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建設現代經濟新體系
關鍵點一: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
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表示:
從「高速」到「高質量」、從「增長」轉向「發展」,與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相符合。
增長是經濟總量的增長,而發展的內涵更加豐富,其要義是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實現更平衡更充分的發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
制定戰略,先看清出發點在哪裡。從發展出發,以質取勝,有利於引導政策重心轉向追求質量和效益。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部第四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許召元表示:
我國要在一批產業特別是高技術產業上佔領技術制高點,在新一輪產業革命進程中爭取彎道超車,縮小同領先國家的差距,培育全球主導權。
現代化經濟體系應轉向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成為產業發展的根本途徑。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傑認為:
必須依賴於「以完善產權制度和優化要素市場配置為重點」的一系列經濟機制體制改革,依靠激發全社會最廣泛的創新創業動力,來激勵經濟新舊動能的轉換。
關鍵點二:提高供給體系質量成為主攻方向
一面是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大而不強;一面是性價比高的產品需求得不到滿足,部分消費流向國外,在人民群眾需求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的過程中,供給面無法適應需求面升級的矛盾愈發凸顯。
十九大代表、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寧吉喆表示:
鋼鐵產能過剩,但每年還要進口一千多萬噸特種鋼材,必須通過加強技術改造、企業兼並重組、提高產品質量,把中國鋼鐵工業由大做強。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代表表示: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要做「減法」,發展新興產業、改造升級傳統產業做「加法」,加大技術創新投入做「乘法」,使供給和需求更好匹配。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傑認為:
「質量第一」是全面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核心任務。必須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體現中國由「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的轉變。
關鍵點三: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創新能力不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金融脫實向虛、人才結構失衡……成為制約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
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張勇代表指出: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在市場需求疲弱、實體經濟盈利能力下降背景下,出現社會資本「脫實向虛」、企業「棄實投虛」現象,不少實體企業感到融資難、融資貴,制約了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和創新發展。要引導資本及各類要素向振興實體經濟聚力、發力,築牢國家發展根基。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許正中表示:
技術、資金、勞動力,是支撐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最關鍵的要素。通過優化制度環境,實現實體經濟與三大要素協同發展,將推動實體經濟沿著高質量軌道成長。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研究員趙萍認為:
一個國家要強大,就必須注重實體經濟。實體經濟的發展直接關繫到國民經濟的發展與國際競爭力的提高。
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當前世界各國紛紛吸引投資迴流的背景下,實體經濟面臨著更為激烈的市場競爭。
不論經濟發展到什麼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我國經濟發展、在國際經濟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根基。這是當前強調發展實體經濟和提升發展質量的背景所在。
關鍵點四:創新成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
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我們面向國家和產業需要重新布局,推動產學研結合,不僅形成價值幾百億的產業,更讓自身成為全球無機化學研究的引領者。」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洪茂椿代表說,國家要強大,科技必須強大,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張傑表示:
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體現在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方面,體現在中央部署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全面落實上。
關鍵點五:鄉村振興戰略造就「三農」新面貌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奉賢區委書記庄木弟表示:
農村不能成為荒蕪的農村、留守的農村、記憶中的故園。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保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並長久不變,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三十年,讓農民吃了「定心丸」。「鄉村振興戰略讓大家方向更明,我們要加油干,2020年蘭考有信心與全國人民一道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蘭考縣委書記蔡松濤代表說。
關鍵點六:區域協調發展呈現新局面
報告提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
十九大代表、上海市金融辦主任鄭楊表示:
這是在較長時間跨度中對中國經濟發展空間進行布局。區域協調發展的新局面,將不斷釋放中國經濟的潛力和活力,成為經濟持續發展的新的發動機。
十九大代表、福建荔豐鞋業開發有限公司車間主任翁鈺珍說:「加快農村轉移人口市民化,讓這個群體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關鍵點七:改革要啃硬骨頭 開放形成新格局
經濟體制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實現產權有效激勵、要素自由流動、價格反應靈活、競爭公平有序、企業優勝劣汰。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
經過近40年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改革行至中流,已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剩下的多是難啃的硬骨頭。
清華大學教授白重恩表示:
沒有產權的有效保護,企業家就缺乏充分激勵提供更好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的產品和服務;沒有要素自然流動,降低了要素配置效率,也會影響人民以合理價格獲得更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
❷ 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必須要有三大支撐
目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去年底的中央經回濟工作會議指答出,推動高質量發展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確定發展思路、制定經濟政策、實施宏觀調控的根本要求。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
❸ (急)新時代如何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
1、要著眼於堅持問題導向。
要敢於觸及矛盾、長於解決問題。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問題尚未解決,發展質量和效益還不高,創新能力不夠強,實體經濟水平有待提高,生態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短板。
增強問題意識,就是要以解決問題為工作導向,化解矛盾、破解難題,抓緊解決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中的重大問題。
2、要著眼於推動創新發展。
發展動力決定發展速度、效能、可持續性。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首先要解決好動力問題。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
堅持創新發展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之策,要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
3、要著眼於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
要切實增強憂患意識和底線思維,堅決打好防範化解重大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這場攻堅戰。
要加強經濟風險特別是金融風險的隱患排查,堅持標本兼治,注重以完善體制機制來防範化解風險。堅決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動仗,保持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4、要著眼於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根本目的。如果發展不能滿足人民的期待,不能讓群眾得到實際利益,這樣的發展就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
要始終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基礎上,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3)構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擴展閱讀:
新時代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必要性: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經濟發展也進入了新時代,基本特徵就是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只有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才能更好順應現代化發展潮流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也才能為其他領域現代化提供有力支撐。
現代化經濟體系是現代化國家的基石。沒有現代化經濟體系就沒有現代化國家,這是人類社會發展運動的一般規律。近代以來,英美等發達國家成功實現了從傳統國家向現代化國家的轉型,其中的關鍵就在於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依託第一次產業革命,英國在19世紀率先建立了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包括以棉紡、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先進工業為支柱的現代化工業體系,以自由競爭為特徵的市場經濟體制。
依託第二次產業革命,美國在20世紀建立了新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電力、石油、化工和汽車等新興產業成為其現代化工業體系的支柱。
而反觀二戰後一大批未能成功向現代化國家轉型的亞非拉國家,其轉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未能成功地建立起現代化經濟體系。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近代中國的衰落與屈辱,直接原因在於經濟的落後。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啟了實現經濟現代化的偉大探索。
黨的八大明確提出了工業化的總目標,並經過20多年的發展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建立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改革開放後,我們黨提出了「三步走」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部署,經過40年的發展取得了舉世公認的經濟現代化建設成就,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二,製造業產出連續多年保持世界第一。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戰略安排,提出了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目標,這是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里程碑,是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的物質基礎,是中華民族奮力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必由之路。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新時代我國經濟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反映在經濟領域就是高速增長階段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轉化。
增長速度要從高速轉向中高速,發展方式要從規模速度型轉向質量效率型,經濟結構調整要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舉,發展動力要從主要依靠資源和低成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
實現這樣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必須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有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這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規律的客觀要求。
❹ 足力健落戶的睢縣是如何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
「十三五」期來間,睢縣按照中央、自省、市工作部署,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構建以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現代服務業等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在危機中育先機、變局中開新局,穩步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❺ 中國經濟如何才能實現高質量發展
一是通過識別經濟社會發展中突出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來界定高質量發展。比如,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風險過度積聚、環境污染嚴重、創新能力不足都不是高質量發展;反之,促進共同富裕、防範化解風險、創新驅動和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是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否有利於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是否有利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標准,判斷是否是高質量發展。
有利於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的發展就是高質量發展。
(5)構建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產業體系擴展閱讀
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發展必須是科學發展,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
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推動基礎研究、實現技術創新及突破、培養造就高水平人才和創新團隊,為創新發展提供科技和人才支撐。
在微觀層面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企業創新活力,在中觀層面推動金融、房地產與實體經濟,生產性活動與非生產性活動報酬結構的再平衡,在宏觀層面維持較高的企業縱向流動性,打開創新創業企業成長空間,為創新驅動提供不竭動力。
❻ 如何切實推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大數據正處於快速推進期 三大方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互聯網高速發展的今天,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大數據成為新的礦產資源,正極大地影響並改變著經濟發展、社會治理以及人們的生產生活。
大數據不僅是世界各國搶占的戰略要地,更是衡量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標志,提升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技術。大力發展大數據,促進數據價值釋放,可以提高經濟運行效率和集約化程度,提升政府服務效率。應加快構建以大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促進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我國經濟從高速增長轉向高質量增長。
伴隨著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產生了大量的數據資源。這種資源既能直接創造巨大的社會財富,也可以間接地帶動或者服務於其他產業,成倍放大其價值作用。
目前,我國大數據正處於快速推進期,相對於發達國家,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相關制度還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與傳統產業的融合度較低、驅動創新不夠、政務數據開放程度比較低等問題比較突出,減緩了大數據的應用和發展。當前,應從創新驅動、融合發展、精準施策入手,大力發展大數據,為經濟轉型升級提供新動力,助力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
2018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分析預測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大數據產業發展前景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統計數據顯示,截止到2017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為3820.4億元。預計2018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將達4974.2億元。隨著智慧城市、數字經濟、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等概念持續引領產業增長,預計到了2020年中國大數據產業規模將超8000億元,達到了8354.7億元。
1、要發揮大數據「加速器」作用,加快創新驅動
創新是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動力。要將我國打造成全球優質企業的聚集地,培育全球高端企業的福地,需要強有力的創新體系支撐。
大數據作為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的重要工具,輔助技術創新,掌握創新進度,記錄和模擬創新過程,分析創新結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要進一步增強以創新破解矛盾、解決問題的意識,加大科技投入,培育創新型企業,聚集創新型人才,加快科技成果轉化,不斷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主要動力,需要大力推動大數據採集、存儲、分析、流通等各環節技術創新與升級。
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整合各方資源力量,加快大數據核心技術攻關,建立自主可控的大數據產業鏈、價值鏈和生態系統。大力培育大數據核心業態、關聯業態、衍生業態,推動數據處理加工交易、智能終端產品製造、電子商務等產業創新發展。
要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和新興產業發展,推動大數據在新材料、新能源、機器人、生物制葯、第五代移動通信等行業的深度融合,建設大數據重大應用示範工程,提高製造業供應體系質量和產品附加值。
要依靠大數據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和傳統製造業的技術改造,提高製造業智慧化、生態化、個性化、服務化水平,培育新興業態。
要推動依靠大數據的創新能力,成為衡量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從而提升發展質量。
2、要發揮大數據「新動能」作用,推動融合發展
目前,我國正處在新舊動能轉換的關鍵時期,大數據是推動新舊發展動能轉換的重要手段,大數據通過與傳統產業深度融合,貫穿於傳統行業的生產、流通、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為實現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在生產過程中,大數據能夠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把人從繁雜的勞動中解放出來,以最少的勞動、資本、土地、資源等要素投入,獲得最大的產出;
在流通領域,大數據具有「跟蹤器」的作用,可以讓消費者和商家隨時隨地知曉產品的位置等信息;
在人才建設方面,大數據具有「助推器」的作用,可以幫助企業選人、用人、培訓等,培養大批研發人員和熟練的技術工人,推動中國製造走向中國創造、中國智造;
在消費市場,大數據具有「監聽器」的作用,可以對市場加強監測,保護消費者權益,讓消費者買得放心、安心、省心。
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打破資源由低效部門向高效部門配置的障礙,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促進區域內生產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促進區域協調。
要堅持數據開放、市場主導,以數據為紐帶,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形成數據驅動型創新體系和發展模式,培育造就一批領軍企業,不斷完善區域分工,優化空間布局,增強優勢互補,全面提高資源配置效率,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形成更加高效、均等的新格局,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
3、發揮大數據「導航儀」作用,強化精準施策
大數據是精準制定政策和實時監測政策實施效果的重要手段。大數據可以促使政府決策者樹立大數據思維,藉助大數據手段,提高現代化治理能力。
大數據能讓管理者清楚地知道哪些產業產能落後需要淘汰、哪些產業需要扶持、怎樣充分利用好宏觀調控,以便科學地做出決策,使政府決策由過去的經驗型向數據分析型轉變,藉助大數據打造整體政府、開放政府、協同政府、智慧政府,提高政府治理能力。
此外,大數據還有利於建立健全更高質量發展的政策體系,通過大數據構建評價體系,對高質量發展政策進行評價,及時調整政策,對高質量發展出現的問題對症下葯。
同時,政府必須進一步提高政務數據開放程度,加強大數據在政府治理中的運用,加大大數據項目的投入,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❼ 阜城縣有哪些經濟支柱產業
阜城縣大力實施項目建設突破年,推進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發展壯大裝備製造版、紡織服裝、農副權產品加工、包裝製品四大優勢主導產業,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加快構建「4+2」現代產業體系,構建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
❽ 2020年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兩大著力點是什麼為什麼(200字)
高質量發展要求
通過實體經濟的發展優化經濟結構,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建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要推動高質量發展,關鍵在於通過創新獲得新的增長動力源泉。為此,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在跟蹤全球科技發展方向的基礎上,通過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在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等方面取得突破,以技術創新推動和支撐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