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林業產業發展規劃

林業產業發展規劃

發布時間:2020-11-25 14:44:23

㈠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的要求是什麼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等級分為甲級、乙級、丙級和丁級‌‌‌‌。甲級資質分為甲A級、甲B級兩個檔次。資質證書由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核發,並加蓋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印章。需要辦理林業資質,需要林業職稱的。

第十條 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注冊資金不低於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二)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0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且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3年以上的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5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規劃設計業務方面:

(一)、在有關司局的指導下,承擔編制全國性、流域性、跨地區的林業發展規劃,林業產業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公署建設規劃,全國山區、沙區及林業綜合開發規劃及有關專題調研、論證,並負責規劃實施的檢查和技術管理工作。

(二)、承擔國家大中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林建設工程、商品林建設工程等的規劃設計、工程監理、質量檢查、竣工驗收及效益評估工作。

(三)、承擔外資貸款、援款、中外合資林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及營造林部分)的建議書、可研報告編制並負責項目技術咨詢及技術管理工作。

(四)、承擔報局審批的林業工程建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和營造林工程部分)的咨詢評估工作。

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應不少於5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1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四)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15人,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80%,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不少於3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五)近5年內主持或獨立承擔下列5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1.森林資源規劃設計調查;

2.省級林業生態建設工程檢查驗收;

3.森林分類區劃界定;

4.林業數表編制;

5.野生動物或者野生植物調查監測;

6.濕地資源或者荒漠化(沙化、石漠化)土地調查監測;

7.佔用徵收林地可行性報告編制;

8.國家或者省級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實施方案編制;

㈡ 林業規劃設計業務有哪些

規劃設計業務方面:

(一)、在有關司局的指導下,承擔編制全國性、流域性、跨地區的林業發展規劃,林業產業規劃,自然保護區及野生動植物保護、森林公署建設規劃,全國山區、沙區及林業綜合開發規劃及有關專題調研、論證,並負責規劃實施的檢查和技術管理工作。

(二)、承擔國家大中型森林資源保護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退耕還林工程、生態林建設工程、商品林建設工程等的規劃設計、工程監理、質量檢查、竣工驗收及效益評估工作。

(三)、承擔外資貸款、援款、中外合資林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及營造林部分)的建議書、可研報告編制並負責項目技術咨詢及技術管理工作。

(四)、承擔報局審批的林業工程建設項目(資源環境保護和營造林工程部分)的咨詢評估工作。

(五)、組織編制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林業測繪、林業工程咨詢等方面的技術標准、規程、規范、定額。

(六)、承擔局山區綜合開發處的工作。

(2)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等級分為甲級、乙級、丙級和丁級。甲級資質分為甲A級、甲B級兩個檔次。資質證書由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核發,並加蓋中國林業工程建設協會印章。

持有甲、乙、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的單位,應當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企業、事業單位(國有森工企業林業局內設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除外)。國有森工企業林業局內設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持證單位,僅限於本企業施業區范圍內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持有丁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證書的單位,只能在所在單位或者所在縣內承擔營造林設計與驗收、採伐作業設計與驗收、簡易經營方案編制等直接為林農或者基層林業單位服務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 甲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不少於10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30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四)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40人,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80%,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的人員不少於3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五)近5年內主持或者獨立承擔下列5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符合甲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條件且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可申請甲A級資質,其他的只能申請甲B級資質: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不少於20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50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80人。

( 四)近5年內主持或者獨立承擔第七條第

(五)款規定的7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應不少於5年。

(二)注冊資金不低於1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三)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四)專職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的技術人員不少於15人,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80%,其中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人員不少於3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五)近5年內主持或獨立承擔下列5個類別以上的林業調查規劃設計業務。

丙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同時具備以下條件:

(一)注冊資金不低於50萬元(事業單位除外)。

(二)有固定的辦公場所和必要的專業設備。

(三)林業專業技術人員不少於10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稱且從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工作3年以上的相關技術人員不少於50%,聘用專職退休專業技術人員不多於10%。

丁級林業調查規劃設計單位應當具備以下條件: 有專業技術職稱或者林業(學)相近專業學歷,並從事過林業調查或作業設計工作的人員3人以上。 初次申請林業調查規劃設計資質的單位,只能從丁級或者丙級資質開始。


㈢ 在林業局主要做些什麼

在林業局主要做:負責全國林業及其生態建設的監督管理,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全國造林綠化工作,承擔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監督管理的責任,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全國濕地保護工作,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全國荒漠化防治工作。

1、負責全國林業及其生態建設的監督管理。擬訂林業及其生態建設的方針政策、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和起草相關法律法規並監督實施。

2、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全國造林綠化工作。

制定全國造林綠化的指導性計劃,擬訂相關國家標准和規程並監督執行,指導各類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培育,指導植樹造林、封山育林和以植樹種草等生物措施防治水土流失工作,指導、監督全民義務植樹、造林綠化工作。

3、承擔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監督管理的責任。

組織編制並監督執行全國森林採伐限額,監督檢查林木憑證採伐、運輸,組織、指導林地、林權管理,組織實施林權登記、發證工作,擬訂林地保護利用規劃並指導實施,依法承擔應由國務院批準的林地徵用、佔用的初審工作。

4、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全國濕地保護工作。

擬訂全國性、區域性濕地保護規劃,擬訂濕地保護的有關國家標准和規定,組織實施建立濕地保護小區、濕地公園等保護管理工作,監督濕地的合理利用,組織、協調有關國際濕地公約的履約工作。

5、組織、協調、指導和監督全國荒漠化防治工作。

組織擬訂全國防沙治沙、石漠化防治及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規劃,參與擬訂相關國家標准和規定並監督實施,監督沙化土地的合理利用,組織、指導建設項目對土地沙化影響的審核,組織、指導沙塵暴災害預測預報和應急處置,組織、協調有關國際荒漠化公約的履約工作。

(3)林業產業發展規劃擴展閱讀

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於2018年3月13日上午舉行第四全體會議,在會上提交審議的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顯示,擬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不再保留國家林業局。

國務委員王勇在向大會作關於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的說明時介紹,擬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是為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統籌森林、草原、濕地監督管理,加快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保障國家生態安全。

方案提出,將國家林業局的職責,農業部的草原監督管理職責,以及國土資源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海洋局等部門的自然保護區。

風景名勝區、自然遺產、地質公園等管理職責整合,組建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由自然資源部管理。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加掛國家公園管理局牌子。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擬設置的主要職責是,監督管理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和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組織生態保護和修復,開展造林綠化工作,管理國家公園等各類自然保護地。

㈣ 林業局主要做些什麼工作

林業局包括七個機構,不同機構職責如下:
(一)辦公室
負責機關文電、會務、機要、檔案、信訪、督查督辦、安全保密、信息、後勤保障、議案建議及提案辦理、目標管理、綜合性文稿起草、機構編制、人事、宣傳、培訓等工作。
(二)植樹造林與產業科(市綠化委員會辦公室)
擬定林業及其發展中長期規劃並監督實施;指導種苗、造林、營林質量管理工作;指導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珠江防護林等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和石漠化治理植被恢復工作;指導各類公益林和商品林的培育、國有林場(苗圃)、種苗基地和森林公園的建設管理工作;指導林業科技推廣應用;擬定林業資源優化配置政策和林業產業發展規劃並監督實施;負責全市森工行業管理,指導林產品質量監督檢驗和林業企業改革工作;指導林業有害生物的預測、預報、防治和檢疫工作;組織實施林業應對氣候變化工作;負責市綠化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三)森林資源與林政管理科
指導全市森林資源管理,組織開展森林資源調查、動態監測與評價和統計工作;指導全市森林分類經營管理工作;組織開展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的檢查驗收;組織擬定全市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政策措施;指導編制森林採伐限額和森林經營方案;承擔林地管理工作,監督林地徵用、佔用和開發利用工作,依法審核、審批林地徵用、佔用和臨時佔用手續的申報;負責林業執法監督和林業行政應訴、行政復議、聽證工作;負責林業政務服務工作;負責指導和監督管理林木憑證採伐、運輸與經營加工工作,督促查處林政案件;指導並監督全市陸生野生動植物資源的普查、保護、管理、開發利用和疫源疫病監測工作;監督管理古樹名木保護工作;指導全市森林資源資產評估;指導管理全市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隊伍建設。
(四)計劃財務科
組織擬定林業發展和林業重點工程規劃及年度計劃並監督實施;參與擬定林業和生態建設方面的經濟調節政策措施;監督管理全市林業財務、統計和市級林業國有資產;組織指導全市林業資金管理、林業及其生態建設的生態補償和補助制度的建立、實施;負責林業建設項目的審核、審批工作。
(五)森林公安科
組織擬定全市森林公安基礎設施建設、隊伍建設的中長期規劃和項目建議;指導全市森林公安工作;督促、查處重大森林案件;負責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
(六)森林防火科(市森林防火指揮部辦公室)
擬定全市森林防火中長期規劃和項目建議;組織協調、指導、監督全市森林防火工作,掌握全市森林火情,發布森林火險和火災信息,協調、指導重特大森林火災撲救工作;負責市森林防火指揮部的日常工作。
(七)林業改革發展科
負責組織指導林業改革和農村林業發展工作;指導、監督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方針政策的落實;組織擬定農村林業發展、維護農民經營林業合法權益的政策措施並指導實施;指導農村林地林木承包經營、流轉及林權管理;指導、監督林權糾紛調處和林地承包合同糾紛仲裁;指導全市農村林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和林業專業合作組織建設。
紀檢監察機構 市紀委、市監察局派駐市林業局專職紀檢監察員。

㈤ 全國森林防火中長期發展規劃

配合全林森林保育之浪濤,現時保育策略之具體內涵如下:

(一)林地分級分區

由於林地可提供不同的利用方式,但不同之利用方式之同可能產生互為扞格之情形,爰民國九十二年一月第五次全國農業會議「強化林生態系經營」議題討論決議,森林應予適當之分級分區經營以促進森林永續發展經營,森林依其土壤、坡度、森林現況等條件以及相關之法令規定,決定其森林經營之主、次要功能與目標,將森林區分為林木經營區、國土保育區、自然保護區及森林育樂區。各森林分區經營規范將是未來擬訂林業經營實質計劃之依據藍本。四個分區中的自然保護區比例最高,佔全部面積之40%以上,其次是國土保安區佔38%以上,這兩種分區之主、次要經營目標分別為生物多樣性保育、維護天然林生態棲地完整與防止國土沖蝕流失、預防災害、涵養水源發揮森林公益功能為主。另林木經營區與森林育樂區則以資源利用為導向,發揮森林之遊憩功能,以及以追求生產優質高價木材及最大的材積收獲之林木經營,兩者合計僅佔全部國有林事業區面積之20%,整體觀之,國家森林經營目標已導向森林資源保育與永續利用。

(二)規劃、設置、經營自然保護區系統

台灣生物資源非常豐富,每單位面積物種比例是全球平均值的六十倍,特有物種比例相當高,但是因土地資源有限,生物種消失絕滅的速度亦非常快,根據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資料指出,原始棲地干擾破壞、過度採集捕獵等因素是物種絕滅主要原因,因此維護生物之多樣性最直接方法就是保護生物棲存地。雖然生態保育問題不是只是劃設很多的保護區就能解決,而生態破壞行為不只發生在保護區內也發生在區外,但是對某些存續面臨威脅之珍稀動植物而言,保護區是確保它們暫時存活之庇護所,至目前為止林務局劃設並管理之自然保護區數量多達三十八個,面積更有三十九萬九千三百公頃,約占國有林總面積之26.6%占,台灣陸域面積之11.12%。目前三十八處自然保護區均已完成基本資料之建置,並據以擬訂經營管理計劃,加強監測、巡邏取締、環境教育等工作。

(三)中央山脈保育軸建構

這是近年來林務局為保育綠色家園,實現「綠色矽島」願景,積極推動完成之生態保育成果。為建立完整生物維生系統,避免棲地零碎化、過多不當之開發行為,減損自然保護區生態維護之功能,同時也為建立範圍完整之生物資源資料庫提供科學研究與自然教育場所,遂以較不適合經濟活動之中央山脈區,積極完成丹大、關山及棲蘭三處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公告作業,結合國有林自然保護區系流、國家公園等於八十九年二月十五日正式完成建置「中央山脈保育軸」,「中央山脈保育軸」從北到南綿延三百公里,涵括十四個自然保護區,也包括太魯閣、雪霸及玉山國家公園,面積共計六十三萬公頃,佔全島面積之17.5%。未來將加強評估保育軸之自然度、代表性、歧異度、脆弱度及威脅因子等並據以擬訂經營管理計劃。

(四)維護並厚植森林資源

林務局每年編列超過五十億經費預算執行「加強造林及森林永續經營」計劃等四項施政計劃所列之二十一項子計劃,均與維護森林資源、保護林地林木與保護國土安全有關;如包括森林生態系經營、棲地保育、森林火災、昆蟲為害、盜伐、濫墾等之防範與取締、國有林地治理與復育、保安林管理、海岸林生態復育、平地景觀造林及綠美化等重要工作。除此之外,鑒於全台社區營造日益蓬勃發展,而社區永續發展之基礎工作仍是以保育為前提,如保育社區之巨木、老樹、代表性之生物、濕地以及保存社區聚落與文化等,均可以凝聚社區意識,建立社區永續發展之共識。經由社區林業之推動,鼓勵山村社區自主、自動、自發參與,共同經營森林資源,共享森林資源保育之成果。

此外,建立老樹基本資料,推動老樹保育說作;整合全台濕地,建立濕地保育軸也均是保育政策關切之對象。

五、未來一年之工作目標

森林是可再生的資源,生態的穩定是建立在生物組成消長之動態平衡基礎上,真正資源保育應是在公平合理安全利用的前題下追求資源的永續發展。林務局所管理之國有森林為全民所共有,其成果亦應為全民所共享;值此林業經營轉型與組織調整之際,全國民眾的支持與重視是我們最大的精神支柱,從九十三年度,基於保育為主之信念本局將繼續努力完成下列工作:

一、發展優質林業,厚植森林資源

(一)檢討評估國有林班地林地分區後之管理成效

檢討各林區國有林班地林地分區及其編擬分區經營規范,選擇4個國有林事業區運用地理資訊系統進行林地分區檢討並規劃現場檢核,實地進行現場查核;探討林地分區之各分區權重及整並方式,提供國有林班地林地分區修訂檢討與建議,提高林地之生產潛能。

(二)加強國有林及海岸地區生態造林並辦理人工林中後期撫育

加強國公有裸露地、火災跡地及濫墾地收回生態造林250公頃,增進水源涵養,維護國土保安之功能。並積極辦理人工林中後期撫育工作500公頃,調整林內空間,提高木材形質生長,增加生物歧異度。針對海岸保安林(含離島地區)之砂地、草生地及木麻黃老熟林分地,辦理新植140公頃、營造復層林50公頃,並依生態原則,建造海岸景觀環境林,以符合維護生物多樣性之原則,並達森林永續經營,多功能使用之目標。

(三)持續推動防災造林

結合造林、生態及地景保育觀念予以宏觀規劃,並配合植栽、打樁編柵、覆蓋草網、直播造林等方式辦理崩塌地復育造林。另對於環境敏感地區如土石流高潛勢地區、重要水庫集水區、重要溪流兩岸應栽植五十公尺以上寬度之林帶,栽植密度為每公頃栽植2,000株以上,預計完成50公頃防災造林,以達到土砂捍止及國土保安等目標。

二、發展安全林業,保障民眾權益

(一)加強森林防火及林地管理機制

完成現行事件應變系統(Incident Command System,簡稱ICS)系統架構更新,建立ICS網站,包括ICS聯絡通報、訓練制度、執行策略規劃、菁英隊員再教育、新隊員基礎訓練及建立滅火演練模擬案例資料庫。加強森林護管,防範盜伐、濫墾及各項不法案件之發生。建立林地產籍及出租林地基本資料,實施租地造林地收回制度。

(二)提升森林游樂區服務品質及安全

辦理森林游樂區ISO9000品質管理驗證,提升行政效率,改善機關形象,建立森林游樂區、阿里山火車、台車、蹦蹦車之標准作業程序。設置各種警告標志、安全護欄或解說牌等設施,定期檢修與更新安全設施及警告標志。游樂區管理人員每日巡護游樂區之環境、設施、步道作好安全維護工作,加強公共安全教育宣導,督促門禁管理員確實執行工作,加強門票收入運送安全控管查核。邀請各森林游樂區與同業及異業策略聯盟,提供更完善與高品質之休閑遊憩品質。

三、發展休閑林業,提供舒適旅遊空間

(一)建立林業文化園區系統

現行及預定之林業文化園區計有羅東處址濕地(含貯木池)、東勢大制材廠、嘉義龍美工作站新址及林田山林場區。茲依環境資源特色,林業文化產業,地方需求等因素,配合「挑戰2008:國家重點計劃」中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劃」,建立國家級林業文化園區系統。

(二)改善森林游樂區景觀

考量設施對環境之影響及遊客之安全,審慎選定設施位置及配合當地景觀特色選擇工程材料,並參酌景觀總顧問意見,持續辦理17處森林游樂區設施新建或整建及維護工程,預計辦理公共建設工程35件,設施維護65件,推展生態旅遊;辦理景觀維護、遊憩資源系統規劃研習訓練。

(三)建置國家自然步道系統

完成第二期國家步道系統藍圖整體規劃,辦理5處步道自然資源及人文史跡調查。整建步道約180公里,並維護修建沿線相關設施。編印國家步道環境教育解說叢書5冊。辦理各項環境教育與宣導行銷活動16次。

四、發展環保林業,維護和諧環境

(一)規劃平地造林示範區

自91年度起積極推動六年平地景觀造林計劃,完成「嘉義東石農場鹽濕地生態造林示範區」、「花蓮糖廠大富農場平地景觀造林示範區」、「屏東縣崁頂鄉武邊農場平地景觀造林示範區」三處示範區,以期帶動地方繁榮,增加平地綠化面積,創造優質的農村森林生態環境,達成平地造林願景。

(二)辦理國有林地治理與復育、林道改善與維護

為維護森林及水土資源,積極辦理國有林崩塌地及土石流潛勢溪流治理與復育。本項工作將選擇重點溪流,以集水區為治理單元,檢討調整過去執行之工法,全面辦理生態及崩塌地、裸露地,融入生態保育及生物多樣性之觀念作整體治理之規劃。整治工作兼顧防災安全及功能,構造物盡量採用低矮化、坡度緩坡化、材質自然化、斷面多樣化、造型柔和化及工程經濟化等生態工法原則。93年度預定辦理各項治理工程150件。並且加強辦理林道改善與維護,推廣景觀道路,以創造高品質旅遊環境,增加旅遊吸引力及提升旅遊風氣。93年度預定辦理林道改善與維護工程36件,景觀示範林道改善工程2件。

(三)加強自然保護區管理經營及維護

辦理38處國有林自然保護(留)區系統之重新定位及公告作業,配合地理資訊系統,規劃辦理保護區生態效益評估、進行各保護區生態資料搜集、調查及監測計劃,籌辦野外調查技術訓練及生態教育解說活動,以落實教育推廣及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育觀念。

(四)保護社區文化資材

輔導各縣市政府加強老樹保護,延續綠色活古跡,並辦理老樹保護人員研習訓練活動,包括老樹病蟲害防治處理、資料調查建檔、巡護管理維護、教育宣導…等,透過健全老樹保護組織架構,充實執行人員相關知能,重建老樹、歷史、人文與生活之聯結。

六、結語

國家森林是全體國民共有的財產,其經營向以保續作業為原則,今天,則以全方位保育為主軸,從各領域,發揮其公益效用,以為世代所共有、共享,此為吾人之職責,期盼林業同仁全力以赴,達成此一目標。

㈥ 十三五規劃對林業產業和森林資源有什麼影響

當前正值謀劃「十三五」林業改革發展的關鍵時刻,既要認真學習領會中央文件精神,又要全面准確了解各地林業發展實際。國慶節後,各位局領導要分別帶隊到各省(區、市),開展廣泛深入的調查研究,認真聽取各地對林業「十三五」規劃編制工作的想法和建議,全面總結基層創造的能復制、可推廣的好經驗好做法,集思廣益編制好林業「十三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力爭通過今後5年的努力,進一步加快我國林業現代化步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認真編制林業「十三五」規劃,關鍵是要深入學習貫徹講話精神,准確把握中央12號文件和《總體方案》兩個文件精髓,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研究提出「十三五」林業改革發展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保障措施,力爭在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項目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一要著力深化林業改革。國有林區改革要推進政企、政事、事企和管辦「四分開」,組建精簡高效的國有林管理機構;國有林場改革要明確國有林場生態公益服務性質,完成定性、定編、定崗;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點要保證所有權,穩定承包權,豐富經營權能,引導林權規范有序流轉和林地適度規模經營。二要著力保護森林資源。全面保護天然林,嚴格保護林地資源,守住林地保護紅線;全面保護濕地,將所有濕地納入保護范圍,建立濕地生態修復機制;全面保護重要生物物種,嚴格保護野生動植物棲息地,建立珍稀瀕危物種國家公園。三要著力提升質量效益。繼續加快造林綠化步伐,全面加強森林經營,努力提高森林資源質量;大力培育珍貴樹種和大徑級優質良材,建立一批國家用材林儲備基地;積極發展木本糧油、林下經濟、森林旅遊、花卉苗木等綠色富民產業,壯大產業集群,優化產業結構。四要著力夯實基礎保障。加強森林保護體系建設,完善森林火災、林業有害生物監測防控體系;加強林業科技創新和互聯網+林業建設,提高林業科技成果貢獻率和信息化水平;加強林區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林區生產生活條件。

㈦ 發展林業產業,政府怎樣不缺位不越位

政府在推進物流發展中的作用日期:2005-08-2815:17:30來源:《綜合運輸》雜志0304作者:國家計委基礎產業發展司司長王慶雲點擊:339經濟物流的理念和經濟物流的管理方式是經濟活動中經濟運行的最佳方式之一,是企業經營的必然選擇。在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今天,全球市場經濟的主要特徵已轉變為網路經濟,而供應鏈又是網路經濟的主要特徵,經濟物流又是通過對供應鏈過程的管理固定了企業間的關系,使企業(無論是供給者還是需求者)間的關系由競爭主導型變為合作夥伴型。現代企業要進入全球經濟中,必然要成為網路經濟中的一個節點,要成為這樣一個節點,必須要遵循經濟物流的基本規律,從企業戰略性經營開始,針對企業成本管理、生產工藝流程、市場營銷、用戶服務等環節制定符合經濟物流發展的戰略目標。在經濟全球化的市場機制中,世貿規則已成為市場經濟運行所遵循的統一規則,在此規則約束下,作為節點的企業將利用全球的資源通過市場進行配置,企業的經濟活動為了滿足消費者的利益,在需求主導型的消費市場體系中通過經濟物流的運作方式使其在網路經濟中佔有一席之地,從而達到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在這種形勢下,盡管各國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這一理念和模式的應用。我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市場經濟國家,如何結合市場化進程,發揮政府的作用推進物流的發展,如何確保政府在物流發展中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又不錯位,是我近幾年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要真正做好的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是因為當今的物流理念和運作模式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尤其是在經濟物流的應用時期,在較完善的市場經濟體制國家中,政府對物流管理上均採取了類同於一般的市場管理方式,不是採用行政的手段,而通過完善的法律法規,鼓勵企業在物流服務市場中公平競爭。政府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為物流的發展創造寬松的環境和推行自由政策上。就我國而言,市場經濟體系還不完善,企業的運作方式還沒有完全擺脫計劃經濟運作方式的影響,再加上政企不分、行業壟斷、地區保護和條塊分割等現象的存在,以及法律法規不完善,或已實施的法律法規有的帶有濃厚的行業保護色彩等。更為甚者,在對發展物流這一種新的理念的認識和理解上,由於受東方文化背景的影響和計劃經濟慣性的作用,過多地依賴政府,盼望政府給予更優惠的扶持政策。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引導企業正確地應用物流理念和運作方式,是先定框框、定政策,還是研究戰略、理清思路、明確政府的義務,是迫切需要解答的問題。經濟物流的運作方式是密切供求關系的一種較好的運作方式,是生產者和消費者都受益的全新理念。經濟物流既強化了企業競爭力,又發揮了整體合力,它的應用對服務領域中的影響不亞於當年生產領域中的全面質量管理(TQC)的影響。既然如此重要,政府的作用應當及早發揮。當務之急是要求政府在市場經濟中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務。一是要加快基礎設施建設,為物流發展提供必要的基本保障;二是推進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體制,消除行政性障礙,為發展物流創造寬松的運行環境;三是按物流理念和運作方式完善法律法規。除此之外,企業在發展物流中對政府的要求和政府在發展物流中的角色等,同樣需要深入研究和探討,尤其是在我國現階段物流發展的過程中,正確理解和認識這兩個問題,更顯得重要。一、企業在發展物流中對政府的要求基於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企業,通過經濟物流的運作方式,盡可能在全球范圍內選擇原材料和供應商、經銷商,其采購與分銷渠道實際上已構成了供、產、銷一體化的供應鏈網路,而基於企業一體化的供應鏈則構成了網路物流(即經濟物流)的基礎。由此可見,企業在物流的發展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物流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可以看出,企業是推動物流發展的源動力。政府如何在市場經濟中通過激勵機制調動企業的積極性,這對政府和企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從物流活動的各參與主體來看,政府作為「經濟人」自身也要參與到市場經濟運行中去,不可避免地要介入到物流發展中來。企業是營利性組織,它需要政府出台相應的政策法規以支持其發展。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物流的發展一方面是政府主導型,另一方面則是企業推動型。作為在市場中追逐收益最大化的個體,企業迫切需要政府為物流發展掃清障礙,同時出台相關的優惠政策。為企業發展物流掃清障礙是政府的責任,但出台優惠政策是否符合市場經濟的規律,能不能最終全面提高我國物流企業的核心競爭力,這些問題在現階段還需要深入研究。在分析物流發展中的制度變遷和探索東西方物流理念的異同中,比較清楚地了解到,我國的物流發展脫胎於計劃經濟時代的物資流通,其實踐和理論的發展地受日本的影響,並採用了日本「物流」一詞,基本上都是日本學術界的物流理念。但是從我國物流自身的發展來看,與日本又有所不同。目前國內從事物流研究的人大多是從傳統的物資流通領域轉型而來的,如北京物資學院等單位;後來雖然出現其他的一些科研力量,如北方交通大學、南開大學等單位,但是這些單位大多也脫胎於較早的交通運輸研究,導致現在許多教科書、培訓教材一直將其解釋為:物流是指實物從供給方向需求方的轉移,主要解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時間上的問題(儲存),另一個是空間上的問題(位移)。國內從事物流運作的企業也大多從傳統的運輸、倉儲以及流通企業轉型而來,對物流的認識也局限於物流的某個或某幾個功能環節上,尚不能用系統的觀點去整合物流資源。企業在被動地進行物流運作,具有物流需求的企業也是在被動地接受這種物流服務。其實,物流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市場主體(特別是產成品的製造業)自發剝離、並充分利用市場配置資源(通過市場利用社會資源為其服務)的產物。而我國目前的物流市場是被動形成的結果,由此導致了企業對政府在物流發展中的作用的要求有很大的不同。企業缺乏參與市場競爭的能力,尚不具備物流運作的實踐經驗,實際運作中,往往自覺不自覺地回到了計劃經濟時代的老路——找政府。在這種分市場經濟作用的情況下,如果政府盲目出台所謂的優惠政策鼓勵其發展,不但不能達到加快物流發展的效果,相反會影響真正在市場中發展起來的物流企業的健康成長,最終使得物流這一先進的理念走向歧途。二、政府在物流發展中的角色無論是企業還是政府,在對待物流發展中,都要客觀看待政府在市場經濟中的定位,不要過分去強調或者片面誇大行政手段或政府在推進物流發展中的作用。政府究竟應該發揮什麼作用,這個問題需要眾多的理論工作者和實踐工作者深入探討。特別是在當前物流發展相對比較混亂的情況下,如果不能夠保持冷靜的頭腦,一味地要求政府出台有關物流發展的政策,就會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那麼,政府在物流發展中應走出幾大誤區,並需注意有關重要的問題。1、認真研究物流的內涵,准確把握和理解物流概念,從理念上澄清為什麼要發展物流。政府要確保不進入誤區,而要冷靜思考和考察logistics理念的形成過程,並認真研究產生logistics需求的源頭(製造業、分銷和零售業)到底需要什麼?它們的產成品在供應鏈中或到達最終用戶手中之前存在著哪些障礙?通過研究搞清楚物流市場供需狀態的客觀現實後,再研究如何通過政府的引導、市場的作用,將這些需求或者障礙從非主業的功能活動剝離出來,並提出清除障礙的具體措施,利用市場資源和市場機制去完成,從而降低產成品的成本,增加社會經濟運行的效率。當然,在我國現階段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物流的需求不可能在短期內從源頭企業分離出來。即使是分離出來的仍將是一個分工協作的社會化生產體系的大系統,需要政府來消除系統運作中的障礙,而不是一味在物流功能的實施者上做文章。例如,對物流企業的努力推崇。這是走出第一個誤區。2、物流的發育、成長和生存空間,需要政府培育和建立完善的市場經濟體系、提供發達的基礎設施和先進的信息技術等公共產品,同時還需打破行業壟斷、消除行政性障礙。加快市場化進程,加快對公共產品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加快對交通運輸業的整合、實現多式聯運,全面提高各種運輸方式間的協調性,引導並推動工商企業轉變觀念,改進經營組織和管理方式,為物流的發展營造良好的體制環境和市場氛圍。因此,需要強化的政府作用是,加快培育物流賴以生存的空間,創造更加寬松的環境,而不是自己參與到物流活動的具體運作中。這是走出第二個誤區。3、政府要清醒地認識到,logistics管理的供應鏈過程中的各物流功能不會改變其物理性質。各環節中的功能該是運輸的還是運輸,該是倉儲的還是倉儲。只不過是通過整合、集成使各個環節銜接得更加緊密,處理方案更加優化。因此,對各功能的執行者,首先是鼓勵他們將自己的主業做好,而不是引導他們從事於整個供應鏈的管理。同時,為推進物流發展、整合現有物流資源也是政府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因為,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處理技術以及電子技術和網路技術等,已經為我們處理物流節點的運作和協同問題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在發展物流的同時,充分利用已有的運輸領域和流通領域及各層次的信息平台等資源,既盤活了已有的資產,又為發展物流提供了條件。特別是在各地都期望建設物流園區、物流中心和物流信息平台之際,政府更要考慮到這一點。這是走出第三個誤區。4、從典型的logistics運作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供應鏈上的貨物是否非要經過所界定的中心區域並不重要,也不可能非要經過指定的區域。貨流中心與logistics中心本來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是由於受東方物流理念的影響,國內物流研究人員容易將貨流與物流(logistics)混為一談,從而導致搶佔logistics中心就是搶占貨流中心,更有甚者會認為一個中心或一個園區,就能完成供應鏈全過程中各功能活動。因此,政府必須清楚,應用logistics的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原有的貨流中心地位,而不是單純地追求logistics的目標。這是第四個誤區。5、從logistics的理念的形成中我們可以看出,能否成為logistics的中心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個區域中是否產生極大的需求,並將這一需求完全採用logistics的模式去滿足。只有這樣,這個地區才能形成整體的競爭力,其產品的成本才能最低,而不是追求這個中心是否非要在某一個區域。更何況,物流中心不是一個點或站的概念,而是界定並非嚴格的一個區域。能否成為物流中心,關鍵是在這個區域中能否集聚著眾多的物流企業。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在物流發展所需基本條件(基礎設施、技術和制度等等)滿足的同時,推動物流發展的主要力量是物流企業。這是第五個誤區。6、物流是否是第三利潤或非生產領域里的利潤源,是不是企業除去降低物質消耗、提高勞動生產率以外的「第三利潤源」等,這本來就是經濟學家一直在爭論的問題。從經濟學角度,當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專業化分工使得生產成本、交易成本下降,生產效率和交易效率提高,當然會產生利潤,這種利潤是很正常的,稱不上第三利潤。其實,比較東方物流與西方logistics的異同時就可以看出,在西方之所以物流被一部分專家認為是第三利潤源,其主要原因是西方logistics的發展幾乎一直都是企業在自發推動的,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在技術和制度兩方面因素都能夠為物流發展提供平台時,企業提高自身參與市場經濟能力的一種生存手段。這種企業自發推動的物流大多是微觀物流,從企業自身運營上看,物流發展水平的高低表明了企業經營效率的高低,從這個意義上講可以稱作是「第三利潤源」。而在日本、中國等地,物流的發展靠的是一種政府拉動(pull),在這種情況下,企業參與物流很多情況下都是被動的,如果簡單地將物流認為「第三利潤源」,容易使企業產生發展物流就是挖掘利潤的誤解,這從經濟學上而言,不但是不正確的,也是講不通的。政府的作用不是引導企業單純地去挖掘這一利潤,而是引導企業運用這一理念去合作,並通過合作提高整體競爭力。這對一個地區或國家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是第六個誤區。7、Logistics理念及運作方式,在完成供應鏈所有功能的過程中,是充分利用了社會資源,包括運輸、倉儲等功能的執行者,是通過市場配置的。而將運輸和倉儲作為logistics主體,自然會導致物流功能的具體執行者由先前的運輸和倉儲公司翻牌過來的物流公司去取而代之。假如這類公司能完成供應鏈過程中的各功能活動,承擔功能活動的是其本體,而不是由市場配置的社會資源,這種配置不可能是最優的。政府要正確地引導物流市場參與主體的成長,但絕不是採用行政的法要求企業做什麼,而是運用市場經濟的手段引導企業自我發展和完善。這是第七個誤區。8、政策的制定務必要審慎,朝令夕改的事情一定要杜絕發生。物流是一項需要龐大資金投入的事業,決策的閃失容易造成巨大的資源浪費。政府作為市場經濟運行中強有力的個體,其言行舉止對物流發展舉足輕重。特別是當前,各地爭上物流中心、建設物流園區,政府應當統籌全局、合理引導,在充分利用現有的場站、樞紐和倉儲設施等資源的基礎上,盡可能減少資源的佔用和耗費,避免由於不適的鼓勵政策,造成各地一哄而上、重復建設,更不能盲目地出台一些優惠政策為「物流熱」推波助瀾。政策的出台首先要基於我們對物流理念的准確把握和正確運用上,否則將適得其反。9、政府要積極推動科研機構研究其他國家和地區發展物流的有關政策。我國的物流發展相對發達國家和地區的物流發展水平存在著巨大的差距,借鑒發達國家物流發展的經驗為己所用,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獲得後發優勢的有效途徑,也能有助於我們從中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物流發展之路;同時具體的政策制定者,迫切需要認真學習物流的基礎知識,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從而相應地提高未來決策的水平。正確引導物流在市場經濟中的發展和完善,使其發揮在經濟活動中應有的作用。10、關於物流的發展還存在是否統一標准、統一規劃和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以及設置專門的管理機構等問題,這些都值得深入研究。就現階段而言,我個人認為,政府首先要做好物流發展的戰略研究。通過戰略研究,搞清楚物流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和在經濟活動中的角色,以及在企業活動中物流理念和物流運作方式的應用;圍繞著產成品供應鏈的優化運作系統、供應鏈各環節功能物流系統(包括運輸、倉儲和信息處理等)等公共設施的建設,明確政府需承擔的義務;從加快物流發展的市場機制形成,充分利用市場的作用配置社會資源和政策環境的選擇及技術政策的要求等方面,尋求提高國家整體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使政府在物流的發展中起到最佳的推動作用。總之,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到今天,市場已經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但如何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特別是政府規制(包括政策措施)與市場競爭的關系,是各級政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如何推動物流發展的一項重要課題,應該認真研究如何運用市場經濟的法發展物流,而不至於形成新的壟斷,並盡可能將壟斷行業或有壟斷嫌疑的行業所能控制的資源降到最低。當然,企業也不應當繼續考慮如何向政府爭取的優惠措施或者保護政策,因為發展物流的目的是使我們的最終的產成品最具競爭力,並不希望在供應鏈的各環節中佔去過多的物流成本。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企業和政府只有不斷地提高其參與市場經濟的水平,才能夠提升自身的競爭力,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保持不敗。

閱讀全文

與林業產業發展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