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有什麼概念簡介
產業鏈形成的四大模式:
產業鏈在四維對接和四維調控之下.在現實中形成了一些具體模式。劃分模式的標準是看產業鏈中主要節點之間的主要企業與企業的關系。企業之間有三種主要關系及其契約形式。即純粹的市場交易關系、產權關聯式關系(體現為企業通過收購、並購、持股、控股、參股等形式對其他企業進行控制)、准市場式關系(亦即企業間通過「關系型契約」所建立的較穩固的關系)。相應的「契約形式」有:「市場交易式」契約——純粹的「商品買賣合同」、「產權契約」——企業持股或控股數量與質量的制度安排、「關系型契約」——既非產權又非完全商品交易的契約關系。按照上述關系和契約形式,可以把產業鏈的形成模式分為市場交易式(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式契約)、縱向一體化式(產權關聯、產權契約)、准市場式(准市場關系、關系型契約)和混合式產業鏈四種。
市場交易式產業鏈指產業鏈中的企業之間是完全的市場交易關系。企業在產業鏈中的地位平等。靠供需鏈而組成一個有機的鏈條。它的優點在於:整個產業鏈中不存在壟斷利潤的節點,企業生產不會受制於某些廠商。缺點在於:產業鏈中的商品迂迴程度較低,供需鏈中的技術鏈較短。此外,過於「獨立」式的生產不利於整合企業內、外部資源。不利於社會分工的發展和整體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另外,由於除了自己生產以外的產品都來源於外購,產品生產受市場環境的影響大。
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通過向產業鏈上游和下游的縱向一體化擴張而形成的產業鏈。
產業鏈中的企業同屬於一個企業集團或總公司,有著產權的關系紐帶。總公司或集團公司通過控股或自建等方式對其他企業保持著強有力的控制.靠企業間的產權紐帶形成一個產業鏈。它是一種在產業鏈內部進行「自給自足」的模式。這種模式能夠將產業鏈的各個環節納入同一個經營體內。形成風險共擔、利益共存、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經濟利益共同體。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縱向一體化式產業鏈由於將市場交易轉化為企業集團內部生產。用集團內部的計劃代替市場交易,從而使生產更加穩定;但是,企業集團內部管理的難度加大.不利於產業鏈整體效率的提高。這種模式往往和產業特性有關。一般來說,鋼鐵、石油、煤炭、汽車等進入壁壘高、容易產生壟斷的產業往往形成一體化式產業鏈。
准市場式產業鏈指核心企業或龍頭企業通過虛擬、OEM、ODM、特許經營連鎖、外包、戰略聯盟、租賃等既非市場交易又非產權控制的形式.以及處在自己上游或下游的企業形成的一種既非完全市場交易又非企業集團內部關系的產業鏈。這種模式有一種特殊情況,就是當企業和供方或買方建立起一個較穩固的市場交易關系。形成「關系型契約」時,企業鏈實質上也就變為「准市場式」。這種模式往往存在於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社會分工和專業化水平非常高的情況之下。由於「關系型契約」不像產權紐帶一樣穩固.對核心企業控制鏈條的能力要求很高。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在技術鏈很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准市場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最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行業調控維來看。為了加強企業間的關聯。除了建立「關系型契約」之外,還要建立「關系專用性投資」。由於准市場式產業鏈的本質不是控制企業而是選擇產業鏈節點上的企業,核心企業對其他企業了解的要求遠大予對控制企業的要求.因此,核心企業需要信息技術的支撐來不斷掌握其他企業的變化情況。從適用范圍來看。往往是在信息技術運用較發達、技術成熟度高、技術關聯性強的產業中容易產生准市場式產業鏈。
混合式產業鏈是指含有市場交易式、縱向一體化式、准市場式這三種產業鏈模式中的二種或三種的結合模式。這種模式是現實中最為常見的一種類型。它是指在同一條產業鏈中的某一部分是一種產業鏈模式,而另外一部分又是另外一種產業鏈模式。在產業鏈的部分環節還是具有所屬產業鏈模式的特點。如在某一個產業鏈的部分是「縱向一體式產業鏈」。那麼。這部分產業鏈就具有縱向一體式產業鏈的特點。從技術鏈和企業鏈進行對接的情況來看。它是技術鏈比較成熟情況下的企業鏈對接方式。從需求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由於生產的靈活性。能適應消費者日益多樣化的需求。從價值鏈的對接來看,混合式產業鏈能夠較好地實現產業價值。從行業調控維來餚。由於混合式產業鏈的復雜性,行業調控也具有復雜性。從適用范圍來看,混合式產業鏈的適用范圍最為廣泛。
B. 什麼叫產業鏈
什麼是產業鏈?
產業鏈即從一種或幾種資源通過若干產業層次不斷向下游產業轉移直至到達消費者的路徑,它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二是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表明加工可以達到的深度越深。四是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產業鏈始於自然資源、止於消費市場,但起點和終點並非固定不變。
C. 產業鏈中一般包括哪幾個環節
產業鏈是一個包含價值鏈、企業鏈、供需鏈和空間鏈四個維度的概念。這四個維度在相互對接的均衡過程中形成了產業鏈,這種「對接機制」是產業鏈形成的內模式,作為一種客觀規律,它像一隻「無形之手」調控著產業鏈的形成。
產業鏈向上游延伸一般使得產業鏈進入到基礎產業環節和技術研發環節,向下游拓展則進入到市場拓展環節。產業鏈的實質就是不同產業的企業之間的關聯。
(3)消費產業鏈擴展閱讀:
銀行構建鏈條
對於銀行來說,還款更加有保障了。杜曉山認為,產業鏈的信貸模式,其風險系數比貸款給單個企業相對要小,操作成本也低,核批的信貸額度可能比之前發放給單個企業的總和還要多,能夠產生「1+1﹥2」的效果。
上聯產地農戶,下接銷地經銷商,借力銀行資金,確保重要農產品在生產、加工、儲運、銷售和消費環節有序運行,這是農業銀行[0.00% 資金 研報]農業產業鏈金融模式的初衷。
「除了明確核心企業在產業鏈中的職責,協助農行選擇產業鏈上下遊客戶,並為其融資提供擔保之外,產業鏈金融平台還支持核心企業建立農產品質量監督和產地追溯系統,從生產環節控制產品質量,從而為食品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農業銀行農村產業與城鎮化部總經理李培峰表示。
「以支持糧棉油和農業開發為主業的農業發展銀行可能更適合推廣產業鏈金融模式。」農發行客戶二部相關人士認為,拿支持棉花產業發展的主要做法為例,農發行正在努力構建棉花產業大封閉運行管理機制,大力促進棉花產業上下游的協調均衡發展。
D. 傳媒的消費者產業鏈四個基本環節是什麼
傳媒,傳播媒體,傳,傳播,傳,傳出去,播,播撒,傳出去播撒出去,以廣泛為人所知,了解認同,生根,媒,媒體,媒,中介,體,機構,傳出去播撒出去以廣泛為人所知的專門機構部門,和其人員。穿穿。內容提供,內容銷售,中介包括廣播電視電影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然後到受眾,受眾也會有反饋。
E. 請問產業鏈中的上、中、下游分別指什麼
根據微笑曲線理論,上游往往是利潤相對豐厚、競爭緩和的行業,原因是上游往往掌握著某種資源,或掌握核心技術,有較高的進入壁壘的行業,因此許多投資者都偏愛上遊行業的股票。
下游產業指處在整個產業鏈的末端,加工原材料和零部件,製造成品和從事生產,服務的行業。產業要形成競爭優勢,就不能缺少世界一流的供應商,也不能缺少上下游產業的密切合作關系
煤炭的下遊行業是發電業。
(5)消費產業鏈擴展閱讀:
產業關系
與下游產業關系
在大行業類別裡面,上游企業是相對下游企業而言的,指處於行業生產和業務的初始階段的企業和廠家,這些廠家主要生產下游企業所必需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等的廠商。下游企業主要是對原材料進行深加工和改性處理,並將原材料轉化為生產和生活中的實際產品。
可以說,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是相互依存的。沒有上游企業提供的原材料,下游企業猶如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若沒有下游企業生產製品投入市場,上游企業的材料也將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各個行業的上游企業和下游企業都應該同甘共苦、互助互盈、共同生存發展。
F. 產業鏈都包括什麼
什麼是產業鏈?
產業鏈即從一種或幾種資源通過若干產業層次不斷向下游產業轉移直至到回達消費者的路徑,答它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二是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表明加工可以達到的深度越深。四是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產業鏈始於自然資源、止於消費市場,但起點和終點並非固定不變。
G. 哪些行業屬於消費型行業
消費型行業種類比較多
凡是為了滿足個人日常生活所需、所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行為,都屬於消費行業范疇。
飲料業
食品業
耐用性消費品包括家用電器、數碼產品、鍾表、傢具、衛生潔具、廚房用品、交通工具、房地產等細分行業。
非耐用性消費品包括食品、飲料、服裝、化妝品、洗滌用品、日用品、保健品、傳媒等。
H. 股票市場所說的消費行業一般指哪些細分行業
商貿、旅遊餐飲、醫葯(醫療)、消費電子、食品飲料、汽車、金融服務、房地產、文化娛樂(影視、電視台等)行業。
消費行業按大類包括耐用消費品、非耐用消費品、奢侈品、服務業等。耐用性消費品包括家用電器、數碼產品、鍾表、傢具、衛生潔具、廚房用品、交通工具、房地產等細分行業。非耐用性消費品包括食品、飲料、服裝、化妝品、洗滌用品、日用品、保健品、傳媒等。服務業包括旅遊、金融、教育、餐飲、美容、娛樂等。
I. 什麼叫產業鏈幫我舉個例子.萬分感謝
什麼是產業鏈?
產業鏈即從一種或幾種資源通過若干產業層次不斷向下游產業轉移直至到達消費者的路徑,它包含四層含義:一是產業鏈是產業層次的表達。二是產業鏈是產業關聯程度的表達。產業關聯性越強,鏈條越緊密,資源的配置效率也越高。三是產業鏈是資源加工深度的表達。產業鏈越長,表明加工可以達到的深度越深。四是產業鏈是滿足需求程度的表達。產業鏈始於自然資源、止於消費市場,但起點和終點並非固定不變。
事例
完善的新興技術產業鏈
上海卓有成效的大力打造,使得長三角形成了中國最完善的多系列、多功能的現代化產業鏈。當然,這與該區域內各城市間的成功協調配合分不開。
一個最典型的事例是,大部分台灣的PC代工廠商在轉戰內地時,選擇了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此為了降低勞動力、生產成本,台灣其他PC代工廠商從上個世紀末開始,逐漸將產能向長三角的中小城市轉移,這促使長三角日漸成為重要的IT製造基地。
2005年9月,大眾電腦宣布關閉最後一家台灣裝配工廠,台灣的筆記本生產線已全線轉移至內地。自此,長三角成為全球最大的筆記本製造基地,全球近七成的筆記本電腦在這里生產。東芝、三星等跨國巨頭也在此前做出戰略調整,東芝將海外筆記本生產基地從菲律賓遷到杭州,三星把蘇州作為其惟一的筆記本生產基地。長三角的產業地位和生產效率對於全球而言,可謂舉足輕重。
長三角地區還是國內重要的液晶生產基地和晶元製造基地。以蘇州、南京為主已經成為全球液晶後工序模塊的重要生產基地和配套產業聚集區,多以世界級的日、韓、台資企業為主,形成了規模龐大而完整的液晶中下游產業鏈。在上海政府的極力推動下,上廣電斥巨資建成了國內液晶5代線。江蘇崑山的5代液晶屏生產線也已破土動工。這條台資背景的液晶生產線一旦建成,將進一步推動長三角地區液晶上下游產業鏈的完善,形成液晶產業群聚效應。
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地區同時也是晶元製造業基地,這里聚集了全球頂尖的晶元代工企業,其中包括中芯國際、台積電和具有台聯電背景的和艦科技。在上海的浦東張江高科技園區,就集中了國內1/5的晶元設計企業和中芯國際、華虹、宏力等主要晶元製造企業。IBM亞太區副總裁陳良忠曾經這樣形容上海:「黃浦江畔是中國半導體技術的前沿,以上海為中心的長江三角,聚集了半導體產業從設計、生產、甚至服務的眾多企業。整個產業群的蓬勃發展,將是中國整個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源泉。」
「IT類跨國公司轉戰上海,將有可能帶來整個產業的群聚效應。就像當年IT、通訊類跨國公司一股腦選擇北京一樣,IT企業總部也有可能會形成向上海轉移的趨勢。「謝康說。
產業鏈的完善不僅在於產業鏈自身,它還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有專家告訴本刊記者,上海周邊擁有江浙這樣經濟發達的省份,製造能力強,產業鏈完整,企業群密集,特別是長三角各地產業結構既有分工,又有協作,很多製造業類的跨國公司將總部選在上海正是看中這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