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半導體產業鏈先進半導體

半導體產業鏈先進半導體

發布時間:2021-02-16 17:33:49

1. 台積電 和 先進半導體 去哪家好

不是很想回答您的問題.

首先,半導體製造行業在中國正處於飛速發內展的階段,去任何一家都容是合適的。
其次,在這兩家半導體工藝製造集團人事的變動其實很快的,基本上半年至一年有一次調整,但是這只是組織架構調整,對你的職位啊,薪水啊,或者其他你所希望的調整基本是沒有的,你所期待的調整要2-3年才會調整一次.
最後,工作氛圍都是很棒的,條件也很舒適,因為你將在恆溫環境下度過你的一天,從早晨太陽還沒有出來你就要開始工作了,到晚上月亮已經高頭懸掛的時候你才能下班.
結論,沒有好與壞,但是,建議你考慮下這兩家公司的背景,是台資企業還是歐美企業,你知道的,這個不解釋.
不解釋又怕你不懂,說了,台資你會感覺身體累;歐美,你會感覺心理累.

2. 上海先進半導體,毀三方是什麼情況啊

還沒聽說過,應該會退吧
沃工網

3. 為何台灣的半導體產業會這么強

半導體被稱為國家工業的明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美日韓是世界公認的半導體產業最發達的三個國家,它們培育了眾多耳熟能詳的跨國企業,英特爾、AMD、高通、三星、SK海力士、首爾半導體、東芝、瑞薩、信越等,個個體量驚人、實力雄厚。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台灣曾經一度成為全球IC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期間,聯發科、台積電、聯電、日月光、聯詠、瑞昱等企業迅速發展,讓台灣半導體在全球產業鏈中佔有一席之地。如今,在全球電子產業轉移、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形勢下,台灣的IC產業仍舊活躍於一線,尤其是晶圓代工方面,台積電、聯電一直位列全球十大晶圓代工廠商之中,讓人驚嘆不已。

除了上述原因,台灣半導體產業的發展離不開島內的大環境和大陸的支持,為什麼這么說呢?一是由於台灣的電子產業非常發達,涉及手機、電腦、LED、電子組裝等,整個產業鏈非常完善,相關公司眾多,給了半導體企業發展和崛起的良好土壤。據統計,台灣本土的上市公司,近乎一半的企業與電子相關。二是由於大陸廉價的勞動力,給了台灣半導體企業高速發展的源動力,台灣很多與電子相關的廠商將自己的製造中心設在大陸。

4. ASM先進半導體材料(深圳)有限公司是個什麼樣的公司

你說的是福永的分廠,那廠以引線框和後處理設備為主.待遇中等偏下.交通特別差,還不如來鹽田主廠區

5. 上海先進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產品主要用於什麼行業他們的職位對行業背景以及英語要求高嗎

上海先進半導體製造股份有限公司(簡稱ASMC,前身為上海飛利浦半導體公司)是一家位於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的集成電路代工企業。公司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模擬晶元代工廠之一,擁有月產2.8萬片的5英寸、月產5.1萬片的6英寸、月產1.2萬片的8英寸三座工廠。主要專注於製造模擬半導體及雙極型混合訊號半導體,產品用於各類終端市場應用方案,包括計算機、通訊及電子消費品。

6. 中國晶元產業鏈究竟發展的怎麼樣

目前來說,中國在晶元材料和晶元製造設備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中光刻膠,刻膠用於微小圖形的加工,生產工藝復雜,技術壁壘較高。我們要知道電路設計圖首先通過激光寫在光掩模版上,然後光源通過掩模版照射到附有光刻膠的矽片表面,引起曝光區域的光刻膠發生化學效應,再通過顯影技術溶解去除曝光區域或未曝光區域,使掩模版上的電路圖轉移到光刻膠上,最後利用刻蝕技術將圖形轉移到矽片上。

南大光電研發的ArF光刻膠是目前僅次於EUV光刻膠以外難度最高,製程最先進的光刻膠,也是集成電路22nm、14nm乃至10nm製程的關鍵。

基金二期募資於2019年完成,募資2000億,社會撬動比,共8000億。也就是目前中國合計投入14532億,對設備製造、晶元設計和材料領域加大投資。

中國也立下了宏偉目標,明確提出在2020年之前,90-32nm設備國產化率達到50%,2025年之前,20-14nm設備國產化率達到30%,而國產晶元自給率要在2020年達到40%,2025年達到70%。

7. 中國半導體產業現狀

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亞太轉移,我國半導體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06年達到247.7億美元。主要應用領域包括計算機、消費電子、通信等。在電子製造業轉移和成本差異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亞太地區轉移趨勢明顯。我國內地半導體產業發展滯後於先進國家,內地企業多位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我國半導體產業成為全球產業鏈的組成部分,產量和產值提高迅速,但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2007年半導體產業大幅波動,長遠發展前景良好

半導體產業的硅周期難以消除。2007年上半年,在內存價格上升等因素作用下,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明顯下滑。至2007年下半年,由於多餘庫存的降低、資本支出的控制,半導體市場開始回升。預計2008年,半導體產業增速恢復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長遠來看,支撐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下游應用領域仍然處在平穩發展階段,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更新也不曾停滯。產品更新與需求形成互動,推動半導體產業持續增長。

我國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速遠快於全球市場

我國半導體市場既受全球市場的影響,也具有自身的運行特點。

我國半導體應用產業中,PC等傳統領域仍保持平穩增長,消費電子、數字電視、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處於快速成長期,3G通信等領域處於成長前期。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增速遠快於全球市場,是全球市場增長的重要拉動元素。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同樣快速提高。在封裝測試業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設計和製造業的比例逐步提高,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在相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系統地開展了標准制定和專利申請工作,有效地保障本土企業從設計、製造等中上游產業鏈環節分享內地快速增長的電子設備市場。

分立器件、半導體材料行業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產業的最大組成部分。分立器件、半導體材料和封裝材料也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內地分立器件和半導體材料市場和產業也處於快速增長之中。

上市公司

我國內地半導體產業上市公司面對諸多挑戰。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提。半導體材料生產企業有較強的定價能力,在保持產品換代的前提下,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封裝測試公司整體狀況較好;分立器件企業發展不均。

全球半導體產業簡況

根據WSTS統計,200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達2477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8.9%;產量為5192億顆,比2005年增長14.0%;ASP為0.477美元,比2005年下降4.5%。

從全球范圍來看,包括計算機(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費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在內的3C產業是半導體產品的最大應用領域,其後是汽車電子和工業控制等領域。

美、日、歐、韓以及中國台灣是目前半導體產業領先的國家和地區。2006年世界前25位的半導體公司全部位於美國、日本、歐洲、韓國。2005年,美國和日本分別佔有48%和23%的市場份額,合計達71%。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進步很快。韓國三星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台積電(TSMC)的收入在2007年上半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排名快速升至第6,成為2007年上半年進入前20名的唯一一家台灣公司,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台灣代工業非常發達。

中國市場簡況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市場,並且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06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突破5800億,其中集成電路市場達486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7.8%,遠高於全球市場8.9%的增速。我國市場已經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強。

在市場增長的同時,我國半導體產業成長迅速。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2006年國內生產集成電路355.6億塊,同比增長36.2%。實現收入1006.3億元,同比增長43.3%。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佔世界比重還比較低,但遠高於全球總體水平的增長率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中國集成電路的應用領域與國際市場有類似之處。2006年,3C(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佔了全部應用市場的88.5%,高於全球比例。而汽車電子1.3%的比例,比起2005年的1.1%有所提高,仍明顯低於全球市場的8.0%。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汽車市場銷量呈增長態勢,汽車電子國產化比例逐步提高。這說明,在汽車電子等領域,我國集成電路應用仍有較大成長空間。

我國在國際半導體產業中所處地位

我國半導體市場進口率高,超過80%的半導體器件是進口的。國內半導體產業收入遠小於國內市場規模。

2006年國內IC市場規模達5800億,而同期國內IC產業收入是1006.3億。

我國有多個電子信息產品產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一,包括台式機、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電視機、DVD、MP3等。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產品應用國。但目前國內企業只能滿足不到20%的集成電路產品需求,其他依賴進口。

中國大陸市場的半導體產品前十名的都是跨國公司。這十家公司平均21%的收入來自中國市場。這與中國市場佔全球市場規模的比例基本吻合。2006年這十家公司在中國的收入總和佔到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規模的34.51%。上述兩組數字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跨國公司佔有國內較高市場份額。國內半導體市場對進口產品依賴性高。

雖然我國半導體進口量非常大,但出口比例也非常高。2005年國內半導體產品有64%出口。這種現象被稱為「大進大出」,主要是由我國產業鏈特點造成的。

總的來看,我國IC進口遠遠超過出口。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和微電子組件進口額為1035億美元,出口額為200億美元,逆差巨大。

由於我國具有勞動力競爭優勢,國際半導體企業把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鏈環節向我國轉移。我國半導體產業逐漸成為國際產業鏈的一環。產業鏈調整和轉移的結果是,我國半導體產業在低技術、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環節得到了優先發展。2006年,我國IC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業所佔的比重分別是18.5%、30.7%和50.8%。一般認為比較合理的比例是3:4:3。封裝測試在我國先行一步,發展最快,規模也最大,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比較充分的環節。而處於上游的IC設計成為最薄弱的環節。晶元製造業介於前兩者之間,目前跨國公司已經開始把晶元製造逐步向我國轉移,中芯國際等國內企業發展也比較快。

這樣的產業結構特點說明,國內的半導體企業多數並未直接面對半導體產品的用戶—電子設備製造商和工業、軍事設備製造商,甚至多數也沒有直接分享國內市場。更多的是充當國際半導體產業鏈的一個中間環節,間接服務於國際國內電子設備市場。這種結構,利潤水平偏低,定價能力不強,客戶結構對於企業業績影響較大。究其原因,還是國內技術水平低,高端核心晶元、關鍵設備、材料、IP等基本依賴進口,相關標准和專利受制於人。國內企業發展也不夠成熟,規模偏小,設計、製造、應用三個環節脫節。

與產業鏈地位相對應,我國大陸的企業多為Foundry(代工)企業,這與台灣的產業特點相類似。國際上大的半導體跨國公司多為IDM形式。

2007全球半導體市場波動,未來增長前景良好

半導體產業長期具有行業波動性

硅周期性依然將長期存在。這是由半導體產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半導體產業本身具有較長的產業鏈環節。
同時,半導體產業本身是電子設備大產業鏈的一個中間環節。下游需求和價格變動等外在擾動因素、產業技術升級等內在擾動因素必然在整個產業鏈產生傳導作用。傳導過程存在延時,從而導致半導體公司的反應滯後。半導體產業只有提高自身的下游需求預見性,及早對價格、需求和庫存等變動做出預測,從而盡量減小波動的幅度。但是,半導體產業的波動性將長期存在。
2006年全球手機銷售量增加21%

2006年全球手機銷售量為9.908億部,同比增長21%,其中,2006年四季度售出2.84億部,佔全年28.5%。

Gartner預測2007年手機銷量為12億部,比2006年增加2億部。手機市場增長平穩。手機作為個人移 動終端,除了通信和已經得到初步普及的音樂播放功能外,將集成越來越多的功能,包括GPS、手機電視等等。3G的逐漸部署也極大促進手機市場的增長。手機用晶元包括信號處理、內存和電源管理等。圖9反映了手機用內存需求的增加情況。

2006至2011年全球數字電視機市場將增長一倍

iSuppli預測,從2006年至2011年全球數字電視機半導體市場將增長一倍,從71億美元增至142億美元。

數字電視機的晶元應用包括輸入/輸出電路、驅動電路、電源管理等方面。帶動數字電視機增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平板電視價格下降,新一代DVD播放機普及,高清電視推廣等。此外,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宣布了從模擬電視切換到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的計劃。例如,2009年2月17日,全美模擬電視將停播,全部切換為數字電視廣播。

中國內地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環境

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作為國際產業鏈的一個環節,企業形態以代工型企業(foundry)為主,產業結構偏重封裝測試環節,半導體製造快速發展,未來我國半導體產業與國際產業大環境的聯系將愈發密切。

總的來看,國內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相對較小,產品單一,企業發展和技術水平還不夠成熟穩定,行業處於成長期。下游通信、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產業同樣是正在上升的市場,發展程度低於國際先進水平,發展速度快於國際平均水平。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並非完全與國際同步,具備自身的產業「生態環境」,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

2007年上半年,雖然全球市場增速只有2%,但我國內地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總產量同比增長15.2%,達到192.74億塊。共實現銷售收入總額607.22億元,同比增長33.2%。收入增長與2006上半年的48%相比有所回落,部分是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但相當大的程度還是國內產業收入基數增大等因素及內在發展規律所致。

我國半導體市場和產業規模增長遠快於全球整體增速

受益於國際電子製造業向我國內地轉移,以及國內計算機、通信、電子消費等需求的拉動,我國內地半導體市場規模的增長遠快於全球市場的增長速度,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的重要推動區域。

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IC產業規模僅有10億元,至2000年突破百億元,用了近10年時間;而從2000年的百億元增至2006年的千億元,只用了6年時間。今年年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收入總額有望超過全球8%,提前實現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到2010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佔全球8%份額」的目標。

我國半導體應用產業處在高速發展階段

PC、手機等傳統領域發展依然平穩,同時多媒體播放GPS和手機電視為手機等移 動終端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我國數字電視、3G、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發展進程有別於國際水平,未來幾年內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有力促進國內半導體需求。

搶占標准制高點,充分利用國內市場資源

其實,從目前的角度來看,我國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國內企業在某種程度的程度還不是直接受益者。這是由國內半導體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所決定的。這一情況在逐步改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在標准和專利方面取得突破。

國內的管理部門、專家團隊、科研機構和企業已經具有了產業發展的規劃能力和前瞻性。在國內相關發展規劃的指導下,產業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促使3G通信標准TD-SCDMA、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准AVS標准、數字電視地面傳輸國家標准DTMB等系列國內標准出台;手機電視標准雖然尚未明確,但CMMB等國內標准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國有標准雖然未必使國內公司獨享這些領域的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市場,但是標準的制定主要是依靠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在標准制定的過程之中,這些科研機構和企業已經系統地實現了相關技術,研發出了驗證產品,取得先入優勢。標准制定的同時,國內科研機構已經開展專利池的建設。這樣,國內半導體產業就具備了分享這些領域的國內市場的有利條件。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內數字電視、消費電子等產業進一步發展,已經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等上游產業具有了昔日不可比擬的帶動能力,本土半導體公司可以更加直接的「觸摸」到國內半導體應用產業了。

產業鏈結構緩慢向上游遷移

自有標准體系的建立,使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身處有利的「生態環境」內,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前景良好。目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結構已經在逐漸發生變化。2002年,中國IC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8.1%、17.6%、和74.3%,2006年,這一數字變為18.5%、30.7%和50.8%。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業並舉,我國半導體產業才能產生更好的協同作用,國際公認的合理比例是3:4:3。我國半導體產業比例的改變,說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向中上游延伸,但距離理想的比例還有差距。設計和製造業需要更快的提高。

晶元設計水平和收入逐步提高

從集成電路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只有掌握了設計,使產業鏈結構趨於合理,才能掌握我國IC產業的主動權,才能進入IC產業的高附加值領域。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的設計水平不斷提高。20%的設計企業能夠進行0.18微米、100萬門的IC設計,最高設計水平已達90納米、5000萬門。

雖然我國半導體產業很多沒有直接分享國內3G、消費電子等領域的高成長。但是,這些領域確實對我國IC設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例如,鼎芯承擔了中國3G「TD-SCDMA產業化」國家專項,並在2006年成為中國TD產業聯盟第一家射頻成員;展訊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手機晶元研發的半導體企業,2006年的銷售額達3.32億元。內地排名第一的晶元設計企業是珠海炬力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晶門科技總部位於香港),MP3晶元產品做的比較成功,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3.46億美元。中星微電子和展訊通信公司先後獲得國家科技最高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晶元生產線快速增長

我國新建IC晶元生產線增長很快。從2006年至今增加了10條線,平均每年增加6條。已經達到最高90納米、主流技術0.18微米的技術水平。12英寸和8英寸晶元生產線產能在國內晶圓總產能中所佔的比重則已經超過60%。跨國企業加快了把晶元製造環節向國內轉移的速度,Intel也將在大連投資25億興建一座晶元生產廠。

建成投產後形成月產12英寸、90納米集成電路晶元52000片的生產能力,主要產品為CPU晶元組。目前我國大尺寸線比例仍然偏小,生產線的總數佔全世界的比例也還小於10%。「十一五」期間我國IC生產線有望保持快速增加。

8. 我國半導體行業背後正在面臨著哪些問題呢

面臨著一些製造上的突破。

前一段時間鬧得很火的事情,美國以及公司為了抑制華為公司的發展,暫停向華為提供晶元的代工服務,這讓華為一下失去了晶元的來源。我國的工業發展到今天已經算是很快了。

當我們遇到問題也是一件好事,這也讓我們看到了我們存在的不足,這個時候我們明白了我們應該做什麼,有一個實現的目標,這就是很好的。對未來我國半導體的發展我們始終持積極的態度,任何苦難始終是難不倒自強不息的中國人民的,相信很快,在各種政策的扶持下,我們的半導體行業會很快發展起來。

9. 高端半導體最先進的是哪幾個國家

高端最來先進的國家只有一個,美源利堅合眾國。
日本主要是生產一些加工設備(比如日立和NEC),特別是後道封裝檢測這塊的設備,日本實力很強。
不過論設計、研發還有前道光刻這塊,都是美國最強(其實就是intel自己,它不僅生產CPU,也生產製造CPU的設備)。
晶元這塊,也是美國獨步天下。
台灣和韓國都不怎樣,二流水平,但比我們還是好一些。
除了美國(intel,IBM,國家半導體,AD,TI,飛思卡爾,美信,摩托羅拉等等),日本(NEC、TOSHIBA)外,另外一個比較好的就是歐洲的意法半導體(代號ST)。

10. 什麼是半導體產業

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亞太轉移,我國半導體產業融入全球產業鏈

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06年達到247.7億美元。主要應用領域包括計算機、消費電子、通信等。在電子製造業轉移和成本差異等因素的作用下,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亞太地區轉移趨勢明顯。我國內地半導體產業發展滯後於先進國家,內地企業多位於全球產業鏈的中下游環節。我國半導體產業成為全球產業鏈的組成部分,產量和產值提高迅速,但是產品技術含量和附加值偏低。

2007年半導體產業大幅波動,長遠發展前景良好

半導體產業的硅周期難以消除。2007年上半年,在內存價格上升等因素作用下,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速明顯下滑。至2007年下半年,由於多餘庫存的降低、資本支出的控制,半導體市場開始回升。預計2008年,半導體產業增速恢復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長遠來看,支撐半導體產業發展的下游應用領域仍然處在平穩發展階段,半導體產業的技術更新也不曾停滯。產品更新與需求形成互動,推動半導體產業持續增長。

我國半導體市場規模增速遠快於全球市場

我國半導體市場既受全球市場的影響,也具有自身的運行特點。

我國半導體應用產業中,PC等傳統領域仍保持平穩增長,消費電子、數字電視、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處於快速成長期,3G通信等領域處於成長前期。我國集成電路市場規模增速遠快於全球市場,是全球市場增長的重要拉動元素。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市場已經成為全球最大市場。

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迅速擴大,產業結構逐步優化

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同樣快速提高。在封裝測試業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設計和製造業的比例逐步提高,產業結構得到優化。在相關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系統地開展了標准制定和專利申請工作,有效地保障本土企業從設計、製造等中上游產業鏈環節分享內地快速增長的電子設備市場。

分立器件、半導體材料行業是我國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產業的最大組成部分。分立器件、半導體材料和封裝材料也是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內地分立器件和半導體材料市場和產業也處於快速增長之中。

上市公司

我國內地半導體產業上市公司面對諸多挑戰。技術升級和產品更新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前提。半導體材料生產企業有較強的定價能力,在保持產品換代的前提下,有較大的成長空間;封裝測試公司整體狀況較好;分立器件企業發展不均。

全球半導體產業簡況

根據WSTS統計,200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銷售額達2477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8.9%;產量為5192億顆,比2005年增長14.0%;ASP為0.477美元,比2005年下降4.5%。

從全球范圍來看,包括計算機(Computer)、通信(Communication)、消費電子(ConsumerElectronics)在內的3C產業是半導體產品的最大應用領域,其後是汽車電子和工業控制等領域。

美、日、歐、韓以及中國台灣是目前半導體產業領先的國家和地區。2006年世界前25位的半導體公司全部位於美國、日本、歐洲、韓國。2005年,美國和日本分別佔有48%和23%的市場份額,合計達71%。韓國和台灣的半導體產業進步很快。韓國三星已經位列全球第二;台積電(TSMC)的收入在2007年上半年有了很大的提高,排名快速升至第6,成為2007年上半年進入前20名的唯一一家台灣公司,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台灣代工業非常發達。

中國市場簡況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市場,並且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2006年,中國半導體市場規模突破5800億,其中集成電路市場達4863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27.8%,遠高於全球市場8.9%的增速。我國市場已經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四分之一強。

在市場增長的同時,我國半導體產業成長迅速。以集成電路產業為例,2006年國內生產集成電路355.6億塊,同比增長36.2%。實現收入1006.3億元,同比增長43.3%。我國半導體產業規模佔世界比重還比較低,但遠高於全球總體水平的增長率讓我們看到了希望。

中國集成電路的應用領域與國際市場有類似之處。2006年,3C(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佔了全部應用市場的88.5%,高於全球比例。而汽車電子1.3%的比例,比起2005年的1.1%有所提高,仍明顯低於全球市場的8.0%。與此相對應的是,我國汽車市場銷量呈增長態勢,汽車電子國產化比例逐步提高。這說明,在汽車電子等領域,我國集成電路應用仍有較大成長空間。

我國在國際半導體產業中所處地位

我國半導體市場進口率高,超過80%的半導體器件是進口的。國內半導體產業收入遠小於國內市場規模。

2006年國內IC市場規模達5800億,而同期國內IC產業收入是1006.3億。

我國有多個電子信息產品產量已經位居全球第一,包括台式機、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電視機、DVD、MP3等。中國已超過美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集成電路產品應用國。但目前國內企業只能滿足不到20%的集成電路產品需求,其他依賴進口。

中國大陸市場的半導體產品前十名的都是跨國公司。這十家公司平均21%的收入來自中國市場。這與中國市場佔全球市場規模的比例基本吻合。2006年這十家公司在中國的收入總和佔到中國大陸半導體市場規模的34.51%。上述兩組數字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跨國公司佔有國內較高市場份額。國內半導體市場對進口產品依賴性高。

雖然我國半導體進口量非常大,但出口比例也非常高。2005年國內半導體產品有64%出口。這種現象被稱為「大進大出」,主要是由我國產業鏈特點造成的。

總的來看,我國IC進口遠遠超過出口。據海關統計,2006年我國集成電路和微電子組件進口額為1035億美元,出口額為200億美元,逆差巨大。

由於我國具有勞動力競爭優勢,國際半導體企業把技術含量相對較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鏈環節向我國轉移。我國半導體產業逐漸成為國際產業鏈的一環。產業鏈調整和轉移的結果是,我國半導體產業在低技術、勞動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環節得到了優先發展。2006年,我國IC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業所佔的比重分別是18.5%、30.7%和50.8%。一般認為比較合理的比例是3:4:3。封裝測試在我國先行一步,發展最快,規模也最大,是全球半導體產業向中國轉移比較充分的環節。而處於上游的IC設計成為最薄弱的環節。晶元製造業介於前兩者之間,目前跨國公司已經開始把晶元製造逐步向我國轉移,中芯國際等國內企業發展也比較快。

這樣的產業結構特點說明,國內的半導體企業多數並未直接面對半導體產品的用戶—電子設備製造商和工業、軍事設備製造商,甚至多數也沒有直接分享國內市場。更多的是充當國際半導體產業鏈的一個中間環節,間接服務於國際國內電子設備市場。這種結構,利潤水平偏低,定價能力不強,客戶結構對於企業業績影響較大。究其原因,還是國內技術水平低,高端核心晶元、關鍵設備、材料、IP等基本依賴進口,相關標准和專利受制於人。國內企業發展也不夠成熟,規模偏小,設計、製造、應用三個環節脫節。

與產業鏈地位相對應,我國大陸的企業多為Foundry(代工)企業,這與台灣的產業特點相類似。國際上大的半導體跨國公司多為IDM形式。

2007全球半導體市場波動,未來增長前景良好

半導體產業長期具有行業波動性

硅周期性依然將長期存在。這是由半導體產業所處的位置決定的。半導體產業本身具有較長的產業鏈環節。
同時,半導體產業本身是電子設備大產業鏈的一個中間環節。下游需求和價格變動等外在擾動因素、產業技術升級等內在擾動因素必然在整個產業鏈產生傳導作用。傳導過程存在延時,從而導致半導體公司的反應滯後。半導體產業只有提高自身的下游需求預見性,及早對價格、需求和庫存等變動做出預測,從而盡量減小波動的幅度。但是,半導體產業的波動性將長期存在。
2006年全球手機銷售量增加21%

2006年全球手機銷售量為9.908億部,同比增長21%,其中,2006年四季度售出2.84億部,佔全年28.5%。

Gartner預測2007年手機銷量為12億部,比2006年增加2億部。手機市場增長平穩。手機作為個人移 動終端,除了通信和已經得到初步普及的音樂播放功能外,將集成越來越多的功能,包括GPS、手機電視等等。3G的逐漸部署也極大促進手機市場的增長。手機用晶元包括信號處理、內存和電源管理等。圖9反映了手機用內存需求的增加情況。

2006至2011年全球數字電視機市場將增長一倍

iSuppli預測,從2006年至2011年全球數字電視機半導體市場將增長一倍,從71億美元增至142億美元。

數字電視機的晶元應用包括輸入/輸出電路、驅動電路、電源管理等方面。帶動數字電視機增長的因素有多種,包括平板電視價格下降,新一代DVD播放機普及,高清電視推廣等。此外,許多國家的政府都宣布了從模擬電視切換到數字電視廣播系統的計劃。例如,2009年2月17日,全美模擬電視將停播,全部切換為數字電視廣播。

中國內地半導體產業的「生態」環境

中國大陸半導體產業作為國際產業鏈的一個環節,企業形態以代工型企業(foundry)為主,產業結構偏重封裝測試環節,半導體製造快速發展,未來我國半導體產業與國際產業大環境的聯系將愈發密切。

總的來看,國內企業規模和市場份額相對較小,產品單一,企業發展和技術水平還不夠成熟穩定,行業處於成長期。下游通信、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產業同樣是正在上升的市場,發展程度低於國際先進水平,發展速度快於國際平均水平。各種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並非完全與國際同步,具備自身的產業「生態環境」,具有不同的發展特點。

2007年上半年,雖然全球市場增速只有2%,但我國內地依然保持了較高的增長速度。上半年中國集成電路總產量同比增長15.2%,達到192.74億塊。共實現銷售收入總額607.22億元,同比增長33.2%。收入增長與2006上半年的48%相比有所回落,部分是受國際市場的影響,但相當大的程度還是國內產業收入基數增大等因素及內在發展規律所致。

我國半導體市場和產業規模增長遠快於全球整體增速

受益於國際電子製造業向我國內地轉移,以及國內計算機、通信、電子消費等需求的拉動,我國內地半導體市場規模的增長遠快於全球市場的增長速度,已經成為全球半導體市場增長的重要推動區域。

作為半導體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也是全球增長最快的。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國IC產業規模僅有10億元,至2000年突破百億元,用了近10年時間;而從2000年的百億元增至2006年的千億元,只用了6年時間。今年年底,中國集成電路產業收入總額有望超過全球8%,提前實現我國「十一五」規劃提出的「到2010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規模佔全球8%份額」的目標。

我國半導體應用產業處在高速發展階段

PC、手機等傳統領域發展依然平穩,同時多媒體播放GPS和手機電視為手機等移 動終端帶來了新的增長點。

我國數字電視、3G、汽車電子、醫療電子等領域發展進程有別於國際水平,未來幾年內將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有力促進國內半導體需求。

搶占標准制高點,充分利用國內市場資源

其實,從目前的角度來看,我國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國內企業在某種程度的程度還不是直接受益者。這是由國內半導體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所處的位置所決定的。這一情況在逐步改善,其中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國在標准和專利方面取得突破。

國內的管理部門、專家團隊、科研機構和企業已經具有了產業發展的規劃能力和前瞻性。在國內相關發展規劃的指導下,產業管理部門、科研機構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促使3G通信標准TD-SCDMA、數字音視頻編解碼標准AVS標准、數字電視地面傳輸國家標准DTMB等系列國內標准出台;手機電視標准雖然尚未明確,但CMMB等國內標准已經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這些國有標准雖然未必使國內公司獨享這些領域的半導體設計和製造市場,但是標準的制定主要是依靠國內科研機構和企業。在標准制定的過程之中,這些科研機構和企業已經系統地實現了相關技術,研發出了驗證產品,取得先入優勢。標准制定的同時,國內科研機構已經開展專利池的建設。這樣,國內半導體產業就具備了分享這些領域的國內市場的有利條件。我們有理由相信,國內數字電視、消費電子等產業進一步發展,已經對國內半導體產業等上游產業具有了昔日不可比擬的帶動能力,本土半導體公司可以更加直接的「觸摸」到國內半導體應用產業了。

產業鏈結構緩慢向上游遷移

自有標准體系的建立,使國內半導體產業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優勢。身處有利的「生態環境」內,我國半導體產業發展前景良好。目前,我國半導體產業結構已經在逐漸發生變化。2002年,中國IC設計、製造和封裝測試業所佔的比重分別為8.1%、17.6%、和74.3%,2006年,這一數字變為18.5%、30.7%和50.8%。設計、製造、封裝測試三業並舉,我國半導體產業才能產生更好的協同作用,國際公認的合理比例是3:4:3。我國半導體產業比例的改變,說明我國集成電路產業在向中上游延伸,但距離理想的比例還有差距。設計和製造業需要更快的提高。

晶元設計水平和收入逐步提高

從集成電路產業鏈的角度來看,只有掌握了設計,使產業鏈結構趨於合理,才能掌握我國IC產業的主動權,才能進入IC產業的高附加值領域。近年來,我國集成電路的設計水平不斷提高。20%的設計企業能夠進行0.18微米、100萬門的IC設計,最高設計水平已達90納米、5000萬門。

雖然我國半導體產業很多沒有直接分享國內3G、消費電子等領域的高成長。但是,這些領域確實對我國IC設計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契機。例如,鼎芯承擔了中國3G「TD-SCDMA產業化」國家專項,並在2006年成為中國TD產業聯盟第一家射頻成員;展訊通信(上海)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於手機晶元研發的半導體企業,2006年的銷售額達3.32億元。內地排名第一的晶元設計企業是珠海炬力集成電路設計有限公司(晶門科技總部位於香港),MP3晶元產品做的比較成功,去年的銷售額達到了13.46億美元。中星微電子和展訊通信公司先後獲得國家科技最高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晶元生產線快速增長

我國新建IC晶元生產線增長很快。從2006年至今增加了10條線,平均每年增加6條。已經達到最高90納米、主流技術0.18微米的技術水平。12英寸和8英寸晶元生產線產能在國內晶圓總產能中所佔的比重則已經超過60%。跨國企業加快了把晶元製造環節向國內轉移的速度,Intel也將在大連投資25億興建一座晶元生產廠。

建成投產後形成月產12英寸、90納米集成電路晶元52000片的生產能力,主要產品為CPU晶元組。目前我國大尺寸線比例仍然偏小,生產線的總數佔全世界的比例也還小於10%。「十一五」期間我國IC生產線有望保持快速增加。

閱讀全文

與半導體產業鏈先進半導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