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電子信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哪些問題和不足
前瞻網摘要:受國內外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轉型升級逐漸成為當前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的主題。對於企業而言,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
我國是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第一大國,但是行業規模與實力並不成正比。從國際產業價值鏈分工來看,我國仍處於全球價值鏈中的中低端,且以生產組裝為主。我國電子信息產業長期存在缺乏核心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發展受制於人等問題。在我國國民經濟經濟調結構、轉方式,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大背景下,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壓力尤其艱巨。
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受全球產業調整及部分主要行業衰退的負面影響,今年三季度以來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在增加值、銷售產值、出口、投資等關鍵指標方面均呈現小幅波動和不斷下調的情形,未能突破產業發展瓶頸。
此外,成本的壓力與盈利水平的降低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2013年1-8月,全行業實現利潤1914億元,增長25.0%;全行業實現利潤率3.3%,低於去年年底0.8個百分點,低於工業平均水平2個百分點以上。企業經營成本方面,1-8月全行業主營業務成本51684億元,增長10.2%,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中的成本為89.7元,高出工業平均水平近4元。
預計2013年第四季度,在歐美經濟持續低迷的形勢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同比增速還將下調至11%左右。
二、電子信息製造企業轉型的方向:產業鏈延伸
當前國內外經濟發展新特點將倒逼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轉型升級。褪去「世界工廠」的外衣,我國勞動力以及土地等要素優勢加速消失,產業轉移出現新態勢。一方面,我國傳統代工製造業逐漸向要素更加廉價的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轉移,另一方面,國內東部發達地區的電子信息製造業加速向中西部轉移。
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向中西部地區轉移,發展模式會轉變。對於企業而言,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發展前景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認為,產業鏈延伸與整合將是應對當前形勢,實現成功轉型升級的一大方向,具體來看,主要縱向內涵式延伸、橫向外延式延伸兩種模式。
縱向延伸:從縱向上來看,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產業鏈主要由五個環節構成:研發設計廠商、材料零部件供應商、信息設備製造商、營銷商和消費者。企業在發展本行業的基礎上開發上下游工業,通過產業鏈的深化提高附加值。目前,國內很多彩電企業都加快向模組、面板、晶元、操作系統等領域的延伸和拓展,這些都將成產業發展的新方向。
橫向延伸:簡單地說,橫向延伸就是實現多元化發展,在現有生產過程和產品基礎上向以外其他產業延伸。海爾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企業多元化戰略成功的典型。集團從一個生產冰箱的小企業發展到擁有白色家電、黑色家電、米色家電在內的96大門類15100多個規格的產品群,並出口到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具有高美譽度的大型國際化企業集團,這與企業所制定的多元化戰略是密不可分的。
未來幾年是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產業和企業發展又處在一個新階段的關口。能否成功轉型,實現產業升級,將決定我國電子信息製造業的長遠發展及在國際市場中的地位。
『貳』 你看好未來電子行業的發展嗎
說實話,我挺看好的,現在因為外界因素,所以迫使我國的電子行業只能走上自主創新的道路,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因為沒有人能夠永遠依賴別人,如果通過這種因素能夠使得我國的電子行業開始走上研發的道路,即便在這個過程中會耗費很多心血和時間,也是值得的呀。而且跟一個反復無常的人做生意,還不如自己有能力去掌控生意,就是為了能有一天大膽說不,而不是為了電子行業就勉強屈服彎腰,因為狼是永遠喂不飽的,做人還得依賴自己,如果靠別人,遲早是要摔跤的。
其實從18年開始,我們能夠大概的知道他們對我們的態度。但是不能氣餒哦。與其一直去奢望別人的寬容,還不如用實力去贏得別人的尊重,因為只有這樣,我們才有站起來跟他們談話的能力。這個過程雖然是挺艱辛的,但我們一定能做到。希望有一天大家不再覺得晶元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實實在在擁有並且輝煌的一個科技優點。
『叄』 電子行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最近幾年,中國電子行業整體保持著良好的運行發展趨勢。
一是穿戴式電子設備風生水起;
二是移動電子產品金屬化;
三是LED家居照明市場啟動,中國將是全球製造基地;
四是大尺寸觸摸屏電子產品需求啟動;
五是面板新產能投放,上游材料產業機會顯現;
六是電動汽車市場啟動;
七是柔性顯示電子技術創新突破在即;
八是電動汽車市場啟動;
九是柔性顯示初露端倪,技術創新突破在即;
十是人工智慧繼續發展,無人駕駛汽車將受到關注。
『肆』 電子 商務促進了哪些產業的發展
電子商務的發展帶來了創新的行業主要如下:
一,物流行業健內康穩定發展
電子商容務的發展給物流行業提供了更好,更快的發展,現在物流行業已經從傳統的寄信到深入到各個行業中來,也發展到了從自營,第三方合作的多渠道的合作,一般只有3-4天就可以送到用戶手中,提高了效率。
二,電子商務+互聯網+政務服務
電子商務+互聯網+政務服務,正在成為促進各行各業結構優化和升級的有力引擎。而「電子商務+互聯網+政務服務」已是大勢所趨,於在政府行業積累的優勢地位,將進行不斷創新。將積極深入開展面向政府公共服務的「互聯網+」,充分利用現有業務和技術積累,促進我國電子政務「互聯網+」的進程,助力電子政務改革,創造社會價值。
三,電子商務線上線下
人們不僅利用店鋪的形式來銷售東西,更在一些著名的網路品台銷售東西,是信息更叫多元化,購物更加的渠道化,為企業和個人帶來了利益。
『伍』 韓國電子產業如何發展的
自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快速增長的電子工業就像火車頭一樣, 帶領南韓成為世界第十二大貿易國家。根據World Electronics Data資料顯示,韓國在1993年已是世界第六大電子產品生產國家, 其產出金額達379億7,700萬美元。而1994年更是韓國電子工業的豐收年,產值增長高達24.6%,製造出價值達473億美元的各式電子產品,且創造出309億美元的出口實績。
事實上,韓國電子工業能進展至現在的地步,其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在90年代初期,韓國電子工業曾面臨經濟衰退、工資上升,而引起競爭力減弱的窘境,造成不少中小型電子公司的倒閉和大型投資計劃的萎縮;另外一項影響韓國電子工業發展的因素是內銷市場的開放,造成日本等工業化國家電子產品擁入韓國市場,使各大家電廠商利潤下降,經營日趨艱難。在該段期間內,韓國在國際市場的開拓上亦遭遇不少挑戰,尤其在開發發展中國家市場如東南亞、中國大陸和拉丁美洲等地,競爭情況更是十分激烈。在低價位消費性電子產品中,韓國彩色電視、收錄音機等產品已無法與中國大陸製品競爭,加上各國實施進口限制,使韓國電子產品面臨許多困難。這種形勢正如韓國電子工業協會(簡稱EIAK)所述,韓國電子工業就像三明治一樣,夾在已開發國家和開發中國家間難以動彈。然而韓國電子工業界並未就此放棄,反而加速進行轉移生產基地至具有比較利益國家,並投入全面性研究發展工作。1993年下半年以後,情勢即大有改善,一方面由於世界經濟景氣的緩慢復甦,另一方面由於日圓持續升值,再加上韓國企業不斷投入新產品開發,眼光正確,作法積極,能掌握時機,切入市場所需而能營造出「電子工業大國」的佳績。
2、韓國電子產業發展特點
就韓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歷程來看,其具有下列的特點:
2.1 製造重點由消費性產品轉移至工業用電子產品及零件目前個人計算機、集成電路等為韓國最為熱絡的出口項目。尤其是4MB動態隨機存取內存(DRAM)的生產,韓國三星已超越日本NEC成為全球最重要的供應廠商。韓國且已開發出全世界第一顆256MB的DRAM 晶元,未來將可視市場演變隨時量產,稱霸DRAM市場,創造更驚人的出口實力。
2.2 貫徹國際化策略,尋求具比較利益的海外生產地點
韓國加強在先進國家設立研發中心,吸引傑出人才貢獻所學。在赴海外投資營運方面,根據韓國中央銀行統計指出,韓國電子業截至1993年底 累計對外投資10.26億美元,其中設立海外工廠達221處,金額為5.29億美元,設立銷售網點計158個,投資4.55億美元,設立研發中心計18個,投資4,200萬美元,且近年來則有朝亞太地區投資趨勢,中國大陸是重點投資地區。另外,最近韓國廠商國際化策略中,最引人注目的則是三星電子以3.8億美元買下美國個人電腦大廠AST40%的股權,金星以3.5億美元購入美國老牌家電廠增你智58%的股權。
2.3 研究開發經費龐大
韓國電子業為能維持強勢競爭力,莫不大力投入研發和技術創新工作,不論對主流商品開發時效的掌握,生產製程技術改良、尖端電子產品或關鍵零組件開發皆不遺餘力,運用大批人力、物力和財力以求掌握商機。另外,根據韓國科技部資料顯示,1992年韓國工業界投入研發經費占營業額比例已達1.8%。其中電子工業1992年投入研發金額達15.57億美
元,投資於研發經費占營業額比例更高達4.44%。可見韓國電子業對研發的重視。
2.4 積極分散出口市場
以往韓國電子業偏重美國、歐洲和東南亞市場的拓展,為因應貿易保護主義興起,區域經濟抬頭,目前則將大部分心力投注於中國大陸、東歐、印度和日本市場的開發,對歐美市場的鞏固則采企業購並和策略聯盟的方式,以達到深耕市場的策略目標。
2.5 大型電子集團外銷額佔全國電子產品出口比重甚大
三星、LG及大宇等電子企業集團合計外銷金額超過百億美元,占韓國電子產品出口總額的60%以上,出口已成為韓國大型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雖然大型企業出口與日俱增,但對研發投入毫不遲疑,就如前述三大電子集團每年至少撥出營業額的6~8%致力於研發創新等開創性工作,故長期以來總能突破增長,創造利潤。
2.6 共同開發新產品降低風險已成為新趨勢
目前韓國主要出口電子產品為半導體,個人計算機、音響製品、彩色電視機、錄放機、映像管、錄像帶、微波爐、電冰箱等,未來產品開發重點則以半導體類的TFT型液晶顯示裝置、特殊應用IC(ASIC)、高記憶容量的動態隨機存取內存、消費電子類的高解析度電視、數字式錄放機和攝影機、有線電視系統、信息計算機類的多媒體產品、個人數字處理器、大型計算機交換通訊類的碼多分址存取(簡稱CDMA)式移動通訊系統、非同步傳輸模式交換設備、整體服務數字網路、傳真機、寬頻信息網路相關軟體及裝置等為主。通過韓國政府居間強力運作協調,民營企業的研究開發中心如雨後春筍般地設立。1995年各式新型產品開發結盟個案多達28種,為求降低開發風險,避免財務負擔過重。在此種民間積極參與下及政府鼓勵、資助的環境中,上述重點產品的開發成功將可陸續得到印證。
2.7 外國企業前往韓國投資電子產品生產者逐漸減少
在歷經韓國政府的大力支持及企業的努力研發下,目前大部分的電子產品及零組件,競爭力已大為提升。原本依賴外資合作開發的產品逐漸減少,因此韓國政府已減少管制及保護,在國內市場逐漸開放的同時,外資也因投資無利可圖及競爭日趨激烈,而逐漸減少對韓投資。根據韓國財政部統計資料顯示,1993年外資赴韓投資電子業者僅8項,金額為4,500萬美元,較之1992年外資投資金額的6,700萬美元減少32%。項目數亦由1992年的17項降為1993年的8項,可見外資赴韓投資經營電子業已降溫。具地利之便的日本向為韓國電子業最重要的外資來源,而美國為保護其在東南亞的利益,亦不遺餘力策動其業者前往韓國投資,居韓國外資來源第二位。
2.8 知名大廠與中小企業攜手合作
韓國電子工業發展策略初期以國家力量和全民支持的共識,培養出數傢具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採取學習仿製,改良生產和設計創新等漸進步驟,逐步取得在世界市場的知名度。目前已完成至可改善流程,大規模量化生產經驗豐富階段,而邁向設計自主、領導推出新產品時期。未來只要對世界市場走向,掌握正確,以韓國敢沖敢拼民族特性,將可在國際市場上更上一層樓。而且大型企業的茁壯,相對帶動中小企業的興盛。未來韓國電子工業的繁榮發達,非但世界級知名大廠能有貢獻,而多達7,000餘家的中小企業,也將共同扮演重要的角色。
『陸』 電子元器件行業最近發展的怎麼樣
電子元器件是電子元件和電小型的機器、儀器的組成部分,其本身常由若干零件構成,可以在同類產品中通用;常指電器、無線電、儀表等工業的某些零件,如電容、晶體管、游絲、發條等子器件的總稱。常見的有二極體等。
電子元器件包括:電阻、電容器、電位器、電子管、散熱器、機電元件、連接器、半導體分立器件、電聲器件、激光器件、電子顯示器件、光電器件、感測器、電源、開關、微特電機、電子變壓器、繼電器、印製電路板、集成電路、各類電路、壓電、晶體、石英、陶瓷磁性材料、印刷電路用基材基板、電子功能工藝專用材料、電子膠(帶)製品、電子化學材料及部品等。
感測器行業地位有所提升
感測器最早出現於工業生產領域,主要被用於提高生產效率。隨著集成電路以及科技信息的不斷發展,感測器逐漸邁入多元化,成為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也被認為是最具發展前景的高技術產業。
正因此,全球各國都極為重視感測器製造行業的發展,投入了大量資源,目前美國、歐洲、俄羅斯從事感測器研究和生產廠家均在1000家以上。在各國持續推動下,全球感測器市場保持快速增長。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感測器製造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已達720億美元。2013年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突破千億美元。到了2016年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增長至1741億美元。截止到了2017年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已達到1900億美元,同比增長9.13%。隨著全球市場對感測器的需求量不斷增長,感測器市場規模仍將延續增長勢頭,預計2018年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將超過2000億美元。
2010-2018年全球感測器市場規模統計及增長情況預測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雖然暫時處於落後,但中國企業並未毫無追趕機會。例如,在世界范圍內感測器增長最快的汽車領域,中國就已佔據著一定地位。數據顯示,中國佔全球汽車感測器市場份額達到14.20%,僅次於歐洲,超過了美國和日本。
未來中國感測器朝著「四化」方向發展,有望實現彎道超車
總體來說,在感測器系統向著微小型化、智能化、多功能化和網路化的方向發展下,我國企業仍有彎道超車的機會,未來有望出現產值超過10億元的行業龍頭和產值超過5000萬元的小而精的企業。
『柒』 電子信息產業的在德國發展史
德國的電子信息產業歷史悠久,基礎較好,在世界電子市場上曾與美國爭霸,稱雄一時。早在1888年,德國物理學家赫茲證實了電磁波的存在。當時,德國的電子技術尤其在理論方面居世界領先地位。在工業方面,德國擁有歐洲最大的通信設備企業·西門子·哈斯克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重要電氣壟斷企業。它們創建於上一世紀中期或後期,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迅速發展,取得了不少技術成就,為德國電子工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40年代初,它們瓜分了國內市場,壟斷了德國電氣設備的生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為德國法西斯提供了大量的軍用設備。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西門子公司曾大量製造飛機、潛艇、導彈用的電氣設備和發射裝置。這時的電子工業在很大程度上是為戰爭服務的。
隨著德國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德國電子工業也遭到嚴重破壞。戰後,民用電子工業的發展,為軍用電工技術及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聯邦德國軍用電子工業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到1956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德國曾被禁止研究和生產軍用電子產品,只能發展民用電子產品。但是在美國的扶植下,隨著聯邦德國經濟的迅速恢復和發展,電子信息產業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破壞的電子信息產業基礎設施迅速恢復和重建;損失巨大的電子信息產業企業,如西門子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等得到較快的恢復和發展,其資本日益集中,業務逐漸擴大,技術不斷創新。它們控制了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大部分產品的生產。到1950年,整個聯邦德國電子信息產業的產值比戰前的1936年增長了兩倍。50年代,聯邦德國電子工業年平均增長率達20.3%,在製造業中僅次於造船業(21.7%)。
1956年~1975年
1956年後,隨著聯邦德國正式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和聯邦國防軍的建立,成立了一些軍用電子技術方面的研究機構,開始了軍用電子技術的研究和發展工作。例如,1957年1月在北萊茵威斯特伐利亞州研究協會范圍內建立了高頻物理研究所,1963年建立了無線電和數學研究所,1967年建立了人機工程學研究所,1974年建立了數據處理和模型識別研究所以及光學研究所等。這些機構在軍用電子技術各專業領域的研究方面取得了較大成績。
在此階段,聯邦國防軍裝備的軍用電子設備從國外采購逐步轉向國內生產,越來越多的企業承擔了軍用電子產品的研製和生產工作,研製了大量性能先進、質量優異的軍用電子產品。在通信設備方面,西門子公司研製了FM12/800移動式無線電中繼系統等;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FM120/500無線電中繼系統等;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XT3000系列甚高頻和超高頻電台(裝備了『狂風』和『阿爾法』噴氣戰斗機)。在雷達技術方面,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飛行安全控制雷達、機載和艦載雷達、防空雷達;西門子公司研製了移動式多普勒雷達(MPDR);標准電氣洛倫茨公司研製了毫米波雷達等。在光學儀器方面,卡爾·蔡司公司、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等研製了各種測距儀、潛望鏡、紅外瞄準儀、夜視儀、熱成象設備等。在導航設備方面,好幾家公司研製了各種機載和車載導航設備和陀螺儀。此外,還研製了一些自動化作戰指揮、偵察和電子戰等方面的設備。
1975年到2009年2月為止
聯邦德國從70年代中期開始加快軍用電子設備的研製和生產,加強與國外的合作,實現了軍用電子產品的國產化。為了實現軍隊指揮自動化、現代化,發展了綜合軍用電子系統。例如,在這期間研製了「奧列斯特」(Onest)三坐標雷達、「萊姆斯特」M型和FLT2型坦克火控系統;通用電氣-德律風根公司研製了ETM1800高頻數據機,E-1800通用接收機,西門子公司研製了CHR532/533高頻通信接收機、CHX200系列短波智能/跳頻通信系統、CTM200微波中繼通信設備;羅德.施瓦茨公司研製了HF-850系列短波自適應/跳頻通信系統、XK403高頻收發信機等。聯邦德國研製的通信設備完全取代了美式裝備。已研製成阿德勒和阿雷斯兩種地炮火控系統,並開始實施軍民兩用的比格風(Bigfon)光纖通信工程,耗資149億馬克,以取代聯邦德國現有的電纜通信,以及研製陸軍防空偵察、指揮系統等。1984-1988年用於偵察、指揮設備和系統的研究和發展費用增長33%。
『捌』 電子商務的發展帶動了那些產業的發展
從本質上來說是傳統市場的發展競爭發展產生了電子商務,發展了電子商務。為很多新人類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的工具。為了完善這個工具產業也隨之發展起來。
搜索引擎、個人站長、廣告聯盟、物流,倉儲、在線支付、手機等移動端、APP;相關的技術培訓
『玖』 2019電子信息行業發展趨勢圖
這個太專業了,還是去問問調查數據的吧
『拾』 微電子行業國內發展前景怎樣
微電子技術是隨著集成電路,尤其是超大型規模集成電路而發展起來的一門新的技術專。微電子產業屬是基礎性產業,之所以發展得如此之快,除了技術本身對國民經濟的巨大貢獻之外,還與它極強的滲透性有關。另外,現代戰爭將是以集成電路為關鍵技術、以電子戰和信息戰為特點的高技術戰爭。
微電子學滲透性強,其他學科結合產生出了一系列新的交叉學科。微機電系統、生物晶元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具有廣闊應用前景的新技術。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統計,中國的集成電路產業起步於1965年,經過30多年的發展,現已初步形成了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業共同發展的產業結構。晶元生產技術已達到8英寸、0.25微米-0.18微米水平。但總體來講,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比較弱小,1999年銷售額僅占國際市場份額的0.7%,只能滿足國內市場需求的16%。要提高我國微電子技術的整體水平,我們還需要長期的艱苦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