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計算機產業發展

計算機產業發展

發布時間:2020-11-25 14:32:36

『壹』 計算機行業發展前景

行業整體營業收入平穩增長,就業形勢穩定向好

2018年,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總體保持平穩較快發展,行業規模進一步擴大。全國全年規模以上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企業累計完成軟體業務收入6.31萬億元,同比增長14.2%。2018年,我國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收入佔全國GDP比例上升至7.01%,在我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的趨勢下,計算機行業抗周期性較強。



——更多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互聯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貳』 計算機業的現狀與發展前景

一、引言nbsp;21世紀將是高度信息化的世紀,21世紀將是計算機化的世紀。在計算機大家族中,超級巨型計算機(或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技術發展的頂峰,它集中了現代高科技之精華,因而國際上公認超級計算機技術及其超級計算機產品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象徵。行家們認為,在21世紀超級計算機將是決定誰能在經濟和科學技術上居於領先地位的關鍵因素。美國國防部曾聲稱「超級計算機是計算技術的頂峰,如果超級計算機的研究與開發落後於外國,國家安全將受到威脅。「美、日以及西歐各國圍繞超級計算機,即萬億次量級的超級巨型計算機,已開展激烈的爭奪戰,都想捷足先登,先發制人。為此,他們各施高招組織人力、物力、財力,制訂了發展超級計算機的五年或十年計劃。美國政府制訂了「超級計算機與通信「(HPCamp;C)的發展計劃,美國國防部也把超級計算列為「21世紀科研關鍵技術「之一,僅此一項,投資就達17億美元。為了保證在1995~2000年分別研製成功萬億次和百萬億次量級的高性能超級巨型計算機,美國國防部還准備撥款21億美元以支持此項研究任務的按期完成。如果此項計劃得以圓滿完成,將使美國今後十年的國民經濟總產值增加2000~3000億美元。nbsp;日本也不甘落後,他們對美國發展萬億次量級的巨型機極為關注,計算機業界反應十分強烈,積極主張動用三倍於美國的巨額投資,集中人力、物力、財力,開展高技術基礎的設施建設(包括10個巨型機中心)。日本政府依據知識階層與計算機業界的強烈呼聲,於1992年制訂了國家直接領導、統一指揮,組織政府相關部門、計算機界廠商、高等學府聯合研究、成果共享、全面開發的國策,並把大規模並行計算機列為國家90年代的重點發展項目。nbsp;日本政府依據此國策,制訂了為期十年的「真實世界計算機計劃「(簡稱RWC計劃),其中有兩項是發展萬億次量級超級巨型計算機的計劃。日本計算機業界則雄心勃勃,企圖從美國人的手中搶占巨型機霸主的世界領導權。nbsp;西歐對於並行處理技術的研究以及並行機產品的研製也已有良好的基礎,特別是德、英、法對發展並行機系統十分重視,並於1991年制訂了「TeraFlop計劃「(即研製萬億次量級的大規模並行計算機),旨在5年內推出萬億次量級的超級巨型計算機。nbsp;近五年來的實踐表明,要實現萬億次量級超級巨型機,非並行機型莫屬,即唯有大規模並行處理機才能勝任。傳統向量多處理系統是不行的,這是因為單個CPU的速度總會受到物理極限的制約,其性能總是有限的,即使採用多處理機結構形式,因其緊耦合勢必制約了微處理器的數量,最終導致系統性能有限而無法攻克萬億、百萬億次量級的難關。因此,只有並行機才能擔負攀登萬億次量級的大關,挑起計算機業界的歷史使命。nbsp;二、並行機領域的熱點與發展動向nbsp;1.向量處理機高度並行化模式的興起nbsp;近年來,美、日兩國的許多著名巨型機廠商,興起了傳統向量巨型機技術和大規模並行處理(MPP)技術相結合的綜合性處理技術,以提高系統的性能。向量處理機高度並行化,既能保持同以往傳統向量巨型機軟體的兼容性,又能大幅度提高系統運算速度。例如,Craynbsp;Research公司的CRAY-YMP系列、日本富士通公司研製的VPP500等。nbsp;業界人士極為關注這一模式,而且引發了一些產品轉向這一模式,增加了並行機產品的類型、檔次與數量,從而擴大了並行領域的競爭者,加大了競爭力度。nbsp;2.Unix操作系統將統一標准nbsp;1995年9月,以美國IBM和HP為首,聯合歐洲、日本等全球50多家著名電腦廠商結成同盟,共同商定Unix操作系統的標准。nbsp;Unix操作系統的諸多版本已廣泛應用於巨型機、工作站甚至台式機。目前,Unix系統主要版本已超過25種,從而使編程人員的工作非常繁雜,因他們首先必須弄清楚是為哪種平台編制軟體。nbsp;Unix操作系統標准統一後,新一代Unix將適用於64位微處理器,比現行的32位微處理器功能更強大,方便於各檔次主機用戶。nbsp;3.美、日政府重新定義巨型機nbsp;具有何種等級性能的計算機才能稱之為巨型計算機?美、日政府為此曾幾次修改其定義,這是因為計算機性能這幾年大幅度提高。經美、日商定,從1995年4月1日起,將巨型計算機的性能定義為5Gflops(即每秒50億次浮點運算),而1990年至1995年3月定義為300MFlops,nbsp;1990年以前定義為100Mflops。nbsp;美、日政府修改巨型機定義的主要目的是方便政府采

『叄』 計算機行業前景怎麼樣

當今時代,電腦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以及在公司里發展必需品。現在和未來一切都是電腦,所以電子電腦技術還是很有前途的,只要你自己技術過硬,找一份好工作,獲得高新工資,一切都不是問題的,主要還是看自己對學習的認真度,現在的電腦行業前景很不錯,有興趣可以去了解一下

『肆』 當代中國計算機產業發展趨勢及其前景

只有一些內容'

你自己看看吧

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電腦,已歷經了50多個春華秋實。50餘年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間,電腦卻徹底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回顧電腦發展的歷史,並依此上溯它的起源,真令人驚嘆滄海桑田的巨變;歷數電腦史上的英雄人物和跌宕起伏的發明故事,將給後人留下了長久的思索和啟迪。請讀者隨著我們的史話倒轉時空,從電腦最初的源頭說起。
誰都知道,電腦的學名叫做電子計算機。以人類發明這種機器的初衷,它的始祖應該是計算工具。英語里「Calculus」(計算)一詞來源於拉丁語,既有「演算法」的含義,也有腎臟或膽囊里的「結石」的意思。遠古的人們用石頭來計算捕獲的獵物,石頭就是他們的計算工具。著名科普作家阿西莫夫說,人類最早的計算工具是手指,英語單詞「Dight」既表示「手指」又表示「整數數字」;而中國古人常用「結繩」來幫助記事,「結繩」當然也可以充當計算工具。石頭、手指、繩子……,這些都是古人用過的「計算機」。
不知何時,許多國家的人都不約而同想到用「籌碼」來改進工具,其中要數中國的算籌最有名氣。商周時代問世的算籌,實際上是一種竹製、木製或骨制的小棍。古人在地面或盤子里反復擺弄這些小棍,通過移動來進行計算,從此出現了「運籌」這個詞,運籌就是計算,後來才派生出「籌」的詞義。中國古代科學家祖沖之最先算出了圓周率小數點後的第6位,使用的工具正是算籌,這個結果即使用筆算也很不容易求得。
歐洲人發明的算籌與中國不盡相同,他們的算籌是根據「格子乘法」的原理製成。例如要計算1248×456,可以先畫一個矩形,然後把它分成3×2個小格子,在小格子邊依次寫下乘數、被乘數的各位數字,再用對角線把小格子一分為二,分別記錄上述各位數字相應乘積的十位數與個位數。把這些乘積由右到左,沿斜線方向相加,最後就得到乘積。1617年,英國數學家納皮爾把格子乘法表中可能出現的結果,印刻在一些狹長條的算籌上,利用算籌的擺放來進行乘、除或其他運算。納皮爾算籌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是歐洲人主要的計算工具。算籌在使用中,一旦遇到復雜運算常弄得繁雜混亂,讓人感到不便,於是中國人又發明了一種新式的「計算機」。
謝爾頓在他的小說《假如明天來臨》里講過一個故事:騙子傑夫向經銷商兜售一種袖珍計算機,說它「價格低廉,絕無故障,節約能源,十年中無需任何保養」。當商人打開包裝盒一看,這台「計算機」原來是一把來自中國的算盤。世界文明的四大發源地——黃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和幼發拉底河流域——先後都出現過不同形式的算盤,只有中國的珠算盤一直沿用至今。珠算盤最早可能萌芽於漢代,定型於南北朝。它利用進位制記數,通過撥動算珠進行運算:上珠每珠當五,下珠每珠當一,每一檔可當作一個數位。打算盤必須記住一套口訣,口訣相當於算盤的「軟體」。算盤本身還可以存儲數字,使用起來的確很方便,它幫助中國古代數學家取得了不少重大的科技成果,在人類計算工具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15世紀以後,隨著天文、航海的發展,計算工作日趨繁重,迫切需要探求新的計算方法並改進計算工具。1630年,英國數學家奧特雷德使用當時流行的對數刻度尺做乘法運算,突然萌生了一個念頭:若採用兩根相互滑動的對數刻度尺,不就省得用兩腳規度量長度嗎?他的這個設想導致了「機械化」計算尺的誕生。奧特雷德是理論數學家,對這個小小的計算尺並不在意,也沒有打算讓它流傳於世,此後二百年,他的發明未被實際運用。18世紀末,以發明蒸汽機聞名於世的瓦特,成功地制出了第一把名副其實的計算尺。瓦特原來就是一位儀表匠,他的蒸汽機工廠投產後,需要迅速計算蒸汽機的功率和氣缸體積。瓦特設計的計算尺,在尺座上多了一個滑標,用來「存儲」計算的中間結果,這種滑標很長時間一直被後人所沿用。
1850年以後,對數計算尺迅速發展,成了工程師們必不可少的隨身攜帶的「計算機」,直到20世紀五、六十年代,它仍然是代表工科大學生身份的一種標志。
凝聚著許許多多科學家和能工巧匠智慧的早期計算工具,在不同的歷史階段發揮過巨大作用,但也將隨著科學發展而逐漸消亡,最終完成它們的歷史使命。
第一台真正的計算機是著名科學家帕斯卡(B.Pascal)發明的機械計算機。
帕斯卡1623年出生在法國一位數學家家庭,他三歲喪母,由擔任著稅務官的父親拉扯他長大成人。從小,他就顯示出對科學研究濃厚的興趣。
少年帕斯卡對他的父親一往情深,他每天都看著年邁的父親費力地計算稅率稅款,很想幫助做點事,可又怕父親不放心。於是,未來的科學家想到了為父親製做一台可以計算稅款的機器。19歲那年,他發明了人類有史以來第一台機械計算機。
帕斯卡的計算機是一種系列齒輪組成的裝置,外形像一個長方盒子,用兒童玩具那種鑰匙旋緊發條後才能轉動,只能夠做加法和減法。然而,即使只做加法,也有個「逢十進一」的進位問題。聰明的帕斯卡採用了一種小爪子式的棘輪裝置。當定位齒輪朝9轉動時,棘爪便逐漸升高;一旦齒輪轉到0,棘爪就「咔嚓」一聲跌落下來,推動十位數的齒輪前進一檔。
帕斯卡發明成功後,一連製作了50台這種被人稱為「帕斯卡加法器」的計算機,至少現在還有5台保存著。比如,在法國巴黎工藝學校、英國倫敦科學博物館都可以看到帕斯卡計算機原型。據說在中國的故宮博物院,也保存著兩台銅制的復製品,是當年外國人送給慈僖太後的禮品,「老佛爺」哪裡懂得它的奧妙,只把它當成了西方的洋玩具,藏在深宮裡面。
帕斯卡是真正的天才,他在諸多領域內都有建樹。後人在介紹他時,說他是數學家、物理學家、哲學家、流體動力學家和概率論的創始人。凡是學過物理的人都知道一個關於液體壓強性質的「帕斯卡定律」,這個定律就是他的偉大發現並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他甚至還是文學家,其文筆優美的散文在法國極負盛名。可惜,長期從事艱苦的研究損害了他的健康,1662年英年早逝,死時年僅39歲。他留給了世人一句至理名言:「人好比是脆弱的蘆葦,但是他又是有思想的蘆葦。」
全世界「有思想的蘆葦」,尤其是計算機領域的後來者,都不會忘記帕斯卡在渾沌中點燃的亮光。1971年發明的一種程序設計語言——PASCAL語言,就是為了紀念這位先驅,使帕斯卡的英名長留在電腦時代里。
帕斯卡逝世後不久,與法蘭西毗鄰的德國萊茵河畔,有位英俊的年輕人正挑燈夜讀。黎明時分,青年人站起身,揉了一下疲乏的腰部,臉上流露出會心的微笑,一個朦朧的設想已醞釀成熟。雖然在帕斯卡發明加法器的時候,他尚未出世,但這篇由帕斯卡親自撰寫的關於加法計算機的論文,卻使他似醍醐灌頂,勾起強烈的發明欲。他就是德國大數學家、被《不列顛網路全書》稱為「西方文明最偉大的人物之一」的萊布尼茨(G.Leibnitz)。
萊布尼茨早年歷經坎坷。當幸運之神降臨之時,他獲得了一次出使法國的機會。帕斯卡的故鄉張開臂膀接納他,為他實現計算機器的夙願創造了契機。在巴黎,他聘請到一些著名機械專家和能工巧匠協助工作,終於在1674年造出一台更完美的機械計算機。
萊布尼茨發明的新型計算機約有1米長,內部安裝了一系列齒輪機構,除了體積較大之外,基本原理繼承於帕斯卡。不過,萊布尼茨技高一籌,他為計算機增添了一種名叫「步進輪」的裝置。步進輪是一個有9個齒的長圓柱體,9個齒依次分布於圓柱表面;旁邊另有個小齒輪可以沿著軸向移動,以便逐次與步進輪嚙合。每當小齒輪轉動一圈,步進輪可根據它與小齒輪嚙合的齒數,分別轉動1/10、2/10圈……,直到9/10圈,這樣一來,它就能夠連續重復地做加法。
稍熟悉電腦程序設計的人都知道,連續重復計算加法就是現代計算機做乘除運算採用的辦法。萊布尼茨的計算機,加、減、乘、除四則運算一應俱全,也給其後風靡一時的手搖計算機鋪平了道路。
不久,因獨立發明微積分而與牛頓齊名的萊布尼茨,又為計算機提出了「二進制」數的設計思路。有人說,他的想法來自於東方中國。
大約在公元1700年左右某天,友人送給他一幅從中國帶來圖畫,名稱叫做「八卦」,是宋朝人邵雍所摹繪的一張「易圖」。萊布尼茨用放大鏡仔細觀察八卦的每一卦象,發現它們都由陽(—)和陰(--)兩種符號組合而成。他撓有興趣地把8種卦象顛來倒去排列組合,腦海中突然火花一閃——這不就是很有規律的二進制數字嗎?若認為陽(—)是「1」,陰(--)是「0」,八卦恰好組成了二進制000到111共8個基本序數。正是在中國人睿智的啟迪下,萊布尼茨最終悟出了二進制數之真諦。雖然萊布尼茨設計的計算機用的還是十進制,但他率先系統提出了二進制數的運演算法則,直到今天,二進制數仍然左右著現代電腦的高速運算。
帕斯卡的計算機經由萊布尼茨的改進之後,人們又給它裝上電動機以驅動機器工作,成為名符其實的「電動計算機」,並且一直使用到本世紀20年代才退出舞台。盡管帕斯卡與萊布尼茨的發明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計算機,但它們畢竟昭示著人類計算機史里的第一抹曙光。
要讓機器聽人類的話,按人類的意願去計算,就要實現人與機器之間的對話,或者說,要把人類的思想傳送給機器,讓機器按人的意志自動執行。
說來也怪,實現人與機器對話的始作俑者卻不是研製計算機的那些前輩,而是與計算機發明毫不相乾的兩位法國紡織機械師。他們先後發明了一種指揮機器工作的「程序」,把思想直接「注入」到了提花編織機的針尖上。
顧名思義,提花編織機具有升降紗線的提花裝置,是一種能使綢布編織出圖案花紋的織布機器。
應該是,提花編織機最早出現在中國。在我國出土的戰國時代墓葬物品中,就有許多用彩色絲線編織的漂亮花布。據史書記載,西漢年間,鉅鹿縣紡織工匠陳寶光的妻子,能熟練地掌握提花機操作技術,她的機器配置了120根經線,平均60天即可織成一匹花布,每匹價值萬錢。明朝刻印的《天工開物》一書中,還赫然地印著一幅提花機的示意圖。可以想像,當歐洲的王公貴族對從「絲綢之路」傳入的美麗綢緞贊嘆不已時,中國的提花機也必定會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歐洲。
不過,用當時的編織機編織圖案相當費事。所有的綢布都是用經線(縱向線)和緯線(橫向線)編織而成。若要織出花樣,織工們必須細心地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在適當位置「提」起一部分經線,以便讓滑梭牽引著不同顏色的緯線通過。機器當然不可能自己「想」到該在何處提線,只能靠人手「提」起一根又一根經線,不厭其煩地重復這種操作。
1725年,法國紡織機械師布喬(B.Bouchon)突發奇想,想出了一個「穿孔紙帶」的絕妙主意。布喬首先設法用一排編織針控制所有的經線運動,然後取來一卷紙帶,根據圖案打出一排排小孔,並把它壓在編織針上。啟動機器後,正對著小孔的編織針能穿過去鉤起經線,其他的針則被紙帶擋住不動。這樣一來,編織針就自動按照預先設計的圖案去挑選經線,布喬的「思想」於是「傳遞」給了編織機,而編織圖案的「程序」也就「儲存」在穿孔紙帶的小孔之中。真正成功的改進是在80年後,另一位法國機械師傑卡德(J.Jacquard),大約在1805年完成了「自動提花編織機」的設計製作。
那是舉世矚目的法國大革命的年代——攻打巴士底獄,推翻封建王朝,武裝保衛巴黎,市民們高唱著「馬賽曲」,紛紛走上街頭,革命風暴如火如荼。雖然傑卡德在1790年就基本形成了他的提花機設計構想,但為了參加革命,他無暇顧及發明創造,也扛起來福槍,投身到里昂保衛戰的行列里。直到19世紀到來之後,傑卡德的機器才得以組裝完成。
傑卡德為他的提花機增加了一種裝置,能夠同時操縱1200個編織針,控制圖案的穿孔紙帶後來也換成了穿孔卡片。據說,傑卡德編織機面世後僅25年,考文垂附近的鄉村裡就有了600台,在老式蒸氣機噗嗤噗嗤的伴奏下,把穿孔卡片上的圖案變成一匹匹漂亮的花綢布。紡織工人最初強烈反對這架自動化的新鮮玩意的到來,因為害怕機器會搶去他們的飯碗,使他們失去工作,但因為它優越的性能,終於被人們普遍接受。1812年,僅在法國已經裝配了萬余台,並通過英國傳遍了西方世界,傑卡德也因此而被受予了榮譽軍團十字勛章和金質獎章。
傑卡德提花編織機奏響了19世紀機器自動化的序曲。在倫敦出版的《不列顛網路全書》和中國出版的《英漢科技詞彙大全》兩部書中,「JACQUARD」(傑卡德)一詞的詞條下,英語和漢語的意思居然都是「提花機」,可見,傑卡德的名字已經與提花機融為了一體。傑卡德提花機的原理,即使到了電腦時代的今天,依然沒有更大的改動,街頭巷尾小作坊里使用的手工絨線編織機,其基本結構仍與傑卡德編織機大體相似。
此外,傑卡德編織機「千瘡百孔」的穿孔卡片,不僅讓機器編織出絢麗多彩的圖案,而且意味著程序控制思想的萌芽,穿孔紙帶和穿孔卡片也廣泛用於早期電腦以存儲程序和數據。或許,我們現在把「程序設計」俗稱為「編程序」,就引申自編織機的「編織花布」的詞義。
今天出版的許多計算機書籍扉頁里,都登載著巴貝奇(C.Babbage)的照片:寬闊的額,狹長的嘴,銳利的目光顯得有些憤世嫉俗,堅定的但絕非缺乏幽默的外貌,給人以一個極富深邃思想的學者形象。
巴貝奇是一位富有的銀行家的兒子,1792年出生在英格蘭西南部的托特納斯,後來繼承了相當豐厚的遺產,但他把金錢都用於了科學研究。童年時代的巴貝奇顯示出極高的數學天賦,考入劍橋大學後,他發現自己掌握的代數知識甚至超過了教師。畢業留校,24歲的年青人榮幸受聘擔任劍橋大學「路卡辛講座」的數學教授。這是一個很少有人能夠獲得的殊榮,牛頓的老師巴羅是第一名,牛頓是第二名。在教學之餘,巴貝奇完成了大量發明創造,如運用運籌學理論率先提出「一便士郵資」制度,發明了供火車使用的速度計和排障器等等。假若巴貝奇繼續在數學理論和科技發明領域耕耘,他本來是可以走上鮮花鋪就的坦途。然而,這位曠世奇才卻選擇了一條無人敢於攀登的崎嶇險路。
事情還得從法國講起。18世紀末,法蘭西發起了一項宏大的計算工程——人工編制《數學用表》,這在沒有先進計算工具的當時,是件極其艱巨的工作。法國數學界調集大批數學家,組成了人工手算的流水線,算得天昏地暗,才完成了17卷大部頭書稿。即便如此,計算出的數學用表仍然存在大量錯誤。據說有一天,巴貝奇與著名的天文學家赫舍爾湊在一起,對兩大部頭的天文數表評頭論足,翻一頁就是一個錯,翻兩頁就有好幾處。面對錯誤百出的數學表,巴貝奇目瞪口呆,他甚至喊出聲來:「天哪,這些計算錯誤已經充斥彌漫了整個宇宙!」
這件事也許就是巴貝奇萌生研製計算機構想的起因。巴貝奇在他的自傳《一個哲學家的生命歷程》里,寫到了大約發生在1812年的一件事:「有一天晚上,我坐在劍橋大學的分析學會辦公室里,神志恍惚地低頭看著面前打開的一張對數表。一位會員走進屋來,瞧見我的樣子,忙喊道:『喂!你夢見什麼啦?』我指著對數表回答說:『我正在考慮這些表也許能用機器來計算!』」巴貝奇的第一個目標是製作一台「差分機」。所謂「差分」的含義,是把函數表的復雜算式轉化為差分運算,用簡單的加法代替平方運算。那一年,剛滿20歲的巴貝奇從法國人傑卡德發明的提花編織機上獲得了靈感,差分機設計閃爍出了程序控制的靈光——它能夠按照設計者的旨意,自動處理不同函數的計算過程。
巴貝奇耗費了整整十年光陰,於1822年完成了第一台差分機,它可以處理3個不同的5位數,計算精度達到6位小數,當即就演算出好幾種函數表。由於當時工業技術水平極低,第一台差分機從設計繪圖到機械零件加工,都是巴貝奇親自動手完成。當他看著自己的機器製作出准確無誤的《數學用表》,高興地對人講:「哪怕我的機器出了故障,比如齒輪被卡住不能動,那也毫無關系。你看,每個輪子上都有數字標記,它不會欺騙任何人。」以後實際運用證明,這種機器非常適合於編制航海和天文方面的數學用表。
成功的喜悅激勵著巴貝奇,他連夜奮筆上書皇家學會,要求政府資助他建造第二台運算精度為20位的大型差分機。英國政府看到巴貝奇的研究有利可圖,破天荒地與科學家簽訂了第一個合同,財政部慷慨地為這台大型差分機提供出1.7萬英鎊的資助。巴貝奇自己也貼進去1.3萬英鎊巨款,用以彌補研製經費的不足。在當年,這筆款項的數額無異於天文數字——有資料介紹說,1831年約翰·布爾製造一台蒸汽機車的費用才784英磅。
然而,第二台差分機在機械製造工廠里觸上了「暗礁」。
第二台差分機大約有25000個零件,主要零件的誤差不得超過每英寸千分之一,即使用現在的加工設備和技術,要想造出這種高精度的機械也絕非易事。巴貝奇把差分機交給了英國最著名的機械工程師約瑟夫·克萊門特所屬的工廠製造,但工程進度十分緩慢。設計師心急火燎,從劍橋到工廠,從工廠到劍橋,一天幾個來回。他把圖紙改了又改,讓工人把零件重做一遍又一遍。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直到又一個10年過去後,巴貝奇依然望著那些不能運轉的機器發愁,全部零件亦只完成不足一半數量。參加試驗的同事們再也堅持不下去,紛紛離他而去。巴貝奇獨自苦苦支撐了第三個10年,終於感到無力回天。
那天清晨,巴貝奇走進車間,偌大的作業場空無一人,只剩下滿地的滑車和齒輪,四處一片狼藉。他呆立在尚未完工的機器旁,深深地嘆了口氣。在痛苦的煎熬中,他無計可施,只得把全部設計圖紙和已完成的部分零件送進倫敦皇家學院博物館供人觀賞。1842年,在巴貝奇的一生中是極不平常的一年。英國政府宣布斷絕對他的一切資助,連科學界的友人都用一種怪異的目光看著他。英國首相譏諷道:「這部機器的唯一用途,就是花掉大筆金錢!」同行們譏笑他是「愚笨的巴貝奇」。皇家學院的權威人士,包括著名天文學家艾瑞等人,都公開宣稱他的差分機「毫無任何價值」……
就在痛苦艱難的時刻,孤獨苦悶的巴貝奇意外地收到一封來信,寫信人不僅對他表示理解而且還希望與他共同工作。娟秀字體的簽名,表明了她不凡的身份——伯爵夫人。

『伍』 計算機產業包括哪些方面

計算機產業是一種省能源、省資源、附加價值高、知識和技術密集的產業,對於國民經濟的發展、國防實力和社會進步均有巨大影響。因此,不少國家採取促進計算機產業興旺發達的政策。

計算機產業包括兩大部門,即計算機製造業和計算機服務業。後者又稱為信息處理產業或信息服務業。
計算機製造業
計算機製造業包括生產各種計算機系統、外圍設備終端設備,以及有關裝置、元件、器件和材料的製造。計算機作為工業產品,要求產品有繼承性,有很高的性能-價格比和綜合性能。計算機的繼承性特別體現在軟體兼容性方面,這能使用戶和廠家把過去研製的軟體用在新產品上,使價格很高的軟體財富繼續發揮作用,減少用戶再次研製軟體的時間和費用。提高性能-價格比是計算機產品更新的目標和動力。
計算機製造業提供的計算機產品,一般僅包括硬體子系統和部分軟體子系統。通常,軟體子系統中缺少適應各種特定應用環境的應用軟體。為了使計算機在特定環境中發揮效能,還需要設計應用系統和研製應用軟體此外,計算機的運行和維護,需要有掌握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這常常是一股用戶所作不到的。
計算機服務業
針對這些社會需要,一些計算機製造廠家十分重視向用戶提供各種技術服務和銷售服務。一些獨立於計算機製造廠家的計算機服務機構,也在50年代開始出現。到60年代末期,計算機服務業在世界范圍內已形成為獨立的行業。

『陸』 淺析計算機產業幾個領域的發展狀況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 中國計算機整機製造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 2014年,計算機行業整體處於低迷態勢,微型計算機產量和出口持續下滑,全行業效益增長放緩;產品結構不斷調整,硬體移動化勢頭不減;重點企業轉型整合,行業需要更多創新和突破。長期來看,計算機作為未來核心計算設備的功能不會改變,隨著新技術的突破,計算機行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一、運行情況 (一)產量出現下滑,銷售產值增速放緩 2014年,我國累計生產微型計算機3.51億台,下滑0.8%;其中筆記本電腦2.27億台,下降5.5%。計算機全行業實現銷售產值22729億元,同比增長2.9%,低於電子信息製造業全行業增速7.4個百分點,低於上年2.6個百分點。 (二)出口降幅擴大,平板電腦出口數量佔一半以上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4年我國微型計算機實現出口額1147.8億美元,同比下降2.5%,降幅比上年擴大1.2個百分點。出口的微型計算機中,平板電腦的數量比重上升到53.8%,但出口金額比重僅佔28.6%;台式微機的比重下降至2.8%,比下年繼續下滑0.2個百分點。全年走勢看,出口額呈緩步回升態勢。 (三)主營業務收入成本上升,效益增長持續放緩 2014年,我國計算機行業完成主營業務收入23222億元,同比增長2.7%,比上年下降2.7個百分點;實現利潤總額699.6億元,同比增長5%,比上年下降7個百分點。計算機行業每百元主營業務收入成本為95.6元,比上年提高2.6元,遠高於全行業88.4元的成本水平;銷售利潤率3%,比上年下降0.2個百分點,低於全行業1.9個百分點。 (四)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低迷,計算機整機下滑嚴重 2014年,我國計算機行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9億元,同比增長4.3%,增速比上年回升2.5個百分點,但仍低於全行業平均水平7.1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整機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下滑嚴重,同比下降34.6%;零部件製造領域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1%。 (五)產品結構不斷調整,移動化趨勢持續微型計算機市場中,傳統的台式電腦和一體電腦,雖然市場份額有限,佔比已經降至低於20%,但仍是商用電腦市場的主力軍,產銷量較為穩定,根據國內零售市場的監測數據顯示,2014年台式電腦的銷量同比增長超過20%。在消費領域,便攜、移動、娛樂等趨勢主導市場,筆記本電腦大量取代傳統大電腦的同時,受市場飽和、創新產品不足及平板電腦的替代分流等因素的影響,筆記本電腦的產銷量下跌幅度超過5%,但在微型計算機產量中的佔比仍達65%;平板電腦的銷量增長10%左右,但增速比上年有較大下降,價格下降也較快。

『柒』 計算機現狀及發展趨勢

計算機的發展表現為四種趨向:巨型化、微型化、網路化和智能化。

1、巨型化。

巨型化是指發展高速度、大存儲量和強功能的巨型計算機。這是諸如天文、氣象、地質、核反應堆等尖端科學的需要,也是記憶巨量的知識信息,以及使計算機具有類似人腦的學習和復雜推理的功能所必需的。巨型機的發展集中體現了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展水平。

2、微型化。

微型化就是進一步提高集成度,利用高性能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研製質量更加可靠、性能更加優良、價格更加低廉、整機更加小巧的微型計算機。

3、網路化。

網路化能夠充分利用計算機的寶貴資源並擴大計算機的使用范圍,為用戶提供方便、及時、可靠、廣泛、靈活的信息服務。

4、智能化。

智能化是指讓計算機具有模擬人的感覺和思維過程的能力。智能計算機具有解決問題和邏輯推理的功能,知識處理和知識庫管理的功能等等。

當前,世界上凡是有能力研製巨型機的廠商,已大多轉向研製並行機或者是研製向量技術與並行技術相結合的向量處理機高度並行化的系統,如vpp500等。總之,超級巨型機系統結構離不開並行處理技術,並行機將逐步取代傳統型向量機。大規模並行處理機正值年富力強的壯年時期,技術上已趨於成熟,因而有條件、有基礎、有能力擔負起攀登萬億次、百萬億次,甚至於更高量級超級計算機的歷史使命。萬億次量級的超級計算機有望在今年年內問世。 誠然,並行機在今後的發展史上,在前進的歷程中,還會有許多諸如應用軟體不豐富,運算效率不高,高檔次代表mpp風格的大系統實際用戶還很少等等現實問題。盡管如此,但決不會影響並行處理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因而,並行處理技術及其產品大規模並行機系統的競爭是激烈的,前途是光明的,攀登萬億次量級超級計算機的歷史使命是能夠如期完成的。

『捌』 當前計算機產業的發展

近期,台灣漢光29計算機輔助軍事演習舉行,此次演習以計算機模擬敵軍攻台及實際對抗的情形,針對演練結果進行檢討與系統重置,達成演習的目標。「中國威脅論」的主要鼓吹者蘭德公司軍事研究的重點之一就是台灣問題。蘭德公司的計算機模擬軟體進行了1700多次台海的作戰模式實驗。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3-2017年中國計算機模擬行業發展前景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分析認為,未來的戰爭是
信息化戰爭,信息化戰爭需要符合信息化戰爭的模擬技術。首先信息化戰爭是聯合作戰,作為聯合作戰,通過現代戰爭的經驗來看,已經完全從機械化戰爭時代向系統作戰,綜合擴大到電子戰、信息戰、遠程精確打擊、聯合戰區導彈攻防等作戰樣式。這些作戰特點需要應用模擬技術為支撐的作戰實驗室來體現。
根據戰場環境模擬在作戰模擬中的用途,可以將其區分為數據模擬和感知模擬兩種描述方式,這兩種模擬描述方式互為作用,根據模型驅動而改變的數據模擬通過感知化展現給參訓人員,而參訓人員通過人機交互可以改變數據模擬的結果。下圖表述了戰場環境模擬兩種描述方式之間的關系。
當前,世界上的軍事強國都在利用模擬技術進行「網路中心戰」的研究。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戰爭的形態可以通過網路來共享、海陸空天統一作戰和聯合指揮可以通過網路來協調,各種武器可以通過網路來形成合力,在更大的范圍內打擊敵人。美國在這方面已有實際應用,並取得了重要進展。因此,打贏現代化信息戰爭,必須開展復雜系統的模擬研究,通過對戰爭這一復雜系統的模擬研究,能夠撥開信息化戰爭的「迷霧」,提高軍隊指揮與控制決策的效率與科學性,賦予部隊更強的戰鬥力和更高的戰場應變力。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閱讀全文

與計算機產業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