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氫能源的中國氫能行業發展分析
氫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人類對氫能源應用自200年前就產生了興趣,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就廣泛開展了氫能源研究。
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利用氫能,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國氫燃料電池研發和應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濟大學等企業、高校,也一直在從事研發氫燃料電池和氫能車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市場。與此同時,汽車燃油消耗也達到8000萬噸,約佔中國石油總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今天,發展新能源汽車已迫在眉睫。用氫能作為汽車的燃料無疑是最佳選擇。
雖然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基本已經被突破,但是還需要更進一步對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進行改進、提升,使產業化技術成熟。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加大研發力度的投入,以保證中國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方面的水平和領先優勢。這包括對掌握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企業在資金、融資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國家還應加快對燃料電池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國產化、批量化生產的支持,不斷整合燃料電池各方面優勢,帶動燃料電池產業鏈的延伸。同時政府還應給予相關的示範應用配套設施,並且支持對燃料電池相關產業鏈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電池車示範運營相關的法規、標準的制定和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載客示範運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氫能汽車一定能成為朝陽產業。

② 氫能的開發利用
「氫能經濟」時代將到來 加拿大日前宣布將為「氫公路項目」提供資助。氫公路項目的實施將是加拿大能源史上的氫能革命。該項目的具體內容是在2010年前,在溫哥華到2010年冬奧會主辦城市威斯勒的120公里公路上建立5個燃料電池車的加氫站,並生產出必要數量的燃料電池車,由氫燃料電池車承擔2010年冬奧會期間機場與主辦城市之間的人員運輸任務。 隨著工業的發展,污染日益嚴重,以氫能為代表的高效清潔能源越來越成為社會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氫能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已被列為21世紀十大高技術之首。 氫能燃料電池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其應用不僅能獲得較好的環保效益,而且能減少對外國的石油依賴,實現能源獨立。牛津大學有科學家預測,到2010年前,世界每天生產的氫能源當量將達到320萬桶石油;2020年前將達到950萬桶石油。專家們認為,氫將在2050年前取代石油而成為主要能源,人類將進入完全的「氫能經濟」社會。 氫位於元素周期表之首 氫位於元素周期表之首,它的原子序數為1,在常溫常壓下為氣態,在超低溫高壓下又可成為液態。 專家介紹,作為能源,氫有以下特點:一是所有元素中,氫重量最輕;二是所有氣體中,氫氣的導熱性最好,在能源工業中氫是極好的傳熱載體;三是氫是自然界存在最普遍的元素,據估計它構成了宇宙質量的75%;四是除核燃料外氫的發熱值是所有化石燃料、化工燃料和生物燃料中最高的;五是氫燃燒性能好,點燃快,與空氣混合時有廣泛的可燃范圍,而且燃點高,燃燒速度快;六是氫本身無毒,與其他燃料相比氫燃燒時最清潔,而且燃燒生成的水還可繼續制氫,反復循環使用;七是氫能利用形式多,既可以通過燃燒產生熱能,在熱力發動機中產生機械功,又可以作為能源材料用於燃料電池,或轉換成固態氫用作結構材料,用氫代替煤和石油,不需對現有的技術裝備作重大的改造,現在的內燃機稍加改裝即可使用;八是氫可以以氣態、液態或固態的金屬氫化物出現,能適應貯運及各種應用環境的不同要求。 氫能被世界關注 世界很多國家目前都在努力開發能夠取代石油和煤炭的清潔能源,其中氫能最為引人注目。氫能經濟(Hydrogen Economy)已經被美國、歐盟、日本、中國等列上了發展日程。 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的研究人員最近宣布,在氫能經濟方面取得突破已經指日可待了。他們說,在不久的將來,人們將可以模仿植物對水進行分離的模式安全高效地從水中分離出氫能來。 加拿大計劃將燃料電池電動汽車技術發展成國家的支柱產業。加拿大對氫能的研究與開發投入較早較大,估計未來5年裡,氫能開發還將投入10億美元以上。2004年的報告顯示,在過去5年裡,加拿大的氫能公司數目增加了1倍。加拿大的長期目標是搶佔世界氫能領域的制高點。 美國總統布希表示,美國將致力於發展氫燃料電池車輛以及氫能基礎供應設施,以維護生態環境,並且讓美國諛茉捶矯嬡〉酶蟮淖災饜浴!拔姨嵋橛?2億美元來資助氫能的研究計劃,讓美國能夠在發展清潔的氫能車輛上領先全球。」美國能源部已經跟著名科技研發公司Millennium Cell簽訂合同,在2004年到2006年間拿出350萬美元資助這家公司的氫能研究計劃。 氫能之所以得到世界各國的高度重視,除了它沒有污染的特性外,還因為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如何安全高效地提取、儲存和轉換氫能,把它轉變成易於使用的電力。為此,世界很多國家都在拿出巨額資金進行研究開發。 電解水制氫 將是我國能源戰略的美好前景 中國科學家呼籲,國家應該大力推動制氫技術和燃料電池的開發研究,結合我國實情開展有特色的試點開發,搶占未來能源制高點,盡早步入永續發展的「氫能經濟」時代。 目前,國際上通行的制氫方法不外兩種:一種是利用煤炭、石油、天然氣等炭氫化合物製取,但這些都是不可再生能源;另一種是直接利用水製取,氫燃燒後又與空氣結合變回純凈水,這是自然物質循環利用、持續發展的典型過程,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而且氫是一種可以儲存的能源,如果利用豐富的電能實現電解水制氫,可建獨立的氫供應站,不必區域聯網,不需要龐大的基礎設施,也不像風力、地熱、潮汐等能源受地域限制。我國相關專業的專家認為,大力發展水電,利用電解水制氫,將是我國能源戰略的美好前景。 專家們同時認為,迎接「氫能經濟」時代的到來,盡管還需要大量的科技攻關,但是電解水制氫技術及設備,已被科學界所公認。國家應該加強扶植科研開發,提高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氫能發動機性能,不斷降低制氫、用氫成本,探索新的制氫用氫途徑,通過試點加速實現氫能源及燃料電池汽車商品化、產業化進程。參考資料: http://hsx.hnagri.gov.cn/news/shownews.asp?newsid=697
③ 中國首個氫能研發中心要推動什麼產業發展
6月6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獲悉,中國首個軍民融合氫能工程技術研發中心已在該集團組建成立。據介紹,該中心將依託中國在航天氫氧火箭發動機和氫的生產、儲運和供應等技術領域的積累,不但可以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等產業發展,還有助於依靠軍民用共性關鍵技術攻關,加快推進200噸級液氫液氧重型火箭發動機研製。

該院在氫燃燒技術領域掌握了高可靠氫點火技術、氫/空與氫/氧高效穩定燃燒控制技術、氫氣阻火技術、燃料供應及低溫液氫泵送和流動控制技術。在燃料電池技術領域,擁有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系統動力應用、可再生能源儲能應用及泵閥關鍵部件技術,具備了百千瓦級氫氧/氫空及再生燃料電池系統研製能力,第一次實現再生燃料電池發電系統的模擬臨近空間環境試驗驗證,完成國內第一台車用高壓燃料電池發動機裝車運行,通過兩千公里全路況模擬實驗考核。
來源:鳳凰網
④ 王鳳英代表:大力推動氫能產業發展,突破核心技術
兩會期間,汽車行業代表備受矚目,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今年將第13次參會,作為資深全國人大代表,王鳳英提出了很多非常有分量的議案建議。
長城汽車總裁王鳳英
王鳳英與全國人大代表、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聯名提交了《關於將車輛購置稅由中央稅改為中央地方共享稅的建議》。王代表更深度關注了中國汽車產業小型電動車發展、氫能源產業發展、中國汽車「走出去」、機動車智能檢測和汽車消費信息整合升級中的突出問題。尤其是其中「大力推動氫能產業」的提案,屬於高質量前瞻性提案,對於行業發展乃至國家能源戰略有著重大意義,體現了人大代表心系國家前途命運的責任感。
氫能得天獨厚的優勢
王鳳英代表之所以如此重視氫能,是因為氫能有著得天獨厚不可替代的優勢。
氫能第一個優勢是儲量豐富,並且很容易獲得。地球上的水中含有極其豐富的氫,無邊無際的海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地球之外,氫的儲量更加豐富,在宇宙中,氫是含量最高的元素,我們的太陽就是一個巨大氫球,依靠氫聚變成氦的熱核反應發光發熱。我們地球的鄰居,包括土星、木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也是超級巨大的氫球,哪怕僅僅汲取木星氫含量的億萬分之一,足夠人類使用千萬年。
第二,氫是一個非常好的能源載體,本身就天然具備儲能能力,氫可以通過電解水獲得,適合長距離運輸,很容易儲存,不會變質損壞,不會衰減,也不需要養護。氫通過燃料電池發電,發電過程無需轉換成熱能或者機械能,直接變成電能,熱效率比火力發電高得多。
第三,制氫還有一個突出優勢,就是可以充分利用「廢電」,因為我國電力使用峰谷錯落問題,每年大量風電、水電和太陽能電被浪費。2018年,全國棄水電量515億kWh,棄風電量419億kWh,棄光電量73億kWh,這些巨大的能量浪費,通過氫可以儲存起來。
第四,氫能的能量密度更大,使用更經濟。目前壓縮氫能的能量密度接近每公斤40kWh,比汽油的能量密度高出幾倍。可以類比的是,目前鋰電池能量密度最高只有每公斤0.3kWh,大部分在0.2kWh以下,氫能的能量密度是鋰電池的兩百多倍。這意味著當鋰電汽車需要拖著幾百公斤電池時候,儲氫罐的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第五,氫能的另一個優勢是,補充非常方便,相比鋰電充電動輒以小時為單位,加氫方便很多。2018年總理在日本訪問時,參觀豐田的氫燃料電池汽車Mirai,這部汽車只需要充氫3分鍾,就可以續航650公里,事實上和燃油車區別不大。
第六,氫能還有一個突出戰略優勢,不僅可以給乘用車提供能量,也可以給重型卡車、長途客車、工程機械、工礦設備提供能源,也可以給輪船,飛機,軍艦,潛艇和坦克提供能源,具備強大的軍事意義。氫能甚至還可以給宇宙飛船提供能源,美國登月的阿波羅飛船就是依靠氫能提供能量。未來人類掌握可控核聚變技術,進行星際旅行也可以依賴氫,因為氫在宇宙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第七,氫燃料的最大優勢,其實不僅僅在於提供能量,而在於氫能可以成為統治未來的戰略終極能源。如果有一天制氫技術可以突破,那麼氫燃料電池的發電過程事實上完全無污染,氫和氧反應後直接轉化電能,產生的唯一廢棄物是潔凈的水,氫將是未來真正的終極能源。
氫能全球爭霸
氫能具備如此優勢,世界各國全力開發,從某種意義上說,氫能重要性遠遠超過石油,誰率先掌握了氫能,誰就掌握了未來能源的鑰匙。尤其是考慮到氫能極為廣大的利用前景,氫能可以形成產值以萬億計算的超級巨大的產業鏈條,重要性甚至比今天的5G更為重要。
國際氫能委員會報告顯示,到2050年,全球氫氣需求將達到5.6億噸,氫燃料電池將在交通、電力、供熱等領域扮演重要角色,氫能將占人類終端能源消費的18%。到2030年,全球燃料電池汽車總保有量將達到1,000萬至1,500萬輛。
目前全球各國都在竭盡全力開發氫能,美國,日本,歐盟,韓國都紛紛投入巨大力量。截至2018年底,全球范圍內營運中的加氫站共有369座,其中歐洲152座,亞洲136座,北美78座。缺乏能源、且有憂患意識的日本更計劃成為全球第一個氫能社會——2021年3月之前,日本政府和汽車行業將共同建成160個加氫站,量產4萬輛氫燃料電池車。目前,日本已經走在了世界前沿。
我國氫能發展的層層掣肘
我國的氫能事業發展則是有喜有憂,發展非常不均衡,民間以及企業層面已經敏銳感知到氫能是下一個金礦,紛紛進行前瞻性研發和投入。比如長城汽車正在全力研發氫燃料電池,已經入股了全球領先的加氫站運營商H2 MOBILITY,並成為首家加入到國際氫能委員會國際氫能委員會(Hydrogen Council)的中國車企。地方政府也意識到氫能產業鏈的價值,積極規劃各種氫能產業園。但是從更宏觀的政策法規以及國家戰略方面,氫能發展還缺乏一個系統性綱領性的政策法規的支持,這制約了我國氫能發展的質量和速度。
目前我國氫能產業面臨的主要問題有:
1. 核心技術欠缺,目前民間對於氫能非常重視,整體在基礎研究、核心材料、關鍵部件、製造工藝和集成控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但仍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尚未達到大規模商業化應用層級。同時一些關鍵技術集中在科研院所,這些機關往往項目結束就束之高閣,產業化力度不夠,導致技術浪費。
2.全國各個地方政府已經意識到氫能重大戰略意義,全國建成了數量繁多的氫能產業園,但是這些園區過分散亂,並未形成規模集群。
3.目前氫能成本高昂,市場競爭力不夠。以60kW質子交換膜燃料電池系統為例,據測算,在生產規模為100套/年時,系統成本為380,000元/套,在生產規模為10,000套/年時,系統成本僅為110,000元/套。目前的小規模、高價格制約了氫能的普及。
4.氫能供應鏈缺乏協調性,很多地方的加氫站多是為城市公交系統配套或個別企業研發單獨使用,極少對外開放運營,這制約了加氫站的商業化。
5.氫能法規不完善,是制約產業發展的根本。尤其是加氫站建設,審批程序非常復雜,且涉及工商、土地規劃、住建、安監、消防、環境評價等多個部門,這等於給加氫站帶上層層緊箍咒。
王鳳英代表的提案建議
正式針對目前氫能發展的光明前景,以及我國氫能產業發展遇到的掣肘,作為長城汽車總裁和行業資深專家,王鳳英代表提出幾點提案建議(僅摘錄部分內容):
1.設立氫能與燃料電池國家重大專項,並納入國家中長期科技規劃戰略。將氫能真正提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2.通過政府主導,鼓勵燃料電池產品應用推廣,擴大市場規模,進而推動產業集群的形成。
3參照德國、日本等國家經驗,鼓勵能源企業牽頭建立穩定、便利、低成本的氫能供應體系。
4.完善標准法規建設,明確氫能主管部門,加快氫氣納入能源管理體系,將氫氣視同燃氣管理,促進氫能產業鏈快速形成。
5.制定國家級頂層氫能規劃,合理規劃加氫站,制定長期穩定的燃料電池汽車發展政策。
寫在最後
氫能源的重要性不僅僅涉及汽車,更涉及全國能源戰略的發展,更涉及未來人類命運。作為最原始最簡單的第一元素,氫能不僅僅蘊藏著巨大能量,也蘊藏著宇宙的秘密。
如果中國能夠在氫能源利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甚至是世界領先,那麼將極大提升我國的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並提升整個民族的榮譽感和自豪感,至於中國汽車行業對於海外品牌的超越,不過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情。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⑤ 再迎政策利好 | 廣東發布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方案

隨著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氫能已成為國家新能源發展的戰略產業。得益於國家層面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除廣東外,國內各地爭相出台了氫燃料電池及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或扶持政策。
據智庫君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上海、天津、廣州、佛山、濟南、武漢、如皋、蘇州、成都等全國二十多個城市出台了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7月,國內氫燃料汽車累計保有量已達7200台,基本都是商用車,氫燃料商用車應用空間尤為廣闊。
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產業基礎設施不足,標准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諸多原因,氫燃料電池汽車一直未能實現規模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發布同樣引發關注。《規劃》分兩個階段確立發展目標:到2023年,培育3~5傢具有國際影響力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建成加氫站37座,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產值85億元;到2025年,培育5~10家龍頭企業,力爭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1萬輛,建成加氫站74座,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240億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為推動中國氫能發展 六家龍頭企業攜手共進
6月5日訊,中國第一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北京億華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豐田汽車公司等六家擁有相同理念的公司,為了在中國普及氫燃料電池車(FCEV),於今日簽署合營合同,成立"聯合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北京)有限公司"。
據了解,該公司主要業務為在中國開展能為構建清潔環保的移動出行社會作出貢獻的商用車燃料電池系統研發工作,以豐田和億華通為主,由各公司共同出資。計劃由董長征擔任董事長,秋田隆擔任總經理,預計於2020年內在北京正式成立。
豐田汽車寺師茂樹執行董事表示:"'尋求合作夥伴'對於促進電動化的發展非常重要,此次通過與在中國商用車市場上具有強大影響力的各企業夥伴以及具有可靠技術實力的億華通攜手合作,我相信將為FCEV在中國的普及奠定基礎。同時豐田將以更開放的姿態深化與中國的合作,與合作夥伴們共同推動中國氫能汽車產業的發展。"
"氫能產業作為促進節能減排、實現能源轉型的重要路徑,已在全球范圍內達成共識。在交通領域,氫燃料電池動力系統也被認為是實現車輛'零排放'的重要解決方案,成為未來產業競爭新的制高點。"億華通張國強董事長如是說道。
確實,中國正基於2016年發布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以商用車為核心的FCEV市場正以史無前例的速度發展擴大。為了在迅速變化的中國市場普及、推廣FCEV,必須以前所未有的開放體制,舉全行業之力,共同打造FCEV的發展基礎。
此次,豐田與擁有豐富的商用車開發技術和市場經驗的中國代表性整車廠家,以及在FC系統開發方面具有豐富經驗及實際業績的億華通達成合作,將研發出具備競爭力且符合中國法規的燃料電池系統。
同時,六家公司將通過協商共同規劃產品,一條龍式地開展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FC電堆等的組件技術"、" FC系統控制技術"以及"車輛搭載技術"等一系列技術研發工作。
今後,該公司將致力於通過推廣普及FCEV實現氫能社會在中國的發展,並通過相關舉措的不斷進化發展來解決二氧化碳減排和降低空氣污染等環境問題,最終為在中國實現更美好的移動出行社會作出貢獻。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⑦ 氫能的產業鏈有哪些能科普一下嗎
氫燃料電池主要包括電池組件和燃料兩個部分。因此其上游主要是氫氣供應以及電專池零組件。氫氣供應部屬分主要是為燃料氫氣而准備的,主要流程包括氫氣生產、輸送和充氣機。而電池零組件部分則主要生產燃料電池組、氫氣存儲設備和配件。中游則是將上述組裝,形成一個完整的可投入使用的燃料電池系統,每種系統構成都依據其不同的應用領域而有所不同。下游的應用板塊則主要包括了固定、交通運輸和攜帶型三個主要領域。
產業鏈的核心在於中游的燃料電池系統,系統的組成必定要對應下游的應用,而在燃料電池系統中,燃料電池模塊是最為重要的。一般燃料電池由電解質、催化劑和雙極板構成,在這三者中,催化劑的有無對燃料電池成本的影響最為巨大。
對於PEMFC來說,由於其使用昂貴的鉑族金屬作為催化劑,其價格一直居高不下,可以說,催化劑是燃料電池價格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另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這是電解質,不同技術類型的燃料電池堆電解質的要求不同,不同的電解質的價格也會有所不同,並最終對燃料電池價格產生影響。
⑧ 大家知道氫能的儲存的方法嗎是如何發展的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人類對氫能應用自200年前就產生了興趣,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就廣泛開展了氫能研究。 早在1970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技術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氫經濟」(Hydrogen Economics)的概念。1976年美國斯坦福研究院就開展了氫經濟的可行性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多種因素的匯合增加了氫能經濟的吸引力。這些因素包括:持久的城市空氣污染、對較低或零廢氣排放的交通工具的需求、減少對外國石油進口的需要、CO2排放和全球氣候變化、儲存可再生電能供應的需求等。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新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是人類的戰略能源發展方向。世界各國如冰島、中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等不同的國家之間在氫能交通工具的商業化的方面已經出現了激烈的競爭。雖然其它利用形式是可能的(例如取暖、烹飪、發電、航行器、機車),但氫能在小汽車、卡車、公共汽車、計程車、摩托車和商業船上的應用已經成為焦點。由於氫能利用過程中CO2的零排放這一優勢,其能源供給及轉換技術已被認真加以評估。氫能能夠通過從化石燃料或生物物質(包括城市廢物等)中獲取氫原子而得到,或者通過用化石發電,無碳能源電解水得到。後種方式通常花費更為昂貴並且產品利用率僅能達到4%。雖然如此,這種基於混合資源的電解氫會增加CO2的排放,因為此種方法通常增加了低效、碳基能源產品的產量。在近幾年內,除了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巴西和加拿大這些地區有價格低廉而又豐富的水力電能,從天然氣、甲醇、重油或MSW中獲取氫的成本是最低的。早期在島嶼應用的有冰島、夏威夷島、萬那杜、大西洋群島,氫能的應用具有特別的吸引力,然而即使包括CO2的回收和封存的成本,在大型市場當中從化石燃料中提取氫產品的成本仍然比電解氫的成本低。 隨著國際氣候變化和對石油進口依賴程度的不斷加深,導致人們對氫能市場生存能力發展的普遍興趣。雖然日本是世界上第一個以審慎的態度為世界能源網路工程投入2億美元開展氫能研究的國家(研究計劃年限為1993~2002年),在其之後,又興起了大量尋求構建氫經濟的國家。從歷史的角度上說,能源觀念的轉變需要花費幾十年才能實現,一定范圍內政府、跨國公司和個人企業對氫能產業的推動將是加速能源轉換的必要因素。已有的一些有關氫能研發順序的問題也會影響氫能經濟的發展方向。舉例來說,氫生產集中與分散,研究、發展和氫能汽車的營銷,燃料電池技術的發展與內燃機,基礎設施的改進包括燃料運輸和建立燃料供應站等等,氫能商業化和市場滲透往往依賴於這些因素相互間錯綜復雜的影響,也影響它的成本、效率、能量存儲密度和交通工具的成本、性能和安全性,而且在一個地區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突破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其他地區全球性的經濟發展計劃。 國際能源機構(IEA)自1977年發起建立氫能源協定以來,就已經認識到氫經濟的潛在價值。而且該組織也認識到氫能源的技術潛力有助於提供一種穩定的,持續的能源供應,並能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因此,最近的計劃主要是對成員國間合作研究的支持,支持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氫能產品的成本效益、氫能產品的運輸,氫能產品的分配,氫能產品的後期利用和基於可更新能源的儲存。目前,國際能源機構氫能源研究重點是:光電電池電解,風和生物能資源,金屬氫化物和碳納米結構儲存方式以及一體化模型工具研究。這些研究和推廣計劃已經在德國,義大利,瑞士,西班牙,美國,加拿大得到了相應的支持。然而,這些研發不可能在短期內對氫能源系統商業發展產生重大影響。 趨向於效益成本氫能技術商業性發展的下一步可能會由國際氫能經濟合作組織(IPHE)來促進。該組織由美國能源部主持,於2003年11月18~21日在華盛頓區的一次會議上建立,參與者與成員國包括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中國,歐洲委員會,法國,德國,冰島,印度,義大利,日本,韓國,挪威,俄羅斯,英國和美國,最初的秘書處設在美國能源部(DOE)。該組織將會與國際能源機構合作開展相關活動,但它主要是為組織和實施研發合作及其活動提供一種協調機制。它寄希望於在2020年前,為參加國的消費者提供一種實用性的選擇:到2020年消費者能夠購買到一輛既有競爭價格、又安全方便的進行燃料補給的氫能動力汽車。來自Shell Hydrogen的一位代表估計,到2020年投資200億美元僅能支持歐洲2%氫能動力汽車所需。 IPHE組織的工作將會反映到成員國有關能源供應的政策。這樣,IPHE最初的有關氫能源類型的設想是一個由化石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組成的混合體,這一設想也就反映了早期討論過的國家能源混合形式及其相關政策。美國的政策就曾受到一家新的綠色氫能聯盟的批評,這個聯盟由環保集團和其他一些非盈利組織組成。但到目前為止,只有冰島和巴西有一個針對可再生能源的具體路線。其他大多數成員國則認為有關技術選擇和能源應該保持開放。 概述與結論 盡管氫能源的發展得到了全世界廣泛的關注,但是只有兩家汽車公司和兩家主要的政治機構為氫能、燃料電池或汽車產品生產制定了特定的目標和時間表。DaimberChrylse公司宣布了將在2010年之前生產10萬輛氫能燃料電池汽車的計劃,而GM公司則聲稱將生產這個數量的10倍。然而,這兩家汽車製造商對他們最初的宣稱感到懊悔,因為事實上沒有實現此目標的機會。其他汽車製造商似乎也有類似的目標轉移。有4.54億混合人口的歐聯盟有計劃要引進這些汽車,要使它們的整個"路上艦隊"到2030年能達到15%,到2040年則會在此數額上至少再翻一番,然而這個數額還不是所提的目標。 在氫能和燃料電池被大規模應用於機動車輛之前,巴西以及東亞等地區將是一個該類型機動車輛被應用的重要市場範例。即便如此,2030年之前是否將會有對氫能汽車的大量需求還值得懷疑,除非GM公司或者另外的汽車製造商在設法出售這種汽車方面取得巨大成功。特定目標和時間表的缺乏是北美的一個問題。 現在主要的關注點是氫能發展的潛在的可持續性,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大多數計劃都提出產品要以如天然氣或煤炭等相對便宜的能源為基礎。這樣,即使碳隔離技術是可行的,從化石燃料中提取氫能也不能夠長期進行。只有巴西和冰島設想到2030年前,提高從可再生能源中獲取氫能的百分比,盡管這些特殊的計劃都是模糊不清的。在其它地方,主要的正在形成的氫能可再生能源需求市場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且對化石燃料的限制也很有作用。這樣,世界在迎來一個真正出現並可持續的氫能革命之前還需要行進很長的一段路程。 資料: http://xyli621.blog.163.com/blog/static/233717820070119136934/
⑨ 氫能的行業發展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人類對氫能應用自200年前就產生了興趣,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就廣泛開展了氫能研究。
早在1970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技術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氫經濟」的概念。1976年美國斯坦福研究院就開展了氫經濟的可行性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多種因素的匯合增加了氫能經濟的吸引力。這些因素包括:持久的城市空氣污染、對較低或零廢氣排放的交通工具的需求、減少對外國石油進口的需要、CO2排放和全球氣候變化、儲存可再生電能供應的需求等。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新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是人類的戰略能源發展方向。世界各國如冰島、中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等不同的國家之間在氫能交通工具的商業化的方面已經出現了激烈的競爭。雖然其它利用形式是可能的(例如取暖、烹飪、發電、航行器、機車),但氫能在小汽車、卡車、公共汽車、計程車、摩托車和商業船上的應用已經成為焦點。
中國對氫能的研究與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科學家為發展本國的航天事業,對作為火箭燃料的液氫的生產、H2/O2燃料電池的研製與開發進行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將氫作為能源載體和新的能源系統進行開發,則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現在,為進一步開發氫能,推動氫能利用的發展,氫能技術已被列入《科技發展「十五」計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能源領域)》。
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利用氫能,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國氫燃料電池研發和應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濟大學等企業、高校,也一直在從事研發氫燃料電池和氫能車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市場。與此同時,汽車燃油消耗也達到8000萬噸,約佔中國石油總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今天,發展新能源汽車已迫在眉睫。用氫能作為汽車的燃料無疑是最佳選擇。
雖然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基本已經被突破,但是還需要更進一步對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進行改進、提升,使產業化技術成熟。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加大研發力度的投入,以保證中國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方面的水平和領先優勢。這包括對掌握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企業在資金、融資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國家還應加快對燃料電池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國產化、批量化生產的支持,不斷整合燃料電池各方面優勢,帶動燃料電池產業鏈的延伸。同時政府還應給予相關的示範應用配套設施,並且支持對燃料電池相關產業鏈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電池車示範運營相關的法規、標準的制定和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載客示範運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氫能汽車一定能成為朝陽產業。

⑩ 中國氫能產業基礎設施發展藍皮書(2016) 中國標准化研究院 (作者), 全國氫能標准化技術委員會 (作者)
中國標准化研究院是事業單位,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是國家機關;中國標准化研究院是做研究的,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是做管理的;中國標准化研究院歸國家標准化管理委員會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