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汽車零部件工業發展戰略的環境該如何分析
本文研究了汽車零部件行業與整車行業的關系,明確了汽 車零部件行業在整個汽車行業中所處的地位和作用。並通過比較 國際、國內汽車行業和汽車零部件行業的現狀,以及在中國積極 加入WTO這個環境下的發展趨勢,研究了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 在生產規模,研發能力,營銷手段,政策環境,投融資渠道等方 面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存在的差距,提出了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 應該遵循全面推進、重點突破,實現同步發展,參與國際分工的 發展戰略。並迅速使骨幹生產企業達到經濟規模,提高整體技術 水平,盡快形成自主開發能力等幾個方面為戰略重點分步驟、有 計劃地進行實施。 同時,對政府和企業如何從自己的角度保障這一戰略的實施 提出了一些建議,希望政府能從宏觀上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市場氛 圍,正確引導和規范企業行為利用WTO的規則對民族汽車零部 件行業進行適度保護和扶植,同時希望企業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 性,加強自身管理,按照市場競爭規律,早日參加到世界性的競 爭環境中去。
: By studying the relations between Auto-Parts and Automobile Instry, the article clarifies the situation and role of auto parts instry in whole auto instry. And by comparing the present circumstance of auto-parts instry internationally & domestically, as well as the developing trend of Chinese active Entry for WTO, the article studies the gap of Chinese auto parts line compared with that of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 in proction scale, research & development ability, policy ...
2. 關於中國汽車行業如何發展的論文
這個我自己覺得是最完美的。非常符合你的需求1!!!
〔參考文獻〕
〔1〕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年鑒》(2002)。
〔2〕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世界汽車技術發展報告》(2002)。
〔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編:《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02),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趙英:《中國汽車的發展趨勢和產業政策趨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領導參閱》,2002年第35期。
以下為內容!!!你要多給點分啊!!!
===============================
一、中國汽車工業的總體態勢
1 中國汽車工業的總體規模
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全年累計生產汽車325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8%;銷售汽車324.8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37.1%.其中轎車產銷均突破百萬輛,分別達109萬輛和112.6萬輛,比2001年分別增長55%和56%.商用汽車的增長也很可觀。汽車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完成工業增加值1515億元,同比增長28.7%;完成銷售收入6465億元,同比增長30.8%;完成利潤總額431億元,同比增長60.94%.汽車消費成為拉動2002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從中國汽車工業的產量看,已經居於世界第5位,2004年可能進入第4位。其中,轎車產量居於世界第8位。但是也要看到,世界第5位的生產規模與世界第1和第2位相差甚遠。2001年居於世界第1位的美國汽車產量為1142萬輛,居世界第2位的日本汽車產量為977萬輛。需要指出的是,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產量中以CKD 、SKD 方式組裝的汽車在增加。
2 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與企業規模
世界汽車工業體系已形成了所謂「6+3」的格局。即通用、福特、戴姆勒—克萊斯勒、大眾、豐田、雷諾、本田、寶馬、雪鐵龍等幾大集團進行全球化生產。中國汽車工業的產業組織結構仍然是分散的。具有法人地位的汽車生產廠有120餘家。從控股關系來說,雖然有幾十家汽車廠已經分別進入了一汽、東風、上汽等3大汽車集團,但從整體上看,中國汽車工業產業組織結構還是比較分散的。2002年,一汽、東風、上汽等3大汽車集團生產集中度為57%,比2001年提高了8個百分點。中國轎車銷量前3位的企業分別是上海大眾、一汽大眾和上海通用,它們的銷量占總銷量的55.23%,比2001年前3名的市場份額下降了5個百分點。
就單個企業規模而言,中國汽車工業的前4名一汽、東風、上汽、長安汽車集團生產能力在30萬—60萬輛之間,規模經濟效益開始顯現。盡管如此,與世界級的汽車生產企業相比較,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規模仍然偏小,在世界大汽車公司中排名較後的韓國現代汽車公司的生產能力為250萬輛。就亞洲而言,中國也缺乏有影響力的汽車企業。
就某些車型而言,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生產能力又是相當大的。例如,一汽、東風集團的中、重型卡車,生產能力和規模在世界上居於前列。2002年一汽集團的中、重型卡車銷售量突破20萬輛居世界第1位。一汽解放公司將通過技術創新和發展改造,形成世界卡車生產基地。中國的大客車、「皮卡」車、微型車的生產規模在世界上也是比較大的。
中國的大汽車公司專業化程度與國際大汽車公司相比仍然較低。中國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仍然主要是圍繞某一集團發展的,規模較小,尚未形成面向全行業甚至國際市場的大汽車零部件生產集團。2002年這一情況有了較大變化。中國主要汽車公司開始按照車型組織專業化的汽車公司,例如,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以原第一汽車製造廠主體專業廠為基礎組建了一汽解放汽車有限公司,專門從事中、重型載重車的生產、銷售,資產總額191億元。中國的大汽車公司開始把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獨立出去,發展成為面向全行業的企業。例如,東風汽車公司把車橋廠獨立出來,成立了東風車橋有限公司,專門從事車橋生產。
3 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水平
中國汽車工業的商用汽車開發能力具有一定的水平和經驗,與世界先進水平有5—10年的差距。在產品系列化基礎上,中國汽車工業企業已經可以做到每年都推出大量的新產品。以東風汽車公司為例,從2000年到2001年完成了新產品申報1215個。中國汽車工業企業已經能夠進行某些轎車車身的開發設計,但尚不具有成熟的、較高水平的整體轎車開發能力。中國主要轎車生產企業在新產品開發中主要承擔的是把跨國公司的車型本土化的工作,對某些產品具有了一定的升級改進能力,並且參加了某些聯合設計。由於沒有完整的轎車自主開發能力,中國的主要轎車產品沒有自己的知識產權。
在汽車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中國汽車工業企業在某些中低附加值產品方面具有相當的開發能力;在汽車關鍵零部件的技術開發方面具有一定能力,但是與國際先進水平差距甚大。許多關鍵零部件僅僅是外國產品的仿製。以汽車發動機為例,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生產的最先進發動機排放只能達到歐2標准,而發達國家則已經是歐4標准。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批量生產的發動機只相當於國際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2001年中國進口的各類汽車發動機為246087台,大大超過了汽車進口數量。
需要指出的是,
在決定21世紀國際汽車工業競爭的核心技術———燃料電池汽車的研製方面,從政府支持的研究開發角度看,中國汽車工業幾乎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處於同一水平上。如果能夠把握好產業化層面的競爭路徑,中國汽車工業可能在發動機研製方面實現跨越。
4 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市場運作能力
隨著中國加入WTO ,各個企業都加大了促銷力度。2001年整個汽車行業的銷售費用增速高出銷售收入,增長近20個百分點。中國汽車企業在銷售維修體系方面的建設也在加速。中國的大汽車生產企業已經在全國建立了比較完整的銷售系統。盡管如此,與國際大汽車公司相比,中國汽車企業的銷售服務仍然是比較落後的。國際上圍繞汽車銷售發展起來的信貸、金融、保險、租賃已經相當完善,發達國家大汽車集團都具有相當強的這方面的實力,而中國汽車企業在這些方面才剛起步。到目前為止,汽車的分銷、售後服務,包括維修、汽車市場、汽車租賃、銷售等方面手段比較單一,汽車分期付款也就是融資性的銷售手段還沒有完全開展起來。
國內許多品牌汽車的產銷與售後服務是脫節的。部分廠家與其經銷商的關系不是利益共同體的關系,而是基本上把市場風險轉嫁給了經銷商,經銷商主要收益靠廠家按銷量給予的年終返利、獎勵及新車銷售的裝飾、美容、保險等相應服務。中國的汽車經銷商往往只注重銷售網點和營業廳的建設,對於維修服務投入相應較少。代理商經銷網點功能更為單一,許多汽車生產企業不得不重新構築另一套維修站、維修配件交易網。經銷商銷車功能與維修服務功能分離,直接影響汽車生產企業擴大市場佔有份額。
5 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製造能力
從生產規模上來說,中國汽車生產企業逐步逼近國際汽車工業企業的最低經濟規模。但是勞動生產率仍然較低。2002年東風汽車公司的勞動生產率為人均3輛,而1993年世界主要汽車公司人均產量:克萊斯勒24.75輛、福特18.33輛、通用10.38輛、豐田32.93輛。較低的生產率,在很多領域抵消了中國汽車工業低廉勞動力的優勢。
中國汽車工業企業消化、吸收引進技術,引進車型國產化的努力迅速提高。相當一批引進車型在剛推向市場時,國產化率達40%左右。20世紀80年代一個引進車型國產化率從40%到80%,需7—8年,現在只需3—4年。中國汽車工業企業零部件配套能力有了較大提高。在中低附加值汽車零部件製造方面由於民營企業進入較多,對市場反應能力也在迅速增強。
由於中國汽車工業企業與國際大汽車公司進行了全面的合資,在主要汽車生產廠,主要生產製造環節的工藝裝備水平有了較大提高。相當多的合資企業生產線裝備是按照跨國公司生產標准引進的。有些企業還引進了柔性焊接生產線。由於合資企業要按照跨國公司要求組織生產,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管理和質量監控體系,因此中國汽車企業在保證產品水平、質量的關鍵設備、工藝、管理制度等方面正在逐步與國際接軌。
6 中國汽車市場的變化
新產品投入市場速度加快,對產品的排放要求日益嚴格。北京市已經實行歐2排放標准,國家也對排放達到歐2標準的轎車、越野車和小客車減征30%的消費稅。由於政府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角度對汽車產品技術要求提高,使中國汽車市場上汽車產品的技術水平不斷提高。20世紀80年代跨國公司拿到中國的產品,要落後於國際市場2—3代,現在則要拿出與國際市場同步推出的產品。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競爭日趨激烈,主要表現在轎車領域。中國民營企業正在加速進入轎車工業。跨國公司在2002年大規模進入中國轎車工業,跨國公司間的競爭日益激烈。 二、中國汽車工業全面融入國際汽車工業體系
1 世界汽車工業巨頭大舉進入中國
2002年隨著中國政府落實加入WTO 的有關承諾,世界汽車工業巨頭加速進入中國。一汽與豐田、馬自達公司聯手;東風與日產全面合作,提升了與PSA 的合作層次。韓國現代汽車公司與北京汽車控股公司合資。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初始投資規模都比較大。韓國現代汽車公司和起亞汽車公司分別計劃在2005年和2006年向合資企業投資4.3億美元和3億美元。目前,世界汽車工業前15名轎車生產商已全部在中國找到了合作夥伴。已經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都在原有規模上擴大了投資,增加產量。廣州本田預計其2004年生產能力將翻兩番達24萬輛,而日產汽車和東風汽車的合資企業也將於2006年將產量提高到55萬輛。本田和豐田公司都把佔領中國汽車市場10%的份額作為其戰略目標。主機廠進入中國的同時,跨國公司集團內的汽車零部件廠也加速進入中國市場。世界上絕大部分著名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已經通過獨資、合資等方式進入了中國。豐田、大眾、通用等跨國公司在中國已經擁有幾十家至上百家汽車零部件廠。隨著本田公司進入中國,東風本田發動機公司也在廣州成立,年產發動機12萬—24萬台。
跨國公司加速進入中國汽車工業,使中國汽車工業重組不斷加速。2002年,發生了中國汽車工業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企業重組,天津汽車公司並入一汽,使豐田與一汽攜手。東風與日產成立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以一汽、東風、上汽等3大集團分別攜手2—3家跨國公司組成的大集團,初步形成中國汽車工業新的「3+9」的產業格局。即一汽、東風、上汽3大集團加上廣州本田、重慶長安、安徽奇瑞、沈陽華晨、南京菲亞特、浙江吉利、哈飛、昌河和江鈴汽車9個獨立骨幹轎車企業。在「3+9」中,一汽、東風、上汽3大汽車集團的產量約佔全國汽車產量的50%,另外9個獨立生產商的汽車產量合計約佔全國的40%.「3+9」的汽車產量已佔到全國的90%.以跨國公司和國內大集團為主,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的兼並重組,將在21世紀初使中國汽車工業產業組織結構趨於合理。
2 中國汽車工業與國際汽車工業的融合不斷深化
(1)在合資較少的載重車製造領域,中國汽車企業開始全面與跨國公司合資、合作。2002年,東風汽車公司與日產合資成立了「東風汽車有限公司」,生產包括日產全系列乘用車和東風的重、中、輕型卡車及客車;東風集團與日產的全面合作,為其載重汽車產品高水平、高速度發展創造了條件;上海汽車公司與通用、日產合資生產重型卡車。
(2)外國企業開始進入汽車製造裝備、銷售、維修服務、咨詢、研究開發等領域。東風與日本大阪機工株式會社合作生產系列適應高速、高性能生產的卧式加工中心,可以滿足中國汽車工業大批量零部件柔性加工的需要。加入WTO 前,中國汽車企業的銷售渠道是不對進口汽車開放的。加入WTO 後,出現了合資的汽車銷售企業。為企業進行戰略咨詢的外國公司也進入了中國汽車工業。政府有關部門即將推出《汽車金融機構管理辦法》。國內主要汽車生產廠商和福特、大眾、通用等國際巨頭都已向中國人民銀行提出成立汽車金融服務公司的申請,汽車金融開放已進入倒計時。2002年,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一般都承諾或者已經開始在合資企業中建立研究開發中心。
3 中國汽車企業在跨國公司全球體系中的地位發生變化
(1)開始成為跨國公司的區域性製造中心。20世紀90年代,跨國公司進入中國的主要戰略目標是佔領中國汽車市場。21世紀初,跨國公司開始把中國作為其全球戰略部署中的區域性製造中心。其典型代表是,本田公司、東風汽車公司、廣州汽車集團合資在廣州設立了本田專門向亞洲、歐洲出口產品的加工生產基地,產品100%出口。上海通用已經開始大量向菲律賓出口別克GL8,向加拿大出口發動機,這是中國第一次向發達國家出口大排量的汽油發動機。中國作為跨國公司的生產製造基地,初露端倪。跨國公司在中國生產汽車並出口銷售到其他國家地區,促使中國汽車產品的技術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
汽車零部件以較大規模進入跨國公司全球生產體系。汽車零部件全球化采購早已成為世界汽車工業的潮流。跨國公司通過零部件全球化采購,降低成本,減少風險,降低技術開發投入規模。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生產的汽車零部件正在加速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生產體系。例如,福特公司2002年4月在上海建立了采購中心,2003年有望在中國采購10億美元的零部件,用於福特在歐洲和北美的市場。在東風汽車公司與日產汽車公司的合作中,日產承諾將上海、十堰、襄樊等地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納入其全球采購體系。
(2)跨國公司把中國作為全球擴張的戰略重點。越來越多的汽車工業跨國公司把地區總部設在中國,標志著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戰略中的地位不斷提高。2002年根據沃爾沃公司的全球戰略,歐洲、北美、亞洲是其3大戰略重點。沃爾沃公司決定其亞洲地區總部設在中國,意味著沃爾沃公司在亞洲立足於中國發展。2002年12月18日,德爾福、霍尼韋爾等8家汽車零部件跨國公司通過了上海市外經委和外資委的認定,獲得了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的認定書。跨國公司在2002年紛紛宣布了他們在中國的戰略目標。豐田、本田公司把佔領10%的中國市場作為其戰略目標。日產計劃2004年在中國銷售30萬輛汽車。大眾和通用則把中國市場作為他們最重要的利潤來源之一,力圖保持已經具有的優勢。比較晚進入中國市場的馬自達公司也宣布,中國是其「新千年計劃的重要部分」。
(3)中國汽車企業開始走向世界,在全球范圍優化資源配置。中國汽車企業利用國際汽車工業體系中的專業設計公司,為自己開發新產品。例如,上海匯眾汽車有限公司與韓國雙龍汽車公司合作,聘請10多位汽車專家,並且吸納國內來自各大汽車廠的研究開發人才,成功開發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型載貨車。長安汽車公司與義大利一家著名汽車設計商合作,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MPV 新車型。民營汽車生產企業吉利集團請義大利汽車項目集團、大宇國際株式會社幫助設計一系列轎車新產品。
中國汽車企業也開始進行全球采購。例如,上海汽車集團建立了所屬企業共用件聯合採購制,組織企業按照統一品質規范,參與全球零部件采購。陝西汽車廠通過全球采購,以性能優良的發動機裝備新車型,使其重型車在中國汽車市場上成為有競爭力的產品。中國汽車企業不僅在整車開發方面利用國際資源,在汽車零部件開發方面更是如此。2001年,民營企業浙江萬向集團在國外成功收購了美國上市公司UAI 公司,開創了中國鄉鎮企業收購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使該集團獲得了海外市場運作和技術開發的能力。一汽汽車研究所與德國FEV公司合作開發CA6DE 系列柴油機,使中國汽車工業柴油機有了新突破。
(4)中國低廉的技術人力資本開始得到利用。跨國公司進入中國,除了佔領中國市場之外,利用中國低廉的勞動力,重組自己的競爭優勢也是重要原因。但是,20世紀跨國公司主要著眼於利用中國生產線上的勞動力,21世紀,跨國公司在中國已經開始利用技術人才為自己進行產品開發。通用汽車公司不僅利用與上汽合建的泛亞汽車技術中心為上海通用服務,同時也給通用北美部分提供技術服務。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把母公司的某些技術開發項目拿到中國來做。
(5)合資方式發生變化。20世紀80年代以來,投資是單向的,即外國企業向中國汽車工業投資。2002年中國汽車生產企業開始向外國企業投資。上汽集團持股韓國大宇10%,開了中國汽車工業進入世界汽車資本市場的先河,標志著中國汽車企業開始積極主動地通過資本市場實現自己的戰略意圖。上海通用作為一家合資企業以50%的股權重組煙台大宇,創造了國內汽車兼並的新模式。合資方式也由雙方變成了多方。五菱、上汽集團、通用汽車公司共同組成了新的汽車公司;東風、廣州、本田共同組成了本田的汽車出口基地。合資企業中有些實際上是外資佔有控股地位。如「東風悅達起亞汽車有限公司」,東風汽車公司佔25%股份,江蘇悅達汽車公司佔25%股份,韓國起亞汽車公司佔50%股份。目前,已形成了中國3大汽車公司分別與多家跨國公司合作的局面。 三、中國汽車工業在國際汽車工業體系中的地位及其融入世界汽車工業的發展趨勢
1 中國汽車工業在國際汽車工業體系中的地位
(1)根據中國汽車產品進出口計算中國汽車工業貿易競爭指數:2000年為-0.7,2001年為-0.77,2002年為-0.85.中國汽車工業仍然是一個基本上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從產業規模、企業規模、技術水平、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看,中國汽車工業也是一個整體上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在相當長時間內,中國汽車工業仍然是一個以國內市場為主的產業。
(2)目前中國汽車工業在跨國公司的全球分工體系中,從整體看位於加工製造環節,盡管與單純搞組裝的國家相比,處於較高層次,但是仍然屬於比較低的層次。
(3)中國汽車工業有著巨大的、迅速發展的市場,低廉的勞動力,完整的、較強的製造業配套能力,較強的、較完備的技術開發體系,中國汽車工業可以在21世紀取得比較迅速的發展,規模、技術水平、競爭力都具有迅速提高的條件與可能。目前,中國汽車工業對跨國公司有著較大的依賴,但由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具有種種有利條件,中國汽車工業有可能最終成為具有獨立開發能力、具有一定國際競爭力的產業。
(4)經過一段較高速度的增長,2010年前後,中國汽車工業可望成為世界主要汽車製造基地之一,其後逐步成為全球商用汽車的主要生產基地,成為面向發展中國家和某些發達國家的商用汽車、中低檔轎車的主要供應者,成為全球汽車工業某些汽車零部件的製造中心。
2 中國汽車工業在世界汽車工業體系中的發展趨勢
(1)中國汽車工業加速融入世界汽車工業體系。隨著跨國公司對中國汽車企業投資規模進一步的擴大,將有越來越多的中國汽車企業進入跨國公司的系統之內,中國的大汽車企業也必將與跨國公司更加緊密地進行合作。跨國公司不僅在整車生產領域的兼並重組中發揮重要作用,在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兼並重組中,也將起到重要作用。隨著中國汽車企業銷售體系的對外開放,跨國公司在中國汽車市場上的競爭力將進一步提高。中國汽車工業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的相互依存必將日益緊密。國外汽車廠商和中國汽車企業戰略結盟的方式更趨靈活開放。中國汽車企業與跨國公司將長期全面合作,又全面競爭。
(2)雙方優勢互補,共同開發世界市場和中國市場,分享利益。2002年中國汽車市場已成為世界發展最迅速的新興市場。到2010年中國轎車的需求年增長率將保持11%—13%的速度。隨著中國逐步降低關稅,汽車生產企業規模經濟效益的實現,轎車價格還會以較快速度降低,進入轎車消費領域的人會越來越多,跨國公司將與中國合作夥伴分享中國汽車市場不斷擴大帶來的利益。
中國汽車工業的零部件將更多地進入跨國公司的全球采購系統,中國汽車工業將成為跨國公司某些整車產品的重要加工生產基地。跨國公司通過把生產製造轉移到中國,獲得成本優勢,分散生產經營風險。中國汽車工業在國際汽車分工中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中國汽車工人的工資只相當於日本工人的1/10—1/15;在商用車生產方面具有一定競爭力;在某些勞動力密集的汽車零部件生產方面具有一定競爭力;在大批量生產的普及性轎車生產方面可望有一定競爭力;在技術開發方面也具有低成本的優勢;對於中國的汽車市場,中國企業非常熟悉,跨國公司具有技術優勢,具有全球生產、經銷的優勢。
(3)中國汽車企業在世界汽車工業體系中的地位將逐步提高。在汽車工業發展的資本、市場、勞動力、技術諸要素中,中國最需要的是技術,由於中國汽車工業與發達國家汽車工業之間存在著較大技術差距,因此向中國轉移技術,不會對跨國公司形成威脅。作為跨國公司重要的生產環節,中國汽車工業實力的增強,可以使跨國公司更加有效地利用在中國獲得的低廉勞動力,獲得國際競爭力。
隨著中國汽車工業企業技術開發能力的逐步獲得,跨國公司對中國技術人才的利用以及由此帶來的技術外溢效果,中國汽車企業在全球范圍內配置技術開發能力,中國汽車工業的繁榮吸引中國高技術產業的高級人才,中國汽車企業在世界汽車工業體系中的地位會逐步提高。由跨國公司設計,中國企業生產的模式會逐步改變。一是轉為中國企業參加設計(與跨國公司或者專業的外國汽車設計公司);二是以中國企業設計人員為主進行設計;三是跨國公司把某些設計開發工作委託給中國的設計人員,但是跨國公司掌握核心技術;四是中國汽車企業開發出具有自己知識產權的、較高水平的產品。這一過程需要15年左右的時間。如果中國汽車企業能夠抓住汽車工業新技術革命的機遇,這一過程還可以大大縮短。總之,中國汽車工業企業的開發設計能力將逐步提高,最終將形成整個汽車企業與跨國公司在研究開發方面的分工合作。
四、政策建議
1 加速出台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
2002年中國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已經超過電子信息產業成為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量。目前,在轎車消費方面仍然存在著中間環節收費過多、過濫的情況。為了保持國民經濟及汽車工業的高速發展,政府有必要盡快推出鼓勵汽車消費的政策。地方在制定有關環境保護政策時,也要考慮到中國汽車工業的技術狀況,留有充分的餘地,以免對汽車需求造成較大的負面影響。
2 在政府支持下對汽車工業重大共用技術項目進行攻關
目前中國汽車工業的生產製造能力超前於技術開發能力。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最大瓶頸已經不是資金和市場,而是技術。中國汽車工業如果長期在技術上依賴跨國公司,就不可能改變在世界汽車工業體系中較低的地位。世界汽車工業目前正處於一場技術革命之中,電動汽車、混合動力汽車、燃料電池汽車從技術上看,已經完成了主要的突破,目前主要是商業化、產業化的推進。混合動力驅動系統技術已經成熟,日本的豐田和本田公司都有新型混合動力轎車投放市場。燃料電池技術發展迅速。2002年1月,美國政府支持的《自由合作汽車研究計劃》(FREEDOMCAR)出台,該計劃目標是開發具有商業前景的氫燃料電池汽車技術及氫氣供應基礎設施,以極大地改善環境,目標是加快實現汽車燃料電池商品化。中國汽車工業企業應當對汽車工業面臨的技術革命有充分的認識,及時地介入有關研究。中國政府應當針對汽車工業中共用的重大新技術項目、基礎研究項目組織聯合攻關,同時制定有關政策,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
3 積極推進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兼並重組
中國汽車零部件工業是中國汽車工業中相對薄弱的環節,但也是最有希望成為具有世界影響的環節。政府應當積極推進汽車零部件企業的兼並重組,對於專業化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給予政策性扶植,鼓勵外國大汽車零部件企業集團對中國汽車零部件企業進行兼並重組。
4 運用WTO 有關機制保護中國汽車工業
2002年中國汽車工業業績甚佳,汽車進口配額對中國汽車工業發揮了重要保護作用。隨著進口關稅進一步下調,配額不斷增加,國內汽車貿易體系對外國公司的進一步開放,中國汽車企業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競爭形勢。因此,仍然要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保護政策。由於中國汽車工業發展的關鍵在於汽車零部件,汽車零部件關稅下調速度較快。因此,運用WTO 有關機制保護汽車工業,主要應著眼於汽車零部件工業,通過對關鍵性汽車零部件產業損害監測,及時對有關企業提供保護。 〔參考文獻〕
〔1〕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汽車年鑒》(2002)。
〔2〕中國汽車工程學會:《世界汽車技術發展報告》(2002)。
〔3〕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編:《中國工業發展報告》(2002),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趙英:《中國汽車的發展趨勢和產業政策趨向》,中國社會科學院辦公廳《領導參閱》,2002年第35期。
3. 簡述汽車零部件材料的應用和發展趨勢
在一定時期內國內大多數汽車零部件企業銷售額較低,與銷售額高達百億版美元的跨國巨頭相比,中國汽權配企業規模明顯偏小。而且中國的製造業出口向來以廉價而聞名,跨國大型企業為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開拓新興市場不但向低成本國家和地區大規模轉移生產製造環節,而且將轉移范圍逐漸延伸到了研發、設計、采購、銷售和售後服務環節,轉移的規模越來越大,層次越來越高。伴隨著汽車零部件產業組織結構的變化,越來越多的整車廠將實行零部件全球化采購。但是中國規模巨大的製造業和質優價廉的特點短時期內不可能一下轉變,因此汽車零部件未來一段時間內仍將以出口和國際化為主旋律。汽車零部件新技術發展呈現以下幾個主要趨勢:開發深度不斷加深;零部件通用化和標准化程度提高;零部件電子化和智能化水平提高;整車及零部件輕量化成為未來發展趨勢;清潔環保技術成為未來產業競爭制高點。在一定時期內中國汽配產業仍然存在諸多不足,諸如產業基礎差、結構不合理以及研發不足和缺乏名牌等等
4. 中國汽車配件行業在國內汽車產業中處於什麼樣的地位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汽車零配件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顯示,伴隨著我國成為全球汽車產銷第一大國,汽車零部件行業也在發展壯大,從世界格局來看,我國零部件行業無論是橫向規模發展還是縱向技術升級都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但是本土零部件產業格局呈弱、小、散的狀態,雖然產業規模較大,但是缺乏規模效應,且關鍵零部件領域幾乎全被外資占據,行業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廉價勞動力及資源成本。在汽車零部件全球采購的背景下,具有技術和研發優勢及規模優勢的本土零部件企業將會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報告顯示,中國零部件產業產值已經超過1.2萬億,產業規模大,但目前從事該行業的企業有2萬多家,平均每家企業產值僅為0.6億元左右,資金不足、生產規模小、實力弱,缺乏規模效應。以全球汽車零部件行業龍頭博世為例,2010年銷售收入近500億美元,而我國最大的零部件企業萬向集團銷售收入僅為33億美元。核心部件研發能力弱,本土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勞動密集型及資源消耗型產品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廉價勞動力成本及資源成本,不掌握高端產品技術且缺乏研發能力。2009年汽車工程學會對零部件行業的調查顯示,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研發投入目前只佔銷售收入的1.4%,遠低於跨國公司5%的平均水平。
核心零部件研發能力弱是阻礙該行業發展的軟肋,目前自動變速箱、ABS、安全氣囊等產品仍然是國內空白,在全球汽車產業的垂直化分工體系中處於價值鏈低端,少數高技術含量產品雖然具備了一定的研發能力,但是質量穩定性無法保證,仍無法進行商業應用。
5. 中國汽車和零部件市場發展如何外國汽車零部件公司對國內公司有怎樣的影響
近幾年,我國汽車產業保持快速發展,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需求規模也快速增長。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的建設成為地方政府拉動經濟增長,促進產業集聚的有效手段。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深度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前瞻》研究顯示:近幾年,汽車產業園的投資呈現出面積大、投資額大、覆蓋范圍廣的特點,僅2013年,就有多個投資百億的零部件產業園開工建設或即將建設。如仙桃建華中汽車零部件產業園,首期投資50億,未來4年投資總額將超過200億元;杭州經濟開發區打造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投資規模也在百億以上。
汽車零部件市場的大規模投資,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零部件產值和銷售收入的大規模增長。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顯示:2005-2012年,我國汽車零部件產值從4017億元增長到26619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1.02%;汽車零部件銷售收入從4086.85億元增長到22267.3億元,年復合增長率為27.40%。
汽車零部件產業園規模的急劇擴張,將導致整個汽車配套市場競爭的加劇,從而引起整個行業利潤的下滑。如何消化如此大的產量,推動汽車零部件產業園的良性發展,成為地方政府需要著重解決的問題。2013年11月底,廣東省舉辦「2013廣東汽車零部件產業招商推介會」,打造汽車零部件全球招商平台,其中6個汽車零部件產業園也積極參加,為汽車零部件產業園找到了一條有效的模式。
6. 國內汽車零配件行業的競爭情況以及零配件生產廠商和它所佔的市場份額請某些個比較專業的大神指點,粗略
2003-2007 年,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行業的銷售收入從 2476.3 億元增長到 7528.6億元,復合增長率為 29.8%,利潤總額和資產總額分別從 2003 年的 223.4 億元和 2580.4億元增長到 2007 年的 544.6億元和 6455.0 億元。
2008 年前 11個月,行業規模以上企業銷售收入達到 8379.1 億元,同比增長 24.1%。
預計,2008 年全年行業的銷售收入將達到 9140.9 億元,同比增長率為 21.4%。由於 2007年行業高速增長,銷售收入達到了 7528.6 億元,在基數過大的情況下,2008 年難以實現高增長,但是給行業高速發展帶來挑戰的主要原因還是 2008 年的金融危機。進入 2008 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起全球金融危機,汽車行業又再次進入低迷狀態,中國汽車零配件的出口受到阻礙,這將導致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整體業績出現下滑。
2009 年前 5 個月銷售收入為 3944.7 億元,同比增長 2.0%,行業發展依然緩慢,更說明了全球金融危機給中國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製造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挑戰,行業的高速發展開始減緩。
還有很多內容,你可以參考一份叫「2009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及配件行業分析報告」的報告。你通過網路或者谷歌搜索參考資料裡面的網址就能找到網站下載了。
7.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是做什麼的
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汽車零部件出口進入飛躍式的增長期。從2001年的16.32億美元到2011年的521.93億美元,11年間,出口規模如同滾雪球一般迅速擴增。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深度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顯示,隨著中國汽車工業快速發展,汽車集團逐漸發展壯大,圍繞主機廠的零部件生產廠迅速增加,規模不斷擴大,專業化協作能力不斷增強,生產企業開始向「集群化」方向發展。
全國已形成六大區域性汽車零部件集聚地帶,即以哈、長、沈為中軸的東北地帶,泛長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以武漢為中心並連接鄭州、長沙形成的中南地帶,以重慶、成都、柳州構成的西南三角區和環渤海灣經濟區地帶。
六大區域汽車零部件產值佔全國的81.1%,零部件企業數量佔全國的79.9%,就業人數佔全國的79.3%。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化」的出現,提高了產業鏈縱向延伸和相關產業橫向合作的效率,產生了集聚效應與協同效應,促進了汽車產業的創新與發展。
中國汽車零部件正在進入快速上升通道。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汽車零部件銷售額增長約22.52%,高於整車銷售的增長率,實現銷售額19778.91億元,工業總產值19885.43億元,均在上年基礎上有較大增長,反映行業該年產銷規模有所擴張。
前瞻產業研究院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研究小組分析預計,到2014年,這一數字將大幅增至6520億元,未來幾年,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將有望達到20%的年均增速;2015年,中國零部件出口比例預計將提高到30%,需求將達到255億元,產值可望超過3.5萬億元。
隨著我國汽車零部件需求的激增,逐漸涌現出了一批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企業,特別是在車輪、輪胎、玻璃、制動系統領域,一些企業經過多年的海外市場競爭的錘煉,研發能力、產品品質、品牌形象都得到大幅提升,一些企業也從過去主攻售後市場、貼牌代工進入到跨國車企的全球配套采購系統中。
更有一部分零部件企業,積極進行資本輸出,通過開展海外並購重組發展壯大自身實力。2012年初,寧波華翔宣布成功收購德國塞爾納集團子公司塞爾納GmbH及其下屬塑料內飾配件企業IPG InstrieplastGmbH資產和業務;今年3月,中國兵器工業集團旗下凌雲集團聯合國內其他企業收購了德國一家有著150多年歷史的汽車門鎖製造企業——凱毅德公司100%股權等。一系列的海外並購重組行為讓我國汽車零部件海外市場的競爭力正在進一步增強。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玻璃、輪胎、車輪及掛車零部件這些都屬於高能耗、高污染且技術含量低的汽車零部件,隨著市場的日趨激烈,這類產品利潤率很低。發展汽車空調、汽車電子儀表和變速器總成等這類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已經刻不容緩。
前瞻產業研究院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十二五」期間,汽車零部件行業將致力於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力,汽車零部件出口形成以進入國際汽車配套體系為主的格局,培育出一批初具國際競爭力的零部件大型企業集團。小企業通過拓展市場積累資金後,不妨一方面加大自主研發力度,一方面通過海外並購等方式獲得海外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先進技術。
8. 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基地黃了嗎
這一次發改委瞄準汽車零部件市場的大背景是,近年來我國汽車保有量逐年提升,刺激了汽車產業鏈上游汽車零部件的快速發展,國內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需求規模不斷擴大。根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深度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數據顯示,2008年我國汽車零部件企業8303家,2013年已突破1萬家,達到10333家,較2008年增長24.45%。國內零部件市場的巨大需求以及高額利潤,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外資企業憑借其在技術、資本方面的優勢,迅速占據了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的重要份額。
數據顯示,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著名汽車零部件公司多數已通過合資或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例如電裝公司、博世公司、大陸集團、美國普利司通公司、米其林公司等。在這10333家企業中,外資及港澳台投資企業數量佔比不到25%,然而其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和銷售收入分別占據了整個行業的43.87%、51.43%和42.57%。
然而,若是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競爭中獲得市場支配地位,應該是被市場認可的,這也是企業競爭力的體現。但種種信息卻顯示,在汽車零部件市場外資企業獲得的市場支配地位雖然有其自身實力的因素,但他們同樣採取了一些不正當手段獲取市場領先優勢。12家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橫向壟斷已經被證實,並且相互串通輪流中標,嚴重擾亂了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秩序。
此次反壟斷調查,對汽車零部件行業、行業內企業以及消費者來說,都將會從中獲益,可以說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對汽車零部件行業而言,市場將進一步規范,行業的發展環境也將更健康,在汽車保有量迅速提升的大背景下,有利於推動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對行業內企業而言,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都將會獲得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依靠自身實力取勝,剔除了一些非市場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而對消費者而言,將會以更低廉的價格獲得更多的產品選擇和享受到更好的服務。這無疑是此次反壟斷所期望達到的目的。
9. 求 關於西方國家汽車/汽車零部件行業發展 的書
數據顯示,目前世界排名前20位的著名汽車零部件公司多數已通過合資或獨資的形式進入中國市場,例如電裝公司、博世公司、大陸集團、美國普利司通公司、米其林公司等。在這10333家企業中,外資及港澳台投資企業數量佔比不到25%,然而其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和銷售收入分別占據了整個行業的43.87%、51.43%和42.57%。
圖表1:2013年中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企業性質結構圖(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外商投資企業以不到1/4的企業數,幾乎占據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份額的一半,其中利潤佔比更是超過一半。除了外資企業在華生產銷售的產品外,我國汽車零部件產品還大量從海外進口。其中僅2013年從日本進口額就高達95.8億美元。說外資零部件產品控制國內零部件市場毫不誇張。
然而,若是在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競爭中獲得市場支配地位,應該是被市場認可的,這也是企業競爭力的體現。但種種信息卻顯示,在汽車零部件市場外資企業獲得的市場支配地位雖然有其自身實力的因素,但他們同樣採取了一些不正當手段獲取市場領先優勢。12家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的橫向壟斷已經被證實,並且相互串通輪流中標,嚴重擾亂了我國汽車零部件市場秩序。
此次反壟斷調查,對汽車零部件行業、行業內企業以及消費者來說,都將會從中獲益,可以說是一個多贏的局面。對汽車零部件行業而言,市場將進一步規范,行業的發展環境也將更健康,在汽車保有量迅速提升的大背景下,有利於推動汽車零部件行業的進一步發展;對行業內企業而言,無論是外資企業還是內資企業,都將會獲得一個更加公平的競爭環境,依靠自身實力取勝,剔除了一些非市場因素對企業經營的影響;而對消費者而言,將會以更低廉的價格獲得更多的產品選擇和享受到更好的服務。這無疑是此次反壟斷所期望達到的目的。
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5-2020年 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行業深度市場調研與投資前景預測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