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未來廣播行業前景如何
我個人覺得廣播不會消失。要用到廣播的時候還很多。淺顯點說,廣播是靠無線電波傳達的,出現重大自然災害時廣播是傳遞信息最快最有效的。再說現在開車的,有幾個不聽電台的?還有現在不是很多人失眠,像中國之聲的千里共良宵很多人都喜歡。雖然新媒體泛濫,很多人還有廣播情結呢。沒有廣播的世界還真的有點不敢想像~
關於廣播行業前景,可以去前瞻網看看
望採納哈,謝謝!
② 廣播電視產業的產業特點
廣播電視產業最為突出的特點是,它是一個具有新聞性很強的信息產業。內這一特殊性,要求廣播電容視產業的經營者必須把新聞宣傳放在首位,這既是廣播電視信息產業要求的,也是廣播電視產業存在和發展的前提。如果不是根據這種原則去經營廣播電視產業,不僅不能突出廣播電視產業的特點,而且也失去了它存在的意義。所以,為了促進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搞好新聞宣傳是根本、是前提、是基礎。在現實生活中,人們習慣性地把廣播電視產業的經營活動同新聞宣傳對立起來,這是在思想上和理論上沒有弄清楚廣播電視產業特性的一種表現。
③ 中國廣播事業發展進程是
中國當代廣播電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社會主義輿論工具,是鼓舞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現代化傳播工具,也是黨和人民政府聯系群眾的主要渠道之一。廣播電視事業幾十年來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其歷程大致可分為幾個階段:
一、創始階段:(1940年—上個世紀70年代末)
廣播是人類社會在社會實踐中日益增長的對信息的需求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產物。最早利用無線電波傳送和接收聲音的是美國匹茲堡大學教授、加拿大出生的費森登和被稱為「無線電之父」的美國傑出發明家德福雷斯特,1906年聖誕節前夕費森登主持播出了世界上第一次語言廣播。1920年,威斯汀紐豪斯公司在匹茲堡建立的KDKA電台正式廣播。
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座人民廣播電台,1940年12月30日在延安試播。當時它是新華社的口語廣播組織,故稱延安新華廣播電台。1943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年,經多方努力才恢復播音,1947年改名「陝北新華廣播電台」,於1948年遷到河北平山縣繼續播音。1949年,北平解放後,陝北新華廣播電台在3月25日隨黨中央遷到北平改名北平新華廣播電台。1949年9月27日,改名為北京新華廣播電台,12月5日改稱為中央人民廣播電台。
1958年5月1日,我國大陸上建立的第一座電視台——北京電視台,試驗播出黑白電視節目,9月2日正式開播,10月1日上海電視台建成,1978年,北京電視台改名中央電視台。
從1940年延安新華廣播電台誕生,1958年第一座電視台誕生,建國後我國有計劃地在中央及各省創建了廣播電台和電視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受到了很大的挫折。這一階段廣播電視事業主要體現黨和政府宣傳喉舌的特點。
二、發展階段:(上個世紀80年代)
雖然50年代中國電視事業便已起步,但很長的時間里,它距離大多數中國人還是很遙遠。直到1980年中央電視台播出了審判林彪、「四人幫」集團的實況,中國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屆三中全會政治春風的同時,才不知不覺邁入了名副其實的「電視時代」。
改革開放提供的有利契機,使得80年代成為電視業發展和繁榮的黃金時代。1983年3月召開的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了實行中央、省、地市、縣「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並於同年10月得到黨中央的批准。這一方針極大地推動了中國廣播電視事業的全面發展。
到1990年底,中國有電視台509座,比1980年增長了13.4倍,電視覆蓋率達到了79.4%。各地建起的衛星地面收轉站,使邊遠地區的人民群眾都可以收看到電視節目。1982年,中國中央電視台首次轉播的世界盃足球賽,成為了中國球迷的盛大節日。1984年,在傳統的舊歷年除夕夜,中央電視台首次舉辦了《春節聯歡晚會》,這一形式甚至一直延續至今。
「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在改革開放這一歷史時期,給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帶來了全面發展的政策指引和機遇,對於中國這個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國度來說,的確是普及廣播電視的一種好辦法,迅速提高了廣播電視的覆蓋率,將黨中央的聲音傳遍全中國。
三、市場競爭階段:(上個世紀90年代)
隨著改革開放及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廣播電視也由原來的純事業向產業化發展。一方面,對影視節目的需求帶動了我國電影,尤其是電視節目製作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廣播電視作為主要的媒體,廣告成為主要的收入來源,經濟發達地區、運營較好的電視台逐漸由原來需要事業經費支撐向贏利階段過渡。
上海電視台率先於1979年1月28日開始受理廣告業務。1979年2月,中央電視台開辦《商業信息》節目,開始集中播送國內外商業廣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該台有史以來的第一條廣告。到1983年時,全國廣播電視廣告營業額達到3400萬元。
據中國廣告協會統計的數字,全國電視台1998年電視廣告為132.57億元,1999年收入為156.15億元,2000年廣告收入為168.91億元,據媒體報道,2001年電視廣告收入有所下降,約為162億元。廣播電視的廣告收入大約可佔全國廣告營業總額的1/4左右。
進入90年代,有線網路與衛星技術應用在電視上,在加強覆蓋的「四級辦台」的方針及尋求市場發展兩方面因素的同時作用下,出現了有線與無線、事業與企業、綜合與專業的種種電視台,還有許多縣以下的村鎮也辦電視的局面。到90年代末,中國電視已經基本形成中央和地方、衛星、無線和有線向結合的現代化電視傳播網路,無線電視台達到4943座,有線電視台1285座,共播出1005套電視節目,其中衛星頻道三十多套。國際頻道信號已送往全球。中國的電視機擁有量已經超過了3億,電視觀眾也超過了10億。在這個階段,我國的有線電視取得了長足的發展,為下一步的產業化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上述數字無疑體現了我國廣播電視事業的進一步發展,但同時一些並不具備辦台條件的地區也一哄而上,一些具備辦台條件的也沒有在加強覆蓋和市場發展二者中找到一個很好的平衡點,這樣就不免帶來一些問題。一是硬體的重復建設;二是無序競爭的產生,一個城市有幾個電視台、幾十個電視台同時播放一個節目、廣告收費互相壓價等情況不斷出現;再者,電視台的管理也出現新的問題,「治散治濫」成為一項不得不進行的工作任務。
四、整合與數字化階段(本世紀初至今)
隨著我國廣播電視行業存在問題的暴露和突出,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日益發育,隨著WTO的加入,我國廣播電視行業面臨著新的挑戰,體制創新、技術創新、產業發展,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新的課題。以國辦[1999]82號文為標志,廣播電視業新一輪改革啟動了。
數字化、網路化給廣播電視的改革提供了非常好的契機。這一輪改革的特徵是整合分散實體,無線電視與有線電視合並,解決重復建設與無序競爭的內耗,擺脫「內擠外壓」的局面,組建電視集團,打造廣播電視業的「航空母艦」。
自2003年啟動有線數字電視以來,全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數發展迅猛。截止今年上半年,中國有線數字電視用戶已突破5000萬大關;而各省市廣播電視台內數字化進程明顯加快,省級以上廣播電台、電視台制播系統的數字化率已達90%以上,許多省級台和城市台已經完成全台業務一體化網路系統建設,為廣播電台、電視台從單一業務模式向多種業務模式轉變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2008年北京奧運會之前,8個奧運比賽城市的地面數字電視正式開通,標志著我國地面廣播電視數字化正在逐步深入開展起來。
除此之外,CMMB、直播星等領域也在近幾年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在廣播電視的中央一級管理機構方面,建國以來,機構設置、建制也隨著廣播電視事業的發展進行了相應的調整,具體情況可參見附錄中的「機構沿革一覽表」,可以了解不同發展時期的情況。
④ 廣播電視產業的時代特徵是什麼
廣播電視的產業屬性是信息時代的顯著特徵。廣播電視是電子技術進步的產物,是依靠電子技術製作傳播新聞、信息、教育、娛樂等內容的電子媒體;文化產業是經濟和社會進步的產物,是指從事精神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行業。廣播電視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構成了現代廣播電視產業,這是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從世界的角度看,傳媒產業已經形成。作為現代電子傳媒,廣播電視不僅具有製作傳播信息、輿論導向、娛樂及教化等功能,也具有明顯的產業價值。這個價值突出地表現在廣告經營活動中,表現在新聞、文化、咨詢等節目的採集製作和創造活動中,表現在大型活動的組織傳播製造影響力的過程中。文化產業的蓬勃興起,為廣播電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重大的發展機遇和平台。巨大的文化產業市場的需求,使廣播電視的頻率頻道和節目數量和容量急劇擴充,隊伍不斷壯大。雖然說廣播電視正面臨互聯網等新媒體的嚴峻挑戰,但仍然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和廣闊的市場活動空間,同時,也在多媒體合作上提升自身的價值。 實踐證明,媒體對經濟發展有巨大的作用和貢獻,現代社會沒有媒體參與社會經濟活動是不可想像的。廣播電視不僅擴大了人們信息、娛樂和學習的視野,也擴大和豐富了社會經濟活動領域,從而提升了相關產品的品質,並給文化產業注入了新的內容,使各項產業與廣播電視發生了密切的聯系。這種聯系,也給廣播電視在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帶來了新的發展思路與活力,使廣播電視從業內到業外,從單一到多元,從事業到產業,不斷擴大自身的領域和影響,打造具有傳播特色和特殊價值的大眾傳媒。 市場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發展對於廣播電視的意義,一方面是促進廣播電視通過進入市場,實現自身更大的發展,另一方面就是推動廣播電視向社會開放自身媒體資源,整合社會發展、創新要素向產業集聚,實現廣播電視媒體對全社會經濟的強大推動作用。
⑤ 手機廣播的前景展望
有關資料顯示,到2010年,全世界將有1.2億用戶收聽收看手機廣播電視節目,中國將成為手機廣播最為普及的國家之一。手機廣播作為我國廣播事業發展的有機組成部分,不但給傳統廣播帶來了新的面貌,而且給網路廣播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將帶來一定的沖擊。隨著移動通信網路帶寬的加大,業務資費水平的下降,具有上網功能手機的日益普及,手機廣播在「大眾媒介的第二個時代」將會從三個方面獲得快速的發展。
催生新媒介產業
手機廣播的發展為廣播產業提供了一條嶄新的思路,即對以往單純依靠廣告收入來維持廣播電台的經營運作模式的突破。除了廣告來源,廣播節目的付費收聽使手機廣播變得切實可行。
手機廣播催生的產業鏈條,創造了網路提供商、內容提供商和電信運營提供商的新型產業鏈條,這一鏈條正是傳統廣播產業夢寐以求的。付費收聽的模式對於廣播電台的經營理念來講是一種變化,廣播媒體在這方面應當加強同電信等部門的合作,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做好節目供應商,即以內容為產業鏈的軸心,在節目提供方面取得一定經濟效益的同時,再取得電信運營部門對手機廣播付費收聽的支持。日前國內已經有中廣互動傳媒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其創建的銀河網路電台已於去年7月28日開始首播,手機廣播電台也正在積極的籌備中。
三網融合
廣電網、電信網、互聯網的「三網合並」為手機廣播帶來發展契機。以往電信網、廣電網和互聯網的合作因各方利益糾葛、業務能力欠缺,遲遲不能融合在一起。手機廣播要奠定在社會信息系統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核心業務必然是由廣電部門提供節目內容。手機廣播的出現加快了電信產業和廣電行業的大規模調整,使之重新分化組合,有利於打破傳統壟斷和分割,是信息產業進一步市場化、大融合的機會。
令人可喜的是,「三網合一」的步伐在加快。從今年的2月1日起,將三網隔離的藩籬正式作古,國辦「1號文」鼓勵廣播電視機構利用國家公用通信網和廣播電視網提供數字電視服務和增值電信業務,並且支持包括國有電信企業在內的國有資本參與數字電視接入網路建設和電視接收端數字化改造。之前,已有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同上海移動、江蘇移動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手機廣播可以收聽到上海文廣新聞傳媒集團下屬的上海電台、東方電台的節目。一方面,廣電可以提供豐富的網路資源;另一方面,電信企業的運營網路和牌照也是廣電或缺的資源。這對於合作的雙方來說,稱得上是共贏,廣電系統與電信系統業務互不涉足的局面受到數字技術和市場經濟兩大因素以及政策保障帶來的沖擊。3G時代,給廣播帶來了春天般明媚的陽光,而3G技術,使移動收聽更為普及,在這個意義上,「手機 + 廣播」的模式將為 「移動中清晰收聽」提供了保障。手機廣播以全新的傳播形態,將為中國廣播注入新的活力。
步入大眾生活
手機廣播作為大眾進入多媒體時代的先行者,使傳統廣播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的發揮。隨著互聯網業務的普及以及與移動通訊網路結合的日趨緊密,手機廣播的春天正在到來。3G時代即將來臨,專家預測,今年3G多媒體手機的銷量將達到3.8億部,手機廣播以及相關產業也將隨之得到空前發展。在手機廣播從技術到內容的全面完善過程中,傳統廣播必將找到與之結合的最優化模式。正如BBC的克里斯?韋斯科特所說,廣播「不會因為互聯網的出現而死亡,但是會改變」。從這個意義上來看,手機廣播為傳統廣播的發展尋求到了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綜上所述,隨著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手機廣播將會越來越多地進入大眾生活,成為人們的貼身媒體。在傳統廣播媒體不斷改革、尋求突破的同時,手機廣播必將成為傳統廣播發展的助推劑。 (金震茅)
⑥ 概述中國廣播事業的發展概況和特點
新中國的廣播電台,主要部分由各革命根據地的新華廣播電台改名而來,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1949年12月5日由「北平新華廣播電台」改名而來,而「北平新華廣播電台」又在1949年3月25日由「陝北新華廣播電台」改名而來;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其前身是「上海新華廣播電台」,組建於解放軍南下途中,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時改為「上海人民廣播電台」。另小部分則是接管、改造了舊中國的城市電台而來。
⑦ 廣播電視產業的簡介
廣播電視是用無線電和電子技術裝備的具有多種功能的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在新聞傳播領域,快速、廣泛、直接是兩者共同的特點。廣播電視是在科學技術進步的基礎上,適應世界經濟、政治、 文化發展的需要,從19世紀後半期開始研究,在20世紀上半期誕生並得到迅速發展的。
由於世界各國社會制度、歷史條件、政治體制等的差別,廣播和電視從誕生之日起就形成不同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方式。
廣播電視事業仍在繼續發展。通信和廣播衛星、電纜電視、圖文電視等新型傳播媒介,在發達國家逐步普及。立體聲和多伴音電視、衛星直播高清晰度電視初露端倪。廣播電視正在從傳播一般性新聞報道和娛樂節目,向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入,向更多的品種和專門化的方向發展。
⑧ 中國廣播電視發展史
這3座電台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批廣播電台,都是由美國人辦的。此後,美、英、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五大召開以後,我國的廣播電視事業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
⑨ 公共廣播行業前景怎麼樣
中國專業音響行業的主要下游應用領域為體育賽事、文化娛樂、會議系統、公共廣播等行業,得益於近年來國家宏觀經濟的增長,這些行業發展迅速,對專業音響的需求與日俱增。2008-2012 年,中國專業音響產值規模由49.68 億元增加至 80.57 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了 12.85%。2013 年,先後出台的取消三公消費、限制政府建房、提倡節儉辦晚會等政策,讓燈光音響行業在娛樂、公建、演出等項目上受到了一定的影響,市場競爭加劇,部分企業利潤縮水。2013 年中國專業音響總值為 79.6 億元,同比下降 1.20%,2014 年中國專業音響總產值達到 80.41億元,同比增長 1.02%,行業恢復正增長。
2008-2014年中國專業音響產值增長情況
隨著下游應用領域對專業音響設備和系統需求的持續增加,中國專業音響行業將保持穩定的增長,並呈現出細分領域專業化、產品國產化和市場向優勢品牌企業集中的發展趨勢。另外隨著產品更新換代的速度加快,對用戶的需求越來越重視,專業音響行業新品特徵也逐漸凸顯。
2014年中國音箱品牌關注度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等鼓勵支持下游產業發展的政策拉動,人們文體娛樂活動日漸增多,加上國家對信息化建設和公共工程投入的不斷增加,專業音響市場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未來專業音響行業將呈現出細分領域專業化、產品更加國產化和市場向優勢品牌企業集中的發展趨勢。
西派電子CEO-PA 中國十佳廣播會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