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農業未來發展趨勢 、
一是從分散經營向規模化方向發展。
農業的規模化生產是在成片集中的土地上採用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運用高效的農業機械進行耕作。它不僅可以提高農業的勞動生產率,在一定的生產投入的前提下,降低單位土地面積的生產成本,提高產量,使農產品的價格具有市場競爭優勢,而且還可以帶動諸如運輸、農機製造、維修服務、倉儲烘乾等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形成大農業的發展局面。
當然,要發展規模化農業,需要有一個過程,還有一系列問題需要解決。首要的就是土地集中的問題。堅持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我國長期不變的基本國策。但是,國家也鼓勵有條件的地區要引導農民實行土地經營權向種田能手的合理流轉,以提高耕地資源的利用效益。從土地分離出來的農民,可以發展二、三產業,從事養殖、加工、運輸、勞務等。
而在我國土地資源相對較為豐富的地區,農業的規模化生產已成為現實。例如,我國20世紀80年代建設的黑龍江墾區二道河農場,人均耕地90餘畝,平坦連片,建場伊始就以現代化農場標准為建設目標,配備先進的農業機械和設備,農業勞力少而精,再加上先進的農業措施和管理,因而創造了可與發達國家農業相媲美的高勞動生產率。每個農業工人年均生產糧豆14.5萬公斤,創產值12萬多元。友誼農場等也是如此,農葯和微肥噴灑實行飛機航化作業;各項農事活動由現代化大機群實施科學種田標准化作業;現代化農業信息技術用於生產管理,應用CIMS計算機集成生產系統指導農業生產;主栽農作物水稻、大豆、小麥及經濟作物種植結構科學合理;因土施肥,選育良種,並輔以配套成網的水利工程和噴灌設備,確保了農業豐產豐收。基本上實現了「高勞動生產率、高商品率、高經濟效益」的目標。
二是從傳統農業向生態農業方向發展。
目前,我國農業正處於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過渡之中,生產工具正在逐步實覷機械化,化肥、農葯、塑料薄膜、電力和燃油的投入越來越多,農作物的產量在不斷提高。但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大量使用化肥導致水體污染、土壤板結;不合理使用農葯導致土壤、水體和農產品污染,害蟲產生抗葯性後再度猖獗;塑料薄膜的大小使用造成白色污染,破壞了土壤的結構,使農作物減產。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大力發展生態農業。
生態農業是指在經濟和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下,總結吸收各種農業生產方式的成功經驗,按照生態學、生態經濟學原理、能量轉換定律和生物之間的共生、互養規律,結合本地資源結構,著眼於人、動物、植物及土壤之間的有機聯系,應用系統工程方法建立和發展起來的與自然相和諧的農業生產體系。它要求把糧食生產與多種經濟作物生產相結合,把種植業與林、牧、副、漁業相結合,把大農業與二、三產業發展相結合,利用我國傳統農業的精華和現代科學技術,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協調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關系,形成生態和經濟的良性循環,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為生態農業,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不使用化學合成的除蟲劑、除草劑和植物生長調節劑,而是使用有益天敵或機械除草方法;(2)不使用易溶的化學肥料,而是使用生物肥、有機肥和長效肥;(3)利用作物秸稈還田保持土壤肥力;(4)利用作物秸稈發電、氣化後形成再生能源、作為牲畜飼料等構成再循環經濟;(5)採取保護性耕作方式以保持水土;(6)控制牧場載畜量以保護生態環境;(7)不使用抗生素;(8)不使用轉基因技術。
三是從自然式農業向設施化農業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土壤類型及氣候條件差別很大,產地的基礎設施建設歷史欠賬較多,抵禦旱、澇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差。盡管我國目前的財力狀況尚不能滿足大規模的農業設施建設需要,但未來農業的發展設施農業是一個方向。西部乾旱、半乾旱區域的農業灌溉問題,東部及東北區域的中低產田改造和工程設施建設,沿江農業區域的澇區綜合治理等,都是我國未來農業向設施化發展的重點。目前,在我國一些經濟發達且土地資源缺乏的城市和地區已經建立了一些高科技含量、高投入的設施農業,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就。農業專家們經過精心設計,把農場式農業生產改造成農業公園,集農業種植、綠化環境、觀光旅遊等為一體,勞動也將成為一項愉快的工作。在黑龍江墾區,為了解決早春氣溫寒冷的問題,採用塑料大棚進行水稻育秧,採用日光溫室生產蔬菜、花卉苗木等。為了解決間斷性乾旱問題,許多農場早已配備了噴灌、滴灌機械設備等。
四是從機械化農業向「電腦自控化」管理方向發展。
大面積的農業機械作業極大地提高了現代農業的工作效率,而電子計算機智能化管理模塊系統在農業上的應用,將使農業現代化管理更上新的台階。未來農業發展的最高形式,應是高度的自動化和精確化,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已為我們開辟了發展方向。
五是生產組織與服務向專業化方向發展。
加入WTO以後,我國未來農業的生產組織與服務,將緊跟世界發展趨勢進行對接,成立相應的農協會等專業服務組織,在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個環節開展全方位的服務,及時疏通渠道,使各種農作物產量達到最高,生產成本降到最低,加工增值達到最大,銷售價格和經濟效益達到最高,使農民得到更大的實惠。
2. 農業產業化和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有什麼關系
農業供給質量不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業供給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農業供給質量問題,不僅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於農業投入不合理和農業資源消耗過度及環境惡化等方面。要想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就必須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盡可能地給農業資源松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 2016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更是把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2017年農業農村工作的主線,進一步提出要以改革創新為根本途徑,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提高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步實踐表明政策效能強根據2015年年底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及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要求及部署,2016年我國推進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圍繞著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效率和競爭力目標,結合農村全面深化改革的部署,各地紛紛開展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一年來的實踐表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明顯。通過一年來的實踐,人們逐漸認識到了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通過深化改革和完善政策等主要抓手,尊重市場經濟規律並最大限度地發揮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從而達到農業結構調整優化和發展方式轉變及產業升級的目的。對一年來農業農村經濟發展的總結,人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不能等同於體制機制的改革,又不能等同於僅僅是農產品生產數量增減的結構調整,而應該是將深化改革與結構調整二者有機結合並賦予新的意義,既有體制改革,又有機制創新;既有生產數量增減,又有經營組織結構優化和產業結構升級。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是農業發展的必然過程和結果,深化農村改革為農業結構調整培育出新動能,農業結構調整與優化對深化農村改革不斷提出新要求。一年來的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踐,緩解了我國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阻止了農民增收過度下滑,為農業農村工作落實新發展理念找到了抓手。當前農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表現在部分大宗農產品儲備規模過大且出庫困難。通過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累多年難以解決的棉花庫存大幅度下降,玉米去庫存也取得成效。我國經歷了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和90年代中後期的農業結構調整。每輪農業結構調整,農民收入增長往往極度低迷,個別年份甚至出現負增長。2016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調整,雖然沒有扭轉農民收入增速回落的態勢,但是前三季度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了6.7%的增長速度,這與過去幾輪的農業結構調整明顯不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解決短期矛盾和問題,更著眼於長期累積性矛盾和難題,其深遠影響將被歷史驗證。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深刻理解著力點實踐成效堅定了2017年更好地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與信心,以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為突破口,全面提升消費者對國內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和購買意願,更加註重豐富農業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文化傳承和健康中國多功能,更好地適應對外開放大局的大勢,不僅更好地與工業化和城鎮化協調,而且能夠有效地抵禦國際市場的沖擊,更好地統籌國內國外兩種資源,其中特別是「一帶一路」國家農業資源,確保農業更好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確保農業不萎縮、農村不凋敝。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繼續圍繞國內農業生產與農產品物流和儲備供給體系建設著力,圍繞現代農業供給體系、經營體系和產業體系的投融資著力,圍繞農產品成本偏高競爭力偏弱著力。一要優化農業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能動搖國家糧食安全底線,不能危及國家產業安全,這就需要進一步優化農產品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建設好糧食功能區和主要農產品保護區。要發揮各地由市場力量和資源稟賦決定的競爭優勢,以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為重點,大力發展特色優勢農產品生產,推動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建設。二要加大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和糧食等重要農產品收儲制度改革,進一步完善最低收購價政策,發揮價格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促進農業農村要素優化配置,確定合理儲備規模,完善農產品市場調控,促進農產品市場穩定。三要深化涉農投融資體制機制改革,以財政支農體制改革為突破口,進一步整合涉農財政資金,盡可能減少財政對農業的直接投入,發揮財政吸引金融資本和社會資本投入「三農」領域的杠桿積極作用,切實解決農民貸款難貸款貴和農業農村發展投入不足難題,提高財政支農效能。四要緊緊依靠科技創新和深化改革,更多地依賴社會化服務發展,解決農業化肥投入物濫用和過量使用難題。發揮農業機械社會化服務作用,調整農機購置補貼政策,減少無效農機購買,降低農機作業成本,促進農機替代勞動力作用。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鼓勵多種形式流轉農民承包地發展適度規模經營,引導承包地流轉價格形成,切實解決農村土地流轉成本過高難題,把農業的無效成本切實降下來。五要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突出瓶頸和限制因素,在加強農業基礎建設的同時應更好地將其與產業發展緊密關聯起來,拓展農業發展空間,提高農業附加值,協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和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新生的農業經營主體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主導力量,並讓普通農戶能夠分享改革發展紅利。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農業供給質量不高,是我國農業發展的突出問題。農業供給是一個投入產出系統。農業供給質量問題,不僅表現在農產品質量安全不能很好地滿足消費者生活質量提高和健康生活的需要,而且更在於農業投入不合理和農業資源消耗過度及環境惡化等方面。我國盡管已經加大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近幾年沒有再發生農產品質量安全重大惡性事件,公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達標率近乎100%,但客觀地說,消費者對國產農產品質量安全信心並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根源在於資源約束和農業化學投入物的濫用,在於對農產品數量的過分追求。因此,要想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就必須在守住國家糧食安全底線的同時盡可能地給農業資源松綁,讓農業資源能夠休養生息。多年來,我國為了讓相對不足的農業資源養活更多的人口,為農民提供增收來源,逐漸形成了驅動農產品數量增長的政策體系和科技創新體系。為了避免化肥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給農民造成經濟負擔,實施了農資綜合補貼政策。農業科技資源配置明顯地向高產品種選育及技術推廣傾斜。不僅如此,農產品優質優價機制沒能形成,也進一步使不計資源環境代價和消費者健康代價的片面追求數量的動力機制強化。筆者曾經在一次有幾十個農民朋友參加的座談會上提出一個問題:農業生產中施用的化肥農葯是否過多?農民朋友們幾乎異口同聲回答:過多了。筆者接著問:為什麼要施用那麼多的化肥農葯?農民朋友們反問道:不施用那麼多的化肥農葯怎麼長莊稼?難道不生產更多的農產品數量,就不能增收嗎?對這個問題的不同認識和回答,反映著人們對農業供給是保數量還是保質量及其驅動力的不同認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幾輪明顯的以政府推動為主的農業結構調整。每輪農業結構調整,都要求農民面向市場調優生產,雖然最終都解決了結構調整前的財政負擔過重、農民賣糧難和打白條等難題,但是基本上都屬於數量上的調整,並沒有有效地熨平農業生產周期性波動。提高農業供給質量,政府應扮演怎樣的角色?這不是一個輕松的話題。沒有政府推動,已經形成的以片面追求農產品數量的發展方式的慣性必將長期持續下去。過去,為了讓農民生產更多數量的農產品,不僅為農民安排了相應的技術體系和支持政策措施,而且還把農民收入多少與農民生產數量簡單地等同起來。農民生產的農產品難以實現優質優價,為了多賺錢就必須生產更多的農產品。在我國農業不得不越來越國際化的背景下,沒有政策支持,沒有政府的有效干預,農業結構調整的可能結果是農業不斷萎縮,越來越多的大豆和油菜籽將會呈現。提高農業供給質量,必須發揮政府應有的作用。但是,農業供給質量,是否就是政府說了算呢?2016年8月份,筆者在新疆調研,當時當地多數人都說農業結構調整要發展長絨棉,壓縮短絨棉生產,其依據是2015年長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超過10元,而當年短緝怠光干叱妨癸施含漸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不足6元,且長絨棉的很多品質性狀明顯地優於短絨棉。到了2016年10月份,筆者再次來到新疆調研,當地市場上短絨棉的籽棉市場價格每公斤已經超過7元,而長絨棉出現滯銷且籽棉市場價格甚至低於長絨棉。農業供給質量,已經在很大程度上由市場機制決定。主攻農業供給質量,政府的作用關鍵在於深化改革,建立機制,完善政策,培育新動能。其中,優質優價機制的建立是核心。稻穀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繼續執行,必須充分體現出優質優價,要在重金屬污染和地下水消耗過度等不適宜生產地區停止托市收購政策,實施托市收購政策除了水份和雜質外還應包括營養含量和純度等來共同決定價格。不再實施托市收購的和沒有實施托市收購的農產品,政府要積極推動品牌建設,設定嚴格的標准,並重新調整科技創新資源配置,為農業供給提供不同方向的科技支撐。
3. 如何推進第一產業發展 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4. 農業產業發展現狀與方向
農業生產發展現狀與方向分好多種,比如在農業這一塊要怎麼去搞好它?然後,引導人們的方向去弄好多膿液
5. 農業發展對國民經濟發展有什麼意義
發展農業可以促進農民持續增收,進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質量,版農業穩定發展了,權農民生活穩定了也將使各行各業全面地,均衡協調地,科學合理地,和諧持久地飛速向前發展。
只有這樣,中國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國民待遇才能更好更快的提升。只有全體人民都富裕了,黨和國家的收入才會更多,這樣祖國的各項公共開支才會更加有保證,各項制度才會更加完善和更加健全,全體人民的日子和生活才會越過越好和越過越幸福。
加快現代農業建設步伐,有利於解放和發展農村生產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與效益,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全面發展;有利於引進工業技術成果,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增強城鄉之間、工農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有利於合理利用資源,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處。
6. 如何推進農業產業化發展
一是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企業發展帶動農民增收,農產品基地建設。版
二是規劃區域化產權業發展。依託農業龍頭企業,建立自屬農產品生產基地,引導標准化種養企業所需農產品,使農業生產區域化發展,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
三是實施品牌戰略。要使產品走得出,叫得響,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增加農產品知名度和美譽度。
四是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農業經濟發展的橋梁作用。推行「企業+合作社+農戶」、「企業+合作社+基地」的發展模式。使合作組織一頭連著企業,一頭連著農戶。
五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查。把好農產品生產源頭關,標准化生產,無公害生產。加強農產品檢測,保證農產品質量安全。
六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經濟。走出狹小的發展空間,走向全國各大城市和地區,發展出口農業。
七是加強政府的引導職能。搭建平台,完善工作機制,激勵機制,科技機制,人才機制,投入機制,環境機制,加強企業與企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溝通。
7. 區域農業發展與產業區布局
獨特的區位抄條件和農業襲自然資源特點,使得浙東北農業區具有發展都市型、外向型農業的優勢。根據《環杭州灣產業帶農業發展規劃》,本區域農業發展將以都市化、產業化、國際化、綠色化為方向,主動融入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都市圈,力爭成為接軌「大上海」都市農業的前沿區、外向型農業發展的領航區、農業與農村現代化先行區、生態農業建設的示範區。奠定其在全省農業中的核心和龍頭地位。
依據發展目標和戰略定位,結合區域區位、農業資源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可以將全區劃分為6個農業亞區(圖版Ⅹ-2),即杭州城市生態農業亞區、嘉湖都市農業亞區、寧紹創匯型農業亞區、舟山沿海島嶼生態漁業亞區、東部丘陵山區生態型特色農業亞區、西北部丘陵山區生態型特色農業亞區。各亞區農業發展總體定位與方向見表10-1。
表10-1 浙東北都市型、外向型農業發展區
8. 農業的發展為工業的發展帶來了什麼積極影響
工業發展需要規模化的城市及城市人口作為人力資源要素,這些涵蓋工業系統的大量產業工人、家屬以及相應的服務系統的群體人員的生活、居住需要以巨大的優質的農產品供應量作為前提。落後的、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顯然無以擔當此重任。
工業生產,尤其是輕工業生產需要以穩定的、優質的農產品原材料供應為保障,才能按計劃完成生產任務和訂單,才能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否則工業企業的生產就會因原材料的供應量、質量的的波動而受到干擾。要保證農產品(工業原材料)的數量和質量的穩定供應,必須不斷加速推進傳統農業向現代化農業邁進的步伐,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的產量和質量。
只有通過加速發展農業(現代化農業),才能為工業發展騰挪出所需要的大量的土地資源(廠房車間、道路)。在拓展工業規模的過程中需要大量的廠房、車間和道路,這樣必然要佔用大量的農田、耕地,這對於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沖擊和挑戰,解決這種矛盾和挑戰的根本途徑,只能通過工業反哺農業手段,加速農業的現代化,提高農業單位面積的產出效率,實現以盡可能少的土地產出盡可能多的農產品的目標,從而為工業的發展提供所需的土地資源。
發展了的現代農業,能有效提高農業勞力的生產效率,降低農業生產所需的勞動力密度,從而將農村多餘的勞動力轉移到城市工業發展中去,為城市工業發展注入所需的源源不斷的人力資源。
農業發展了,城市化進程就會得到刺激和加速這樣對於工業發展也會起到促進的作用。
總之,農業,現代化農業是一個現代化工業化強國的國民經濟體系中不可或缺的基礎系統,只有保證這個系統持續、穩定、協調地與現代工業協調發展,才能實現工業化強國的預期目標。
9. 簡述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和要求
現代農業發展趨勢
1.標准化趨勢
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營養、口感等要求日益提高,專推動標准化生產、標准化管屬理制度與流程成為行業趨勢。
2.專業化趨勢
各地區、各企業充分發揮自身優勢,積極打造核心競爭力,將自身所擅長的領域發揮到極致。
3.規模化趨勢
分散經營的弊端已被重視,規模化經營將是必然趨勢。
4.集約化趨勢
傳統粗放經營模式將逐漸退出,用最少的資源或投入換取最大回報和收益的集約化經營將是未來。
5.信息化趨勢
企業基礎裝備信息化,農業技術操作全面自動化,農業經營管理信息網路化。
6.生態化趨勢
全球生態環境的惡化和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呼籲農業產業發展與生態發展的協調統一。
7. 深加工趨勢
行業從業企業將大力發展農產品深加工,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業附加值。
8.社會化服務趨勢
圍繞農業產銷各環節的技術服務、信息化服務、金融服務等社會化服務將全面展開。