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新形勢下設施蔬菜產業如何轉型
設施農業發展情況匯報材料:
設施農業作為高效農業的一個重要載體,是先進農業生產力的重要標志,是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如何順應形勢,加快設施農業的發展,是龍灣區農業部門面臨的新課題。
一、設施農業(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農業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設施農業及其裝備得到很好發展。據統計,到2009年底,全區已建立蔬菜基地種植面積3萬畝,蔬菜播種面積達6.6萬畝,產量13.61萬噸,產值1.7億元。其中以鋼管大棚為代表的設施大棚共620個,面積達580畝,12連棟大棚面積50畝,普通竹棚面積2500畝,季節性拱棚面積1600畝。種植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共2.7萬畝,推廣大棚管理機械45台,噴滴灌設備及其他配套設備200多台套。設施農業已經成為龍灣農村經濟新的增長點,並已取得了較好成績。
二、主要做法和取得的成效
1、政府推動,加強組織領導。加強對設施農業產業工作的領導,成立區、鎮(街道)兩級專項推進領導小組,相關部門積極配合,強化服務,充分調動各層面的積極性,為發展設施農業開啟綠燈,逐步形成全社會齊抓設施農業的良好氛圍。
2、資金扶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發展設施農業,龍灣區加大財政支持,強化項目扶持,相繼出台《蔬菜產業化項目扶持補貼資金實施辦法》,每年在產業化資金中安排一定的農業發展專項資金,對設施農業發展基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搭建鋼管大棚、鋪設噴滴灌等配套設施以及新品種、新技術、新材料引進試驗示範推廣進行補助投入。截止2009年底,全區全年共投入扶持建設資金350多萬元。同時,加強與工商企業合作,鼓勵工商企業參與設施農業的開發。
3、典型引導,發展蔬菜基地。通過幾年努力,我區已涌現出一批上規模、上檔次的蔬菜基地,成為種植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的亮點。初步建成以永興五溪村蔬菜科技示範園區、靈昆九村蔬菜基地、天河千畝蔬菜基地、永中蔬菜園區等為主的一批具有一定規模、設施先進、科學管理水平檔次較高的基地,同時,建成以海城、永興的榨菜、海濱的甘藍類蔬菜、靈昆的甜瓜等一些特色蔬菜瓜果生產基地,並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目前,我區已建成天河蔬菜園區、海濱三周示範場及永中蔬菜園區等3家省級無公害蔬菜基地,靈昆九村蔬菜基地、永興五溪村蔬菜園區等2家市級無公害蔬菜基地,生產的振農牌日本大蔥、愛爾牌蒲瓜、蕃茄均獲得浙江省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稱號,並輻射和帶動全區蔬菜基地創立產地品牌。通過創建綠色品牌,大大增強了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現我區已有瑤溪經濟發展中心生產的黃瓜、番茄、靈昆靈農瓜果專業合作社生產的甜瓜、南瓜等12個農產品榮獲省無公害農產品稱號。2009年,我們繼續加大對設施農業蔬菜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抓好靈昆九村蔬菜基地三期工程以及永興五溪村蔬菜基地二期工程建設;全面啟動了靈昆鎮周宅村蔬菜科技示範園區的建設,並申報省級重點農業產業項目,建成後又將成為我區無公害、放心菜生產重點產區。
4、依靠科技,提高裝備水平。隨著我區無公害蔬菜基地規模發展,設施大棚應用規模逐步擴大,應用范圍逐步從單一的設施蔬菜向設施瓜、果、花卉等多元化領域拓展。一方面是加強了簡易毛竹棚向鋼管大棚、連棟溫室大棚的技術改造,提高大棚的技術含量。全面推廣與應用蔬菜生產高效節水栽培技術、無公害生產技術和生物防病技術。幾年來共推廣高效節水噴滴灌系統設備19.3萬m2,遮陽網紗18萬m2,推廣使用頻振式殺蟲燈1500盞、防蟲網紗20.5萬m2,性誘劑誘捕器3886個、誘芯4550個;先後引進了蕃茄、黃瓜、芹菜、茄子、四季豆等系列優新品種50個,對改善蔬菜品種結構起到了積極作用。另一方面是轉化鎮(街道)、村幹部和農戶產業發展思維,通過到先進地區參觀學習,開闊視野,總結經驗,形成共識,堅定發展決心。定期組織幹部群眾到溫州市農科院及各縣(市、區)先進的設施農業園區參觀學習、交流經驗,通過現身說法、效益對比,使幹部群眾認識到「只有規模化,才有高效化」的道理,引導全區設施農業產業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❷ 賀州蔬菜產業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
味精7克,醬油8勺,白糖2克,白醋2克,蘇打1克,雞蛋5個,料酒8克,涼水3克,精鹽0克,賀州蔬菜產業發展的有利區位條件?
❸ 蔬菜產業發展戰略選擇的研究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蔬菜產業實現了超常規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產國和消費國.與此同時,市場需求對農業增長的制約作用凸顯,農產品質量也成為影響需求的重要因素.因此,蔬菜供需平衡的經濟學分析與政策取向的研究對於我國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本論文試圖對我國蔬菜產業的生產、加工、流通等環節進行系統、全面的分析,藉助產業經濟學和計量經濟學理論,立足於理論分析與實證分析相結合,在實證分析中注重統計分析與計量分析方法的應用,實地調研與問卷調查相結合,圖形分析、以及計量經濟模型分析方法的運用,並嘗試運用不同的方法對供給、需求及蔬菜產業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力等進行定量描述;同時,通過實地調研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的現狀與問題,加入WTO對我國蔬菜產業發展的挑戰,以及我國蔬菜出口所面臨的技術壁壘等進行實證分析:最後,結合上述分析提出新時期我國蔬菜產業發展與競爭力提升的若干對策建議和政策取向. 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己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力圖在以下幾方面做出新的探索:(1)運用產業積聚理論對中國蔬菜生產空間轉移的規律與動因進行探討.本研究在深入探討我國蔬菜生產的區域布局演變歷程及地區蔬菜生產集中度的基礎上,運用產業積聚理論,以山東為例,探討我國蔬菜產業積聚的動因.目前國內外對產業積聚的研究集中在製造業,對農業積聚的研究幾乎沒有涉足,本文以蔬菜產業積聚為例進行的理論分析以期在該領域有所突破.(2)藉助計量經濟模型實證分析了價格因素對蔬菜供給的影響.結果表明上期價格是決定本期蔬菜產量的重要因素,蔬菜作為生活必需品,缺乏價格彈性,存在著時滯的價格在引導生產時,很容易遠離市場均衡,呈現發散的蛛網.(3)利用信息經濟學中信息不對稱條件下的逆向選擇理論對蔬菜市場中的檸檬現象進行分析,並提出改進的思路和政策建議.(4)利用多種計量經濟方法對城鄉居民的人均消費量和消費總量進行預測和分析.本論文立足於中國蔬菜市場供過於求的現狀,綜合考慮影響蔬菜消費的各種因素,利用計量經濟模型分別對我國城鄉居民的人均消費量和蔬菜消費總量進行預測,並對不同預測模型下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力求為我國蔬菜產業實現供求大體平衡提供科學依據. 有關蔬菜產業積聚的理論分析有待進一步完善和補充.
❹ 中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哪五大新問題
國務院參事室特邀研究員、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尹成傑表示,發展現代蔬菜產業是建設現代農業、推進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蔬菜產業發展面臨著生態環境資源市場的制約。
他說,提高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水平,必須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大力推進蔬菜產業的綠色發展;深入推進蔬菜種植的結構和布局的調整優化,大力發展「菜籃子」工程,發揮比較優勢,加快轉型升級;大力培育蔬菜生產的新業態、新模式、新動能;大力加快蔬菜產業的科技進步,不斷提高現代化水平;加快促進蔬菜一二三產業的深度融合。
公開信息顯示,2017年中國蔬菜的總產量超過了8億噸,種植面積達到3.3億畝,單產達到3280斤,人均佔有量達到1140斤。中國是世界上蔬菜生產的大國,蔬菜總產量占據世界的第一位。
來源:中國新聞網
❺ 中國蔬菜種質資源研究對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有什麼貢獻
如前所說,中國豐富的蔬菜種質資源,包含了蔬菜的種、變種、類型和適合不同生態條件下生長繁衍的品種、名優蔬菜以及從國外引進的蔬菜種類和品種,它們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為中國蔬菜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物質基礎。尤其是近年來,中國蔬菜產業有了跨越式的發展,蔬菜產業的迅速發展,對於城鄉市場供應的繁榮、農村種植業結構的調整、農民的增收致富、產區農村勞動力的就地轉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而蔬菜產業發展過程中蔬菜種質資源改良和創新、良種選育、種子產業的發展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
同時,豐富多樣的蔬菜種質資源也是蔬菜遺傳育種和生物技術發展的基礎。近數十年來,通過各種途徑育成各種蔬菜新品種2000餘個,其中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通過國家或省級鑒(認)定的蔬菜新品種1000餘個,它們之中通過雜種優勢育種育成一代雜種的蔬菜作物有27種。大白菜、甘藍、辣(甜)椒、黃瓜、番茄、西瓜、甜瓜等主要蔬菜和瓜類的主栽品種大部分已為一代雜種,一代雜種覆蓋率達30%~90%,其中大白菜、甘藍、西瓜達80%~90%。在一代雜種制種技術方面,十字花科蔬菜自交不親和系選育技術日益完善,各種類型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尤其是甘藍雄性不育系的選育成功,使中國十字花科蔬菜雄性不育系的選育及利用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蔬菜抗病育種成績顯著,質量育種也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在育種技術上,利用花葯培養技術育成了一批優良甜椒品種,大白菜、花椰菜、青花菜等蔬菜游離小孢子培養也獲得成功,並已育成了大白菜新品種;利用基因工程育成了耐貯藏、抗病毒的番茄品種(《蔬菜學》,2004)。上述蔬菜育種成果的取得,育種技術的進步,是與蔬菜種質資源的鑒定、評價、改良和創新的發展密不可分,也是與國外優異種質資源的引進和利用分不開的。
❻ 蔬菜產業區布局綜合區劃
以全省蔬菜產業現狀為基礎,結合富硒土壤和富硒蔬菜的區域分布特徵,專綜合考慮蔬菜屬種植結構布局的合理性和農產品的品質、安全性,以及富硒蔬菜瓜果種植潛力和產業發展前景,開展蔬菜產業布局區劃。
1.蔬菜產業區劃分
1)綠色蔬菜重點產業區:產地環境質量符合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生產要求,蔬菜品質和安全具有保障,並具有規模化生產和農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區域。
2)富硒蔬菜開發區:具備天然富硒蔬菜生長的地質-地球化學條件,產地環境滿足農產品生產安全的相關質量標准要求,並具有生產、加工能力及開發前景的區塊。
3)高山蔬菜產區:具備高山蔬菜生長自然環境條件,產地不存在原生重金屬地球化學異常和其他污染,具有發展高山蔬菜產業的區域。
2.蔬菜產業分布區劃
根據上述產區劃分原則,全省可設立嘉興、蕭山-慈溪、台州、平陽4處蔬菜重點產業區和6處富硒蔬菜開發區,並圈定了高山蔬菜產區分布區。蔬菜重點產業區主要分布杭州灣沿岸地區和浙東沿海地區,富硒蔬菜開發區分布於浙北平原區邊緣山前地帶和諸暨、金華、江山等地,而高山蔬菜產區分散分布於丘陵低山區(圖版Ⅸ-3;表9-4)。
表9-4 浙江省富硒蔬菜產業區劃
❼ 大力發展蔬菜生產對鄉村振興的意義
的確,對於農村,就得依靠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開拓對路的產業,包括衍生產業。
而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就是一條很好的途徑,既可以盤活有效且有效的資源,又可以帶動村民致富,還可以解決蔬菜供應的問題,可謂一舉多得。當然,種植蔬菜必須要找准方向,分析市場,科學種植,精準發力。
如果盲目種植,不僅不會帶來效益,而且會賠本。最近幾年好的種植大戶都賠了本,就是這個問題。所以要大力發展還必須科學發展。
❽ 蔬菜產業體系內容包括哪些方面
EXP: 廣東省具有蔬菜生產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夏長冬暖,雨量充沛,四季均適宜種植蔬菜。廣東毗鄰港澳的特殊地理位置,已成為我國蔬菜生產和出口的主要省份之一。目前,廣東的蔬菜產量持續穩定增長,品種結構也不斷更新優化,先進的生產技術加速推廣,區域化生產已初具雛形,產業化經營也初具規模,出口量逐年增加。然而,存在的廣東特色瓜類和葉菜類品種不夠豐富、栽培生產技術比較落後、產品的質量仍然不高、采後貯運加工滯後等問題,制約著蔬菜產業的進一步發展。
針對廣東優勢和特色蔬菜產業的發展需要,以解決蔬菜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問題為目標,通過構建廣東特色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在承接國家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和其他成果展示的基礎上,重點對廣東特色的瓜類和葉菜類產業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集成、組裝和再創新,在各綜合試驗培訓站進行相關的技術示範和技術培訓服務,輻射帶動產區的發展,提升蔬菜產業的效益。
圍繞廣東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目標,體系成員在大量調研的基礎上、收集的基礎信息,制定的廣東特色蔬菜產業發展規劃,可為政府的決策提供依據;也為社會提供相關的技術咨詢和信息服務。這將為蔬菜產業的全面和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廣東省特色蔬菜產業體系創新團隊崗位設首席專家1名、崗位專家11名、9個綜合試驗培訓站。
❾ 中國蔬菜種質資源研究對世界蔬菜產業發展有什麼貢獻
中國是世界上蔬菜的重要起源中心之一,中國起源中心是許多溫帶和亞熱帶作物的起源地。主要有大豆、筍用竹、山葯、甘露子、東亞大型蘿卜、根芥菜、牛蒡、荸薺、蓮、茭白、蒲菜、慈姑、菱、芋、百合、白菜、大白菜、芥藍、烏塌菜、黃花菜、莧菜、韭、蔥、蕹菜、萵芛、茼蒿、食用菊花、紫蘇等。同時還是豇豆、甜瓜、南瓜等蔬菜的次生起源中心。有如此多的起源於中國的蔬菜,大大豐富了世界蔬菜種質資源寶庫中的蔬菜種類及其性狀的遺傳多樣性,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了中國豐富多樣的蔬菜種質資源對世界蔬菜產業發展的貢獻。正如德國人柏勒啟奈德(Bretschneider,1892)所指出的:世界各民族所種蔬菜及豆類,種類之多,未有逾於中國農民者。中國蔬菜業者不僅發掘、馴化和改進了起源於中國的蔬菜植物,也先後把其他起源中心傳入中國的蔬菜植物進行了馴化和改良(劉紅,1990)。
中國蔬菜中的芸薹屬白菜類蔬菜對豐富世界蔬菜種類的貢獻尤為明顯。芸薹是榨油和菜食兩用植物,自漢代已傳到日本,16世紀傳到歐洲。由它演化的白菜和大白菜,現今已為世界很多國家引種栽培,日本和韓國所培育和栽培的不同類型大白菜都源自中國。歐美栽培大白菜的記錄見於1800年。據日本學者研究,自唐代開始,陸續傳入日本的蔬菜種類有16種之多,除白菜類蔬菜外,還有蕪菁、大蒜、苦瓜、大豆、黃瓜、茄子等蔬菜。中國對東南亞蔬菜的開發,早在公元600年左右開始從中國傳入韭菜、芹菜等蔬菜(蔣先明,1987)。
自新中國建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國際的蔬菜科技交流大大加強。僅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蔬菜種質資源中期庫,1986—1998年向國外124個單位提供或交換種質就有722份次,為生產和科研的需要,進行了有效的交流(李錫香,2002)。
近年,尤其是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不少國外種子公司進入中國,除開展種子營銷業務外,還在中國購置土地,招聘蔬菜專業技術人員,就地開展育種和良種繁育工作,客觀上也起到推動和加速中國蔬菜種質資源的進一步開發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