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有什麼概念簡介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
產業鏈在四維對接和四維調控之下.在現實中形成了一些具體模式。劃分模式的標準是看產業鏈中主要節點之間的主要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之間有三種主要關系及其契約形式。即純粹的市場交易關系、產權關聯式關系(體現為企業通過收購、並購、持股、控股、參股等形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准市場式關系(亦即企業間通過「關系型契約」所建立的較穩固的關系)。相應的「契約形式」有:「市場交易式」契約——純粹的「商品買賣合同」、「產權契約」——企業持股或控股數量與質量的制度安排、「關系型契約」——既非產權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約關系。按照上述關系和契約形式,可以把產業鏈的形成模式分為市場交易式(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式契約)、縱向一體化式(產權關聯、產權契約)、准市場式(准市場關系、關系型契約)和混合式產業鏈四種。
市場交易式產業鏈指產業鏈中的企業之間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關系。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鏈而組成一個有機的鏈條。它的優點在於:整個產業鏈中不存在壟斷利潤的節點,企業生產不會受制於某些廠商。缺點在於:產業鏈中的商品迂迴程度較低,供需鏈中的技術鏈較短。此外,過於「獨立」式的生產不利於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不利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整體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由於除了自己生產以外的產品都來源於外購,產品生產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大。
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縱向一體化擴張而形成的產業鏈。
產業鏈中的企業同屬於一個企業集團或總公司,有著產權的關系紐帶。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通過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對其他企業保持著強有力的控制.靠企業間的產權紐帶形成一個產業鏈。它是一種在產業鏈內部進行「自給自足」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由於將市場交易轉化為企業集團內部生產。用集團內部的計劃代替市場交易,從而使生產更加穩定;但是,企業集團內部管理的難度加大.不利於產業鏈整體效率的提高。這種模式往往和產業特性有關。一般來說,鋼鐵、石油、煤炭、汽車等進入壁壘高、容易產生壟斷的產業往往形成一體化式產業鏈。
准市場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通過虛擬、OEM、ODM、特許經營連鎖、外包、戰略聯盟、租賃等既非市場交易又非產權控制的形式.以及處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業形成的一種既非完全市場交易又非企業集團內部關系的產業鏈。這種模式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當企業和供方或買方建立起一個較穩固的市場交易關系。形成「關系型契約」時,企業鏈實質上也就變為「准市場式」。這種模式往往存在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非常高的情況之下。由於「關系型契約」不像產權紐帶一樣穩固.對核心企業控制鏈條的能力要求很高。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在技術鏈很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准市場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最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為了加強企業間的關聯。除了建立「關系型契約」之外,還要建立「關系專用性投資」。由於准市場式產業鏈的本質不是控制企業而是選擇產業鏈節點上的企業,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了解的要求遠大予對控制企業的要求.因此,核心企業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來不斷掌握其他企業的變化情況。從適用范圍來看。往往是在信息技術運用較發達、技術成熟度高、技術關聯性強的產業中容易產生准市場式產業鏈。
混合式產業鏈是指含有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准市場式這三種產業鏈模式中的二種或三種的結合模式。這種模式是現實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它是指在同一條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種產業鏈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種產業鏈模式。在產業鏈的部分環節還是具有所屬產業鏈模式的特點。如在某一個產業鏈的部分是「縱向一體式產業鏈」。那麼。這部分產業鏈就具有縱向一體式產業鏈的特點。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技術鏈比較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價值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能夠較好地實現產業價值。從行業調控維來餚。由於混合式產業鏈的復雜性,行業調控也具有復雜性。從適用范圍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的適用范圍最為廣泛。
B. 產業結構演進模式有哪些
各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演化和升級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是各種復雜因素影響和作用的共同結果。這些因素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在市場機制自發對資源實施配置基礎上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及其相互作用;外部因素主要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國際經濟關系各個方面的影響;主觀因素主要指國家按照其不同的戰略目標自覺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並通過實施各種經濟政策而對產業發展所造成影響。
首先是經濟開放度對主導產業演化的影響。美國學者羅斯托認為,各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存在著相應的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部門,而各個階段的演進都是以主導產業的不斷更替為特徵的,主導部門通過回顧、旁側和前向三種效應方式,帶動其他部門發展。
一般說來,在封閉條件下產業結構是相對獨立演進的,主導部門交替更迭過程往往是漸進有序的,是有其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從發達國家近代經濟發展歷史考察,主導產業群更迭交替的脈絡是十分清晰的。18世紀的60年代至19世紀的60年代,由於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結構形成了以紡織工業為核心的包括紡織工業、冶金工業、採煤工業、早期製造業和運輸業等五大部門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群。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由於第二次產業革命中的電力發明和應用,形成了以鋼鐵工業為核心包括電力工業、鐵路運輸、重型機械工業、汽車工業以及電訊業等主導產業群體,鋼鐵工業替代了紡織工業成為主導產業。19世紀末至20世紀深化了第二次產業革命成果形成了以汽車工業為核心,包括石油、化工、電力、電機等主導產業群體,電力、汽車、化工、鋼鐵等工業合並成為主導產業,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開始了第三次產業革命(又稱科技革命),形成了以信息工業為核心,包括宇航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生物工程、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等主導產業群體,信息工業、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以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盡管從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橫截面考察,各個國家或地區的主導產業會呈現出不同步、不同類的特點;但各個國家或地區時間縱截面考察,主導產業的更迭演進序列一般不會任意改變的,只不過後發國家往往要重復先發國家的演進軌跡。
其次經濟開放度決定產業結構的協調方式與變化速率。一個國家內部三次產業之間以及各次產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怎樣才算協調合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但有兩個基本准則是廣泛適用的,給定時期內的產出符合市場的需要,不存在明顯的過剩與短缺。二是現有的生產資源能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
與經濟封閉條件相比,市場開放條件下產業結構演變往往更能符合上述的兩個標准。因為在開放型經濟是以整個世界為平台實行資源配置,由於資源配置空間擴大,有利於避免市場狹窄所造成的生產與需求的脫節,防止效率低下的產業佔用過多的生產資源,使閑置生產能力得以充分利用,使自然資源變成經濟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國際市場為平台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較大的合理性和規模經濟性。當然在結構變動較為緩慢時,其國內的生產要素和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適應,因而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其結構開放的要求較弱。但是當產業結構處於急劇變動階段,國內的供求條件難以適應其變動要求,需要藉助外部力量來補充,因而其結構開放的要求比較強烈。而且開放經濟體系中主導產業往往是面向國際市場,出口競爭力強,技術創新往往再國內的各類產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主導部門的技術創新引導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
另外從世界各國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上看,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實行對外開放,其產業結構必然會發生很大的調整與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一定導致產業結構升級,也並不一定有利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時,其矛盾有時甚至會相當的尖銳。有些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外開放,有力推動了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的進程,逐步步入發達經濟的行列;有些國家則在實行對外開放之後雖然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有較大發展,但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並沒有得以解決;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盡管對外開放的時間並不短,但經濟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產業結構不僅沒有得以改善,反而趨於惡化。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發展中國家缺乏產業升級的內在動力,單純依賴初級原始的資源稟賦確定自身在國際分工中地位,企圖長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出口導向,無法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必然在國際分工中長期處於不利。
C. 漢能的產業發展模式是什麼
漢能產業發展模式:
集團專注於清潔能源的發展,憑借具有前瞻性的戰略優勢和品牌優勢,以可供集團持續發展的資源儲備為基礎,不斷提升以漢能軟實力為主的綜合實力,在水電、風電、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領域占據制高點,以創新、變革性技術為起點,以規模化優勢構築漢能特有的產業發展模式,推動清潔能源產業在中國和世界大力發展,為降低全球碳排放做貢獻。D. 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針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刀切」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提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梯、三種模式 。總體上看,這三個階梯分別是東部階梯、中部階梯和西部階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作為東部模式或東部階梯的代表城市,文化產業已經占據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其佔GDP比例已經連續數年超過12%,北京已經形成了這種以文化產業為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產業形態或者產業格局。相比之下,西部某些縣市文化產業在GDP中的佔比僅有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零點幾,與東部地區差距非常之大。因此,東部應有東部的發展模式,中部應有中部的發展模式,西部應有西部的發展模式。從發展模式的角度來講,東部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整體中的高端形態,要率先實現文源臘化產業走向國際,作為中國的國家隊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 。
西部的這一階梯的模或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遊為龍頭來發展文化產業,從而使得文化旅遊成為這一階梯模式中起到領頭作用、帶有全局觀念的文化產業形態。對於西部9省區來講有著以下幾大優勢,第一、有豐富獨特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風情。第二、第二產業(指工業)不是非常發達,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保留了原生態的山川美景,擁有眾多美好的風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獨特的地形地貌吸引無數人嚮往。第三,有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化加上民俗風情、自然環境,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旅遊基礎。比如雲南的麗江、西雙版納,還有貴州、新疆、寧夏、青海、西藏等省區,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旦裂伍鮮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因此,以文化旅遊為龍頭去發展和帶動文化產業是非常切實可行的。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要依據各地具體情況,實事求是,適度的、有前瞻性的發展,發展模式要符合整個國家國情的現實和未來發展。
E. 我國中小企業產業集群發展模式研究 的意義、發展趨勢怎麼寫
小論文意義可以從帶動就業、活躍地方經濟入手、充分發揮企業的互補作用,發展趨勢要有案例研究做基礎,規模化、體系化、專業化。
F. 如何理解產業演變規律和產業發展模式
一)專一模來式 專一模自式就是企業集中資源於某一項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
《孫子兵法·九地篇》說:「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兵一向,千里殺將」,對企業而言即集中兵力,選准突破口,贏得市常然而目前中國很多中小企業仍沒有擺脫「小
G. 什麼是新產業 新業態 新商業模式
1、《新產業》是2006年7月1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全國。
展望新願景
解讀新政策
①農業和農村政策
②農民負擔與土地政策
2、《商業新業態》是1970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程驊。
在城市社會變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下,考察從農業社會的集貿市場到工業社會的百貨商場再到後工業社會的「新業態」人們消費行為的歷史變遷、商業空間的變革和人的消費需求的滿足之間自覺形成的互動關系。
3、《新商業模式》是2008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志新。商業模式是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模式。隨著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不斷深入,傳統商業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創新商業模式勢在必行。
本書系統、全面分析了新商業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特點;根據大量企業商業模式的案例分析和比較研究,總結出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原則:以價值創造為靈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企業聯盟為載體、以應變速度為關鍵、以信息網路為平台。
(7)發展產業的模式研究擴展閱讀:
由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產業、新動能——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在深圳正式開幕。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牛一兵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手舉辦這個峰會,就是要為全國各行各業深入改革創新發展以及產學研合作搭建一個共建共商共享的平台,以此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