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論

產業發展論

發布時間:2020-11-25 10:39:37

『壹』 產業發展理論研究有那些

1 產業結構演變理論 產業結構同經濟發展相對應而不斷變動,在產業高度方面不斷由低級向較高級演進,在產業結構橫向,聯系方面不斷由簡單化向復雜化演進,這兩方面的演進不斷推動產業結構向合理化方向發展.

2 區域分工理論 從區域分工的角度確定城市產業發展定位是城市發展的客觀要求.從區域角度分析城市在區域中的優勢、劣勢和發展潛力等,確定城市在區域中所發揮的作用、扮演的角色,進而確定城市產業,避免「就城市論城市」的產業確定方式.

3 發展階段理論 (1)H·錢納里的「標准結構」理論『剮 美國經濟學家H·錢納里運用投入產出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和計量經濟模型,通過多種形式的比較研究考察了以工業化為主線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經歷,構造出具有一般意義的「標准結構」,即根據國內人均生產總值水平,將不發達經濟到成熟工業經濟整個變化過程分為3個階段6個時期:第一階段是初級產品生產階段(或稱農業經濟階段);第二階段是工業化階段,第三階段為發達經濟階段.

『貳』 急求,國內外蠶桑產業發展理論

桑蠶產業循環經濟發展 要求以生態經濟 可持續發展為理念 以循環經濟的3R為原則

『叄』 產業發展理論的什麼是產業發展理論

對產業發展規律的研究有利於決策部門根據產業發展各個不同階段的發展規律採取不同的產業政策,也有利於企業根據這些規律採取相應的發展戰略。

『肆』 論述我國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利弊

利: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現在是中年人總數居多的時代,社會有著充足的勞動力(含智利勞動者和體力勞動者)。從經濟學原理上看,在人力資源市場上,供過於求,所以價格會下降,即勞動力成本低,生產出來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相對發達國家來說,成本便宜,同質產品和服務,價格低者永遠佔有優勢。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特點就是,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不用太高的技術就可以完成生產。我國現在年齡在40歲左右的人群,是主要勞動力組成部分,他們的共同特點是,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沒有很高的技術修養,只能從事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勞動密集型產業可以緩解就業壓力。新生的勞動力中雖然有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但是,這群人總數少,年齡較小,還不是主要勞動力群體,不具備技術密集型的產業發展條件。
弊:我國現在正在面臨著巨大的老齡化壓力,新生的勞動力不足,無法繼續過去的勞動力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模式,新生的勞動力中有一定的技術人才,還有一部分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具備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的初步條件。如果繼續走勞動密集型產業道路的話,很難有所突破,且浪費資源。同時,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利潤較少,沒有長遠發展的能力,在國際競爭中也難有優勢。
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我國今後應當向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方向前進,這樣才能提高競爭力。

『伍』 分析幼稚產業論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意義

發展中國家通過選擇幼稚產業進行保護,有利於提高本國產業的競爭力和長期福利,加速工業化的進程,這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有很大意義。

雖然從理論上講,幼稚產業保護論有其合理性,對本國經濟有積極的一面,但在現實中卻難以實施。試想,為了成功運用保護政策,政府要確定哪個行業最終是有利的,並權衡保護該行業的利弊,這項任務談何容易。

通過政治程序來挑選被保護的幼稚產業更加困難,因為這種做法往往是在保護那些在政治上強有力的行業,而且一旦這樣的行業得到免除外國競爭的保護,「暫時性」的保護政策很難取消。

(5)產業發展論擴展閱讀

政府要有效實施對幼稚產業的保護,還須注意以下幾點:

1.保護期限的確定。保護幼稚產業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其國際競爭力,一旦達到目的,就應該撤銷保護政策。設定適當的保護期限,可以激勵被保護產業充分利用保護期內的優惠條件提高生產效率,增強競爭力,有效避免了 老態龍鍾的幼稚產業」 的出現。

2.加強保護過程中的監管。政府需要對處於保護期內的幼稚產業實行必要監管,督促其在政府的幫助下正當利用優惠政策,努力提高生產效率。

3.鼓勵國內競爭。制定有關法律法規,以強化保護政策的規范性和嚴肅性。

『陸』 產業發展能力的定義是什麼我在寫論文,現在急於了解產

有現成的範例你可以看看。

『柒』 經濟產業發展論壇是什麼意思

討論經濟問題,產業布局問題等

『捌』 中國國際家居產業發展論壇是個什麼組織

中國國際家居產業發展論壇是個什麼組織?這個應該是一種協會一樣的

『玖』 產業結構理論的發展

產業結構理論在20世紀50-60年代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此時期對產業結構理論研究做出突出貢獻的代表人物包括里昂惕夫、庫茲涅茨、A.劉易斯、赫希曼、羅斯托、錢納里、霍夫曼、希金斯及一批日本學者等。 里昂惕夫、庫茲涅茨、霍夫曼和丁伯根沿著主流經濟學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思路,分析了經濟增長中的產業結構問題。
里昂惕夫對產業結構進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於1953年和1966年分別出版了《美國經濟結構研究》和《投入產出經濟學》兩書,建立了投入產出分析體系,他利用這一分析經濟體系的結構與各部門在生產中的關系,分析國內各地區間的經濟關系以及各種經濟政策所產生的影響,在《現代經濟增長》和《各國經濟增長》中,他深入研究了經濟增長與產業結構關系問題。
丁伯根關於制定經濟的理論包含有豐富的產業結構理論。如認為,經濟結構就是要有意識地運用一些手段以達到某種目的,其中就包含了調整結構的手段。他經濟政策區分為數量政策、性質政策和改革三種。其中,性質政策就是改變結構(投入產出表)中的一些元素,改革就改變基礎中的一些元素。又如在他的發展計劃理論中所採用的大型聯立方程式體系,就是凱恩斯、哈羅德、多馬以及里昂惕夫等人多種模型的混合物;另他所採用的部分投入產出法,就是一種產業關聯方法,它直接從投資計劃項目開始,把微觀計劃簡單地加總成為宏觀計劃。
劉易斯、赫希曼、羅斯托、錢納里和希金斯的產業結構理論則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進一步延伸。其研究存在兩種思路:
①二元結構分析思路
劉易斯於1954年發表的《勞動無限供給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一文,提出了用以解釋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的理論模型即劉易斯理論(二元經濟結構模型)。拉尼斯他與費景漢把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分為三個階段,認為不僅僅收入分配變化及與之相對規模以及儲蓄、教育、勞動力市場等有關因素之間也存在直接的聯系。 希金斯分析了二元素結構中,先進部門和原有部門的生產函數的差異。原有部門的生產函數屬於可替代型的,而先進部門存在固定投入系數型的生產函數,此部門採取的是資本密集型的技術。
②不平衡發展戰略分析思路
赫希曼在1958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戰略》提出了一個不平衡增長模型,突出了早期發展經濟學家限於直接生產部門和基礎設施部門發展次序的狹義討論。其中關聯效應理論和最有效次序理論,已經成為發展經濟學中的重要分析工具。
羅斯托提出了著名的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他認為,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經濟增長具有重大的影響;在經濟發展中重視發揮主導產業的擴散效應。其主要著作有《經濟成長的過程》和《經濟成長的階段》等。
錢納里對產業結構理論的發展貢獻頗多。他認為,經濟發展中資本與勞動的替代彈性是不變的,從而發展了柯布—道格拉斯的生產函數學說。指出在經濟發展中產業結構會發生變化,對外貿易中初級產品出口將會減少,逐步實現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 歐美學者的產業結構研究及提出的理論模型具有一般意義,形成該研究領域的主流。但作為應用經濟理論,各國在實踐中會形成各具特色的理論概括。戰後以來,立足日本國情,逐步發展形成了一套獨特的產業結構理論,他們認為產業結構變動與周邊國家或世界相關聯。 在日本,對產業結構理論有比較深入研究的學者有:筱原三代平、馬場正雄、宮澤健一、小宮隆太郎、池田勝彥、佐貫利雄、築井甚吉等人。其中筱原三代平是日本研究經濟周期理論和產業結構問題的著名專家。他的研究成果包括《日本經濟的成長和循環》、《收入分配和工資結構》、《消費函數》、《日本經濟之謎—成長率和增長率》、《產業構成論》、《現代產業論(產業構造)》。
筱原三代平(1955)提出了「動態比較費用論」,其核心思想強調:後起國的幼稚產業經過扶持,其產品的比較成本的可以轉化的,原來處於劣勢的產品有可能轉化為優勢產品,即形成動態比較優勢。由於該理論畢竟與國際貿易理論密切相關,因而只能成為戰後日本產業結構理論研究的起點。特別是在實踐在中,具體是通過什麼途徑來實現的?一些日本學者提出各種理論假設和模型,其中最著名的是赤松要等人提出的產業發展「雁形態論」。
赤松要(1936、1957、1965)在戰前研究日本棉紡工業史後提出「雁形態論」最初的基本模型,戰後與小島清(1937)等人進一步拓展和深化了該理論假說,用三個相聯系的模型闡明其完整內容。
關滿博(1993)提出產業的「技術群體結構」概念和構建了一個三角形模型,並用該模型分別對日本與東亞各國和地區的產業技術結構做了比較研究。核心思想是:日本應放棄從明治維新後經百餘年奮斗形成的「齊全型產業結構」,必須促使東亞形成網路型國際分工,而日本只有在參與東亞國際分工和國際合作中對其產業進行調整才能保持領先地位。
日本學者的產業結構研究,實際上觸及到東亞區域產業結構循環演進問題,並已明確意識到一國產業結構變動與所在國際區域的周邊國家或世界相關聯,但仍以單個國家為立足點,僅涉及國際區域的一個特例,沒有上升到一般理論。 產業劃分理論:馬克思將社會總生產分成生產資料(I)和消費資料(Ⅱ)2大部類,但是,馬克思提出的2大部類僅指物質生產部門,不包括非物質生產部門。雖然可以揭示社會再生產運動的總規律,但不能揭示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規律。
結構均衡理論:馬克思分析說明了在簡單再生產條件下,必須滿足:
Ⅰ( v+ m) = Ⅱc ,
並引伸出2個公式,即
Ⅰ( c + v + m) = Ⅰc+Ⅱc
Ⅱ( c + v m) = Ⅰ( v + m) + Ⅱ( v + m)
在擴大再生產情況下,兩大部類生產的平衡條件為:
Ⅰ( c + v +m) = Ⅰc + Ⅱc + ⅠΔc +ⅡΔc
Ⅱ( c + v + m) = Ⅰ( v +m/ x) + Ⅱ( v +m/ x) + ⅠΔv + ⅡΔv
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闡明了社會再生產實現的條件,但在現實生活中,產業部門眾多,產業結構中包括了多種產業部門之間相互提供中間產品的錯綜復雜的聯系,因此,運用馬克思的結構均衡理論難以描述產業之間多部門的投入產出聯系,對於產業結構的區際協調應用性不強。
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理論: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列寧則將馬克思的這一思想和資本有機構成的理論及再生產公式相結合,提出了在技術進步條件下,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規律。他指出,在擴大再生產過程中, 「增長最快的是製造生產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其次是製造消費資料的生產資料生產,最慢的是消費資料生產。」這一理論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情況。

『拾』 產業發展理論的介紹

產業發展理論就是研究產業發展過程中的發展規律、發展周期、影響因素、產業轉移、資源配置、發展政策等問題。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論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