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墾是什麼意思
農墾
nóngkěn
[agricultural cultivation] 開墾荒地,以便進行農業生產
農墾區
❷ 請問農墾是個什麼概念
農墾概況
2002-5-31 15:41:35
2000年,農墾系統以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屆四中和五中全會精神為主題,以深化改革、調整結構、加強管理為重點,加大了工作力度,取得了顯著成效。
(一)經濟穩步增長,效益明顯提高 全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483.45億元(按1990年不變價格計算,下同),同比增長5.9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03.95億元,增長3.05%;第二產業增加值164.95億元,增長10.05%;第三產業增加值114.56億元,增長5.61%。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4019元,同比增長7%。人均純收入3036元,比上年增長5.45%。全系統虧損額由上年的43.2億元減少到7.03億元,減虧幅度達83.7%,效益持續下滑趨勢得以遏制,運行質量明顯提高。
2000年,全系統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4755.82千公頃,下降2.11%。糧食總產量為1465.21萬噸,比上年減少13.67%,其中大豆總產量184.80萬噸,增長47.96%,商品糧1115.43萬噸,比上年減少13.46%,商品率為76.13%。天然橡膠生產克服特大台風災害的影響,實現干膠總產量34.68萬噸,下降4.59%。棉花總產量83.16萬噸,增長13.22%。油料總產量71.25萬噸,增長11.07%。
工業生產全年完成增加值178.31億元,增長10.72 %,實現利潤12.74億元,全行業扭轉虧損局面。建築業全年實現增加值40.85億元,增長6.30%;個體建築業發展較快,年末擁有個體建築企業5417個,從業人員達3.49萬人。
批發零售貿易業、餐飲業、服務業共完成商品銷售額和營業收入516.32億元。個體商、飲、服務業發展速度較快,網點數已達13.92萬個,從業人員25萬人。全年出口商品總金額98.26億元,增長22.97%。其中,工業品出口額71.26億元,增長16.43%。主要出口商品的種類有:大豆、棉花、茶葉、水果、活豬、羊、牛、家禽、對蝦、人參、枸杞、鹿茸、罐頭、棉紗等農副產品。
(二)各項改革進一步深化 2000年,農墾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得新進展,非有國經濟的比重進一步加大。全系統非國有經濟實現的國內生產總值在總量中的比重由上年的25.96%增加到28.4%。其中,非國有工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已達48.98%。天津、福建、浙江等墾區非國有經濟已達50%以上。
1.農業改革方面。各墾區大力推進職工家庭農場「四到戶、兩自理」(土地承包到戶、核算到戶、盈虧到戶、風險到戶和生產費、生活費自理),進一步完善大農場套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多數墾區在簽訂新一輪承包合同時,延長了承包期,許多墾區的一些家庭農場的承包期延長到30年。黑龍江墾區以「四到戶、兩自理」為特徵的家庭農場的主體地位更加牢固,各類家庭農場發展到22.4萬個,佔全部農業生產組織的99.9%。橡膠等長期作物的家庭經營有了實質性進展,並對租賃、股份制等形式進行了積極探索。海南墾區新開發的農業項目和非膠農業已全部實行職工家庭自費經營或股份合作經營,國有茶園民營化改革已全面鋪開,一些農場通過拍賣,將全部或部分國有茶轉讓給家庭經營。
2.二、三產業企業改革方面。各墾區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目標,以產權制度改革為突破,加強和發展了一批在農業產業化中起核心作用的龍頭企業,並對這批企業進行了規范的公司制改造。對80%左右的場辦中小企業採取了以兼並、關停、轉制為主要形式的改革,進一步轉換經營機制。黑龍江墾區中小企業改制面已達98.3%,其中產權制度改革面已達71.8%;海南墾區38.5%的場辦企業進行了徹底改制,實行民營或私營;江蘇墾區86%的場辦企業完成改制。
3.在政企業分開,剝離企業社會負擔方面,有了實質性進展。部分墾區的社會職能和辦社會負擔已郵徹底分離或部分分離。北京墾區隨場鄉體制改革到位,已將墾區原承擔的辦社會職能全部移交給當地政府。上海、福建、浙江、江蘇、青海、雲南等墾區對所承擔的教育、衛生等部分社會職能也採取了移交政府管理或經費由政府承擔,具體事務由農場代管的過渡辦法。其中,上海墾區的社會職能在墾區集團內部實現了分離,中小學教育經費已納入財政預算,具體工作由農場社區組織代管。湖北襄樊市清河、車河、隨陽3個國有農場和吉林省的梨樹農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在農場建立管理區作為當地政府派出機構,設立一級財政,對管理區(農場)內行政、教育、衛生、民政、政法等事務進行管理,各項支出均由管理區財政負擔。一些暫不具備條件實行政企分開的墾區,也在積極探索內部分離的有效途徑。
4.在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面。2000年底,已有19個墾區加入了地方社會養老保險統籌,全國農墾共有269.55萬職工、115.95萬離退休人員參加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或系統統籌,分別佔全系統的67%和79%。參加養老保險社會統籌的墾區按照社會保部門的規定,強化糾繳力度,推進社會化發放;未納入的墾區,重點加大了與有關部門的協調,積極爭取盡快將農墾職工養老保險納入地方社會養老保險統籌。
5.各墾區進一步完善勞動用工制度,部分墾區對職工身份轉換做了進一步的探索。浙江、重慶、成都、福建等墾區在地方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通過「轉換身份、適當補償、承認工齡、繼續社保」的做法,改變了農場與職工傳統的勞動關系,使改制企業職工變成社會人,增加了農墾職工能進能出的流動性。
(三)以市場為導向,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2000年農業部制定下發了《農墾系統農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意見》和《關於調整熱作產業結構的意見》。一年來,農墾農業結構調整取得了新進展。
1.種植結構和品種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主要表現為:(1)糧食作物播種面積下降,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2000年,糧食作物3163.87千公頃,比上年下降6.29%;棉花527.8千公頃,增長7.05%;油料作物461.19千公頃,增長11.00%。(2)品種結構得以進一步優化。新疆墾區一、二級皮棉率達到80%;湖南、湖北墾區雜交棉面積增加,棉花產量和品級得到提高。北方春小麥面積減少,優質率提高,黑龍江墾區春小麥播種面積299.5千公頃,比上年減少37.13%,優質熱帶水果和其他經濟作物,熱帶水果優質品率達40%以上。(3)橡膠布局得以進一步的優化。在保持生產能力基本穩定的基礎上,海南、廣東、廣西重風重寒區植膠面積調減6667公頃,雲南墾區一類植膠區增加橡膠面積4000公頃。
2.高效農業取得了良好效果。按照擴大規模、產業化經營、大力發展高效農業的思路,海南墾區建設十大農業商品基地,形成大農業產業格局;黑龍江墾區在加大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同時,商品糧基地建設得以進一步加強;河北和天津墾區在大力實施精品工程、發展精品養殖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
3.以穩步推行「學生飲用奶計劃」為突破口,有力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沈陽、北京、上海、天津和廣洲5大城市的「學生飲用奶計劃」試點工作已先後正式啟動。2000年末,學生飲用奶每天進校規模已達40多萬份。全系統奶牛存欄51.32萬頭,比上年增長2.13%;牛奶產量116.50萬噸,增長7.08%。
(四)企業扭虧增盈取得顯著成績
1.扭虧責任製得以進一步完善。在全系統推進墾區專場增盈責任制的建立,並加強考核,定期對各墾區的財務運行情況進行分析和通報。指導有條件的墾區建立財務結算中心,強化資金統一調控,並推廣江蘇墾區的做法,在墾區實行總會計師和財務總監制度。
2.墾區大力開展管理效益年活動,進一步學習邯鋼和亞星經驗,建立層層分解、人人有責的成本控制體系,推進企業成本管理的制度化和規范化,加強了成本管理。黑龍江墾區廣泛開展成本逆控活動,各類農作物每公頃成本比上年下降180-300元,綜合成本下降270元,全墾區可比決成本降低43831萬元。
3.農墾系統列入3599戶中的重點脫困企業82戶,到2000年底,累計脫困的企業56戶,脫困率為68.3%,比上年增加近38個百分點。在56戶脫困的企業中,扭虧為盈的21戶,佔37.5%,比1999年7增加戶,共實現利潤5297萬元,增加盈利3589.2萬元,其中有10戶連續兩年保持盈利。有35戶企業是通過破產、兼並、重組、關停等形式擺脫困境的,佔62.5%。
4.在剝離企業不良資產、減輕企業負擔方面,取得了較好成績。2000年,農墾系統積極爭取政策支持,通過多種形式(包括債轉股)剝離企業不良資產達100億元左右。
5.扶貧工作取得新進展。2000年,138個邊境貧困農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28.93億元,比上年增長了36.40%,是「九五」期間增長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產業17.99億元;第二產業3.93億元;第三產業7.01億元,比上年分別增長40.44%、28.85%和31.03%。人均收入較上年也有一定幅度的增長。138個邊境貧困農場盈虧相抵後,虧損1.3億元,比上年減虧63%。其中,盈利農場達到65個,比上年增加14個。
(五)科技和培訓工作得到加強 2000年引進和推廣水稻機插側深施肥技術、奶牛繁殖管理配套技術、膠園覆蓋技術和化學除草技術等20餘項新技術。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棉花生產中,大力推進機械化采棉新技術,擴大了生產經營規模,降低了棉花生產勞動強度,提高了勞動生產率和收益率。黑龍江墾區通過引進優質稻選育技術、優質奶牛繁育技術、鮮奶加工技術、激光平地技術和衛星定位系統等,大大提高了農業生產的科技含量。2000年農墾系統有5個項目被列入農業跨越計劃項目(全國共28個),30個項目被列入國家豐收計劃項目;中國荷斯坦奶牛MOET育種體系的建立與實施獲國家科教基金農技推廣獎和農戶獎。
積極開展了幹部培訓工作,努力提高農墾系統各級領導的管理和決策水平。2000年全系統共培訓各類管理人員10萬多人次,有效地提高了農墾幹部的技術、管理和決策水平。
❸ 今年大豆的收獲怎麼樣
黑龍江今年大豆種植面積受進口影響將再減10%受國際豆價略升及春播延遲影響,今年黑龍江省大豆(3825,-78.00,-2.00%)播種面積下降的趨勢或得以緩解,但產業基本面仍不容樂觀——
4月30日,始於去年12月1日的本輪國家大豆收儲落下帷幕。「蟄伏」一冬的黑龍江省大豆加工企業,紛紛隨行就市掛出自己的收購價格。
黑龍江省大豆協會調查顯示,企業收購價每斤普遍降了7分錢左右,加之國際大豆價格近來小幅上揚企穩,之前豆企大面積停工的狀況有所好轉,約有半數企業又動了起來。
壞天氣也成了利好消息。由於春播延遲,一部分玉米(1927,-1.00,-0.05%)和小麥(2287,-10.00,-0.44%)田不得不改種大豆,一些豆農轉產水稻的計劃也在冬雪春雨中「泡了湯」,種大豆是無奈的堅持。
種植大戶「移情別戀」
「預報明天有中到大雨,今晚必須把水埂子搶出來,要不15號插秧還得往後拖!」
5月5日下午,富錦市二龍山鎮集民村村支書韓士東帶著20多個僱工在自家的地里忙碌著。他去年種了230垧大豆,上月末以1.78元/斤的價格處理掉了九成,就是個保本。今年他鐵了心全改種水稻,但前一段地里被雪水泡著下不去腳,打埂來不及,只好留了1000來畝地仍種大豆。
韓士東說,往年全村670戶家家種大豆,村裡80%的地塊是大豆田。而今年僅20%的農戶願意繼續種植大豆,面積還占不到1/5。
富錦市2002年被中國特產之鄉組委會命名為「中國大豆之鄉」,屬國家大豆振興計劃示範縣,大豆年播種面積維持在250萬畝左右。大豆之鄉的種豆大戶,怎會「移情別戀」呢?
比較效益低是關鍵。二龍山鎮黨委書記吳寶清給記者算賬,一垧大豆收4000斤,按1.8元/斤算,毛收入7200元,扣除3500元成本,凈賺3700元;而一垧水稻凈賺則在8000元以上。當地農民以往願意種大豆,主要是沿襲多年的種植習慣。大豆種植成本低,管理比較粗放省心,「見苗後基本就可以收工了」,「遇到好年景,也不少賺」,農戶們至今對2007年最高達3元/斤的好行市津津回味。
但這種種植慣性正遭遇越來越大的阻力。
2008年來,國際大豆價格持續低迷,目前浮動在3000元/噸的水平線上,已經低於國內大豆的生產價。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照新認為:「從絕對收益來看,大豆價格沒有達到豆農的期望值;從相對收益來看,種植玉米要比大豆的收益更大。」
3月底,二龍山鎮新興村的「全國種糧能手」孫聖海把去年276垧地產出的300多噸大豆一次性出手,僅賣到1.64元/斤的價格,賠了60多萬。今年春耕,他全改了水稻,大豆「一根壟都沒種」。
而對於該省北部黑河地區,豆農根本不可能像孫聖海那樣瀟灑轉產。由於地處高寒地帶積溫受限,約有近千萬畝耕地只能以種豆為主。黑河市遜克縣邊疆鎮豆農曹雷說,當地種小麥怕旱、種玉米產量低,他今年准備試種些中草葯,如果成功明年就轉產。
黑龍江省農委3月公布的一則農情調查顯示,2010年全省大豆種植面積預計下降到6500萬畝,減少560萬畝,跌幅迫近10%。進入4月,受50年最大暴雪及持續低溫等因素影響,該省春播普遍推後,部分作物面積只能改種大豆,多少緩解了大豆種植滑坡的情形。
加工企業再陷「休克」
過去的小半年,在進口大豆沖擊下,黑龍江的豆企遭遇了2008年以來又一次嚴重的停工潮。
金正油脂有限公司4.8萬平方米的廠區一片沉寂。六棟標准儲藏罐內那1萬多噸大豆何時能上生產線,沒人知道。「春節後到4月中旬一直沒開工,170多名員工大部分都放假了,每個月給300塊錢生活費。」董事長金壯辦公桌的電腦屏幕上,實時顯示著芝加哥和大連期貨市場的大豆價格。他感嘆,往年的4月是春耕前收豆的忙季,而今年只有零星農民來打聽價格,「有價無市」。
一個月前的情況的確讓人寒心。進口大豆的到港價格只有3400元/噸左右,和國家規定的大豆最低收購價3740元/噸之間,存在300多元的價差,「扣除國家每噸160元的補貼,加工一噸我還得倒貼150元!」金壯說,按每斤1.7元收購才合適,豆農卻不肯賣,企業只有停產。看著一百多號人成天無所事事,金壯心裡很不是滋味,他甚至想轉產搞玉米烘乾。
據業內人士介紹,我國以進口大豆為原料的加工企業已佔據了80%以上的市場份額。近年來,國內大豆壓榨企業紛紛興建擴廠,而廠址大都選在沿海地帶,逐漸放棄了東北大豆渠道。
為防「豆賤傷農」,國家自2008年起實施臨儲計劃和最低收購價政策,農民利益有了保障,但壓榨企業卻陷入尷尬。2009年,國家把部分壓榨企業納入了收儲補貼范疇,但面對進口大豆的價格差,補貼顯得有些杯水車薪。
至今年3月,黑龍江省68家規模以上的大豆加工企業絕大多數停產,並全部停止收購大豆,總開工率甚至跌至兩成以下。個別仍堅持生產的企業,消化的是去年「臨儲轉地儲」的大豆。
去年底,國家安排黑龍江將150萬噸臨時儲備大豆,定向銷售給大豆加工企業,補貼標準是每噸210元。一位油脂企業負責人抱怨,「本想拿著國家補貼的大豆能得點實惠,卻沒想到吃了個啞巴虧。」
「我們降了8分錢,現在掛出的收購價是一塊七毛二。」金壯5日告訴記者,進入農忙時節,賣豆子的少,目前加工的仍是之前享受國家補貼的豆子,估計能堅持到5月10日,之後還得停工。他把收豆的希望寄託在6月中旬農忙以後。
振興提高仍有潛力
豆農們百思不得其解,為什麼美國、阿根廷、巴西的大豆漂洋過海運到中國,價格卻比國產大豆還低那麼多?
業內人士分析,症結在三個方面:種植方式不同、產業結構不同以及補貼等政策機制不同。
中國大豆多為散戶種植,每戶平均只有3.5畝生產規模,專業大戶也只有150畝左右,而美國、巴西、阿根廷的生產規模平均在2200畝左右。兩相比較,外國大豆成本平均每噸要低100—200元。
國際大公司還建立了從種植農場、貿易公司、港口、船隊、加工廠甚至期貨公司等覆蓋「全產業鏈」的商業體系,占據了市場營銷的頂端優勢。此外,進口大豆的價格優勢,還得益於政府的高額補貼。
與外資「航空母艦」般的產業鏈比起來,東北一家一戶的小農生產和散兵游勇似的油脂加工企業,形同「小舢板」。
對於如何促進大豆產業健康發展,黑龍江農科院大豆專家劉忠堂建議,首先要提高單產,實行規模化種植、企業化管理。黑龍江省農墾系統的畝產接近340斤的國際先進水平,而農戶種植畝產僅200多斤,「這裡面有極大的潛力可挖」 。其次,要建立保護豆農和企業的價格體系。此外,國家應加大在水利設施、農機裝備、農田基本建設、大豆科研和品種改良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中國大豆協會副會長劉登高說,還可設立大豆產業發展基金,從產業和金融政策等方面引導主產區大豆加工企業的聯合。
近日,黑龍江省農委、發改委、財政廳等部門正著手研究制定該省大豆產業發展振興規劃,以期促進該省大豆產業多元化發展,增強對大豆市場的調控能力。
延伸閱讀
■豆油(7434,-174.00,-2.29%)是我國最主要的食用油,約占國內食用植物油消費的40%;豆粕(2834,-53.00,-1.84%)是重要的飼用蛋白原料,占國內飼料工業蛋白原料的60%左右;豆製品是我國主要的傳統植物蛋白食物。
■改革開放以來,包括大豆在內我國油料生產持續快速發展,面積不斷擴大,單產大幅度提高,總產量成倍增長,產品質量明顯改善。
■到2005年,全國油料播種面積達到21476.6萬畝,比1978年擴大12143.1萬畝,增長130%,年均增加450萬畝;平均畝產量達到143.3公斤,比1978年提高87.4公斤,增長156.4%,年均增加3.2公斤;總產量達到3077萬噸,年均增加94.6萬噸。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程國強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支持大豆產業 保障農民利益
本報記者 朱 雋
確保國家整體糧食安全
確保農民利益
確保市場和價格穩定
發揮競爭優勢和資源優勢
程國強說,我國對大豆產業的支持政策亟待完善和強化,但政策的根本出發點必須是保護農民利益。今後支持大豆產業發展,應堅持確保國家整體糧食安全,確保農民利益,確保市場和價格穩定,發揮競爭優勢和資源優勢。
據了解,大豆產業鏈相對較長,涉及生產、油脂加工、食品加工、養殖業、醫葯、化纖等多個行業,更是關乎約數千萬農民的利益。程國強說,近幾年我國大豆種植面積一直保持在1.4億畝左右,產量穩定在1400萬—1600萬噸。盡管今後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豆油、豆粕需求將繼續呈迅猛增長勢頭,但受農業資源短缺、糧油作物比價、不同油脂油料產品相互替代等因素的影響,國產大豆很難突破現有水平、將始終呈有限供給態勢,我國繼續從國外進口大豆將不可避免。
程國強認為,促進我國大豆生產的穩定發展,最根本的就是要保護和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由於耕地面積有限,不同糧食作物與大豆的比價收益關系,將直接決定農民種植大豆的意願。拿東北產區來講,多年的實踐表明,大豆與玉米的合理比價應該保持在2.3∶1。若大豆價格太低,將使農民放棄大豆種植,轉向玉米或者水稻生產。這是今年初東北地區農民大豆種植意向下降的根本原因所在。
程國強分析,2008—2009年,我國實施大豆臨時收儲政策,最基本的出發點是保護農民利益。「從實際效果看,起到了托市保價、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對保持大豆生產穩定發展具有積極意義」。但程國強坦言,臨時收儲政策也給主產區壓榨企業帶來一定不利影響。下一步政策調整時應努力減少市場扭曲,兼顧下遊行業利益。企業也應進一步發揮優勢,整合加工資源,提高效率,抓緊建立向上拓展、向下延伸的產業鏈體系,著力提升核心競爭力。
程國強建議,從戰略上看,東北產區應制定目標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確的大豆發展戰略,特別要注重充分發揮獨特的非轉基因大豆和食用大豆的資源優勢和競爭優勢,進一步完善和強化政策支持、技術支撐與產業保障,促進大豆產業穩定發展。
❹ 《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的亮點有哪些
近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意見》,這是時隔24年後中央再次出台全面指導農墾改革發展的專門文件。為使讀者更好理解,我們作如下解讀——
1、農墾改革的基礎是什麼
保障糧食和戰略物資安全
目前,農墾已成為農工商一體化經營、一二三產業全面發展、科教文衛等設施較為完善的經濟社會系統。黑龍江墾區等成為響當當的「國家大糧倉」,新疆兵團和廣東、海南等墾區貢獻著棉花、蔗糖、橡膠等國家戰略物資,涌現出首農、光明、完達山等一大批龍頭企業。
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
無論是在開發北大荒、挺進戈壁灘、開辟橡膠園等艱苦創業時,還是在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斗爭中,以及「非典」疫情、汶川地震等應急時刻,農墾都堅決圓滿地完成國家指令,發揮了當之無愧的國家隊作用,成為國家在關鍵時刻抓得住、用得上的重要力量。
頂層設計釋放農墾活力
我國農業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大,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任務更加艱巨,維護邊疆和諧穩定的壓力明顯增強。農墾農業生產力先進,具有獨特的組織優勢,新時期迫切需要加快農墾改革發展,發揮其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的重要作用。而農墾存在經營機制不夠靈活、社會負擔依然沉重、管理體制尚未完全理順、政策保障體系仍不健全、部分國有農場生產經營困難等問題,需要從中央層面對農墾改革發展進行頂層設計。
2、農墾改革的定位是什麼
三大主體功能
保障國家糧食和重要農產品安全墾區——黑龍江等糧食主產墾區要強化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建設;海南、廣東等墾區要加強天然橡膠生產基地建設;江蘇等墾區要打造國內一流種業企業集團。
保障重要城市食品供應和市場穩定墾區——北京、天津、上海等墾區要提升糧食和「菜籃子」產品生產供應能力,保障城市主要農產品市場穩定。
保障國家邊境穩定和生態可持續發展墾區——新疆等墾區邊境農場,要發揮好維穩戍邊和抵禦境外有害生物入侵等職能;湖北等墾區及位於沿江沿湖等農場,要強化生態涵養。
四個新定位
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國家隊」。農墾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承擔著更加重要的歷史使命。
中國特色新型農業現代化的「示範區」。農墾不僅要自身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而且要示範引領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對外合作的「排頭兵」。農墾要在農業走出去中發揮排頭兵作用,帶動其他各類農業經營主體抱團走出去。
安邊固疆的「穩定器」。農墾一大批國有農場位於邊疆地區,歷來在建設邊疆、保衛邊疆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農墾兵農合一,在邊境反恐、打擊境外敵對勢力滲透,以及禁毒、阻擊外來動植物疫病等方面繼續發揮特殊作用。
3、農墾改革的方向是什麼
一方向兩重點六任務
一個方向: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兩個重點:在發展上要以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為核心,在改革上要以推進農場企業化、墾區集團化改革為主線;六大任務:建設現代農業的大基地、大企業、大產業,增強農墾內生動力、發展活力、整體實力。
堅守三條底線
決不能把國有農業經濟改沒了。嚴防國有資源資產流失,壯大國有農業經濟。
決不能把農業改弱了。堅持以農為主,延伸和打造現代農業全產業鏈。
決不能把規模改小了。堅持適度規模經營,鞏固和提升農墾的傳統優勢。
鎖定三大目標
改革目標:要健全完善墾區集團現代企業制度,增強集團競爭力,加快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農業企業集團。
發展目標:農墾糧食等主導產業發展水平全國領先,產量和商品量在全國佔一定比重。圍繞糧、棉、糖、膠、奶、種子等農墾優勢主導產業,加快建成國家穩定可靠的大型生產供應基地;加快形成集技術研發、人才培養、物質裝備、基礎設施、質量安全等於一體的完善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打造農業全產業鏈。
民生改善目標:多途徑拓寬致富增收渠道,促進收入水平和經濟發展同步增長;推進墾區新型城鎮化發展,做好道路、飲水、供電、危房改造等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健全教科文衛等公共服務。
4、農墾改革的內容是什麼
集團化是改革主導方向
全國35個墾區中,有17個墾區實現集團化管理體制,18個墾區實行非集團化管理體制。墾區間情況千差萬別,允許採取多樣化的發展路徑,但都應堅持集團化改革的主導方向。
堅持社企分開改革方向
推進國有農場企業化改革,必須將辦社會職能改革到位,堅持社企分開改革方向,推進國有農場生產經營企業化和社會管理屬地化。
統一經營和家庭承包相結合
堅持以職工家庭經營為基礎、大農場統籌小農場的農業雙層經營體制。強化國有農場的統一經營職能,特別是強化國有農場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經營和管理職能,解決家庭經營辦不了、辦不好和辦了不劃算的問題。
建新型用工制破解誰來種地
加大就業創業政策扶持,建立農業從業人員更新換代機制;健全職工招錄、培訓體系,建立以勞動合同制為核心的市場化用工制度;鼓勵和引導職工子女紮根農場務農興業。
統籌納入國家社保體系
今後要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將農墾職工和墾區居民納入相應的社保、社會救助等體系;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農墾企業和職工個人參保的財政補助。
「三嚴」管好國有土地
嚴禁擅自收回農墾國有土地使用權,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嚴肅查處擅自改變農墾土地用途和非法侵佔農墾土地行為;加快劃定永久基本農田,推進農墾國有土地確權登記發證和農墾土地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開展農墾國有農用地使用權的抵押、擔保試點。
5、農墾改革如何推進
落實地方責任統籌建設規劃
各級黨委、政府要研究制定推進農墾改革發展的具體實施方案;國家有關部門要支持在若干墾區先行試點,總結經驗,加快推進;確保農墾公平享受國家各項政策支持,將農墾納入同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並同步實施,不能以任何理由將農墾排除在外。
增加對農墾的財政資金投入
不僅支持國有企業改革的政策要用於農墾,而且各項強農惠農政策要覆蓋農墾。財政部門要將農墾全面納入國家強農惠農富農和改善民生政策覆蓋范圍。金融部門要支持符合條件的農墾企業上市融資,有條件的墾區要發展村鎮銀行等,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
農墾管理部門要簡政放權
目前,農墾管理部門主要有兩類,集團化墾區在改制為企業集團的同時,保留省級農墾管理機構牌子,承擔墾區行政和社會管理職能;非集團化墾區省級設有行政或事業性質的農墾管理機構,主要履行行業指導和服務職能。農墾管理部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不得擅自解散、下放、撤銷國有農場,國有農場合並、分設、調整等體制變動,須徵求上級農墾管理部門意見。
培育高素質人才隊伍
加強農墾經營管理人才引進和培訓,培養懂市場、善經營、會管理的優秀企業家,造就一支熱愛農墾、獻身農墾的高素質幹部職工隊伍。建立健全農墾培訓體系,以家庭農場主、承包大戶、農機手等為重點,全面提高職工能力素質。
弘揚農墾精神
農墾文化是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艱苦奮斗、勇於開拓的農墾精神伴隨農墾事業發展全過程,要將農墾文化建設和現代企業制度建設、農墾體制改革結合起來,形成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精神風貌。
6、農墾如何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
建設大型農產品生產基地
加快建設一批商品率高、產品質量安全的國家糧棉糖膠乳肉等大宗農產品生產基地;鼓勵農墾企業通過土地託管、代耕代種代收、股份合作等方式,與農戶形成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黑龍江、內蒙古墾區要建成穩定可靠的大型商品糧基地;新疆兵團要建成優質棉花和農牧產品基地;北京等城郊型墾區要建成大城市主副食品供應基地;廣東等熱作墾區要建成橡膠糖料基地。
補齊農產品加工流通短板
農產品加工流通業是農墾需要迎頭趕上的最大短板。要建立從田間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加強糧食晾曬、烘乾、倉儲設施建設,加快發展冷鏈物流、電子商務、連鎖經營等流通業態。以政府性資金為引導,設立農墾戰略產業發展股權投資基金,推動糧食等產業聯合聯盟聯營。
插上科技創新的翅膀
農墾要推進農業科技體制創新,組建以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加強農墾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建設。農墾在全國糧食作物商品種子生產供應中佔有重要地位,要整合資源做大做強育繁推一體化種子企業;加快「互聯網+」、大田物聯網的應用示範。
做好「試驗田」「先行者」
農墾要示範帶動農村農民發展現代農業,發揮「試驗田」和「先行者」的作用。要試驗示範農業新技術、新裝備和生產經營新模式;推廣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公司+國有農場+家庭農場」等經營模式,帶動農戶增收。
帶動農民低成本市民化
以國有農場場部為中心的農墾小城鎮已成為吸納人口、聚集產業、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的重要載體。農墾可通過企業化運作,實現農墾小城鎮有產業,能就業創業,帶動周邊農民實現快速職業化和低成本市民化,實現從「土地的城鎮化」向「人的城鎮化」轉變。
「走出去」擴大產業基地
要依託大型企業集團,實施大項目帶動戰略,推進農業資源、終端市場和倉儲物流網路的全球布局,特別是「一帶一路」區域的布局。圍繞糧膠乳糖等主導產業,鞏固和擴大境外產業基地。
扶持薄弱地區農場建設
支持邊境農場加快發展特色產業、邊境貿易和邊境旅遊,多渠道增加職工收入;通過開發式扶貧,培育主導產業,提升人力資源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