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國旅遊業的產業定位是
旅遊業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之一。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旅遊業以持續高於世界經濟增長的速度快速發展,逐漸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興產業。國際旅遊界人士認為,旅遊業甚至已經超過石油和汽車工業,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2010年,第十屆世界旅遊旅行大會在北京召開時,會議主題就是「旅遊,世界第一大產業」。據統計,2011年旅遊業對全球GDP的貢獻率達9.1%(同期汽車製造業佔8.5%,銀行業佔11%),旅遊就業2.58億人次,佔全球就業總數的8.3%。
從國內看,旅遊業已成為國民經濟重要產業。主要表現在:旅遊業的經濟拉動作用更加突出。一是拉動了經濟增長。據測算,我國旅遊業增加值已佔到GDP的4%以上,與旅遊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遊業發展帶動了社會投資,促進了相關產業發展。其中,旅遊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二是促進了社會消費。2010年,我國居民國內旅遊消費達到12580億元,占居民消費總支出的9.4%。三是促進了社會就業。目前全國旅遊直接從業人員超過1350萬人,與旅遊相關的就業人數約8000萬人。
從全球看,我國已經成為世界旅遊大國。我國已經是全球第三大入境旅遊接待國,我國已經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國內旅遊市場。2011年,入境旅遊人數1.35億人次,入境過夜旅遊者5758萬人次。實現旅遊外匯收入485億美元。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成為中國公民出境旅遊目的地。2011年人均出遊率2次,國內旅遊人數26.4億人次。
我國是亞洲最大的出境旅遊客源國,2011年,中國公民出境總人數7025萬人次。出境人員中,因私出境6412萬人次,占出境總人數的91.3%。《世界是平的》一書說,「中國旅遊者將改變世界旅遊業」。中國對全球旅遊業的貢獻率逐步加大,特別是我國出境旅遊快速增長,成為全球國際旅遊增長的重要支撐。據測算,2011年中國對全球入境旅遊的貢獻率超過30%。
戰略性支柱產業是指對國家或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具有戰略意義、構成經濟社會發展重要支撐的產業,它不僅本身具有相當的規模,而且發展潛力巨大,同時能夠對經濟社會發展起廣泛的關聯帶動的作用。國際上一般認為一個產業的增加值佔到GDP的5%以上,就是支柱產業,佔到8%以上就是戰略性支柱產業。把旅遊業培育成為戰略性支柱產業,我國的主要思路是,推動旅遊業與第一產業融合發展,重點發展鄉村旅遊;推動旅遊業與第二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旅遊裝備製造業;推動旅遊業與第三產業主要與文化、金融、交通、商務、醫療、體育等產業融合發展。
我們始終清醒地認識到,有許多問題和矛盾亟待解決。旅遊產品供給和需求結構性矛盾依然突出。熱點產品仍集中在少數知名旅遊景區,導致旺季一票難求。休閑度假產品供給與急劇上升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中西部部分旅遊目的地交通不便、可進入性差問題依然突出。旅遊安全保障體系還不夠健全,旅遊便捷服務能力還有待提高。
國內旅遊市場秩序和人民群眾期待還有很大差距。現有的法律法規不適應旅遊業快速發展要求,旅遊民事規則不完善;旅遊活動缺乏全程監管,旅遊經營和管理不規范;市場誠信缺失,地區和行業壁壘依然存在;旅遊部門執法力量不足,綜合執法機制不健全。
我國旅遊發展方式還不完全符合科學發展的要求。相當一部分地區存在重開發、輕保護,重硬體、輕軟體的問題。一些地方仍停留在「門票經濟」階段,沒有形成完整的旅遊產業鏈,旅遊綜合帶動效益還沒有充分發揮。旅遊業科技含量不高,組織化程度低、現代商業模式創新、現代科技運用等方面還有待加強。
旅遊人才隊伍建設還不能完全適應旅遊發展要求。特別是缺乏適應兩大戰略目標要求的企業管理人才、專業技術人才、投資創業人才等,現在外語導游、專業的景區講解員、賓館飯店的主管領班都不能適應發展需求。目前全國開展旅遊教育的高等院校、中等職業學校達1968家,在校旅遊專業學生109萬人,但沒有真正意義的名牌大學。真正的旅遊大國應當產生真正意義上類似美國康奈爾大學、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學院這樣的旅遊大學。
走出「門票經濟」是一個形象化說法,走出去,就是告別過去靠賣門票、靠漲價甚至一錘子買賣模式,向科學發展切實轉變。
Ⅱ 曹妃甸開發區產業定位是什麼
總體產業定位:
京冀共同打造曹妃甸協同發展示範區框架協議明確,京冀在曹妃甸規劃了100平方公里現代產業發展試驗區,作為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進北京產業轉移、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重要平台,功能總體定位為:
京津冀協同發展先行先試試驗區、國家先進製造業和創新成果轉化基地、現代化自由貿易國際樞紐港、環渤海經濟圈發展的重要增長極。產業發展方向為:汽車及零部件、海工裝備、新能源、節能環保、通用航空等產業,形成本地配套產業體系,實現高端製造業集聚發展。發展滿足試驗區配套需求的都市型工業和生產性服務業。承接國家重大科技專項,推進高端裝備、新材料、海水淡化等領域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轉化。鼓勵金融、貿易、信息等現代服務業集聚,形成高端製造及現代服務優勢突出的大型臨港產業集群.
具體產業包括:
1、打造現代化自由貿易樞紐港
以港口為龍頭,依託與縱深腹地相連的物流通道,規劃建設一批以能源、原材料和集裝箱為主的現代物流產業園區,打造國內外聯通、京津冀一體的現代綜合物流基地。曹妃甸已累計建成各類碼頭泊位69個,開通內外貿航線16條,2015年完成貨物吞吐量2.65億噸。
這里擁有河北首家綜合保稅區,自2014年4月8日正式封關運營,首期封關面積4.59平方公里,已引進商貿物流、倉儲及加工類企業140家,多用途碼頭2016年年內可投入運營,正在推進開展跨境電子商務及離岸金融業務,累計實現進出口額4.25億美元。發揮深水大港優勢和綜合保稅區優勢,積極培育發展礦石、煤炭、木材、天然氣、鋼材、再生資源等六大宗商品交易,吸引商貿物流企業聚集,實現資源就地加工、交易、增值,以此提升港口輻射帶動能力,推動曹妃甸港由二代港口向三、四代港口轉變。
2、打造國際一流精品鋼鐵生產基地。
依託首鋼京唐鋼鐵基地,大力發展鋼鐵、電力、海水淡化、鋼鐵加工配套、廢棄物綜合利用、新型建材等產業,構建循環經濟產業鏈條。舉世矚目的首鋼京唐鋼鐵廠一期工程於2010年底竣工投產,形成了年產970萬噸鋼的能力,產品為替代進口的汽車和家電用鋼板、高強度鋼、高級別管線鋼等精品板材,產品中的家電板在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23%,車輪鋼市場佔有率達16.3%,汽車板實現了整車供貨;
二期項目於2015年7月30日開工建設,投產後將形成年產2000萬噸精品鋼的生產能力,這將形成產業聚集效應,加速吸引鋼鐵配套及中下游企業,建設成為精品鋼鐵基地。
3、打造世界一流的化工產業基地。
坐擁港口,遠離大中城市,又有豐富的土地資源,這曹妃甸發展大型化工產業提供了先天便利條件。
因此,曹妃甸成為國家規劃布局的七大石化產業基地之一,重點發展石油化工、煤化工、鹽化工、精細化工以及化工新材料等,未來將建成大型現代臨港石化產業基地、環渤海區域原油、天然氣儲運中心、中國北方地區化學品貿易集散中心。
我們在曹妃甸工業區東南部規劃了100平方公里的化學工業園區,作為石化產業基地的承載區,其北端10.6公里配套岸線,可規劃建設若干5-10萬噸級液體化學品碼頭,加上在甸頭區規劃4座30萬噸級原油碼頭、2座10萬噸級LNG碼頭,每年可接卸6500萬噸原油和1000萬噸LNG,為企業提供原料和產品船來船走的低成本便利。
同時,在工業區西北部的南堡經濟開發區,擁有亞洲最大的鹽場--南堡鹽場和世界最大的化纖企業--三友集團,年產純鹼330萬噸、粘膠短纖維50萬噸、燒鹼50萬噸、PVC50萬噸,氯化鈣15萬噸,形成了「上游海鹽生產,中游純鹼、燒鹼、化纖製造,下游氯氣利用」的鹽化工全產業鏈體系。
隨著曹妃甸被列為國家級石化產業基地,石化項目核准全部下放到省一級,化工產業聚集速度明顯加快,繼267億元的曹妃甸千萬噸級煉油項目已獲國家發改委核准後,總投資359億元的東華能源頁岩氣新材料項目已開工建設,金道器識甲醇制芳烴、龍成煤清潔高效綜合利用等一批重點項目加快推進,為中下游化工企業聚集奠定了良好條件。
4、打造現代化新型裝備製造基地。
重點發展設備大型、耗鋼量大的港口機械、石油鑽探機械、冶金設備、工程機械等裝備製造業。唐山是鋼鐵大市,鋼材品種全、門類多,特別是域內首鋼京唐鋼鐵廠一期已建成投產,鋼材品種全、門類多,可為耗鋼產業提供豐富原材料。在工業區西北部,我們規劃了總面積27.1平方公里的裝備製造園區,岸線長度15公里,可規劃建設60個3-5萬噸級碼頭泊位,能夠滿足裝備製造企業各種類型的原材料、產成品海運需求。該區域將連同100平方公里北京現代產業試驗區一起,集中發展現代裝備製造產業。
目前,華電重工裝備一期、唐山重型裝備、冀東日彰高效節能離心風機等22個裝備製造項目完工投產,華電重工裝備二期、龍道環保風電設備製造、唐山桁(héng)島超大型海上平台等14個項目加快推進,將打造中國北方地區大型臨港現代裝備製造基地。
5、打造戰略性新興產業聚集區。
加快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比較優勢的產業,大力培育具有廣闊前景的海洋經濟、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等先導型產業。
規劃建設了11.7平方公里的新興產業園區和13.2平方公里的中日生態工業園區,同時與北京中關村合作共建曹妃甸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目前該區域水電路訊基本配套,已建成標准廠房60萬平方米,可按成本價方式出租出售,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培育、孵化、生產基地。
目前,投產、在建及謀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30餘個,總投資約450億元,以首鋼京唐鋼鐵基地和華潤曹妃甸電廠為依託的環保產業體系正在形成;
以漢能光伏產業集群、中興綠色能源設備製造、華電海上風電為重點的新能源產業正積極推進;
以納米氧化鋅、二氧化硅生產、石墨烯為重點的新材料項目正加速聚集;
以桁架式超大型海上平台基地、冀東日彰節能風機製造等高端裝備製造產業集群化發展。
6、打造濱海特色生態旅遊產業。
依託濕地和龍島資源,利用濕地、溫泉、河湖、魚鳥、海洋、曹妃文化六大旅遊資源,發展文化創意、商務會展、戶外運動、生態觀光、休閑度假、水療養生、濕地科普等旅遊產業,建成最具北方特色的高端休閑旅遊度假勝地。目前建有國家級AAAA級景區—濕地文化旅遊度假區,濕地迷宮、濕地公園俱樂部等設施投入運營,歡樂漁谷等項目加快建設,獲評中國最美休閑度假旅遊目的地、河北省十佳旅遊風景區、大中華區最美自然生態旅遊景區等榮譽稱號,年接待京津等城市遊客數萬人次。
7、加速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化發展。
曹妃甸擁有特殊的農墾體制,是河北省最大的國營柏各庄農場,732平方公里為國有土地,統籌能力強、集約化程度高、基礎設施條件好,有利於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標准化作業和產業化經營。以水稻為主導的農作物種植面積37.2萬畝,海淡水養殖面積21萬畝,已形成以水稻、水產、果菜、畜牧為主的四大主導產業,年產優質稻穀22.6萬噸、水產品9.25萬噸、果蔬10萬噸、肉蛋奶3.2萬噸,是京津唐城市優質農副產品供應基地,擁有「中國河蟹之鄉」、「河北大米之鄉」和「國家級科技興海示範基地」等稱號。
目前,曹妃甸與北京簽訂了《關於共同打造北京農副產品保障供應基地合作協議》,與北京二商集團、新發地農產品市場、古船米業等企業合作,建立了曹妃甸優質農產品對北京的直供渠道;
同時,規劃了2000畝北京現代農業產業園。與北京首農集團等36家企業就農畜產品生產加工銷售達成合作意向。我們真誠歡迎海內外企業到曹妃甸發展,利用港口、土地及資源優勢發展現代農業,共同建設北京農副產品保障供應基地。
8、著力打造木材加工集散基地。
按照「全產業鏈布局、組團式開發」模式,規劃佔地1萬畝,配套1600米岸線,建設6個木材專用泊位和進口木材檢疫除害、木材初加工、深加工項目, 2016年確保完成進口木材100萬立方米,計劃到2018年接卸進口木材能力達到年300萬立方米,建成中國最大的進口木材加工集散基地。
已通航的文豐進口木材碼頭,佔用岸線1000米,建設2個3萬噸級、2個5萬噸級泊位,接卸來自美國、紐西蘭、加拿大等地的進口木材25萬立方米。
進口木材檢疫除害區,年處理能力220萬立方米。以木材碼頭和檢疫除害區項目為龍頭,帶動下游木材加工產業發展,海森洋森原木加工項目已投產, 20多家木材加工戶陸續入駐。木廢綜合利用項目已開始基礎施工。
Ⅲ 錯不在家長,錯在中國的產業鏈定位,在以製造業為主的國家,找不到工作是應該的。
中國處於世界產業鏈的低端,很多企業是製造型企業,需要的是技術型工人,而非大學生。對於體力勞動的需求遠大於腦力勞動。對於經驗的需求遠大於學歷。服務業才能容納更多的大學生,而我國的服務業並不發達,至少沒有發達到能夠容納幾年內擴招後產生的大學生,所以必定有一定比例的大學生就業困難。
Ⅳ 美發行業是怎麼樣產業定位、市場定位
產品定位是企業對選擇怎樣的產品特徵及產品組合以滿足特定市場需求的決策一:產品定位的基本內容:1.基本產品類別定位,即生產什麼大類的基本產品來滿足定位市場的需求,如:是生產服裝呢還是生產鞋子?2.基本產品檔次定位,這在市場定位中已研究,但在產品定位中更實際和具體;3.基本產品構成定位,即在產品的組成上應該如何決策,同樣一類產品,但產品構成可能有較大區別;4.基本產品功能定位,即我們所選擇的基本產品應該對消費者具有哪些基本功能;5.產品線長度決策,即產品線應該如何安排組織,是否所有產業鏈都自己做;6.產品寬度和深度決策,即花色二:市場定位的基本內容:1,總體市場分析;2,競爭對手分析;3,市場細分;4,目標市場選擇;5,目標市場區域規劃;6,經典目標市場和經典目標消費者市場特徵描述;7,進入目標市場的時間和基本營銷策略。
Ⅳ 企業貿易中的6+1產業鏈具體是指哪些~
具體指:
「6+1」產業鏈,整個產業鏈分成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產品製造、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經營和終端零售七個部分。
「6+1」產業鏈是由著名經濟學家郎咸平提出的。「6」指的是:第一產品設計,第二原料采購,第三倉儲運輸,第四訂單處理,第五批發經營,第六零售;「1」指的是:產品製造。
從2006年開始至今,郎咸平對於製造業的支招就是著名的「6+1」理論,整合全產業鏈。他認為「中國不是製造業大國,真正的製造業大國是美國」,「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他的理由是當今是產業鏈競爭時代,中國只負責產業鏈中的製造環節卻只拿到一丁點利潤,還導致環境污染,剝削勞工等問題,其他利潤全被歐美國家拿走,所以中國越製造,美國越富裕。「6+1」理論:「中國企業在應對外部競爭中僅僅占據了生產這個「1」的環節,利潤少得可憐。」整個產業鏈的「6」——包括產品設計、原料采購、倉儲、運輸、訂單處理、批發以及終端銷售,這6大塊能創造的價值是90%。 這個理論開始逐步在各地引起重視,並得到一些企業的實踐。
推動企業大轉型解決通脹
對於大家關注的通貨膨脹現象,郎咸平認為這不是流動性過剩引起的,而在於中國存在的二元經濟現象,即同時存在過熱部門和過冷部門。「哪些部門過熱?與投資建設有關的領域是過熱部門,比如鋼鐵、水泥、房地產行業,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靠這些固定資產投資拉動,而大部分的民營企業則是過冷部門。」郎咸平說,在二元經濟環境之下,資金產生一種逆流轉現象——從過冷的部門轉到過熱的部門,所以,過熱部門越來越熱,所有和過熱部門有關的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
政府對過熱和過冷部門的宏觀調控要區別對待,不能搞一刀切。首先對過熱的部門要採取行政手法壓抑他們的過熱行為,對過冷部門不僅不應該打壓,反而應該通過政府的力量協助民營製造業走向比較好的明天,要扶持要鼓勵。過冷企業這么多部門,不是簡單的融資可以幫助他們,不是簡單的優惠政策能夠幫助他們,而是推動我國企業大轉型。怎麼轉呢?那就是從「1」進到「6」。
Ⅵ 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如何寫
企業在產業鏈中的作用:
1.有利於企業成本的降低。
2.有利於新企業的出現。
3.有利於企業創新氛圍的形成。
4.有利於打造「區位品牌」。
5.有利於區域經濟的發展。
產業鏈是指不同企業(「節點」)通過一定產業聯系(「鏈條」)組成的、獨立於市場和企業之外的「中間性協調框架」,換言之,是產業聯系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構化產物。產業鏈的本質是協調框架,歸根結底又是產業聯系,抓住產業聯系才能抓住產業鏈研究的根本。產業聯系形態的多樣性和演進性決定了產業鏈形態的多樣性和演進性,同時,「結構決定功能」原則又決定了產業鏈作為企業競爭戰略工具的可能性。
1.作為供應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產業定位。作為產業鏈的要素形態或物質形態,供應鏈是從「擴大化生產」發展而來的,它將企業的生產活動進行了前伸和後延。構建或參與構建供應鏈已成為現代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一個重要手段。通用電氣前CEO傑克·韋爾奇曾說過:「如果你在供應鏈運作上不具備競爭優勢,就乾脆不要競爭。」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天然強調業務分工的供應鏈為有關企業提供了適當的產業「位置」或「定位」機會。對市場勢力較強的企業來說,構建供應鏈使其有機會將不具有競爭優勢的非核心業務外包,將企業內部供應鏈外部化,從而可以著力深耕自身的核心業務,如華為集中人力優勢進行高科技研發,麥當勞集中精力開設世界連鎖等。這種深度關注自己的核心業務而將非核心業務外包的思想,正是供應鏈分析的核心思想。對於市場勢力較弱的企業來說,供應鏈的存在使其有機會通過合理的產業定位「切入」現有的產業布局,進而在「跟隨跑」的過程中逐漸做大做強。
2.作為價值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關鍵資源。作為產業鏈的價值形態,價值鏈是指貫穿於一項產品或服務從設計至最終消費整個過程的所有價值增值環節的集合。與供應鏈強調物質的轉移過程不同,價值鏈強調價值的連續增值過程,倡導企業追求長期利潤最大化目標。隨著產業分工的深化,價值正在向價值鏈兩端的研發設計和市場營銷環節集中,從而形成了價值分布的「微笑曲線」。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通過分析價值鏈可以剝露出能夠創造高附加值並對整個產業產生重大影響的「關鍵資源」或「戰略控制點」。企業應將其生產經營向價值鏈中的高利潤區間進行延伸,以獲得更高的贏利能力,對於跨國公司等強勢企業來說更應如此;如果可能的話,企業應將其經營范圍覆蓋戰略控制點,或與占據戰略控制點的企業結成戰略同盟。要保持企業對某一產品的壟斷優勢,關鍵是保持這一產品價值鏈上的戰略環節的壟斷優勢,並不需要在所有的價值活動上都保持壟斷優勢。戰略環節要緊緊控制在企業內部,很多非戰略性的活動則完全可以外包出去。
3.作為組織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核心能力。作為產業鏈的組織形態或社會形態,組織鏈是指企業之間圍繞產業分工協作而形成的組織協調關系,本質上是一種既非純企業也非純市場的「中間性協調框架」,這種框架是「有組織的市場」和「有市場的組織」的結合。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組織鏈是企業藉以建構並運用其核心能力的重要平台。Miyazaki(1999)根據對日本企業的研究指出,核心能力能夠維持有效率的技術垂直連結及水平多角化,使企業能夠把關鍵要素和技術應用在下游市場的其他領域。多個企業的核心能力在特定機會推動下突破組織邊界形成的統一體,又被稱為「虛擬企業」,實際上就是產業鏈的一種組織形態。
4.作為知識鏈的產業鏈與企業的動態能力。作為產業鏈的知識形態,知識鏈是指企業之間的知識分工與交流關系且集中表現為技術鏈。每個產業都有其主導技術,主導技術的創新和在企業之間的擴散形成了技術鏈。只有主導技術在產業鏈上下游的廣泛應用才能推動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否則難以成功。從企業競爭優勢來源的角度看,知識鏈是企業塑造其動態能力的基本途徑。
綜上所述,在企業獲取長期競爭優勢的過程中,供應鏈提供了產業位置,價值鏈提供了關鍵資源,組織鏈提供了核心能力,知識鏈提供了動態能力,或者說,通過供應鏈得以實現產業定位,通過價值鏈得以聚焦關鍵資源,通過組織鏈得以構建核心能力,通過知識鏈得以構建動態能力。在供應鏈、價值鏈、組織鏈、知識鏈四重表現形態下,產業鏈都包含了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核心條件,都可以作為企業實施競爭戰略的工具。
Ⅶ 中國在世界價值鏈的分工定位是什麼
目前中國在世界價值鏈的分工定位還是微笑曲線(獲得利益)的中下游,主要通過中國眾多的廉價勞動力組裝生產中低端商品,這也是中國希望生產升級導致和美國發生貿易沖突的原因。
目前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主要體現在延伸價值鏈、提高附加值,推動我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由加工製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端和營銷服務端延伸。這將要求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根據國際市場需求新變化和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加快改造提升製造業步伐,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