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❷ 如何在工業轉型升級過程中,推進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發展 調研報告
近年來,各級農業部門緊緊圍繞服務現代農業建設,不斷加大農業資源保護與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努力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取得了積極成效。 一是農業環保和農村能源工作體系建設進入新階段。已建成由2個國家站、33個省級站、300多個地級站和1700多個縣級站組成的農業環境保護工作體系;建成由1個國家級、41個省級、343個地市級、2675個縣級和9976個鄉級機構組成的全國農村能源管理推廣體系,成為農業環境監測與管理、污染防治和農村能源生態建設的堅實力量。 二是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取得新突破。啟動全國農產品產地土壤重金屬污染防治普查,建立監測預警機制,建設重金屬污染治理修復示範區和開展禁止生產區劃分試點工作。 三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控再上新台階。在全國建立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網路,及時掌握農業面源污染動態變化;在太湖、巢湖、洱海和三峽庫區等重點流域,建設了農業面源污染綜合防治示範區。 四是農田殘膜污染防治邁出新步伐。在甘肅、新疆等10個省區180個縣實施了廢舊地膜回收利用的農業清潔生產示範項目,新增殘膜加工能力8.1萬噸,新增回收地膜面積3400多萬畝,初步構建了地膜回收加工體系。 五是現代生態循環農業建設得到新提升。先後兩批建設國家級生態農業示範縣100餘個,帶動省級生態農業示範縣500多個,建成生態農業示範點2000多處,連續多年實施了10個循環農業示範市建設。 通過實施「十百千萬」示範創建、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化肥農葯減量、清潔田園推進、農業節水、生態模式與技術集成推廣、農產品品質提升和生態自覺提升等八大專項行動,工作的著力點主要是以下六個方面: 一是抓生態布局。按照主體功能區、農業「兩區」建設規劃和農牧結合、循環利用要求,在種養業空間和及產業內部實行生態化布局,形成產業循環。 二是抓治污攻堅。以環保的硬約束為底線,以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為重點,集中精力打殲滅戰。全面完成禁養區養殖場關停搬遷,完成年出欄生豬30萬頭以上的畜牧主產縣(市、區)死亡動物無害化集中處理廠建設,並建立完善長效運行機制;2015年底,全面完成年存欄50頭以上畜禽養殖場(戶)污染治理和生態化提升,並進行達標驗收。 三是抓肥葯控減。到2017年,全省氮肥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6%;化學農葯使用量比2013年減少9%;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90%以上。 四是抓循環利用。加大畜禽養殖排泄物、農作物秸稈、食用菌種植廢棄物,以及沼液、沼氣資源的開發利用,大力推廣廢棄物循環利用模式,加快推進農業廢棄物變廢為寶及無害化處置。壯大「三品一標」農產品總量和規模,到2017年,全省主要農產品「三品」認證面積比例達到50%以上。 五是抓示範引領。在湖州、衢州兩市和16個縣(市、區),打造全境域推進、全領域覆蓋的生態循環農業示範縣,構築縣域大循環;結合現代農業園區和糧食生產功能區建設,建成110個現代生態循環農業示範區,形成園區中循環;培育1000個以上示範主體,形成一批生態農業主體小循環樣板;通過畜牧養殖場整治提升,建設1萬個以上生態牧場。 六是抓機制建設。按照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當前與長遠相統籌、具體實踐與機制建設相並進的要求,不斷創新探索符合浙江實際的現代生態循環農業推進機制、監管機制、評價機制、連接機制和保障機制,努力建立健全法律約束、政策支撐、市場化運行有效銜接的制度體系和長效機制。
❸ 怎樣發展生態農業
一是大力推進農來業組織化自。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依託技術優勢,以高效生態農業園區為平台,培育和引進加工型農業龍頭企業,大力扶持農業專業合作社的健康發展,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產業結構,初步建立以「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組織+基地+農戶」四位一體的農業產業化經營體系。目前,全市已有200多家農業企業,其中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34家,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90多家,其他類型的農業經營主體120多個。積極引導和鼓勵「新三資」投資農業,2005年全市「新三資」投資發展發展高效生態農業達8927萬元。推進特色園區、農產品加工、休閑觀光農業、品牌包裝銷售、農業科技等建設,建成休閑觀光農業園區3個,全年接待遊客20萬人次,農業旅遊收入200多萬元,成為高效生態農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❹ 生態農業有怎樣的發展前景
隨著農業的發展,生態環境也隨著化肥使用、資源開采等遭到破壞。因此,農業的出路必定是要建立在保障生態與環境的協調發展基礎上,也就是說生態農業是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生態農業的本意是農田推行輪作、間作、套作,多種牧草,防止水土流失,讓肥沃的土壤長出良好的作物,飼養出健康的牲畜,發揮農牧結合的作用。但是,生態農業中的「生態」二字,隨著生態學的迅速發展,不斷賦予了新的意義和內容。
我國的農業、生態、經濟等方面的科學工作者,在進行生態農業理論研究的同時,和農民一道,創辦了許多如「生態戶」、「生態村」和「生態場」的生態農業點,甚至還出現了「生態縣」的雛形。盡管這些試點存在規模小、現代科技和設備缺乏等不足之處,但是,它們代表了農業的發展方向。
我國南方的農田栽種水稻,已經是歷代相傳,習以為常了。前些年,有些聰明的農民不甘守舊,他們想到過去有人在稻田養魚及田裡放養紅萍,能夠使稻田水肥沃,水肥了會長出很多的水生浮游植物和動物來。水稻田又常常有許多害蟲,而這些浮游生物和小蟲及紅萍又是魚兒求之不得的餌料。何不把它們結合起來呢?這就是生態農業的觀點。農業科技工作者根據生物「共棲」的原理,把農民的實踐經驗集中起來,提出了「稻、萍、魚」共棲的技術方案,在和農民一道進行試驗、示範後發現:水稻開溝栽培,通氣,根系長得好。肥料增加,害蟲減少,產量提高。水上放萍,固氮肥遮蔭,相當於30~35千克尿素的氮素化肥。水裡養魚,可鬆土、吃蟲,又吃多餘的萍。畝產鮮魚50~75千克。一項小小的生物「共棲」技術,就使稻田產值翻了一番,把稻田中的小蟲、雜草變成高價值的魚的動物蛋白。現在,這種「稻、萍、魚」技術正在南方稻區發展起來。
你看,生態農業巧奪天工,不是一項很有希望的現代化工程嗎?
在農業生態系統中,人們利用農作物的生物物質,僅佔20%~30%,而70%~80%的生物物質,如秸稈、糠蝣和動物的血、毛、骨、內臟、糞便等,含有大量的營養物質和能量,往往作了肥料或燃料。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研究,動物糞便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比動物採食飼料中的粗蛋白質的含量高出50%。草食動物瘤胃裡的微生物,幾乎能分解動物糞便的全部代謝物。因此多級利用生物物質,大幅度提高生物物質的利用率,是生態農業面臨的又一項任務。
1987年,北京市大興縣長子營留民營村被確定為我國第一個生態農場,有120個國家的朋友曾前來參觀訪問。
1982年起,留民營村走生態農業之路,發展養殖、加工業,實行有機廢棄物綜合利用。全村初步形成了生物物質多級利用體系。村級規模體系是:將秸稈粉碎作飼料送入牲畜場,動物糞便送入沼氣池生產出沼氣燃氣,沼渣送入魚塘、蘑菇房、菜田等,用作飼料和培養肥。家庭規模體系是:雞糞和豬糞送入家庭小沼池,沼渣作為自留田和承包田的肥料。由於推行了生態農業,每年節煤100噸,環境污染減少,村裡衛生狀況得到改善,人均收入也有了增加。
生態農業的成功範例,國內外已有很多。它們雖都尚在萌芽之中,卻已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它還有巨大的潛力正等待人類去開發。
❺ 國家對發展生態農業有什麼政策和扶持
國家對糧棉補貼力度大,對種植類項目扶持力度也大,特別是對於大田示範項目,扶持資金眾多,今天就先為大家一一列舉國家各個部委發布的農業種植類政策:
1、項目名稱: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土地治理項
支持范圍:種植、養殖基地和設施農業項目;棉花、果蔬、茶葉、食用菌、花卉、蠶桑、畜禽等農產品加工項目;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80—16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3月
2、項目名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支持范圍:現代種業、食品加工、飼料、生物農葯、農業機械裝備、生物質利用與生物能源、林產加工、鄉村環保、鄉村物流等涉農產業的重大技術成果轉化
資金補助數額:100-3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3、項目名稱:農產品促銷項目資金
支持范圍:主要用於組織農產品海外市場促銷、開展國內市場產銷對接、網路促銷、市場開拓等方面
資金補助數額:10-80萬
往年申報時間:6月
4、項目名稱: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旱澇保收標准農田示範項目
支持范圍:選擇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場)以外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旱澇保收標准農田示範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600元/畝,單項不超過10000畝
往年申報時間:5月
5、項目名稱: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
支持范圍:重點扶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等種類),適當兼顧果、茶,每個設施基地200畝以上(設施內面積,下同),每個露地基地1000畝以上
資金補助數額:5000元/畝,不超過300萬
往年申報時間:7-8月
6、項目名稱: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儲備項目
支持范圍:從事蔬菜集約化育苗3年以上、已有年培育蔬菜優質適齡壯苗500萬株以上能力,近3年內未出現假劣種苗問題
資金補助數額:中央資金500萬內
往年申報時間:5-6月
7、項目名稱: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
支持范圍:農業基礎設施、良種繁育、農業污染物防治、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公益性項目建設,以及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等
資金補助數額:500-800萬
往年申報時間:10月
8、項目名稱:一般產業化項目扶持
支持范圍:農產品、經濟林及設施農業種植、畜禽水產養殖等種植養殖基地,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
資金補助數額:50-150萬
往年申報時間:10月
9、項目名稱: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
支持范圍:重點扶持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通風庫、冷藏庫和烘乾房等產地初加工設施
資金補助數額:先建後補,是具體情況
往年申報時間:9月
10、項目名稱:新網工程
支持范圍:農副產品及農資配送中心、連鎖經營網點、批發交易市場改造;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改造;農副產品及農資市場信息收集與發布、農化服務體系、質量安全服務體系等公益性服務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200—4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11、項目名稱:扶貧項目支持范圍:帶動農民增收性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
資金補助數額:5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不定
12、項目名稱:現代農業園區試點申報立項
支持范圍:優質高產糧食生產基地、名特優新經濟作物(或林果業)規模種植基地、糧食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生態觀光休閑農業等各類功能區
資金補助數額:1000-2000萬
往年申報時間:5月
13、項目名稱: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
支持范圍:糧食主產區,灌區位於或跨越農業綜合開發縣(市、區),灌溉面積為5~30萬畝
❻ 發展生態農業應做好哪些工作
1、項目名稱: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土地治理項
支持范圍:種植、養殖基地和設施農業項目;棉花、果蔬、茶葉、食用菌、花卉、蠶桑、畜禽等農產品加工項目;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80—16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3月
2、項目名稱:農業科技成果轉化
支持范圍:現代種業、食品加工、飼料、生物農葯、農業機械裝備、生物質利用與生物能源、林產加工、鄉村環保、鄉村物流等涉農產業的重大技術成果轉化
資金補助數額:100-3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3、項目名稱:農產品促銷項目資金
支持范圍:主要用於組織農產品海外市場促銷、開展國內市場產銷對接、網路促銷、市場開拓等方面
資金補助數額:10-80萬
往年申報時間:6月
4、項目名稱: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旱澇保收標准農田示範項目
支持范圍:選擇國家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確定的800個產糧大縣(場)以外的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旱澇保收標准農田示範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600元/畝,單項不超過10000畝
往年申報時間:5月
5、項目名稱: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
支持范圍:重點扶持蔬菜(包括食用菌和西甜瓜等種類),適當兼顧果、茶,每個設施基地200畝以上(設施內面積,下同),每個露地基地1000畝以上
資金補助數額:5000元/畝,不超過300萬
往年申報時間:7-8月
6、項目名稱:種子工程植保工程儲備項目
支持范圍:從事蔬菜集約化育苗3年以上、已有年培育蔬菜優質適齡壯苗500萬株以上能力,近3年內未出現假劣種苗問題
資金補助數額:中央資金500萬內
往年申報時間:5-6月
7、項目名稱: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
支持范圍:農業基礎設施、良種繁育、農業污染物防治、廢棄物綜合利用和社會化服務體系等公益性項目建設,以及新產品新技術推廣應用、農產品精深加工等
資金補助數額:500-800萬
往年申報時間:10月
8、項目名稱:一般產業化項目扶持
支持范圍:農產品、經濟林及設施農業種植、畜禽水產養殖等種植養殖基地,農產品加工,儲藏保鮮、產地批發市場等流通設施
資金補助數額:50-150萬
往年申報時間:10月
9、項目名稱: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
支持范圍:重點扶持農戶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建設馬鈴薯貯藏窖、果蔬通風庫、冷藏庫和烘乾房等產地初加工設施
資金補助數額:先建後補,是具體情況
往年申報時間:9月
10、項目名稱:新網工程
支持范圍:農副產品及農資配送中心、連鎖經營網點、批發交易市場改造;農副產品冷鏈物流系統改造;農副產品及農資市場信息收集與發布、農化服務體系、質量安全服務體系等公益性服務項目。
資金補助數額:200—4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4月
11、項目名稱:扶貧項目支持范圍:帶動農民增收性強的農產品加工產業
資金補助數額:500萬元
往年申報時間:不定
12、項目名稱:現代農業園區試點申報立項
支持范圍:優質高產糧食生產基地、名特優新經濟作物(或林果業)規模種植基地、糧食等農產品精深加工和冷鏈物流、生態觀光休閑農業等各類功能區
資金補助數額:1000-2000萬
往年申報時間:5月
13、項目名稱: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
支持范圍:糧食主產區,灌區位於或跨越農業綜合開發縣(市、區),灌溉面積為5~30萬畝
❼ 如何發展特色現代農業產業
發展現代農業,必須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和創新,加強農返州業物質技術裝備,健全農業產業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漏仔蔽產率,增強農業抗風險能力、國際競爭能力、可持續發展能力。要明確目標、制定規劃、加大投入,集中力量辦好關系全局、影響長遠的大事。為此,要:(1)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現代農業建設的首位,確保國家糧食安全;(2)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推進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3)大力推進農業科技自主創新,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4)加強以農田水利為重點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實施土地整治,增加高產穩產農田比重,推廣節水灌溉,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5)加快構建以公共服務機構為依託、合作經濟組織為基礎、龍頭企業為骨幹、其他社會力量為補充,公益性服務和經營性服務相結合、專項服務和綜合服務相協調的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6)按照建設生態文明的要求,發展節約型農業、循環農業、生態農業,加戚橡強生態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7)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能力,拓展農業對外開放廣度和深度。
❽ 如何發展生態農業 幫助農民脫貧致富
因為它可以把「人畜共糧」調整為「人畜分糧」。第四,讓資源得到了有效的循環利用,權益清晰。即將農業生產,零廢棄生態農業模式、養、兼之有農產品生產經營和三產服務業於一體的新興產業。我國農業持續發展所面臨的糧食壓力主要是人口增加與耕地減少。這一經濟模式使閑置的資源,而且還可以漸進性地改善生態環境、教育,也是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所效仿的一種生態農業模式,還需主攻以下幾種模式。作為資源型地區的產業轉型必由之路。休閑生態農業模式興起於台灣,主體明確,傳統體製造成的人畜爭糧矛盾不斷激化、生態多重效益。 第二、社會。雖說生態農業的發展已初具規模。發展升天農業。空中生態農業模式不僅能能為農業的發展注入新鮮的血液。學者們把這種在樓頂種植農作物的新技術稱為「空中農業」,促進出口農產品結構優化,仍然是人們所關注的焦點,代替化肥改造鹽鹼地,但如何能夠更好的促進生態農業的發展,是政府關注的重點方向。零廢棄生態農業模式就是讓農田秸稈和賣不出去的廢棄農產品得到資源化應用。專家強調,「白色農業」在我國推行有特別重要的意義;且投資主體多為民營企業,幾乎相當於每年農作物產量,滿足人們的休閑需求,實現了經濟,從而讓農田有機垃圾的變廢為寶,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中小城鎮也逐步增多,土地資源開始變得越發稀缺,我國農業浪費巨大,可極大地緩解糧食緊缺問題, 空中生態農業模式,通過種,其產品無污染。第五,已有不少企業或個人通過創新、無毒副作用。專家認為。第三,促進農民脫貧致富,集中展示了很多新奇特的農業技術。第七,發展生態農業是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途徑。第六, 休閑生態農業模式,是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經營困境與轉型而發展起來的。近年來,具有高度的安全性,同時還很大程度上在於「人畜共糧」、農村經濟合作組織及個人、 生態庄園經濟模式、加工等環節,這類區域生態系統類型復雜,各類農業問題頻現、休閑, 魚菜共生生態農業模式我國作為世界上鼎鼎有名的農業大國,丘陵山區梯田型生態農業模式,想要推動農業的轉型與升級,白色農業模式,農藝師和建築師們提出了屋頂綠化和無土栽培的新措施,想要使生態農業進一步發展。面對這一現實、自然物產種類豐富、資產變成賺錢的資本;同時整合土地資源,其生態資源優勢使得這類區域特別適於發展農林,不但可以提高農業生產資源的使用效率、生態。地球上人口的逐步增多。包括生物工程中的「發酵工程」以及「酶工程」,實現了土地的集約使用和適度規模經營。農業的發展牽動著國家經濟的發展,還將帶來空中「空中巴比倫」的城市奇觀,農業的轉型與升級顯得迫在眉睫、農牧或林牧綜合性特色生態農業。眾所周知。我國丘陵山區約占國土70%。「白色農業」是指微生物資源產業化的工業型新農業,專家指出。休閑生態農業模式是提供各類休閑服務。而發展白色農業將人畜共糧的傳統調整為「人畜分糧」的農業新模式、示範多功能融於一體,農業有機垃圾每畝地每年超過2萬斤,發展出了多種有效的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注重體現著生態環保和綠色循環的理念:第一,使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
❾ 生態農業發展前景怎麼樣
生態農業最早於1924年在歐洲興起,20世紀30~年代在瑞士、英國和日本等國得到發展。它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以生態學、經濟學理論為依據,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和現代管理手段,在特定區域內所形成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相統一的農業。
在國外,生態農業又稱自然農業、有機農業和生物農業,其生產的食品稱為自然食品、有機食品或生態食品。盡管各國對生態產品的叫法不同,但宗旨和目的是一致的:在潔凈的土地上,用潔凈的生產方式生產潔凈的食品,以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協調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世界生態農業的發展前景趨勢
1.生態農業已成為21世紀世界農業的主導模式。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生態農業得到廣大消費者、政府和經營企業的一致認可,消費生態食品已成為一種新的消費時尚。盡管生態食品的價格比一般食品貴,但在西歐、美國等生活水平比較高的國家仍然受到人們的青睞,不少工業發達國家對生態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過了對本國產品的需求。隨著世界生態農業產品需求的逐年增多和市場全球化的發展,生態農業已成為21世紀世界農業的主流和發展方向。
2.生態農業的規模將不斷擴大,速度將不斷加快。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得到全球的共同響應,生態農業作為可持續農業發展的一種實踐模式和一支重要力量,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預計在未來幾年其規模和速度將不斷加強,並將進入產業化發展時期。預計2009年~2020年,許多國家生態食品的市場增長率將為30%~65%。
3.生態農業的生產和貿易相互促進、協調發展。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世界貿易自由化的發展,各國在降低關稅的同時,與環境技術貿易相關的綠色壁壘日趨森嚴,尤其是對與農產品生產和貿易有關的環保技術和產品衛生安全標准要求更加嚴格,食品的生產方式、技術標准、認證管理等延伸擴展性附加條件對農產品國際貿易將產生重要影響。這就要求生態農產品在進入國際市場前,必須經過權威機構按照通行的標准加以認證。國際標准化委員會(ISO)已制定的環境國際標准ISO14000,與ISO9000一起作為世界貿易標准。綠色壁壘雖然在短期內對各國的貿易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但是從長遠來看,也促使各國不斷提高和統一農產品質量標准,從而進一步促進世界生態農業的協調發展。
4.各國生態食品的標准及認證體系將進一步統一。國際生態農業和生態農產品的法規與管理體系分為聯合國層次、國際非政府組織層次、國家層次3個層次,聯合國層次目前尚屬建議性標准。在2009年~2020年,隨著生態農業的不斷發展,這3個層次之間的標准和認證體系將彼此協調統一,逐步融合成一個國際化的生態食品標准和認證體系,各國間將逐漸消除貿易歧視,削弱和淡化因標准歧視所引起的技術壁壘和貿易爭端。
5.各國將進一步增加在生態食品科研和開發的投入。先進的農業技術是生態農業的堅強後盾,生態食品的發展將促使各國增加生態農業開發方面的投入,更加重視科學技術的研究、應用和推廣。隨著生態食品生產技術研究的縱深發展,以「培育健康的土地,生產健康的動植物,為人類提供安全的食物」為理念的生態農業理論基礎將更加鞏固,生態農業的生產技術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高,生物肥料、生物農葯、天然食品及飼料添加劑、動植物生長調節劑等生產資料的研製、應用和推廣等方面將進一步加強,生態食品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技術問題將逐漸被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