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定》實施細則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根據《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制定本細則。第二條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是執行《規定》的日常管理機構,負責對《規定》進行解釋說明、細則制定、實施推進。《規定》所涉及的各項扶持與資助的申請由科技發展局統一受理、認定、審核,並將符合條件的申請上報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指導委員會(以下簡稱開發區高指委)和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開發區管委會),獲得批准後協調落實,並對實施效果進行檢查、考核和評價。第三條政策兌現申請由科技發展局初審,財政局復核,如未超出政策規定且科技發展局與財政局意見一致的,報分管科技的副主任批准;如突破政策規定或科技發展局與財政局意見不一致的,報管委會主任批准。第四條申請享受《規定》各項扶持與資助的企業、機構和個人(以下簡稱申請者),須事先經過開發區管委會的相關資格認定並按規定參加年檢。未通過年檢以及因故被取消資格稱號的,將停止所有相關的扶持與資助。第五條申請者須保證其所提供的全部申請資料是合法、真實、客觀的。如申請者提供虛假文件和情況騙取資助扶持的,開發區管委會有權責令其退還資助資金,並賠償經濟損失。該申請者三年內不得再享受《規定》中的任何扶持與資助。構成違法犯罪的,提交有關司法機關處理。第六條享受《規定》中各項優惠支持的申請者,須與開發區管委會簽訂資助合同,明滑埋旁確雙方對於資助項目的權利與義務。如有違反,須承擔相應責任。第七條對於給予申請者的指定用途的扶持與資助,開發區科技發展局與財政局將定期或不定期對其使用情況進行檢查,審計部門將依據相關法規進行審計。申請者有義務按照開發區信橡科技發展局的要求及時上報相關情況,積極配合檢查。如有拒絕配合檢查或發現違反資金使用規定的,報開發區管委會批准後停止撥付資助並收回已撥付的資助金或儀器設備,該申請者三年內不得再享受《規定》中的任何扶持與資助。
第二章普惠扶持第八條《規定》第七條所稱的「建設扶持」的額度依據如下因素確定:項目所屬技術產業領域、項目的技術水平、項目投資額、用地面積、對開發區的預期貢獻等。第九條企業項目建設用地的建築容積率(建築面積/撥地面積)必須不低於0.7;建設項目用地內嚴禁建造公寓、招待所等商業服務和娛樂設施,以及其他和生產無關的各種服務設施。第十條企業和研發機構繳納土地出讓金後可向建設發展局提出建設扶持申請,建設發展局按規定時限核准後一個月內支付(一般建設項目一次性支付,分期建設項目分期支付)。第十一條對符合條件的企業和機構給予房租補貼時,具體的補貼標准參照如下因素確定:1. 自主創新能力和發展潛力;2. 對填補開發區技術空白和產業鏈空白的貢獻;3. 經營情況、成長情況和對開發區經濟貢獻情況;4. 所租用的研發和生產廠房面積大小;5. 開發區房租水平及實際的合同房租價格。補貼標准一般不超過合同房租價格的80%。房租補貼標准最高不超液行過20元/平方米·月,補貼時間最長不超過五年,累計補貼額一般不超過60萬元。第十二條科技發展局對給予每一家企業和機構的房租補貼的標准、面積和年限進行逐年核准。房租補貼一般每半年發放一次。第十三條申請《規定》第二章所提的房租、基礎設施貼費等項扶持的企業和機構,持以下材料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副本及組織機構代碼證副本的復印件;3.各項相關憑證的原件及復印件,包括:房屋租賃合同、房屋租金繳納發票;基礎設施貼費繳納發票等。
第三章高新技術企業第十四條《規定》所稱高新技術企業,是指在開發區內注冊經營,經開發區管委會正式認定並頒發《天津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的小規模初創型科技企業。第十五條開發區科技發展局將根據國家科技部等部門最新公布的《中國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當前優先發展的高技術產業化重點領域指南》、《鼓勵外商投資高新技術產品目錄》等文件,並結合開發區的具體情況,制定並定期更新《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及產品目錄》,作為對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認定、管理工作的依據。第十六條 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准為:1.具有明確的公司章程和嚴格的技術、財務管理制度,獨立法人資格,產權明晰,具有現代化管理的組織、措施和方法;2.企業注冊成立時間一般不超過兩年;3.研究開發及生產的技術及產品應屬於《天津經濟技術開發區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及產品目錄》的范圍;4.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和高新技術性收入的總和占企業當年總收入的60%以上。高新技術性收入是指屬於高新技術領域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承包、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所得收入;5.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或預期的自主知識產權,並有較強的持續自主創新能力;6.大專以上學歷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比例不低於30%,其中從事研究開發的科技人員占企業職工總數的10%以上;7.有與其研究開發和生產經營活動相適應的場所與設施,每年研發費用支出占企業年總收入的比例不低於5%;8.年人均銷售收入或預期年人均銷售收入達到15萬元以上,年人均利稅達到3萬元以上,銷售利稅率或預期的銷售利稅率高於同行業平均水平;9.公司屬於小型企業。小型企業的標准為:職工人數200人及以下,年銷售額2000萬元以下,資產總額3000萬元以下。上述標准參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准制定。如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標准發生變化,上述標准可能隨之調整。第十七條依據國家相關規定,「研發(R&D)費用」是指用於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試驗發展活動的經費,具體包括以下內容:(1)新產品設計費;(2)工藝規程制定費;(3)研發設備調整維護費;(4)研發用原材料和半成品的試驗費;(5)技術圖書資料費;(6)中間試驗費;(7)研究開發人員的工資和培訓費;(8)研究設備的折舊費;(9)與新產品的試制、技術研究有關的其他經費;(10)委託其他單位進行科研試制的費用。第十八條高新技術企業的認定由企業自願申請,申請時應如實提供下列材料:1.《天津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表》;2.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副本、公司章程的原件及復印件;3.企業法定代表人履歷表;4.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企業上一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及專項審計報告,專項審計報告應包括自產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及高新技術性收入、利稅和研發費用支出等科目(當年新成立的公司提供到申請認定時的審計報告);5.產品技術標准、質量性能測試報告,軟體企業需提供計算機軟體著作權登記證書、軟體產品登記證書及測試報告,集成電路設計企業需提供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登記證書;6.屬於特殊行業的企業需提供特殊行業許可證;對生物醫葯、醫療器械、通信等有特殊行業管理要求的高新技術產品,申報時必須提交行業規定許可生產、銷售的必備文件的復印件;7.查新報告、科技成果鑒定證書、專利證書以及其他相當的技術證明材料;8.企業大專以上學歷科技人員學歷證書復印件。第十九條 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程序為:1.企業將申報手續准備齊全後,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開發區科技發展局對申請材料進行初審,並將初審結果告知企業。2.初審合格後,開發區科技發展局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按照高新技術企業認定標准進行評審,並形成書面評審意見。3.對通過專家評審的企業,開發區科技發展局上報開發區高指委批准,並頒發《天津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證書》。未能通過評審的企業如有異議,可以提出復核申請。第二十條對高新技術企業實行年檢淘汰制,年檢標准與認定標准相同。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應在每年四月三十日前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報送《天津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年檢表》、《天津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證書》、經工商管理部門年檢的營業執照副本和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上一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和專項審計報告。對逾期不參加年檢連或連續兩年內年檢不合格的企業,取消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高新技術企業在申請認定和年檢中弄虛作假的,一經發現,取消其高新技術企業資格。第二十一條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變更經營范圍、合並、分立、轉讓或遷移的,須到開發區科技發展局申報備案並重新認定。第二十二條申請財政扶持的高新技術企業,於每年通過年檢後持以下材料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完稅憑證原件及復印件;3.申請享受營業稅財政扶持政策的,還須提供開發區科技發展局出具的技術合同認定登記證明原件及復印件。第二十三條申請認定軟體企業或集成電路設計企業的,須到國家或天津市相關機構進行認定和年檢,經開發區科技發展局確認並上報開發區高指委批准後,頒發《天津開發區高新技術企業證書》並享受相應政策。第二十四條對軟體企業獲得CMM(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或CMMI(軟體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模型)二級至五級認證的,分別給予15萬元、20萬元、25萬元和35萬元的一次性、不重復資助。對於已獲得天津相應市財政支持的軟體企業認證項目,開發區不再給予重復資助。第二十五條申請認證資助的軟體企業,應當在認證實施之前持以下材料到開發區科技發展局進行事先備案:1.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副本原件及復印件;2.軟體企業認定證書原件及復印件;3.與有資質的認證評審機構簽訂的合同原件及復印件。在認證通過後30日內,持以下材料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資助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通過評審的認證證書原件及復印件;3.認證評審收費單據原件及復印件;4.軟體企業認定年檢證明。第二十六條對於新葯產業化資助,具體的資助標准根據下列條件確定:1. 新葯的創新水平和類別;2. 新葯對填補開發區和天津市技術、產品和產業鏈空白的貢獻;3. 新葯產業化項目的投資規模(不得低於2000萬元);4. 新葯產業化項目預期的產值及對開發區的經濟貢獻;5. 新葯產業化項目的社會效益。第二十七條申請新葯產業化資助的高新技術企業,持以下材料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副本原件及復印件;3.新葯的葯品注冊批件、新葯證書及新葯技術轉讓合同(協議)原件及復印件;4.《葯品生產許可證》和《葯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認證證書原件及復印件;5.《葯品補充申請批件》和新的葯品批准文號證明材料的原件及復印件;6.新葯產業化項目的項目計劃書和財務分析報告;7.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對該項目產值、利稅情況的專項審計報告。第二十八條新葯產業化項目資助額度確定後,先撥付60%,剩餘部分視該產業化項目的進展情況在三年內撥付。第二十九條對於醫療器械產業化資助,在確定具體資助標准時參照以下因素:1. 產品所屬類別和創新水平;2. 產品對填補開發區和天津市技術、產品和產業鏈空白的貢獻;3. 產業化項目的投資規模;4. 產業化項目預期的產值及對開發區的經濟貢獻;5. 產業化項目的社會效益。醫療器械產業化資助的申請和撥付程序參照新葯產業化資助程序辦理。第三十條對生物醫葯類企業和產品的國際市場開拓資助,在確定具體資助標准時參照以下因素:1. 企業和產品對開發區的經濟貢獻;2. 企業和產品在國際市場的介入程度和發展潛力;3. 企業和產品為獲得國際市場准入許可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第三十一條申請國際市場准入許可資助的生物醫葯類高新技術企業,持以下材料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副本原件及復印件;3.獲得的國際市場准入許可證明材料原件及復印件;4.為獲得國際市場准入許可所發生的費用憑證原件及復印件。第三十二條《規定》第十九條所稱科技人員是指高新技術企業中關鍵科技成果的主要完成人,重大科技開發和產業化項目的負責人,對企業主導產品或核心技術做出重大創新的主要技術人員。高新技術企業自行開發的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等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後,成果完成人可以享受適當的技術折股獎勵。可以評估作價入股,也可按照技術成果產業化成功後,為企業創造的新增稅後利潤折股部分折價入股。第三十三條對高新技術企業中持股科技人員的股權分紅(利)收益所繳納的個人所得稅對開發區的貢獻,五年之內給予100%的財政獎勵。第三十四條申請持股科技人員股權分紅(利)收益獎勵的,由所在高新技術企業持以下材料統一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企業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副本、組織機構代碼證副本原件及復印件;3.企業章程,以及科技人員以科技成果折價入股的相關證明材料;4.科技人員個人簡介,學歷、職稱、榮譽證書復印件;5.科技人員獲得股權分紅(利)的財務單據及繳納個人所得稅的稅務單據。
第四章研究開發機構第三十五條 內資研發機構認定標准為:1.獨立法人資格,有明確的章程和組織結構,有嚴格的技術、財務管理制度,以企業化方式運作,產權明晰;2.有明確的研究開發方向,符合國家及天津市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屬於開發區重點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領域;3.有固定的場所、儀器設備及其它必需的科研條件。其中科研用房200平方米以上,資產總額500萬元以上(軟體類研發機構資產總額100萬元以上);4.擁有高水平的技術帶頭人和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高研發水平和產業化能力的研發隊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直接從事研發活動的科技人員占研發機構總人數的比例不低於80%;5.研發機構每年技術性收入(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承包、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占年總收入的70%以上;6.擁有明確的自主知識產權,每年新申請的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達到5件以上;7.每年投入的研發(R&D)費用不低於年總收入的20%。研發費用的界定見本細則第十七條;8.國家規定的其它審批條件。第三十六條《規定》第四章所稱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是指研發機構通過項目投資建設,將自主研發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進行應用、推廣,創造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從而實現科技成果的價值。認定標准為:1.成果為研發機構自行開發、自主創新的項目,屬於開發區重點鼓勵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具有國內領先以上技術水平,具備產業化的條件;2.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投資項目由研發機構直接承擔,項目的投資規模在300萬元以上(軟體項目的投資規模在100萬元以上);3.項目投產後能形成一定的規模,實施後兩年內實現年產值1000萬元以上(軟體項目的產值在300萬元以上),年利稅額占銷售收入的20%以上;4.項目有明確的市場需求,所需的資金和原材料能得到保證,符合國家環保要求;5.內資研發機構在申請享受《規定》第二十條的扶持時,其成果轉化和產業化項目應已經開始建設。第三十七條《規定》第四章所稱「國家級」,是指被國家科技部、發改委等部門正式納入發展計劃,發文批准組建、給予相應建設資金並通過驗收和考核。《規定》第四章所稱「省部級」,是指被天津市科委等部門正式納入發展計劃,發文批准組建、給予相應建設資金並通過驗收和考核。第三十八條《規定》第四章所稱外商獨資和中外合資研發機構,是指由跨國公司等國外資金在開發區以獨資、合資等形式設立,專門從事開發區重點鼓勵的高新技術領域內的產品、技術研發的獨立法人單位。具體認定標准為:1.獨立法人資格,有明確的章程和組織結構,有嚴格的技術、財務管理制度,以企業化方式運作,產權明晰;2.有明確的研究開發方向,符合國家及天津市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屬於開發區重點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領域;3.擁有高水平的技術帶頭人和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高研發水平和產業化能力的研發隊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直接從事研發活動的科技人員占研發機構總人數的比例不低於80%;4.具備進行研究開發和試驗發展(包括中間試驗)所必須的研發場地、儀器設備等研發條件;5.獨資研發機構設立時的投資應不低於500萬美元,合資研發機構設立時的投資應不低於300萬美元,「設立時的投資」是指用於研發條件建設的各項費用支出,包括:研發機構建設用地和實驗室、辦公室、中試車間等場所的購置、建造、裝修費用和研究開發所需儀器、設備的購置、安裝、調試等費用;6.擁有明確的自主知識產權,每年新申請的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達到5件以上;7.每年技術性收入(包括技術開發、技術轉讓、技術入股、技術承包、技術培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占年總收入的80%以上;8.每年的研發費用支出不低於研發機構年總收入的20%;9.認定合資研發機構的,中方所佔股權比例應在35%以上;10.國家規定的其它審批條件。第三十九條 企業內部設立的研發機構認定標准為:1.企業經營狀況良好,年銷售收入一般應在5000萬元以上,有一定的技術優勢,能為研發機構的建設、運行提供經濟保證;2.研發機構有明確組織結構和嚴格的管理制度,實行嚴格的財務獨立核算;3.符合國家及天津市技術政策和產業政策,屬於開發區重點鼓勵發展的高新技術領域,有明確的研究開發方向、發展規劃和發展目標,主要從事與企業主營業務直接相關的技術、產品開發、二次開發、中間試驗等;4.擁有高水平的技術帶頭人和一支結構合理、具有較高研發水平的研發隊伍,其中具有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的直接從事研發活動的專職科技人員在15人以上,占研發機構總人數的比例不低於80%;5.企業具有較健全的技術開發保證體系和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及激勵運行機制,並具備一定的進行研究、開發和中間試驗所需的儀器、設備和基礎設施(科研儀器、設備原值不低於300萬元)6.企業對於研發機構的科研(R&D)經費投入要達到每年銷售收入的2%以上,且絕對值不低於100萬元。第四十條申請認定各類研發機構並享受相關扶持的,應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交如下材料:1.《天津開發區研發機構認定申請表》;2.國家或天津市對研發機構進行批准、驗收、認定等管理的證明文件原件和復印件;3.原批准單位出具的同意遷入開發區的正式批復文件(內資獨立研發機構);4.研發機構營業執照副本、稅務登記證、機構章程復印件及法定代表人履歷表(非獨立法人的研發機構提交所在企業的相應資料);5.研發機構業務發展計劃書、年度開發計劃書和預算;6.關於研發內容和技術水平先進性的說明及有關自主知識產權的證明材料(如科技成果證書、專利證書等);7.近兩年在國家和地方科技部門各類科技計劃立項的有關證明材料;8.在開發區實施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的有關證明材料;9.本科以上學歷或中級以上職稱研發人員的學歷證書或職稱證明;10.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驗資報告和上一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及專項審計報告,專項審計報告包括技術性收入和研發費用支出等科目。第四十一條 開發區對各類研發機構的認定程序為:1.申報手續准備齊全後,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開發區科技發展局對申請材料進行初審,並將初審結果告知申請機構。2.初審合格後,開發區科技發展局組織召開專家評審會,按照相應標准進行評審,並形成書面評審意見。3.對通過專家評審的,開發區科技發展局上報開發區高指委批准,並頒發《天津開發區研發機構證書》。未能通過評審的申請機構如有異議,可以提出復核申請。第四十二條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每年第一季度對已認定的研發機構進行年檢,年檢標准與認定標准相同。對逾期不參加年檢連或連續兩年內年檢不合格的,取消其研發機構資格。研發機構在申請認定和年檢中弄虛作假的,一經發現,取消其資格。已認定的研發機構變更經營范圍、合並、分立、轉讓或遷移的,須到開發區科技發展局申報備案並重新認定。第四十三條對於《規定》第二十條所給予的獨立研發機構扶持,具體扶持額度依據以下因素確定:1. 研發機構所屬技術領域及水平;2. 自主創新能力及科技產出情況;3. 對開發區和天津市填補技術空白、提高研發能力的貢獻;4. 對開發區的經濟貢獻情況;5. 社會效益貢獻。第四十四條申請享受《規定》第二十一條所給予的研發費用扶持的合資研發機構,應符合如下條件:1. 合資研發機構設立時投資額應在300萬美元以上,且中方所佔股份在35%以上;2. 研發費用的界定見本細則第十七條。研發機構每年研發費用的實際數額以開發區管委會最終認定的數額為准;第四十五條對於《規定》第二十二條所給予的內設研發機構扶持,具體扶持額度依據以下因素確定:1. 資助額度最低為50萬元;2. 在申請資助時,每滿足下列條件之一,資助額度增加10萬元,但總資助額度上限為100萬元:a) 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為全球500強企業;b) 設立研發機構的企業為開發區上一年度百強企業;c) 研發機構中專職的研究開發人員超過30人;d) 被認定為天津市級企業技術中心;e) 被認定為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f) 研發機構的研發費用投入超過企業當年總收入的5%;g) 研發機構積極與本市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其它企業進行研究開發與試驗發展合作。第四十六條對給予各類研發機構的扶持資金,將根據具體情況,採取下列方式之一予以撥付:1.根據資金使用計劃,一次性或分期撥付給研發機構;研發機構資助資金主要用於研發機構的建設和發展,包括研發機構用於研究開發和試驗發展(包括中間實驗)的儀器設備購置費以及與之相關的安裝和調試費用,不得用於投資入股建立企業或其它與研究開發沒有直接關系的活動。2.由政府采購中心進行儀器、設備的招標采購,然後移交給研發機構。第四十七條申請研發費用扶持的研發機構,於每年通過年檢後持以下材料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完稅憑證復印件;3.由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上一年度財務審計報告及研發費用支出專項審計報告;4.上一年度研究開發活動總結報告及相關研發成果證明材料,下一年度研究開發活動計劃及預算;5.其它相關材料。第四十八條申請成果轉讓獎勵的研發機構,持以下材料向開發區科技發展局提出申請:1.《天津開發區科技發展金審批表》;2.高新技術成果證書、專利證明或其它證明材料;3.高新技術成果或專利轉讓合同、轉讓收入證明;4.高新技術成果或專利在開發區進行產業化的相關證明材料等。對關聯單位的認定以國家相關法規為依據。
Ⅱ 天津的城市規劃,建設發展藍圖
天津描繪「十一五」規劃藍圖
中共天津市委八屆九次全會於24日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天津市委關於制虧世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共分12個部分。《建議》指出,「十一五」期間,天津將全面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地區之一。
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增強綜合實力
濱海新區將按照「立足天津、依託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的功能定位,建成高度開放、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的現代化新區和綜合改革試驗區。將率先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形成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發展環境,率先構建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的發展模式,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十一五」期間,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口岸進出口總額達到2000億美元。著力構築高層次的產業結構,著力加快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搞好綜合改革和對外開放,著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著力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規劃建設高新科技產業發展軸、海洋經濟發展帶、塘漢大三個生態城區和若干功能區,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構築產業發展優勢、科技研發優勢、交通航運優勢、信息服務優勢、人才聚集優勢和旅遊休閑優勢,努力做到國際化程度高、技術含量高、聚集效益高。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產業層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集中發展成長性好、生命周期長、帶動能力強、以先進技術支撐的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引領和面向全球市場的產業群,布局科學、分工合理、銜接緊密的產業群,在關鍵領域建成若干個我國重要的產業基地;研發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聚集各種科技創新資源,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體系,成為先進技術的承接地和擴散地,成為高新技術的原創地和產業化基地;航運功能和物流功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天津港建成國際化深水大港、東北亞地區國際集裝箱主樞紐港和中國北方最大的散貨主幹港,建設東疆保稅港區。濱海國際機場建成中國北方航空貨運基地和客遲消運干線機場,完善「大通關」體系,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設現代服務型口岸,海港、空港、信息港的作用更加突出,現代化的交通體系更加完善,成為國內外貨物大進大出的重要通道和聯系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重要樞紐。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提高城市載體功能
「十一五」期間,天津將按照布局合理、集約發展、環境優美、適度超前的原則搞好城市規劃,形成城市發展主軸、東部濱海發展帶、西部城鎮發展帶和北、中、南部三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區的市域空間布局,構建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為主副中心、11個新城、中心鎮和一般建制鎮組成的城鎮體系。
在構建銷旦肢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方面,將依託海空兩港,強化交通樞紐功能,以公路、鐵路、快速路、軌道交通為骨架,構建各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轉換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津秦客運專線和京滬高速鐵路天津段,加快薊港鐵路復線、黃萬鐵路以及保霸線建設,形成通達「三北」和華東、華南地區的高速鐵路網路。建成京津塘二號線、京滬天津段、津汕和國道112線等高速公路,建設京津塘三號線、薊塘(塘承)高速公路,形成以三條過境主通道、三條京津城際通道、十條放射線組成的高速公路網。繼續加快一級公路建設。建設25萬噸級深水航道、30萬噸原油碼頭、液化天然氣接卸碼頭、集裝箱物流中心和東疆保稅港等重點項目,加快天津港擴建。建設港城分離的立體交通樞紐工程。發展以港口為中心的管道運輸系統。改造擴建濱海國際機場。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公交網路和場站設施,建成地鐵二、三號線和九號線,建設地鐵五、六號線,逐步形成軌道交通骨幹網路。完成中心城區快速路網並推進外圍地區快速路網的建設。
同時,天津還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城市載體功能,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建設楊柳青、東北郊、陳塘庄、軍糧城等熱電聯產項目及北疆、大港二廠等大型電廠,適時建設燃氣電站。加快110千伏和35千伏電網建設與改造,基本形成500千伏雙環網和220千伏分層分區供電網。統一規劃實施供排水、電力、燃氣、通信、供熱等地下管網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建設津濱水廠,新改擴建一批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成咸陽路、北辰、東麗、雙林等再生水廠。綜合開發北大港水庫,嚴格保護引灤水源,實施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全面建設「智能天津」,構建與中心城市功能相適應的信息支撐體系。提升完善以高速光纖骨幹網、無線寬頻網、信息交換平台為骨架,覆蓋全市的寬頻城域網。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證體系。
建設面向世界的現代化製造業基地
「十一五」期間,天津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快從加工配套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強技術創新,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分工層級,擴大產業規模。加快實施集成電路、基因工程葯物、新型綠色儲能電池等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壯大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等優勢高新技術產業。每年實施10個以上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培育形成軟體、生物技術、現代中葯、水資源、民航科技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企業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技術開發水平、成套設備和組合加工設備的集成化水平、大型連續加工的過程式控制制和自動化水平、企業資源和信息管理水平以及產品的智能化水平。繼續對傳統產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企業要提足折舊和技術開發資金,用足技術進步政策,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裝備,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
在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方面,天津將建設國家一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無線通信、新型元器件、軟體、集成電路、數字視聽、汽車電子等產業,形成新優勢。建設國家重要的汽車製造業基地,重點發展中高檔轎車和經濟型轎車,增加品種,提高整車生產能力,建立汽車零部件生產配套體系。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以建設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促進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融合發展,形成3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建設國際領先的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製造基地,重點發展石油專用管材和高檔金屬製品,加快鋼管擴能改造、天鐵板材等重大項目實施,顯著提升產業水平。建設我國重要的現代醫葯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三素一酸」、大病種葯物,推進中葯現代化、國際化,加快基因晶元、生物葯物等領域的產業化進程,努力實現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製的新突破。建設國家重要的綠色能源與環保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綠色電池和環保成套技術,提高鋰離子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新型動力電池等產品競爭力,開發配套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機械,大力開發環保技術、成套設備和新材料,擴大產業優勢。裝備製造業將以發展自主品牌和提高產業集中度為重點,向成套、成線、系統化發展。輕紡和建材工業將加快產業升級,培育名牌拳頭產品,形成新的特色和優勢。
Ⅲ 天津未來的發展趨勢
天津的發展是要走向橡鏈現代化的。天津正在努力打造一個國際化、開放型梁卜孫的城市。天津市發展格局中,要重點發展濱海新區,打造弊散新的沿海經濟開發區。
Ⅳ 我想了解下目前天津市區的規劃和發展
天津描繪「十一五」規劃藍圖
中共天津市委八屆九次全會於24日勝利閉幕,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天津市委關於制定天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建議》共分12個部分。《建議》指出,「十一五」期間,天津將全面實現「三步走」戰略目標,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人均生產總值超過7000美元,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6%以上,建成現代化國際港口大都市和我國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建立起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成為全國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地區之一。
加快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 增強綜合實力
濱海新區將按照「立足天津、依託京冀、服務環渤海、輻射『三北』、面向東北亞,努力建設成為高水平的現代製造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的生態城區」的功能定位,建成高度開放、社會和諧、環境友好的現代化新區和綜合改革試驗區。將率先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率先形成符合國際通行規則的發展環境,率晌叢先構建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的發展模式,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
「十一五」期間,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7%,財政收入年均增長20%,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50%以上,口岸進出口總額達到2000億美元。著力構築高層次的產業結構,著力加快做神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搞好綜合改革和對外開放,著力實施科教興市和人才強市戰略,著力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著力推進和諧社會建設。規劃建設高新科技產業發展軸、海洋經濟發展帶、塘漢大三個生態城區和若干功能區,不斷增強綜合實力、創新能力、服務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瞄準世界先進水平,全面構築產業發展優勢、科技研發優勢、交通航運優勢、信息服務優勢、人才聚集優勢和旅遊休閑優勢,努力做到國際化程度高、技術含量高、聚集效益高。經過若干年的努力,產業層次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集中發展成長性好、生命周期長、帶動能力強、以先進技術支撐的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引領和面向全球市場的產業群,布局科學、分工合理、銜接緊密的產業群,在關鍵領域建成若干個我國重要的產業基地;研發能力達到世界先進水平,聚集各種科技創新資源,建成世界一流的科技創新體系,成為先進技術的承接地和擴散地,成為高新技術的原創地和產業化基地;航運功能和物流功能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天津港建成國際化深水大港、東北亞地區國際集裝箱主樞紐港和中國北方最大的散貨主幹港,建設東疆保稅港區。濱海國際機場建成中國北方航空貨運基地和客運干線機場,完善「大通關」體系,提高信息化水平,建設現代服務型口岸,海港、空港、信息港的作用更加突出,現代化的交通體系更加完善,成為國內外貨物大進大出的重要通道和聯系國內外兩個市場的重要樞紐。
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 提高城市載體功能
「十一五」期間,天津將按照布局合理、集約發展、環境優美、適度超前的原則搞好城市規劃,形成城市發展主軸、東部濱海發展帶、西部城鎮發展帶和北、中、南部三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區的市域空間布局,構建以中心城區和濱海新區核心區為主副中心、11個新城、中心鎮和一般建制鎮組成的城鎮體系。
在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體系方面,將依託海空兩港,強化交通樞紐功能,以公路、鐵路、快速路、軌道交通為骨架,構建各種交通方式緊密銜接、轉換便捷的現代綜合交通體系。建設京津城際軌道交通、津秦客運專線和京滬高速鐵路天津段,加快薊港鐵路復線、黃萬鐵路以及保霸線建設,形成通達「三北」和華東、華南地區的高速鐵路網路。建成京津塘二號線、京滬天津段、津汕和國道112線等高速公路,建設京津塘三號線、薊塘(塘承)高速公路,形成以三條過境主通道、三條京津城際通道、十條放射線組成的高速公路網。繼續加快一級公路建設。建設25萬噸級深水航道、30萬噸原油碼頭、液化天然氣接卸碼頭、集裝箱物流中心和東疆保稅港等重點項目,加快天津港擴建。建設港城分離的立體交通樞紐工程。發展以港口為中心的管道運輸系統。改造擴建濱海國際機場。優先發展公共交通,完善城市公交網路和場站設施,建成地鐵二、三號線和九號線,建設地鐵五、六號線,逐步形成軌道交通骨幹網路。完成中心城區快速路網並推進外圍地區快速路網的建設。
同時,天津還將加大基礎宴胡櫻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城市載體功能,塑造現代化城市形象。建設楊柳青、東北郊、陳塘庄、軍糧城等熱電聯產項目及北疆、大港二廠等大型電廠,適時建設燃氣電站。加快110千伏和35千伏電網建設與改造,基本形成500千伏雙環網和220千伏分層分區供電網。統一規劃實施供排水、電力、燃氣、通信、供熱等地下管網設施的建設和改造。建設津濱水廠,新改擴建一批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廠。建成咸陽路、北辰、東麗、雙林等再生水廠。綜合開發北大港水庫,嚴格保護引灤水源,實施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全面建設「智能天津」,構建與中心城市功能相適應的信息支撐體系。提升完善以高速光纖骨幹網、無線寬頻網、信息交換平台為骨架,覆蓋全市的寬頻城域網。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網三網融合,健全信息安全保證體系。
建設面向世界的現代化製造業基地
「十一五」期間,天津將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加快從加工配套為主向自主研發製造延伸,加強技術創新,培育自主品牌,提升分工層級,擴大產業規模。加快實施集成電路、基因工程葯物、新型綠色儲能電池等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壯大電子信息、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等優勢高新技術產業。每年實施10個以上重大高新技術產業化項目,培育形成軟體、生物技術、現代中葯、水資源、民航科技等新興高新技術產業。堅持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促進企業加快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技術開發水平、成套設備和組合加工設備的集成化水平、大型連續加工的過程式控制制和自動化水平、企業資源和信息管理水平以及產品的智能化水平。繼續對傳統產業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進傳統產業高新技術化。企業要提足折舊和技術開發資金,用足技術進步政策,加快淘汰落後工藝技術和裝備,杜絕低水平重復建設。
在做大做強優勢產業方面,天津將建設國家一流的電子信息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無線通信、新型元器件、軟體、集成電路、數字視聽、汽車電子等產業,形成新優勢。建設國家重要的汽車製造業基地,重點發展中高檔轎車和經濟型轎車,增加品種,提高整車生產能力,建立汽車零部件生產配套體系。建設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以建設乙烯煉化一體化項目為龍頭,促進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融合發展,形成3000萬噸煉油、100萬噸乙烯等產品的生產能力。建設國際領先的石油鋼管和優質鋼材製造基地,重點發展石油專用管材和高檔金屬製品,加快鋼管擴能改造、天鐵板材等重大項目實施,顯著提升產業水平。建設我國重要的現代醫葯產業基地,重點發展「三素一酸」、大病種葯物,推進中葯現代化、國際化,加快基因晶元、生物葯物等領域的產業化進程,努力實現關鍵技術和重要產品研製的新突破。建設國家重要的綠色能源與環保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綠色電池和環保成套技術,提高鋰離子電池、薄膜太陽能電池和新型動力電池等產品競爭力,開發配套材料和光機電一體化機械,大力開發環保技術、成套設備和新材料,擴大產業優勢。裝備製造業將以發展自主品牌和提高產業集中度為重點,向成套、成線、系統化發展。輕紡和建材工業將加快產業升級,培育名牌拳頭產品,形成新的特色和優勢。
Ⅳ 天津市發展定位目標,濱海新區行政體制,重大支柱產業都是什麼追加20!
天津發展定位為環渤海地區經濟中心、我國北方重要的工業基地和港山伏口城市。濱海新區即將成為一個副省級的行政區,區域范圍2270平方公里,包括現在的塘沽、漢沽、大港三個行政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保核唯鋒稅區、天津港、東疆港保稅區、中新生改晌態城、南港工業區等功能區,以及東麗區的近一半面積和津南區葛沽鎮,其重大支柱產業包括:海洋化工、汽車、造船、冶金、機械製造、航空航天、電子、制葯等。
Ⅵ 天津將如何整合撤銷提升三百多個工業園
《天津市工業園區(集聚區)圍城問題治理工作實施方案》日前印發,要求緊緊圍繞天津市「一基地三區」定位和「五個現代化天津」建設目標,按照天津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工業布局規劃,全面推動工業園區(集聚區)圍城問題治理工作,加快工業布局優化,加速工業產業創新轉型升級,努力打造創新型、開放型、生態型工業園區,為天津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的載體支撐。
天津市還將理順工業園區體制機制,建立「一個發展平台、一個管理主體、一套班子隊伍」的管理體制和高效協同、服務便捷的運行機制。工業園區管理機構將集中精力抓好經濟管理和投資服務,充分依託所在地人民政府開展社會管理、公共服務、市場監管,實行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和管辦分離。
Ⅶ 天津近代工業發展
天津近代工業,始於洋務運動中清朝政府創辦的天津機器製造局等。此後,袁世凱在天津推行「新政」,在海河北岸建設河北新區聚集了大量的近代工業企業。包括周學熙等實業家在天津創辦了孝團一批「官督商辦」性質的大型產業。到20世紀初期,中國民間產業開始蓬勃發展,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永利鹼廠,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其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的象徵」。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天津租界的建設促使天津在近代的快速發展成為中國北方最大的城市和工商業中心,以及中國第二大工業和金融商貿城市。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大致經歷了萌芽期、發展期、繁榮期和日佔時期等四個階段。由於天津近代工業發展繁榮,天津市在三岔河口修建了天津近代工業博物館。
萌芽期
天津近代工業的萌芽期是開埠後的洋務運動時期。從1866年開始,受洋務運動影響,清政府在天津及周邊地區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軍工產業。神慎亂為應付對外通商事務,清政府又於天津設置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為北洋通商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天津成為李鴻章北洋基地的核心地區,這一時期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初期。
洋務派創辦的軍工業
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朝洋務運動興起,「洋務派」開始興辦近代以軍工產業為代表的官辦產業。1867年,三口通商大臣崇厚在天津城東18里賈家沽道附近覓得土地22頃,在周圍挖壕溝,建造長1500餘丈的圍牆,建成天津機器局東局,是天津機器局火葯廠,俗稱為「東局子」,是當時中國北方最早、最大的軍工產業。該局為北方諸省提供軍需的槍支、彈葯,在北洋水師建成後,又負責提供北洋艦隊所需的軍需物資。在崇厚之後,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李游檔鴻章主持天津機器製造局,使其迅速發展成為機器製造、金屬冶煉、鑄造、熱加工、基本化學、船舶修造等規模可觀的大型軍工企業。天津機器局的東局子被稱為當時世界最大的機器局之一。
清政府為加強海防,又於1880年由李鴻章在天津創建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大沽船塢是近代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與旅順軍港、威海衛劉公島並稱北洋水師的三大基地,用於修理北洋水師的軍艦,1890年始造軍火。
「官督商辦」產業的創辦
為配合近代軍工產業的發展,清政府在天津修建了最早的電報線和中國第一條自主型標准軌鐵路,並創辦開平鐵路公司和開平礦務局,開平礦務局是中國最早的機械化大型煤礦,以保證軍工產業所需要的能源物資。 1878年由李鴻章委派買辦唐廷樞創辦開平礦務局,起初原擬官辦,後因清政府財政支絀,才改為官督商辦。 1879年,以直隸總督府為起點,經天津機器局東局子及紫竹林租界和招商局,至大沽炮台及北塘兵營之間架設電線之間的電報線,是中國最早的電報線。此後又鋪設了天津至上海的電報線路。後在天津設電報總局,下設電報東局、電報北局、電報南局三個分局。天津電報局雖是「官督商辦」,但凡洋務、軍務電報,均為「頭等官報」,發報順序又定為「先官後商」。
而始建於1880年的唐胥鐵路,後經李鴻章建議,延長至大沽及天津,主要用於開平煤炭的運輸和北洋海防調兵運輸軍火。1887年李鴻章將開平鐵路公司更名為中國天津鐵路公司(又稱津沽鐵路公司)。津唐鐵路建成後,李鴻章考慮到北洋防務,以天津為中心,修築了天津至山海關的鐵路除上述為軍工產業服務的「官督商辦」近代產業,為方便南北貿易往來李鴻章早在1872年就創辦了輪船招商局,總局在上海,設津局位於天津的紫竹林南。
早期的外資企業
外資在天津最早經營的近代企業是1874年英國的大沽駁船公司,但比李鴻章籌辦的輪船招商局要稍遲一些。外國資本是在1871年才獲准在天津經營駁船運輸業務,須經清政府規定試辦年限。1874年5月,英商集資興辦的大沽駁船公司成立了,資本為33000美元。1889年9月大沽駁船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資本為50萬兩。」至1900年天津共19家外資企業,英、德兩國佔16家。在19家外資企業中,以對外貿易的企業為主,其中打包廠有11家。此外,其他早期的外國資本多為小型民用工業。
民間資本產業的創辦
天津的民間資本產業較外資產業還晚,1878年由朱其昂創辦的貽來牟機器磨坊。在1900年以前,天津貽來牟機器磨坊,每年獲利六七千兩,此後又有民間資本添沒三四家,每家每年仍可得利六七千兩,足見銷路日旺。這些在19世紀90年代新設的機器磨坊,缺乏具體的歷史記載,目前可以明確考證的有大來生機器磨坊、天利和機器磨坊和南門外瑞和成機器磨坊3家。
1884年,廣東商人羅三佑創辦的德泰機器廠是天津第一家民間資本創建的鐵工廠。機器製造產業方面,天津還有1886年天津英租界內開辦的萬順鐵廠。此外,德泰機器廠、萬順鐵廠都設在毗鄰租界的海大道(今大沽路)一帶。20世紀初,這里又設有熾昌鐵工廠等。因此與當時天津租界的發展是相適應的,海大道一帶是天津早期民族資本機器製造業的發源地。天津早期民間資本創建的機器加工產業,還有三條石大街1897年建成的金聚成鐵廠。其他的產業則如1886年成立的天津自來水公司、1897年創辦的北洋織絨廠、1898年創辦的北洋硝皮廠,都是當時的著名買辦吳懋鼎在天津投資興辦的,也是當時天津乃至北方同類行業中最早的。
天津近代工業初始期重要產業有三十餘家,十九家為外資企業。其餘十七家家民族工業中,六家為官辦或官督商辦產業,這六家產業多與軍事相關,即使為官督商辦性質,也多為官僚所控制。民間資本產業投資較晚,規模較小,類型也並不多。天津早期的近代工業主要以軍工產業為主、規模較大,創造了多項全國第一,具有開創性價值。如中國第一家近代化火葯廠——天津機器局東局;中國第一所工業技術學校——北洋電報學堂;第一條自主型標准軌鐵路、第一條電報線——「北塘—大沽—天津」軍用電報線;中國北方第一座船塢等都與天津息息相關。
發展時期
主條目:河北新區
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期是從袁世凱在天津推行「新政」至中華民國成立初年。1902年前後,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的袁世凱在天津大力推行「新政」,至中華民國成立前後是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期,突出表現在河北新區的建設、近代工業教育的繁榮以及民間資本產業的發展。
「官督商辦」產業的發展
20世紀初袁世凱在天津推行的「新政」為天津近代工業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1902年,周學熙受袁世凱之託創辦北洋銀元局,取得成功後又於1906年創建了北洋勸業鐵工廠等重要的官督商辦產業,河北新區一度成為重要的工業區。同時,河北新區還創辦了直隸高等工業學堂、考工廠、實習工場等教育機構,成為重要的工業教育基地。
周學熙又於1906年接手唐山因產品質量差而倒閉啟新洋灰公司,該公司前身為1889年唐廷樞創辦的唐山細棉土廠,是李鴻章委派招募民間資金創辦的。周學熙接手後引進當時國際最先進的水泥生產設備——丹麥史密斯公司的干法水泥回轉窯,生產出高質量的產品,創了中國水泥工業的先河。
軍工業的轉型
主條目:大沽船塢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後,天津大型的官辦軍工產業受到侵略軍的嚴重破壞。天津機器製造局的東局子被八國聯軍佔領,後被用作法國兵營,天津機器製造局的西局子海光寺機器局則被完全破壞。在1901年被日軍佔領,西局子的舊址被作為日本兵營之用。北洋水師大沽船塢於1900至1902年被俄國佔領達兩年之久。1906年,大沽船塢作為北洋勸業鐵工廠大沽分廠投入生產,並將原大沽船塢的炮廠劃為憲兵學堂之用,大沽船塢此時已成為官助商辦的產業。
商辦產業發展
「新政」時期天津的民間資本得到了發展,河北新區的建設,天津造幣總廠、直隸工藝總局、北洋勸業鐵工廠等相繼建成,加上天津的機器工業本身具備一定的基礎,三條石大街一代逐漸發展成機器製造工業的中心。同時,工業區的范圍由河北新區沿三條石大街向天津舊城西部蔓延。從1902至1911年,天津出現過的工業企業總計為139家,涉及礦業、水泥、機器製造、紡織、化工、食品等行業,其中紡織行業居首41家,化工行業(含火柴、皮革、化妝品、榨油)居次31家,食品加工行業(含煙草)居三20家,天津的支柱產業結構初步形成。著名產業如大紅橋附近的天津造胰公司建於1905年,紀鉅汾1908年創辦卷煙公司。這一時期的穩步發展為辛亥革命後民間資本工業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興盛時期
民國初至日軍侵佔這段時期是天津近代工業的興盛期,這段時期主要表現在商辦產業的興盛。麵粉、火柴、紡織、化學、製革等類型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天津逐漸發展成為中國北方的工業中心,全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
紡織業
自「北洋新政」期間起,周學熙作為北洋實業的奠基人,創辦了直隸工藝總局,並倡導「大興工藝」並大力開辦工廠和工業教育。1904年,實習工場下設織機、染色、提花等科目,開始了機器織布工業。此後,天津及周邊地區興辦了數十家機器織布工廠。1915年由周學熙創辦的天津第一家機器紡紗廠直隸模範紡紗廠建成,1916年章瑞廷創辦恆源帆布有限公司,後與直隸模範紡紗廠合並,改名為恆源紗廠。1916年,周學熙退出北洋政府後,致力於實業,創辦新華紡織股份有限公司,1918年建成天津華新紗廠,又在青島、唐山、衛輝三地設分廠。1918年至1922年間,裕元、裕大、北洋、寶成等紗廠相繼建成。六大紗廠初具規模。此外,天津市區還有單織廠87家。至此,天津已成為中國北方近代棉紡織業的中心。1931年仁立毛織廠在津建成,1934年東亞毛呢紡織股份有限公司建廠投產,天津近代毛紡織工業自此開始形成。仁立、東亞是天津馳名的兩大毛紡廠。東亞毛呢紡織公司的取「抵制洋貨」諧音的「抵羊牌」毛線成為中國第一個國產毛線著名品牌,也是當時實業救國的代表。
糧油加工
1878年,天津已經出現使用機器磨面的磨房。1915年,中日合資在天津意租界內創辦壽星麵粉公司,產品旺銷。直到1919年,「抵制日貨」活動興起,該公司因有日資介入遭抵制而停產。1925年,該公司重組,更名為壽豐麵粉公司,後逐漸發展成華北規模較大的麵粉企業,下設三個分廠。大豐麵粉公司建於1921年,為二分廠,民豐麵粉公司建於1923年為三分廠。其他較為著名的麵粉企業還有福星麵粉公司,建於1919年,生產「蝙蝠牌」麵粉,嘉瑞麵粉公司建於1924年,生產「牧牛牌」麵粉。
海洋化工
主條目:天津鹼廠、久大精鹽公司和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
天津地區古代就有鹽業,屬「長蘆鹽」。但傳統的食鹽製作粗糙、質量較差,精鹽製作已成必然趨勢。1914年在北洋政府的允可下,在鹽務專家景韜白的支持下,集資在塘沽創辦了久大精鹽公司,得到了眾多社會名流的大力支持,發起及贊助人有梁啟超、范源濂、李思浩、王家襄、景學鈐、胡浚泰、劉揆一等。
范旭東從日本采購機器,購地建廠。起初購鹽為原料,後自置鹽田,作為原料。使用重結晶法工藝生產出精鹽,產品商標為五角形的海王星。純鹼和硫酸的生產水平是20世紀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指標之一。范旭東另一貢獻就是創建了永利鹼廠。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中國進口鹼的數量急劇下降,中國人民只能食用「土鹼」,並且許多以純鹼為原料的工廠也被迫停工。范旭東等人決定採用當時世界先進水平的蘇爾維制鹼技術生產純鹼,1917年著手創辦永利制鹼公司,於1923年完成鹼廠基本建設,於1926年6月29日生產出雪白的純鹼,定名「紅三角牌」。精鹽和純鹼的研製成功,打破了外國企業的壟斷,填補了中國化學工業的空白。同時,「紅三角牌」純鹼使中國生產的化工產品的首次出口海外。早在1926年美國費城世界博覽會上永利鹼廠生產的純鹼獲得了金獎和證書,證書中稱永利鹼廠為「發展中華民國主要化學工業之象徵」。
製革工業
1898年吳懋鼎在天津創辦北洋硝皮廠後各地紛紛設廠,到民國9年農商部統計全國有新式製革廠3l家。1931年統計天津有新式製革廠11家,以裕津為最大,華北、鴻記為次之。裕津廠雖為中日合資產業,但廠內主要權力歸日本人,產量占天津皮產量半數以上,主要產品有花旗、法蘭、箱皮、馬具皮等。華北廠在天津是華商經營的最大皮革廠,初期以馬皮為主,年產約2萬張,後來專心研製花旗,法蘭兩種皮革。鴻記廠建於20世紀30年代,主要有花旗、法蘭、鹿皮3種產品,是天津的名牌產品。利生廠是中國第一家皮革制球工廠,該廠從製革開始,自己縫制籃球、足球等皮製球類產品,後逐步增設木工部、製革部、制弦部、營業部,是中國體育用品製造業中規模最大的。天津制皮作坊約有三、四十家,主要集中在西南城角、太平庄、南開大街、南大道、華家場一帶。
機器加工業
清末機器加工業就開始萌芽的三條石地區經過「新政」時期的發展,到1914年這一地區有鐵業作坊、工廠17家。到20世紀二三十年代,發展到鼎盛時期。到1937年前,三條石地區從事鑄鐵和機器製造的工廠已達300家左右,成為當時有名的「鐵廠街」。三條石地區鼎盛時期較為著名企業的有1918年建成的郭天祥機器廠,在當時已經注冊了商標;以及1926年建成的福聚興機械廠。
其他工業
主條目: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和法國電燈房
天津近代民族資本產業在興盛期除了紡織業、糧油加工、機器加工、海洋化工等的大型規模產業外,還有很多類型和著名產業品牌。如天津丹華火柴公司,是1917年華昌公司與北平丹鳳火柴廠合並形立的,是當時全國最大的火柴廠。丹華火柴公司與同時期的天津北洋、中華、榮興等三家較大的火柴公司共同佔領了國內各地主要市場。1921年周學熙創辦的耀華玻璃公司,是中國第一家中外合資玻璃企業,董事會和總事務所設在天津,由中方出股本,由比利時方出專利權,工廠設在秦皇島。1929年,陳調甫等人創辦天津永明油漆廠,首先製成酚醛清漆「永明漆」;1931年以後,經研發陸續生產醛酸纖維素漆、硝基纖維素漆;1948年又研製成功醇酸樹脂漆,即可刷、可噴、可烘的「三寶漆」。天津油漆工業長期處於全國領先地位。據當時的不完全統計,僅1912至1928年,天津民營資本廠家就有2471家,總資本額約8242.7萬元,涉及66個行業。其中,紡織1407家,總資本額為2687萬元,占當時天津民族工業資本額的30%,無論是廠家數,還是資本額均居首位;化工企業有280餘家,資本總額1100餘萬元;食品工業130餘家,資本總額855萬元。從1900至1937年間外資企業在天津也得到發展。1901至1928年,外商在天津設廠約90家,資本總額約3000萬元。1928至1937年,共有11個國家在天津投資建廠217家。其中較為著名的外資企業有1904年建成的比利時的天津電車電燈股份有限公司、法國電燈公司和美孚石油公司等。
抗日戰爭時期
1937年日軍佔領天津及華北後,成立專門統籌華北地區內城市建設事務的華北建設總署,多次制訂「華北開發計劃」並強調資源的開發與交通運輸事業建設兩大原則。而天津在計劃中被規劃成向日本本國輸送物資的交通樞紐。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日本侵華戰略為適應戰爭需要發生了改變,天津除了作為交通樞紐的作用之外,也成為華北進行長期工業建設的城市之一。為此,日本先後在天津制訂了《天津都市計劃大綱》、《塘沽都市計劃大綱》和《大天津都市計劃》等規劃。1939年華北建設總署都市局向天津特別市公署下達的《天津市都市計劃大綱》,其方針是使天津成為華北貿易大港、商業都市和工業基地。
在天津淪陷後,北洋水師大沽船塢、啟新洋灰公司等一大批工業企業被日本侵華軍隊佔領。永利鹼廠、久大精鹽拒絕與侵華日軍合作,永利公司總部被迫由天津暫遷香港,工廠便帶領技職人員和工人技術骨幹撤往四川。北洋水師大沽船塢被日軍佔領後,變成「軍事勞工監獄」。日本侵略者在天津先後成立了塘沽運輸公司、天津船舶運輸會社等機構,其造船部在大沽有東、西兩廠。東廠系新建,西廠即是大沽造船所,為軍管工廠委託經營。天津六大紗廠先後被官僚資本和日資所兼並。恆源紗廠和北洋紗廠分別於1925年和1936年被官僚資本的誠孚信託公司接管。裕大紗廠和寶成紗廠先後於1933年和1935年被轉賣給日資東洋拓殖會社和伊藤忠商事會社合組之大福公司。裕元紗廠和華新紗廠也於1936年被拍賣給日資鍾淵紡績株式會社,分別改為公大六廠和公大七廠。此外,日資在天津又新建成裕豐、上海、雙喜、大康等4家紗廠。
在抗日戰爭時期天津成為日本侵華戰爭的後方基地,為提供軍事侵略所需物資,日本因此在天津建設了部分與軍事相關的企業,如日商華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日商中山鋼業所等6家鋼鐵企業。在此期間,日本設立的重要企業還有北支自動車株式會社、日商東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漢沽工廠等。侵華日軍佔領時期,天津機器工業得到了較大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工業結構,提高了技術構成。直到戰爭結束日本投降時,天津已有300餘家機械廠。
日後,這些工廠以及下屬的研究機構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日商中山鋼業所解放後更名天津鋼廠,日商東洋化學工業株式會社漢沽工廠更名為天津化工廠,日商華北機械股份有限公司為今天的動力機車廠。原日本在華的紡織企業被接收後成立了中國紡織建設公司。永利制鹼公司的黃海化學工業研究社在日後,將社中一切財產和所有工作人員並歸中國科學院,成為中國科學院工業化學研究所。
Ⅷ 天津發展工業的優勢以及現狀的情況
天津本來就是重工業城市。 現狀嗎,你看看濱海新區。國家砸進去老多錢,來發展
(一)天津工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1、總量和效益邁上新台階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呈現出不斷加快的發展態勢。1993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5年後1998年突破2千億元,4年後2002年突破3千億元;此後,一年一個台階,2003年突破4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5年突破6千億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兩個台階,分別突破8千億元和1萬億元(見表1)。在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同時,2007年工業企業實現利稅也突破千億元,使得工業總量和效益共同邁上新的台階。
2、形成以濱海新區為龍頭,以區縣工業為骨乾的「雁形」工業布局
隨著天津市工業嫁接、改造、調整,工業戰略東移的實施,天津市工業布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濱海新區成為天津市工業最大的增長點。2007年濱海新區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單位數,完成全市近60%的工業總產值(58.7%),濱海新區工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就像領頭的大雁,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特別是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工業的發展。2007年,除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量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9.7%,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為天津市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業為骨架的「弓形」產業結構
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確立起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2007年這六大優勢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72.3%。在全市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和骨幹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2010.74億元,超2000億元,增加值達到488.2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一大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1544.95億元,超過1500億元,增加值501.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二大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51.37億元,超過1000億元,增加值186.45億元,為第三大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產值707.97億元,超過700億元,增加值462.49億元,為第四大行業。2007年這4個行業產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2.8%,增加值佔62%,是目前天津市工業第一板塊的4個主要支柱行業。除這4個主要支柱行業外,近年來天津市工業的其他一些行業發展也不斷加快,產值規模逐步增大,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產值581.88億元、增加值97.31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583.39億元、增加值119.98億元)、通用設備製造業(產值418.94億元、增加值92.69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值418.98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379.31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鉛枯金屬製品業(產值334.8億元、增加值58.39億元),這6個行業2007年產值規模均超過300億元,產值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7%,增加值佔19.6%,為天津市工業第二板塊的骨幹行業。第一板塊的4個支柱行業和第二板塊的6個骨幹行業,產值和增加值合計佔全市工業的80%。這10個行業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撐著全市工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4、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斷加快,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是目前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到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中,股份制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6%,兩者合計佔全部工業的比重近九成。私營工業企業迅猛發展,2007年私營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8億元,比2000年增長14.2倍槐扒洞,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0.7%,比2000年提高8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除在煙草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此旁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和行業佔有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已明顯縮小,2007年天津市國有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5%,不足10%,較2000年回落5.3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也快速發展。2007年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98.88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27.4%,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60.5%,比2000年提高17.6個百分點。
5、部分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電子、冶金、汽車製造等一些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較高市場佔有率。2007年天津工業生產移動通信設備(手機)9778.77萬部,佔全國總產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3%;轎車45.43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9.2%,光通信設備佔42.3%,自行車佔26.1%,焊接鋼管佔24.9%,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佔21.2%,熱軋窄鋼帶佔15.1%,無縫鋼管佔14.8%,照相機佔8.3%。特厚板、中小型型鋼、熱軋薄板、厚鋼板、冷軋薄板、大中型拖拉機、發電設備、家用吸塵器、縫紉機、空調、氫氧化鈉(燒鹼)、碳酸鈉(純鹼)等重點產品產量均佔全國的5%以上。
(二)天津工業發展與建成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盡管近年來天津市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為天津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從全國看,天津工業發展還不夠快,同胡錦濤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提出的天津發展要「兩個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排頭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對天津要建成我國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業總量規模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位置
盡管2007年天津市工業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但從全國看,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快。2007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2644.79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4位,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中。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河南、上海、遼寧、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個省市工業增加值總量規模依次排在全國的前10位,增加值總量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上,處於全國第一板塊。2007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增幅比全國平均增幅(18.5%)低0.3個百分點,明顯低於經濟總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國排第21位,比2006年後退兩位,導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過。目前比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低的內蒙古、安徽等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長迅猛,大有趕超天津市之勢,需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2、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創造的工業總產值有10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億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產值為22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億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個行政區縣,平均每個區縣的工業總產值為500多億元,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區縣僅有塘沽區和西青區,產值分別為3038.18億元和1853.43億元;而上海包括浦東新區在內的19個行政區中,平均每個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億元,是天津市區縣平均水平的兩倍。2007年上海就有6個區產值超千億元,其中,浦東新區4689.38億元,松江區3440.96億元,閔行區3020.68億元,嘉定區2132.15億元,寶山區2075.31億元,金山區1122.3億元,產值接近千億元的還有南匯區和青浦區。上海每個區縣的土地面積大體為天津市各區縣的一半,而創造出的產值卻是天津市各區縣的兩倍,可見,天津市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3、行業競爭力還不強
盡管目前天津市工業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但從全國來看,天津市支柱行業的競爭力還不夠強,在全國市場中所佔的比重還不高。作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整個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為6.2%,遠低於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區,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兩個主要支柱行業佔全國的比重為4.6%和3.9%,比重也比較低,不足以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從天津市工業行業結構看,發展也不平衡,支柱行業偏少。全市36個工業行業中,主要依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10個行業支撐,這10個行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0%,其中產值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行業也僅有3個。其他26個行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0%,服裝鞋帽製造業、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等20個行業產值規模都不足100億元。
4、「天津製造」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顯現
天津工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總量和效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還沒有顯現,「津產」名牌產品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創產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產品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6%,比重和貢獻率還比較低。而國際國內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製造業的知名品牌。日本製造業在50、60年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品牌,70、80年代韓國崛起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現代、浦項制鐵等一批製造業名牌。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和山東半島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電器、美的電器、海爾、澳柯瑪、海信等一批製造業品牌。而天津市製造業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鷗」手錶、「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對偏少,影響力還不大,沒有形成「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
二、加快天津工業發展的幾個條件
工業是創造物質財富,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基礎產業,也是由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轉變的發展基礎。工業化發展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據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9個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這9個地區中除上海和四川兩地二產比重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個地區二產比重都在50%以上。從這9個地區的發展軌跡看,工業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業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構築新的發展優勢,成為全國工業增長的排頭兵,為盡快壯大天津綜合經濟實力提供強勁動力。加快天津工業發展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工業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國各地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實現工業的快速增長首先必須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產業層次比較高,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項目投入做保障,使工業投入強度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籌劃了四十項重大工業項目,總投資額2649億元,全市各區縣又籌劃了包括工業在內的145個重大項目。
但從全國發展的形勢看,天津工業投入的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夠快,與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鎮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5.9%,總量規模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兩個省2007年工業投資增幅超過50%,吉林、西藏、湖南、陝西、重慶、江西、寧夏、福建等8個省市工業投資增幅都在40%以上,山東工業投資總量更是突破7000億元大關,江蘇、河南、浙江、遼寧、廣東等5省工業投資總量在3000億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內蒙古等四省區工業投資額在2000億元以上。相對於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相對於中央對天津建設北方經濟中心的要求,天津工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需要籌劃更多更好的項目。高強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實力遠遠不夠,必須要眼睛向外,向國際、國內宣傳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機遇,宣傳天津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集團來津投資,在國際和國內掀起投資濱海新區、投資天津的熱潮。
(二)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
加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而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就要有生產要素做保障。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保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為原始動力外,還要使生產要素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土地是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國內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發展空間縮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發展空間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天津的濱海新區擁有大量的鹽鹼荒地,開發成本遠低於中心城區,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天津市要特別注重利用好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的良好機遇,積極創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為天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從勞動力成本看,由於天津市的人均勞動報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全國來看優勢不明顯。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勞動報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勢,對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卻更為明顯。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勞動力資源,更需要形成人才優勢,人才優勢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業加快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資本方面看,充沛的資金是加快經濟發展的保障。深圳、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都曾出現全國的資金向這兩個地區匯聚的趨勢。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以來,也開始出現資金流動向天津市匯聚的徵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115.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實際到位52.78億美元,增長27.8%,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1.2個和3.7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內資超過600億元,達612.05億元,增長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資金的吸引。對資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驅動,只有投資利潤回報率高才會對資金流有吸引作用,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機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務和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術創新優勢
加快天津市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必須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術創新優勢。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771家,比上年增長3.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2%;有R&D活動的企業535家,增長0.2%,佔8.4%;有新產品開發的企業605家,增長3.8%,佔9.5%;有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318家,增長11.2%,佔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還不足以確立技術創新的優勢。相反,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術創新還存在不小差距。標志著一個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R&D經費佔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別低3.3和0.3個百分點。目前天津市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為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主要靠外資企業支撐,還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
加快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先進製造基地定位要求的關鍵環節,必須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動,盡快形成天津市工業技術創新的比較優勢。要建立健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積極搭建重大產品研發平台,推動企業建立技術中心;要建立促進企業開發研製新產品的政策機制,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形成企業產品的技術優勢。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大名牌戰略實施力度,盡快培育一批知名企業,使科技創新、名牌產品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能。
(四)制度創新優勢
制度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其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國務院在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濱海新區要成為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基地,其目的就在於從制度方面探索推進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條件。天津市工業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好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機會,以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最終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加快推進企業體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要在企業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業組織機制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推進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現代企業集團,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領軍企業。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來濱海新區發展創業。三是要特別重視創新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搭建資本、技術、信息服務平台,盡快培育出一大批經營管理水平比較好、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的中小企業。
三、深刻認識天津工業發展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工業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外開放,得益於三資企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業發展的一些條件有所改變。
首先從國際市場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而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向多極化轉變,世界貿易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於美元匯率不斷走低,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國過去那種「兩頭在外,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近兩年來,廣東等地出現的民工荒、山東青島等地小型韓國企業外逃,部分跨國公司將投資和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等一些現象,都說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天津工業發展的外向度比較高,加工貿易更是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全球通脹形勢加劇,包括原油、鐵礦石、銅等主要原材料在內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費價格趨升,面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新變化,天津工業必須加快轉變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努力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形成製造業發展新優勢,保持天津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中國對外開放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東南沿海,向縱深擴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產業結構也開始由東部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向東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投資和消費等內需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採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投資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消費需求明顯提升。2008是黨的十七大後各級領導班子換屆的第一年,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盡管企業成本有了明顯增加,但投資回報率依然較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全國城鎮投資新開工項目231894個,比上年增加27931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258億元,增長28.7%。在近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後,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明顯提高,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改善,農村消費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消費需求有望超過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Ⅸ 天津發展最好的是哪個區
濱海新區。
2016年,濱海新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002.31億元,同比增長10.8%,成為國內首個進入萬億俱樂部的國家級新區。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1億元,同比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5943.76億元,同比增長11.4%;第三產業增加值4046.74億元,同比增長10.1%。
2019年,全區新增市場主體4.47萬個,比上年增長17.4%。其中,新增境內企業2.49萬戶,增長14.6%;新增外商投資企業1.2萬戶,增長12.2%。個體工商戶增加握衫1.86萬戶,增長21.8%。
(9)天津產業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濱海新區位於天津拿皮者東部沿海地區,環渤海經濟圈的中心地帶,總面積227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99萬,中國北方對外開放的門戶、高水消薯平的現代製造業和研發轉化基地、北方國際航運中心和國際物流中心、宜居生態型新城區,被譽為「中國經濟的第三增長極」。
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國務院批準的第一個國家綜合改革創新區。
Ⅹ 天津臨港工業區的產業規劃
按照總體規劃,臨港工業區的功能定位是:建成我國重要的化工基地、造修船基地、裝備製造業基地,同時建設成為港口物流區、研發轉化區、工業旅遊區,最終成為海上工業新城。
幾年來,臨港工業區圍繞這一功能定位進行開發建設,開展招鄭碼商引資,不斷健全完善臨港工業區產業結構布局。中石油、藍星、天鹼、大沽化等項目的引進,使臨港工業區具備了石油化工、氯鹼化工、煤化燃讓工的龍頭。路博潤、凱威化工、仁泰化學、為爾客瀝青等數十家化工企業的引進,進一步拉長了三大化工產業鏈條,將形成高附加值精細化工產業集群。中船重工新港船廠的引進,為臨港工業區發展修造船皮叢局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新河船廠等項目的引進,臨港工業區修造船產業的實力將更加雄厚,第二大產業板塊也將迅速形成。中海油、中遠等項目的引進,使臨港工業區建設裝備製造業基地有了依託,第三大產業板塊也已顯現雛形。隨著碼頭泊位數量、等級的不斷提高,以及思多而特、北方石油等物流企業的引進,臨港工業區正向建設港口物流基地不斷邁進。臨港工業區與天津大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佔地30萬平方米的濱海(臨港)工業研究院,促使大學最具優勢的科技力量進入工業生產的前沿,支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研發,推動臨港工業區和周邊地區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將臨港工業區建成研發轉化工業區。有了依託,第三大產業板塊也已顯現雛形。隨著碼頭泊位數量、等級的不斷提高,以及思多而特、北方石油等物流企業的引進,臨港工業區正向建設港口物流基地不斷邁進。臨港工業區與天津大學達成合作協議,共同建設佔地30萬平方米的濱海(臨港)工業研究院,促使大學最具優勢的科技力量進入工業生產的前沿,支撐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研發,推動臨港工業區和周邊地區科研水平的提高,有利於將臨港工業區建成研發轉化工業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