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①國家高新區數量的增加和工業增加值佔比的上升(1分),有利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分),提高社會生產力(1分)和綜合國力(1分),有利於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1分);②平均萬元GDP的能耗較低(1分),有利於提高資源利用率,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2分),落實科學發展觀,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利於加快轉變
經濟發展方式(1分);③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大幅上升(1分),有利於知識產權保護;國家高新區注冊的增加(1分,有利於以創業帶動就業。(1分)
(2)①履行經濟職能,加大創新投入(2分);提供政策服務,完善人才流動的體制機制,為人才流動創造條件(2分);給予信貸政策支持,創造有利於科技型企業融資的社會環境(2分); ②履行社會公共服務職能和文化建設職能,加快創新能力基礎設施建設更新速度,同時推動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優化整合(4分) ;③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建設好服務型政府,科學管理,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2分)。
(上述答案中,答出兩個角度即可。答案之間可互相替換,滿分不超過12分,如有其他合理成分,可酌情給分。)
Ⅱ 怎麼把科技科技創新和厚積薄發聯系起來
近年來,遼寧省委、省政府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遼寧作為全省發展戰略的核心,堅持以增量帶動結構優化,以創新促進產業升級,全省科技事業獲得長足發展,為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2012年,遼寧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高新技術產品增加值實現4733.3億元,年均增長25%,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19.0%,比2007年提高5.8個百分點;全省省級以上高新區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速超過20%,有力地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全省有效發明專利達13424件,比上年增長28.4%……一項項數字彰顯出遼寧科技發展的腳步。
黨的十八大強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國科技創新大會吹響了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號角。遼寧廣大科技工作者認真貫徹十八大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滿懷激情,求真務實,以更大的干勁、闖勁和拼勁,銳意進取,奮力拚搏,充分發揮科技創新的支撐引領作用,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快又好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科技支撐,為實現遼寧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貢獻力量,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再立新功。
創新厚度——
圍繞培育新興產業,加強高新區和特色產業基地建設
規劃引領產業發展。制定了全省《雲計算產業發展規劃》、《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規劃》和《激光產業發展規劃》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規劃。
實施「高新區創新發展提升工程」。加強了高新區公共技術研發和服務平台、孵化器等環境和能力建設,推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兩年來,全省新增營口、遼陽、本溪3個國家級高新區,大連高新區成為國家首批創新型特色園區。國家級高新區達到6個,省級高新區7個,數量均居全國第4位。2012年, 13個省級以上高新區已搭建公共技術研發平台30個、孵化器62個,高新區超百億的產業集群達到12個;實現營業總收入9550億元,比上年增長25.3%;高新技術產品產值4700億元,比上年增長30.1%,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有力地拉動了區域經濟發展。
實施「特色產業基地提升工程」。加強了研發平台和公共服務平台建設,不斷提升基地科技內涵和檔次。2012年,省科技廳牽頭建設的13個特色產業基地已引進高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中介機構180家,建成研發中心153個,孵化器和標准化廠房面積160萬平方米;累計簽約項目1750個,建成投產項目791個;實現工業總產值2944.9億元,高新技術產品產值1128.7億元。其中本溪生物醫葯、阜新液壓裝備、鞍山菱鎂新材料等產業集群被省政府確定為「遼寧省示範產業集群」;2011年底始建的鞍山激光科技產業園,在較短時間內集聚了一批國內激光領域的一流院校和龍頭上市企業,得到陳政高省長高度評價,明確批示「鞍山激光產業發展如此迅速,要給予充分肯定,科技廳功不可沒」。遼寧抓特色產業基地、產業集群發展工作走在全國前列,科技部積極在全國推廣遼寧經驗,全省國家級科技產業化基地達到18個、國家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達到13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達到12個。
創新力度——
圍繞提升技術水平,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
加強企業研發能力建設,與省委組織部等7部門聯合實施了「千名專家進千企」——工業企業科技特派員行動;依託企業建設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3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44個,為企業發展提供持久的人才和技術支撐。
加大創新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已有30家企業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企業;與省財政廳等4部門共同實施了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工程,兩年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491家,總數達到1030家。
加快發展科技型中小企業,兩年投入省創新基金和國家創新基金3.4億元,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800餘家,聚龍金融、森遠路橋等企業實現在創業板上市。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達到28個。
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組建了數控機床、雲計算等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28個,兩年來以企業為主體承擔實施了國家數控機床、IC裝備和新葯創制等重大專項,組織攻克重大關鍵技術200餘項,開發出特高壓升壓變壓器、超大型船用曲軸、300英尺水深自升式鑽井平台、R0110重型燃氣輪機、φ9.4米雙模式硬岩掘進機等重大產品100餘項,填補了國內空白,有力地提升了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
創新跨度——
圍繞加快成果轉化,推進產學研結合和科技與金融結合
實施「產學研結合促進工程」。出台了《遼寧省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促進產學研合作工作的意見》,首批認定示範基地48個。深入推進省院校合作,省政府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等「兩院十校」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全省各市與「兩院十校」共建研發平台和轉化基地近100個,簽訂技術合同500多項,中科院(沈陽)國家技術轉移中心等一批研究機構和成果轉化平台落戶遼寧,納米綠色印刷、「核高基」等一批重大產業化項目實現在遼寧轉化。加強了網上技術市場和產學研合作服務平台建設,與省直有關部門和各市聯合舉辦各類科技成果對接會70餘次,企業與高校和科研院所簽訂合作項目1000多項。2012年,全省技術合同成交額實現164億元,比上年增長14.2%。全省省級以上大學科技園達到10個,入園企業665家,2012年實現產值與技工貿總收入126.9億元。國家技術轉移示範機構達到12個,國家級示範生產力促進中心達到20個。
實施「科技與金融結合推進工程」。調劑4000萬元科技經費進行科技金融結合試點,著力解決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資金瓶頸問題。其中,與本溪市政府分別投入2500萬元,共同設立5000萬元本溪生物醫葯科技投資引導資金,已吸引三支基金管理公司注冊入駐,首期將注入資金8億元,遠期將超過70億元。
創新角度——
圍繞科技惠農工程,加強農村和民生科技工作
針對農村一缺人才、二缺技術等瓶頸問題,與省委組織部等8部門創造性地開展了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組、科技特派員和農民技術員培訓「四位一體」的農村科技特派行動。截至2012年底,共有26222名科技特派員活躍在農村生產一線,創辦農民專業技術合作組織3000餘個,構建起了新型農業技術服務體系,有力地推動了北票辣椒、阜新花生、岫岩食用菌等縣域農業特色主導產業發展,輻射帶動百萬農民實現致富,有效解決了農業技術「最後一公里」問題。全國科技進步考核先進縣(市)、區達到16個,國家農業科技園區達到5個。
實施「農業種子創新工程」。兩年來審定玉米、水稻等主要作物新品種140個,全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了96.8%以上,高於全國95%的平均水平,為遼寧糧食「九連豐」提供了堅實的品種保障。
加強社會發展領域的科技工作。實施了「健康科技2020行動」和「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產品應用示範工程」、「十城萬盞」、「十城千輛」等工程,攻克了器官移植、耗能窯爐智能化控制系統、礦用兩棲救生車及避難艙等一批關鍵技術,建立了新葯篩選等平台,其中沈陽新葯安全評價中心首個通過OECD成員國認證;省級以上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達到9個,省級科普基地達到152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創新高度——
圍繞增強創新驅動力,推進基礎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
圍繞科技發展需求和提升科技服務水平,大力加強科技基礎條件平台建設,全省省級以上重點實驗室達到333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達到489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16個、居全國第6位,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2個、居全國第9位;大力支持了30家省級科研院所基礎條件建設;推進了雲計算科技服務平台和遼寧東亞現代種業研發中心建設;爭取到了國家重大科學儀器設備開發專項支持,為遼寧科技未來發展積蓄了力量。
切實把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擺在省科技廳工作的重中之重位置,整合資源,堅持一手抓項目帶動、一手抓人才培養。全省有兩院院士52人,居全國第7位。通過博士科研啟動基金和自然科學基金,兩年來培養青年科技人才和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領軍人才895名。海外學子創業周上升為國家級,已有3500多名海外學子通過海創周回國創業,共創辦企業2200多家,獲專利4700多項,累計創造產值6000多億元。
創新熱度——
圍繞營造科技創新良好氛圍,狠抓科技軟環境建設
制訂並在全省推進實施了《企業科技創新政策落實行動方案》,編印下發了《國家及遼寧省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政策法規選編》等資料,舉辦科技政策、創新基金申報、高企認定、孵化器建設等各類培訓班30餘次,培訓企業3800餘家,受到企業歡迎。
加大了科技成果的宣傳獎勵力度。2012年,全省有255項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23項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其中沈變集團參與完成的「特高壓交流輸電關鍵技術」項目,榮獲2012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是國家表彰科技進步設立的最高獎項。
搶抓機遇認真籌備召開了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作為全省科技創新的綜合管理部門,省科技廳認真做好綜合情況、協調各方、提出建議、督查落實等工作;組成6個宣講組,分赴14個市開展創新大會精神宣講活動;建立了省直部門和各市聯絡員制度,已編發《遼寧科技創新動態》簡報12期,及時向省領導報送科技創新進展情況。
積極爭取國家支持。堅持把遼寧省科技工作放在國家科技創新的總體布局中謀劃,推動了新一輪部省工作會商,科技部與遼寧省政府簽署了《工作會商制度議定書》,遼寧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傳統產業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帶建設、農業「三化、兩體系」建設以及科技基礎能力建設等一批重點工作和重大項目獲得國家支持。
Ⅲ 如何利用科技創新使企業轉型發展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要積極開展前沿技術、關鍵共性技術研發攻關,與本地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產研分工、利益共享。要發揮民營企業的主體作用,培育扶持一批創新型、科技型企業,推動企業成為研究開發投入、技術創新活動、創新成果應用的主體。要加大創新人才引進與培養力度,做好招才引智的優惠政策工作
Ⅳ 科技創新對上海發展第二產業的有利影響
當今世界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世界各國重點關注和爭奪的焦點。21世紀的頭二十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將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科技創新是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
在高科技迅猛發展的條件下,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迅速影響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中,科技創新不僅是科技產業的主要推動力量,也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主導因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原始性創新對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作用日益增強。科學與技術的結合更趨緊密,科學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的發展幾乎同步,原始性創新成果直接推動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例如人類基因組、納米材料的成果,在中間成果的過程中迅速申請專利,有些就實現了產業化。
第二,隨著科學技術的交叉與融合,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更加依靠創新,前沿技術的重大突破呈現出群體突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新的技術群及相應產業群的競相崛起,因此在單項技術基礎上的集成創新已經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例如,生物信息技術,就是IT和生物技術的交叉和融合產生的新技術。據專家估計,它的應用可以降低葯物開發成本30%,並使開發進程加快兩年,同時生物信息技術將會對食品、衛生、農林牧業以及信息產業產生巨大的影響。
第三,高新技術向傳統產業不斷滲透,成為提升和引領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性因素。高新技術及產業發展有利於提升傳統產業的發展水平,加速了傳統產業的高技術化。一是主要體現在促進傳統產業的高附加值化,二是高新技術從傳統產業發展出新品種和新興產業,三是促進傳統產業裝備的現代化。據分析,近年來IT產業對美國經濟的貢獻率超過35%,1999年IT使全美製造業勞動生產力增長了6.4%。
第四,知識產權和技術標准成為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高新技術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來說,經濟效益更多地取決於技術的創新和知識產權。技術標准逐漸成為專利技術追求的最高體現形式,並往往領先於產品的生產。例如,在互聯網應用前就先有了IP協議,在高清晰度彩色電視和第三代移動通訊尚未商業化之前,有關標准之戰就已經如火如荼。
以科技為動力,促進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
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高度重視下,在各有關部門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依靠科技創新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呈現良好的發展態勢。科技工作為應對加入WTO帶來的挑戰,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個措施是提出並實施了人才、專利和標准三大戰略,提高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二是組織實施了12個重大專項;三是加強了產業化基地的建設,加速863計劃成果產業的集成;四是實施火炬計劃,加快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商品化和程序化。
科技創新為我國科技產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發展動力,極大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迅猛發展。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高新技術產業的規模迅速擴大,優化了我國產業結構。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總產值從1996年的6000億元左右增加到2003年的27500億元左右,年均增長20%左右。高新技術產品的出口2003年達1103億美元,佔全國外貿出口的比重達到25.1%。
第二,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競爭力有所增強。主要表現在開始掌握了一批關鍵核心的技術,以龍芯為代表的晶元技術獲得重要突破,大唐電信提出的CDMA標准成為世界電信的三大標准之一,使我國擁有了科技產業標准。涌現出了一些知名技術企業,如聯想、方正等。據國家高新區的統計,2001年上億元的企業增加到1539家。我國電子信息產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03年全行業實現銷售收入18800億元,同比增長34%。
第三,產品更新速度加快,新產品開發成效顯著。2002年我國高技術產業共開發新產品項目12000項,投入新產品開發經費167億元,增長了25.6%,高新技術產業實現新產品銷售收入3416億,比上年增加88.8%,新產品收入佔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3.4%,是製造業平均水平的一倍。
第四,高新區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重大力量。2003年國家53個高新區實現工業總產值1700億元,工業增加值4270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30%以上,高出全國工業企業、工業增加值的增長速度17個百分點;出口創匯570億美元,同比增長73%。目前國家高新區實現的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已佔全國的50%以上,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重要基地。
與此同時,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於經濟全球化和發達國家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的背景之下,面臨科技創新薄弱和競爭力不強等嚴峻的挑戰。
一是高新技術產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企業主體地位亟待加強。2002年我國發明專利中國外授權佔到72.3%,其中絕大部分集中在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在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外國企業出口量佔到82%,占據了主導地位。企業研發能力薄弱,投入不足仍是我國高新技術發展的突出問題,我國電子信息百強企業研發投入平均佔33.6%,遠遠低於發達國家同類企業的投入。
二是高新技術產品附加值低,關鍵技術缺乏。據調查,目前在一些高技術領域,我國企業掌握的關鍵技術還不到一半,由於高技術產業關鍵技術缺乏,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少,因此附加值較低,發達國家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產值的比重一般佔30%以上,而2002年我國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總產值的比重僅為25%。
三是高新技術產業面臨日益嚴重的知識產權壁壘。據有關資料顯示,在高科技領域,美國、日本擁有的專利佔世界專利總量的90%左右,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僅僅佔有10%。2002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企業因專利賠償的損失近200億元,2002年我國有71%的企業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39%的出口產品遭到技術壁壘的影響。
四是高新技術產業化鏈條不完善。研究、開發、產業化是創新鏈的關鍵環節,由於沒有有效的機制,技術發明人、投資人和政府部門不能形成聯動,致使出現高新技術產業投資不到位、政策不落實、專利實施少、生產規模小的現象。
加強自主創新,提高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的國際競爭力
21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科技發展的重大機遇期,也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關鍵期,要從根本上解決高新技術產業從質量向效益型轉變,從投資驅動型向自主創新型轉變的問題,必須以科學的發展觀為主導,大力發展我國高新技術產業。
首先堅持以企業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強化企業在推動高新技術產業化中的主導作用。現代科技發展200年的歷史表明,重大技術的創新突破和產業化幾乎都是企業所為的。到目前為止,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已經成為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國家的鮮明特徵。在這一體系中,大部分科學家和工程師在企業研發,活動經費來自企業,。因此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必須以企業為創新的主題,以市場為導向,引導企業加大科研開發的投入;同時還要通過市場推動企業間的並購和重組,促進中小企業的發展壯大,不斷形成以產業配套的產業集權,加速高新技術成果的產業化。
第二,加強產、學、研結合,不斷完善高新技術產業鏈條。創新的終端是市場的回報,如不通過生產環節就無法實現創新目標,完整的創新鏈應包括研究、開發和產業化三大環節,加強產、學、研合作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實現產業化的手段,也是建立健全產業化的模式。特別是在市場的創新活動中,要堅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聯合創新。我們將通過制定政策法規和充分利用政府資源促進產、學、研的合作,同時吸引金融機構參與,發揮各自的優勢,完善創新產業化鏈條,以最快的速度形成技術突破和實現產業化。過去我們以科研單位為主體的模式應該轉變為以企業為主、為核心的組織產、學、研的聯合。
第三,深化實施以標准、專利為核心的知識產權戰略。國際標准體系創新的能力不斷影響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利益格局和競爭能力,我們將加快制定國家技術標准政策,盡快實現自主知識產權為核心的技術標准體系;同時增強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的能力,通過制定政策,鼓勵企業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提高我國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第四,繼續實施重大科技專項,集成資源,實現重點突破。國家將繼續從社會經濟與國家發展的需求中,以技術集成創新開發新產品、建立新產業為目標,從事原始型創新,實施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充分調動地方、部門、企業的積極性,合理運用資源。集中力量干大事,力爭我國在科技領域實現重大突破,並取得產業化,為國民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競爭。
第五,促進高新區"二次創業",加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的建設。53個國家高新區,十幾年來一直保持迅猛的發展勢頭,已經成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區域經濟重要發展的力量。面臨高新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的形勢,科技部提出了國家高新區二次創業的口號,實際上就是建立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優化高新區的軟硬環境,使之自主服務。
第六,創造環境,擴大交流與合作,推動高新技術產業的跨越式發展。政府一定要採取切實的措施為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一是建立健全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投資政策、稅收政策和金融政策,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形成技術與資本、互利互動的有效機制。二是堅持以人為本,完善高新技術產業的人才培養和激勵機制。三是加強國際科技合作,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提高我國技術創新的起點、水平和效益。同時要改變產業發展過度依靠外來技術的局面,在重視科技與智力引進的基礎上加強消化與創新,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高新技術的跨越發展。
Ⅳ 如何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平台建設
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根本目的是為了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支撐國家可持續發展,保障國家贏得國際競爭的戰略主動地位。無論是從我們國家近代以來的歷史看,從我們國家現代化建設進程看,還是從國際社會激烈競爭看,科學技術的地位和作用都日益凸現。對於我們這樣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社會主義大國而言,沒有自主的世界先進水平的科學技術的支撐,就不可能成為世界強國,就不可能避免受制於人的局面。所以,新中國的幾代領導人都高度重視發展科學技術,並且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舊中國科學技術極端落後的狀態得到了根本改變。但是,要突破制約我國發展的能源、資源、環境問題,核心還是要通過自主創新進一步實現重大技術、關鍵技術的突破,進一步縮小與世界科技強國的差距,力爭在某些領域能夠超越。進入新世紀,中央作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決策,頒布並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已取得顯著成就。2010年在加快推進科技進步方面要進一步重點做好哪些工作呢?《報告》強調了四個方面。
一是「要認真貫徹自主創新的方針,全面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加快實施科技重大專項」。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是到2020年把我們國家建設成為或者說基本上建設成為創新型國家。這是一個重大戰略目標,還需要較長時間的持續努力。而不斷推進的抓手就是實施科技重大專項。要按照既定的計劃,扎實推進重大專項實施,完善組織管理體系,創新實施機制,盡快攻克一批重大核心關鍵技術,帶動創新型國家建設。
二是「著力突破帶動技術革命、促進產業振興的關鍵科技問題,突破提高健康水平、保障改善民生的重大公益性科技問題,突破增強國際競爭力、維護國家安全的戰略高技術問題」。《報告》強調的三個突破,涵蓋產業、民生、國家安全,既是對科技工作的要求,也是科技工作的目的。要強化高新技術及其產業化工作,加快產品開發和產業化,形成完整產業鏈。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充分發
揮國家高新區的重要載體作用,著力培育和壯大一批有基礎、有條件、有特色,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資源消耗低、帶動系統大、就業機會多、綜合效益好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三是「前瞻部署生物、納米、量子調控、信息網路、氣候變化、空天海洋等領域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報告》的這一部署,意義重大。人類科學技術正在醞釀新的革命性突破。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我國科技工作必須具有長遠眼光,善於搶佔先機,及早行動,贏得主動,在關系未來的重大科技領域取得發言權。要強化創新基礎條件建設,瞄準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在戰略必爭領域部署一批重大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重大項目,加強科技創新基地和平台建設,強化科技持續創新能力。
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著力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的問題,推動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開放共享和高效利用。要大力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加強知識產權創造、應用和保護。進一步激發廣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會的創新活力」。《報告》提出的這些要求,核心就是以改革的辦法,最大程度地動員和整合全社會科技創新資源,著力在創新主體、創新要素、創新機制和創新服務上下功夫,積極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特別是要深刻認識科技創新的規律和發展趨勢,下大力氣加快推進國家科研院所和大學的深度融合,實現要素資源效益最大化,增強科技工作的活力、動力和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力、引領力。
各級政府貫徹《報告》關於科技工作的部署,就要自覺地把大力發展科學技術擺在實施國家戰略的高度,擺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發展方式的高度,自覺地、主動地關心支持科技工作,為科技工作者解決實際問題,改善工作條件;積極主動地推進關系發展科學技術的體制、制度改革,積極構建與社會主義市場
經濟體制相適應的持續推進科技進步的制度體系,動員各方面力量為創新科學技術、普及科學技術、應用科學技術共同奮斗。
Ⅵ 工業企業如何開展科技創新工作
一、全力推進新產品開發,確保新產品目標任務完成
為全面完成全市新產品產值3895億元目標,通過編制下發《2012年長春市企業技術創新工作指導意見》,對其新產品產值指標進行計劃分解,落實縣(市)、區、開發區工作責任,同時重點加強對列入省百種重大新產品規模化生產以及汽車、食品、軌道及裝備優勢產業的重點新產品跟蹤,促進其批量生產投放市場進程,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全市工業經濟快速發展。1-6月預計完成新產品產值1950億元,為年計劃50%.
二、組織實施「五大技術創新工程」,提升企業自主能力
為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推進新產品規模化進程,加快科技成果產業化步伐,圍繞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五大企業技術創新工程計劃」,即:重點新產品推進工程、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工程、重點企業技術開發工程、產學研聯合創新工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工程,此計劃共計142項,技術開發投入18.1億元,項目完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180.3億元,利稅34.9億元。
在實施「五大企業技術創新工程計劃」的同時,積極將項目申請列入省技術創新工程計劃,共有94個項目列入省計劃(第一批85個、第二批9個),有38個項目申請列入省專項資金計劃,目前有13個項目參加省組織專家評審,將獲得省專項資金支持。這些項目建設,將有力推動長春市優勢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三、加快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建設,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技術支撐
圍繞三大優勢產業和五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制定了《2012年度工業發展資金與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重點投向指南》公共服務平台部分,重點提出公共研發中心(技術中心)、公共檢測實驗服務平台、產需對接服務平台、信息化服務平台、產學研成果轉化服務平台、管理創新服務平台、中小企業服務平台等建設項目。並在現有9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基礎上,擬新建乘用車研發公共技術服務平台、新材料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軟體外包產業化引導示範平台3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組織相應調研。通過培植和建設一批在國內有領先地位,有影響力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解決發展短板,提供系統功能,助推創新發展,為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和技術服務。
同時,為提高我省產業公共技術服務能力,重點從長春市已建的公共技術服務平台中,組織篩選東北師范大學、長春理工大學、長春國家光電子產業基地發展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孔輝汽車科技有限公司等7個單位申請認定第三批吉林省產業公共技術研發中心。目前已經完成申報。
四、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提升
鼓勵加強企業技術中心建設,進一步完善國家技術創新示範企業認定工作,構建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按照全市培育國家級、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指導性計劃的總體部署,對孔輝汽車、吉大博碩、一起汽四環發動機等企業進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認定材料前期准備工作。同時做好列入省百戶重點企業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組織實施。
五、完善產學研合作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一是根據省財政廳、省工信廳《關於組織推薦2012年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通知》要求,經各主管部門組織申報,對項目進行了審查篩選,長春光華微電子設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全自動鋁絲壓焊機設備研發及產業化等6個項目申請列入2012年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計劃,這些項目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總投資4.8億元,申請國家補助資金8000萬元。目前啟明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基於車身匯流排的汽車智能遙控鑰匙進入系統研發及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600萬元。長春超維科技產業有限責任公司嵌入式虹膜身份認證系列產品研發與產業化,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補助資金200萬元。
二是鼓勵企業與清華、北航、北理工、天大、吉大、長春工大、吉林農大、東北電力大學和吉林建工學院等九所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根據《關於組織申報2012年吉林省省校合作技術開發項目的通知》要求,依據省校合作技術開發項目的申報重點和條件,組織實施禹衡時代與清華合作開發的「0.05秒光電自準直儀」等17個產學研項目。這些項目合同金額1258.3萬元,已付合同金額239.5萬元。項目全部建成後可實現銷售收入21.4億元,利稅3.2億元。目前這批項目省里正在審理中。
Ⅶ 如何發揮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領作用
一、充分認識科技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當前,經濟發展的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競爭最激烈的領域越來越集中在科技創新上。誰能在科技創新上先人一步、快人一拍、高人一籌,誰就能在激烈的競爭中搶佔先機,掌握優勢,贏得主動。要依靠科技支撐引領工業新型化、農業現代化、高新技術產業化,依靠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推動全市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二、牢牢把握科技創新的工作重點
(一)培育科技創新主體,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一是要構建企業創新機制。建立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體制和機制,使企業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二是要加快科技型企業發展。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成為帶動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龍頭。三是要加快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積極組織申報國家、省級中小企業科技創新基金,並在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安排中給予支持。四是要加快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有效提升民營科技企業產品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二)構建科技創新平台,打造產學研結合載體。一是要按照省綜改試驗區的要求,盡快推進科技創新園的建設,使園區成為促進產學研結合的重要載體、成為科技成果及時轉化的重要基地。二是要加強與上級科技部門的溝通協調,強化爭資立項,使科研資源更合理地對接市場。三是要有序推進各類創新平台建設。優先建設以重點實驗室為主的知識創新研發平台,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為主的科技成果轉化平台,以新型農村科技服務組織為主的農業技術推廣服務平台,以知識產權交易和創業服務中心為主的科技中介服務平台。
(三)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化。一要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二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步伐。利用特色資源優勢,促進優勢資源產業轉型升級。三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引進和培育一批高新技術企業,通過政策引導,產學研服務和項目支持使之做大做強。四要著力發展農業高新技術。認真貫徹落實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把農業科技創新擺在更加突出位置,進一步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強化公益性農技推廣服務,建立多元化的新型農村科技服務體系。
三、努力營造加強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
一是要落實好政策。重點完善鼓勵產學研協同創新、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中小微型企業創新創業、科技人員股權激勵等政策措施。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各級政府要加大科技研發經費的投入力度,並保證及時到位。要積極通過科技招商等方式引進科技戰略投資,鼓勵、支持企業及其他組織自發建立科技創業投資基金,對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進行投資。企業要保證科技研發經費。金融部門要支持企業技術開發,實現科技與金融的有機結合。三是要提升科技管理的水平。要跳出科技抓科技,跳出部門抓科技,健全重大科技計劃項目決策、評價、監督機制,優化項目管理流程,把科技進步與創新工作納入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切實營造科技創新和進步的良好環境。
Ⅷ 技術創新與產業結構之間有什麼關系
一、科技創新是產業結構優化的助力
科技創新是指科學技術和組織管理方面的改進,可促使勞動力和資本的效率提高.科技變動主要指技術結構變化和科技創新.技術結構變化是由於新技術的產生、技術水平的提高,技術向專門化、綜合化發展的技術現代化過程.科技創新會引起技術結構的變化,為產業部門提供新的有效的生產經營手段,使科技創新的產業部門成本降低、產品質量提高、市場擴大、利潤增加,並觸發產業的擴張機制.一方面部分產業擴張使各產業以不同的速度擴張,並導致新興產業結構的變化;另一方面,新技術體系的出現,將導致新興產業的誕生,同時伴隨落後產業的淘汰,必會引起產業結構改組.
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一般總是伴隨著主導產業的變遷:即產業結構演進是由第一產業為主導產業的農業社會,向第二產業為主導產業的工業社會,再向第三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服務業社會的演進.伴隨著主導產業的不斷更迭、擴張,及通過主導產業的後向效應、旁側效應、前向效應影響著其他產業部門,促進著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經濟增長.
二、科技創新提升產業結構的內在機理
第一,科學科技創新改造了原有產業和產業部門.在科學技術革命中,一些傳統產業並不是被消滅,而是以新的面貌出現在新的產業結構之中,有的還會成為某些新興產業賴以建立的重要物質條件之一.
第二,科學技術對社會經濟的貢獻表現為創立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在科學科技創新的作用下,新的產業和生產都門的創立過程,往往是循著兩種途徑進行的.一是原有產業和產業部門的分解,某些產品或原有生產過程的某一階段,隨著生產技術的變革和社會需求的擴大而分離出來,形成新的產業和產業部門;另一種是新的生產部門的形成,這是由於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新能源、新技術的發明和利用,擴大了社會分工的范圍,創造了生產活動的新領域,形成了原來沒有的新的生產事業和主產部門.
第三,改變各個產業之間的相互關系也是科學科技創新影響產業結構變化的一個重要方面.從全部科學技術和生產發展的歷史看,我們可以看到這樣的規律:隨著科學技術革命的突破而產生的新興產業部門,往往有著最高的生產效率和最高的增長速度,而那些技術已經成熟又沒有重大突破性進展的傳統產業部門,其生產效率的提高就比較緩慢,其發展也就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有的甚至出現衰落的情形.
第四、科學技術促使生產力各要素更緊密的結合.現代科學技術對生產力三個基本要素的結合呈乘數效應: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X科學技術;而高科技對生產力三要素的結合更為增強,已呈指數效應:生產力=(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對象)這深刻地反映了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動力.
Ⅸ 大力發展科技進步和創新有何經濟意義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意義,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第一,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資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屬礦產等資源的人均佔有水平都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這種條件下,要實現工業化,使13億以上的人口普遍過上比較寬裕的小康生活,並逐步走向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改變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粗放增長的模式,走資源消耗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根本出路。
第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結構調整的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消除結構性短缺或過剩,二是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轉移。現階段我國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並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因此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是掌握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而這種技術的獲得,必須依靠自主創新。
第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改善我國貿易條件,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措施。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貿易大國,但在出口貿易中,55%的出口產品是加工貿易,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來自加工貿易。沒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只能是為跨國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組裝型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只能獲得微小的利益。對外來技術的依賴程度,發達國家平均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國在50%以上。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設備購置所需要的技術含量高的關鍵裝備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進口。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第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引發當代一系列軍事變革。科技強軍是新時期我國軍隊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領土完整和實現祖國統一,必須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國防科技工業的現代化。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技術來源面臨著軍事工業發達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因此即使花錢,也買不來國防現代化。我們只能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國防科技工業的現代化。
Ⅹ 5g時代,我們應如何以科技創新驅動中國發展
「5G+雲+AI」技術賦能數字經濟行業智能化升級
數字經濟助力傳統產業不斷拓展發展的廣度和深度,降低成本提高效能,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能,隨著全球數字經濟發展的不斷深入,數字經濟的發展重心逐漸由消費互聯網向產業互聯網轉變。「5G+雲+AI」技術融合釋放行業發展潛力,賦能行業智能化升級。
數字經濟成為帶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
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總量達到31.3萬億元,占
GDP比重超過三分之一,達到34.8%,佔比同比上升1.9%,數字經濟發展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
67.9%,同比上升12.9%,超越部分發達國家水平,成為帶動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核心力量。中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動能。
以上數據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5G產業發展前景預測與產業鏈投資機會分析報告》,同時前瞻產業研究院還提供產業大數據、產業規劃、產業申報、產業園區規劃、產業招商引資等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