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碳纖維是什麼,發展前景好嗎
你聽說過碳纖維嗎,猜你也沒有,咱們來說說吧。
光從工業角度來說,金屬材質——無論是復合材料在輕量化方面的主要對手鎂、鋁合金,還是傳統的超強、薄鋼結構,都是目前最有效、最有商業利益也是體系最成熟的製造體系。市場上目前大部分打著輕量化旗號的供應商,也都是走的金屬材料體系。因為金屬材料輕量化體系對於前輕量化時代的汽車製造體系的兼容性更高、體系轉型速度更快、產學研體系更成熟、就業人員眾多。相比之下,由於復合材料,尤其是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為主的輕量化製造,要想融入目前的汽車製造體系,就要舍棄掉上面的全部優勢。這意味著:生產設備將重新采購和調試,而以前金屬生產線上的絕大部分設備都只能轉手甚至是舍棄;更意味著要採用一個幾乎全新的無損檢測體系、一個幾乎全新的行業生產標准、一個幾乎全新的質量檢測體系、一個幾乎全新的維護維修體系;更意味著要採用全新的理論和科研資金投向來指導實際生產;更重要的——初、中、高級復合材料技術人員現在全球緊缺。我因為研究關系,了解過英國和歐盟到2022年的復合材料產業布局計劃,知道人員——尤其是具有產業事業與科研能力的人員存在很大缺口,目前英、歐的計劃是要在2022年將現有的復合材料從業人員翻倍。這還是在歐洲——這個福利與高級工人待遇優越的地方,在我國形勢則更加不樂觀。而從業人員缺乏,則之前的我提及的問題更加無從談起。以上的各種情況是客觀存在的。我在我的另一個回答:碳纖維能用在量產車上嗎?里分析寶馬萊比錫工廠和寶馬/SGL戰略布局時就曾對上述問題提及過。
但是真如我們發現並最終開始使用青銅和鋼鐵等材料一樣,人類並不會因為這個東西難以生產,或者暫時沒有經濟效益,就不會朝著更高的能量效率方向發展。否則,石器時代的人類為什麼要費老大勁,先燒制那麼多木炭,再做個吹風氣,再用泥巴砌個小高爐,再四五個精壯的漢子沒日沒夜地朝著爐子裡面吹氣、扇風、加燃料?隨手撿個石頭磨好,比上面的步驟簡單地多。同理還有火車、蒸汽機??在這就不枚舉了。碳纖維復材在汽車製造——甚至廣義意義上的交通工具製造中的先進地位,也是一樣。經濟利益也不是目前第一驅動力。
但這不意味它永遠沒有經濟盈利。
碳纖維復材目前在汽車上的運用更多是概念式的推廣和應用。我們在業界的觀察可以輕易地發現,現在只有寶馬在引領著大規模碳纖維復材汽車製造,而其餘真正加入的汽車廠商寥寥?為什麼?因為其實不賺錢,世界目前唯一一款大規模製造、商用化的全碳纖維復材電動車i3,其實是在虧本賣的。也的確只有像寶馬這樣的汽車業巨擘,才能做這樣的先鋒角色,其他的廠商能把傳統車型做成盈利就挺好了。寶馬著重的是碳纖維復材的這個概念,這背後反映的是他們對汽車行業的深刻觀察和戰略布局。我猜測,寶馬能夠察覺到碳纖維復材在交通工具上的應用是一股無法阻擋的歷史潮流,但是前期的孵化期很長;可一旦這股潮流來到,將徹底革新整個運輸行業的上下游生產鏈。其很有可能讓人類脫離依靠化石能源的日子,走向電磁世紀。而汽車這個概念,也將逐漸退出歷史舞台。
這也是中國汽車製造業的一次彎道超車的機會。
因為電磁動力在載重重量降低至一定程度後,完全可以滿足人類目前在地球上的運程和運輸要求。而且相比化石能源,其能源效率更高。再展望未來核能和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的發展,整個地球上的文明轉向電磁動力幾乎是肯定的。所以寶馬要挑頭干這事,而中國更要挑頭干這事,因為我們目前擁有著對大型和高精尖工業發展更友善的體制。相比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單向市場調控,我們更可以用國家的行政力量來引導技術的發展方向與布局,並營造一個良好的、長期的產業孵化期,而其中主要的孵化手段就是政策補貼和政策扶持。所以,這也在無形中解答了題主的疑問:在中國,資本一定是對政策敏感的。你的觀察沒有問題,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的那些企業,就是因為看到這個趨勢,才開始大規模布局出現的。其中有騙補的,也有想踏踏實實做事的,很正常。每個產業發展的初期都是這樣,現在中國在這一塊還沒有進入整合期。
但是我們拭目以待吧。人的確要看好腳下的路,但是那是為了到達更遠的遠方。
小編碼這么多字很累的,歡迎點贊和分享,不接受批評(傲嬌臉),么么噠。
2. 2019-2025年中國碳纖維發展現狀與市場前景分析(目錄)
碳纖維是一種高強度、高模量的高性能纖維材料,碳纖維密度不到鋼的1/4、強度是鋼的5-7倍,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能源裝備、交通運輸、體育休閑等領域。經過多年的研發和約十年的產業化建設,我國建立起了自己的碳纖維技術體系和較完整的碳纖維產業,初步形成了產業化的碳纖維研發與生產平台,逐步打破了日、美長期的技術封鎖和市場壟斷局面。
中國碳纖維處於產能擴張階段
從整體供需狀況上看,目前世界上碳纖維的主要消費地區仍然集中在美國、歐洲和日本。根據賽奧碳纖維技術統計,中國碳纖維需求量一直維持穩步上升趨勢,2018年國內碳纖維市場需求為3.1萬噸,同比增長32%,預計未來年復合增長率為12%,在2020年國內市場需求將達到3.89萬噸。
——以上數據來源及分析請參考於前瞻產業研究院《2020-2025年中國碳纖維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3. 國內碳纖維做的好的企業有哪些
國內做碳纖維的企業有:
1. 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
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1年,是專門從事高性能碳纖維及製品研發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
2005年建成了國內第一條GQ3522百噸級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2008年建成國內第一條GQ3522千噸級產業化生產線並連續穩定運行。2010年突破GQ4522碳纖維核心技術,實現了工業化生產,產能1100噸/年。2013年6月突破QZ5526碳纖維核心技術。
產品現已廣泛應用在文體休閑、工業機械、醫療器材、新能源、交通運輸、建築工程等領域。
2. 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隸屬於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的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公
司擁有全套自主研發的國際主流工藝干噴濕紡SYT49的高性能碳纖維原絲生產線和碳化生產線,中復神鷹成為我國唯一,也是世界上第三個攻克干噴濕紡工藝難題的企業。
現有碳纖維原絲生產能力一萬噸,碳絲生產能力4000噸;其中SYT49級別的原絲產能5500噸,碳絲產能2200噸。
3. 吉林市神舟炭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吉林市神舟炭纖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1970年,是吉林炭素有限公司的子公司。
四十多年來一直從事碳纖維及其製品的科研與生產工作,公司主要生產聚丙烯腈基碳纖維、平紋碳布、斜紋碳布、碳粉、短切纖維、碳氈等系列產品。
4. 江城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以碳纖維技術為主的國有控股企業,企業坐落於環境優美的吉林省吉林市,主要產品為1K、3K、12K碳絲及復合材料加工。
5. 蘭州藍星纖維有限公司
蘭州藍星纖維有限公司隸屬於「財富五百強」的**企業中國化工集團,成立於2008年,目前碳纖維產能3100噸/年。
原絲技術來源於2007年中國藍星(集團)總公司全資收購的英國老牌碳纖維生產企業,且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及與世界同步水平的工藝技術,以大絲束低成本碳纖維為特色。
產品廣泛用於預浸布,塑料改性,纏繞氣瓶等行業。該公司碳纖維產品廣泛用於預浸布,塑料改性,纏繞氣瓶等行業。
6. 河南永煤碳纖維有限公司
河南永煤碳纖維有限公司是河南煤化集團的全資子公司,成立於2009年12月,是以高性能碳纖維及碳復材料為主的高新材料研發及生產企業。
擁有年產500噸T300宇航級高性能碳纖維生產線、年產100噸T700級宇航級高端碳纖維生產線。公司致力於打造國內最大高性能碳纖維研發和生產基地。
7. 四川省新萬興碳纖維復合材料有限公司
四川省新萬興碳纖維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是一家專業化生產復合材料的高科技民營企業,公司位於夾江縣經濟技術開發區。
公司以研究、開發和生產高性能樹脂基體、各種預浸料、先進民用復合材料為己任,致力打造西部地區乃至全國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高科技復合材料企業。
8. 大連興科碳纖維有限公司
生產的碳纖維已經通過了SGS環保認證,關鍵生產設備均為自有專利技術及專利技術成果,主要設備主要靠自己能力設計製造。
企業年設計生產碳纖維360噸,各項技術指標均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並已獲國家認定,是目前國內唯一實現碳纖維產業化的生產企業。
9. 吉林碳谷碳纖維有限公司
吉林碳谷碳纖維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12月24日,是吉林奇峰化纖股份有限公司全資子公司。
碳谷公司主要從事1K、3K、6K、12K、24K、48K等聚丙烯基碳纖維原絲及其相關製品的生產。其產品生產工藝屬於自主研發技術,採用三元法水相懸浮聚合兩步法生產碳纖維聚合物,以二甲基乙醯胺為溶劑濕法生產碳纖維原絲。其特點是工藝流程短、質量穩定、產量高、是國內首家獨創。
10. 沈陽中恆新材料有限公司
公司主要從事碳纖維原絲、碳絲及其製品、特種纖維及相關復合新材料的研究、開發,工程技術開發及新材料產業項目投資業務。
以碳纖維為核心,建立其擁有完整產業鏈的企業集團,實現向碳纖維下游產業的延伸,致力將公司打造成國內規模最大、產品性能最好、產業鏈最完整的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碳纖維生產龍頭企業
4. 國內做碳纖維的企業都有哪些
國內做碳纖維的企業有江蘇恆神股份有限公司、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公司、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江城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吉林市吉研高科技纖維有限責任公司。
1、江蘇恆神股份有限公司於2007年08月17日在鎮江市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立。法定代表人錢雲寶,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纖維材料、復合材料及其製品的研發、製造、銷售及其檢測等。
經營范圍:纖維材料、復合材料及其製品的研發、製造、銷售及其檢測、技術服務、技術咨詢、設備的研製;樹脂的研發、生產和銷售;自營和代理各類商品及技術的進出口業務(國家限定企業經營或禁止進出口商品和技術除外)。
2、中復神鷹碳纖維有限責任公司隸屬於世界500強企業——中國建築材料集團有限公司,2006年9月成立。坐落於連雲港經濟技術開發區,提供包括碳纖維原絲研發、碳纖維生產、碳纖維復合材料製品研發。
公司擁有全套的碳纖維原絲生產線和碳化生產線,主要生產設備完全依靠自身技術能力設計製造,擁有多項生產技術專利及技術成果。公司擁有一支高素質的技術人才隊伍,成立了碳纖維技術研發中心和實驗室。
(4)2019全國碳纖維產業發展擴展閱讀:
碳纖維具有耐高溫、抗摩擦、導電、導熱及耐腐蝕等特性 外形呈纖維狀、柔軟、可加工成各種織物,由於其石墨微晶結構沿纖維軸擇優取向,因此沿纖維軸方向有很高的強度和模量。
碳纖維的密度小,因此比強度和比模量高。碳纖維的主要用途是作為增強材料與樹脂、金屬、陶瓷及炭等復合,製造先進復合材料。碳纖維增強環氧樹脂復合材料,其比強度及比模量在現有工程材料中是最高的。
5. 目前纖維的發展趨勢
自從碳纖維工業化生產以來,世界各國都特別重視其應用開發。 隨著價格不斷降低, 其應用范圍從滿足性能要求高的航空、 航天領域逐步向文體和民用領域推廣。目前, 碳纖維的市場需求在北美、 歐洲、 亞洲基本上呈鼎足之勢。 按應用領域劃分, 世界聚丙烯腈基碳纖維主要用於宇航、 文體休閑用品、其它工業等領域, 其總體消費比例分別為25.2%,31.4%,43.4%,不同地區各有側重。
由於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高比強度、 設計性好、 結構尺寸穩定性好、 抗疲勞斷裂性好和可大面積整體成型, 以及特殊的電磁性能和吸波隱身的特點,目前已大量用於生產軍用、民用飛機以及戰略導彈和運載火箭上, 需求量穩步增長。
文體用品方面, 目前碳纖維材料已從釣魚竿和高爾夫球棒推廣到網球拍、 羽毛球拍、 高爾夫球桿、冰雪運動器材、水上運動器材等方面,需求量穩步、較快增長。其中高爾夫球桿、 網球拍和釣魚竿是體育用品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三大支柱產品, 約占該類產品的80%。
一般產業對碳纖維材料的應用發展比較迅速,包括基礎設施的修復、更新和加固; 新能源開發如沿海油氣田、 深海油田的鑽井平台、管道和纜繩等,以及風力發電機的螺旋槳和風葉;汽車的剎車系統、 轉動軸、車身以及環保汽車用的壓縮天然氣氣瓶;電子領域的應用主要有通信、廣播、地球觀測、空間探測以及各種飛行器的高精度天線。一般產業的需求增長較快,將成為碳纖維新的主要應用領域。
碳纖維是一種性能優越的結構材料, 具有極高的附加值,自商品化以來,應用范圍已從最初的航空航天、 軍事部門逐漸向民用領域滲透,目前已擴展到整個工業民用的多種領域。隨著應用研究的不斷深入, 特別是在民用方面仍將繼續拓寬應用領域, 擴大使用量。 國外預測碳纖維除了在航空航天以及體育用品進一步應用外,近年內包括土木建築、交通運輸、汽車、 能源等領域將會大規模採用工業級碳纖維。
由此可見,當前世界碳纖維有如下發展趨勢: 產品性能趨向於高性能化; 價格將大幅度降低;航天航空和文體用品領域用量穩定增加,民用工業用量增幅較大,已超過前兩者。特別是隨著大絲束碳纖維的大規模生產,其價格將不斷降低, 民用工業用量將繼續保持大幅度增加的趨勢。
6. 碳纖維未來的發展前景如何
據Markets and Markets預測,到2026年全球抄碳纖維市場規模將襲達到80億美元。
高性能碳纖維是火箭、衛星、導彈、戰斗機和艦船等尖端武器裝備必不可少的戰略新興材料,國家政策也大力支持碳纖維產業的發展。
《中國製造2025》中提出,2020年國產高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技術成熟度要達到9級,實現在汽車、高技術輪船等領域的規模應用;2025年國產高強中模、高模高強碳纖維及其復合材料技術成熟度要達到9級;力爭在2025年前,結合國產大飛機的研發進程,航空用碳纖維復合材料部分關鍵部件取得CAAC/FAA/EASA等適航認證。碳纖維(T800級)拉伸強度≥5.8GPa,CV≤4%,拉伸模量294GPa,CV≤4%。
來源:《揭秘未來100大潛力新材料(2019年版)》_新材料在線
7. 從科技的角度看『中國為什麼量產不出好的碳纖維』
在強調節能環保的時代,輕量化是一個重要的主題,碳纖維的出現無疑給製造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希望。本文從原材料、工藝路線、製造設備和內外部環境來看我們國內做碳纖維的差在什麼地方。
8. 碳纖維行業的發展趨勢是怎麼樣的
前景不錯,據前瞻產業研究院《2016-2021年中國碳纖維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國內外碳纖維產業差距大,國內碳纖維企業面臨較大困境。我國企業無論從企業總產能還是單線產能都與國外相差很大,國內碳纖維產品質量穩定性不夠、產業鏈不完整,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設計能力、制備成本以及應用范圍都與國外有不少差距。由於國外碳纖維企業在制備工藝和生產設備方面領先我國較多,他們對我國低價傾銷國內能夠量產的T300 和T700,致使國內碳纖維企業的成本和市場價格出現了倒掛,從而虧損嚴重。我國碳纖維企業多達30 多家,產業集中度低、同質化嚴重,產品質量與國外差距較大,一時難以與國外大企業抗衡。
前瞻產業研究院報告顯示,國內目前碳纖維產能超過2 萬噸,但多為低質量重復建設,單線產能小,「十三五」期間又規劃了1.5 萬噸左右的產能,而2015 年國內碳纖維需求量在1.5 萬噸左右,國外企業占據了80%的市場,2020 年,國內碳纖維的市場空間為2~3 萬噸,所以國內碳纖維產能面臨過剩,單線產能小、產品質量低的碳纖維企業會面臨關停,能夠布局全產業鏈、單線產能上千噸的碳纖維生產龍頭會受到投資者青睞;碳纖維設備的製造產業和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產業在盈利能力上比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的制備產業樂觀很多,國產碳纖維設備已逐漸能滿足碳纖維生產的需求。
受益於國內對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的較多需求,碳纖維設備會比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更早實現進口替代,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海洋工程、航天軍工以及汽車等工業領域都體現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同時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價格在降低,所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會越來越廣。
9. 碳纖維 發展前景
前景不錯,據《2016-2021年中國碳纖維行業深度調研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國內外碳纖維產業差距大,國內碳纖維企業面臨較大困境。我國企業無論從企業總產能還是單線產能都與國外相差很大,國內碳纖維產品質量穩定性不夠、產業鏈不完整,碳纖維復合材料的設計能力、制備成本以及應用范圍都與國外有不少差距。由於國外碳纖維企業在制備工藝和生產設備方面領先我國較多,他們對我國低價傾銷國內能夠量產的T300 和T700,致使國內碳纖維企業的成本和市場價格出現了倒掛,從而虧損嚴重。我國碳纖維企業多達30 多家,產業集中度低、同質化嚴重,產品質量與國外差距較大,一時難以與國外大企業抗衡。
報告顯示,國內目前碳纖維產能超過2 萬噸,但多為低質量重復建設,單線產能小,「十三五」期間又規劃了1.5 萬噸左右的產能,而2015 年國內碳纖維需求量在1.5 萬噸左右,國外企業占據了80%的市場,2020 年,國內碳纖維的市場空間為2~3 萬噸,所以國內碳纖維產能面臨過剩,單線產能小、產品質量低的碳纖維企業會面臨關停,能夠布局全產業鏈、單線產能上千噸的碳纖維生產龍頭會受到投資者青睞;碳纖維設備的製造產業和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產業在盈利能力上比碳纖維及復合材料的制備產業樂觀很多,國產碳纖維設備已逐漸能滿足碳纖維生產的需求。
受益於國內對千噸級碳纖維生產線的較多需求,碳纖維設備會比碳纖維及復合材料更早實現進口替代,碳纖維復合材料在海洋工程、航天軍工以及汽車等工業領域都體現了較好的應用前景,同時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價格在降低,所以碳纖維復合材料的應用會越來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