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新中國成立以後鋼鐵工業發展情況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我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
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需要指出的是,在「以鋼為綱」的發展指導方針下,不可避免地會遇到鋼鐵工業部門同國民經濟其他部門協調發展的問題。由於對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就產生了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過分的投入會制約其他工業部門的發展;
另一方面由於鋼鐵工業部門的利稅貢獻,同其他產業部門相比而言較低,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高投入、低產出」的特點,所以較高比例的投入就會影響進一步發展所需要的資金積累。由於鋼鐵工業是一個資源消耗量大、能耗高的行業,這一階段鋼鐵工業的發展也佔用了大量的能源。
據統計,1978年,鋼鐵工業投資佔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7.36%,能源消耗占整個國民經濟消耗能源總量的12.97%。另外,企業管理水平低、職工積極性不高也是當時中國鋼鐵工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實際上,在1970~1975年期間,中國鋼鐵工業已經形成了3000萬噸的生產能力,但是生產能力並不能夠得到充分實現。1974~1976年,曾經連續三年計劃生產2600萬噸鋼的目標都沒有實現,人們稱之為「三打二千六打不上」。
2、穩步快速發展的中國鋼鐵工業
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發展遇到了兩次重要機遇。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利用國外的資金、技術和資源創造了條件。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方向,極大地激發了企業的活力。中國鋼鐵工業面對良好的發展機遇,加快了鋼鐵工業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在這一階段,除了建設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廠等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外,又對一些老的大型鋼鐵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和升級,例如鞍鋼、武鋼、首鋼、包鋼等企業。1981年,我國與澳大利亞科伯斯公司通過簽訂補償貿易合同的方式,首次實現了改革開放以後利用外方資金和技術對鞍鋼焦化總廠瀝青焦車間進行改造。
1987年,國家計委批准了鞍鋼、武鋼、梅山(1998年後被並入寶鋼集團)、本鋼、萊鋼5個企業利用外資的項目建議書。通過技術引進、消化和吸收,中國鋼鐵企業工藝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得到不斷提升。
另外,一些非國有企業也進入到鋼鐵行業,例如,沙鋼、海鑫等,並且發展迅速。同時,199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從放權讓利到承包經營責任制,希望通過企業改革釋放強大的內在發展動力,實現了鋼產量5000萬噸和億噸兩次突破。198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超過了5000萬噸,達到5221萬噸。
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現代企業制度的逐步建立,更是為鋼鐵工業發展注入了強大的內在動力。1994年以來,鋼鐵行業的舞鋼、本鋼、太鋼、重鋼、天津鋼管廠、「大冶」、「八一」等12家企業,列入國家百家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邯鋼、撫順鋼鐵公司、天津鋼鐵、酒泉鋼鐵等57家企業,列入地方改革試點。
到1998年,試點工作基本完成,試點鋼鐵企業均按照《公司法》實施了改組,初步明確了國家資產投資主體,理順了出資關系,建立了企業法人財產制度和法人治理結構。1996年中國鋼產量(粗鋼)首次超過1億噸,達到10124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13.5%,超過日本和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產鋼大國。2000年,中國鋼產量為12850萬噸。
3、加速發展時期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
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十二五」鋼鐵工業主要成就:
1、支撐了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十二五」時期,我國粗鋼產量由3.5億噸增加到6.3億噸,年均增長12.2%。鋼材國內市場佔有率由92%提高到97%。2010年,鋼鐵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7萬億元,佔全國工業總產值的10%;資產總計6.2萬億元,佔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資產總值的10.4%,為建築、機械、汽車、家電、造船等行業以及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保障。
2. 品種質量明顯改善
「十二五」時期,我國鋼鐵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鋼材品種齊全,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大部分品種自給率達到100%。
關鍵鋼材品種開發取得長足進步,高強建築用鋼板、抗震建築用高強螺紋鋼筋、航天器用合金材料、高性能管線鋼、大型水電站用鋼、高磁感取向硅鋼、高速鐵路用鋼軌等高性能鋼鐵材料有力支撐了相關領域的發展;
保障了北京奧運會場館、 上海世博會場館、 災後重建、載人航天、探月工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以及西氣東輸、三峽工程、京滬高鐵等國家重點項目的順利實施。
3、技術裝備水平大幅度提高
「十二五」時期,重點統計鋼鐵企業1000立方米及以上高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8.3%提高到60.9%,100噸及以上煉鋼轉爐生產能力所佔比例由44.9%提高到56.7%,大部分企業已配備鐵水預處理、鋼水二次精煉設施,精煉比達到70%。
軋鋼系統基本實現全連軋,長期短缺的熱連軋、冷連軋寬頻鋼軋機分別由26套和16套增加到72套和50套。寶鋼、鞍鋼、武鋼、首鋼京唐、馬鋼、太鋼、沙鋼、興澄特鋼、東特大連基地等大型鋼鐵企業技術裝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
「十二五」期間,共淘汰落後煉鐵產能12272萬噸、煉鋼產能7224萬噸,高爐爐頂壓差發電、煤氣回收利用及蓄熱式燃燒等節能減排技術得到廣泛應用,部分大型企業建立了能源管理中心,促進了鋼鐵工業節能減排。
2010年,重點統計鋼鐵企業各項節能減排指標全面改善,噸鋼綜合能耗降至605千克標准煤、耗新水量4.1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量1.63千克,與2005年相比分別下降12.8%、52.3%和42.4%。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由90%提高到94%。
㈡ 鋼鐵行業如何進行產業升級
我國鋼鐵行業智能製造有一個首先必須解決的問題,就是傳統鋼鐵行業如何融入裝備製造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的潮流,來適應裝備製造業日益提升的對鋼材的品質化需求。
在過去幾十年裡,中國鋼鐵工業實現了迅猛發展,從改革開放初期年產幾千萬噸鋼,到現在年產超過8億噸。雖然現在國家提倡去產能,但在未來,鋼鐵工業仍將在整個國民經濟結構升級,尤其是裝備製造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中擔當重要角色。
關於鋼鐵企業如何推進智能製造,前瞻產業研究院規劃師認為必須要做好以下三點:
第一,鋼鐵企業的生產方式要從「大規模製造」向「大規模定製」轉變。過去我們更多是滿足量的需求,因為面對的主要是來自基礎設施產業、房地產產業的規模化、同質化需求,裝備製造業的需求檔次也不是很高。現在,隨著整個中國國民經濟結構的優化升級,特別是裝備製造業向中高端水平邁進,對中間的鋼鐵材料就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鋼鐵材料的個性化、品質化、差異化需求時代已經到來。
第二,智能製造應該突出企業系統的創新和商業模式的創新,而不是智能製造技術本身。過去,我們為了適應規模化同質化需求,必須把鋼鐵企業的裝備做大,規模做大,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單位固定成本。現在呢?我們面對需求結構的變化,則要把大企業做「小」,實現「小微化」經營。
第三,智能製造應該強化跨界思維。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行業、產業的邊界變得越來越模糊。比如,德國的蒂森克虜伯鋼鐵公司已經把自己定位為高端金屬材料及零部件解決方案商和電梯製造商,將傳統的鋼鐵製造延伸拓展成跟鋼鐵相關的一個高科技企業。
㈢ 鋼鐵工業的發展方向
鋼鐵工業「十二五」期間產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規劃提出,大幅度減少鋼鐵企業數量,國內排名前10位的鋼鐵企業集團鋼產量佔全國總量的比例由48.6%提高到60%左右。加快鋼鐵企業兼並重組步伐,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國有鋼企兼並重組,重點支持優勢大型鋼鐵企業開展跨地區、跨所有制兼並重組,加強鋼鐵企業信託網建設。
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大型鋼鐵企業集團將發揮帶動作用,形成3~5傢具有核心競爭力和較強國際影響力的企業集團。鞍鋼與攀鋼、本鋼、三鋼等企業,寶鋼與廣東鋼鐵企業,武鋼與雲南、廣西鋼鐵企業,首鋼與吉林、貴州、山西等地鋼鐵企業兼並重組將得到重點推進完善。區域兼並重組方面,將形成6~7傢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企業集團。
為提高鐵礦石資源保障能力,規劃鼓勵鋼鐵企業建立與資源所在國利益共享的對外資源開發機制,實施投資區域多元化,在具有資源優勢國家和地區以及周邊國家,有序建立穩定、可靠的鐵礦石、鉻礦、錳礦、焦煤等原燃料供應基地和運輸保障體系;還將重點建設一批廢鋼加工示範基地,研究制定進口廢鋼的優惠政策措施,在海外建立廢鋼回收加工配送基地。
㈣ 鋼鐵行業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鋼鐵行業發展趨勢分析 產能利用率不斷提高
鋼鐵產能利用率的提升帶來企業效益的改善,使得鋼企利潤率大幅上升,是判斷行業盈利水平和持續性的核心指標。政府工作報告中,鋼鐵行業的超低排放改造被專門提出。生態環境部也明確,2018年我國將啟動鋼鐵行業超低排放改造。
生態環境部近日就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徵求意見。這份《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方案(徵求意見稿)》提出,具備條件的鋼鐵企業要實施超低排放改造,力爭2020年底前完成鋼鐵產能改造4.8億噸,2022年底前完成5.8億噸,2025年底前完成改造9億噸左右。
生態環境部強調,實施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是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改善大氣環境質量、化解鋼鐵行業過剩產能的重要舉措,也有利於擴大投資、推動技術創新、促進鋼鐵行業高質量發展。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數據顯示,鋼鐵行業整體超低排放改造市場空間超過800億元,按照較低排放標准所需單位投資保守測算,2018年至2020年、2020年至2022年、2022年至2025年鋼鐵煙氣改造市場空間分別為436億元、91億元和291億元,市場空間將穩步釋放,對環保設備及工程服務的需求也將有望持續7年至8年的時間,大氣治理新空間開啟。
目前大部分鋼廠難達標,需要通過增大環保投入和產量限制達標。按照當前鋼廠平均的環保投入,動態成本在200元至300元/噸,環保設備的折舊成本在100元/噸左右。由於新設備的投入,將使動態成本和折舊成本都出現增加,鋼廠邊際成本將再增加100元/噸左右。
對全面完成或部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的鋼鐵企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濃度低於污染物排放標准百分之五十的,減按百分之五十徵收環境保護稅。地方徵收的環境保護稅要加大對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支持力度。各級財政應加大對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支持力度,給予引導性資金支持。中央財政大氣污染防治專項資金,應向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進展快、規模大的省份予以適當傾斜。此外,還將實施差別化電價政策、加大信貸融資支持、給予稅收優惠政策、實施差異化環保管理政策和提供技術支持。
㈤ 新常態下我國鋼鐵企業多元產業發展的戰略思考出自哪裡
世界
㈥ 鋼鐵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鋼鐵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前瞻》指出受宏觀經濟形勢低迷,全球經濟運行不確定性增加的影響,我國鋼鐵行業發展遇到一定困難,主要表現為產能過剩較為嚴重,下游需求不振,出口不暢,鋼鐵產品價格不斷回落,企業經濟效益下滑。根據行業發展周期以及目前鋼鐵行業面臨的一系列問題,預計未來五年到十年鋼鐵行業的發展將是一個"逐步消化產能,積極優化結構,大力拓展技術"的過程,隨著國家鋼鐵「十二五」規劃的深入貫徹和推進,鋼鐵行業有望在五年到十年內逐步擺脫現階段的被動局面。
㈦ 淺談鋼鐵產業未來幾年發展前景
我國鋼鐵工業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出現了一批在高質量發展轉型過程中具有特色的鋼鐵企業,為我國鋼鐵工業實現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積累了大量值得借鑒的經驗。同時,我國鋼鐵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一些挑戰,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5年,我國生鐵產量6.91億噸,同比下降3.5%,自2008年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全國粗鋼產量為8.04億噸,同比下降2.3%;國內鋼材產量保持增長,2015年達到11.23億噸,同比增長0.6%,增速趨緩。
鋼鐵工業作為優先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行業,大力推進了「三去一降一補」,以化解過剩產能為突破口,優化結構、脫困升級、提質增效。數據顯示,2017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統計的會員企業平均銷售利潤率恢復到4.7%。
㈧ 中國鋼鐵行業該如何發展
市場:我國的鋼鐵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較強的競爭力。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鋼鐵產業處於一種比較優勢的地位,同時與發展中國家的印度相比,我過載出口總量上有絕對優勢。(近年來) 國內國際市場的雙向發展,是有利的市場條件2, 生產要素方面:勞動力資源豐富,大量國外先進技術的引進。而且我國環境成本在生擦生產成本中占的比重較低,降低了成本。3, 企業戰略,結構,同行競爭方面:融合國內外的鋼鐵企業的經營戰略,促進了行業內部的自我調節,優化資源配置。4, 機會因素:在我國,在第三產業飛速發展的同時,發達國家將會進一步講國內的工業尤其是成本較高的鋼鐵產業移到成本較低的地方去生產,同時新設備的發明和創新,為鋼鐵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機遇。人民幣對美元的不斷升值,我的進口原材料的成本會逐步降低,這也會成為我過鋼鐵產業的優勢之一5, Z f 方面:我過z f 的職能轉變,是經濟的服務者,鼓勵企業積極走出去,尋咋還哦廣闊的材料產地。由 z f的支持,也是優勢之一。6, 在國際上逐步獲得價格話語權。7, 鋼鐵企業逐步有了科學規劃投資,不是都依靠行政規劃,在自身方面提高了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