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文化產業發展與創新

文化產業發展與創新

發布時間:2020-11-25 10:19:30

Ⅰ 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怎樣推進

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息息相關、互利共生:文化產業發展為推進金融創新開辟廣闊空間,金融創新為文化產業發展提供強大動力。隨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戰略的實施,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成為理論界和實業界廣泛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為什麼要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怎樣推進這一融合?今天刊發的這篇文章對此進行了思考並提出了建議。

——編者

近年來,我國不斷深化文化與金融體制機制改革,推動了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繁榮發展、加速了金融創新,文化產業與金融創新的融合取得長足進步。但應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融合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實際需要。比如,在宏觀管理領域,一些政府職能部門缺乏戰略規劃與綜合協調,並存在服務意識不強、職能交叉重復和管理簡單粗放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認識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密切關系,同時在深化文化體制與金融管理體制改革的基礎上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准確把握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密切關系

當前,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融合呈現對接平台增多、金融創新活力迸發、新型文化業態涌現的新態勢。深刻認識這一新態勢,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把文化產業打造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需要准確把握二者的密切關系。

從消費需求角度看,文化產業具有逆勢而上的發展特性,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中承載著發展成為經濟發展新增長點、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功能。從這個意義上說,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能夠從激發服務意識、優化盈利模式、擴大市場份額、增強市場理性預期等方面為金融創新提供實踐舞台、拓寬發展空間。

從經濟發展規律來看,金融是經濟運行的「血脈」,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而金融創新通過對金融要素的有序組合和創造性變革,能夠有力促進資源優化配置,推動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在努力完善內部控制機制、不斷降低金融風險、最大限度地消除金融抑制、建立健全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現代金融體系的過程中,金融創新不僅能夠促使金融機構增強可持續盈利能力,而且具有放大貨幣作用的乘數效應,能夠為壯大文化企業規模和提升文化產業層次提供靈活融資機制的功能,是文化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助推器。

建立聯動整合機制

2010年,中宣部、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文化部等九部委聯合頒發了《關於金融支持文化產業振興和發展繁榮的指導意見》,對推動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的深度融合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由於文化產業發展涉及的部門、領域和行業多,一些文化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不夠完善、產業集中度不高、結構比較鬆散,在客觀上加大了文化產業與金融創新融合的難度。

有鑒於此,需要加快形成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的聯動整合機制。應在國家層面成立高層次的議事協調機構,由這一議事協調機構責成黨委、政府牽頭部門主動承擔統籌策劃、宏觀規劃和評價監測等重要工作,努力從源頭上解決因部門多頭管理帶來的缺乏高水平綜合管理和戰略管理的問題。與此同時,這一議事協調機構應善於運用專題咨詢、聯席會議、定期會商、業務交流和重點督辦等方法,加強部門協同,推動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跨行業、跨部門、跨所有制乃至跨區域對接聯合,引導文化與金融生產要素資源不斷向優勢文化企業聚集。

健全配套服務機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建立健全配套服務機制至關重要。應加快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盡快出台文化企業無形資產交易評估等管理辦法,並以此為契機不斷完善法律法規體系,從而在增強企業信用、提高無形資產市場認可度等方面為金融創新服務文化產業快速發展創造條件;建立健全多部門信息供給與交流平台,打破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信息不對稱的局面:由政府主導,推動文化和金融主管部門加快落實文化系列項目庫發布制度和信貸投放效果評估發布制度,確保文化企業與金融機構實現信息對接交流、形成共享機制,從而不斷降低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融合的成本,確保文化產業發展的高效與金融運行的安全有序。

當前,尤其應在加強宏觀指導上下功夫,支持金融機構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具體來說,應引導金融企業深入研究文化企業發展的獨特規律與運作機制,摒棄簡單用發展工業的思路來對待文化企業的做法,不斷創新服務手段,積極拓展融資渠道,努力豐富金融產品,靈活使用各類金融工具,高效率地為文化企業提供差別化和特色化服務。此外,還應引入第三方服務,即通過政府創造良好條件,引導相關中介機構運用資信評估、委託培訓、清算支付、風險管理等功能和手段,主動為文化企業提供針對性強、技術含量高的金融服務。

完善政策協同機制

在當前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情況下,雖然國家通過採取下調法定存款准備金率和人民幣存貸款基準利率等措施,發揮穩健的貨幣政策的作用,進一步加大了對符合產業政策導向的文化企業的信貸支持,改善和優化了文化企業的融資結構,但眾多中小型文化企業市場經營和抗禦風險的能力還比較弱,即使加大貨幣政策支持的力度,對其效應終歸有限。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需要積極的財政政策予以協同配合,增強其杠桿導向作用。

為此,應隨著財政收入的逐年提高並根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科學安排年度財政預算,設立相應規模的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擇優扶持文化企業的發展。政府應提供財政注資支持,為文化企業搭建融資擔保平台,藉此增加對文化產業快速發展的放貸額度。在實施積極財政政策的同時,還應通過加強稅收、貿易、土地和環保等其他政策的協同配合,千方百計拓寬社會投資來源渠道。在此基礎上,充分發揮利率調節微觀經濟運行的作用,進一步優化市場流動性結構,推動市場流動性更有效地進入文化實體經濟。
構建人才集成機制

無論加快文化產業發展還是深化金融創新,都必須依靠人才特別是復合型高端人才。但從現實情況來看,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中,人才總量不足和實際需求失衡的矛盾比較突出。解決這一突出矛盾,重在牢固樹立創新跟著人才走、人才撬動產業興的理念,狠抓開放型、集成式育才選才用才機制建設。

落實到實踐中,就是既要依託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重大項目和重點園區,集成培養擅長跨行業資本運作、懂得現代營銷的金融領域的領軍型人才,又要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進原則,把各類中高級文化管理人才匯集於文化企業;既要通過開展國際交流合作,引入一批具有國際視野、熟知國際市場規則、富有跨國經營管理經驗的金融獵頭人才,又要運用競爭上崗、公開選拔等方式選配文化專業良才;既要認真落實人才優先發展戰略,積極培養人才,又要不斷改革相關體制機制,切實加強分類管理,努力激發人才創造活力。

形成輿論導向機制

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離不開正確輿論的引導和支持。為此,一方面應圍繞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切實加強輿論引導,大力倡導崇尚創新、寬容失敗、奮發進取的社會風尚,努力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營造良好氛圍;另一方面應加強群眾路線教育,深化「走、轉、改」,激勵廣大新聞工作者增強敏銳性,主動深入文化企業和金融機構,挖掘選樹一批又一批立志報國、甘於奉獻、勇創佳績的先進典型和成功案例,努力做到用典型引路、借成功案例說話,為推進文化產業發展與金融創新深度融合提供榜樣和標桿。

(作者為中共海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委外宣辦主任)

Ⅱ 發展文化產業的現實意義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Ⅲ 如何認識和推動創新驅動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

目前衡量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準是科技標准。但我認為,除了科技標准外,文化創新也應該成為衡量創新型國家另一個重要標准。對於如何認識、理解和推動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我想談三點個人看法:一、應當將文化產業發展切實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之中。二、應當深入開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現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統籌管理體制。三、加快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進程。」本文為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文化室主任朱兵,近日在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端峰會上的發言。

非常高興和感謝受到邀請出席由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主辦、傳媒大學承辦的2016國家文化產業創新實驗區高端峰會,高朋滿座,智者雲集,讓我也有機會聆聽大家的高見,增長見識,開拓視野。
首先,我認為這次會議的主題非常好,「文化+時代:創新驅動經濟發展」,鮮明地點出了當前文化發展的重要時代特徵。
一是我們正處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結構調整的重要節點上,這個節點既是結構調整的關鍵樞紐,又是關鍵動力,那就是創新驅動發展。
創新驅動戰略上升為國家戰略是十八大報告提出來的。十三五規劃又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堅持這一發展理念,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這為我國未來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是經濟發展,文化是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大做強文化產業是建設文化強國、發展軟實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必然要求,文化與經濟,經濟與文化,二者有著極為深刻的內在關系。
因此,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深入探討文化發展,反映了會議主辦者跳出文化談文化,把文化與國家發展戰略的主線緊密結合,尋求跨界、融合、統籌的高度敏銳性和洞察力。
目前衡量創新型國家的主要標準是科技標准。國際上對創新型的國家和一般性的國家是有區分的。
所謂創新型國家,判斷的第一個指標是科學技術在整個國民經濟社會發展上的貢獻率佔多少,發達國家一般是在70%以上,我國到目前公布的大約是60%左右;
第二個指標,科研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是多少,按照國際上普遍的認可,創新型國家的標准應該佔GDP的2.5%以上,目前我國是2%,我們國家中長期計劃到2020年我國科研研發經費佔GDP的比重達到2.5%,進入創新型國家。
但我認為,除了科技標准外,文化創新也應該成為衡量創新型國家另一個重要標准。從本質上說,文化創新的關鍵要素是內容創新,但文化科技和文化表現、傳播和消費技術的創新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因此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相互交融,相互促進,在這方面,我們還缺乏上下一體的普遍共識,尚未形成一個相互交融、有機統籌的體制機制。
對於如何認識、理解和推動在創新驅動的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產業發展,我想談三點個人看法:

應當將文化產業發展切實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之中
換言之,從文化產業自身角度來說,應當主動融入國家整個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並以此來認識和把握文化產業發展的方向和路徑。
目前無論是文化產業自身,還是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政策的制定、出台和實施,二者之間的關聯性是比較少的。這有復雜的原因,有歷史原因,也有體制機制原因,但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文化產業面臨的一個挑戰就是要主動出擊,主動融入,充分運用國家戰略和政策。在這方面我們有極大的空間和平台。
2015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這是一份關於如何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最為重要的文件,非常具體,非常有措施。
全文共分9個部分30條,8000多字,包括總體思路和主要目標,營造激勵創新的公平競爭環境,建立技術創新市場導向機制,強化金融創新的功能,完善成果轉化激勵政策,構建更加高效的科研體系,創新培養、用好和吸引人才機制,推動形成深度融合的開放創新局面,加強創新政策統籌協調,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適應創新驅動發展要求的制度環境和政策法律體系,為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提供有力保障。
這份文件在整個科技界、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都震動很大,影響深遠。但是,我覺得在整個文化界包括文化產業界,好像觸動不大。這其中一個原因是起草制定這個文件的基本上是科技界、工業界、經濟政策界,沒有文化界參與。
整個文件只有四處出現「文化」一詞,而且只是把文化作為創新驅動的環境附屬語來提及的,如「營造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創新文化」,具有實質意義的僅在一處提及「改進互聯網、金融、環保、醫療衛生、文化、教育等領域的監管,支持和鼓勵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發展。」
我以為,這份文件對有效實施國家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除了科技界、高校院所、工商企業界外,對我國文化企業、文化產業以及從事文化科技研究人員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文件所提出的堅持需求導向、堅持人才為先、堅持遵循規律、堅持全面創新的4個基本原則,包括所提出的一系列具體政策措施如實行嚴格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打破制約創新的行業壟斷和市場分割、改進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准入管理、完善企業為主體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提高普惠性財稅政策支持力度、壯大創業投資規模、強化資本市場對技術創新的支持、拓寬技術創新的間接融資渠道、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加大對科研工作的績效激勵力度、改革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評價制度等,都在相當程度上適用於文化科技、文化企業和文化產業發展。
當今時代,文化與科技密不可分,相互推動、相互促進。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信息通信技術既是科學技術、也是文化技術,這一相互融合的趨勢日趨明顯。
在文化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消費終端製造業中,在影視裝備、舞台裝備、影院裝備、印刷裝備、游藝娛樂裝備、移動互聯裝備等領域,現代科技成果的開發、轉化、利用比比皆是,成效顯著。
據統計,目前,國內文化裝備產業年交易量超過萬億元,占國內文化產業總產值的1/4強,並以年均20%增長。在這些方面,我們文化產業業界包括管理部門應當毫不猶豫地積極主動將文件所制定的卓有成效的具體舉措予以適用。
例如,文件明確提出,加快下放科技成果使用、處置和收益權,提高科研人員成果轉化收益比例,在利用財政資金設立的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中,將職務發明成果轉讓收益在重要貢獻人員、所屬單位之間合理分配,對用於獎勵科研負責人、骨幹技術人員等重要貢獻人員和團隊的收益比例,可以從現行不低於20%提高到不低於50%。
全國人大常委會隨即對科技成果轉化法進行了修改,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法的執法檢查,我上個月隨檢查組去浙江,這一修改對當地科技成果轉化起到了顯著成效,一些地方甚至把收益比例上調到70%。但從檢查情況看,基本沒有涉及文化企業、文化科技成果轉化及相關科研機構。
要有效解決文化與科技融合問題,既需要科技界努力,更需要文化界的努力。
近些年來,已經出現了一些促進二者有機融合的良好勢頭,舉兩個例子:
一個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前副委員長路甬祥牽頭一直大力推動把創新設計作為創新驅動戰略實現的一個重要的平台和手段。
科技成果能夠切實有效地轉化為產品,需要有很多的條件和原因,一個重要舉措就是在科研技術轉變為產品過程中,要使創新設計成為其中重要的、關鍵性的環節。
他提出一個理論,從農耕時代以來的設計分三個階段,農耕時代是設計1.0版本,工業製造業所帶來的設計稱之為設計的2.0版本,當今世界進入新的時代,比如說高新技術包括信息技術、互聯網的出現,環保理念、人與自然和諧理念、文化創意理念的出現,這些共同構成一個新的環境下的節能、環保、信息技術、大數據和文化的共同支撐下的新的設計理念,叫做創新設計,是設計3.0版本,他認為我們現在進入了這樣的時代。
前些時候由中國工程院牽頭專門成立了中國創新設計聯盟,下面成立了一些分會,統籌我國的整個的設計行業。大家知道,以往中國的設計行業更多的是附著於工業設計領域,比如說機械工業協會下的工業設計委員會等。
進入改革開放以後設計的領域已經擴大了,不完全是機械工業產品本身的設計,覆蓋到很多的領域,比如說藝術設計、環境設計、服裝設計、燈具設計、日用產品的設計等等,這其中必然包括文化產品、文化消費、文化模式的設計。
今天談到的創新設計是一個總體概念。中國工程院的創新設計聯盟研究出台了一個戰略報告,向國家提出了相關建議,把創新設計作為推動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重要抓手和平台給予推動。
這一建議被正式寫入《中國製造2025》,目前正在積極研究出台相關行動計劃。
設計與文化密不可分,可以說,凡是設計都離不開文化創意,反之,凡文化創意也離不開設計。推動創新設計大發展,從某種意義上就是推動文化產業大發展。
2014年,國務院從文化產業的角度專門發布了一個重要文件《關於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今年4月,國務院常務會決定深度發掘文化文物單位館藏資源,推動文化創意產品開發,這些都反映出設計作為一個平台對文化與科技的交融。
另一個例子就是十三五規劃中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數字創意」,將其與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綠色低碳、高端裝備與材料一並列為五個「十萬億級」戰略性新興支柱產業,使之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動力。
數字創意也就是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內容產業,包括影視、動漫、游戲、數字出版、在線服務等等。目前這項研究工作正由工程院潘雲鶴院長牽頭組織團隊開展,取得了積極進展。
這兩個例子都說明,在國家政策層面、在科技界,都開始強烈關注到科技與文化的融合,開始採取實際步驟予以推動。在這樣的形勢下,我們文化產業界包括文化理論界、管理部門更要有緊迫感,要進一步採取積極措施,加強輿論和研究,主動出擊,在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上發揮更大作用。

應當深入開展文化管理體制改革,整合現行管理模式,逐步建立適應文化產業發展的綜合統籌管理體制
之所以出現上述現象,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文化與科技仍處在一個協調溝通不暢的狀況,相互割裂、各自為政。
要有效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理順管理體制,整合形成統一高效的文化產業促進機制。
所謂理順管理體制有兩個方面:
一是文化部門自身的體制,二是文化部門與相關部門如科技、信息、財稅、金融等的體制。
目前,文化產業涉及到不少部門,機構分設,職能交叉重疊,政出多門。管辦不分,政企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圍內存在,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
由於不同文化產業分屬不同文化主管部門,產業政策制定和國有資產管理又分屬計劃、經貿、財政等部門。
全面建立統一高效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尚在進行中,尚未完全形成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執法體制,尚未形成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文化產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這些都不同程度地制約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法治建設。
這其中,一些問題是短期的,一些問題是長期的,但無論如何,在當今全面推進創新驅動的大背景下,涉及文化產業的政府部門、企業界、包括學界,都應當齊心合力,採取有效措施,從制度層面、政策層面、機制層面、學術層面推動建立跨界、融合、統籌的管理體制,建立完善文化企業、文化裝備製造業和文化消費終端製造業的信息平台,促進和保障文化產業切切實實納入國家創新驅動戰略之中,分享政策紅利。
加快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進程
創新驅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和保障就是制度創新。制度的最高形式就是法律制度。
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高度重視文化產業促進法的立法工作,納入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計劃一類項目。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柳斌傑主任委員也高度重視這一立法工作,委員會也開展了調研。
目前文化部正在牽頭負責草案的前期起草工作,組成了專門工作班子,開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顯著進展。
應當看到,起草工作有著相當難度,在明確文化產業的概念和范圍、建立文化產業統籌管理機制、建立金融財稅保障機制、構建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機制、建立文化產業社會化發展促進機制、建立人才培養保障機制、以及建立統一的文化市場及監管機制等方面,仍有不小的困難和障礙。
在此,我呼籲在座各位,充分發揮你們的智慧和能力,獻言獻策,共同為制定出台一部體現創新驅動戰略要求、符合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需要的好法律貢獻力量。

Ⅳ 文化產業向創新要生產力是什麼意思

談發展文化生產力的重要性處在當今世界文化格局中的當代中國文化,發生了歷史性的重大轉折。文化變革的現實對文化理論與實踐研究提出了迫切的要求。文化與經濟、文化與科技、文化與政治、文化與綜合國力、中西文化的碰撞、交流和溝通、當代文化市場與文化產業的興起與發展等問題都與發展文化生產力密不可分,文化和經濟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兩翼,是社會系統的兩大子系統。經濟的發展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而脫離人或文化背景的發展是一種沒有靈魂的發展。文化的融和、交流與整合有利於改善經濟行為,提高經濟效率,因此,發展文化生產力在當今世界顯得格外重要。
1.現代文化生產力發展面臨的挑戰全球化、信息化是當代不爭的事實,更是21世紀的主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主線,也是全球進程中的基本動因。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現代文化生產力的發展面臨著許多挑戰:
1.1文化的全球化挑戰
文化的全球化是一種更為感性的全球化,它是指不同的生活方式、消費方式、觀念意識的相互認同、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從而呈現出文化發展的某種同一化的趨勢。文化的全球化首先表現為文化在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傳播與交流。其次,文化的全球化表現為新文化觀念與思維方式的生成與發展。這種新的、以人類整體為對象的文化觀,是文化全球化中的更為本質的東西,值得我們高度重視。 1.2文化與經濟的同生、互動和一體化的挑戰
經濟是文化的基礎,決定文化的發展;文化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支配和影響著經濟的歷史運動。人類的一切經濟活動都是文化活動,都具有文化意義,同時也就使得文化本身從它一開始就內蘊著經濟因子,而經濟也內蘊著文化的因子。文化信息和經濟作為人的生命行為和生命存在方式的過程和體現,統一地存在於同對象之中,即文化經濟一體化。文化在經濟中存在,就連人類文明進程中所形成的經濟結構,都是人類文化生長的物質表現形態,這就說明了人類社會在生長的過程中,文化和經濟的同步性。歷史上每一次經濟結構的革命性變動必然伴隨著一次巨大的文化革命,同樣人類歷史上任何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又必然給經濟結構的革命以歷史趨勢的指引,因此說文化信息與經濟的發展是同等重要的。

Ⅳ 發展文化產業的要求與意義

發展壯大文化產業,有這樣幾方面意義和作用。

一是可以直接創造經濟效益,運作得法的話,效益還相當顯著。比如我們都非常熟悉的影視劇的發行、放映和貼片廣告;再比如雜技、魔術、話劇、歌舞等的商業演出;還有圖書的出版發行(這方面比如湖南出版投資控股集團參展第59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開幕當天就簽訂了10項原創圖書的版權輸出合同,金額達到100萬美元);還有動漫作品的發行上映和品牌運作(這方面比如三辰集團在製作發行《藍貓淘氣3000問》的基礎上,弘揚「藍貓」品牌,開展衍生品生產,每年盈利數千萬元),等等。文化產業屬於無煙工業,同樣也可以吸納就業、提供稅源,隨著人們收入不斷增長、物質生活需求日益得到滿足,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豐富,越來越強烈,文化產業所蘊含的商機,也越來越巨大。

二是可以更廣泛更充分地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發展文化產業,對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進行規模化、批量化生產,對各種文化服務項目進行細分和充分挖掘,對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進行市場化運作,能夠更好地營造文化氛圍,從數量上和質量上更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這方面很好理解,如今,電視機、手機、計算機日益進入家庭,相關的服務項目開發與生產也日益跟進,就使得更大范圍的群眾更充分地享受到了文化權益,精神得到陶冶,素質得到提升,人們的整體生活質量越來越高。

三是可以更好地弘揚文化。文化越是得到廣泛的傳播,才越能夠得到弘揚,越能增進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之間的交流。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文化、觀念都有差異,通過文化的交流能增進了解、互信、合作、和平。從中,文化也得到弘揚、創新、發展。要更好地實現這些,單靠發展文化事業,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大力發展文化產業,使文化產品和服務日益豐富,日益廣泛地進入不同地域、不同國度人們的生活中。例如,美國通過把多部「大片」輸入到中國,我們就了解到好萊塢電影的運作,了解到美國人那種前瞻未來、探索創新的文化特點,日本的《聰明的一休》、《櫻桃小丸子》等動畫片在中國的放映,也是我們了解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風情。新時期,各國、各地區對通過文化產品輸出來弘揚本國文化的認識越來越堅定。在中美關於恢復中國世貿組織締約國地位的談判中,美國就要求中國承諾,允許每年以分賬形式進口20部電影,此外還要求中國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從事圖書、報紙和雜志的批發、零售業務等逐步開放市場。據2006年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的統計,國內票房前十名中,美國片和國產片數量各為五個,就在前不久,美國還向世貿組織投訴中國限制其音像光碟等文化製品進口,這幾年韓劇和韓國的歌星、演員也紛紛搶灘中國大陸。這都反映出各國注重拓展文化產業的國際市場,他們的文化產品輸出過程中,也就有效地弘揚了他們本國的文化。我國也不例外,今年4月份,河北省在首都國際機場舉辦的「文化國門•河北華章」大型文化展示活動期間,外國公眾對中國尤其是河北的剪紙、蘆葦工藝畫等民俗藝術品就表現出了濃厚興趣,收藏、購買的意願強烈,這也是我國發展文化產業的潛力所在,我國近年來大量原創圖書版權的輸出、民俗藝術品的出口等,也都發揮了弘揚中華文化的作用。

我所感受到的,發展文化產業主要有以上幾方面意義和作用。肯定還不乏更多種的、更深入的積極意義。明確了其意義和作用,我們各有關方面的行動,就加快跟上吧。

要求

文化產業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載體,是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我們要抓住機遇發展文化產業,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在調整結構、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推動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當今綜合國力競爭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越來越多的國家把提高文化軟實力作為重要發展戰略。文化產業作為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附加價值高、發展潛力大的「綠色產業」,相對於傳統產業具有較強的拉動性和「溢出效應」,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朝陽產業」。特別是上個世紀中葉的新科技革命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推動世界范圍內生產力、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經濟社會發展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催生了人類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促進了全球文化產業的蓬勃發展,衛星電視、互聯網、移動設備等新技術、新媒體更是直接拉動了文化產品的生產和消費。

近年來,我們深入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加快推動文化產業發展;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製取得重要進展,涌現出一批具有較強實力和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文化產業規模逐步壯大,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我國文化產業的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據統計,2008年至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文化產業逆勢上揚。2009年,我國文化產業增加值達8400億元,比2008年增長10%。隨著網路、數字、信息技術的發展,動漫遊戲、數字音樂、數字出版等新興文化產業迅速崛起,拓寬了文化產業的領域,豐富了文化產品和服務種類,文化產業成為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和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當前我國文化產業迎來了嶄新的發展階段,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文化產業從質量到數量均處於弱勢地位。全球文化產業發展現狀、趨勢與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新特點,既讓我們看到了我國文化產業發展面臨的廣闊空間和有利條件,也讓我們看到當前加快發展文化產業的緊迫性。我們必須下更大力氣,付出更多努力,把文化產業發展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去審視、去培育,進一步解放思想、創新觀念,乘勢而上,採取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快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創新,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文化產業科學發展的深層次問題,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促進文化產業又好又快發展,使之成為拉動經濟增長和擴大就業的重要著力點。

第一,發展重點文化產業。要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廣告、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產業政策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要著重發展文化科技、音樂製作、藝術創作、動漫遊戲等企業,增強影響力和帶動力,拉動相關服務業和製造業的發展。

影視製作業要提升影片、電視劇和電視節目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出版業要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的數字出版產業轉型。出版物發行業要積極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提高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第二,培育骨幹文化企業。要著力培育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的骨幹文化企業,增強我國文化產業的整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在重點文化產業中選擇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強的文化企業或企業集團,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動跨地區、跨行業聯合或重組,盡快壯大企業規模,提高集約化經營水平,促進文化領域資源整合和結構調整。要鼓勵和引導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面向資本市場融資,培育一批文化領域戰略投資者,實現低成本擴張,進一步做大做強。

第三,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要加強對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布局的統籌規劃,堅持標准、突出特色、提高水平,促進各種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要對符合規劃的產業園區和基地,在基礎設施建設、土地使用、稅收政策等方面給予支持。要建設若干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一批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復制、演藝娛樂和動漫等產業示範基地,支持和加快發展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

第四,不斷加大文化領域各類人才培養力度。要牢固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完善體制機制,培養和吸引優秀人才,突破人才瓶頸,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要按照「四化」方針和德才兼備原則,加強領導班子建設,把那些思想政治堅定、組織領導能力強、具有開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優秀幹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來。要創造條件、完善措施,繼續推動文化領域人才培養工程,努力造就一批名家大師、一批各專業領域的領軍人物、一批懂經營善管理的文化經營管理人才、一批掌握現代傳播技術的專業技術人才。

Ⅵ 運用「文化傳承與創新」的有關知識,談談行如何改變我國文化產業發展落後於美國的現狀。

嚴格的說中國目前尚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文化產業,我們都看著美國的文化產業眼紅,人家早就是支柱型產業了。但是,當我們在計劃經濟時代幾十年一成不變的文化氛圍尚未完全改變的時候,在新世紀戰略機遇期國際經濟蛻變升級的風口浪尖上,昂然地接受了文化的產業化運作的沖擊。因此資源的重新配置、跨行業的重組、參與國際競爭的交叉重組、產業重組過程中資本的介入、文化產業向資本市場挖掘資金孵化產品與競爭力等等,都將以空前的速度進入我們觀念的視野,中國的文化產業應該絕決地提高其核心競爭力,而非加強政策性保護。
關於全面發展我國文化產業的相關策略與建議:
(一)全面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
要全面制定和完善文化產業發展規劃,首先是要建立以文化資源為中心的產業發展戰略,始終將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作為振興文化產業的基礎與核心進行統籌規劃,其中主要針對以下這些方面:
首先是歷史文化資源的開發規劃,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不僅是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中國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最可寶貴的文化財富。
其次是現實文化生態資源的規劃利用。對現實文化生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從形式和內容上可以歸納為:現代精神文化成果的數字化轉換,現實人類社會的虛擬化模擬,當代文化行為的網路化再造以及人類精神領域的計算機空間再現等等。對這種種新興的文化資源必須轉變觀念,科學認識,全面把握。
另外,還有文化資源開發的人才規劃,政府管理規劃,以及建立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文化資源的文化產業國際競爭戰略規劃。
(二)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與管理體制改革
積極發展文化產業,必須結合文化管理體制改革,加快文化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要通過結構調整,優化資源配置。發展與新科技結合的高新文化產業,將我國文化資源的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和競爭優勢。通過深化改革,促使各類國有文化企業逐步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建立科學合理、靈活高效的管理體制和文化產品生產經營機制。
在結構調整、深化改革的基礎上,有計劃、有步驟按照專業分工和規模經營的要求,運用聯合、重組、兼並等現代企業的運作手段,組建和培育文化產業集團。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業壁壘,鼓勵和支持產業集團,跨地區、跨行業經營。以資本和業務的紐帶組建產業集團,採取多種經營方式,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
(三)積極吸納和壯大社會資本力量
廣泛吸納社會資本進入,是壯大文化產業的積極舉措,隨著我國經濟政策的進一步調整和所有制結構的不斷完善,社會資本包括個體私有經濟進入文化產業是未來的大趨勢。但據統計,全國約有10萬多億的社會資本沒有合適投向。想方設法把閑置的社會資本吸引到文化產業中來,逐步完善政府投入與社會投入相結合、內資與外資相結合、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
(四)大力培養高層次復合型文化人才隊伍
「文化產業的資本結構中,無形資產所佔比重越大,資本增值的幅度就越大;而在無形資產中,創意、知識、品牌、管理、科技等組合得越好,它對資本增值的貢獻力就越大,產業的發展速度就越快」。[5]而在這之中,人力資本尤其是整個產業資本增值的樞紐和核心。
(五)跨越性發展高新技術,謀求文化產業與信息產業的融合發展
我們要充分發展高新技術在文化產業的應用,加強技術促進和自主開發。著力用高新技術手段改造傳統文化,開發新興文化產業。努力提高文化產品的文化與科技含量,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要善於運用現代市場經濟信息和營銷方式,促進藝術產品的流通。要運用高新技術加快改造文化產業基礎設施,加強文化產業和文化資源數字化、網路化建設、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六)深度介入創意經營,建立價值鏈條,為產業運作奠定基礎
文化產業的核心價值是人的創意,創意的商業價值是難以窮盡的。因此,美國文化產業很早就明確了其創意經濟(CreativeEconomy)的定位。文化產業善於開發創意。美國是一個歷史很短,沒有什麼文化積淀的國家,它實際上是典型的文化先天不足者。但移民國家的特質和民主的成熟使從事文化產業的人們可以自由自在地嘗試,無拘無束地思考,一往無前地創造。

Ⅶ 運用文化生活的知識談談如何提高我國文化產業的創新能力

一是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軟實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國民的精神狀態、意志品格和內在的凝聚力,而這一切主要來自於人們對社會核心價值的認同。所以我們要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提高我國國家軟實力的首要任務,堅持不懈的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鼓舞鬥志,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風尚,最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成為全體社會成員普遍理解和接受、自覺遵守奉行的價值理念,成為全民族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二是加快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不斷提高我國文化的總體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我們要樹立強烈的機遇意識、發展意識,開拓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充分發揮我國文化企業的骨幹作用,壯大文化產業規模,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品牌,推動我國文化事業全面繁榮和文化產業快速發展。

三是提高文化傳播力,不斷擴大我國文化的影響力。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社會,文化的傳播力已經成為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決定性因素。我們一方面要不斷豐富和創新文化內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須花大力氣提高文化傳播力。要把提升主流媒體影響力作為提高文化傳播力的戰略重點,進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壯大總體實力,提高核心競爭力。

四是調動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參與支持文化建設,激發全社會的文化創造力。提高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調動廣大文化工作者的積極性,營造寬松和諧的發展環境,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活力竟相迸發,讓一切文化創造的源泉充分流涌,讓一切有志於文化創造的建設者的積極性得到充分發揮。

Ⅷ 文化產業與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產業: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所以,我國對文化產業的界定是文化娛樂的集合,區別與國傢具有意識形態性的文化事業。

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是指依靠創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藉助於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三項內容。

兩者的區別就在於「創意」二字。
首先,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特徵。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的廣泛應用密切相關,呈現出高知識性、智能化的特徵。如電影、電視等產品的創作是通過與光電技術、計算機模擬技術、傳媒等相結合而完成的。

其次,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徵。文化創意產業處於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於普通的產品和服務。

第三,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融合性特徵。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相互融合的產物,具有高度的融合性、較強的滲透性和輻射力,為發展新興產業及其關聯產業提供了良好條件。文化創意產業在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還可以輻射到社會的各個方面,全面提升人民群眾的文化素質。

根據我國的行業劃分標准,可以將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分為四大類,即:文化藝術,包括表演藝術、視覺藝術、音樂創作等;創意設計,包括服裝設計、廣告設計、建築設計等;傳媒產業,包括出版、電影及錄像帶、電視與廣播等;軟體及計算機服務。

Ⅸ 文化發展與創新的源泉是什麼

文化發展與創新的源泉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
實踐是認識的基礎,實踐是認識的來源。實踐作為改造客觀世界的活動,是一種有目的,有意識的社會性活動,人類在改造自然與社會的實踐中,創造出特有的精神文化成果,離開了實踐,文化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人們就不能進行有價值的文化創新、創造。

閱讀全文

與文化產業發展與創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