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信息產業的發展

信息產業的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12:55:15

1. 信息技術的五次發展歷程分別發生在什麼年代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

拓展資料:

《財富》全球論壇年會留給我們的不僅是這些影響世界跨國公司對中國的有形投資,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描繪,從智力的較量所折射出的各自成功歷史的光環,展現出當今世界信息技術革命初現端倪的十大趨勢。

趨勢一

快吃慢。正處於局部大爆發階段,佔領局部市場(特別是美歐市場)的領先地位將有利於成為全球市場標准化制定者,成敗的關鍵正從傳統意義上的"大吃小"模式轉化為"快吃慢"。

趨勢二

地變天。由於信息技術本身的跨國界,傳統意義上的地緣經濟、地緣文化、地緣軍事、地緣政治正在讓位於現代意義上的網路經濟、網路文化、網路軍事、網路政治等。

趨勢三

西融東。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將使世界的財富在三維空間再一次進行劃分,作為技術革命發源地的西半球經濟圈對乍暖還寒的東半球經濟圈滲透愈演愈烈,與此同時東半球國家藉助信息革命升級換代自身產業結構,以擺脫下個世紀被淪為新一輪全球網路圈地戰的"殖民地",對西方先進技術也在無奈中積極引進著。

趨勢四

聰變傻。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已從單一信息技術產業擴張為跨產業的革命,越來越多的聰明人,不斷推出"傻瓜版"的信息技術產品,以面向成百上千倍於技術用戶的普通百姓。

趨勢五

窄拓寬。以信息技術革命引發的電子商務革命,為全球信息基礎設施走向終端用戶的傳輸通路提出了巨大的市場需求,無論是在電信基礎層,還是接入服務層,還是商務應用層,帶寬越拓越寬,已成為競爭與制勝的重要因素。

趨勢六

分讓直。由於信息技術革命可以將廠商與最終用戶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連接起來。傳統意義上的分銷代理制正在受到直銷交互制的沖擊。

趨勢七

老讓少。由於創新是信息技術革命的靈魂,那些成於過去也終將歸於過去的老資格企業、老朽思想的企業家將讓位於致力革新,充滿生氣的新企業和少年英雄(美國1999年40位最富有的年輕人中有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來自信息技術)。

趨勢八

收即開。當全球信息技術革命潮流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傳播時,既要妥善處理好技術領先國與技術接受國之間平等與不平等關系,又要處理好東西政治體制的不同,南北貧富差距加大的現實關系,穩健的信息技術政策對發展中國家十分重要,先制定規則,再進行開放可能是明智之舉。

趨勢九

高喝低。由於這場信息技術革命使得東西方政治與軍事沖突出現有利於西方的不均衡,南北方經濟與利益摩擦差距拉大,全球產業將再次劃分結構,高技術含量的剝削低技術含量的,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正在掀起。

趨勢十

技變貿。信息技術革命從軍事到科研,從教育到商貿,2003年全球電子商務僅企業之間的貿易額將超過1萬億美元。以信息技術革命為誘因,以全球電子貿易為形式,以爭奪全球財富的制高點為實質的新世紀"制網權"戰爭已經開始。

2. 中國的信息技術發展史

1、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語言的產生,信息在人腦中存儲和加工,利用聲波進行傳遞,是猿到人的標志。

2、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 。文字的創造是信息第一次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

3、第三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印刷的發明,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造紙術和印刷術的發明和應用,使信息可以大量生產,擴大了信息交流的范圍。

4、第四次信息技術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9世紀中葉以後,隨著電報、電話的發明,電磁波的發現,人類通信領域產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實現了金屬導線上的電脈沖來傳遞信息以及通過電磁波來進行無線通信。

5、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電子計算機和現代通信技術的應用。1946年由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研製的第一台電子計算機誕生。1946~1958年 第一代電子計算機,1958~1964年第二代晶體管電子計算機。1964~1970年第三代集成電路計算機。1971~20世紀80年代第四代大規模集成電路計算機。

(2)信息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信息技術發展前景

1、信息技術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推動力量和橋梁,是促進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以信息技術為中心的新技術革命將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史上的新亮點。信息技術將使人類能夠進一步把潛藏在物質運動中的巨大信息資源挖掘出來,把世界變成一個沒有邊界的信息空間。

2、國際互聯網的普及提供了加強各國經濟聯系的新紐帶,信息的快速搜集、加工、儲存和傳遞,使各國政府、公司企業和個人能便捷地獲取信息。信息的這種透明性(公開性)和流動性,有利於各國政府和人民間的相互了解、有利於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有利於政府和企業的科學決策,從而必然有利於各國間的經濟合作。

3、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將在21世紀大大促進全球實務經濟和服務業的發展,極大地改變人類的生產、生活方式.知識將成為對世紀生產要素中的一個獨立成分。

3. 信息產業的發展,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是

信息產業發展對自然條件的要求是空氣質量良好,而多雨、高溫、多河流都不行。

信息產業指專門生產、收集、整理、傳遞信息,並製造各種信息設備的工業。分廣義和狹義兩種。狹義信息產業指與電子計算機有直接關聯的工業。

包括電子計算機的研究及製造、程序設計等行業。廣義信息產業則是把出版、印刷、新聞、廣播通訊、廣告等以及上述狹義信息產業所包括的行業一並稱之為信息產業。西方未來學家認為,信息產業將是信息社會(或後工業社會)的支柱產業。

(3)信息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信息產業發展的意義:

信息產業通過它的活動使經濟信息的傳遞更加及時、准確、全面,有利於各產業提高勞動生產率;信息技術產業加速了科學技術的傳遞速度,縮短了科學技術從創制到應用於生產領域的距離;信息產業的發展推動了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有利於國民經濟結構上的調整。

正是由於這些優點,計算機技術產生以來,信息技術便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它的應用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行各業、各個角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為人們的工作、學習和生活帶來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和實惠。

雖然當今的信息技術已經給人們帶來了不曾奢望的利益,但技術前進的腳步是不會停止的。在面向21世紀的技術變革中,信息技術的發展方向將是智能化。當今的信息技術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人腦在信息處理方面的能力,如記憶能力、計算能力等等。

但在許多方面,卻仍然遜色於人腦,如文字識別、語音識別、模糊判斷、模糊推理等等。尤其重要的是,人腦可以通過自學習、自組織、自適應來不斷提高信息處理的能力;而存儲程序式計算機的所有能力都是人們通過編製程序賦予給它的,與人腦相比是機械的、死板的和無法自我提高的。

針對以上問題,人們從多年以前就開始研究智能理論與技術,探索人腦信息處理的機制,以便用機器更好地模擬人腦的功能。通過幾十年的努力,智能理論與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進展。正是這些進展為信息技術的智能化提供了基礎。

4. 信息產業是個什麼概念

信息產業由於發展時間較短,所以人們對於何為信息產業還未形成一致看法,美國學者波拉特將信息產業定義為「從事信息生活、傳播、處理、儲存、流通和服務的生產部門」。[1]所以可以把信息產業定義為以現代新興的信息技術為基礎,專門從事信息資源搜集和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利用、生產、貯存、傳遞和營銷信息商品,可為經濟發展提供有效信息服務的綜合性生產活動的產業集合體,是國民經濟結構的基本組成部分。 信息產業作為一門新興產業其主要特徵有:
1. 信息產業是知識、技術、智力密集型產業。信息產業本質就是收集信息,生產和經營信息為職能的產業,其特點是以腦力勞動為重點的大量知識、技術的開發,它由許多新型的知識、技術、智力型企業組成。是處於尖端科學前沿的高技術產業,正是由於勞動對象的這種特點,決定了這種產業對勞動者知識水平、智力水平的要求較高。如果說其它技術是人的體力的延伸,則信息技術則是人智力的擴展,信息技術的研究開發需要專業的高水平的人員來進行,也需要專業人員之間的聯合協作。信息產業是高創新性和高滲透性相結合的產業。
2. 信息產業是高創新性和高滲透性相結合的產業。當前世界經濟的增長與技術進步息息相關,據有關資料統計,發達國家70%—90%的經濟增長是靠創新引發技術進步,進而促進經濟增長。信息技術的發展和進步也是源於大量的發明和創造,是建立在現代科技最新成果基礎之上。因而具有高度的創新性。例如,20世紀發明的半導體、電子計算機、衛星通信都是以高度創新性為前提的。同時,信息技術既是針對特定工序的專業技術,又是適合於各行業的通用技術,它融合於各個產業部門,因而在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具有極強的滲透性和廣泛的適用性,同時信息產業還催生了一些「邊沿產業」,如信息產業帶動了光學電子產業、醫療電子器械產業、航空電子產業、汽車電子產業的發展。
3. 信息產業是產出高、效益好的高增值產業。信息產業是集資本、技術、知識於一身的產業,隨著資本的投入、技術的進步和知識的積累,信息產業的生產規模越來越大,例如,1997年全球信息技術產業的市場規模高達2萬億美元,並正在以超過全球經濟增長速度兩倍以上的速度增長。產業規模的擴大不僅帶來高產出,而且還促使規模經濟的行成,從而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所以增值率就高。下表是1997年世界前8位通信設備製造廠商研究與開發經費占銷售額比例。[2]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雖然信息產業的研發費用較高,但是與其銷售額相比,其所佔的比重只有19.8%,所以信息產業是一種產出高、效益好的產業。
4. 信息產業的風險性高。前面論述的信息產業的高收益性是建立在高風險性基礎之上的,其風險性表現在:第一,信息產業是高投入型產業,研究和開發信息產品需要巨額的資金,並且由於創造發明成功率的不確定性,巨額的投入有可能是血本無歸,正是因為產出的不確定性決定了信息產業的高風險性。第二,信息產品的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主要原因是:①市場范圍比較小,信息產品是技術含量高的產品,生產這種產品的企業為了獲得一定的利潤不得不制定較高的價格,這就無形中限制了產品的市場范圍。②產品的專用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產品的銷量。因為它們只適用於少數大企業或者政府機關,即使已經進入市場的產品也會因不符合特定需求而不被消費者所接受。
5. 信息產業是具有高帶動性的產業。產業間都存有關聯性度,信息產業也是如此,並且關聯度很高,因此對其它產業有高度的帶動性,比如,信息產業的發展在信息產業內部帶動了微電子、半導體、激光等產業的發展。在部門外部則帶動一批新材料、新能源、機器製造的發展。因為信息技術的高帶動性,信息技術已成為發達國家第一大產業,中等發達國家、新興發達國家的支柱產業。
6. 信息產業的時效性高。我們知道,國際上集成電路的開發速度空前;計算機的發明雖不到50年,但現今第六代產品的研製已形成熱點,微機出現才20多年時間, 不僅設計工藝幾經革命,而且新的機種也紛紛問世;特別是當前的數字技術革命正促使電腦、電信、電視等方面的技術走向大規模融合,使信息產業的方方面面呈現出日新月異的景象。

5. 信息技術的發展史

中國的電子信息產業出現於20世紀二十年代。1929年10月,中國民黨政府軍政部在南京建立「電信機械修造總廠」,主要生產軍用無線電收發報機,以後又組建了「中央無線電器材有限公司」,「南京雷達研究所」等研究生產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政府十分重視電子工業的發展。最初,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成立電訊總局,接管了官僚資本遺留下來的11個無線電企業,並與原革命根據地的無線電器材修配廠合並,恢復了生產。1950年10月,中國政務院決定在重工業部設立電信工業局。1963年,中國國家決定成立第四機械工業部,專屬中國國防工業序列。這標志著中國電子信息產業成了獨立的工業部門。
1983年,第四機械工業部改稱電子工業部。中國的電子工業經過幾十年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具有相當規模,形成了軍民結合、專業門類比較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到90年代初,中國電子工業已經能夠主要依靠國產電子元器件生產20多類、數千種整機設備以及各種元器件,許多精密復雜的產品達到了較高水平,並形成了雷達、通信導航、廣播電視、電子計算機、電子元器件、電子測量儀器與電子專用設備等六大產業。中國電子信息產業已具有門類齊全的軍用電子元器件科研開發與配套能力,具有一定水平的系統工程科技攻關能力;基本能滿足戰略武器、航天技術、飛機與艦船、火炮控制和各種電子化指揮系統的需要;到2008年,電子信息產業所提供的產品都達到了較高技術水平,其中不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6.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是什麼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程分五個階段:
第一次是語言的使用,語言成為人類進行思想交流和信息傳播不可缺少的工具。(時間:後巴別塔時代)。
第二次是文字的出現和使用,使人類對信息的保存和傳播取得重大突破,較大地超越了時間和地域的局限。(時間:鐵器時代,約公元前14世紀)
第三次是印刷術的發明和使用,使書籍、報刊成為重要的信息儲存和傳播的媒體。(時間:第六世紀中國隨代開始有刻板印刷,至15世紀才進入臻於完善的近代印刷術) 第四次是電話、廣播、電視的使用,使人類進入利用電磁波傳播信息的時代。(時間:19世紀) 第五是計算機與互連網的使用,即網際網路的出現。(時間:現代,以1946年電子計算機的問世為標志)第一次信息技術革命是語言的使用。發生在距今約35 000年~50 000年前。第二次信息技術革命是文字的創造。大約在公元前3500年出現了文字第三次信息技術的革命是印刷的發明。大約在公元1040年,我國開始使用活字印刷技術(歐洲人1451年開始使用印刷技術)。
第四次信息革命是電報、電話、廣播和電視的發明和普及應用。1837年美國人莫爾斯研製了世界上第一台有線電報機。電報機利用電磁感應原理(有電流通過,電磁體有磁性,無電流通過,電磁體無磁性),使電磁體上連著的筆發生轉動,從而在紙帶上畫出點、線符號。這些符號的適當組合(稱為莫爾斯電碼),可以表示全部字母,於是文字就可以經電線傳送出去了。1844年5月24日,人類歷史上的第一份電報從美國國會大廈傳送到了40英里外的巴爾的摩城。1864年英國著名物理學家麥克斯韋發表了一篇論文(《電與磁)),預言了電磁波的存在。1876年3月10日,美國人貝爾用自製的電話同他的助手通了話。1895年俄國人波波夫和義大利人馬可尼分別成功地進行了無線電通信實驗。1894年電影問世。1925年英國首次播映電視。
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是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標志是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
*摘自SOSO問問。

7. 「信息產業的發展日新月異」體現在何處

1.
渠道多元化:電視、廣播、電話、電腦。。。
2.
設備多元化:手機、汽車、展視屏。。。
3.
生活緊密化:吃穿住行購娛樂消費遊玩。。。

8. 信息技術的發展,五次重大的變革

信息技術的發展經歷了語言的產生、文字的發明、印刷術的發明、電信革命和計算機技術的發明這五次重大的變革。

改革開放30周年成就: 社會經濟取得全面進步,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變得更加穩健;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改善,人民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全面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國際地位持續不斷提高。



(8)信息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中國未來面臨五大挑戰,經濟增長的資源環境代價過大;不平衡問題考驗經濟社會發展;防範全球化背景下的金融風影響群眾利益的民生難題須;社會誠信、反任重道遠;不穩定不平衡不可持續 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過1000美元以後,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關鍵時期。

這一時期,既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黃金時期,又是各種矛盾交織和凸顯的時期。在這一時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矛盾往往以更加復雜的形式表現出來,形成兩難選擇,對黨的執政能力和管理方式構新的挑戰。

既要深化改革,又要保持社會穩定;既要保持活力、提高效率,又要注重社會公平、縮小差距;既要加快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又要擴大社會就業;既要推動外貿出口,又要擴大內需。

9. 信息技術的發展歷史

人工智慧(AI)是一門極富挑戰性的科學,從事這項工作的人必須懂得計算機知識,心理學和哲學。人工智慧是包括十分廣泛的科學,它由不同的領域組成,如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等等,總的說來,人工智慧的目的就是讓計算機這台機器能夠象人一樣思考。

在1955的時候,香農與人一起開發了The Logic TheoriST程序,它是一種採用樹形結構的程序,在程序運行時,它在樹中搜索,尋找與可能答案最接近的樹的分枝進行探索,以得到正確的答案。

這個程序在人工智慧的歷史上可以說是有重要地位的,它在學術上和社會上帶來的巨大的影響,以至於我們所採用的思想方法有許多還是來自於這個50年代的程序。

1956年,作為人工智慧領域另一位著名科學家的麥卡希召集了一次會議來討論人工智慧未來的發展方向。從那時起,人工智慧的名字才正式確立,這次會議在人工智慧歷史上不是巨大的成功。

但是這次會議給人工智慧奠基人相互交流的機會,並為未來人工智慧的發展起了鋪墊的作用。在此以後,人工智慧的重點開始變為建立實用的能夠自行解決問題的系統,並要求系統有自學習能力。

在1957年,香農和另一些人又開發了一個程序稱為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它對Wiener的反饋理論有一個擴展,並能夠解決一些比較普遍的問題。

別的科學家在努力開發系統時,右圖這位科學家作出了一項重大的貢獻,他創建了表處理語言LISP,直到許多人工智慧程序還在使用這種語言,它幾乎成了人工智慧的代名詞,到了今天,LISP仍然在發展。

(9)信息產業的發展擴展閱讀:

一、信息技術簡介

信息技術(Information Technology,縮寫IT),是主要用於管理和處理信息所採用的各種技術的總稱。它主要是應用計算機科學和通信技術來設計、開發、安裝和實施信息系統及應用軟體。

它也常被稱為信息和通信技術(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感測技術、計算機與智能技術、通信技術和控制技術。

二、社會功能

信息技術在全球的廣泛使用,不僅深刻地影響著經濟結構與經濟效率,而且作為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對社會文化和精神文明產生著深刻的影響。

信息技術已引起傳統教育方式發生著深刻變化。計算機模擬技術、多媒體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遠程教育技術以及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學習者可以克服時空障礙,更加主動地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和速度。

特別是藉助於互聯網的遠程教育,將開辟出通達全球的知識傳播通道,實現不同地區的學習者、傳授者之間的互相對話和交流,不僅可望大大提高教育的效率,而且給學習者提供一個寬松的內容豐富的學習環境。遠程教育的發展將在傳統的教育領域引發一場革命,並促使人類知識水平的普遍提高。

互聯網已經成為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不可缺少的工具。互聯網擁有的600多個大型圖書館、400多個文獻庫和100萬個信息源,成為科研人員可以隨時進入並從中獲取最新科技動態的信息寶庫,大大節約查閱文獻的時間和費用。

信息網路為各種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過網路滲入到社會各個角落,成為當今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

閱讀全文

與信息產業的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