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國大運河沿線城市運河方面的博物,成列,展示館多少家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運河文化廣場南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志——拱宸橋。
博物館投資一億多元人民幣,建築面積一萬余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運河畔的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等。目前收集、展出的上千件文物和史料,充分展示了大運河在中華民族發展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一館二帶二場三園六埠十五橋」為重點的運河系列景觀,2006年十月一日正式開放。中共前領導人喬石為博物館題寫館名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北部拱宸橋地區,東起金華路、南至衢州街、西臨京杭大運河,北接拱墅區政府。它的西側是古老的拱宸橋。總用地面積52910平方米(含運河文化廣場),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博物館建築風格總體定位∶ 「傳統而不復古」 。建築環運河文化廣場呈扇形狀駐立,造型平坡結合,立面細部上提取中國古代傳統建築符號,經提煉簡化,通過獨特的開放式格局,將室內外景觀融為一體,將運河、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 博物館以一層為主,局部二層,並有部分地下室。首層主要是博物館常規展示部分,共四個廳、一條展廊,二層主要是資料室、視聽室、辦公室,另有半景展廳等。[3]
館內陳列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展覽區共分五個展廳∶
序廳——《地球上的運河、中國大運河》;
第一展廳——《運河的開鑿與變遷》;
第二展廳——《大運河的利用》;
第三展廳——《大運河杭州段的綜合保護》;
第四展廳——《運河文化》。
各展廳通過圖片、實物、模型等形式,展示和解釋大運河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不是一座單純的、普通意義上的博物館。它一方面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反映和展現運河自然特性、人文精華等各個方面的大型博物館,另一方面又是運河文物、文獻資料等的徵集、收藏中心和運河文化的研究和展示中心,同時結合運河文化廣場功能又是運河旅遊的中心樞紐和遊客綜合服務中心。可以說運河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多樣功能和多種特性的綜合性運河文化中心。
② 京杭大運河途中經過哪些城市
京杭大運河途中經過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廊坊市、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東省德州市、臨清市、聊城市、濟寧市、滕州市、微山縣,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湖州市、杭州市20個市區,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
1、京杭大運河始建於春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開鑿運河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例如吳王夫差命人開鑿邗溝的直接目的是為了運送軍隊北伐齊國,公元前360年魏惠王開鑿的鴻溝,基本都是為了征服他國的軍事行動服務的。
2、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漫長的歲月里,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最後一次的興修完成才稱作「京杭大運河」。
(2)大運河浙江文化產業帶擴展閱讀:
1、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
2、京杭大運河沿線是中國最富庶的農業區之一,工業發達。在兗州、濟寧、滕州、豐縣、沛縣、徐州、邳州及兩淮等有大中型煤礦,連接上海、南京、徐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揚州、杭州等工業城市。
3、2013年11月,京杭大運河山東段被列入申遺項目的8個重點河段、15個重要遺產點保護項目已全部完成,重點河段保護展示整治工程已完成80%以上,且順利通過世界遺產組織專家的現場評估。
③ 我國為什麼要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中國大運河特指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是三段運河的合稱。中國大運河與萬里長城一直被視為中華文明的偉大標志性工程。作為世界上開鑿最早、至今仍在延續使用的活態遺產,中國大運河曾被列入《國際運河古跡名錄》,被視為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的里程碑。
淮揚運河揚州段遺產區共有6段河道和10個遺產點,覆蓋了運河遺產的主要類型,分布於運河沿線,需要根據線性活態遺產廊道建設的內在需要,實現運河文化點線面的全面對接,以進一步提升文化運河的品位和效益。對於北方運河來說,大多以遺址的形態出現,同樣需要以廊道的形式,將運河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組織起來,以釋放功能,發揮效益。所以建設運河文化帶,既契合運河線性遺產特徵,也便於整合運河遺產建設要素,形成整體發展態勢,以發揮運河遺產的先發優勢和集成優勢,發展壯大運河文化生產力。
④ 大運河對文化么作用交流起到了什麼作用
一、統治者開鑿運河,首先是出於政治目的,運河的開通有效地減少了區域分割和地方主義,統治者利用運河獨特的地理位置,優越的經濟條件和人文環境,溝通大江南北,因此大運河就成了維系中央集權和中國統一局面的政治紐帶。
二、大運河的開通,也改變了中國的地理環境,形成了一個南北東西全方位的大水網,這直接帶動了運河沿岸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崛起。如唐代繁華的都城長安,是運河西部的終極,南北均歸於此;運河重鎮濟寧,是全國南北物資交流的集散地;江北揚州,城池之大、貨物之多、生活之繁華、交通之發達,當時堪稱天下第一;中心城市蘇州,處於江南運河的中心位置,航運繁忙;大運河的起運點杭州,是當時全國最富庶的郡縣之一。具體來說,京杭大運河的經濟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運輸便利。京杭大運河是連接五大水系的交通大動脈,不論是北方的皮革、木材南運,還是南方的糧米、茶葉、竹編北運,都極大地便捷與節約了。
2、農業發展。大運河的開發與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緊密聯系在一起,隨著開挖航道,引水蓄水放水工程的實施,以消彌水患和引水灌溉為主要內容的運河作用迅速明顯起來,運河區域的水利田獲得大幅度擴展,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北方的淤田、各類水利田以及運河兩岸的官田和屯田等等都有顯著增加。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的相互移植與栽培,促進了各地區經濟作物的普遍種植,更促進南北方商品農業經濟的發展,使運河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緣於此,運河地區人口劇增,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極大地推動了農業經濟的穩步發展,同時,運河的通暢,也增加了排澇、泄洪能力,減少了水災。
3、商業繁榮。大運河的貫通,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區域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在沿海地區尤其是運河兩岸城市中百業俱興,商業氣息猶為濃厚。一大批官私工商業如造船業、瓷器業、釀造業、紡織業、編織業、印刷業、造紙業、金屬品製造業、生活品製造業等及各種手工業蓬勃興起,各種商業店鋪數以千萬計,商業人口大增,呈現出從業而聚、活動頻繁的特點。南北物資的多、快交流促進了全國統一市場的形成,密切了各區域市場的聯合、交流、互通。以運河為主幹線的水上銷售渠道來往不斷地將各地區的商品輸送到各類城鎮市場,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商業銷售體系,打破並改善了地域性商業的閉塞狀況,使運河經濟帶在帶動全國經濟發展方面起了巨大作用。
三、大運河的修治使得中原文化獲得了廣泛的傳播無論是北方還是南方多元化、互補化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南方魚米桑茶水鄉文化傳入了北方和中原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也傳入了南方和中原多民族文化互相交融捉進了中華文化的繁榮和統一。幾大水系的串通加速了南北方經濟與文化的融合與交流促進了民族大團結以及中外的國際交流日。大運河促進了絲綢之路的發展成為溝通亞洲海上「絲綢之路』和內陸「絲綢之路』的重要交通紐帶。一方面鏈接了中亞文化和中國內陸文化,另一方面腿接了中原漢族文化和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兩者的經濟文化大交流在後代大放異彩。
⑤ 誰有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創意產業基地概念規劃大圖
這個只有規劃辦有,所以你如果想知道的話,只能去政府規劃辦去問了 哈哈 托託人進去問問,有結果的話 分享分享
⑥ 做文化娛樂產業 去浙江 江蘇一帶地區 那個城市最好...
浙江的杭州、江蘇的南京、蘇州都是比較發達的城市,也是文化娛樂產業潛力比較大的重點城市。
⑦ 大運河文化帶將北京副中心的建立中承載多元文化
據報道,7月24日北京市規劃國土委主任魏成林在接受訪問時表示,北京市城市副版中心規劃進權展——副中心總體城市設計已經基本完成,在北京副中心發展過程中,大運河文化帶將承載多元文化。
據悉副中心的建立提高通勤能力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引導中心城區人口隨功能轉移,實現宜居宜業、職住平衡,規劃中通州將有60萬至80萬就業人口,所以大運河文化的建立就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