混業經營」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
前述提及,「分業經營」與「混業經營」並非絕對不相融,從「分業經營」到「混業經營」應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混業經營」的取向應在穩健與效率兩要素的動態效用中以總效用最大化來實現。因此,「分業經營」→「混業經營」是在金融環境不斷改善條件下的一個漸進過程。在具體操作上,我們可以首先通過開展中間業務和業務創新逐步過渡。其次,讓有條件的金融機構成立金融控股公司,通過設立子公司的方式在銀行、證券、保險和資產管理領域開展分業經營,在此基礎上逐步走上融合的發展道路。
(資料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