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產業發展模式

產業發展模式

發布時間:2020-11-25 12:10:58

文化產業的發展模式

針對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存在「一刀切」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文化創意研究所所長金元浦提出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梯、三種模式 。總體上看,這三個階梯分別是東部階梯、中部階梯和西部階梯。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杭州作為東部模式或東部階梯的代表城市,文化產業已經占據非常高的比例。在北京,文化產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支柱產業之一,其佔GDP比例已經連續數年超過12%,北京已經形成了這種以文化產業為特色產業和支柱產業的產業形態或者產業格局。相比之下,西部某些縣市文化產業在GDP中的佔比僅有百分之幾甚至百分之零點幾,與東部地區差距非常之大。因此,東部應有東部的發展模式,中部應有中部的發展模式,西部應有西部的發展模式。從發展模式的角度來講,東部文化產業,作為國家文化產業發展整體中的高端形態,要率先實現文源臘化產業走向國際,作為中國的國家隊參與到國際競爭之中 。
西部的這一階梯的模或特色是主要以文化旅遊為龍頭來發展文化產業,從而使得文化旅遊成為這一階梯模式中起到領頭作用、帶有全局觀念的文化產業形態。對於西部9省區來講有著以下幾大優勢,第一、有豐富獨特的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風情。第二、第二產業(指工業)不是非常發達,自然環境沒有受到破壞,保留了原生態的山川美景,擁有眾多美好的風光景色,尤其是那些獨特的地形地貌吸引無數人嚮往。第三,有獨特而深厚的歷史文化。這些歷史文化加上民俗風情、自然環境,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旅遊基礎。比如雲南的麗江、西雙版納,還有貴州、新疆、寧夏、青海、西藏等省區,這些地方的三大特色非常旦裂伍鮮明,也得到了充分展現。因此,以文化旅遊為龍頭去發展和帶動文化產業是非常切實可行的。
中國文化產業發展要依據各地具體情況,實事求是,適度的、有前瞻性的發展,發展模式要符合整個國家國情的現實和未來發展。

⑵ 產業結構演進模式有哪些

各個國家或地區產業結構演化和升級具有很大的差異性,這是各種復雜因素影響和作用的共同結果。這些因素既有內部的,也有外部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內部因素主要包括在市場機制自發對資源實施配置基礎上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及其相互作用;外部因素主要指在開放經濟條件下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國際經濟關系各個方面的影響;主觀因素主要指國家按照其不同的戰略目標自覺制定經濟發展戰略,並通過實施各種經濟政策而對產業發展所造成影響。

首先是經濟開放度對主導產業演化的影響。美國學者羅斯托認為,各個國家經濟成長的每個階段都存在著相應的起主導作用的產業部門,而各個階段的演進都是以主導產業的不斷更替為特徵的,主導部門通過回顧、旁側和前向三種效應方式,帶動其他部門發展。

一般說來,在封閉條件下產業結構是相對獨立演進的,主導部門交替更迭過程往往是漸進有序的,是有其經濟發展的內在規律決定的。從發達國家近代經濟發展歷史考察,主導產業群更迭交替的脈絡是十分清晰的。18世紀的60年代至19世紀的60年代,由於第一次產業革命的結構形成了以紡織工業為核心的包括紡織工業、冶金工業、採煤工業、早期製造業和運輸業等五大部門為代表的主導產業群。19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由於第二次產業革命中的電力發明和應用,形成了以鋼鐵工業為核心包括電力工業、鐵路運輸、重型機械工業、汽車工業以及電訊業等主導產業群體,鋼鐵工業替代了紡織工業成為主導產業。19世紀末至20世紀深化了第二次產業革命成果形成了以汽車工業為核心,包括石油、化工、電力、電機等主導產業群體,電力、汽車、化工、鋼鐵等工業合並成為主導產業,並一直延續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20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開始了第三次產業革命(又稱科技革命),形成了以信息工業為核心,包括宇航工業、電子計算機工業、生物工程、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等主導產業群體,信息工業、新材料工業、新能源工業以成為發達國家的主導產業。盡管從不同國家或地區的橫截面考察,各個國家或地區的主導產業會呈現出不同步、不同類的特點;但各個國家或地區時間縱截面考察,主導產業的更迭演進序列一般不會任意改變的,只不過後發國家往往要重復先發國家的演進軌跡。

其次經濟開放度決定產業結構的協調方式與變化速率。一個國家內部三次產業之間以及各次產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怎樣才算協調合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但有兩個基本准則是廣泛適用的,給定時期內的產出符合市場的需要,不存在明顯的過剩與短缺。二是現有的生產資源能得到比較充分的利用。

與經濟封閉條件相比,市場開放條件下產業結構演變往往更能符合上述的兩個標准。因為在開放型經濟是以整個世界為平台實行資源配置,由於資源配置空間擴大,有利於避免市場狹窄所造成的生產與需求的脫節,防止效率低下的產業佔用過多的生產資源,使閑置生產能力得以充分利用,使自然資源變成經濟資源,使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以國際市場為平台的產業結構調整具有較大的合理性和規模經濟性。當然在結構變動較為緩慢時,其國內的生產要素和產品的供給與需求相對來說比較容易適應,因而在其他條件不變情況下,其結構開放的要求較弱。但是當產業結構處於急劇變動階段,國內的供求條件難以適應其變動要求,需要藉助外部力量來補充,因而其結構開放的要求比較強烈。而且開放經濟體系中主導產業往往是面向國際市場,出口競爭力強,技術創新往往再國內的各類產業中處於領先地位,主導部門的技術創新引導著整個國民經濟的結構調整。

另外從世界各國產業結構演變的歷史上看,一個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只要實行對外開放,其產業結構必然會發生很大的調整與變化,但這種變化並不一定導致產業結構升級,也並不一定有利於促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特別是從長期發展的角度來考慮時,其矛盾有時甚至會相當的尖銳。有些發展中國家通過對外開放,有力推動了產業升級與技術進步的進程,逐步步入發達經濟的行列;有些國家則在實行對外開放之後雖然國民經濟在一定時期內有較大發展,但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並沒有得以解決;甚至一些發展中國家盡管對外開放的時間並不短,但經濟狀況並沒有得到根本改觀,產業結構不僅沒有得以改善,反而趨於惡化。形成這種差異的主要原因是,這些發展中國家缺乏產業升級的內在動力,單純依賴初級原始的資源稟賦確定自身在國際分工中地位,企圖長期以勞動密集型產品作為出口導向,無法將比較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必然在國際分工中長期處於不利。

⑶ ITM模式是產業模式還是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和產業模式是完全不同的層面。
首先是性質不同。商業模式的性質是純商業運作,一般指企業化經營,以市場的需求為導向,以賺取利潤為目的。產業化模式則是以產業健康發展為目的,將產業的上下游進行優化,去除危害產業、行業的企業市場行為,進一步規范市場的營商環境,使市場良性發展。
其次是層面不同。商業模式是產業模式的一個層面,產業模式包含商業在內;商業只是產業環節中的一塊。因此,商業模式更注重單一的市場利潤,而產業模式更注重各個產業環節的把控。如果說產業模式是戰略性的,那麼商業模式就是戰術層的。
再次,創新難度不同。商業模式創新基本圍繞市場盈利為核心,創新難度相對簡單,說白了就是怎麼忽悠市場,忽悠資本實現自身的企業成長就可以。而產業模式要關注國家政治經濟的宏觀動態,統籌布局發展,創始人既要具有超強的政經意識思想高度,還要有豐富的宏觀視野的知識結構,由於產業性具有連續傳導的特點,還要具備產業整體的發展規劃、對行業有較深入的認知了解,還要對市場商業、企業經營運作落地都要有一定的把控力。應該說,產業模式的創始人是一個高端復合型人才。這種人絕不是靠學校教育培養出來的,個人認為,更多的是一種天賦。比如像阿里巴巴的馬雲,其通過互聯網電商改變了整個產業、社會的生活。這種人才百年一遇。很多接觸過馬雲的人都知道,什麼話題馬雲都能侃侃而談,原因就是馬雲具有這樣的產業創始人所有的能力。他對產業的各方面細節太了如指掌了。對ITM模式創始人沒了解過,但如果一個地方實施這種的產業性升級政策,那應該也不是一般的人物。

⑷ 如何區別產業模式和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
就是為了滿足客戶需求或實現客戶價值,而採取整體解決方案和一切方式方案的整合,也就是實現客戶價值的邏輯。那麼把它再展開,你會發現企業如何獲得資本,用資本做什麼,為誰做,用什麼做,怎麼做,用什麼方式提供給需求者,最終獲得利潤的整體解決方案。這個整體解決方案就叫做商業模式

產業模式:
就是說一個產業在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方式方法,它所走的道路就被成為產業模式,現在世界上有很多產業模式,各國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獨特的發展方式

⑸ 如何理解產業演變規律和產業發展模式

一)專一模來式 專一模自式就是企業集中資源於某一項自身具有競爭優勢的產品或服務。
《孫子兵法·九地篇》說:「故為兵之事,在於順詳敵之意,並兵一向,千里殺將」,對企業而言即集中兵力,選准突破口,贏得市常然而目前中國很多中小企業仍沒有擺脫「小

⑹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有哪些

【農業產業集群的主要發展模式】從主要類型和相關問題角度來看,我國農業產業化集群主要有以下幾種基本模式:
1、通過農業工業化生存方式建立涉農業產業化集群,並形成專業化小城鎮。例如:山東壽光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蔬菜生產、蔬菜批發、種子生產等不同生產企業、服務企業集群;廣東東安的農林牧漁產業群,已形成的優勢農產品規模集聚區有淡海水產品、畜禽產品、林果蔬產品、特經產品和糧棉油產品五大板塊和相應等級群群落。
2、依靠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農業科技化示範集群。例如:陝西楊凌示範區充分發揮楊凌的農科教整體優勢,經過6年多的發展,從開始的17家企業發展到現在的680多家,逐漸形成基礎農業、高新技術農業和農業服務化及科技創新群落。
3、通過新興的貿易集群帶動生產集群。這類形式的典型代表是都市農業服務業集群。例如:信宜市發展就是以典型的新興的貿易服務集群為代表,帶動周圍城鄉農業生產集群發展。
4、關聯產業發展的農業集群發展模式。如台商在福建農業投資范圍由原先的種植業、水產業和畜禽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擴大到農業關聯企業乃至觀光休閑農業,特別是出現了整個農業產業上中下游一體化配套投資的現象,除農業生產領域之外,還投資產後的加工、貿易、銷售和產前的種苗業、化肥、農葯、農用機械、農產品加工機械和食品加工包裝設備、農產品運銷設備等領域。這種農業集群化生產組織模式促進了產品質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帶動投資地產業提升和整體經濟發展的同時,競爭力不斷加強,效益不斷提高。
5、大企業繁衍和小企業集聚形成農業企業集群。大企業在發展過程中,由於企業資源的有限,很多企業為了集中企業的優勢資源,不得不剝離某些業務,這樣形成了很多小企業。也有些小企業以前是作坊式勞作,在獲得了新技術和資本支持下,逐漸形成了一家或幾家核心企業的集群發展模式。
【農業產業化集群】是在地理相近地域出現的、農業與相關產業相互支持的組織結合體,故農業產業化集群也具有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但是農業產業化集群具有不同於一般產業集群的基本特徵,既具有農業生產的技術特徵又具有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的組織化特徵。從目前典型的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歷史來看,農業產業化集群是一個由低級向高級不斷發展的動態過程,所依託的組織形式也是發展變化的。

⑺ 什麼是新產業 新業態 新商業模式

1、《新產業》是2006年7月1日大象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全國。

展望新願景

解讀新政策

①農業和農村政策

②農民負擔與土地政策

2、《商業新業態》是1970年東南大學出版社(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李程驊。

在城市社會變遷的歷史背景和時代背景下,考察從農業社會的集貿市場到工業社會的百貨商場再到後工業社會的「新業態」人們消費行為的歷史變遷、商業空間的變革和人的消費需求的滿足之間自覺形成的互動關系。

3、《新商業模式》是2008年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錢志新。商業模式是企業市場價值的實現模式。隨著世界全球化、信息化、市場化不斷深入,傳統商業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創新商業模式勢在必行。

本書系統、全面分析了新商業模式建立的必要性及其特點;根據大量企業商業模式的案例分析和比較研究,總結出商業模式創新的基本原則:以價值創造為靈魂、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以企業聯盟為載體、以應變速度為關鍵、以信息網路為平台。

(7)產業發展模式擴展閱讀:

由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合主辦的「新時代、新產業、新動能——2018中國新產業峰會」在深圳正式開幕。

人民日報社編委委員、海外版總編輯牛一兵在開幕式上致辭表示,人民日報社和招商局集團聯手舉辦這個峰會,就是要為全國各行各業深入改革創新發展以及產學研合作搭建一個共建共商共享的平台,以此加快新興產業發展,增強經濟發展動能,推動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閱讀全文

與產業發展模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