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燃料電池的發展現狀和前景
由於能源需求日益增長,化石燃料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總量快速上升,「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變革已是大勢所趨。氫燃料電池具有燃料能量轉化率高、噪音低以及零排放等優點,可廣泛應用於汽車、飛機、列車等交通工具以及固定電站等方面。近年來,燃料電池一直受到各國政府和企業的關注,其研發、示範和商業化應用的資金投入不斷增加,發展氫燃料電池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
燃料電池性能較優
燃料電池用途廣泛,既可應用於軍事、發電廠等領域,也可應用於機動車、移動設備等領域,目前電動車領域是燃料電池應用的主要方向。燃料電池汽車(Fuel Cell Vehicle,FCV)是以燃料電池產生的電能為驅動力的新型電動汽車。相比傳統汽車,FCV具有對環境零污染、續航里程長和能源補給時間短等優點。
—— 以上數據及分析均來自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燃料電池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㈡ 上海印發氫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
為加快推進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引領產業轉型升級,打造世界級汽車產業中心,11月13日,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等六部委聯合印發了《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發展實施計劃》(實施期限為2020-2023年)。
圖片來源:上海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官網
根據《實施計劃》,到2023年,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實現「百站、千億、萬輛」總體目標,規劃加氫站接近100座並建成運行超過30座,加氫網路全國最大,形成產出規模約1000億元,發展規模全國前列,推廣燃料電池汽車接近10000輛,應用規模全國領先;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整體發展水平達到國際領先,關鍵技術實現自主掌握,創新產品推向全球市場,氫能基礎設施趨於完善,推廣應用規模持續擴大,核心競爭能力顯著提升,產業創新生態基本形成。
為了達成上述目標,《實施計劃》從技術創新、產品創新、應用創新、環境創新四個方面提出14條具體任務,總結起來為:
(一)技術創新,自主可控:1、突破燃料電池整車技術;2、攻克系統核心部件技術;3、掌握氫氣制儲運加技術;
(二)產品創新,打響品牌:4、推出自主品牌產品;5、培育頭部創新企業;6、研發智能專用裝備;
(三)應用創新,擴大規模:7、擴大示範應用規模;8、創新應用商業模式;9、加強長三角應用聯動;
(四)環境創新,構建生態:10、提速加氫站建設;11、完善氫氣供應保障;12、強化服務平台建設;13、健全標准規范體系;14、創建特色產業園區。
在培育頭部創新企業任務中,《實施計劃》重點提到,加快培育10家以上國際知名企業和獨角獸企業,積極引入國內外燃料電池產業鏈企業總部機構或研發中心、銷售中心等功能性總部,支持企業通過開展兼並收購等活動,重組整合上下游產業鏈,加快發展壯大;重點支持上汽集團成為國際知名、國內領先的燃料電池乘用車、商用車製造龍頭企業。
近期,北京、廣州等地接連出台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新政。同時近日發布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中也提到力爭經過15年的持續努力,燃料電池汽車實現商業化應用。若各地規劃目標順利實現,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未來3年有望邁上新台階。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㈢ 氫能源的中國氫能行業發展分析
氫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人類對氫能源應用自200年前就產生了興趣,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就廣泛開展了氫能源研究。
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利用氫能,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國氫燃料電池研發和應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濟大學等企業、高校,也一直在從事研發氫燃料電池和氫能車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市場。與此同時,汽車燃油消耗也達到8000萬噸,約佔中國石油總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今天,發展新能源汽車已迫在眉睫。用氫能作為汽車的燃料無疑是最佳選擇。
雖然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基本已經被突破,但是還需要更進一步對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進行改進、提升,使產業化技術成熟。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加大研發力度的投入,以保證中國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方面的水平和領先優勢。這包括對掌握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企業在資金、融資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國家還應加快對燃料電池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國產化、批量化生產的支持,不斷整合燃料電池各方面優勢,帶動燃料電池產業鏈的延伸。同時政府還應給予相關的示範應用配套設施,並且支持對燃料電池相關產業鏈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電池車示範運營相關的法規、標準的制定和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載客示範運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氫能汽車一定能成為朝陽產業。
㈣ 再迎政策利好 | 廣東發布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方案
隨著全球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呈現爆發式增長,氫能已成為國家新能源發展的戰略產業。得益於國家層面對於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的政策支持,除廣東外,國內各地爭相出台了氫燃料電池及氫能產業發展規劃或扶持政策。
據智庫君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上海、天津、廣州、佛山、濟南、武漢、如皋、蘇州、成都等全國二十多個城市出台了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政策。數據顯示,截止到今年7月,國內氫燃料汽車累計保有量已達7200台,基本都是商用車,氫燃料商用車應用空間尤為廣闊。
但不容忽視的是,由於我國燃料電池汽車核心技術和關鍵零部件技術尚未突破,產業基礎設施不足,標准法規缺失,氫氣作為能源管理的體系尚未建立等諸多原因,氫燃料電池汽車一直未能實現規模化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的發布同樣引發關注。《規劃》分兩個階段確立發展目標:到2023年,培育3~5傢具有國際影響力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的龍頭企業,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建成加氫站37座,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產值85億元;到2025年,培育5~10家龍頭企業,力爭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1萬輛,建成加氫站74座,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240億元。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㈤ 儲氫仍是氫燃料汽車發展難題,低壓儲氫技術還能解決嗎
其實氫能面臨的挑戰比燃料電池本身的挑戰要大得多。」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曾多次在采訪中反復指出當前發展燃料電池汽車面臨的一大困境——儲氫技術仍面臨重大挑戰。
魏蔚指出,低壓車載儲氫系統的重量是現在高壓儲氫方式的三倍以上,因此低壓儲氫系統當下的目標定位應該是對重量不敏感的車型。畢竟,車輛重量的增加,意味著終端用戶使用成本的增加,再加上系統成本偏貴,因此該技術目前更適合的應用場景主要是以政府采購為主、成本相對不很敏感的公交領域,而向其他領域拓展應用的難度較大。同時,公交車作為大量載人的交通工具,對安全性要求更高,相比之下也更適合低壓儲氫技術路線。
對於成本問題,該技術的研發方之一——有研工程技術研究院教授級高工蔣利軍表示,低壓合金儲氫技術目前確實存在重量偏重的問題,百公里耗氫量比高壓儲氫多0.3公斤,按照目前每公斤50元的價格計算,百公里增加的用氫成本是15元。他同時表示,未來努力方向是通過產品的標准化和批量化,以及改善儲氫材料等方式降低成本。
㈥ 為什麼氫燃料汽車將會成下一個投資熱點
今年以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出現新風潮,「氫」作為一個熱詞,頻頻出現在大眾視野之中。從甲醇汽車到水氫發動機,從政策鼓勵到資本熱捧,在純電動車補貼逐漸退坡的情形下,「氫」燃料電池汽車卻一路疾馳。
明年上半年將有投資熱潮
事實上,曹鶴的樂觀態度並非毫無根據。今年上半年,在A股市場整體低迷的情況下,氫能源及燃料電池板塊卻幾次出現逆勢上漲,成為上半年A股市場最活躍的板塊之一。
㈦ 國外的氫燃料電池市場,發展得熱火朝天,國內為何雷聲大雨點小
提到氫燃料電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只不過我們國內所有廠商,都在全身心的發展新能源汽車,在這種環境之下的氫燃料電池彷彿就被遺忘了,可是在國際上,氫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的消息卻一直被傳出。
而且更加讓人感到震驚的是,據了解,我們中國目前只有四座加氫站!它們分別位於北京,上海,鄭州,深圳四個不同的城市……無論是數量還是投放規模來說,都不能夠支撐起我們國家使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使用。
㈧ 氫能的行業發展
氫能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人類對氫能應用自200年前就產生了興趣,到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和地區就廣泛開展了氫能研究。
早在1970年,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技術研究中心就提出了「氫經濟」的概念。1976年美國斯坦福研究院就開展了氫經濟的可行性研究。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多種因素的匯合增加了氫能經濟的吸引力。這些因素包括:持久的城市空氣污染、對較低或零廢氣排放的交通工具的需求、減少對外國石油進口的需要、CO2排放和全球氣候變化、儲存可再生電能供應的需求等。氫能作為一種清潔、高效、安全、可持續的新能源,被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是人類的戰略能源發展方向。世界各國如冰島、中國、德國、日本和美國等不同的國家之間在氫能交通工具的商業化的方面已經出現了激烈的競爭。雖然其它利用形式是可能的(例如取暖、烹飪、發電、航行器、機車),但氫能在小汽車、卡車、公共汽車、計程車、摩托車和商業船上的應用已經成為焦點。
中國對氫能的研究與發展可以追溯到20世紀60年代初,中國科學家為發展本國的航天事業,對作為火箭燃料的液氫的生產、H2/O2燃料電池的研製與開發進行了大量而有效的工作。將氫作為能源載體和新的能源系統進行開發,則是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的。現在,為進一步開發氫能,推動氫能利用的發展,氫能技術已被列入《科技發展「十五」計劃和2015年遠景規劃(能源領域)》。
氫燃料電池技術,一直被認為是利用氫能,解決未來人類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上海一直是中國氫燃料電池研發和應用的重要基地,包括上汽、上海神力、同濟大學等企業、高校,也一直在從事研發氫燃料電池和氫能車輛。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汽車工業已經成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之一。200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生產國和第二大汽車市場。與此同時,汽車燃油消耗也達到8000萬噸,約佔中國石油總需求量的1/4。在能源供應日益緊張的今天,發展新能源汽車已迫在眉睫。用氫能作為汽車的燃料無疑是最佳選擇。
雖然燃料電池發動機的關鍵技術基本已經被突破,但是還需要更進一步對燃料電池產業化技術進行改進、提升,使產業化技術成熟。這個階段需要政府加大研發力度的投入,以保證中國在燃料電池發動機關鍵技術方面的水平和領先優勢。這包括對掌握燃料電池關鍵技術的企業在資金、融資能力等方面予以支持。除此之外,國家還應加快對燃料電池關鍵原材料、零部件國產化、批量化生產的支持,不斷整合燃料電池各方面優勢,帶動燃料電池產業鏈的延伸。同時政府還應給予相關的示範應用配套設施,並且支持對燃料電池相關產業鏈予以培育等,以加快燃料電池車示範運營相關的法規、標準的制定和加氫站等配套設施的建設,推動燃料電池汽車的載客示範運營。有政府的大力支持,氫能汽車一定能成為朝陽產業。
㈨ 北京市發布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
[汽車之家行業]??日前,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發布了《北京市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0-2025年)》。其中提到要把北京市建設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科技創新中心、關鍵零部件製造中心和高端應用推廣中心,並著力打造「全球領先、國內尖端、區域協同、輻射發展」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創新高地。
為了實現上述總體目標,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制定了兩個階段性目標。在2023年前,做好冬奧會和冬殘奧會重大示範工程保障,培育3-5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力爭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3000輛、建成加氫站37座,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85億元。
2025年前,培育5-10傢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鏈龍頭企業,形成氫燃料電池汽車關鍵零部件和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建設2家國際一流的氫燃料電池產業研發創新平台,推動科技創新與產業化落地深度融合,力爭實現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推廣量突破1萬輛、再新建加氫站37座(共計74座),形成城市公交、旅遊客運、重型貨運和中型物流相結合的推廣結構,氫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累計產值突破240億元。
從空間布局上看,上述規劃將根據北京市內不同的區域特點來規劃在發展氫能源汽車產業中的不同功能定位。具體來看,房山區將聯合天津和河北地區,立足京津冀協同,發揮氫能資源優勢,形成多渠道一體化環北京供氫鏈;海淀區和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將發揮自身的科技成果轉化能力,構建全國領先的氫能產業核心技術創新軸;延慶區、昌平區將成為北部重點示範區,大興區將成為南部重點示範區,並形成市域內多點覆蓋、輻射津冀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應用新形態。(信息來源: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編輯/汽車之家陳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