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分析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的選擇~
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20多年以來,中國的產業發展實現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較強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變化也基本符合世界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在我國產業結構的變化過程中,產業結構政策績效如何,在新的開放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政策作用的空間有多大,其未來走向是什麼,都是急待解決的重大理論和實踐課題。本文在對中國過去產業結構政策績效進行實證分析的基礎上,探討了在WTO背景下未來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的走向。
一、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分析
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始於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當時中國基本上遵循了蘇聯模式,選擇了重工業優先發展的產業發展戰略。政府利用嚴格的價格管制、強制命令等行政手段優先將稀缺資源配置到重工業部門,使得重工業迅速建立和發展起來。這在當時嚴酷的國際政治經濟背景下是符合歷史和邏輯的必然選擇,也為我國在短期內建立起完備的工業體系奠定了經濟技術基礎。但是,重工業的超前發展也造成了產業結構的嚴重失衡,制約了中國經濟長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
到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時,產業結構失衡問題已經十分嚴重。為了矯正畸形的產業結構,協調各產業部分的發展,政府在進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先後出台了輕紡工業優先發展政策、促進「短線」的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發展的政策和限制「長線」的加工工業發展的政策。從這些政策實施的結果看,促進農業和輕紡工業發展的政策效果顯著。到1982年,我國糧食和工業消費品長期供應緊張的狀況已有根本改變;促進「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發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個80年代,盡管國家鼓勵向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投資並在資金、物資、能源、交通等方面進行扶植,但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的發展卻始終滯後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其「瓶頸」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相反,國家限制發展的生產能力過剩的加工工業卻不斷以驚人的速度增長
在產業結構失衡狀況有了一定程度的緩解之後,國家在繼續堅持執行「促短限長」的結構調整政策的同時,開始重視產業結構升級問題。在第七個五年計劃中,政府明確提出了「有重點地開發知識密集和技術密集產品,努力開拓新的生產領域,有計劃地促進新興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及「運用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從「七五」計劃執行的結果看,結構失衡問題依然嚴重,新興產業的建立和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的進展十分緩慢,產業政策目標基本沒有達到,以至於「八五」產業發展規劃與「七五」極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鄧小平南巡講話的鼓舞,全國掀起了新一輪的投資熱潮,加工工業因其經濟技術特性成為主要的投資領域,規模小、技術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業迅速大量涌現,「八五」產業發展規劃不僅沒有得到執行,而且加重了業已存在的產業結構失衡、產業低度化和分散化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國家被迫運用行政手段對經濟進行全面調整,以實現國民經濟「軟著陸」。
「九五」期間,我國在成功實現國家經濟「軟著陸」的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突出表現為一般加工工業在製造業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術相對密集產業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術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術產業特徵的醫葯製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的比重明顯上升。1999年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在製造業的比重已高達8%。2000年電子及通訊設備製造業的銷售收入比上年增長了33.7%。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下,基礎設施、通訊設施和交通運輸狀況也得到了明顯改善;家用電器已經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行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取得的上述進展,主要不是政府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的結果,而是經濟運行態勢的變化和市場改革取向的深化提高了市場機制的調節功能。一方面,「九五」期間我國經濟的基本態勢由需求不足轉向了需求過剩,商品的普遍過剩迫使企業調整生產結構和進行技術升級。另一方面,經濟體制市場化改革的全面系統推進,增強了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市場機制不僅能夠對產業結構進行增量調節,而且能夠通過破產、兼並、合並等方式進行存量調節,從而能夠實現產業結構的重大調整和較快調整。
盡管「九五」期間過剩經濟的運行態勢為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環境,但是,由於受到體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約束,三次產業的結構性偏差沒有得到有效調整,第三產業因受到政策性進入的限制發展仍然相對滯後;1994年國家指定的主導產業(機械電子、汽車、化工和建 築)在「九五」期間雖然得到了巨額財政資金和大量優惠政策的扶持,卻未能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也沒有能在國民經濟中起到應有的主導作用,其主要原因也在於政府的過度保護政策(包括關稅、進入限制和高價格)使它們處於壟斷地位,缺乏競爭的壓力和由競爭引起的提高產業集中度的動力。此外,產業發展與科技發展的體制性分離、科技開發與運用的制度性問題,也制約著產業結構的快速升級。
從上述對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政策績效的實證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場機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開放初期,產業結構政策(主要是調整農、輕、重結構的政策)效果比較顯著外,在以後的全部時期里產業結構政策推動結構調整和升級的作用十分有限。產業結構政策推行20多年來,長期困擾我國的三次產業結構失衡問題未能得到根本解決,加強「短線」產業和抑制「長線」的政策目標沒有能實現,政府重點和著力扶持的主導產業仍然沒有擺脫「幼稚」狀態,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技術升級慢等問題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沒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強力保護、較早和較徹底地擺脫了行政計劃干預、引入市場機制的產業,卻往往能夠快速發展,穩步地提高了產業集中度和國際競爭力。家電行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事實上,產業結構政策的有效性問題,不僅在國內存在爭議,在國際上也存在著嚴重的分歧,在以產業政策創造經濟「奇跡」著稱的日本,對產業政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仍然存在著不同的觀點,日本一些著名的經濟學家曾經在完成一項有關日本產業政策研究課題後鄭重聲明:「參加本項目的全體人員都認為,除了戰後初期有限的短時期外,高速增長基本上是通過建立在競爭基礎上的價格機制和旺盛的企業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許可以說戰後主要時期產業政策的歷史,是民間企業的首創精神和活力,不斷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預意圖的過程。」(註:小宮隆太郎等編:《日本的產業政策》,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頁。)顯而易見,日本經濟學家這種結論與我國產業結構政策實踐的結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專家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開創性的分析,認為政府不具備推動結構調整、升級的動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從自身利益出發制定和執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斷所選擇的產業結構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實施產業結構政策是造成產業結構政策失效的深層原因。因此,在市場機制已經形成並比較完善的條件下,由市場機製取代政府產業結構政策配置資源,調整產業結構,是產業結構有效調整的基本途徑。
二、WTO背景下中國產業結構政策取向
盡管改革開放以後的中國經濟經歷了不斷開放的過程,但中國的產業結構政策整體上仍然是在封閉或准封閉的環境下推行的。如果說主要通過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是中國市場化取向改革的內在要求和必然結果,那麼,「入世」作為外在的強制因素,不僅進一步強化了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的功能,而且直接影響我國產業結構的構成和資源在不同產業間的配置。
1.入世對中國產業結構政策空間的影響。一國實施產業結構政策的工具主要有兩種:一是管理貿易,包括採用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方式限制同類商品的進口和用財政補貼、政府出口信貸等方式鼓勵出口;二是優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資、優惠貸款、優先滿足政府扶持的產業引進技術、進口原材料對外匯的需要等。在相對封閉的經濟條件下或者在能夠得到發達國家包容的開放經濟條件下,(註:對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等國家和地區實施的政府主導下的產業發展戰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出於冷戰的需要,基本上採取了容忍和包容的態度。中國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對西方開放,西方國家也出於同樣的考慮放縱中國。冷戰結束後,西方國家開始大肆指責這些國家和地區搞不公平競爭,並以種種借口進行經濟制裁。)一國能夠運用這兩種政策工具調整產業結構並取得一定的效果。在發達國家不再包容並轉向關注經濟競爭和要求嚴格執行世貿組織規則的今天,管理貿易和優惠措施等產業政策工具的運用都將受到極大的限制。從管理貿易看,WTO的一系列規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員國獨立的貿易政策權。在WTO的非歧視貿易原則框架下,中國已不可能用高關稅壁壘保護國內市場和主導產業、重點產業。各種非關稅保護也受到了嚴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貿易政策工具的情況下,以發展主導產業、重點產業為基本內容的產業結構政策相當程度上也就無法實行。同樣,在WTO的框架下,各種旨在扶植主導產業和重點產業的優惠措施也在相當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間。因為WTO的國民待遇原則,要求各國政府對內外資企業一視同仁。如果政府選定產業內的所有內外資企業為扶植對象, 不僅超出了政府財政等資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義。如果選定部分內資企業為扶植對象,則又違反了WTO的國民待遇原則。可見,入世極大地限制了產業結構政策施行的空間,導致產業結構政策效應大大弱化,具有歧視性和傾斜性的產業結構政策將趨於無效。入世對產業結構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著市場機制調整產業結構功能的增強和市場配置資源主導地位的確立。政府應盡快適應這一變化,及時把政府的產業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產業轉向為產業的合理布局創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場競爭環境上,通過充分的市場競爭和反映生產要素相對稀缺性的市場價格的作用,增強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2.入世後的中國產業結構變化趨勢。
(1)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將加快。當前發達國家已經進入後工業化社會,它們在致力於發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產業、第三產業的同時,逐漸將勞動密集型、資本密集型和技術相對滯後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向海外轉移。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在完成工業化之後,也開始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它們在承接發達國家轉移過來的技術密集型產業的同時,將一部分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本密集型產業向其它發展中國家轉移。當前由發達國家主導的全球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勢必有力地促進中國的產業重組。一方面,中國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大量廉價且素質較高的勞動力和廣闊的市場,使得中國日益成為外國投資和產業轉移的理想場所;另一方面,入世後中國政府要履行對世界貿易組織的承諾,依據世貿組織的規則和章程,進一步深化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環境,逐步取消對外資企業在融資、銷售市場和經營領域等方面的各種限制,使外資企業享受到國民待遇。外資企業經營環境和經營條件的改善,將有力推動外商投資規模的擴大,加速外國產業向中國的轉移,從而引起中國產業結構的大規模調整。
(2)產業結構的布局將發生重大變化。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國際分工模式已經由單純的國家間的產業分工轉化為產業間分工和產業內分工並存。中國加入WTO,標志著中國主動融入全球化經濟,這就使得中國不僅能夠根據本國的資源優勢,參預國際產業分工,而且能夠深入到國際(主要是跨國公司)產業內部組織生產,參預在整體上處於劣勢而在產業鏈條上仍具有比較優勢的某一產業的生產和競爭。因此,國際產業分工的這種變化必然導致我國在產業結構布局上具有明顯的層次性,不同技術水平的產業將在一個較長時期內並存。同時,參預國際較高層次產業內部的分工,也為我國產業結構的高度化演進奠定了技術和管理基礎。
(3)入世將使中國產業由均衡發展轉向非均衡發展。入世後,中國在贏得更加開放的國際市場的同時,也要向世界其它國家開放市場,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將融為一體,國內競爭力也直接表現為國際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均衡發展各產業部門,構建獨立完整的產業體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場競爭中,資源劣勢產業因缺乏競爭優勢很難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發展這些產業,勢必造成資源的浪費,延緩經濟增長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資源發展優勢產業,參預國際市場競爭,則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國際分工利益,創造更多的社會剩餘,積累更多的資本,為產業結構升級創造條件。因此,加入世貿組織,不僅加快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過程,而且客觀上規定了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中國各產業國際競爭力的現狀和資源優勢所在,共同決定了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及一定技能型勞動密集型產業目前在產業結構中的主體地位。
有的學者在強調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同時,主張運用關稅、配額、出口補貼等貿易政策手段和信貸、補貼、稅收優惠等產業政策手段保護和促進幼稚產業的發展。認為如果沒有國家的保護和扶持,「即使將來資本積累到一定的程度,進一步提升產業結構所要求的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面對國際寡頭壟斷市場也將很難發展起來。但這種觀點也存在以下不足之處。(1)誇大了產業結構政策施行的空間和政府執行產業政策的能力。如前所述,在相對封閉的經濟時期,政府施行產業結構政策的空間較大,但產業結構政策績效卻微乎其微。加入WTO後,在政府推行產業結構政策的能力受到了WTO規則極大的限制、獨立的產業結構政策難以在一國范圍內施行的情況下,再由政府主導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更不可能取得成功。(2)對資本積累重要性的認 識存在偏差。資本積累固然不能自動導致產業結構升級,但是,不建立起能夠最有效、更快積累資本的產業結構,需要大量資本支撐的資本密集技術密集型產業更不可能建立和發展起來。如果把稀缺的資本資源用來發展不具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幼稚產業,不僅幼稚產業因缺乏盈利能力影響資本的積累,而且優勢產業也會因可用資本被擠占而得不到應有的發展,進而不能提供更多的剩餘,產業結構的升級也就會因資本積累不足而受阻。(3)對比較優勢產業戰略作用的認識存在偏差。在目前我國資源狀況的約束下,突出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不僅能夠為產業結構升級提供資本支持,而且能夠提供技術和管理支持。因為比較優勢既存在於產業間,也存在於資本密集和技術密集型產業內部的產業鏈上。依據比較優勢原則布局產業結構,也能形成技術水平不同的、多層次的產業結構。產業結構不會因技術斷層升級受阻。也就是說,比較優勢戰略內生的具有促進產業升級的積累和轉換機制,隨著資本、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不斷累積,比較優勢不斷變化,原有的競爭優勢產業或產業環節將被新的、更具有競爭優勢的產業或產業環節所取代,產業結構也就逐步地向高度化方向演進。
基於上述原因,我們認為,比較優勢戰略具備提高產業競爭力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的雙重功能,政府的產業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根據經濟增長過程中必然出現各種資源比較優勢變遷,促進產業結構的漸進升級。今後,除了為數極少的關繫到國防安全的產業和「市場失效」的公共產品、自然壟斷產業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干預外,其它產業都應該推向市場。對於幼稚產業,國家也不宜在加入WTO的緩沖期內,再度大規模地動員稀缺的國內資本予以扶持,而是引進充分競爭的市場結構,促使幼稚產業在激烈的國內市場競爭中提高其自生能力。如果有些產業在關稅保護期結束之後仍未能成長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就應該進行產業轉換,由它們自己在市場中尋找和轉入具有比較優勢和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部門中去。
B. 我國產業結構發展的相關政策,並分析其對我國區域產業結構優化的意義。
4、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是經濟發展規律的科學反2映,是對我國經濟實現又u好又a快發展的歷p史必然性的深刻把握。 就世界歷y史來說,在各國的工i業化8進程中5,發展初期技術水0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z來提高產量。當工t業化8進入p一g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一w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5方0式。這是一x種客觀規律。所以5,在傳統意義o上l的經濟增長8方3式,在本質上d蘊涵了m人v與d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a業革命的推進、貨幣1向資本的轉化6,追求經濟增長0的觀念日4益凸顯。這一i時期,西方7學術界和公3眾認6同的一z個q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l開g人k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s業主義q精神之m父3之l稱的聖西門b曾明確指出,工c業革命的本質在於i「把人l力t作用於d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8模式下m,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6,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2,煙囪冒煙有多長0,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一t的、片7面的增長5方6式,直接導致了w大u規模投資、大n規模生產和對不b可再生資源的大f規模開v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q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o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5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7的代價而犧牲掉了b。顯然,這種經濟增長2方3式,長2遠看來不t利於r人y類自身文7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4起檢討和反6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n如世界工m業化1國家一y樣,經歷k了p一c個o對經濟發展規律從3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5期過程。十r一e屆三b中1全會以4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e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1針指導下c,蘊藏在人r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7的巨4大u生產力z得到極大j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f乎走上m崩潰邊緣,與d發達國家差距巨7大b的基礎上q,剛剛復甦的中0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g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k以8經濟建設為5中7心7的戰略轉變,由於j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u猛進。改革開k放以6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n巨0大r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s有了k很大k改觀,貧困人u口d大g幅度減少2,城鄉k居民生活水5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3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4以0為8豪的。但是,與w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一q方8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j脆弱性;人g口l數量壓力r巨0大z,活動頻繁,規模龐大a;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l均淡水2、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c到世界平均的一s半。此外,廢水3、廢氣8、固體廢物等主要工v業污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3城市為1中0心7的環境污染仍7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l其是在過去的幾u十g年間,一x些企業或單位片1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0,只注重經濟效益,極力w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7方1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u一g系列問題。從6總體上u看,以7往我國經濟增長7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f,約占國內6生產總值的10%,加之m我國生產技術與i管理水5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2較低,經濟體制不d合理,導致地區v間低水7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6投入q大i、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污染加劇。據統計5,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e世界平均水5平的3、2倍,美國的6。2倍,日4本的23。1倍,工k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4%。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7持續的時間越長4,對資源環境的壓力s越大l,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8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4消耗能源和污染為6代價的經濟增長8方2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d能再僅2僅5靠GDP數量的增長1,而應當納入y到社會這一l大v系統中8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5全面、更為4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g更大w的決心6、採取更有力q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u好又p快的發展。從2這個p意義t上q說,「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的提出,反6映了p黨中0央對這一t問題的高度重視,標志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8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2識進一x步走向深化3、理智和清醒。 6、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y史時期已w經認7識到經濟發展方4式的重大t作用,特別是強調了z從7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7此,提出了p轉變經濟增長8方1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6識的深化4,十q七p大b提出經濟發展方0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1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3為2,經濟增長0與a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m有區v別,經濟增長7指的是GDP或人b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h僅4僅5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注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一m,包括經濟增長4、結構改善、人l民群眾物質和文0化1生活水6平的不u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8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8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8轉變為5集約式經濟增長5;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2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8質量上h來;把見1物不i見7人s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3人g為1本,更加註重不a斷提高人y民群眾的物質文5化1生活水2平,讓廣h大v人k民群眾分3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4實維護和實現最廣q大t人e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s來。 經濟增長0與y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2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0就談不f上t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7的目標,經濟增長2並不c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一r方5面,作為6一v個l發展中8的人a口i大t國,要積極地擴大t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7。沒有一n定的增長2速度,經濟發展中6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q以6及q區i域經濟發展不k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4解決;沒有一t定的增長0速度,全面建設小m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一u定的增長8速度,社會主義f的優越性就難以4充分6體現。但同時,另一v方7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2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4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t的增長6速度,是扎v實的沒有水5分3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一i,我們要走的是一f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j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f。 從0轉變發展方1式這個m意義c上z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1式」與b「轉變經濟增長4方2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一m致的,都要求從5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8。但是,具體來說二p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k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3式包含經濟增長6的內4容,但不k是簡單的等同於l經濟增長1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5方6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1產生正向作用又v可以4產生負向作用。所以3,經濟發展方3式的表述較之q經濟增長7方8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准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4式較之c轉變經濟增長7方5式角度更高、范圍更廣c,更注重經濟質量意識,更注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q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要求注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3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f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x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n文6性的統一w。為5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8式本質上d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x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1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d,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j口t增長7;維護社會秩序,為5人z民提供安全、公5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4化3生活條件;努力s提升8人c民群眾的身體和文1化1素質;逐步提高人e民的生活水4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o,這樣的發展實際上b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j好又z快發展的具體內3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3方5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4、轉變經濟發展方3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5針和戰略也g有很多,比4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6起方5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g業化0道路、中1國特色城鎮化6道路、區d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m內1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8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里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之c所以2成為7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1針和戰略。是因為1,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y局的,對各項具體工d作方4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7針,所以7是重要方6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7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u局長3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1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6稱為3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的任務又u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u中1。 其一m,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要堅持走新型工i業化0道路。新型工i業化4道路是以4信息化6帶動工h業化1,以2工y業化7促進信息化1,工u業化1和信息化6並舉的道路。新型工j業化2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6、人i力s資源優勢能充分7發揮的道路。新型工f業化4道路就是人g力k資源優勢得到充分8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p業化6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h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7式的轉變,要更為2注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4增強自主創新能力k來提升5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n好型社會。 其二l,轉變經濟發展方6式,要堅持城鄉o和區k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j放以2來,無d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h論是東部地區q、中1部地區q還是西部地區d都有了l不b同程度的發展。但與k城市相比2,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c東部地區m相比7,中7西部地區p發展相對滯後。城鄉f之l間和區m域之d間發展差距仍3然較大z。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2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x和區m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h懈地實施統籌城鄉y和區w域發展的方5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2的過程中0,扎w扎z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n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u率先現代化5的同時,促進中4部崛起、西部開x發和東北等老工x業基地振興。 其三j,轉變經濟發展方0式,要進一v步擴大b內8需。擴大y內0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3期戰略方5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i對農村基礎設施以6及t水4、電、氣6等公1共設施的投入s。從3提高居民的收入i,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1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0面著手2提高消費率,擴大d消費需求。要努力q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3擴大b消費需求的重點,不w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7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5級。結構調整一p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a戰略。在向工l業化5中8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k、各個u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8方2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0要素的投入h比5例,降低一h般的資金、資源、人c力m的投入t,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6。而經濟發展從3整體上q不b僅7需要調整要素投入y比1例,還需要農業、工h業與b第三s產業之c間協調發展;工e業內8部的冶金、石化6、機械、電子f等行業的協調發展;製造業中7傳統加工g業與g精細加工x、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2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0。 其五j,轉變經濟發展方5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h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0一x次性和單一w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2以8犧牲環境為0代價的經濟增長3轉向以3環境優化8增長5和經濟發展與a環境保護的雙2贏。我國是一t個z人k口n大k國,人q均資源明顯不i足。人k均耕地低於p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v均水1資源僅0為5世界平均水8平的1。7。人h均礦產資源僅4為7世界平均水0平的30%。石油進口k依賴程度已j經超過2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2面,我國與w發達國家相比2還有很大b差距。與v此同時,我國在減少3污染物排放方2面任務十l分5艱巨2,因污染物高排放引7起的重大o環境事件,危及c了r人f民群眾的生活。所以8,節能減排不g僅2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繫到可持續發展和以7人y為0本等科學發展的全 wゐ駿l勝dΗ[rmt
C. 我國當前的產業政策是什麼
首先,了解一下產業政策的定義。國家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干預包括規劃、引導、促進、調整、保護、扶持、限制等方面的含義。產業政策的功能主要是彌補市場缺陷,有效配置資源;保護幼小民族產業的成長;熨平經濟震盪;發揮後發優勢,增強適應能力。
第二,我國產業政策的內容。
1、西部大開發。西部地區佔中國面積的2/3,和發達的東部沿海地區相比,西部大部分地區人口較為稀少,自然條件較為惡劣,經濟較為落後。這些情況的存在,是各種復雜的社會歷史原因造成的。如果一個社會主義大國,一個發展中國家,東西部問題長期得不到解決,甚至出現某些地區發展差距日益擴大的問題,是不正常的,必然會出現西部拖東部後腿,最終導致發展嚴重滯後,影響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全局。西部大開發是一項規模宏大的系統工程,需要有全新的發展思路和總體規劃。國家提出西部開發要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基礎,以生態環境保護為根本,以經濟結構調整、開發特色產業為關鍵,以依靠科技進步、培養人才為保障,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繁榮經濟、使各族人民共同富裕為出發點,在總體規劃下,循序漸進,遵循經濟規律實施,避免一哄而起。對於西部大開發,國家鼓勵類產業的各種經濟成份的內資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從2001年至2010年減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
2、鼓勵非公經濟發展。放寬非公有制經濟市場准入,加大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財稅金融支持,完善對非公有制經濟的社會服務,維護非公有制企業和職工的合法利益,引導非公有制企業提高自身素質,改進政府對非公有制企業的監管,加強對發展非公有制經濟的指導和政策協調。
3、加快循環經濟發展。傳統經濟是「資源-產品-廢棄物」的單向直線過程,創造的財富越多,消耗的資源和產生的廢棄物就越多,對環境資源的負面影響也就越大。循環經濟則以盡可能小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成本,獲得盡可能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從而使經濟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相互和諧,促進資源永續利用。 因此,循環經濟是對「大量生產、大量消費、大量廢棄」的傳統經濟模式的根本變革。要努力做到:在資源開采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和回收利用率;在資源消耗環節,要大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廢棄物產生環節,要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在再生資源產生環節,要大力回收和循環利用各種廢舊資源;在社會消費環節,要大力提倡綠色消費。
4、產業結構調整。產業結構調整包括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兩個方面。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各產業之間相互協調,有較強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和良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市場需求變化,並帶來最佳效益的產業結構,具體表現為產業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經濟技術聯系和相互作用關系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高級化,又稱為產業結構升級。是指產業結構系統從較低級形式向較高級形式的轉化過程。產業結構的高級化一般遵循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由低級到高級演進。
《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修正)》(2013年5月1日起施行)
2011年3月27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了《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國家發展改革委2011年第9號令,以下簡稱《目錄(2011年本)》),並於2011年6月1日起正式實施。《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鼓勵類目錄規定了產業結構調整的有關優惠政策,外商投資企業的設立及稅收政策等執行國家有關外商投資的法律、行政法規規定,依據《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1年修訂)》。
第二,我國產業政策的特點。
1、規模化導向。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特徵之一是重視支持大企業發展,主要表現為保護和扶持在位的大型企業。出現了行政力量主導、推動國企強強聯合或以強帶弱。21世紀以來,「推動企業兼並重組、實施重點產業部門大企業集團戰略、提高中國工業產業國際競爭力」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內容。實施這類政策的理由往往是「充分利用規模經濟,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集團」和「提高市場集中度,避免過度競爭」等。主要原因在於產業政策和競爭政策的不協調。
2、抑制部分產業產能過剩和防止過度競爭。進入21世紀以來,抑制部分產業產能過剩成為中國產業政策的主要目標之一。2004年以來,抑制產能過剩一直是宏觀調控的重要內容。對被列入產能過剩行列的行業,原則上不再批准擴大產能的項目;對不符合產業政策要求、不按規定程序審批或核準的項目,一律不得通過企業債、IPO等方式進行融資等。
3、鼓勵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鑒於中國絕大部分產業的集中度很低,產業政策鼓勵企業兼並重組、鼓勵提高集中度。「十一五」期間,政府大力推進企業組織結構調整和兼並重組,支持優勢企業並購落後企業和困難企業。
4、鼓勵技術進步和創新。中國的產業技術政策既是產業政策的組成部分,又是技術政策的組成部分,幾乎涉及所有產業,因此也可看作是整個國家的技術政策,其重點隨產業發展及環境變化而動態調整。雖然不同階段的關注重點有所不同,但推進產業技術進步、創造有利於技術進步的環境、完善促進產業技術進步的法律法規體系,鼓勵創新、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國家技術創新體系,始終是中國產業技術政策的主要內容。
5、多部門聯合行動及綜合性行政干預措施。中國產業政策的實施手段以行政性直接干預措施為主,且這些行政性干預措施往往是綜合性的,相關行業管理部門有時與質量管理、投資管理、環保、國土、金融甚至公檢法等部門採取聯合行動。這種「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標准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往往配以問責制,能較好調動多個相關部門,綜合應用產業、金融、土地和環保政策,因而確實能形成強大合力,對相關行業的產業結構、布局、市場格局乃至一些企業命運產生重大影響。
6、常常對微觀經濟進行直接行政干預。中國的產業政策也強調利用市場機制,但計劃經濟的強大慣性、國家干預主義的影響、部門利益和尋租動機等,使其具有過於強烈直接干預市場的特徵。具體表現為產業政策幾乎覆蓋國民經濟全部大類行業,針對單個行業的產業政策數量顯著增加,政策內容更細化、政策措施更具體;市場准入、項目審批、供地審批、貸款的行政核准、目錄指導、強制性淘汰落後產能等行政性直接干預措施進一步被強化。如產業結構政策或其實施細則依然會採用價格管制、強制命令等行政手段將資源配置到政府指定優先發展的產業部門;產業組織政策以行政手段為主,以「關停並轉」等強制性行政措施作為產業組織結構調整的手段;產業技術政策很具體地對特定技術、工藝進行選擇性扶持等。廣泛地直接干預市場、以政府選擇代替市場機制和限制競爭,導致產業結構、重點企業、技術路線等有時並非由市場主體自身行為決定,而是政府主導形成。
7、產業政策體系的多層級性。中國產業政策在體繫上是多層級的,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均可制定、實施影響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產業政策制定主體關繫上的層級屬性並不意味著產業政策一定統一。產業政策體系的多層級和產業政策多主體的性質,使產業政策的制定和實施,受到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等多個行為主體的影響與制約,利益關系復雜。
D. 我國運輸行業發展現狀及政策分析
參考前瞻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運輸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軌道交通肯定是未來發展的最重要領域,現在各地都在興建高速鐵路,原有的鐵路也在做復線、做電氣化。近幾年大型城市建設地鐵等工程規模也都非常大,未來十年一定是軌道交通高速增長的十年。「從2008年開始的高鐵建設,已經顯示出對軌道交通的正面利好作用,且我國裝備製造現在不光是用於國內市場,海外市場對此也有較大需求。因此我認為可以確定的是,『十三五』期間我國交通軌道的裝備年銷售產值將呈兩位數以上的增長。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性、先導性產業,該產業的發展水平與國民經濟的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聯系。我國在改革開放後,工農業生產迅速發展,經濟基礎日益增強,隨著城市化進程以及經濟發展的加快對連接城市與城市、城市與農村、農村與農村間的交通運輸狀況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高鐵發展速度最快,技術系統最全,集成能力最強,運營里程最強,速度最快,在建規模最大的國家。截止到2014年,我國鐵路客運量腳2012年增長了38.79%。全國高速公路網仍在進一步完善,農村的公路建設也在逐漸加快。截止到2012年,我國高速公里里程達9.6萬公里,較2005年增加了4.1萬公里,增長了134%,平均年增長率為19%。交通運輸設施基礎基本得到改善,技術水平顯著提高。
E. 如何解讀產業政策
指通過干預一國的產業(部門)間的資源分配或產業(部門)內的產業組織,達到該國國民經濟發展目標的政策。產業政策的核心包括兩個內容:一是產業結構政策,二是產業組織政策。它們是產業政策的兩個輪子。
F. 產業政策對金融服務產業的正面影響分析
產業政策調整了,話對金融服務產業的正面影響還是有很大的,因為它可以調整金融服務的方向
G. 論述:當前我國產業政策的發展趨勢
文化立國戰略與產業發展趨勢
2011年,黨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我認為中央政府應該適時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才能全方位去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從1978年以後到現在,為了推動政治經濟文化的全面發展,實行了三大戰略:經濟創富、科技創新(包括陸續提出「973」項目計劃、「863」項目計劃以及2004年提出的建設創新型國家計劃)和文化創意戰略(以1998年文化部成立文化產業司為標志)。
現在,應把這三大戰略結合在一起,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文化立國戰略是文化創意、科技創新和經濟創富三者融合的國家戰略的高級形態。日本和韓國都在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在上個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先後提出了文化立國戰略。
為什麼要提出文化立國戰略?我個人認為,是因為中國發展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中國流行的一個提法就是「戰略轉型」和「產業升級」,包括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文化轉型等方面。文化立國戰略就是對這種轉型時期的一種綜合推動。根據國際經驗來看,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4000美元以後,就進入中等發達國家行列,就要從資本邏輯轉向文化邏輯的發展模式,要真正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一個創意的時代,以創意作為經濟發展的驅動要素,擺脫單純依靠土地、礦產等物質要素推動。
進入一個「文化的時代」,這對於有著五千年輝煌文明的中國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這樣,整個社會要有更高的精神追求;這也是一個追求藝術和科技融合的時代,文化產品更加重視人文內涵和人文導向;同時是一個傳播中國文化的時代,我們所有的產品都要有中國文化的元素。
從世界范圍來看,上個世紀50年代人們普遍追求產品的功能價值,70年代追求產品的友好性,90年代追求產品的獨特性,到了2010年全世界都在追求產品的體驗性。這個體驗是全方位的,包括感官、心靈和信仰三個層次。這種社會需求的變化,以及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和衛星技術的推動,讓此類產品的生產和消費成為現實。
文化體制改革的發展現狀
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其他國家不同,伴隨著跟經濟體制改革一樣的文化體制改革任務。我認為,文化體制改革的目標和路徑,就是學習國際上市場驅動、資源依託和政策引導這三種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的經驗。可以看到,過去幾年的政策法規建設,主要是針對新聞出版業、影視業和演藝業,尤其是出版社和演藝業,都制定了明確的改制時間點和完成改制的標准,有效地推動了文化事業單位的轉企改制。
從具體行業來看,目前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廣播影視業,尤其是電影業,已經充分市場化了。當然,電影業還有最後一個堡壘沒有攻破,就是現行的電影審查制度。我們一直在呼籲用分級制度代替電影審查制度。而廣播和電視,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的制播分離改制到現在的節目製作機構的轉企改制,在整個體制改革上沒有創新。
從資本屬性、企業產權結構來看,據有關研究,國有資本完全控制的行業有教材教輔、廣播電視、報業、有線電視網等;向社會資本部分開放的行業有演藝業、會展業、設計業和藝術品經營業等;對民營資本完全開放的行業有影視動漫業、廣告業、網路文化業和文化旅遊等。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這些行業市場開放的程度將會越來越高。
從整個產業的價值鏈利潤貢獻值來看,前端的內容創意利潤率為45%,中間的內容製作和內容復制分別為10%和5%,後端的交易服務為40%,而我國過去文化產業的發展重點主要集中在中間環節。因此,未來的政策應著眼於如何推動從中間環節走到產業鏈的前後端環節。比如,如何鼓勵內容原創、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和利用,如何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服務,怎樣鼓勵文化消費等。
從產業發展生命周期來看,過去13年(1998年~2011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處於初級階段,還在起跑。因此,政策制定的關鍵著眼點在於,在未來10年如何推動文化產業的高速增長,甚至加倍增長,推動文化產業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和成熟發展階段。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之後,中國的文化產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時代。
文化產業發展的主要問題
有人說,過去13年以來,我國文化產業充斥了三種別樣的「味道」:第一種叫「血汗味」,盲目搞文化地產、創意地產,重復進行基地建設和園區發展,四處只看到灰塵滿天,農民工流血流汗大搞房地產建設,看不到文化創意,看不到版權流動;第二種是「銅臭味」,尤其是2009年九部委頒發的金融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意見出台以後,盲目利用金融手段放大文化產業的商業價值,在股市、房市不景氣的情況下,一部分熱錢流入到藝術品投資領域,甚至還出現了藝術品份額化交易模式,違背文化產權交易的本質,犧牲了許多盲目跟風投資的民眾利益;第三種是「機油味」,很多企業採用低端技術簡單復制,粗糙加工,花錢買一台高清掃描儀就到博物館復制文物繪畫,簡單復制到其他材質上,比如木板、絲巾、玻璃上,認為這就產生了規模效益。可以承認,它是一種商業模式,但這是一種低端的商業模式,附加價值很低。我們看到,這三種味道裡面唯獨沒有「人」的味道。我希望未來的政策轉向如何提升文化產品的人文導向、人文內涵上面來,希望能夠產生真正感動人心、感動世人的經典大作。
總之,我國文化產業主要存在以下四大問題。
第一,文化產業增長的方式粗放低端。其重點不是放在內容創意而是放在生產製作,主要依託地方不可移動的物質文化資源,以發展文化旅遊作為主要的突破口。所以,這種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式基本上是粗放型的,對地方自然景觀、歷史景觀、名人資源的開發方式是近乎於粗暴的,主要希望通過門票收入、周邊土地增值以房地產開發的形式獲得收益,還處在文化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
第二,文化產品的人文內涵低下。大量生產出滿足一般大眾低俗消費趣味、內容低下、格調庸俗的文化產品。無論是電影、電視劇、電視欄目、廣播欄目、圖書出版、戲劇小品等現代文化產業,都紛紛為了票房奇觀、收視率、資本效益、投資回報而紛紛製造噱頭、吸引眼球、營造嘩眾取寵的效果,讓現代都市文化消費的負面效果誇大性地侵入了文化產品,傷害文化產業的價值內涵和人文品格,降低文化產品的價值追求,一味增加所謂文化產品的互動、時尚、參與和體驗所引起的身體上的快感,而忽略了文化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審美體驗的提升和人生價值的超越。
第三,文化產業的效益實現單一。主要依託了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以及所謂產品規模化生產的大工業化模式,帶來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實現綜合效益。只有充分提高文化產品的象徵價值,才能維持文化產品的高價格,才能帶來真正的規模經濟,而不是僅僅靠提高文化產品的數量。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地方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但文化產業的產業價值鏈集聚的核心在於,由象徵價值所形成的知識產權的流動而產生價值傳遞和價值遞增。目前,在大部分文化產業園區內,很少看到文化產業上下游之間由於知識產權所形成的產業關聯。與此同時,產品的范圍經濟還在於產品所拓展的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產品由於遠銷國際而形成比較大的經濟效益。
第四,行政監管的多頭管理,效率低下。過去十年我國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主要取決於政府成功的文化產業政策和公共資源扶持。政府在推動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面所承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清晰明確,往往交織在公共文化服務職責與文化產業發展職責之間,不能很好地分清兩者在管理思路、行政手段和政策措施等方面的根本不同,在中央層面存在著比較大的行業交叉和多頭管理。政府行政管理在文化產品的內容審查上,依然出現標准模糊,人為主觀性強,客觀操作性弱等問題,政府內容審查與行業標准分類沒有區別對待,往往導致某些文化產品即便通過了政府的內容審查,在發行、放映、播出和運營等過程中依然是問題叢生,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的社會負面影響,傷害了公眾的文化消費權益,不利於文化產品正面價值功能的發揮。
H. 產業政策對哪些產業效果好為什麼
針對經濟運行中出現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及時作出了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一系列決策和部署。各地區、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經濟運行中不穩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薄弱環節得到加強,結構調整步伐有所加快,國民經濟繼續保持了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活力比較強的平穩增長態勢。從今年上半年的情況看,投資需求過度膨脹的勢頭繼續得到遏制,結構調整在宏觀調控中繼續取得進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環境進一步改善,經濟體制改革步伐加快。產業政策在鞏固和發展宏觀調控成果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增強產業政策在宏觀調控中的作用
隨著我國市場化、工業化、國際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產業政策在調控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加強。去年以來,配合貫徹執行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先後制定出台了汽車、水泥、電解鋁、鋼鐵、焦炭、電石、鐵合金等行業的產業政策,在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和制止部分行業盲目擴張方面,取得了明顯效果,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是一項長期任務。而產業政策是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目前,雖然投資總量與部分行業投資過熱的勢頭得到有效遏制,瓶頸部門得到加強,經濟運行的協調性得到提高,宏觀調控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制約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體制、機制和增長方式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還沒有得到根本解決,經濟運行中又出現了一些新情況、新問題。因此,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不能放鬆,必須充分發揮產業政策的導向作用,防止不穩定、不健康因素的反彈,鞏固宏觀調控的成果。
(一)不斷提高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的自覺性和堅定性。
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充分認識到宏觀調控的艱巨性和復雜性。把宏觀調控各項政策措施切實落到產業政策工作中去。做到態度上要堅決,決心上不動搖,工作上不放鬆,確保實現宏觀調控的預期目標,為形成較長時期內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良好環境創造條件。
(二)正確選擇調控時機、合理運用調控方式和科學把握政策力度。
產業政策同其他經濟政策一樣,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都存在適時、適宜和適度的問題,把握好時機、方式和力度,是做好產業政策工作的關鍵。首先是要「見事早、動手快」,正確選擇產業政策的調控時機。審時度勢,繼續密切跟蹤和准確把握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的變化,及時發現苗頭性和傾向性問題,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對出現的問題迅速加以解決。其次是要「打組合拳」,合理運用產業政策的調控方式。在主要運用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的同時,也需要政策引導。第三是要「區別對待」,科學把握政策力度。堅持區別情況,分類指導,有保有壓,做到松緊適度,力求避免產業政策的實施在不同階段一個樣,對不同地區、行業「一刀切」。
(三)積極探索市場經濟條件下運用產業政策調控的做法。
一是要加強政策和信息引導。市場經濟具有內在的經濟周期,經濟增長過程中經常存在著均衡與不均衡、協調與不協調的矛盾。國家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就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防止出現大起大落。產業政策必須密切跟蹤、分析經濟運行和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及時做出准確、適度的超前導向,同時及時發布相關信息,加強信息服務,引導社會投資結構和方向,提高經濟結構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承受能力,調整經濟運行態勢。
二是依據有關法律法規,嚴格行業准入。
根據總量需求和結構優化的要求,按照相關的法律規定把握標准,研究制定公正、規范、透明的行業准入條件,對不符合條件的新建項目,投資主管部門不得核准、備案,禁止供應建設用地和提供信貸支持,而對符合條件的項目繼續給予支持。當前的工作重點就是要組織實施已頒布的鋼鐵、電解鋁、水泥及電石、鐵合金和焦化行業的准入條件,貫徹落實清理整頓措施,繼續研究制定相關行業准入條件。
三是要加強產業政策與其他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產業政策是一個系統,財政、信貸、價格等經濟政策及工商管理都與之相互關聯,因此,加強其他各種經濟政策與產業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至關重要。只有充分發揮產業政策、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土地政策、環保政策等經濟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發揮系統功能,宏觀調控才能真正取得實效。去年,國家發改委會同人民銀行、銀監會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加強產業政策和信貸政策的協調配合,控制信貸風險有關問題的通知》,並配套下發《當前部分行業低水平重復建設目錄》。
I. 中國文化產業政策發展分析
嗯。剛寫論文
目前最全的了
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已於日前發布。相關內容本報將陸續刊登,今日選登文化產業和對外文化交流部分。
發展重點文化產業。確定重點發展的文化產業門類,推動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國產動漫振興工程、「中華字型檔」工程等一批具有戰略性、引導性和帶動性的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在重點領域取得跨越式發展。
1.影視製作業。發展影視內容產業,提升電視劇、非新聞類電視節目和電影、動畫片的生產能力,擴大影視製作、發行、播映和後產品開發,增加數量,提高質量,滿足多種媒體、多種終端發展對影視數字內容的需求。
2.出版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從主要依賴傳統紙介質出版物向多種介質形態出版物共存的現代出版產業轉變,從主要依賴區域性市場向綜合開拓國際國內市場轉變。培育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實力的出版企業集團,打造一批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具有較強影響力的出版品牌。
3.發行業。支持出版物發行企業開展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經營,重點發展連鎖經營、現代物流和網路書店等現代出版物流通系統,形成若干大型發行集團,建設全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出版物市場。
4.印刷復制業。發展高新技術印刷、特色印刷和光碟復制業,建成若干各具特色、技術先進的印刷復制基地,使我國成為重要的國際印刷復制中心。
5.廣告業。發揮各類媒體的作用,積極促進廣告業的健康發展,努力擴大廣告產業規模,提高媒體廣告的公信力,廣告營業總額有較快增長。
6.演藝業。推進營業性演出單位資產重組,發展演藝經紀商,加強演出協作網路建設,形成一批大型演藝產業集團。
7.娛樂業。發展電子娛樂業,開發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健康向上和技術先進的新興娛樂方式,創新娛樂業態。鼓勵連鎖娛樂企業的發展。運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娛樂設施,加強文化娛樂主題園區建設。
8.文化會展業。發展各類綜合及專業文化會展,重點支持覆蓋全國並具有國際影響的文化會展,辦好2008年北京奧運會、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相關文化活動及會展,使文化會展業成為促進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平台。
重點支持的文化會展
1.中國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
2.中國國際廣播電視信息網路展覽會
3.中國國際動漫節
4.中國國際音像博覽會
5.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
6.全國圖書交易博覽會
7.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
8.上海國際電影電視節
9.數字內容和動漫產業。積極發展以數字化生產、網路化傳播為主要特徵的數字內容產業。加快發展民族動漫產業,大幅度提高國產動漫產品的數量和質量。積極發展網路文化產業,鼓勵扶持民族原創的、健康向上的網路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研發,拓展民族網路文化發展空間。
重大文化產業推進項目
國家數字電影製作基地建設工程——採用數字電影攝制技術與工藝,推動傳統技術與數字技術的融合,形成數字電影規模化生產和製作能力,全面提高我國電影的拍攝和製作水平。
國產動漫振興工程——建設國家動漫產業基地和教學研究基地,建立動漫技術設備和公共技術平台支撐服務體系共享機制,增強國產動漫的原創製作能力和衍生產品開發能力,培育一批充滿活力、專業性強的中小型動漫企業和具有中國風格、國際影響的動漫品牌。
「中華字型檔」工程——建立全部漢字及少數民族文字的編碼和主要字體字元庫。重點研發漢字的編碼體系、輸入、輸出、存儲、傳輸以及兼容等關鍵技術。
國家「知識資源資料庫」出版工程——以各種信息資源為基礎,採用現代人工神經網路、資料庫和計算機信息檢索等高新技術,建立新一代綜合各類知識信息的資料庫,提高我國信息資源深度綜合開發利用的能力和水平。
優化文化產業布局和結構。建設一批文化產業強省、強市和區域性特色文化產業群,形成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格局。
1.加強重點文化產業帶建設。以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城市為核心,加快產業整合,形成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文化產業帶。積極發展我國西南、西北地區等具有鮮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文化產業群。推進科學技術在文化領域的應用,加快文化產業優化升級步伐,促進我國文化產業加入國際文化產業分工體系,不斷提高國際化水平。
2.加快文化產業園區和基地建設。促進各種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加快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建設,使之成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孵化器。形成若干出版、印刷復制、影視製作和文化產品批銷等產業中心,重點建設一批大型影視製作、動漫、音像電子、印刷復制和演藝等產業示範基地。
3.促進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產業帶、產業園區和產業基地的帶動與輻射作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中部地區加快文化產業崛起,西部地區結合地方特色和資源優勢,著力增強文化產業自我發展能力,努力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區域文化產業協調發展新格局。
轉變文化產業增長方式。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要求,轉變增長方式,提高效益,擴大規模,促進文化產業持續健康發展。
1.推動規模化、集約化經營。加快從單純依賴數量、規模擴張的粗放型增長方式向大力提高質量、效益的集約型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推動產業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效益,提高集約化經營的能力和水平。圍繞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通過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並、重組,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具有較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
2.改造傳統文化產業。充分利用先進技術和現代生產方式,改造傳統的文化生產和傳播模式,推進產業升級,延伸產業鏈。全面推進廣播影視製作、傳輸、發射、播映、存儲、交換以及影視和演藝後產品開發等領域的數字化。推動數字化出版、印刷以及現代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應用。積極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提升文化產業整體技術水平和競爭實力。
3.發展「專、精、特、新」中小文化企業。放寬市場准入,簡化審批手續,建立完善的進入和退出機制,鼓勵、支持和促進中小文化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形成富有活力的優勢企業群體。鼓勵公民以知識產權作為出資,依法創辦中小文化企業。支持社會力量建立風險投資和擔保公司,為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提供服務。
4.鼓勵發展文化相關產業。推動文化用品、設備及相關文化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促進文化產業與教育、科技、信息、體育、旅遊、休閑等產業的聯動發展,與工業設計、城市建設等經濟活動相結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支持文化企業充分利用自有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向相關產業延伸發展,開發多種形式的衍生產品。
培育文化市場主體。著力重塑文化市場主體,提高國有文化企業競爭力,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1.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一般藝術院團和除少數承擔政治性、公益性出版任務外的出版單位及文化、藝術、生活、科普類等報刊社,新華書店、電影製片廠、影劇院、電視劇製作單位和文化經營中介機構,黨政部門、人民團體、行業組織所屬事業編制的影視製作和銷售單位,新聞媒體中的廣告、印刷、復制、發行、傳輸網路部分及影視劇等節目製作與銷售部門,分期分批完成轉制為企業的任務。規范國有文化事業單位的轉制,加強對文化事業單位剝離企業的監管,合理確定產權歸屬,明確出資人權利,建立資產經營責任制,努力形成一批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有較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的文化企業與企業集團。
2.加快國有文化企業公司制改造。以創新體制、轉換機制、面向市場、壯大實力為重點,按照現代企業制度的要求,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公司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結構。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使國有和國有控股的文化企業真正成為自主經營、自我約束、自我發展的市場主體。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的股份制改造,2010年前國有獨資文化企業基本完成規范的公司制改造,推出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上市文化公司。
3.培育文化產業戰略投資者。推動國有文化資本向市場前景好、綜合實力強、社會效益高的領域集中,充分發揮國有文化資本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運用市場機制,以資本為紐帶,重點培育和發展一批實力雄厚的國有或國有控股大型文化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市場的主導力量和文化產業的戰略投資者。鼓勵和支持國有文化企業開發市場佔有率高的原創性產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知名文化品牌。
4.鼓勵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認真落實《國務院關於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平等競爭機會,加強和改進服務,鼓勵支持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支持非公有制文化企業的發展。
健全各類文化市場。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健全門類齊全的文化市場,促進文化產品和生產要素合理流動。
1.發展文化產品市場。鼓勵發展城鎮中小型特色書店、專業書店、社區書店和網路書店。重點發展農村各種形式的出版物發行網點、代銷點和租賃點,鼓勵各種資本投入農村出版物發行,拓展農村出版物市場。規范和發展演出市場。在大中城市推廣票務連鎖服務,形成覆蓋全國的票務連鎖服務網路。繁榮電影、廣播電視節目交易市場,開拓動漫遊戲、移動電視、付費電視、網路廣播電視等新興市場。扶持藝術品市場發展,努力使我國成為亞洲主要的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
2.完善文化要素市場。充分利用國內外資本市場,拓展文化產業投融資渠道。鼓勵文化企業通過發行公司股票、企業債券在資本市場直接融資。完善文化企業間接融資制度,通過創新信貸擔保手段和擔保辦法,為文化企業向金融機構借款提供便利條件。規範文化產權交易,重點發展版權和其他無形文化資產交易市場。建立文化行業人才庫、人才評價體系,促進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動。完善文化信息、技術交易市場,提升服務水平。發展文化經紀代理、評估鑒定、技術交易、推介咨詢、擔保拍賣等中介服務機構,引導其規范運作,向品牌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加強執業培訓,推行資格認證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機構管理辦法,規范中介行為,提高服務質量。
3.培育農村文化市場。運用市場准入、價格調節、財稅優惠等政策,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在出版發行、電影放映、文藝表演、網路服務等領域,積極開發農村文化市場。制定扶持農村文化經營單位和個體經營者的經濟政策,簡化對農村個體工商戶和民營文化企業的登記審核程序。支持農民群眾自籌資金、自己組織、自負盈虧、自我管理,興辦農民書社、電影放映隊等,扶持民間劇團的發展。鼓勵開發具有民族傳統和地域特色的剪紙、繪畫、陶瓷、泥塑、雕刻、編織等民間工藝項目,支持農村民間工藝美術產業的發展。
4.健全文化行業組織。各類文化行業組織要依照法律和章程,認真履行市場協調、行業自律、監督服務與維權等職能,促進行業健康發展。中國文聯、中國作協、中國記協等人民團體,要積極發揮行業自律和維權作用。中國廣播電視協會、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中國書刊發行業協會、中國版權協會、中國演出協會、中國電影製片人協會、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等,要切實轉變職能,加強自身建設,完善服務功能。到2010年,完成文化領域各種行業組織的建設和改造,實現政府部門與行業組織分開。
5.鼓勵和引導文化消費。適應城鄉居民消費結構變化的趨勢,創新文化產品和服務,培育消費熱點,拓展消費領域,引導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文化產品生產單位要面向群眾,努力降低成本,提供價格合理、豐富優質的產品和服務。具備條件的地方,可採用政府補貼方式,向社會提供低價文化產品。提高國民的閱讀意識和文化消費意識,拓展教育培訓、健身、旅遊、休閑等與文化相結合的服務性消費。改善文化消費環境,加強文化產品價格監管,建立和完善文化產品消費投訴、受理機制,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發展現代文化產品流通組織和流通方式。推進連鎖經營、物流配送、電子商務,加快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實行新型代理配送制度,建立以大城市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貫通城鄉的文化產品流通網路。
1.培育全國和區域性的大型現代流通組織。加強以跨地區連鎖經營、信息化管理和現代物流為特徵的大型現代文化流通企業的建設。鼓勵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流通企業通過參股、控股、兼並、收購和特許經營等方式,實現規模擴張。重點培育一批主業突出、具有著名品牌、輻射力強的大型國有或國有控股文化流通企業和企業集團,使之成為文化流通領域的主導力量。鼓勵資產質量好、經營規范、成長性強的文化流通企業上市。
2.建設輻射全國的區域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加快文化產品流通產業布局及結構調整,支持立足區域、輻射全國的文化產品物流中心建設,鼓勵跨越區域、管理規范、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現代文化產品物流企業發展。列入規劃的文化產品物流配送中心建設,納入國家重點技術改造項目,並享受與之相關的優惠政策。
3.發展現代文化產品連鎖經營。鼓勵出版物發行、票務、互聯網上網服務、電影發行放映等文化企業以資本為紐帶,建立母子公司體制的直營連鎖網路,或通過品牌、商號、配送、管理技術等聯結方式發展特許經營網路,形成一批全國性和區域性文化產品連鎖企業,使連鎖業態成為文化產品流通業的主要發展方向。鼓勵文化產品連鎖經營企業跨地區發展,推動有條件的企業跨國連鎖經營。繼續推進電影院線制改革,建設跨區域規模院線、特色院線和城鄉數字電影院線。
4.積極發展文化電子商務。充分利用現代通信和計算機技術,構建網路文化產品和文化生產要素交易平台,降低交易成本,促進產品流通。按照政府推動與企業主導相結合的原則,發揮企業在電子商務開發應用中的主體作用,推進文化企業信息化建設。建立和完善文化行業信息資源共享和在線交易信用機制,研究制定文化行業電子商務規范,積極發展面向消費者的新型文化電子商務模式。
J. 產業政策具體內容
第十三章 產業結構及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第一節 產業及產業結構 第二節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第三節 產業結構優化 第四節 產業結構政策 產業結構及政策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本章主要介紹了產業結構理論及產業結構政策的主要內容。 分為四節: 分為四節: 在第一節中, 在第一節中,首先介紹了產業的概念及產業的分類 ;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在第二節中,主要介紹產業結構演進的一些基本規律;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三節是關於產業結構優化的內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第四節是產業結構政策的介紹。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與產業分類 產業與產業的形成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 產業是進行同類經濟活動組織的總和,是具有某種同一屬性組織 的集合。 的集合。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產業的產生、形成和發展是同社會分工的產生與發展相聯系的。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經過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形成了農業、手工業和古老的商業。 產業及產業結構 三次產業分類法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費希爾首先提出,人類的經濟活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與此相對應,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也就有了三次產業的劃分: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第一次產業就是農業和畜牧業,包括採掘業。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 第二次產 業就以製造業為其核心,是對原材料進行加工,並提供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物質資料的生產部門。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第三次產業就是服務業。 克拉克大分類法 產業及產業結構 標准產業分類法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具有權威 標准產業分類法是一般由政府的權威機構進行編制並頒布, 性、涵蓋性和實用性等三個方面的要求的分類方法 。 我國自1985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我國自 年依據三次產業分類法編制了第一次標准產業分類後 前後經過了4次修訂 次修訂, 前後經過了 次修訂,目前實施的標准產業分類標准以四個層次將我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國國民經濟活動中的產業進行了劃分。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與產業結構系統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在其經濟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技術經濟聯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以及由此表現出來的一些比例關系。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 一個經濟社會的產業結構可以看作是一個社會系統。這個產業結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 構系統,具有一般系統所共有的特性,如系統性、層次性、有序 性等等。 性等等。 產業及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各種表象 產出結構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 作為資源轉換系統的產業結構的產出所構成的比例關系,就是所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 謂的產出結構,常見的產出結構,是以產值(增加值)為計量單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位的。因此,通常也稱其為產值結構。 勞動力結構 資本結構 資本結構是一個比勞動力結構更為全面地反映投入要素結構的表 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象,但在現實中,資本結構的使用率反而不及勞動力結構。 需求結構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配第- 配第-克拉克定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揭示了產業間收入相對差異的規律 配第對不同產業收入的描述, 性,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被後人稱之為配第定律。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隨著時間的 克拉克在其研究成果之上,提出了配第-克拉克定律: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 推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從事農業的人數相對於從事製造業的人數趨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 於下降,進而從事製造業的人數相對於服務業的人數趨於下降。而勞 動力在產業之間變化移動的原因是由經濟發展中各產業間的收入出現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了相對差異所造成的。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庫茲涅茨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農業部門的相對比重,無論在產值結構方面還是在勞動力結構方面,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都處於不斷的下降之中;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 工業部門的產值相對比重和勞動力相對比重是趨向上升的,但其上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勞動力的相對比重顯得 升的速度則不一致。與產值的相對比重相比,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基本穩定或上升相當緩慢。 在服務業方面, 在服務業方面,無論是產值的相對比重還是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與工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業部門一樣,具有上升的趨向。但在上升的速度上卻與工業部門不同,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勞動力的相對比重要大於產值相對比重。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霍夫曼定律 如果將消費資料工業凈產值與資本資料工業凈產值之比稱之為霍夫曼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 系數,霍夫曼定律表明,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霍夫曼系數是不斷下降 的。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根據霍夫曼系數的變化趨勢,把工業化的過程分為了四個階段。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高加工度化過程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 所謂的高加工度化,是指在重工業化的過程中,工業結 構表現出的以原材料工業為中心轉向以加工裝配工業為中 心的發展趨勢。 心的發展趨勢。 高加工度化過程體現了工業經濟不斷從粗放式增長向集 約式增長的轉變。 約式增長的轉變。 產業結構演進規律 經濟服務化趨勢 對世界主要工業化國家的產業結構的實證的研究結果與庫茲涅茨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法則的結論並不相符: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這些國家的第一次產業,無論是勞動力還是國民收入的相對比重,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自70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在 年代以來下降的勢頭都有所減緩 第二次產業的相對比重, 70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工業,特別是傳統的製造業在國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年代以後也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 工業,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 民經濟中的作用正在逐步下降;第三次產業則顯示出了強勁的上升趨 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 勢,其比重已佔到了整個國民經濟的一半以上,一個被稱之為「經濟 服務化」 服務化」的時代已悄然來到。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也是產業結 產業結構的合理化是產業結構優化的一個重要的內容, 構高級化的基礎。 構高級化的基礎。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 關於判斷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准,目前常見的主要是從以下五個方 面加以考察, 標准結構」的差異; 面加以考察,即 ⑴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⑵ 對市場需求的適應程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度;⑶ 產業間均衡的比例關系;⑷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⑸ 可持續地 發展。 發展。 產業結構優化 與「標准結構」的差異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 庫茲涅茨和錢納里等人,統計回歸出產業結構的「標准發展模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 式」。 這些「標准發展模式」是大多數國家產業結構演進軌跡的綜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合描述,反映了產業結構演進過程的某種規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 如果某一產業結構系統在其發展過程中與「標准結構」產生了一定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 的差距,可以認定這一系統違背了產業結構發展的規律,其內部的結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 構是不合理的;反之,如果一個特定系統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其內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 部結構恰好與「標准結構」相符,可認定這一系統與產業結構發展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共同規律是吻合的,其結構也是合理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市場的適應程度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結構的適應程度為檢驗一產業結構系統是否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合理時,應當注意的是: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⑴ 由於市場需求的易變性和產出結構相對的滯後性及剛性等特點,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完全地適應市場的需求結構,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 ⑵ 產出結構和市場需求結構間的偏差通常表現為兩種形式,即總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量偏差和結構偏差。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 ⑶ 產出結構對市場需求的適應一般可通過產品儲備、生產能力儲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 備和生產能力調整的方式給予調整和解決,但這三種調整方式在適應 程度和適應時間上是不同的。 產業結構優化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 對資源的合理使用,一般包括了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提高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的使用效率。二是充分利用各種資源。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這些產 一個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其要素就是各個不同的產業。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 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系,便構成了系統的結構。特定的結構,決定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了系統特定的功能。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 對於一特定的產業結構系統而言,可利用的資源一般有兩類獲取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渠道,即系統內部的資源和系統外部的資源。 產業結構優化 可持續發展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 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 所謂的「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對後代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人滿足自身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根據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合理的產業結構應當是: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⑴ 首先強調了發展,滿足當代人的基本需求是放在第一位的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 ⑵ 當前的發展必須考慮到後代人將來的發展需要,不能為了目前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的過度需求而進行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式的生產。 產業結構優化 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是經濟發 產業結構的演變是一個不斷地從低級向高級轉變的過程,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展的歷史和邏輯序列順向演進的過程 我們就稱之為產業結構的高級 化過程。 化過程。 「標准結構」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庫茲涅茨、錢納里、賽爾奎因等人所歸納總結的「標准結構」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被稱之為是產業結構的「發展型式」。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 產業結構高級化可表現為四個方面的內容:⑴ 產值結構的高級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 化。⑵ 資產結構的高級化。⑶ 技術結構的高級化。⑷ 勞動力結 構的高級化。 構的高級化。 產業結構優化 以產值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賽爾奎因和錢納里在分析產業結構高級化時所使用的,以產值結構 為指標的「標准結構」,被稱之為賽爾奎因-錢納里模式。 以勞動力結構為指標的「標准結構」 勞動力在不同產業間的分布,就形成了勞動力結構。通過勞動力結 構來觀察產業結構,有一些理論方面的問題值得注意:⑴ 勞動力作為 產業結構系統的投入,只是諸多投入要素之一。僅從勞動力要素一個 方面來觀察產業結構,繼而衡量其高級化有失全面性。⑵ 不同的勞動 力具有相當的異質性。⑶ 勞動力要素的市場流動問題也是在選用勞動 力結構指標時應當考慮的一個問題。 產業結構優化 相似比較與產業結構的高級化判斷 相似比較是以另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為參照系來評價和判別一個產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業結構系統的高級化。關鍵是構造一個關系式: rAB=∑in u Ai u /[( n Bi/[(∑i u 2)(∑ n Ai )(∑i u Bi 2)]1/2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A,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 被判別的產業結構系統為 ,作為參考系的產業結構系統為B,Ui 為產業i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自然,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 為產業 在整個產業結構系統中的比例。自然,UAi和UBi分別表示 和 分別表示 了產業i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B中的比例 在產業結構系統A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 了產業 在產業結構系統 和產業結構系統 中的比例。且 ∑i n ui =1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政策 主導產業的特徵 所謂的主導產業, 所謂的主導產業,是指對一個產業結構系統的未來發展具有決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定性引導作用的產業。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主導產業的特徵包括: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具有較強的關聯效應。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創造出新的市場需求。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 能夠迅速吸收先進的科學技術成果,創造較高的生產效率和更 多的附加價值。 多的附加價值。 產業結構政策 主導產業的選擇基準 關聯強度基準 赫希曼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可以利用感應度系數和影 在利用關聯強度基準選擇主導產業時,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響力系數對各產業進行選擇。 收入彈性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選擇收入彈性較大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某產業的收入彈性 = 該產業產出的人均需求增長率 / 人均國民收 入增長率 生產率上升率基準 筱原三代平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應當選擇技術進步速度較快的產業作為主導產業。 產業結構政策 幼小產業的扶植政策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相對於 所謂的幼小產業,是指在工業後發國家的產業結構體系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工業先行國家成熟的同行產業而言,處於「幼小稚嫩」階段的產業。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李斯特是早期主張對本國幼小產業進行保護扶植的代表人物。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二戰後,主要的扶植政策手段包括: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⑴ 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保護政策。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⑵ 財政和稅收的傾斜政策。 ⑶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金融和信貸的優惠政策。 技術的支持政策。 ⑷ 技術的支持政策。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 ⑸ 直接規制等產業組織政策。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