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影響因素

產業發展影響因素

發布時間:2020-11-25 09:39:49

『壹』 高爾夫產業發展受到哪些因素影響

高爾夫產業是「土地資源和運動休閑」相結合的綜合性休閑經濟。高爾夫產業的核心產品是球場,其構成要素是土地、草坪、園林等,從傳統歸口管理來說應是農林部門,但高爾夫作為一個新型產業是完全的市場化運作。因沒有歸口管理部門導致高爾夫《社會團體管理條例》「全國高爾夫球場協會受現有的的束縛,像總經理聯誼會」這一自發性的行業組織,就無法取得合法地位,當然它的功能和作用就無法得到發揮。行業管理體制的缺位造成高爾夫產業發展的無序和資源浪費,是影響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貳』 影響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是什麼急!

市場環境 國家政策 經濟發展水平、科技投入包括資金投入與人力資源投入,企業制度與企業規模等等發生影響 都會 對某種產業產生影響

『叄』 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和如何影響

一個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化選擇什麼樣的戰略模式,是由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中國在選擇城市發展的戰略模式時應根據:經濟全球化、信息化技術、現代分工體系、不同階層利益的均衡以及環境、資源等因素來確定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模式。

發展戰略;經濟全球化;信息化;城市可持續發展

一個城市的發展戰略方案,在大的方面主要涉及城市發展的階段定位,即回答這個城市目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和空間方位;其次是城市發展方向和道路的確定;此外還有城市產業模式、城市系統協調發展等。根據這些要求,在具體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方案時,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經濟全球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21世紀是經濟全球化向縱深發展的世紀,經濟全球化對現代城市發展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使現代城市發展環境出現了同質化發展趨勢,對城市發展國際性與開放性提出新的挑戰。城市發展環境同質化趨勢,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經濟制度的同質化,即市場制度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主流制度;經濟交往規則國際化,即在世貿組織框架下的全球貿易體系,使按照共同貿易規則從事經濟活動成為經濟一體化的內在要求;在信息技術支撐下形成經濟活動平台,使產業要素在全球范圍內高度流動和重組成為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趨勢。

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同質化大環境,在擴展了城市發展空間的同時,也提升了以城市為核心的地區之間的競爭層次;為城市發展提供了新機遇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挑戰。在制定21世紀城市發展戰略時,經濟全球化導致的同質化環境是必須考慮的因素。

一是在城市發展的空間定位上,必須從全球化的高度來確定城市發展可利用資源的空間邊界。要從信息化改變的現代世界的空間中,從虛擬空間、關聯空間、輻射空間、核心空間等多維空間中確定城市發展的新空間和新位置。

二是在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上,應從全球經濟發展趨勢與本地經濟優勢的結合中,確定21世紀城市發展戰略目標。在同質性中找出差異優勢,是確定新戰略目標不可缺少的新思路。

三是在城市競爭對策制定上,應當考慮全球化背景下已提升的競爭平台和已發生的競爭內容來確定新競爭對策,確定如何打造新核心競爭力的競爭方案。

二、控制城市規模

中國進入了快速城市化時期,2004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達到41.8%,較1978 年增加了26 個百分點。相應地,城市用地規模不斷增長,1985 -2 0 0 0 年我國城市建成區用地年均擴展速度為850km2。進入21 世紀以後,在經濟高速增長的情況下,城市的空間結構面臨調整,許多城市的總體規劃都進入修編階段。

在各城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的過程中遇到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城市規模問題。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部分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人口與用地規模在1990 年代初已被突破,城市總體規劃的范圍、目標和標准不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二是許多城市在1990 年代中後期就開始城市總體規劃的修編或編制城市發展戰略規劃,其中2010 年的城市人口規模出現了大幅增加的現象,比上版總體規劃確定的2010年城市人口規模增加30%以上。城市發展規模一直是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和審批關注的焦點,多年以來主要是通過預測人口規模來確定用地規模,在市場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的情況下,城市人口規模預測的不確定性越來越強。如何解決城市總體規劃中的城市規模問題得到城市規劃界的關注。縱觀現有的文獻,主要有3 種代表性的觀點:(1)產業需求的角度。根據城市的性質、職能的特點預測城市生產性用地和非生產性用地;(2)制度建設的角度。在經

濟的轉型時期,要實現「範式的轉換」由規模控制向制度建設轉變;(3)市場的角度。由於市場力量在城市發展和建設中的作用越來越強,對城市規模預測的一個可取的方法是確定一個規模目標域,按市場變化不斷調整規劃與建設的目標,解決未來發展的不可預測性。總之,在城市規模的確定中市場的因素越來越重要。我國土地資源稀缺,城市發展的政策要求促進城市發展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城市規模的控制十分必要。那麼,在經濟轉型階段,政府如何控制城市規模呢?

城市規劃是政府對社會經濟宏觀調控的一種手段,在人口規模越來越由市場決定的情況下,只有通過分析和掌握影響城市用地規模的因素,政府才能運用自身的資源,實現對經濟發展和城市空間結構的引導。在我國城市經濟發展水平遠未達到發達國家相對穩定的水平階段時,通過城市用地規模實現對城市規模的調控將會更加符合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

三、現代分工體系對城市發展模式的影響

產業集聚理論認為城市的發展有賴於城市產業的集聚,城市不僅有使產業集聚的功能,反過來產業集聚形成的集聚效應,又會成為推動城市發展和產業發展的動力。產業集聚與產業本身的發展和城市的發展具有一種互動機制。事實上,現代城市不僅是產業要素或產業群聚集的平台,同時也是現代社會化大生產分工發展的平台。可以說現代社會分工與城市的發展緊密相連。城市所具有的規模效益是建立在高度分工的基礎上的。沒有分工的發展就沒有產業規模的擴展,越是大城市越有利於專業化分工發展。所以我們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時,必須充分地考慮分工的因素,從現代社會分工體系中對城市產業發展進行定位,對於我國城市發展戰略制定顯得尤為重要。由於我國是一個有著悠久的自給自足小農經濟傳統的國家,在制定城市發展戰略時,往往缺乏社會化分工觀念,總是在一個封閉的空間中搞小而全。在這種傳統觀念的束縛下,我們已經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目前中國形成的產業布局高分散,地區之間雷同的產業結構,極大地制約了社會分工的發展和城市功能的發揮。按照現代經濟分工發展的要求,調整產業結構布局,重新確定城市產業結構模式,是21世紀中國城市發展戰略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按照現代分工發展的要求,在城市發展道路的選擇和城市產業類型定位上,需要考慮以下因素:

一是要從經濟全球化背景下正在出現的新一輪分工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中,重新思考中國城市分工格局。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經濟活動的半徑和資源配置的空間。由於目前的中國是一個具有經濟的高成長性和市場待開發的國家,加上良好的投資環境和廉價的勞動力,使中國成為目前世界上吸引投資最多和對製造業轉移最具有吸引力的國家。面對新的國際分工大調整的格局,我們不能滿足於對外資所具有的吸引力,應從產業發展戰略的高度來思考如何將這種吸引力變成我們未來的產業競爭力。從戰略上解決這個問題,就有一個如何面對國際製造業的轉移與國內民族工業發展相協調的問題;就有一個如何將製造業轉移帶來的國際分工鏈與國內產業分工鏈合理銜接的問題。歸結到城市產業布局上,就有如何處理吸引外資國際大都市與周遍城市的分工系統的再調整問題。目前國內面對國際製造業轉移的機遇,出現了建立製造業城市熱。有些城市不顧自身條件的限制,在城市規劃和產業定位上一味模仿搞國際化大都市。如此下去將會造成新一輪的資源浪費。

二是要從中國產業升級發展的趨勢,思考城市的產業發展方向。目前中國正處在產業升級的過程中,從城市與產業發展的關系看,新興產業的發展將推動一批新興城市和新的產業區域的出現,對此我們要有足夠的准備。中國新興產業興起的過程就是新一輪分工形成的過程。特別是處在大城市周邊的中小城市、中西部尚未開發的城市,在未來城市產業定位上,更要考慮這些因素。這些地區在城市產業戰略定位上,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模仿中部和大城市搞雷同的產業結構。 三是要從地方的競爭優勢上,確定城市的產業發展戰略。在如何認識地方競爭優勢上,要走出一個誤區:這就是簡單地認為別人沒有的我有,就是競爭優勢。其實這是非常片面的認識。目前在西部大開發中,在這種片面觀點的誤導下,搞所謂的特色產業具有很大風險性。在現代社會化市場經濟條件下思考我們的競爭優勢,不能簡單地認為,別人沒有的我有就是優勢。全面的認識應當是,市場需求的別人不能提供,而我能提供的,或者我比別人能更有效地提供,才是我們的競爭優勢所在。如何判斷哪些是市場需要的,就是要從現代分工系統中去尋找和判斷。盡管某一城市有豐富的旅遊資源、獨特的礦產資源,但有不一定就是優勢,

只有當這些資源成為社會需求的資源時,才能成為開發的優勢。

四、不同階層利益的均衡對城市政治文明與城市理念發展的影響

城市不僅是各種產業要素集聚的平台,也是不同利益群體的組合體。無論是古希臘時期的民主,還是15世紀之後在新興城市中產生的資產階級民主,都說明了城市是民主產生的溫床。由於城市經濟是一種交換經濟,在工業經濟時代這種交換經濟又演變為一種市場經濟。而現代市場經濟是一種法制經濟、契約經濟,在法律和契約面前人人平等的經濟自然也是一種民主的經濟。古代社會存在以鄉村為單位的分散的農耕經濟與以城市為依託形成的集權政治,由於政治的力量遠大於經濟的力量,所以,在這樣一種社會基礎上不可能有民主政治,只能是集權政治。

總之,近代以來工業化城市的出現,不僅賜給了人類一個高效率的社會財富的生產方式,同時在這種高效率生產方式形成的作用下,還給予了人類另一種社會財富:這就是以民主為核心的現代城市的政治文明。黨的十六大提出要建立社會主義的政治文明,這非常符合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們可以相信,21世紀中國政治文明的建設最重要的基地應當是在城市。隨著中國城市的發展,城市民主必將成為中國民主政治的主要內容而發展。21世紀中國城市民主意識出現,將會成為中國政治文明的主要推動力。

無論是從城市經濟發展的內在要求看,還是從現代城市文明發展的趨勢看,以及從建立社會主義城市文明的本質要求看,中國的城市政治文明應當是以人為本、以知識為本的政治文明。所謂以人為本的城市文明,就是現代城市規劃和設計、城市財富的分配和使用,都應當在滿足人的發展、實現人的價值、體現人文關懷的目標下進行。由於城市中的人,是由各種利益群體和不同階層組成的人群,所以城市的政治文明必須是各種階層利益能夠在城市的政治制度框架中得到均衡表達的政治文明,這就是城市的民主政治。社會主義的城市政治應當是有利於城市生產力發展的政治,適應現代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發展的需要,那麼社會主義的城市政治就應當是以知識為本的政治。所謂以知識為本的政治,就是城市的文化趨向和政治激勵都應當是朝著有利於城市知識積累和人的素質提高的方向發展。

『肆』 影響農業產業結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一)自然資源條件
農業生產本質上屬於一種資源型產業,它的主要對象是有生命的動植物,與自然資源條件的關系極為密切。不同的氣候、土壤、水分、地貌等自然資源條件,適宜不同的動植物生存,決定了農業經營項目的內容和重點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農業產業結構。

(二)社會需要
社會需求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的農業產業結構有一定的誘導作用。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指出,不是因為市場上有許多酒店,我們社會上有飲酒的風尚,而是社會上由於種種原因而產生了好飲酒的風尚,才使市場上有許多酒店。農產品是用來滿足人們基本生理需要的,這一特性決定了農業產業結構首先受人口的數量和消費構成的影響。一般說,在同等條件下,人口越多對糧食的需求就越大,為了解決吃飯問題,就容易形成以糧食為主的農業產業結構。消費構成是居民生活需求水平的質態表現和習慣,在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的情況下,消費活動符合恩格爾規律,消費構成由以食物為主轉向其他,食物支出比重減少。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也是出口創匯的重要部門,隨著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國際貿易的擴大,對農副產品需求的種類和數量也在不斷變化,相應的農業產業結構也隨之發生變化。

(三)政府的經濟行為
在封建社會條件下,常常伴隨著單一封閉的「小而全」的自給型農業產業結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建立,從根本上消除了導致農業產業結構畸形化的溫床,為有計劃、有步驟地建立合理的農業產業結構提供了可能性。在既定的社會經濟制度下,作為國家主體的代表——政府,將會根據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通過自身的行為,利用經濟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來調控農業生產過程,以實現其既定的經濟發展目標。

(四)生產力發展水平
農業產業結構的形成和發展,以及合理化程度主要是由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因為自然資源條件可以在先進的生產力水平下得到更合理利用,同時,它又是構成生產力的一個物質要素;社會需求狀況同樣也取決於生產力的發達程度;社會經濟制度和政府經濟行為,也必須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和依據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來調控。

『伍』 什麼因素會影響產業經濟的發展

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影響因素。
大的方面主要是產業的主要結構,定向產業的發展。

『陸』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因素有哪些

區域戰略與區域政策因素;

人口、資源與環境因素;

發展基礎與產業結構水平因素;

區域市場化程度與制度創新能力因素;

信息化水平與科技創新能力。

『柒』 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因素

1. 因變數

首先,定義產業結構。採用行業增加值份額va_share,衡量該行業在國民經濟整體中的相對大小,表示產業結構。行業增加值份額,由該行業增加值除以當年所有行業增加值總額再乘以100計算得到。值得指出的是,本文的行業分類是對整個國民經濟的劃分,分類沒有重復,也沒有遺漏,所以所有行業增加值的總額即是當年全國GDP。採用增加值而不是總產出作為衡量產業結構指標的原因是:總產出中不僅包括增加值,還包括中間產品投入部分;增加值指的是該行業新增產值部分,能更好地體現本行業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貢獻程度。

本文分別選取供給和需求兩大方面的因素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解釋因素。供給方面的因素包括生產率、資本勞動比、上游度和進口份額,需求方面的因素包括消費份額、出口份額和資本形成份額。以下逐一解釋說明每個變數的選取理由和含義。

2 供給方面的解釋變數

生產率是推動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假定其他條件不變,生產率越高的行業,使用相同的生產要素和中間產品投入,能產出更多產品。所以,資源會向生產率增長快的行業流動。生產率增加越快的行業,產出規模增速也越快。行業的生產率增長率與行業的增加值份額變化速度之間應當存在正相關關系。本文採用全要素生產率作為生產率的衡量,同時採用勞動生產率作為穩健性檢驗。

文獻中有幾種常見的計算全要素生產率的做法:索洛殘差法、增長核演算法、隨機前沿分析法和數據包絡分析法等(段文斌和尹向飛,2009)。本文採用索洛殘差法(Solow,1957)計算全要素生產率。索洛殘差法假設希克斯中性和規模報酬不變的生產函數,經濟增長中不能由資本和勞動等要素投入所解釋的部分,稱為技術進步,也被稱為全要素生產率。與郭慶旺和賈俊雪(2005)的做法類似,假設資本、勞動和中間投入三種投入要素,用實際增加值表示產出,採用Cobb-Douglas生產函數,計算全要素生產率。



其中Y表示實際增加值,K表示實際資本存量,L表示就業人員人數,I表示中間投入。而且,我們假設α1+α2+α3=1。通過估計方程,我們可以計算全要素生產率的對數值:



除了生產率之外,資本勞動比代表了行業的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也是影響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因素。資本勞動比由實際資本存量除以就業人員人數得到。資本勞動比數值較大的行業為資本密集型行業,數值較小的行業為勞動密集型行業。國際貿易中的赫克歇爾—俄林理論認為一國的要素稟賦決定一國的比較優勢。新結構經濟學強調一國的產業結構應該與本國的要素稟賦相適應(林毅夫和陳斌開,2013)。Ju et al.(2013)建立產業動態模型,認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驅動力來自於要素稟賦的改變。給定一個行業,資本和勞動力的組合比例反映行業的技術特點。如果一個行業的資本勞動比隨著時間的推移上升,說明這個行業在生產要素投入中用資本替代了勞動,可能意味著技術進步。

此外,上游度指標表示一個產業和其他產業之間的關聯,表示一個產業在國民經濟產業分工中的位置。本文把上游度作為控制變數加入模型中。依照Antràs et al.(2012)提出的方法計算得到上游度ups,並對上游度取對數。上游度數值越大,表示這個產業的產出中被其他產業使用的比例越大,離最終消費者越遠。上游度的對數值的最小值為0,例如,水利、環境和公共管理業、住宿和餐飲業等服務行業在某些年份不使用任何其他行業的中間投入,離消費終端最近。

『捌』 哪些因素對當前我國產業發展有重要影響

作為我國第一大貿易夥伴的美國實體經濟疲軟,直接造成我國的出口企業面臨版嚴峻形權勢,首當其沖受到影響的是金融、證券投資、國際貿易、房地產、汽車等行業。此時正值大學畢業生求職的重要時期,金融危機會給大學生就業造成多大的影響,還難以預測...

『玖』 當今影響運輸產業發展因素的有哪些

我國甩掛運輸的發展嚴重滯後。從數量上看,掛車數量少,拖掛比低,2008年我國共有營運載貨汽車761萬輛,但牽引車只有25萬輛(僅佔3.2%),掛車僅28萬輛,牽引車和掛車的比例為1:1.12,遠遠不能適應甩掛運輸發展的需要。從領域上看,甩掛運輸主要集中在華東和華南港口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和廈門等),用於港口集裝箱運輸。在其他領域,甩掛運輸基本沒有得到發展,公路運輸仍然以普通的單體貨車為主。究其原因,在政策制度、組織化程度、貨運站場功能、信息化建設、運輸車輛配備五個方面還存在制約發展的因素。
(一)制度障礙尚未完全消除甩掛運輸的發展曾經受到管理制度的嚴重製約,為此,交通運輸部、國家發改委等五部委《關於促進甩掛運輸發展的通知》(交運發(2009)808號)對制約甩掛運輸發展的具體制度進行了改革。一是半掛車牌證管理問題。《通知》規定:「完善掛車證件攜帶、保管與交接管理,掛車道路運輸證和機動車行駛證應隨車流轉。」在制度上允許牽引車與半掛車自由組合(突破企業和行政區域的界限),為甩掛運輸發展提供了前提條件。二是半掛車車輛檢測問題。《通知》規定:「減少掛車檢驗次數」。由於掛車行駛里程低且本身不具備動力,將半掛車的檢測制度區別於牽引車,減少掛車檢驗次數,更加符合實際情況,降低了運輸生產時間的損耗。三是海關監管問題。《通知》規定:「經海關同意,牽引車與掛車可以分離,提高牽引車周轉效率。」從而打破了原來將牽扯車、半掛車、集裝箱視為一體化組合進行監管的困境,使得牽引車在報關檢驗的等待時間里,能夠與掛車分離並獨立運轉,提高了運輸生產效率。四是通行費問題。《通知》規定:「對道路運輸經營者所擁有的汽車列車應按照一車一掛的標准征費,對超出牽引車數量的其餘掛車不再征費。」減輕了企業負擔,降低了物流成本。五是半掛車保險問題。《通知》將半掛車定位為『可移動的集裝箱』,為明確半掛車不單獨繳納保險費,不獨立承擔風險責任創造了前提條件。
但是,由於各地貫徹落實的情況不同,原有的制度障礙仍在一定程度上發揮作用,制約了甩掛運輸的發展。
(二)運輸組織化程度不高我國道路貨運業經營主體呈現明顯的「小、散、弱」特點。全國道路貨運業戶中,個體運輸業戶佔90%左右,平均擁有車輛數僅為1.5輛,10輛貨車以下的業戶比例高達91.6%,道路運輸業缺乏引領行業規模化、網路化經營的骨幹龍頭貨運企業。這種「散兵游勇」狀態不利於甩掛運輸的發展:一是使甩掛運輸無法得到充足而穩定的貨源保證。甩掛運輸最基本的條件是要保證兩頭有貨,線路流量相對平衡,如果僅憑臨時客戶,貨源無法組織,採用甩掛運輸既困難又不經濟。二是增加運輸組織的難度和復雜性。甩掛運輸經常需要不同牽引車和掛車的頻繁組合,散兵游勇的狀態會使牽引車和掛車之間的配合出現各種間歇,增加管理成本,影響整體效率。三是形成不利於甩掛運輸發展的外部環境。組織化程度過低容易引發壓低運費、超載超限等惡性競爭現象,形成不利於甩掛運輸發展的外部環境。
(三)貨運站場難以滿足需求貨運站場是甩掛運輸組織的中心,是甩掛運輸賴以生存的基礎。甩掛運輸對道路貨運站場的數量、布局和服務功能都有較高的要求,我國的貨運站場現狀難以滿足服務需要。一是貨運站場數量難以滿足甩掛運輸需要。我國現有道路貨運站場3104個,數量明顯不足。二是貨運站場布局難以滿足需要。大部分站場規劃選址不合理,遠離貨源、遠離市場,沒有很好的與周邊集疏運網路銜接,造成甩掛運輸服務供給和市場需求矛盾。二是貨運站場服務功能難以滿足需要。已有的貨運站場中,達到一級貨運站僅有234個,二級貨運站279個。貨運站場普遍存在規模偏小、設施設備簡陋等問題,無法滿足甩掛運輸的倉儲、裝卸搬運、配載、裝箱、包裝乃至汽車檢修和商檢等一系列服務,成為制約甩掛運輸發展的重要因素。
(四)信息化建設嚴重滯後目前,我國道路運輸業的信息化水平仍然較低。一是道路運輸企業信息化水平低。部分運輸企業還沒有信息管理系統,沿用黑板公告、簡報、簡訊、面對面交流等方式組織貨物運輸,這種管理水平難以滿足對甩掛運輸車輛動態調度和管理,組織貨物配載的要求。二是物流公共信息平台還有待完善。
我國公共信息平台的建設模式和運行機制還處於探索階段,還沒有一個平台能夠整合物流供應鏈各環節的物流資源(信息、技術、物流設備等),難以滿足甩掛運輸區域整體運營的需求。三是信息系統互聯互通滯後。現有的行業、企業間信息平台沒有有效連接,難以滿足甩掛運輸快速進行電子單據、數據交換的需要,影響了甩掛運輸的整體效率。
(五)車輛配備難以滿足需求甩掛運輸對車輛配備具有較高的要求。在技術上,需要標准化的車輛配備,確保不同的牽引車和掛車之間能夠自由組合;在數量上,需要牽引車和掛車配比要達到1:3左右,從而實現「一拖」配「多掛」的運力優化。但是,我國目前的貨運車輛技術狀況普遍不佳,車型龐雜,牽引車和掛車數量明顯不足;已有的甩掛車輛標准化程度低,相互之間不能自由匹配,出現「掛不上、拖不了」的情況;運力結構不合理,牽引車和掛車比僅為1:1.12,拖掛比明顯偏低,這些因素都制約了甩掛運輸的發展。
作為一種先進的生產方式,甩掛運輸是道路貨運業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對國家管理政策、企業組織化程度、貨運站場功能、信息化水平、運輸設備配備都有較高的要求,單靠普通道路貨運業主個體的力量,難以發揮甩掛運輸的整體優勢。因此,需要行業主管部門從宏觀上進行統籌調控,調動個體運輸企業的積極性,營造適應甩掛運輸發展的大環境。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影響因素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