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何推動傳統產業向綠色產業轉型升級
一是建立產業項目環境准入機制,優化產業發展。從空間土地准入、環境總量准入、資源效率准入三個方面來構建產業准入標准;在項目建設及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相關規劃的符合性和協調性,科學布局、合理發展,在規劃層面統籌解決城市發展與產業片區發展的布局性矛盾,並強化各項環境保護對策措施的落實。
二是強化污染物減排措施,完善城市環境基礎設施。
三是深化環境治理,保持和改善環境質量,為重點產業的發展騰出空間。四是加強環保能力建設,努力提升環境管理水平。
B. 發展綠色經濟的措施
綠色經濟應包括兩個大的方面:第一個方面是綠色產業,當前主要是指十二五規劃中的七大戰略新鮮產業,包括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製造產業等;第二個方面是對現有的傳統產業進行「綠色化」改造,實現「黑色經濟」向「綠色經濟」轉變,主要措施是大力推行清潔生產,實現企業的「節能、降耗、減污、增效」。從國民經濟統計數據可以看出,在我國當前的發展形勢下,傳統產業(鋼鐵、水泥、石化)等是我們的基礎產業,同時它們在國民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達一半以上,因此,加大對傳統經濟的「綠色化」改造,是當前發展綠色經濟的重要方面。
C. 綠色產業園區規劃怎麼寫
大致框架如下
第一章:產業/產業園的背景
分析產業園發展的現狀與趨勢,機遇與挑戰;理清專此項目屬需要解決的幾個問題。
第二章:產業/產業園的定位
找到產業園的核心競爭力,根據核心競爭力整合資源,確定好定位。根據定位發展原則與階段。
第三章:產業/產業園的布局
依託產業園的資源,瞄準定位與發展目標來建立產業鏈。上下、左右產業鏈布局規劃與論證。
第四章:產業/產業園招商策劃
根據園區定位來確定招商戰略,根據招商戰略來分析招商策略、招商渠道、招商運營等。
第五章:產業園區的運營評估
根據相關數據,分析園區總投資、分階段投資、成本估算、產值、銷售收入及銷售稅金估算和社會效益、生態效益評估。
第六章:園區保障體系
重點分析園區的政策、人才、資金、環保等相關必備要素。
如要更詳細,可以咨詢中金產業
D. 金融行業如何支持綠色產業發展
中國在認識平衡經濟增長與降低排放的挑戰方面已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十二五」規劃中,中國政府設定了提高能源效率和利用新能源發電的宏偉目標,並正在採取果敢措施,努力實現這些目標。 目前,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風渦輪機市場。聯合國的數據顯示,在出口方面,中國的綠色產品已佔到全球市場近20%的份額,同樣位於世界前列。為了在這一令人矚目的成績上更進一步,並確保綠色產業繼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引擎,還需要採取進一步措施。 正如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的那樣,中國需要遏制太陽能、風電等產業的盲目擴張,促進綠色產業更有序、更有規劃的發展。規劃的改善與投資的加大將促進中國綠色產業釋放潛力——降低生產太陽能設備的成本,支持中國風能企業把產品銷售到國際市場,提高所有產品的質量、可靠性和性能。 此外,要確保中國綠色產業繼續發展的步伐,需要有新的融資渠道。金融服務行業在如下4個關鍵領域所發揮的作用顯得格外重要:為中國國內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融資服務;為外商投資者支持中國的綠色產業提供機遇;增加貿易融資的渠道、加強與海外目標市場的聯系,將有助於加強中國作為綠色產品出口國的領先地位;支持中國企業在全世界范圍內投資於綠色產業。 在這個過程中,利用國際金融服務的經驗將大有裨益,其中,利用債務資本市場就是一個例子。 在上述提到的幾項措施的支持下,匯豐集團行政總裁歐智華相信綠色產業將繼續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E. 中國綠色產業發展前景如何
中國綠色產業雖然起步較晚,卻以其安全、環保、低碳的特點創下了不菲的業績。尤其是綠色食品、綠色能源等行業備受關注,成為產業新亮點。
2008年,綠色食品、有機食品國內銷售額達到2772億元,出口額達到24.8億美元。
廢舊物資的回收加工作為資源循環利用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在近年持續走俏升溫。據統計,2008年1-10月份,中國廢舊物資回收加工行業累計實現工業總產值78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7%左右。至此,廢舊物資回收加工行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增長幅度已連續4年超過30%。
此外,綠色建材、綠色電器和綠色能源等行業也藉助國家節能減排的東風實現了較大的突破。以風電行業為例,2008年中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超過600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200萬千瓦,佔全球新增市場份額的28%,僅次於美國,名列全球第二位。
政策引導前景好
為了配合節能減排工作的推進,在國家的4萬億元投資當中,有3500億元的資金將被用於生態環境保護。此前,國家環保部門已先後推出了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和綠色貿易等多項政策來限制「兩高一資」項目的上馬。中國綠色產業網報道,國家還將進一步採取綠色稅收的措施,讓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付出相應的代價。與此同時,財政部也出台了對CDM項目企業所得稅的優惠政策,以引導企業走上低碳經濟的發展道路,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
隨著綠色消費方式的興起,服務行業也開始日益重視「綠色名片」的打造。在餐飲行業,國家六部委聯合發布了「綠色飯店」國家標准,將於今年在全行業深入貫徹實施,力爭到2012年在全國范圍內創建1萬家「綠色飯店」,全行業節水、節電20%,減排二氧化碳4.5萬噸。
國家旅遊局也在去年11月份發文要求各地大力倡導資源節約型旅遊經營方式,把旅遊業建成可持續發展的綠色產業。為此,國家旅遊局決定將今年全國主題旅遊年確定為「中國生態旅遊年」,主題口號為「走進綠色旅遊、感受生態文明」。
公眾認知不可少
「盡管綠色食品現在喊得很響,但是幾乎沒有多少人能夠真正識別什麼是綠色食品。」綠色蔬菜種植者唐彥華說。他表示,下一步將會邀請一些消費者走進自己的有機蔬菜種植基地,教他們如何區別普通蔬菜和有機蔬菜。
「我們要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做好綠色產業的規劃,否則結果就有可能適得其反。」國家「973計劃」大規模非並網風電項目首席科學家顧為東強調。他舉了一個例子,由於人們普遍認為太陽能是一種綠色能源,所以許多地方都在生產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生產一噸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需要耗掉25萬千瓦時的電,並且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四氯化硅目前還無法處理,二三十年之後它將成為中國一大環境難題。再加上我國生產的98%的多晶硅太陽能電池都用於出口,表面上是在促進綠色能源的利用,實際上是對我國環境資源的一種巨大耗竭。」
「在綠色產業迎來發展歷史契機的時候,更需要讓社會公眾充分了解什麼才是綠色產業,怎樣才能更好地發展綠色產業。」中國綠色產業協會的一位負責人這樣強調。
F. 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關於綠色發展有哪些新亮點
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的「綠色發展」是具有原創性的發展觀。應當說有三類發展觀:第一種是黑色發展,既吃祖宗飯,又造子孫孽;第二種是可持續發展,已經吃了祖宗飯,沒有辦法,那麼下一步就是不造子孫孽,這是底線;第三種是綠色發展,可以表述為「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本質上是當代人對未來進行生態投資,即所謂「種樹」,形成新增生態資本,使「後人乘涼」。當然,後人也很快成為前人,需要一代一代地「種樹」,一代一代地投資生態資本。從這個意義上來看,綠色發展不僅保證可持續發展,更保障後代人生態資本的持續增加和永續發展。
從一個國家的各類資本視角來看,在十多年前設計「十一五」規劃時就提出,中國最緊缺也最稀缺的資源是生態環境資源,而日益豐富的資本肯定是人力資本和物資資本。因此,根據不同資本的替代性,可以通過物資資本、人力資本、知識資本、技術資本對生態進行長期投資,形成生態資本積累。實際上,綠色發展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真正體現了經濟、社會、生態三位一體的理念。
綠色發展的路徑
怎樣在「十三五」規劃中體現綠色發展?我認為至少要有「兩降低、三提高」,即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為達到消耗總量峰值做准備)、主要污染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脫鉤),提高全要素生產率(TFP)增長率、勞動生產率增長率、資源生產率水平,明顯提升我國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實現從世界經濟總量第二大國到世界經濟強國的重大轉變。
第一,需要降低資源能源消耗強度,為達到消耗總量峰值做好准備。首先是煤炭消耗達到峰值,實際上現在已經處在高峰並下降的過程;其次是使工業用水總量達到峰值,實際上近幾年已經開始有所下降,我們希望能夠盡早實現工業產值增長與工業用水量脫鉤;再次是使農業用水總量達到峰值,盡早實現農業增長與農業用水量脫鉤,減少下來的工業和農業用水量可以轉用於生態水。
第二,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與經濟增長徹底脫鉤。「十二五」時期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已經呈現下降趨勢,到「十三五」時期還要進一步大幅下降,最終實現與經濟增長、城鎮化發展等徹底脫鉤。
第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這就需要創新驅動發展,通過技術進步來促進經濟增長;還需要通過結構變革,促進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中國的農業勞動力絕對數在大幅度下降,從2010年的27931萬人減少至2014年的22790萬人,凈減少5141萬人,平均每年減少1285萬人。農業從業人員占總就業人員比重從2010年的36.7%下降至2014年的29.5%,下降了7.2個百分點。這就會產生一個結構效應,促使勞動力從低勞動生產率部門流向高勞動生產率部門。
第四,提高勞動生產率增長率。顯然,過去幾年農業增加值年平均增長率只有4%,但是農業勞動生產率卻保持7%以上的增長率,就是因為農業勞動力的絕對數大幅度下降,從而帶動全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長。「十三五」時期會採用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率指標,目的就在於促進效率的提高。
第五,提高資源生產率水平。這是最核心也最有效率的綠色發展指標,包括提高土地生產率、水資源生產率、主要原材料生產率、能源生產率等。在這方面我們與發達國家差距最大,更有提高的空間。
因此,綠色發展理念的核心是要從「黑色增長」轉變為「綠色增長」,而綠色增長的路徑則是「兩降低、三提高」。
綠色發展的目標
黨中央《「十三五」規劃建議》首次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從「九五」到「十二五」,提出的目標基本上都是遏制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基本趨勢,因此這次提出的目標具有標志性意義。可以說,「十三五」規劃是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
「十三五」時期,大體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工作:
第一,對能源消費總量進行控制。我認為主要還是對煤炭消費總量進行控制,這對於減少碳排放與二氧化硫排放來說是最核心的部分。如果能控制好煤炭消費,就會對整個生態環境產生積極影響。
第二,對用水總量進行控制。2014年全國用水總量達到6220億立方米。從發展規劃的角度來看,希望到2020年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實際上經過節水(特別是農業節水、工業節水),可以實現這一目標,甚至還會低於這個目標。
第三,對建設用地總量進行控制。中國的耕地總面積長期以來持續波動性上升,到1957年達到歷史最高峰,而後一路下降,一直到2005年,「十一五」規劃採用了耕地總面積的紅線,才使得這條下降的曲線呈現平行走向。此次進一步提出建設用地總量控制,會改變建設用地持續上升的局面,進而達到平衡,這對未來的生存和發展至關重要。現在很多地區(例如上海)已經明確提出建設用地總量不僅要控制,而且還要進一步下降。中央提出總量控制,不同的地區完全可以大幅度減少建設用地,大幅度提高建設用地的經濟密度,包括GDP密度、出口額密度、稅收密度、創造就業密度等,高效率使用已經開發的建設用地。
第四,碳排放總量得到有效控制。隨著經濟增長的下行,煤炭消費的增長速度也大幅度下行,今年甚至出現了負增長,這就為碳排放進入低增長、零增長甚至負增長階段提供了良好條件。如果能夠通過若干個五年規劃這只有形之手,與市場機制這只無形之手建立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那麼未來,中國將成為全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場,並可以在2025年左右達到碳排放高峰。
第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大幅減少。什麼是主要污染物?「十一五」規劃提出2項,「十二五」規劃提出4項,「十三五」規劃到底是幾項?我認為一定要增加,但指標一定要落實到省、地級市、縣。什麼是大幅減少?我認為至少要減少10%,要研究討論有沒有可能在5年內減少10%以上。既然要提高環境質量,包括大氣環境、水環境、土壤環境質量指標,就必然要提出約束性的量化指標,即可測量、可比較、可公布、可監督。
總之,「十三五」規劃不僅是中國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更是世界最典型的綠色發展規劃;不僅指導中國綠色發展,還將引導世界綠色發展。
G. 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堅持綠色發展包含哪些內容
1.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科學規劃,是綠色發展的前提。
我們必須依據五中全會《建議》的要求,把推進綠色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總體規劃,落實到各地各部門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建設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各專項規劃中,科學布局綠色發展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和生態空間。
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強化綠色發展的剛性約束,扎實有效地抓好落實,形成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功能分區,實現資源與項目的最佳配置。
2.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推動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的綠色轉型。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綠色轉型,是綠色發展的核心。
一方面,大力推動生產方式的綠色化,改變以環境污染、資源浪費和生態退化為代價的傳統生產模式,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構建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的綠色產業體系,努力實現整個生產過程的綠色化,不斷提高經濟綠色發展程度。
另一方面,積極倡導和大力推行綠色消費,推廣使用節能節水產品、節能家電、節能與新能源汽車和節能住宅等產品,發展城市綠色交通,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鼓勵和引導公眾在生活方式上加快向綠色消費轉變,構建文明、節約、綠色、低碳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
3.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改革創新綠色發展的體制機制。營造有效的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關鍵。
健全完善綠色發展的科學民主決策機制,依法嚴格遵守決策程序,堅持綠色標准,把好綠色關口,從產業發展、結構調整、項目投資等源頭上控制資源環境問題的產生。
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和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責任追究制度、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和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度,用制度紅線守住綠色底線,用制度紅利保障綠色發展行之久遠。
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大膽探索建立符合實際的自然資源產權制度、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
4.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強化綠色發展的法治保障。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必須進一步建立具有強制力、權威性和高效率的規則體系,用法治來調整利益格局、規范行為秩序,這是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保障。
適應綠色發展的要求,抓緊制定、修改和完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清潔生產與發展循環經濟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增強立法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要加強對綠色發展重大決策和相關法律法規實施情況的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確保綠色發展的法律法規有效實施及重大決策部署貫徹落實。
要加強對環境資源、生態建設的司法保護,依法懲治污染環境、破壞生態建設的犯罪行為。
5.落實綠色發展舉措,必須在全社會培育綠色文化。推進綠色發展,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只有使生態文明主流價值觀深入人心,使綠色發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綠色發展才能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要把綠色發展、生態文明知識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繼續教育體系,採取多種有效方式,廣泛開展生態文明、綠色文化宣傳教育,使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
要組織、鼓勵和引導社會組織、志願者和廣大群眾積極參與綠色發展的公益活動和全民行動計劃,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普及綠色政績觀、綠色生產觀、綠色消費觀,引導人民群眾崇尚節約、低碳生活,在全社會形成尊重自然環境、建設生態文明的濃厚文化氛圍。
中國「綠色現代化」三步走的戰略:
第一步,2006年到2020年是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根據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報告所確定的戰略目標,這一時期需要將中國納入科學發展軌道。這也是我國減緩二氧化碳排放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階段,我們希望中國爭取能夠在2020年前後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最高峰。
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需要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時期大大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長速度,也就是說從高增長變成低增長,甚至零增長。
第二步,2020年到2030年是提前實現小平同志提出的「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目標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我國也應該進入到二氧化碳大規模減排階段,力爭將203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降到2005年的水平,這個減排比例即使在全世界來看也還是比較高的。
第三步,2030年到2050年是中國實現發達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階段。這個階段中國需要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量的進一步大幅下降,並且與世界同步。
根據世界的減排路線圖,全球2050年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到相當於1990年水平的一半,因此中國也應該將自己205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減到1990年一半的水平。
H. 我國高度重視發展綠色產業和綠色經歷的必要性
一 綠色經濟產生的背景綠色經濟是以維護人類生存環境為目標、合理使用能源與資源為手段的一種平衡式經濟,是綠色增長和綠色發展在各經濟部門中的表現形式,是協調環境和發展問題所依靠的重要經濟形態。在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的背景下,使全球領導者以及經濟、金融、貿易、環境等相關部門的政策制定者意識到環境投資對經濟增長、增加就業和減少貧困方面的貢獻,並推動經濟的「綠色化」,創造新的綠色工作機會,從而復甦和升級經濟。經濟的「綠色化」不是增長的負擔,而是增長的動力。二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必然性(一)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經濟發展轉型的必然要求從環境與發展的關系看,中國目前已經進入了一個重要的戰略轉型期。綠色經濟的基本內涵和我國當前環境與發展的基本形勢及戰略目標是一致的,符合當前我國應對金融危機所制定的「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策略,對於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等國家重大戰略目標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和借鑒意義。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目標的根本保障,也是實現中國環境與發展戰略轉型的必然要求。(二)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推動「兩型社會」建設的必由之路「兩型社會」即資源節約型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其建設的核心就是促進經濟轉型,從過去那種「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產出」的發展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產出」轉變。發展綠色經濟,首先要調整經濟結構,減少以重化工業為特徵的製造業份額,提高以信息技術、金融服務等為主要內容的服務業份額;其次要調整產業結構,不僅要淘汰落後產能,在現有的傳統製造業中實現清潔生產,對傳統工業進行「綠色化」改造,還要發展新能源、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並大力進行綠色技術創新,為實現經濟、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以及清潔生產提供技術保障。因此,從發展途徑以及實現的目標看,發展綠色經濟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脈相承的,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建設「兩型社會」的重要手段。(三)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的戰略選擇發展綠色經濟關鍵在於加快推動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環境保護「歷史性轉變」的核心內容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將環境保護貫穿於生產、流通、分配、消費的各個環節;將保護環境的要求體現在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建築、服務等各個領域;不斷創新生產理念,推進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輕環境污染。從綠色經濟的內容和作用方式看,不僅要加快建立更為清潔的、新的產業部門和經濟增長點,以及更為清潔的技術和產品,同時,要把發展綠色經濟理念融入到經濟決策和經濟發展規劃之中,貫穿生產、消費、貿易和投資等經濟再生產的全過程。通過發展綠色經濟在客觀和源頭上有助於促進解決環境問題。可以說,發展綠色經濟是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增長,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三 中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驅動因素(一)發展綠色經濟是中國的政治意願和戰略方向中國政府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確立了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發展目標。(二)發展綠色經濟在中國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實踐基礎中國早在20世紀70年代,就開始了自己的綠色發展之路。1973年8月,中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就提出了全面規劃、合理布局、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等體現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指導方針。近年來,我國在發展綠色經濟方面也實施了許多具體行動,如開展節能減排、發展綠色交通、可持續建築,推動低碳經濟、加強環境保護投資、建立環境經濟政策體系等等。這些行動和實踐都蘊涵著綠色經濟的基本內容,二者目標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一致性。同時這些行動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效果,「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累計下降19.1%、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下降12.45%、二氧化硫排放總量下降14.29%。正是因為這些蘊涵綠色經濟思想的行動和實踐對中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進行了某種程度的矯正和修補,為中國在經濟繁榮期內緩解資源環境壓力發揮了重要作用,同時也對未來綠色經濟發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基礎。四 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阻礙和挑戰(一)「高投入、高增長」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慣性中國正處在工業化、城市化和現代化建設的關鍵時期,追求經濟增長仍然是中國未來很長一段時期的發展目標和任務。高投入、高增長仍是未來一段時期內推動發展的主要模式,向依靠資本效率和技術進步的經濟增長方式轉變還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在當前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尚不能完全轉變的情況下,傳統粗放增長方式的慣性可能會使發展綠色經濟、完成綠色轉型需要一定的時間。(二)社會制度和條件不成熟目前一些政府部門對綠色經濟還沒有清楚和完整的認識和理解,僅停留在理念的層面,被動地執行中央關於調整結構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指令,沒有主動地深入思考如何發展綠色經濟,以及實現綠色轉型需要哪些社會制度、經濟政策和環境政策的調整與安排。此外,從環境治理結構看,尚未形成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良性互動的環境保護公共治理結構,社會公眾參與環境保護與經濟綜合決策的范圍和程度非常有限,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渠道和體系還未真正建立起來。(三)綠色投資和技術創新不足中國在應對金融危機的4萬億元刺激方案中,直接用於環境保護的投資佔5%,如果加上支持自主創新、結構調整和應對氣候變化的資金,中國在經濟刺激方案中的綠色投資將達到14.5%。但是產業投資方面,無論是在培育戰略新興產業如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環保產業等方面,還是在傳統產業的「綠色改造」方面,目前還沒有發布具體的計劃和安排。在技術創新方面,根據地方和企業的調研情況看,目前技術引進較多,自主研發創新普遍不足,特別是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缺乏核心與長期競爭力。五 我國未來綠色經濟之路(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通過實施各種環境經濟激勵政策,推動技術創新和進步,促進產業部門的「綠色化」,增加綠色就業的崗位;淘汰落後產能,大力發展以新能源、新材料、可再生能源、環保產業為代表的新興綠色產業,盡快形成門類齊全、裝備先進、富有活力的綠色產業體系;大力發展綠色科技,加大資金投入,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構建節約資源能源的技術支撐體系,支持能源資源循環利用和可持續使用,突破能源、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約束。(二)優化經濟發展指標我國承諾,到2020年力爭做到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摒棄很長時間以來以GDP作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標准,將循環經濟中的單位GDP的能耗,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學需氧量,氮氧化物和氨氮化物)總量控制等減量化指標;產品循環利用率、廢棄物質回收利用率等再利用指標;可再生能源比重、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率等資源化指標,納入考察國家經濟發展狀況的綜合性指標體系中;以資源產出率為目標推進生產、流通、消費各個環節循環經濟發展,加快構建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完善節能減排指標,使經濟朝著「綠色化」方向發展。(三)積極加強制度建設積極研究綠色投資政策,促進重點產業的「綠色化」生產,加強對環保領域的金融服務和境外投資的引導;完善綠色信貸、綠色稅收、生態補償和綠色貿易政策;推進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組織制定環境政策配套綜合名錄,建立和完善重污染企業退出機制和相關指導意見,配合有關部門適當提高排污費、污水和垃圾處理收費標准,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改革垃圾處理費徵收方式,適當提高垃圾處理收費標准和財政補貼水平,有序推進環境立法相關工作,建立健全有利於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四)加強各級部門行政管理水平各級政府應繼續發揮主導作用,重視綠色領導力建設,把綠色發展、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納入戰略發展層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規劃、年度計劃、日常工作;中央政府加強對跨區域綜合性環境事務的宏觀調控;地方政府對本轄區綠色發展和生態質量負責;各部門對本行業和本系統綠色發展負責。建立統一立法、統一標准、統一監管,環保部門依法負責、相關部門分工配合的環境監管體系,提高環境監管的規范化、法制化、科學化水平。(五)倡導公眾綠色消費發展綠色經濟,必須重視可持續生產體系與可持續消費體系的建立。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能力正處於升級轉型階段,為此倡導可持續消費和綠色消費的意義尤為重要。要以環境標志產品認證為重要手段,以政府綠色采購為重要的推動力量,有針對性的采購綠色產品,引導公眾自覺選擇節約環保、低碳排放的消費模式,采購綠色產品、節能產品、環境友好型產品。(六)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完善環境宣傳教育體系,加強面向不同社會群體的環境宣傳教育和培訓,進一步加強公民的環境意識和環境責任感。完善新聞發布和重大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及時徵集、分析環境輿情動態並積極應對。推進城鎮環境質量、重點污染源、重點城市飲用水水質、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保障公眾環境知情權。推進企業環境監督員制度實施,試行職業資格化管理。加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和宣傳,提高企業履行環境責任的意識。擴大公眾參與的透明度,推動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更持久、穩定、健康的向前發展。(七)積極開展綠色經濟國際合作中國作為發展中大國,要實現綠色發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環境保護的諸多問題,就必須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一要加強綠色經濟發展的對外交流,不斷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二要與發達國家建立先進綠色技術的轉讓機制;三要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將我國發展綠色經濟的實踐經驗與有關發展中國家進行交流、共享。我們主張,國際社會應當把推進貿易自由化、便利化作為發展綠色經濟的助推器,反對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制定並實施鼓勵綠色經濟發展的貿易政策,促進各國綠色經濟成長壯大。
I. 什麼是綠色規劃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我國出現了普遍的城市粗放型擴張。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城市規模日益擴大,城市的規劃和管理問題逐漸凸顯。綠色城市規劃是在保護自然資源的基礎上,以人為本的建設適宜人居的生態型城市。綠色城市規劃的重點在於以自然為源、創新為魂、保護為本,不是簡單的綠化能夠代替的。
綠色城市規劃的內容 編輯
1、綠化種樹、種草是最直觀的綠色規劃,早已被人們認可並轉化為城市規劃的硬性指標,並且已經發展為多樣化的城市園林,成為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魅力風景線。
1.1城市園林城市園林給了都市生活的人們貼近自然的機會,從最初以欣賞為主的公園到現在隨處可見的市區綠色空間,它以不可或缺是姿態走入人們的視野。房前屋後的塊狀綠地,道路兩側的「綠色走廊」,以及小區中的點綴花園都是形成城市園林的一部分。城市園林在實現生態效益的基礎上,突出了藝術效果和審美價值,同時使生態環境實現了良性循環。城市森林公園屬於新興的城市綠化,是以森林景觀、森林環境及其他相關方面作為生態、休閑、觀光旅遊的主要對象而設置的公園。公園內的森林以大面積的人工林或天然林為主體,保留自然景觀特色外,再根據需要進行適當整頓布置。把森林引入城市,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改善城市的空氣質量,為都市人群緩解壓力提供健康的休閑場所。我國第一座的森林公園是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有「三千奇峰,八百秀水」之美稱,是一座巨大的生物寶庫和天然氧吧,是休閑旅遊的好去處。
1.2都市農業都市農業的出現給城市中生活的人們增加了接觸自然和互動的機會,有利於維護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它是隨著城市化水平和人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逐步發展起來的,是依託城市、服務城市、適應城市、滿足城市人們各種需要的現代農業。在城市粗放型擴張的今天,18億畝耕地的底線很難說還能保持多久,都市農業的出現似乎是一個轉機。它在調節城市生態平衡的同時,為都市中的人們提供了更為健康的生活空間,同時有效的利用了城市完備的基礎設施來發展現代農業。在工作壓力越來越大、網路偷菜盛行的趨勢推動下,都市農業的發展前景必然十分廣闊。
2、綠色建築綠色建築是指在建築的全壽命周期內,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建築。
綠色建築的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減輕建築對環境的負荷,即節約能源及資源;提供安全、健康、舒適度良好的生活空間;與自然環境親和,做到人及建築與環境的和諧共處,永續發展。
太陽能、風能的利用是目前最為普遍的節能技術,它們作為可再生的新能源,被廣泛應用於發電技術,實現了節能建築的電力自給。號稱中國太陽能第一樓建築的北京北苑太陽能示範工程,其能源全部採用太陽能,已良好運轉半年之久。
同時,綠色建築還體現在建築材料的節能上,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新型材料被開發應用,粘土空心磚、加氣混凝土等新型牆體材料,玻璃鋼、鋁木復合、鋁塑復合等節能門窗。這些材料的應用不僅降低了能耗,而且提高了建築物的質量。
此外,技術創新也是綠色建築必不可少的的因素。席捲歐洲的「房屋呼吸系統」,在優化房屋空氣質量的同時,將住宅的能耗進一步降低了。而且空氣單戶式空氣置換系統的體積不大,噪音極低,每天24小時持續工作的運行費不超過人民幣0.6元,成本極低,且不會危害人體健康。
綠色建築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和社會民生的需求,是建築節能的進一步拓展和優化。綠色建築在中國興起較晚,但是其順應世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又是我國建立創新型國家的必然組成部分,日益體現出愈來愈旺盛的生命力,具有非常廣闊的發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