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動畫產業鏈中關鍵環節
動畫產業是資金密集型、科技密集型、知識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的重要文化產業,具有消費群體廣,市場需求大,產品生命周期長,高成本、高投入、高附加值、高國際化程度等特點。在動畫產業的過程中,動畫生產(動畫創作生產)、動畫市場(包括動畫片本身的播出市場、動畫圖書與音像製品市場,以及動畫形象所衍生的產品市場,如服裝、玩具、兒童用品等)、動畫消費(觀看影視動畫,購買動畫衍生品,主題公園旅遊)等各個環節構成動畫產業的有機鏈條。在這個鏈條中,每一個環節的運作質量都直接影響到下一個環節運作的成敗,這是一個既相互聯系、相互交叉,又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有機連貫體,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完整的循環系統。
一、協同運作原則
1.協同效應。所謂協同效應是在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建立中,在企業價值鏈的價值創造和利益取得的過程中,形成的互補體系能協調發展、相得益彰,使價值鏈價值的流通順暢,並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成功建立的關鍵。構建動畫產業鏈的基礎是產業鏈中的各個企業之間必須建立供應鏈協同關系,確保各環節的企業之間密切協作,形成協同效應,使動畫產業獲得快速穩定的發展。
影像娛樂製作:
迪斯尼構建的多元化的動畫產業鏈
美國是全世界公認的動畫產業鏈最完整,形成最早和最發達的國家,迪斯尼(DISNEY)公司集中體現了美國動畫產業鏈的發展模式。迪斯尼構建的是多元化的動畫產業鏈,如圖l所示,將產業鏈上的各個環節進行橫向擴展和縱向延伸,以實現整個產業鏈的價值最大化。各個環節通過彼此的相互影響、相互平衡來保證產業鏈總體價值的穩定增長。
迪斯尼產業鏈主要由影視娛樂製作(Studio Entertainment)、媒體網路(Media Networks)、公園和度假地(Parts and Resorts)及消費產品(Consumer Proct)四個部分構成。從近五年的發展來看,這四個部分中媒體網路盈利最多,其次分別是公園和度假地、影視娛樂製作、消費產品。表1為迪斯尼公司從2004年到2008年的經營狀況。
影視娛樂製作在產業價值鏈中所佔比重越來越不及另外三部分,從2004年的871,300萬美元逐步下降達到2008年的734,800萬美元。但是迪斯尼的發展重心仍然是動畫內容生產而不是渠道運營,不斷地進行動畫內容創新,以適應全球化的市場。迪斯尼是期望上游產業影視娛樂製作的出色表現來帶動媒體網路等其他延伸產業的進步,從而形成協同效應,使整條產業鏈良性運轉。
2.行業協會的協同運作。作為一個新興的、不斷發展的行業,動畫產業需要行業自身的相互協作。國外動畫產業從業者對行業協作相當重視,政府也對行業協會的建立和運行給予一定支持。2002年5月,日本經濟產業省支持下組建的「日本動畫製作者聯盟」獲得獨立法人資格,更名為「日本動畫協會」,有27家公司加盟。「日本動畫協會」有助於從整體上把握統計信息,指導全國動畫行業發展,成為推動日本動畫產業的重要力量。在韓國,動畫產業有很多行業協會,如韓國漫畫聯盟、韓國漫畫家協會、韓國婦女漫畫家協會、漫畫圖書出版協會、韓國動畫製作人協會、韓國游戲產業協會等。這些行業組織能在一定程度上協調動畫行業的內部矛盾,同時能較好地協調動畫產業中智力、技術、資金等資源,維護動畫產業的整體利益。
二、價值增值原則
動畫產業是智力高度密集的創意產業,核心生產要素是信息、知識特別是創意和技術等無形資產,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產業。我國動畫產業鏈上游創意製作整體水平不高,聯合製作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它有助於實現我國動畫產業價值鏈的增值。
1.獲得融資。聯合製作能起到融資的效果,因為聯合製作不僅牽涉製作上的合作,也牽涉資金上的合作。聯合製作在國際動畫產業中十分常見。例如,韓國在發展動畫產業初期,資金、技術、人才都相對匱乏,於是有相當多的韓國動畫企業與日本動畫企業合作。通過這種方式,韓國動畫產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資金等產業要素不足的問題,產業實力不斷壯大,其動畫產品也逐步走出國門。
2.獲得技術支持和經驗。在聯合製作的過程中,我國動畫企業不僅能得到技術上的支持,而且在創意、情節設置等環節還能獲得一些新思路,積累成功經驗。近年來,法國與亞洲的合作日益緊密,尤其是日本、韓國、中國等。日本公司過去只生產本國片子,現在也開始和歐洲密切合作,或者合拍或者承擔製作。比如動畫系列《Molly Star Racer》由法國的作者和美術師原創,全部在日本製作。「動畫王國」迪斯尼公司就十分注重在與同行的合作中積累技術和經驗,以利於運用自身技術獨立開發新產品。例如,在1995年與皮克斯公司(PIXAR)合作推出完全電腦製作電影《玩具總動員》(Toy Story),成為美國十大票房收入最高的動畫片之一。
3.獲得國際觀眾認可。通過聯合製作,更多國際觀眾對中國故事產生濃厚興趣和看懂中國故事。例如,上海今日動畫影視製作有限公司先後與法國合拍了兩部動畫系列片《馬丁的早晨》和《少林武僧》。2003年《少林武僧》以樣片的形式參加戛納電影秋季節,受到國際買家追捧,在全部產品製作完成之前就靠樣片獲得了400萬元的預售資金,為以後的發行解除了後顧之憂。
當然,聯合製作也不一定都是中外合作,國內動畫企業也可以強強聯合。在聯合製片時,可以建立相關合作部門。通過這個部門對選題、編劇、動畫角色的外在形象、性格形象設定等重大問題進行論證,同時對動畫片的製作流程、製作質量進行監控。
三、競合競爭原則
產業鏈內的競爭是指在同一條產業鏈內的企業之間的競合。在鏈內競爭非市場競爭,可以不顧及或少顧及對手的利益。因為產業鏈是參與這一鏈的各企業共同的組織體,具有產業鏈文化,它們的利益往往連在一起,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不顧及或者少顧及其他企業的利益,就有可能反過來損害自己的利益。因此,產業鏈內企業的競爭,既是競爭又是合作,或者說是合作中的競爭和競爭中的合作。迪斯尼為穩佔全球動畫市場霸主地位所運用的策略極為靈活,在競爭的同時也會選擇合作,以達到雙贏。例如,購買日本動畫大師宮崎峻動畫片《千與千尋》在美國、北美、香港、新加坡和法國等地的錄影帶及電視發行權。
四、結語
動畫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後起之秀,正在全球文化產業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動畫產業鏈的形成、發展與壯大,對動畫產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不缺乏優秀的動畫技術,但卻鮮有知名的動畫佳品以及廣受喜愛並具備市場購買號召力的卡通明星,究其原因還是缺乏完整的產業鏈體系。目前我國動畫產業鏈是斷裂的,前期創意策劃、中後期製作、宣傳發行、衍生產品開發和銷售等都由同一家公司完成。事實上,產業鏈上每一個相關的鏈條都有其特定優勢,美、日、韓動畫產業的成功不是單一鏈條的成功,而是本著協同運作、價值增值、競合競爭原則構建產業鏈所創造的輝煌。我國動畫企業必須拋開局部利益,從整體產業鏈意義上考慮合作,才能為中國動畫產業打造出合理的產業鏈。
B. 為什麼說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的競爭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企業之間的競爭已開始向跨行業的產業鏈競爭過度。企業僅內僅作為產容業上的一個環節而存在,它的發展完全依賴於源頭、上、中、下游整體經營活動的狀態。只有當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達到管理最佳、技能最優、效率最高的境界,或達到產業鏈整體最優的程度,才能居於市場領先的地位。換句話說,跟不上產業鏈步伐的企業將會被淘汰出局,不適應市場競爭的產業鏈將會被「全軍覆沒」。由此可見,過去企業之間的激烈競爭已被相互關聯的合作夥伴關系所取代。因此,在產業鏈上的所有企業之間進行相互學習、攜手共進、做到整體最優,已成為新形勢下企業發展刻不容緩的研究課題。
C. 如何判斷某公司在產業鏈上的競爭力
判斷某公司在產業鏈上的競爭力,就應該依據該公司的總資產和生產的產品品牌和質量是否有競爭力。供參考。
D. 產業鏈競爭"對中國企業有何啟發
我國的民營企業很不夠成熟,國外有很多成功的經驗。因此,引進國外先進的管理理念,能使我們的企業發展少走彎路。幾種重要的先進的管理理念如下:
(1)人的管理放在第一位,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彼得.德魯克曾說「企業只有一項真正的資源—人」[4],可見企業管理是以人為中心的管理,它的核心是人,它把人置於組織中最重要資源的地位。而對企業資源實施管理,進而達成企業目標的過程,均離不開人的參與,人的知識與技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例如蓋普公司通過調查發現了一個驚人的數據:因員工不敬業給美國帶來3000億美元(佔GDP的3.75%)的損失、給日本帶來2000億美元(20萬億日元)的損失、給新加坡帶來54億新元的損失[5]。因此,我國民營企業要積極開發人力資源,就是以發掘、培養、發展和利用人力資源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有計劃的活動和過程[6]。
(2)集權與分權相統一,注重員工的權力,採用職工參與。企業不是孤立的,它在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更要體現利益相關者的權力,根據不同利益相關者的特點採用不同的策略。有效管理的關鍵是職工參與,企業人性化管理是一種全員參與的管理,它的主體是全體員工。在工作上鼓勵全體員工都對工作進行策略思考,視工作質量為己任,形成自下而上的自主工作秩序。
(3)培育和發揮團隊精神。能否培育團隊精神,把企業建成一個戰鬥力很強的集體,受許多因素的影響,需要有系統配套的措施。主要包括必須有明確合理的經營目標,領導者要廉潔自律,起到楷模的作用,同時強化溝通,充分發揮激勵的作用,形成科學的管理制度,調動全員參與的積極性。
(4)建立的監事會,重視員工福利。監事會是有管理決策、監控、執行的職能,是協助企業保障利益相關者權利的機構。同時,董事由股東大會聘用,保障公平合理,較少個人集權的可能性。利益相關者理論要求民營企業建立二元董事會制度,以保障職工參與公司治理。同時要有勞工代表參與公司經營者的評價和報酬確定,重視員工的福利和權力。
(5)組織結構要建立動態的基於團隊的矩陣組織結構。這樣的結構比較靈活,能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去滿足整體企業和具體項目的具體要求,在最短時間內以最小的資源最大限度地滿足顧客的需要。
(6)利用激勵手段發揮員工的積極性。未來的管理模式就是要充分考慮利益相關者的權利,注重對人性特質的再培育、激發和利用,充分發揮人性的積極作用,剔除人性的消極作用,建立充分體現利益相關者利益的各種企業制度。
2.2.2 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靈魂,是企業的精髓,包含塑造企業形象、培育企業精神、企業經營管理、企業發展戰略等內容,它既無形,卻又實實在在地反映在企業日常的生產和生活中。企業文化不是隨企業誕生而來的,它是企業在生產經營活動的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根據企業自身特點逐漸培育和塑造起來的。因此,企業必須注重培養和塑造自身獨特的企業文化以適應其發展需要:培養員工的積極人性,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重視企業文化的培養,鼓勵創新的企業文化,注重誠信。
2.2.3 企業戰略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戰略選擇是企業成敗的關鍵因素。企業能否實現高效經營的目標,關鍵就在於對經營戰略的選擇,如果經營戰略選擇失誤,那麼企業的整個經營活動就必然會滿盤皆輸。所以,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從戰略的高度來思考,將不僅難以取得成功,而且容易陷入困境。
2.2.4 嚴格的制度規范
企業在最初進行企業管理的階段,不妨從業務模式、管理架構、經營團隊的業務流程等方面嚴格按照國際上慣用的標准和要求做一個持續的改進,先從制度上將其固化給自己的企業,讓企業能夠有一個模版,先建立一個良好的根基,然後再從中尋求發展和更進一層的突破;在這個過程中由點及面地拓展開來。
2.3 建立民營企業管理模式支持系統
管理模式的適合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發展,所以,企業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不斷地調整管理模式,以適應不同時期企業的發展需要,但同時,管理模式是企業的軟因素,它的作用發揮需要有催化劑,即企業的硬體——核心競爭力,如產品、技術、服務等因素的參與才能發揮作用。
2.3.1 外部支持系統
實踐證明中國能夠做大或做大以後的民營企業,與政府的關系一般都比較緊密。企業外部支持系統,包括企業外部的法律環境、市場競爭。政治法律環境:政治環境對企業的影響具有直接性、難預測性和不可控制等特點,這些因素常常制約、影響企業的經營行為,尤其是影響企業較長期的投資行為。我們應該出台一些有利於企業發展的法律法規,來保障民營企業的發展。例如可以提出對合理的產權保護制度;企業相關人員的保護政策,如加強對員工和其他利益相關者權利的保護;同時可以強制要求企業所應該承擔的社會責任。
2.3.2 內部支持系統
企業的核心優勢:技術、產品或服務是使企業在殘酷的競爭市場中獲得一席之地的前提;完善的產權制度建立開放合理的產權制度,是民營企業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良好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可以進一步保證企業委託-代理關系的和諧發展,同時要建立適合企業的先進的決策系統和共享系統,形成適合企業發展的動態漸變式組織結構,具有人性化績效考評系統,與此同時,對民營企業家的素質也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E. 產業鏈中上下游企業有沒有競爭關系
各個行業有區別:任何一個行業的興衰,都離不開上下遊行業的效應影響。通常,當產業鏈還不夠成熟,各環節、各鏈條之間的界線還不夠清晰時,由一個公司主導進行鏈條整合,效率是最高的。也就是說,行業的龍頭企業在本產業還不成熟時,最好的運營策略就是自己覆蓋全部產業鏈。比如,目前,汽車生產商所需的配件絕大部分都有其固定的供應商,汽車配件最大的買家是汽配經銷商,所佔比例超過了八成緝耿光際叱宦癸為含力,也是汽車配件銷售主渠道所在。而我國汽配經銷商又多集中於汽配城中,據統計,汽車維修所用的配件60%來自於汽配城。我國有大大小小的汽配城數百家家,競爭日趨激烈,且魚龍混雜,產品質量及售後服務均無法得到保障,容易使人陷入無從選擇的盲區。
F. 產業鏈和產業價值鏈有什麼關系,是相同的概念嗎
價值鏈的概念是由美國哈佛商學院的邁克爾·波特Michael E. Porter於1985年在其所著的 《競爭優勢》一書中首先提出的。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營銷、交貨等過程及對產品 起輔助作用的各種相互分離的活動的集合。」〔1〕任何企業的價值鏈都 是由一系列相互聯系的創造價值的活動構成,這些活動分布於從供應商的原材料獲取到最終 產品消費時的服務之間的每一個環節,這些環節相互關聯並相互影響。在此基礎上,波 特提出了價值鏈分析方法,即對企業活動進行分解,通過考察這些活動本身及活動相互之間 的關系來確定企業競爭優勢。同時,波特指出企業價值鏈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存在於由供 應商價值鏈、企業價值鏈、渠道價值鏈和買方價值鏈共同構成的價值鏈系統中。企業的價值鏈也是動態變化的,它反映了企業的歷史,戰略、以及實施戰略的方式。
自波特提出價值鏈概念以後,國內外學者沙恩克(John Shank)和哥芬達拉加(V.Govindaraj an)、海尼斯(Peter. Hines)、雷波特(Jefferey F. Rayport)和斯威爾克拉(John J. Sviok la)、遲曉英和宣國良等,對此理論進行了進一步 的研究,重點放在技術發展對價值鏈的影響,尤其是信息技術、網際網路以及電子商務的影響 ,從而提出了虛擬價值鏈、價值網的概念。但是,無論價值鏈的 形式如何發展變化,其本質不變,即價值鏈是由一系列能夠滿足顧客需求的價值創造活動組 成的,這些價值創造活動通過信息流、物流或資金流聯系在一起。此外,價值鏈的分析方法 很快在企業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並形成了專門的價值鏈管理思想,國內外也出現了不少的 相關文獻。
隨著產業內分工不斷地向縱深發展,傳統的產業內部不同類型的價值創造活動逐步由一個企 業為主導分離為多個企業的活動,這些企業相互構成上下游關系,共同創造價值。圍繞服務 於某種特定需求或進行特定產品生產(及提供服務)所涉及到的一系列互為基礎、相互依存 的上下游鏈條關系就構成了產業鏈。
G. 動漫未來三年行業競爭將主要集中在產業鏈哪些環節
中國動漫市場正處於萌芽空白期,競爭小、需求大、發展快,中國動漫產業作為中國政府重點扶持的文化產業之一,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我國有超過3—5億的年輕消費人群,動漫消費場所極度缺乏,這為動漫行業創業者提供了無限商機,並鑄就了幾乎無人競爭的動漫行業市場。動漫消費者們注重情感和心理的滿足,並不在乎金錢,而且他們新潮有活力,偏愛社交樂於分享,動漫行業投資小、易操作、回報快,幾萬元就能開家aa的動漫店,是特別適合大學生、上班族等年輕一族的創業項目。
H. 全產業鏈的競爭優勢
(一)創新性、差異化:全產業鏈模式是一種創新的商業模式,具有顯著差異化特點,可以形成競爭優勢,對手難以模仿;
(二)盈利和抗風險能力:平滑盈利的波動性,帶來較高的、持續的、穩定的、成長性好的盈利;
(三)戰略協同效應:整個公司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價值鏈各環節之間、不同產品之間實現戰略性有機協同;
(四)規模、效應和成本優勢:有上游供應鏈的優勢;
(五)信息傳遞順暢:快速反映消費者的信息,促進上游環節的創新與改善,使整個企業對市場的反應更敏感、更及時;
(六)食品安全:可控度高、可追溯性強,食品安全更有保障;
(七)行業領導力和產業優勢:以終端消費引領產業鏈,可以形成產業領導力與產業優勢;
(八)產業升級: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推進技術進步,有利於產業整體提升;
(九)社會信譽、影響力、知名度:有利於打造品牌,提升影響力。
I. 企業價值鏈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如何(急)
哈佛大學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於1985年提出的概念,波特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在設計、生產、銷售、發送和輔助其產品的過程中進行種種活動的集合體。所有這些活動可以用一個價值鏈來表明。」企業的價值創造是通過一系列活動構成的,這些活動可分為基本活動和輔助活動兩類,基本活動包括內部後勤、生產作業、外部後勤、市場和銷售、服務等;而輔助活動則包括采購、技術開發、人力資源管理和企業基礎設施等。這些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生產經營活動,構成了一個創造價值的動態過程,即價值鏈。
價值鏈在經濟活動中是無處不在的,上下游關聯的企業與企業之間存在行業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的聯系構成了企業的價值鏈,企業內部各業務單元之間也存在著價值鏈聯結。價值鏈上的每一項價值活動都會對企業最終能夠實現多大的價值造成影響。
波特的「價值鏈」理論揭示,企業與企業的競爭,不只是某個環節的競爭,而是整個價值鏈的競爭,而整個價值鏈的綜合競爭力決定企業的競爭力。用波特的話來說:「消費者心目中的價值由一連串企業內部物質與技術上的具體活動與利潤所構成,當你和其他企業競爭時,其實是內部多項活動在進行競爭,而不是某一項活動的競爭。」
一,價值鏈的概念和構成
1企業要生存和發展,必須為企業的股東和其他利益集團包括員工、顧客、供貨商以及所在地區和相關行業等創造價值。如果把「企業」這個「黑匣子」打開,我們可以把企業創造價值的過程分解為一系列互不相同但又相互關聯的經濟活動,或者稱之為「增值活動」,其總和即構成企業的「價值鏈」。任何一個企業都是其產品在設計、生產、銷售、交貨和售後服務方面所進行的各項活動的聚合體。每一項經營管理活動就是這一價值鏈條上的一個環節。企業的價值鏈及其進行單個活動的方式,反映了該企業的歷史、戰略、實施戰略的方式以及活動自身的主要經濟狀況。
二、價值鏈與企業的競爭優勢 、
1 「價值鏈」理論的基本觀點是,在一個企業眾多的「價值活動」中,並不是每一個環節都創造價值。企業所創造的價值,實際上來自企業價值鏈上的某些特定的價值活動;這些真正創造價值的經營活動,就是企業價值鏈的「戰略環節」。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尤其是能夠長期保持的優勢,說到底,是企業在價值鏈某些特定的戰略價值環節上的優勢。而行業的壟斷優勢來自於該行業的某些特定環節的壟斷優勢,抓住了這些關鍵環節,也就抓住了整個價值鏈。
2 這些決定企業經營成敗和效益的戰略環節可以是產品開發、工藝設計,也可以是市場營銷、信息技術,或者認識管理等等,視不同的行業而異。在高檔時裝業,這種戰略環節一般是設計能力;在卷煙業,這種戰略環節主要是廣告宣傳和公共關系策略(也就是如何對付各種政府和消費者組織的戒煙努力);在餐飲業,這種戰略環節主要是餐館地點的選擇。 雖然如前所述不同行業有不同的價值鏈,同一環節在各行業的作用也不相同,但是,對於具有較大規模的企業,例如跨國公司則可以通過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也就是核心能力在相關行業中進行擴散和移植,從而提高企業尤其是跨國公司的競爭優勢。跨國公司在國際營銷活動中擁有全球跨行業營銷的范圍經濟效應。這種范圍經濟效應是跨國公司通過最佳廣度(范圍)地使用通用型要素和資源而獲得的。這種通用型要素可以是通用的生產設備、管理經驗、營銷技能和研究開發能力。由於在價值鏈的每一個環節幾乎都能發現通用型要素的存在,那麼,當兩個行業的價值鏈上的關鍵環節也就是核心能力需要相同的通用型要素時,跨國公司就將自己在一個行業中的核心能力擴散到另一個相關行業,使得范圍經濟效應轉化為范圍經濟優勢。因此,跨國公司在一個行業的營銷溝通活動中獲得的先進知識、經驗和技能,可以不需要很大的追加投資就能轉移到其他相關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