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產業大全 > 為啥叫秦源文化產業園

為啥叫秦源文化產業園

發布時間:2021-02-21 08:41:23

❶ 隴縣的經濟

2011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36.7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4.3%。其中,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14.65億元,增長9.2%,對生產總值增長貢獻3.7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實現增加值11.29億元,增長24.3%,對生產總值增長貢獻7.0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10.77億元,增長11.7%,對生產總值增長貢獻3.6個百分點。三次產業比重達到39.9:30.7:29.4,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4380元(按常住人口計算),摺合2283美元(1美元兌人民幣6.3元),按現價比上年增長28.7%。
2013全年實現生產總值50.8億元,同比增長14.6%;地方財政收入2.3億元,增長21%;農民人均純收入7643元,增長13.4%;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2元,增長11.5%。5月份榮獲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爭先進位獎。
全年重點項目數、投資額、開工率、招商引資均創歷史新高,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重點項目建設和爭取中省資金先進縣。116個重點項目完成投資38.7億元,同比增長79.2%。爭取中省項目資金16.2億元,同比增長14.2%。隴州社火文化廣場、一河兩岸景觀帶、縣鄉公路改造、城鄉供水、電力擴容、土地復墾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成投用,秦源文化產業園、交通物流園等具有引領作用的大項目扎實推進,特別是經過多方努力,景觀水面5號壩、縣醫院醫技樓等一批前期項目轉化為建設項目,推動了項目建設提速突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6.6億元,同比增長30.7%。招商引資成效明顯,實現到位資金22.9億元,增長24.6%。
2013年實施城建項目26個,完成投資12億元。銀昆高速、國道344進入國家路網規劃,縣城過境段項目順利推進,城市建設面積擴展到20平方公里。南岸新城高點突破。一季建成濱河森林公園,千河2號、3號壩竣工蓄水,景觀水面達到55萬平方米,千北河四橋及河堤亮化工程全面完工,萬成佳苑、綠景家園、兆興錦都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民政綜合大樓、青少年活動中心等一批項目進展良好,一河兩岸時尚典雅、林水相依。舊城改造成效顯著。河濱商貿中心、隴馬路十字、西街二組、關山酒店片區等改造工程強力推進,歷史性地實施了縣城集中供熱,供熱面積累計達到55萬平方米,改造供水管網,開通城鄉公交,更新計程車輛,城市綜合服務功能大幅提升。東部商務區和北部文化休閑區加快建設,公安司法大樓、法院審判大廳主體封項,規劃一路建成投用。特色鎮建設步伐加快,固關鎮列入全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保護項目,城關鎮榮獲全國和諧示範社區稱號,東南鎮成為省住建廳跟蹤考核的3個市級重點鎮之一,全縣實現有條件農民進城落戶1.1萬人,城鎮化率達到43.5%。扎實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深入推進隴州大地園林化,植樹811萬株,新增綠化面積8.75萬畝,建成堯場、西溝等10個精品示範村。 隴縣素以糧食種植為主。民國陝西省建設廳《陝西建設統計匯刊》載,民國28年(1939)隴縣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0.7萬畝,總產1740萬斤,平均畝產84斤。耕作粗放、產量低而不穩。
建國後,農業生產基本條件不斷改善,農作物栽培技術水平不斷提高,化肥施用量不斷增加,作物布局漸趨合理。從1949到1979年的31年中,全縣糧食生產經歷了一個發展、徘徊、上升的過程,大體可分為3個階段:1949至1964年的16年中,產量波動在5000萬公斤上下;1965至1970年的6年中,產量穩定在5500萬公斤以上;1971至1979年的9年中,產量呈上升趨勢,年平均為7279萬公斤。期間1949至1965年,夏秋糧產量比重在6:4與5:5之間;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片面強調「以糧為綱」,提出「兩雜(雜交高粱、玉米)一薯(紅薯)」上綱要,高粱、玉米產量比重增大。1971年前,全縣每年種回茬小麥4萬畝左右,1972年擴大到6.2萬畝,1973年擴大到11.55萬畝。小麥單產由1971年的104公斤下降到1973年的63.5公斤。1973年,高粱面積猛增到12.03萬畝,小麥面積下降到39.41萬畝,玉米面積下降到9.72萬畝,糧食總產由1971年的8000萬公斤下降到1973年的5900萬公斤,作為養地的大豆作物由1971年2.43萬畝,總產193萬公斤下降到1973年的1.46萬畝,總產60萬公斤,打亂了茬口,嚴重影響了糧食生產。1976年以後推廣城關鎮小麥「三密一稀」(每3個窄行間隔1個寬行)栽培技術,小麥面積穩中有升,玉米面積穩中有降。1983年,小麥面積增加到46.74萬畝,比1949年增長17.3%,玉米面積下降到9.43萬畝,比1949年減少29%,形成小麥、玉米兩大糧食骨幹作物,總產量達到9620萬公斤,比1949年增長1.21倍,畝產由1949年的56公斤提高到147公斤,增長1.62倍。
2011年,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51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8.4%。其中:種植業產值11.51億元,同比增長21.8%;林業產值5790萬元,增長21.2%;牧業產值10.75億元,下降5.5%。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0.99萬人次,實現勞務收入8.38億元。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54.15萬畝,比上年減少0.54萬畝,下降1.4%;糧食總產量達到12.59萬噸,比上年增加0.94萬噸,增長8.0%。烤煙產值和產量呈現負增長,種植面積4.99萬畝,煙葉產量6254噸,同比下降14.7%;實現產值5494萬元,同比下降30.6%,稅金1209萬元。 隴縣手工業歷史悠久。據多處西周、秦、漢代墓葬和文化遺址出土的陶、銅、鐵、漆製品證明,縣內的原始手工業早在商末周初已經興起。秦、漢、唐時期,銅鐵冶煉、陶瓷、漆器等手工業製品日趨發達。
明、清時期,窯場、娘娘廟等處的煤炭已零星開采利用,手工業作坊相繼增多。印染、製糖、竹器、席箔、麻繩、木器、火葯、紙炮等製作技術已日漸精湛。
民國19年(1930),全縣釀造、榨油、棉紡、磚瓦、金屬製品、草編織品、紙炮等行業的從業人員已有4281人。生產白酒6噸,榨制菜子、芝麻、麻子等多種食油9噸,織染棉土布11.25萬米,燒磚15萬塊,瓦200萬頁,打造銀首飾、錫燈、錫壺8500多件,編織葦席1萬頁,製作鞭炮3400封。全縣工業總產值9.54萬元。30年(1941),雍興實業股份有限公司隴縣娘娘廟煤礦成立,翌年開始採煤。
1949年6月以前,縣城有酒坊6家,糖坊9家,鐵匠鋪9家,竹器鋪11家,銀匠鋪9家,皮坊7家,紙坊8家,紙炮坊5家,木匠鋪35家,籮籠鋪7家,印刷業2家,染坊15家,裁縫鋪13家,緔鞋店24家,還有花線鋪、掛面鋪、點心鋪、錫匠鋪、香坊、醋坊、磚瓦場、石灰場、土硝、糧油加工水磨、土鹼等作坊共20多個行業130戶。
建國後,1952年開始組建手工業合作社(組)。1956年完成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納入改造的手工業340戶,組成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組)43個,從業人員670人,公私合營企業2個,從業人員22人,共有資金11.19萬元。使手工業走上集體化發展的道路。1958年「大躍進」中,大辦地方工業,新建了一批國營企業,並將部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轉為合作工廠。隨後又把分散在各地的手工業生產合作工廠(社、組),一律下放人民公社管理。至1960年,縣屬工業企業全部轉為國營企業。
1964年,合並了部分集體企業,部分國營企業分別由中央、省和專區管理。至1965年,全縣共有縣屬以上工業企業22個,職工871人,年工業總產值267.5萬元。
「文革」期間,把合理的規章制度視為關、卡、壓進行批判,致使生產秩序混亂,有7個企業虧損17.9萬元。
1979年起,先後新建國營社會福利廠、自來水公司、食品罐頭廠、針織廠、大理石開發公司、康樂飲料廠、棉紡織廠、銀龍合金廠和段家峽電站9個企業。撤銷了防雹器材廠、竹木廠、東風農具廠。
至1989年,共有縣辦工業企業31個,分屬在20個行業中,年工業總產值2446.7萬元。其中全民企業22個,年產值1837.3萬元;集體企業9個,年產值609.4萬元。1989年,縣鄉工業產值6253.5萬元,佔全縣社會總產值1.7億元的36.7%。全縣工農業總產值為1.4億元,工業與農業的比重為4426:55.74;縣屬工業總產值2446.7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的39.1%。
2011年,全縣9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包括縣供電分公司和秦源煤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19億元,比上年增加3.19億元,按現價增長31.9%。其中:國有企業完成產值7.87億元,同比增長29.2%;股份制企業完成產值4.61億元,增長36.9%。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工業實現產值10.04億元,同比增長34.5%,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76.1%;輕工業實現產值3.15億元,增長24.2%。煤炭開采洗選業和食品加工業是拉動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動力,分別拉動工業生產增長17.6個和8.5個百分點,其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對規模以上工業生產增長的貢獻率最大,達到48.9%。
2011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69億元,同比增長28.8%,較上年提高了8.2個百分點。從注冊類型看,國有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7.80億元,增長26.2%;私營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6億元,增長28.4%。工業企業利潤總額為1.88億元,同比增長14.6%。按輕重工業分,重工業實現利潤1.60億元,增長15.1%;輕工業實現利潤2832萬元,增長13.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稅金12861萬元,同比降低0.44%。

❷ 中國文化產業對經濟的影響

1、文化是相對於政治經濟而言的人類全部精神活動及其產品.包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具有意識形態性質的部分又包括科學技術、語言文字等非意識形態部分.
2、文化作為一種精神力量對人產生潛移默化、深遠持久的影響,豐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強人的精神力量,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3、經濟、文化是社會生活的是哪個基本領域.其中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文化是經濟和政治的反應.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
4、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利於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處於不敗之地,掌握強大的文化軟實力,促進我國的經濟的發展,提高國際地位,共建和諧社會. 對文化這個慨念,在不同環境、不同對象,有著許多不同的解釋.就經濟方面而言,在聯合國世界文化與發展世界委員會的報告里,既把文化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動,如文化產業,又把文化看做是一系列的態度、實踐和信念等.

❸ 文化產業項目策劃與管理課,3000字論文選題怎麼選

全國首隻文化產業私募融資債券發行

陝西省洛南縣大禹川文化產業園區積極探索創新文化產業投融資工作方式,緊緊圍繞《國務院關於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對培育私募市場作出的具體部署,率先發行「秦嶺文化產業項目建設債券」。據悉,這是新「國九條」出台後發行的首隻小微企業私募債券,為我國文化產業項目建設融資邁出了破冰之旅。該債券的發行對於促進《文化部「十二五」時期文化產業倍增計劃》順利運行,建立高效、便捷、規范、有序的文化產業投融資體系,緩解文化產業發展資金瓶頸都是一個鮮活例證。(來源:中國經濟網5月19日訊)

文章出自:文化部政法司《改革發展動態》第265期

閱讀全文

與為啥叫秦源文化產業園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天高科國際貿易 瀏覽:896
都勻經濟開發區2018 瀏覽:391
輝縣農村信用社招聘 瀏覽:187
鶴壁市靈山文化產業園 瀏覽:753
國際金融和國際金融研究 瀏覽:91
烏魯木齊有農村信用社 瀏覽:897
重慶農村商業銀行ipo保薦機構 瀏覽:628
昆明市十一五中葯材種植產業發展規劃 瀏覽:748
博瑞盛和苑經濟適用房 瀏覽:708
即墨箱包貿易公司 瀏覽:720
江蘇市人均gdp排名2015 瀏覽:279
市場用經濟學一覽 瀏覽:826
中山2017年第一季度gdp 瀏覽:59
中國金融證券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4
國內金融機構的現狀 瀏覽:255
西方經濟學自考論述題 瀏覽:772
汽車行業產業鏈發展史 瀏覽:488
創新文化產業發展理念 瀏覽:822
國際貿易開題報告英文參考文獻 瀏覽:757
如何理解管理經濟學 瀏覽: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